九年级作文教案设计
-
九年级作文教案设计
【篇一:初中话题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话题作文教学设计
赵晓玲
教学目标
:
1
、引导学生认识话题作文的特点。
2
、学习和运用话题
作文的写法。
教学
重点:让学生懂得研读提示语,拟好标题,确定
体裁,筛选写作内容。
< br>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以小见大,深化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话题作文给同学们很大的自由:题目、文体(除诗歌
外)、内容、主题、写法不限,
可以自由自在地想象、海阔天空地
谈话。但同学们在写作时,也许
“
太自由
”
了,反而不好把握。为此
,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话题作文的一些写作技巧。
二、分析初中话题作文本身的特征:(投影显示)
1
、它为我们提供
一些提示语。
< br>2
、所给话题就是写作的内容和范围。
三、与学生探讨初中话题作文的写作技巧:(投影显示)
1
、研读提示语。这是入门的前提,话题作文的提示语往往是
为写作
提供了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提示,要反复咀嚼,细心
品味,进行丰富的联想、准确地提炼。从中
“
读
”
出许多有益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是命题者的
“
暗示
”
,只
有明白了其中的深意,写作就有
把握了。
2
、灵活得
“
体
”
。话题作文的文体(除诗歌外)不限,并不是不要文
p>
体。其实从提示语中会有许多有关文体的
“
暗示
”
。如
“
故事
”
、
“
思
考
”
、
“
p>
知识
”
分别预示着记叙性的、议论性的、说
明性的。写作时,
可以尽情发挥但不能变成没有文体的闲言碎语。为此,应指导学生
p>
选择最能驾驭的文体,与材料统一起来,灵活得
“
< br>体
”
。
3
、拟好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看文先看题,题好一半文
。一个
好标题能令文章锦上添花。应反复推敲提示的内容,拟出简洁、明
确、生动、新颖和独到的标题。
4
、以小见大。话题作文范围太宽泛了,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和
选择余地。写
作时似乎不着边际,往往会觉得不知从何下笔。最好
的办法是
“
大题小做,以小见大
”
。大题小做是将
宽题变窄,从一个
小的方面、角度反应整个话题。以小见大是指从普通的材料中提炼
p>
出新颖、重大的主题。
四、选取一次话题作文的材料,作为师生研讨的内容:
请你以
‘
歌
’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
500
或
600
字,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
”
1
、要求学生研读提示语,确定文体,构思主题,拟好标题。
2
、结合写作技巧,师生归纳:
<
/p>
①提示语暗示我们,这篇文章要写歌方面的故事,预示着写记叙文
为最佳的文体,
当然也可以用其它文体。
②主题方面,应从普通的材料中提炼出新颖、重大的主题。
③
拟标
题,要根据文体、内容、主题反复推敲,注意标题的简洁、
明确、生动、新颖。值得参考
的题目如:我最喜欢的一首歌
五、
学生堂上为自己拟的标题列好写作提纲。(记叙要注重六要素,
说明要注重顺序和方法,
议论要注重论点、论据和论证等等。)
六、选取优秀提纲指名口头作文,然后师生评说小结。
(注意结构的完整性)
七、布置作文:参考提纲写一篇不少于
500
或
600
字的文章。
【篇二:初中作文指导课
(
< br>教学设计
)
】
感受生活体验亲情
——
作文《亲情》指导课教学设计
(课题组写作指导训练)
盘县响水镇中学
邓
琼
教学目的:
让学生写出自己最熟悉、最感动的事情。
教学目标
:
1
、借助多种方法充分感受和体悟亲情。
2
、学会运用生活化的典型细节来表达和抒发亲情。
教学设想
:
通过学生的自主写作
,
自由表达的方式来体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
创造力。学生在作文中普遍会遇
到这样的问题
:
1
、话题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2
、话题作文如何选材。
以上两点
,
学生在作文时
,
普遍存在模糊认识
,
所以很有必要
通过作文
指导来解决。这节作文课以一道作文题为例
,
指导学生正确选材
,
引导
学生通过联想、想象
,
学习正确、恰当的选材和多角度立意。
教学难
点:
如何捕捉动情点
教学方法:
谈话法、发现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家庭是我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也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父母
是我们最亲的人,也是我们的第一任教师。但是,你是否感受
到家庭中的亲情,体会到相
互的关心和付出了呢?或许,今天的作
文课能够给我们一点点启示。
板书课题:感受生活体验亲情
二、范文引导
出示范文,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片段):我的母
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
算重,儿子虽然很小,毕竟幼小,
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
细,好像我
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在一起,就是整个世界。
师:母亲瘦,儿子小,为什么夫妻俩还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呢
?你
们会怎样理解这两个词的意境呢?想好了就说。
三、捕捉细节体味亲情
生
1
:老师
我是这样想的:母亲年龄大,儿子年纪小,都怕摔,所
以要
“<
/p>
慢慢地、稳稳地
”
。
师:不要给老师说,直接给大家说就行。(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学生更乐意发言。)
生<
/p>
2
:我是这样想的:是为了让母亲、儿子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
/p>
所以要
“
慢慢地、稳稳地
”
。
生
3
:我是这样想的:是为了让母亲、儿子尽情欣赏大自然
的美丽
景色。
生
4
:
“
我
”
孝敬母亲,是一片孝心;妻子疼爱儿子,是一片爱心。
p>
如果飞快地背过去,会让他们感觉到不舒服的。
生
5
:我也
是这样想的:如果每一个人都像大家说的那样细心、关
心、呵护老人和小孩的话,那么,
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学生
争先恐后,大家一发不可收拾的气势)
< br>
四、激发体验,浅谈感受
师:老师听了你们的发言,已经按捺不住了,也想表达一下内
心的
情感,(唱了两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
< br>间。)
师:谁能举一个你身边的例子,说说人与人之间的亲情。
(学生纷
纷举例)
< br>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请每人选一至两个最精彩的写在本子上,展
示一下自己的风
采。
师:从课本到社会上,我们看
到了和和睦睦的家庭令人羡慕。但是
现在社会上还有一些不顾亲情、友情的现象,谁能举
例说明?(学
生刚平静的心,又被老师撞击了一下)
生
1
:我的
邻居夫妻俩天天吵,烦死了。
生<
/p>
2
:我们村有一个媳妇,天天跟公、婆吵架,有时还动手打呢!<
/p>
生
3
:我的大
伯不孝顺,他不但不给我奶奶买吃的,还吃我姑姑给奶
奶买的好吃的。(这个学生眼睛有
点红了)
师:是嘛!你批评一下你大伯嘛!
生:不敢,他会骂我,还会打我。
师:看来问题严重了,你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要好好的照顾奶
奶!(趁机进行品德教育)
(老师见学生动了真情,想让他们迸发出更灿烂的火花)
师:大家
继续说。
生
4
:我妈
对我奶奶就不好,还骂她
“
老不死的,只会吃不会做
”
。
生
5
:我爸爸动不动就打我妈。(眼角流下了泪水)
<
/p>
生
6
:我从小就没有见过爸爸,不知道父
爱是什么!(此时,全班学
生都沉默了)
师:老师也感动了。
五、课堂小结
其实人的一生中,许多往事随着时间的流逝已忘却,
但有一些不起眼的瞬间却依然那
样清晰、那样动人。那么就让我们
用心去感受、品味那些动人的瞬间吧!让真情在我们笔
尖涌动!
六、布置作业
同学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家人了。请选择几件最能体现
“
亲情
”
的事件,
写一篇文章,注意在叙事上
让亲情自然流露。
要求:
1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动情点来表达亲情。
2<
/p>
、让细节描写照
亮你的文章,也可运用恰当的抒情。
3
、题目自拟,字数
600
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说真话
叙真
事
抒真情
课本
动
情
点
社会
【篇三:初中作文教学教案】
初中作文教案
一、作文指导之描写篇
教学目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重要的一项是
“
有文采
”
,学
会生动的描写可以使文章精彩起来。
p>
教学重点: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本节课主要练习生动的
人
物描写
教学难点:(
1
)学会细致地观察(
2
)
掌握描写的要领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面对生活,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的
人也是各具形色:有
的刚正耿直;有的能言善辩;有的乐观豁达;
有的多愁善感。生活中的事更是千奇百怪:
有的令人刻骨铭心;有
的令人匪夷所思;有的令人欢呼雀跃。面对如此纷繁的生活,我们
该如何拿起手中的笔,把它们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以触动人们
的心灵,唤起人们的情感,昭示人生的真谛呢?今天,我们就一起
来学习写作中的一种
重要方法
——
生动的描写。
师: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时间关系,今天这节课我
们只
对人物描写做一些探讨。
投影:生动的人物描写
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录像,看完后用一句话概括录像内容。
播放曾获奥斯卡金奖的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玛丽亚小姐与
她的
七个学生见面的画面。
师:这是
美国著名影片《音乐之声》的一个
片段,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影片的内容?
师生一起作答:
1
、
父亲介绍新的家庭教师。
2
p>
、家庭教师玛丽亚小姐与她的七个学生见
面,并互相做了介绍。
p>
师:刚才同学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
录像内容。在写作中,我们
要具备一种重要的能力,就是用文字把生活的真实情景描述出
来。
下面有两段文字都是对刚才录像画面情景的介绍,请同学们评论一
< br>下:这两段文字各有什么特点?
投影文字(一):
父亲吹响了哨子,
玛丽亚小姐站到一边,六个孩
子从房间里出来,排成一队走下楼梯。又有一个女孩来到队
前,父
亲让她站到队中。父亲将孩子向玛丽亚小姐作了介绍。
投影文字(二):父亲神情严肃地吹响了哨子,只见玛丽亚小
姐神
色慌张地躲到一边,惶恐地望着楼上。六个孩子从几个房间里夺门
< br>而出,行动迅捷如同听到了警报。他们匆忙中排成一队,踏着父亲
的哨声,挺胸抬
头,甩臂踏足走下楼梯,俨然凯旋的士兵,在大厅
站成整齐的一列。另外一个女孩专注地
读着书来到队前,父亲表情
凝重地要过书,拍打了一下,命令女孩站入队中。父亲从尾到
头巡
视了一遍,如同一位将军检阅自己的士兵。煞有介事地纠正着孩子
< br>的动作
??
师:请同学默默地鉴赏比较一下两段文字,前后同桌讨论,然后发
表自己的看法
。
师生一起作答:文段(一)文字
比较概括,但不具体;运用了记叙
的表达方式,比较准确,但不十分形象。文段(二)比
文段(一)
要细致、形象、从而生动
师:同学们的评价很准确。两段文字描述的对象完全相同,但是使
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给我们的感受就完全不同。因为第一段用了记
叙的表达方式,而第
二段用了生动的描写
师:具体欣赏一下,第二
段人物描写的生动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师生一起作答。
1
、用词恰当、准确。例如:
“
慌张、
惶恐
”
就准确地写出了玛丽亚小
姐吃惊
、害怕,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表情、神态。另外还有
“
夺门<
/p>
而出
”
的
“
p>
夺
”
字写出了孩子们听到哨声后往外跑时动
作的敏捷、迅速。
2
、文中运用了恰
当的修辞方法。三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a
行动迅
捷如同听到了警报
b
俨然凯旋的士兵
c
如同一位将军检阅自己的士
兵
3
、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父亲:非常严厉;孩子:规距、
木偶式的。
4
、文中有些细节描写
非常突出。例如:
父亲表情凝重地要过书,
“
拍打了一下
”
中
“
拍打
”
这一细小的动作就很
传神,符合西方人的那
种潇洒。
师:显然,生动的人物描写比单纯的记叙要生动形象。
师:再请同学们观看两棵树的投影,然后说说这两棵树各有什
么特
点
师
生一起作答:其一是一棵光秃秃的没有生命感的枯树,其二是一
棵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
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