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 轻叩诗歌的大门 教学设计

绝世美人儿
980次浏览
2021年02月24日 12:1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4日发(作者:捐)


小学六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教案




一、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1


.引语: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我国正是一个 诗歌的国度。回忆一下


我们都学过哪些诗歌呢?你知道哪些诗人呢?


2


.除了中国的诗人,诗作,你还知道其他国家有哪些著 名的诗人和诗歌吗?



3


.师:在我们 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你一定想更多的


了解诗歌,那就让 我们在第六组的学习中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吧。



二、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



引语:


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


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那就是制定活动计划。

有了好的活动计划,


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请大家回 忆一下,


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


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


.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相 机强调:(


1


)自由组成小组(


2


)讨论活动


内容(


3


)制订活动计划(


4


)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 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5


)活动结束 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3


.教师提示: 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特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


大家一同走进课本


P99


页和


106

页。



4


.学生自由读

< p>
P99


页和


106


页的“ 活动建议”。



[


要求:从活动建议中 知道一些什么?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


5


.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1


)指名读“活动建议”。




2


)汇报读懂哪些要求 。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诗海拾贝”,“与诗同 行”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


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



师进行总结这次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有:



1


)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诗歌或记录当地


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 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等。(


2


)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搜集到的诗歌 进


行整理、归类。(


3


)欣赏自己喜欢 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准备一个


笔记本)(


4


)举行诗歌朗诵会。(


5


)根据兴 趣,选择开展写童诗、诗歌知识竞赛、合编小


诗集等活动。


< /p>


6


.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 )



7


.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整理讨论意见,并

< p>
形成完整的计划。)



三、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


.师生共同评议。



(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3


.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三、课外阅读,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 br>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评: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指定活动计划,使学生心中更加明确了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


的及意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有利于更好的



完成本次综合性学


习活动,引领学生迈进诗歌的殿堂。】< /p>



诗海拾贝



阅读材料



《诗经·采薇》



《春夜喜雨》



一、教学目标:



1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 br>


4


.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 p>


二、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 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


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 珠。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


古至今涌现出屈原、


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 /p>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


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 br>1


.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


.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 地方。



3


.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


.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 ,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


学交流交流 。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


.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


.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


.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



4


.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


.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 br>2


.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 冬天


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


.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 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


“喜 ”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借助工具书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



2


.了解古诗的特点。



3


.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p>



4


.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大体 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诗、词、曲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 欣赏了《诗经


?


采薇》《春夜喜雨》,相信同学们已感受到了诗


歌的美妙了,


同学们还想不想继续去了解诗歌,


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


欣赏欣赏《西江月

< br>?


夜行黄沙道中》


《天净沙


?< /p>


秋》,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继续遨游


吧。



二、初读诗歌



1


.自由地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已查字典解决,把诗歌读通顺。



2


.小组合作读,比比谁读得流利,有节奏,优美,并读出古诗 的韵味来。



3


.让几名学生朗读,并 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师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



三、读中悟意



1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2


.让几名学生说说诗歌大意,师相机在学生展示资料的基础上引导:



① 让学生了解诗、词、曲。


西江月:词牌名(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


1=G


,它不是这 首词的题目,它与这首词的内


容没有关系,这首词的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如我们学过的 《忆江南》)



天净沙:曲牌名(它也是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


1=G


,它不是这首曲的题目,它与这首


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这首曲的题目是秋。)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种形式。



《春夜喜雨》是一首唐诗,诗盛行于唐代,它的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


的规 定。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词盛行于宋代,它 的调有定格,句子有定数,


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双调之分。单调就只有一段,如《忆江 南》,双调就是分为两大段,


即上下两片(阙),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 ;



《天净沙·秋》是一首小令(曲的一种),曲盛行于元朝, 体式与词相近,它可以在


字数定格外加衬字,多使用于口语,句式较为灵活,语言也比较 通俗。



② 解释个别词语。



别枝惊雀: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见:同“现”。



听取:听到。



七八个星天外:天外七八个星。



两三点雨山前:山前两三点雨。



茅店:乡村小客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3


.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说词的大意。



4


.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诗歌。



四、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



1


.默读诗歌,体会两首诗歌的异同。



2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 情感。



3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品读的收获:



① 选择自己喜欢的诗,


说说你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 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


样的一幅画面。



② 通过阅读,你从中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 p>
4


.在班上交流自己阅读的体会,师相机指导: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词


人把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 /p>


的美。


整首词体现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这也正是作才忘怀于大自


然所得到的欢乐。


《天净沙·秋》这首曲是元代散民家白朴描写秋景的一首小令,但其中没有秋景的 清


萧,


没有悲凉的情绪。


有的却是色彩 鲜明的美丽的秋景。


如曲中的“白草”“红叶”“黄花”


三个词 语,


让我们感觉到秋天是那么的色彩鲜明。


同时,


全曲没用一个“秋”字,


却传达出


了浓郁的秋意。< /p>


整首曲诗人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

日头


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 鸦树羽辍立


枝头。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曲中,静中 有动,动静结


合。



5


.分小组赛读,看看哪组最能读出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1


、课后背诵这两首诗歌。



2


、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



《天上的街市》《白桦》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


.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现代诗和古诗 的不同。



4


.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异同;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现代诗的有关资料,搜集诗歌的特点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朗诵,导入新课



1


.师配乐朗诵冰心的《纸船儿》。



2


.让生体会这首诗和上节课学的诗有什么不同。



3


.师小结导入



老师刚才朗读的是一首现代诗,它和古诗有些不同,那它到底有哪些不同呢,下面,

< p>
我们就来读读《天上的街市》《白桦》这两首诗,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 p>


二、初读两首诗,了解大致内容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以小组合作读,自读,赛读,要求读准字 音,读通


顺。



2


.小组赛读,男女同学赛读。



3


.小组交流:通过朗读两首诗,再看看前面的四首诗,你有什么新 的发现?



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


.生自由地读诗歌,并边读边想象: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什么


情感?



2


.小组内讨论交流。



3


.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天上的街市》中,诗人运用联想和想象,把夜晚的天空想象成美丽的街市,把天上

< p>
的明星比作无数的街灯,


然后联想到天上的人们提灯在夜游。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光明、



由、幸福、快乐的生活 的向往、追求。



《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 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


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 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也一种高洁之


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 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


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 然的热爱之情。



四、体会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



1


.自读《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天


上的街市》《白桦》



2


.小组内交流交流你的发现。



3


.班上交流,师相机指点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

< br>


古诗,一般讲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现代诗不像古诗那样在字数和押韵上 要求


那么严格,它的写法比较自由,句子长短自由,分为若干小节。


五、快读阅读材料,体会诗歌的特点



1


.学生默读阅读材料。


< p>
2


.让学生说说读了这六首诗的发现,师相机指导。



① 诗歌的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