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出色,小城市面目就越可憎——年轻人为什么去大城市!
-
你越出色,小城市面目就越可憎——年轻人为什么
去大城市!
文
/
叶克飞
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回小城市过相对安逸的生活,这是一个近
年来始终争论不休的问
题。可是,它真的是一个大问题吗?
几年前的一天,我去
某地开一个无聊的会。入会场前,我顺手在副驾座位上拿了本
杂志,其中有一篇刘大任的
《柏克莱那几年》。幸有此文,让我不至于选择早退。
上世纪六十年代,
刘大任
从台湾去美国求学,
恰在柏克莱遭遇了自由言论运动风潮。
最终
,他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成为了
“
乌托邦的寻找者
”
。
尽管刘大任的左翼思维与我并不相投,但不妨碍我
被其文字打动。这位如今已垂垂
老矣的小说家写道:
“
也正是直接参与运动的亲身体验,
因
„
柏克莱人
‟
而感染的
„
寻找乌托
邦
‟
旅程,接受了残酷考验,所有事业梦想全部报废,学位自动抛弃,人生大转弯,甚至
对人
性的本质产生了难以解决的怀疑,
然而,
直到今天,
扪心自问,
没有一丝一毫后悔。
”
他还写道:
“
对于今天十八九岁的大孩子,
我还是
可以问心无愧说这句话:
任何机缘,
当乌托邦出现在你的人生轨
道上,即使玉石俱焚,千万不要放弃。因为,人活着,不为
这个,为了什么?
”
<
/p>
他还提到了有名的《呼伦港宣言》,开篇是那个著名的句子:
“<
/p>
我们这一代的人,
孕育于至少是相当舒服的环境,安置在各地的大
学殿堂里,不安地看着我们继承的世
界
……”
< br>
这多像个预
言,如今的中国年轻人,不也是身处一个
“
至少相当舒服的环境
”
,但又
不安地看着这个世界吗?只是
,比起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如今的中国更加物质化,
甚至使得许多年轻人不得不屈从
于生活压力。
但反过来说,如今这种琐碎的物质化生活
所遭遇的
种种问题,在旧日的风起云涌面前也注定是小儿科。换言之,如果你是一个能
为
“
寻找乌托邦
”
放弃一
切的人,那么
“
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
/p>
式的问题根本不值得一提
——
如果你能听
到并听从内心的声音,任何问题都不是大问题。
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显而易见的优缺点:
大城市生活丰富,工作机会多,
如果是非
体制内
领域,还相对更注重能力,尤其是在创意产业、科技产业等上年纪的人基本无法
进入的新
兴领域,
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重业务多于重人际
(但人际同样重要
)
的氛围,缺
点是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大;小城市生活成本低
,日子相对安逸,但工作机会少,又
普遍是人情社会,任何事都得靠关系,又因人际关系
复杂,隐私空间常被侵犯。
这些优缺点并非绝对,它往往会随着个体自身的特点而转化。比如在家办公的自由
职业者,工作主要依靠网络传递,那么小城市的低房价就显得诱惑,但如果他又特别喜
欢丰富的生活和多元的资讯,那么大城市的高房价也不会阻挠他。
正如有人所说,世间所
有的选择,到最后其实都是五个字
——
你想要什么?
许多过
来人见到这句话,会不屑地说一句
“
图样图森破
”
,告诉你这种想法实在太不
成熟了,
因为许多事情不是想想就能实现的。
他们会摆出各种大道理,
< br>列出一连串的
“
反
面教材
”
,告诉你若不循规蹈矩,人生将会如何悲惨
……
可是,如果你连想想的勇气都
没有,你又能实现什么?
p>
在大城市和小城市的问题上,我的感情一直倾向于前者。当然,我并不是认为大城
市一定
比小城市好,更不是说年轻人必须要选择大城市,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但必须要
承认的是,在这个选择中,天平从一开始就是倾斜的,前者的生存压力更大,
也因此更需
要勇气去承担。而遵循内心的勇气,不但是我自己缺少的,也是我喜欢并尊
重的。
对于逃离大城市的年轻人,我同样尊重,因为他们尝试过。对于选择小城市安逸生
活的年轻人,我也并不反感,因为那也未必不是遵循内心的选择。我唯一不能认同的,
是某些人对打拼者的嘲笑,以及庸俗化的论调。
我见过不少世俗眼光中
的失败者,虽然我并不认为那是失败,但他们无一例外遭遇
了嘲笑。
比如有人被迫从北上广回到家乡,就有一些这辈子未曾离开家乡的人嘲笑他在
外面混
不下去了,当然还少不了
“
早说过这条路走不通
”
之类的论调。还有一些人正在大
城市里打拼,可逢年
过节回到家乡,就会成为七大姑八大姨的谈资以及被训导对象,告
诫你生活应该如何安守
本分,结婚生子再去考个公务员才是世界上唯一的人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