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出色的藏族诗人饶阶巴桑和他的诗作-最新年精选文档
-
新中国出色的藏族诗人饶阶巴桑和他的诗作
在雪域高原,
有这样一批诗人:
p>
他们在苦难和战争中走过来,
把自己的生命和祖国、
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为沸腾的生
活同奏凯歌,
也一同经历风风雨雨。诗心如火,诗心似海,每一
首诗,
都洋溢
着英雄主义的浪漫色彩。
他们唱出了那个时代的声
音,记下了那
个时代的足迹。他们的名字,已记在中国的新诗史
上,饶阶巴桑便是其中的一位。
饶阶巴桑,
1935
年生于云南省德钦县。
195
1
年参军,先后
当过战士、翻译、侦察兵、文化教员、干事等。
1954
年底开始
发表诗歌,现为中国
作协会员,中国作协民族委员会委员,中国
作协云南分会理事。代表作有《母亲》、
p>
《高山上》、
《子弹》、
《金沙江边的战士
》
等。
著有诗集
《草原集》
、
《鹰翎集》
、
《石
p>
烛》等。他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诗人,同时也是属于雪域高原
军旅
诗群中的一员。雪域军旅诗群,这是一个特殊的诗群。饶阶
巴桑在解放和建设西藏的同时
,也开垦了西藏新文学的处女地。
其诗歌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歌颂康藏公路筑路战士艰辛的
劳动和英勇豪迈的乐观主义精神,
二是反映西藏农奴的悲惨命运
和翻身解放的历史进程。
除了
饶阶巴桑,
雪域高原军旅诗群中的
代表人物,还有高平、杨星火
、周良沛、顾工等。
饶阶巴桑以西藏作为创作母题,
因而题材也较为集中、
< br>深厚
;
在诗歌内容和情感基调上与当时的时代同步,
p>
都是时代“大合唱
团”中的一员。正如顾工所说:“一个辉煌的胜利
,接着一个辉
煌的胜利
;
一个欢腾的节
日,接着一个更欢腾的节日……这就是
我们生活的主题,这就是我们诗歌的主题。”[1
]艾青写过这样
的两句诗: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
对这土地爱得深
沉。”这两句诗不光是艾青的心声,也是饶阶巴桑的心声。或许
这也是一种信仰,一种关于诗的信仰。读了他的作品,笔者也开
始理解这
种信仰。我们的生活不正是缺少这种东西吗?
作为一位时代的歌者,
在战火的洗礼
下,
饶阶巴桑成长为一
位真正的战士,他以一个军人的豪气、诗
情和睿智,开始了永不
停歇的歌唱。
五十年代初诗人进军西藏,
雪域高原的美让诗人的
灵魂战栗,
百万
农奴得解放的翻天覆地的巨大社会历史变迁,
极
大地震撼了诗人
的心灵,
写出了震撼人心的诗作,
动人心弦的篇
章。
一、史诗般的历史叙述
饶阶巴桑的诗歌多以中央平息西藏叛乱和解放百万农奴为
p>
历史背景,
通过一组组诗歌片段的衔接,
用
如椽的大笔在文学的
天空,记录下历史的足迹,史诗般的历史叙述,用诗的语言描写
p>
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热情歌颂了为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
p>
团结而作出贡献的进藏官兵,
歌颂了汉藏民族之间浓厚的兄弟情
p>
谊及西藏和平解放后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动人气象。
作为当时占绝对地位的政治抒情诗
,
饶阶巴桑的诗歌具有宏
达的视野与情怀。
虽然诗人写作的切入角度和选取题材上是表现
个体,
但作家
一定会通过某种方式实现超越个体自我,
上升到政
治国家的高度
上来,诗以此为生命。饶阶巴桑诗的主题是对党、
毛主席、
解放
军的赞美和歌颂,
譬如:
《步步向太阳》
诗人把“舞
步”想象成为“海螺”和“鹏翼”,
把“我”形容
为“欢跳的小
溪”,
把北京街道幻化为“水晶满地”。
体现出诗人想象力丰富,
思维跨度大,
其美感效
果也就十分特别。
还有另一首体验高原牧
场的短诗:
细细的风牵我缀绳走栈道,
――翻一山,尝一山野果,
浅浅的浪送我马蹄过沼泽,
――走一路,拾一路牧歌。
甜的山果,甜的牧歌,
巡逻兵再也不能贪得更多,
让剩下的一切甜的滋味,
悄悄流入他人的生活。
――《牧歌》
在这短短的八行诗中,
充分显示了诗
人丰富的想象力,
将巡
逻兵在栈道上的所见所闻进行了热情洋溢
地赞颂,
笔触委婉,
将
读者的思路打开
,
给读者以补充、
遐想和生发的广阔空间
;
同时,
作者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让不同的感觉通过替代和转换形成活
泼、新奇的意象。
饶阶巴桑认为:
< br>诗是召唤大众前进的号角,
也是打击敌人有
力的武器,诗
从来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国家和人民,因此,它
理所当然地应该为政治服务,
诗人应该表达的是国家和人民的意
志。
所以,<
/p>
对饶阶巴桑而言,
诗就是走向革命:
“因
为我是士兵,
所以我要写诗
;
因为我写
诗,我才被称作士兵。”他的诗歌创作
并非是要建造一座艺术的象牙塔,
而是要将诗所彰显出的精神转
化为自己及读者的行为。
饶阶巴桑是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诗
人,
他不满足于自己这种
绝对的政治抒情诗,他自己也说过,根
据“诗情画意”的说法,
他深感诗应以情为重,
以情掀起读者心
海中的情潮,
以情陶冶读
者高尚的道德和情操,以情激起读者奋
发图强,保卫西藏,建设
西藏的斗志
;
以情引起读者强心美育的喜、怒、哀、乐的情思。
诗人在此也回归到诗歌的本质――抒情
。
二、多彩的艺术美
诗人受到藏族传统文化的氤氲,
藏族
民歌和藏族文人诗歌对
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认为诗歌应能“谱曲能唱,离曲能读”,<
/p>
强调诗歌应该让读者的情感随着诗行的声调韵律,
时高时低,
p>
或
急或缓,时轻时重,或大或小,时亮时暗,或起或伏地波动、变<
/p>
化、
流淌、
宣泄,
一咏三叹,
回环往复,
为诗歌的音乐美所陶醉。
因此,饶阶巴桑的诗读来朗朗上口,别具音乐美。诗人特别重视
诗歌的语言艺
术,
注重学习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
因此他的诗歌
创作,总是能在生活中寻找不竭的创作源泉,读来亲切感人,更
能激发人内心
深处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