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_平移与旋转
-
《平移和旋转》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这节课中,我运用案例研究
方法进行
了教学与研究,
经过三轮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初步探索了二
p>
年级儿童对“平移与旋转”的认知规律。
一、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定义的解读
“
平移与旋转”
是教材中较新的内容,
通过学习
< br>《数学课程标准》
,
我明确了:
1.
教学目标
⑴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
⑵能在方
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
并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
向或竖直
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旋转现象比较直观,
用语言表述也比较简明,
即旋转是指物体绕
固定点作摆动。
但平移概念的表述,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反
而显得复杂。
于是,
我们把平移解读成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的数学现象:
<
/p>
A:
平移时,平移物体各点相应的始终点的连线是平行的。
B:
平移时,平移物体的各点的移动距离是
相等的。
2.
总的策略
如此复杂的数学概念,怎样才让二年级的儿童弄清楚呢
?
实践证
明,解决的策略是“混而不错”
p>
,即能用儿童的语言描述明白而不出
现科学性的错误,就达到目的了
,也就是让儿童学属于自己的数学。
二、如何构建平移、旋转的概念
1.
初步感知平移、旋转
[
片断
1]
多媒体显示课
本上的图
:
火车与直升飞机的运动。
师
:
它
们是怎样运动的?学生众说纷纭:
火车是直着向前走的;
车轮带动着
车走;
火车是靠燃料推着走等等。
这时,
我有些不知如何引导下去…
…
主要问题:开始的感知材料存在复合性。
策略
1.
注意感知材料的典型性。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引导儿童学习概念时要尽量突出概念的本
质属性,尽量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如:“平移要有轮子”
,
“汽车
的所有部分的运动都是平移”
,
“旋转就是划圈”等等,这不仅影响了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与
数学教育要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的要求
相背离。因此,
我在
引导学生首次感知概念时,应力求感知对象的典
型性。
[
片断
2](
改进设
计
)
多媒体显示:陀螺、升降电梯、转椅、旋转
门、滑滑梯、推拉窗。学生观察。师:它们的运动都相同吗?生:不
同。师:你
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学生很快把陀螺、转椅、旋转门分
一类
,
升降电梯、
推拉窗、
滑滑梯分另一类
。
师再问:
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很快投
入到对“平移”和“旋转”这两个概念的感知之中……
2.
平移和旋转的定义
[
片断
3]
在初步感知平移
和旋转现象后,师:不管电梯的上下运
动,
还是缆车的左右运动
,
电梯、
缆车都是整体朝着一定的方向移动,
< br>像这样的运动叫平移。风车、风扇转动的时候,位置没有移动,始终
绕着一个固定
的点转动,像这样的运动称为旋转。
主要问题:教师讲结论,而且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述。
策略
2.
用动作的准确性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
。
对于平移、
旋转的概念,
要求二年级的儿童构建严谨的数学语言
表述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很有必要的。
如
何解
决这个矛盾?措施是:用动作的准确性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
[
片断
4]
(改进设计)视频显示陀螺
、升降电梯、转椅、旋转门、
滑滑梯、
推拉窗的运动方式。
p>
要求学生边看边用手模仿物体运动的样
子做一做。让学生初步构建平
移和旋转的概念。当学生分好类时,让
学生说说为什么那样分。
师用手模仿电梯做歪歪斜斜的向上运动。
轻
声问:
“电梯是这样运动的吗?”学生大声地喊:
“不对,不对的。
”
师故作惊讶状:
“不是这样运动的,那你们说它是怎
样运动的?”让
学生演示电梯的运动。并引导学生说出平平的、直直的运动特点。然
p>
后用符号形象的表示陀螺、升降电梯、转椅、旋转门、滑滑梯、推
拉
窗的运动方式。
三、如何教学平移距离
1.
教学“平移”距离
[
片断
5]
出示多媒体:<
/p>
师:小房子向哪个方向做什么样的运动?生:小房子向右平移。
师:怎么样知道小房子向右平移了多远呢
?
一个学生脱口而出:用直
尺量。另一个反驳:移动后,原来的不见了,怎样量呢?<
/p>
这时,师按动电脑,出现了方格纸。
问:小房子向右平移了多少格?生众说纷纭:
4
格、
5
格、
6
格等,于是师请学生拿出小房子纸片,放在方格纸上,动手移一移,<
/p>
看看究竟是平移了多少格。
学生马上动起来,
热情很高,
通过动手移,
学生终于得出了小房子移动了
p>
6
格。
主要问题
:
由于学生的观察仍停留在整个物体的认知水平,
导致
把平移距离误解为两物体间的间隔距离。
策略
4.
按“先点后体”的程序来教学平移距离。
< br>
依皮亚杰、布鲁纳的观点:
“小学阶段,学生基本上处
于具体运
算阶段,
他们的思维能力是与直观想象拴在一起的,<
/p>
儿童常常先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