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见诗句
-
“
辩证法篇
”
辩证法篇
”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
——
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篙。
——
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
大、
由弱到强、
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
过程。
奢靡之始,
危亡之渐;
十年磨一剑;
二句三年得;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自古学
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
——
事
物的发展必须首
先
从量变开始,量变引起质变。
人间
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
体问题
具体分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沉舟侧畔千
帆过,病树前
头万木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长江东流去,来者
方不
息;
——
事物都是
运动、变化、发展的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祸兮福之所
;福兮祸之所伏;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
固与之;曲则全,枉则直,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乱
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
< br>于强
——
任何矛盾都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双方,矛<
/p>
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
化。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
不善者而改之
——
没有否定
就没有发展,辩证否定即
“
扬弃
”
。
1
、联系的观点
、
若言琴上
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
指上<
/p>
听
?
【哲理】
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
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
相互制
约的
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
思想感情,它们之间是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的,存在着紧密的联
系。
2
、发展的观点
、
“
离离原
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哲理】世
上的事物都是运动、
变化、发展的,
事
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
进的,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3
、矛盾的观点
、
“
梅需逊
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
p>
【哲理】梅花虽然不如雪花那样
洁白,而雪花则缺少梅花那种扑鼻的
芳
香,却深刻说明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
长,各有所短。世界
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
,就在于它们各有其特殊的矛盾,人们只有
具
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
< br>“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
【哲理】说明办事要抓住重点,寻找到突破口,解决矛盾要
分清主次,
主
要矛盾解决好了,次要
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1.
瑞雪兆丰年: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2.
竭泽而渔,杀鸡取卵:
无视联系的客观性
3.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4.
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联系具有普遍性
5.
舍卒保车:
整体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6.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联系的普遍性和有条件性。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互
相联系
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
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
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
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
转移
方法论:
尊重事物的客观联系,反对忽视或割裂事物的固有联系
3.
联系的条件性
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
件为转移
4.
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以及事物的联系是千差万别的
方法论:必须对各种不
同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
5.
联系的可改变性
:联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
建立新的具
体的联系
6.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原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
到整体的功
能。整体统率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称其为部分
p>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
求最优目
标;搞好局
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7.
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
原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
要素的关
系。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
征是整
体性、有序性和内
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
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着眼于事物的整体
性,注重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
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
化趋向。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断章取义:
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割裂了整体部
分之间的关系,
孤立地看问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联系具有普遍性
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只见部分,
不
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解读: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
最先知晓。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
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存在的
事物是没有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
其中有一种主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
,
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
春江水暖
”
和
“
< br>鸭先知
”
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2.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读:花落燕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
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
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不
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
现在它的不可
抗拒性。
“
无可奈何花落去
”
,
其寓意为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
人们无法改
变。
3.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解读: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有时并不是一致的。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
人要正
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
有意栽花花
不发
”
是指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
无法
得到预期的效果。
“
无心插柳柳成荫
”
是指
人的行为顺应了客观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解读:混乱和有序,胆怯和勇敢,弱小和强大,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
哲理分析:唯物辩
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乱和治、怯和勇、
弱和强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转化。
5.
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解读:
要想治好心头之病,
必须用治心病的药
;
要想把铃铛解掉,
还要请来拴铃铛的人。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
有特殊性。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
并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
法。该名句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的哲学道理。
6.
贤士徇名,贪夫死利
解读:道德高尚的人为名节而牺牲,贪婪的人为私利而亡。
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
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
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反对错误的意识。
7.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解读:国家每一代都有才华出众的人出现,
< br>他们都可以凭自己卓越的才能名扬数百年。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
事物的过程,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
看问题。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正是发展观点的
体现。
8.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解读:野火烧不绝那些顽强的野草,只要春风一吹,它们便又
蓬勃地生长出来。
哲理分析:唯物
辩证法认为,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
途的东西,
它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
我们要
努力促进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9.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解读:有和无相伴相生,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互相对照,高和低互相依附,音和
声互
相应和,前和后互相跟随。
哲理分
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矛盾双
方既相互排
斥、
相互斗争,又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统一体中,同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
转化。
该句中的
“
有<
/p>
”
和
“
无
”
、
“
难
”
和
“
易
”
、
“
长
”
和
“
短
”
、
“
高
”<
/p>
和
“
下
”
、
“
音
”
和
“
声
”
、
“
前
”
和
“
后
”
都是矛盾的双方,它们既对立又统一。
10.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解读:提起渔网上的总绳一撒,网眼就全部张开
;
解释清楚一卷的内容,其余篇目的意
思也就明白了
。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在
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
用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为次
要矛盾,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
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要求人们在
处理问题时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
举
一纲
”
、
“
解一卷
”
就是抓主要矛盾。
11.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
云帆济沧海
解读:乘长风破万里浪
的时机一定会到来,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p>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曲折的,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因此,
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与曲折,
不能灰
心丧气。
“
长风破浪会有时
”
寓
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12.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解读:其寓意在赞扬那种辛勤为民、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哲理分析: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该句反映的是
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取
向。
13.
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解读:堆积九仞高的土堆,就是差一筐土也不能成功。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从量变开始,没有量
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
发生
;
量变是质
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该句寓示人们,量变只有
达到一定程度
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
14.
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