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二年级下数学反思
-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
1
课时:认识统计】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
和整理数据直接关系到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
收集和整理数据时,
往往要把数据
进行分类和计数。
在教学中,<
/p>
先让他们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分一分、
数一数
的愿望。再指导学生有序观察,分类计数,提高收集信息和计数的效率。
p>
【第
2
课时:统计】多让学生交流统计方法
。请学生说说自己会利用什么统
计方法,
如何操作。
如果教科书中的方法学生没有想到,
可以让他们看看书上的
插图,
说说图中的学生是怎样整理的,
并让他们照书上
的方法再做一做。
完成以
后把学生的各种记法以及画
“√”
的记法进行比较,说说各种记法的特点,比一比
哪种记法既清楚有方便。
但在交流中,
我会引导学生在多种
的统计方法中选取比
较方便清楚的,让学生自己交流比较,选择出适合的统计方法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
1
课时:平均分(
1<
/p>
)】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设计了各种生活情境,先通过观察初步
感受
“
每份同样多
”
,引出
“
平均分
”
,再放手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从而建
立
“
平均
分
”
的概念,为今后学习除法打好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合
作得非常好,特别是分一分时,学生们都有自己的分法,体现了分法多样化,但
最后还是觉得用乘法口诀最快最方便,
这一思维的提升,
锻炼
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和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第
2
课时:平均分(
2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时教学中
老师要紧密联
系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情境,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抓住
学
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让学生去发现问题,<
/p>
解决问题;
通过安排
形式多样、
生动有趣的练习题,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
中轻松突破难点,使学生爱学、乐学,更好地掌握平均分,平移学生
解决数学问
题的能力
【第
3
课时:除法(
1
)】<
/p>
本课教学,从学生已明白
“
平均分
”
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出发,依据例题帮
熊猫分竹笋的活动,解决小精灵提出的
“
每盘放几个
”
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以
“
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计算呢?
”
激起学生学习新计算方法的欲望,
进而
引入除法运算,
列出算式,
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引入除
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
“
分
一分,写一
写,读一读
”
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
“
做
”
中
“<
/p>
学
”
的机会,让学生通
< br>过操作进一步感受问题解决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第
4
课时:除法(
2
)】本课教学,利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计算的基础,
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
呈现熊猫分竹笋情境图,
让学生观察画面收集信息,
弄明
白要分多少竹笋,
分的要求是什么。
< br>接着,
让学生借助平均分的结果,
说说
< br>20÷
4
=
5
< br>的实际含义。然后指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
与学习
观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第
5
课时:除法练习】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在练习中,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
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方法。
【第
6
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
1
< br>)】在教学例题
1
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
识经验自主列出算式
12÷
3
=,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借助学具、独立观
察、
算理等
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接下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各自的想法:
怎样
计算出
12÷
3
< br>等于几?经过学生的探究思考,汇报了
3
种结论,最后让
学生比较
用哪种方法最好,
学生选择了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
点出课题,
进行了小结。
整个教学引
导学生在一列的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的活动中,从具体
问题向抽象算理进行
了深入探究,
并呈现出算法的多样化。
最后通过比较让学生
p>
悟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最简单,
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理解,<
/p>
沟通了乘法与
除法之间的关系。
这样既发
展了学生思维,
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提高了课
堂教学效率
【第
7
< br>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
2
)】本课学习从情境入手,放
手让学生探
究、研讨,使学生在大量灵活、多样的练习中,巩固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
,
更加明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动手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
8
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练习课)】无
【第
9
课时: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1
)】在探索解决问题的环节,我先提
问学生:
你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先让学生思考、
尝试做。
再引导
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意的要求,确定是用除法解决。最后引导学生总
结、归纳
“
用除法解决问题
”
的两种情况就是:(
1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
份,求每份是
多少,用除法算(
2
)几
个几的分,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算。这样转
换成简单的两句话,学生容易理解
,而且方便记忆
【第
10
课时: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在探索解决问
题的环节,先出示
情景图,
帮助学生思考,
学生较有兴趣。
再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三个问
题。
先让学生思考。尝试做。再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目的要求,确定是用
乘法还是除法
解决。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
归纳
“
p>
用除法解决问题
”
的情况就是:
(
1
)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
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算(
2
)几个几的分,求一个<
/p>
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算(
3
)用乘法
解决问题的情况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用乘法。这样转换成简单的三句话,学生容易理
解,而且方便记忆
【第
11
课时:整理和复习】本节课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队
自己的
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进行总结与反思。
在进行教学时,
老师调整
自己的关
注视角,
变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为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
及在这个过程中所体现
出的态度、情感、价值观,让学生真实
、真诚、真正地参与到交流中去,使不同
程度的学生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
【第
1
课时:轴对称图形】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
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
征,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剪一剪一系列活动,让学生
多种感官参与
教学活动中。
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
手段,
二十把学生看作是课堂
的主角,
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
大胆地加以猜测,
说
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
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
为什么是对称的,
采用
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
< br>让每位学到都参与活动,
在对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
形的特点,
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
这时教师就
利用多媒体的动
画演示,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
“
完全重合
”
,最后就是让学生
p>
动手操作,
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
“
轴对称图形
”
的概念,
p>
让学
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 br>
【第
2
课时:平移和旋转】对
于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学生是有经验的。因
此,在教学这节课时,我从游乐园入手,先
出示学习要求,然后引导学生围绕学
习目标通过自主观察学习、
交流、
讨论等方式,
说出游乐园里的游乐项目的名字,
给游乐项目分类,
并结合观察所得与想象实际,
用手势表示这些运动的运动方式,
从日常生活中分别找出平移与旋转的现象等等,
这都进行得非常顺利,
学生的学
习热情非常高
涨,
效果也非常好。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充分感悟了平
移
与旋转的特征与区别,
并从中获得了成功体验的快乐以及感受
到数学与生活的联
系,增进对数学的喜爱感。在感知旋转这一环节,通过引导学生玩陀螺
、风车、
地球仪等,
让学生观察旋转现象,
然后通过交流讨论,
一点一点地呈现旋转运动
的特征
【第
3
课时:剪一
剪】在这堂课中,安排了多次猜想,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
老师剪好的一个对称的小人给学
生来欣赏,
让学生猜一猜我是怎么剪出来的。
学
生兴趣很高,
马上动手实践一下,
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
之后让学生猜想如何剪
出连续的两个小人,
< br>四个小人,
然后根据猜想一一验证。
当出现剪出的小人和
老
师展示的不同,再共同猜测他是怎么在剪的,分析错误的原因。
但是一节课下来,还是存在着问题,花了很多时间在进行平移和旋转两种图
形的剪法上,
对于其中体现出的:
图形之间的运
动关系、
找到对折次数和得到小
人之间的规律却没有足够的时间
去探索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第
p>
1
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
1
)】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熟悉的
“欢乐节日”
< br>主题图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观察、
讨论、
交流,
发现数学信息,
进而依据信息,
自己提出问题、
生成问题,
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
经验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提供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自由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大胆尝
试、探
索,感受数学的趣味、品质,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四人小组这种群体学习的讨<
/p>
论与交流,
使得每位学生可以从他人的发言中获得大量的启示和收
益。
学生不仅
学会了知识,
也学会了解
决问题的方法,
个性得到了充分的施展,
思维的创造性
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从而使整个课堂学
习生动、鲜活,充满生机,富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