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农家学派的管理思想
-
第五章:墨家、农家学派的管理思想
第一节:墨家学派的管理思想
一、代
表人物、身世、时代、社会基础、何以在春秋战国时代成为“显学”?何
以随着天下的统一迅速没落?
墨翟,鲁国人(还有宋国人、楚国鲁阳人等说法),生卒年月确实材料可考,据清孙
p>
治让的《墨子闲估》分析,生于周定王初,死于周安王末(约在公元前
468
一前
376
年)。
初学儒,后弃儒,创立墨家学派,和儒家并称战国时期的“显学”。
墨子死后,墨家学派分成了相里氏、相夫氏和邓陵氏三
派。三派各自称“真墨”,而
攻击其他的派为“别墨”。墨家不但有自己的学说、宗旨,
而且结成为有组织、有严格纪
律的团体,
主持的人称为
“钜子”
。
学派的成员在钜子的指挥下,
为实现学派的宗旨而
“赴
火蹈刀,死不旋踵”
,颇有些像后来封建社会中的秘密帮会一流。
二、
墨家管理思想的内容
“墨学”十纲:
尚贤、尚同、节用、
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非攻
1
、“尚贤”
思想的实质:要求国家在用人方面重用有才德的贤人,而不要重用
亲
戚宠幸,即任人唯贤而反对任人唯亲。
比较:儒家
主张“仁者,人也,亲亲
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
墨家的“尚贤”包括三项基本主张:
第一,国家在用人方面应该“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第二,用人以“义”为唯一的取舍标准:“不义
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
不近”
,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
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
重予之禄,
任之以事,
断予之令。
”
比较儒家的“尊贤”,孟子宣扬“舜发于吠亩之中
,傅说(殷商武丁朝的宰相)举
于版筑之间,胶鬲(周文王贤臣)举于鱼盐之中,……百
里奚(春秋秦穆公贤臣)举于
市”
第三,“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这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完全否定。在商鞅提出“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的主
张以前
,墨家已用“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论点否定了世卿世禄制。
2
、
“尚同”
学说:要求在下位的人对在上位的人绝对服从,不但在行动上服从命令
和指挥,
而且要
“上之所是,
必皆是之;
所非,
必皆非之”
,
在思想
上也不许有任何怀疑。
这种尚同,要一级级地同上来,万民“尚同乎乡长”,乡长“尚同
乎国君”,国君则“尚
同乎天子”,天子则“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
墨家的“尚同”思想产生的原因:小生产者规模不经济的弱点;春秋、战国时
期小
生产者比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
3
、
“天志”、“明鬼”。
墨翟认为: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正(政)
长“不强于听治
”(不理政事),“贱人之不强于从事”(不努力劳动)以及“以兵刃
毒药水火”
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的所谓
“寇乱盗贼”
,
都是由于
“疑惑鬼神之有与无”
。
p>
他认为天有意志,是“义之所从出”;又认为天地,山水皆有鬼神
,人死亦为鬼,而天
及鬼神皆能“赏贤而罚暴”。
4
、
“兼爱”、“非攻”。
墨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提倡“兼爱”,在各诸侯之
间的关系方面宣扬“非攻”,即反对进攻别国的战争。
墨翟的兼爱不像孔丘的仁那样主要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而是主张不分阶级和等
级、不分亲疏和国别,一切人互相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
人之身,若视其身”。
5
、
“非命”
,
表观了小生产者为生存而挣扎的意图
。墨翟把
“有命”的说法称为“天
下之大害”,认为人们如相信
有命运,就会陷于消极无所作为,结果是“上不听治则刑政
乱,下不从事则财用不足”。
6
、
节用
。
第一,以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为标准的节用论。
第二,以限制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特权为目标,
主张“去大人之好聚珠王、
鸟兽、
犬马,以益衣裳、宫室、甲盾
五兵、舟车之数”。
第三,单纯消费方面的节用论。三,墨翟
对其他方面的经济问题的分析论述,都以
他的节用论为基础。
7
、非乐、非葬。
三、墨家的生产思想、人口思想和储备思想。
1
、
墨
p>
翟的人口论。主张早婚、多育;消除“寡人之道”,其方法是提倡“非攻”
< br>
(以消除战争对人口的减耗),反对王公大人大量“蓄私”
(霸占大量妇女为妃妾,妨碍平
民百姓的婚配),反对统治者奢侈享受,活着纵欲,
死了厚葬,认为这是造成“国家必贫,
人民必寡”的原因。
2
、墨翟的赋役论。墨翟主张轻摇薄赋,要求以限制贵族、
王公等统治者的寄生生活
作为实施轻徭薄赋的前提。避免出现“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
,劳者不得息”的情况。
3
、墨
翟的储备思想。墨子重视储备,提到关系国家安危存亡的高度,他把国家和私
家都保持三
年粮食储备看作是保证国家、
人民抗御天灾、
战祸的最低限度的
储备,
称之为
“国
备”。
4
、墨子的生产思想。
“生财密,用之节”
。“赖其力者生
”,认为要增加生产,
就要增加劳动力。
首先增加劳动者数量方面。墨翟首先想到的是增加人口。
其次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即“强从事”。
在生产和节用之间,更强调节用的作用。
第二节
农家许行、陈相等的主要经济观点
先
秦农家及其主要代表人物:许行。许行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卒年月无考。他
和孟子同
时。他的学生陈相曾和孟子有来往并互相辩论,可能他的年龄稍长于孟转。
许行有门徒数十人,
是个小学派,
远比孔丘弟子三
千,
墨翟门徒数百逊色。
当孟子在
滕国
时,许行及其学派都从楚国迁移到膝国,边耕种边宣传自己的学说。
< br>农家代表人物中,现在知道名字的只有陈相、陈辛兄弟。这两人都是宋国人,原本
是楚国儒家学派的学者陈良的学生,
后来迁移到滕国,
见到许行,
对许行的主张深为钦服,
因而抛弃儒
学改学农家学说。
农家思想文献:《孟子》中有关陈相和孟子辩论的记载。
p>
从《孟子》的记述看,许行农家学派的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张人人自食其力,反对剥削,也否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
分工。
许行学派主张人人从事生产方面的体力劳动,自食其力
,谁都不允许靠剥削别人
劳动维持生活,不许“厉民自养”。
对于君主和国家机构中的人员,许行要求他们“与民并耕而食,经饔飨而治”,
不允许占有人民的剩余产品,不得有储存剩余产品的“仓廪府库”,否则就是“厉民
自养”。
第二,
肯定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一定程度的分工,允许有专业的手工业者,并且认
为农业和手工
业之间的某些商品交换是必要的。
第三,
对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价格,
主张同等商品卖同等价格,
并且要
“市价不二”
,
不允许价格自发波动,不允许有商业欺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