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笔名的来历

绝世美人儿
611次浏览
2021年02月24日 16: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4日发(作者:春季高考分数线)


著名作家笔名的来历



笔名“鲁迅”的来历










1918



5


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


4


卷第


5


号发表了 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在“鲁迅” 之前,还曾用过“迅


行”的笔名。鲁迅一生用了


140


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


鲁迅”这个笔名,

< p>
历来有两种解释:


一种说法是指“鲁”字乃鲁迅先生母亲的姓,

< p>
他的小说中常提


到的“鲁镇”,


就是他母亲的老家 ;


“迅”是他的小名,


所以在他的小说里也出现过“迅哥儿”一


词。另一种解释是先生挚友许寿裳所说,他亲自问过鲁迅先生,先生笑道:(一)母亲姓 鲁(二)


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但这是否是鲁迅的本意,就不得而知 了。此乃先生自谦


之辞。这两种说法,都是从字面上解释,也切合鲁迅的生平,都说得通 。可最近又有人发现了第三


种解释。认为“迅”字,古义为狼。出处见《尔雅•释兽》: “狼子绝有力者曰迅。”照这样注解


引申出来,“鲁迅”是指狼的一个勇敢有力的儿子。 持此一说的是历史学家侯外庐。他说,


鲁迅是


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他的小说代表作


《狂人日记》就是抨击封建社会“吃人”制度的,他取用这两


个字为名,


正是鲜明表示他甘以“狼子”自居,


与封建社会制度彻底决裂之心声。


据说侯外庐的这


种解释,曾向 鲁迅夫人许广平提起过,许广平连连称谢,表示首肯。



■笔名“巴金”的来历










巴金,


生 于四川成都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


原名李晓棠,


字芾甘。


他们辈分是“尧”字辈,


巴金的大哥名尧杖,三哥名尧林。《诗经》中 《国风·召南》有《甘棠》


3


首,共


3


章,每章句首


均叠用“蔽芾甘棠”一句,巴金原名的末一字“棠 ”和字“芾甘”盖出于此。“芾甘”和“李芾


甘”是巴金早年发表文章和译作的笔名,因 此长期以来被人们误认为是他的原名。








关于“巴金”这一笔名的由来曾有过许多讹传,


巴金曾在

< p>
1985


年回答香港中文大学校刊编辑


时表示:“ 1928


年我在法国沙多—吉里城拉封丹中学写完了《灭亡》,想取个笔名,刚好当时的


中国同学‘巴恩波’投水自杀了,


为了纪念他,


我便取了‘巴’字。


至于笔名中的“金”字则是他


的一 个安徽籍朋友想到的。当时,他正译完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前半部不久,这部书的英译本

还摊在桌上,那个朋友听说他要找一个容易记住的字作为笔名的名


(姓“巴”已有)


,就开玩笑地


说出了“金”字。


他采纳 了朋友的意见,


从此,


以一个少有的姓和一个常见的字合成的“ 巴金”这


个笔名诞生了。






1928



8


月,他首次在长篇小说《灭亡》上署用笔名“巴金”,并 把小说寄给正在上海开明


书店门市部当经理的朋友索非。索非接到这部书稿立即转送叶圣 陶先生,因当时郑振铎出国去了,


叶圣陶正代理着编辑《小说月报》

。叶圣陶读了


《灭亡》以后,觉得非常好,就把它发表了。


于是,


“巴金”的名字在文坛上开始不断地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笔名“老舍”的来历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1899



2



3

日生于北京。因为老舍生于阴历年底,


父母为他取名“庆春”,

大概含有庆贺春来、


前景美好之意。


老舍上学后,


自己更名为舒舍予。


“舍


予”是“舒”字的分拆 :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后来干脆


叫起“老舍” 来。之所以这样,是习惯于北方的朋友会面时亲热的叫法,如“老王、老马”等。另


外, 又有舍己为人、奋发励志、“舍我其谁”之意。



< p>
“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


1926


年发表长


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后面去掉“予”字,便 成了


现今人们熟知的“老舍”。


这个“老”并不表示年龄大,而 是含有一贯、永远的意思,合起来就是


一贯、


永远“忘我”。< /p>


他用“老舍”这一笔名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


以至不少人只知道“ 老舍”而


不知舒庆春是谁。



■笔名“茅盾”的来历








茅盾原名沈雁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从武汉回到上海,一时无以为生,听从朋友< /p>


的劝告,花了四个星期写成了他的名作《幻灭》,准备在叶圣陶代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 。可当


时,他正被蒋介石政府通缉,如果用真名,将会给圣陶招来麻烦,而且《小说月报 》的主人、商务


印书馆的老板也不会允许,他当时思想也确实处在一个苦闷痛苦的矛盾中 。于是他随手写了“矛


盾”二字作笔名,


可叶圣陶认为“矛盾” 二字显然是假名,


仍然会招来麻烦,


于是便在“矛”字上


加了一个草字头。以后沈雁冰便一直沿用这个笔名。






笔名< /p>



艾青



的来历







艾青原名蒋海澄。


1931


年,



< p>
·


一八



事变爆发时,艾 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的中


国青年,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一天,艾青到一家 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艾青


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

< br>“


蒋介石



,便马上嚷嚷开了。 艾青一气之下,就在




< p>
的草字头下面打了


一个


“×”

,又取




的家乡口语谐音为





,在住宿登记时填上



艾青


。此后,这名字一直沿用下来


了。



蒋海澄



海澄


的方音与



艾青



同音,所以,





不仅保持了方音,而且有姓氏和植物名双重含


义,




”“




一语双关。邓拓是福建闽侯人,当地方言中声母

< p>
n



l


不分,

< p>




可以读为





,作者


为了纪念抗日战争期间生活过的晋察冀边区的小山村


< br>马兰村



,就以



马南邨



为笔名。






笔名< /p>



冰心



的来历







冰心以笔名发表作品以来,获得无 数荣誉,连她本人的真名谢婉莹也被其笔名的风头盖过。


究竟



冰心



笔名的来历是怎样?

< p>





1919


年,


冰心在发表她的第一篇创 作小说


《两个家庭》


时,


第一次使用了



冰心



作为 笔名。



“冰


心”取自唐朝诗人王昌龄 的诗: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之所以选择“冰心”作笔


名,据她自己解释:“我出生后,祖父曾找算命先生为 我算命,算命先生说我应该是男命,命中有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