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趣味数学教学教案

巡山小妖精
686次浏览
2021年02月28日 05:1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顾家)


|


和差问题




活动内容:


和差问题



活动目标:



1


、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准确解答。



2


、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口述思路 。



3


、优选方法,体会和差问题在解 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


(拓展)



4< /p>


、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


(情感 )



活动重点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 找等量关系,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



和差问题




活动难点:

< br>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


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过程:



一、课前游戏



(意图:感知和差问题 的结构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大数与小数)



写数猜数:



学生选择


1-9


中的任何一个数,写在卡片上,算出与同桌卡片上数的和与差。



填入统计表中。


(同桌学生报数,全班猜数, 教师输入,指导学生验证)



教师填写后两列的和与差,和是< /p>


100


,差是


20


;和是


168


,差是


32

< p>
。提出质疑:当


和与差比较大时,还能猜吗?有必要去寻找方法

< p>
.


揭示课题:



共同特 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找到大数和小数。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为和差


问题,今天我 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和差问题。




二、创境新授



(意图:借助线段图, 通过小组探究,理解假设法进行转化的三种方法)



1


.情景研究:


理解画形结合图的意思,明确大数是苹果,小数是桔子。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PPT


三种方法配合进行分析与汇报。体会三种假设的过程,感悟转 化思想。



方法一:假设拿去了


4


个苹果,还有


10


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 数就相等了。就


是转化成了小数桔子的两倍。再除以


2


就算出桔子的个数。



方法二:假设再拿来


4


个桔子,就有了


18

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也相等了。


就是转化成了大数苹果的两倍。再除以


2


就算出苹果的个数。


启发: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是和


+


差,第二种


方法是和—差;相同点是都用了假设转化的方法,最后都除以


2




|


方法三:


也可以将


4


个苹果平均分成


2


份,


然后将总数


14


平均分成


2


份 ,


再用


7+2


或算出苹果个数,用


7-2


算出桔子个数。这也是巧妙运用假设,将平均数运用到和差问


题的解答中。



完整板书,规范学生对综合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大数


=


(和


+


差)÷


2


小数


=


(和—差)÷


2


苹果:



14+4


)÷


2


桔子:



14+4

)÷


2


苹果:


1 4


÷


2 +4


÷


2


=18


÷


2 =10


÷


2 =7+2


=9


(只)


=5


(只)


=9


(只)



桔子:

< br>9-4=5


(只)


苹果:


5+4=9


(只)



桔子:


7



2 =5


(只)




14-9=5


(只)




14-5=9


(只)


< /p>


2


.再理解方法:大数—差


=

< p>
小数的


2


倍,再除以


2=


小数



小数


+



=


大数的


2


倍,再除以


2=


大数

< br>


3


.尝试应用:小强和爸爸年龄和

45


岁,爸爸比小强大


25


岁,爸 爸和儿子各多少


岁?




1


)读出两个信息与问题,课件展示线段图,学生空画。



2


)理解列式:假设爸爸少< /p>


25


岁就和小强年龄一样,小强和爸爸的年龄和

< br>45



就变成了是


45-20= 20


岁。


20


岁表示是两个小强的年龄 和,


再用


20


除以

2


算出小强的年


龄。知道了小强的年龄,爸爸的年龄又怎样 算呢?完整口述假设过程,上台板演,学生


欣赏




3


)再次强调求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和差问题你 最感欣赏的方法是什么?



生:假设法



生:


(和


+


差 )÷


2=


大数


< br>(和


-


差)÷


2=


小数



4


.巩固方法,准确填数:



回到猜数游戏,用假设法求出大数与小数:和


168

,差


32


。和


999


,差


111



< p>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第一组选择


(和


+

< p>
差)


÷


2=


大数的方法,


对后一组选择


(和


-

< br>差)


÷


2=


小数的方法。




三、探究变化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和差问题。



1< /p>


、小强在本单元测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


96


分,数学比语文多


8


分。语文和


数学各得几分?(一题多变,你能有几种转化的方法。再判断分析。




猜测语文与数学分数。理解平均分数的意义。



A


、数学:



96 +8


)÷


2=104


÷


2=52


(分)



语文 :


96-52=44


(分)



|


语文:



98-8


)÷


2=88


÷


2=44


(分)



数学:


96-44=52


(分)



对方法


A


进行反思和质疑。寻找错误的原因 。



B



数学 :


96


×


2=192

< br>(分)




192+8



÷


2=200


÷


2=100


(分)



语文:


192-100=92


(分)

< br>


语文:


96


×


2=192


(分)




192-8


)÷


2=184

< br>÷


2=92


(分)


< /p>


数学:


192-92=100


(分)



C


、数学:


96 +8


÷


2=96+4=100


(分)< /p>


D


、语文:


96-8


÷


2=96-4=92


(分)



怎样理解


8


÷


2





2< /p>


、认真选择(机动题)


:大强和小强共有


300


元去买书,大强给小强


50


元两 人的


钱就一样多了,你知道大强和小强各有多少钱?



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选择合理的算式。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评价同学或老师。



学习总结: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 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和差问题。解和差问题


的策略很多,


用假设 法将大数转化成小数,


(和


-


差)


÷


2=


小数;


或者 将小数转化成大数,


(和


+


差)÷


2=


大数


;


巧用平 均数移多补少等。




五、欣赏变化



1.

< br>转化成


3


个大强



2.


转化成


3


个小强



3.


转化成


3


个爸爸



课堂延伸:



让我们在音乐中带着思考 ,将假设转化的思想,将优化选择的策略带回家,去解决


更多的数学问题。










|


和倍问题




活动内容:


和倍问题



活动目标




1


、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


、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 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


有效方法。


< br>3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验转化的策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p>


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活动重点: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



和倍问题





活动难点



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


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活动过程




课前互动游戏(略)



一:谈话导入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 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你们的认识,我发现你们班的同学聪明大


方、反应敏捷,由此带给我深 深的感触——那就是一个字:很好!


(板书)



(学生惊讶,小声嘀咕,怎么是两个字呀!




师:


我看你们不仅善于倾听,


还会发现问题,


敢于质疑。


其实学习数学就应该这样,


认真倾听,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和交流。今天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学习态度一起来解决问


题 !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师:请看大屏幕。仔细读题,


(周末参观科技馆的成人人数是儿童的< /p>


2


倍,如果一


共有


456


人参观,儿童多少人?



等学 生认真读完题)


,你能解决吗?把你的解决方法写


在练习本上。



(学生列式,师巡视。




师:你是怎么解决的?谁愿意说说?




1



456


÷2=228(人)



(学生质疑,有不同意见。





2


:456÷3=152(人


)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答案,你们同意哪一种呢?同意生

< br>2


的举手。


(三分之二的同


学举 手)你们是怎么想的?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生:一个儿童、两 个大人就是三个人,所以除以


3




|



2


:我 不同意他的说法,不是


3


个人,应该是


3……生摸头说不出来。



师:心里的意思说不出来,谁来帮帮他?



3


:因为成人人数是儿童的


2< /p>


倍,所以就是儿童的


1


加上成人的


2


就是


3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很多学生摇头)看来你心里很明白,就是说不 出来。那这


样吧,


咱们想个更直观的方法让同学们都明白,


那该怎么办呢?


(生小声地说:


画画?)< /p>


师:好,那你们画画试试。


(生画,师巡视。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们画的?



生展示。



生一边展示一边解释。



师:为什么用两份表示成人?



生:因 为成人人数是儿童的


2


倍,



师:你们真会读题,理解题的意思。



师:刚才同学们画的都很好,如果老师用一种更简约的方式,用一条小线段表示儿


童人数 ,那成人人数怎么画?



生:画两条和儿童人数那么长的线段。


(师板演画)



生:奥!我明白了,三 份是


456


,那么求一段就是


456÷ 3,我刚才错了。



师:你真明白了?怎么这么快就恍然大悟了?



生:看了线路图就明白了。



师:对! 画线路图确实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我们先要认真读题,然后画一画,分


析他们的关系,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初次应用



师:请同学们继续看大屏幕。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仔细动脑想一想。

< br>







周末参观科技馆的成人人数比儿童 的


2


倍多


6


人 ,


如果一共有


456


人参观,


儿童多少人?)



(学生认真思考,有些同学已 经开始讨论,也有个别同学在画图)



师:有的同学马上想到了 画图,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又有很多同学在一


边画一 边写,不一会儿,很多同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谁来说一说?



(生拿着自己的线段图上来展示,画的较规范











师:说说你的想法。




1



(支支吾吾说不出来)



456-6


)÷3



师:一紧张你忘了?还想说吗?



(生摇头)



|


师:谁来帮助他?




2


:456÷3


-6



3


:不同意。因为指着线段图这是儿童的,这是儿童的


2


倍,这一小段是多的


6


人 ,一共


456


人,应该用


456


先减去


6


,剩下的正好是

3


份,所以再用


456÷3。



师:他说的你们明白了吗?谁还想说?




4


:成人人数是儿童的


2


倍多


6


人,所以


456



6=450


,剩下的成人就正好是儿 童



2


倍了,就变成了第一题,所以就 用


450÷3。



< br>5



456


< br>6=450



450


正好是儿童 人数的


3


倍了,所以


450÷3。



师:问生


1


现在 明白了吗?看来同学们都很会思考问题,成人人数比儿童的


2


倍 多


6


人,把


456

减去


6


就转化成成人人数是儿童的整倍数了,解决起来就容 易多了。



师:刚才是比整倍数多


6< /p>


,我们把多余的减去转化成整倍数解决,那如果比整倍数


少呢?< /p>



生:大概加上吧。


< br>师:那好,请同学们看这幅图,谁能读懂这幅图,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1


:再加


6


只,猴子的只数就是小兔的两倍了。




2


:猴子的只数还不是小兔的二倍,还差


6< /p>


只。




3


:它们一共


132


只,猴子比兔子的


2


倍少


6


只,求小兔 的只数。



师:试着自己解决(生思考列式,小声讨论)



生:



132+6


)÷3



师:能看明白吗?



(很少部分同学摇头)



师:哪个地方不明白可以问问他啊?



生:为什么要加上


6





1


:刚才说了还差


6


只猴子就是小兔的二倍,所以加上


6.


(生 指着线段图)那么


这三份就是


138


只 了,所以就用


138÷3




2


指着线段图:我手摁的这一块是少的


6


只,所以给补上,也就是加上


6


,猴子


只数就正好是兔子的两倍了,这三份是


138


只,所以用


138÷3。


(大多数同学点头)

< br>


师:看来大多数同学都明白了,请同学们看老师演示,相信现在还不太明白的同 学


也一定能茅塞顿开(师演示)



师: 看来比整倍数多的、少的,我们都能想办法转化成整倍数的问题就来解决,其


实在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会用到转化的策略。



四、拓展提高



师:刚才我们做的两道题难不难?



|


生:不难。


(有点儿难。


< p>


师:其实这题是很难的,你们觉着不难是因为你们会动脑筋,找到了解决 问题的方


法,所以就不觉着难了,老师这里还有个更难的,你们敢不敢挑战一下自己?< /p>



生:敢。



师 :


请看大屏幕。


弟弟有课外书


31


本,


哥哥有课外书


53

本。


哥哥给弟弟多少本后,


弟弟的课外书本数是哥哥的


3


倍?



(生读题思考,感到困难)



师:


当你从一个角度解决行不通时,


可以转换一下思路,


没准会找的解决的突破口。



师:有没有办法解决?( 多数同学没有找到方法,


5



6


个同学举起手来)




1


31+53=84


(本)






84÷4=21(本)



53-21=32


(本)




师:我首先要祝贺你做对了,我很佩服你太会思考问题了。因为时间到了,我们要


下课了,你们下课再交流好吗?



< br>;


不行,让他说说。




1


老师的转换一下思路,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但我首先感激我的数学老 师,她教


给我很多数学方法。我首先想到是哥哥给弟弟后的线段图,不管哥哥给弟弟多少 本,总


本数不变,所以


31+53=84


(本)


,正好是哥哥现在本数的


4


倍 ,所以


84÷4=21(本)



21< /p>


(本)是哥哥给弟弟后的本数,他原来有


53

本,所以给了弟弟


53-21=32


(本)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我真的被你折服了。下课 时间到了,其他的同学在课下画


一画,相信一定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小结





这节课通过一到练习题的拓展和延伸,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 程中,我领略了


你们善倾听,会思考,敢质疑,会交流的学习风采。学习数学会让人越来 越聪明,希望


你们以后更加喜欢数学。













|


差倍问题



活动内容:


差倍问题



活动目标:



1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


单实际问题 。



2


、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 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重点: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


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差倍问题” 。



活动难点:


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 思路,


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准备:


配套课件活动设计



专题分析:




和倍问题和差倍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很相似,


如果知道了两个数的差与两个< /p>


数的倍数关系,要求各个数是多少,这一类题,我们则把它称为“差倍问题”。解答差


倍问题与解答和倍问题相类似,要先求出差和相对应的倍数,然后求出


1


倍数,再求出


几倍数。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线段图帮助分析 数量关系。



差倍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是:



两数差÷ (倍数-


1


)=较小的数(


1


倍数)



练习一:


< /p>


1


、小明到市场去买水果,他买的苹果个数是梨的


3


倍,苹果比梨多


18


个。小 明买


了苹果和梨各多少个?



2


、学校合唱组的女同学人数是男同学的


4


倍, 女同学人数比男同学多


42


人。合唱


组 有女同学和男同学各多少人?



3


、一 件皮衣价钱是一件羽绒衣价钱的


5


倍,已知一件皮衣比一件羽绒 衣贵


960


元。


皮衣和羽绒衣各多少元 ?



4


、甲筐苹果是乙筐苹果的


3


倍,如果从甲筐取出


60

< br>千克放入乙筐,那么两筐苹果


重量就相等,两筐原来各有多少千克?



练习二:



1

< p>
、被除数比除数大


252


,商是

< br>7


。被除数和除数各是多少?



2


、被除数比除数大


168


,商是


32


。被除数和除数各是多少?



3


、除数比被除数小


212

,商是


5


。被除数和除数各是多少?



4


、被除数比商大


144


,除数是


7


。被除数和商各是多少?

< p>


练习三:



1


、水果店有两筐橘子,第一筐橘子的重量是第二筐的


5

< br>倍,如果从第一筐中取出


300


个橘子放入第二筐,那么 第一筐橘子还比第二筐多


60


个。原来两筐橘子各有多少


|


个?



2


、同学们助残捐款,六年级捐款钱数是三年级的


3

倍,如果从六年级捐款中取出


160


元放入三年级,那么六 年级的捐款数还比三年级多


40


元。两个年级分别捐款多少


元?



3


、人民公 园的杜鹃花盆数是长春园的


4


倍,如果从人民公园搬出


188


盆放入长春


圆,则人民公园杜鹃花盆数比 长春圆少


25


盆。原来两个公园各有杜鹃花多少盆?

< p>


4


、两堆煤重量不等,现在从甲堆中运走


24


吨到乙堆,而乙堆煤又运入


8

< p>
吨,这时


乙堆煤的重量正好是甲堆煤重量的


3


倍。问两堆煤原来各有多少吨?



练习四:



1


、两个书架所存书的本数相等,如果从第一个书架里面取出


200


本书,而第二个


书架再放入


40


本书 ,那么第二个书架的本数是第一个书架的


3


倍。问两个书架原来 各


存书多少本?



2

< br>、两个仓库所存粮食重量相等,如果从第一个仓库里取出


2000


千克,而第二个仓


库再存入


400

千克,那么第二个仓库的粮食重量是第一个仓库的


7


倍。问 两个仓库原来


各存粮食多少千克?



3


、小明和小红的铅笔只数相等,如果奶奶再给小明


16


只铅笔,给小红


2


只铅笔,

那么小明的铅笔只数就是小红的


3


倍。原来他们各有铅笔多 少只?



4


、商店有数量相等的英语本 和数学本,英语本卖出


160


本,数学本卖出

< br>420


本以


后,英语本余下的本数是数学本的

< p>
3


倍。两种练习本原来各有多少本?



练习五:



1


、有两袋面粉,从第一袋中取出


8


千克放入第二袋,两袋重量相 等,如果从第二


袋中取出


10


千克放入 第一袋,则第一袋的重量是第二袋的


2


倍。两袋面粉原来各有多


少千克?



2


、甲、乙两个书架,如果从甲书架取出


16


本放入乙书架,两书 架本数相等;如果


从乙书架取出


18


本 放入甲书架,则甲书架的本数是乙书架的


3


倍。两个书架原来各 有


书多少本


/


3

、哥哥和姐姐各有一些存款。若哥哥给姐姐


200


元,两个 存款就一样多;若姐姐


给哥哥


400


元 ,则哥哥的存款就是姐姐的


5


倍。哥哥和姐姐两人原来各有存款 多少元?



4


、小明和小红都买了书, 小明比小红多买了


7


本,如果小红少买


2


本,小红再给


小明


3


本,小明的本数就是小红的


4


倍。两人原来各买了多少 本书?






|


找规律填数




活动内容:


找规律填数



活动目标:





1


、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 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


1


,中

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


1”这一规律。





2


、能够 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学生经 历探索规律的过程,


在动手操作


,


自主 探索与交流合作中,


掌握观察、


分析、比较的方法。

< p>




4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


与应 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重点:< /p>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

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


1


,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


1”这一规律。



活动难点:


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活动准备:


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课前谈话,感知规律:





师: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平时有什么不同啊?





(预设:学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





师: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 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


.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 有这样三组排列。


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 习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


1


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

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


.探究规律:






:


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 完成表格,再在


小组里说一说)



|




两端的物体



数目



中间的物体



数目



夹子




手帕



兔子




蘑菇



木桩




篱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


.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


.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


1


个圆。数


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


.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

< p>
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


1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


.列举规律: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2


.应用规律:



1


)基本练习:



①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两端的物体是(



< p>
,中间的物体是()





)比()多1个。



②这根绳子被打了 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经过了


15


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


)变式练习:



①间隔问题:


(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看!这是谁?刘翔在


2004


年雅 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


110


米栏的冠军,成


为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


110


米跨栏,


10


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②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


2



< /p>


把一根木料锯


3


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③圆周问题:



|


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人们常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


栽了一行柳树,再在 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


说。

< br>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


75


棵柳 树,


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


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


质疑:有的同学说


74


棵,有的同学说


75


棵,还有的 说


76


棵,那像这样栽柳树


和桃树,它 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


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c:


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 br>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 周



75


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 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


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


1

< br>,而在圆周上,


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④机动练习: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 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


美化校园。

< br>(课件出示图)




25


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


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五、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 者更复杂的情况


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


角的有关知识



一、


教育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1)


知道角是由一点和这点出发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2)


能判断什么是角,会用字母与符号标出角,正 确读、写角。



3)


知道角的大小和角 两边的长度没有关系。



4)


掌握简单的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2



心理目标:



1


)体验成就感,激发自信心。



2


)学会倾听、尊重的态度。



3


)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



3



行为目标:



1


)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主动调旧知、练旧技、初建学习心向等学习准 备行为。



2


)指导学生学习相互尊重 地倾听,有目标地看,完整、科学、有逻辑地说,手脑


并用地做。



3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巩固练习并且逐步做到自查、自 纠。



二、活动内容重点和难点



重点:


角的表示方法以及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正确操作方法。



难点:


感悟角的大小和角两边的长度没有关系 。



三、活动媒体:


教材、学具、多媒 体课件。



四、活动过程


< p>






1



学习

< br>准备环节



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



1.


出示迷语小房子:






< br>的



期望的学生行为





1.


设计 “三


和心理变化



1.


在“三分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的几


< p>





制准备作业”


引导





何图形,这边有一间谜语小房子,


业”


,帮助学生


下,


学生回忆旧知


习准备变量


你能说一说它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识,


调节出所有学


处 于第二阶


吗?



段,即细读

< p>
——初用阅


读符号配合


“三分制准


备作业”















习过的几何图形,


形,使相关旧知


使相关旧知识达


达到清晰性、稳


到清晰性、稳定








性。



性。






|


学< /p>








验中也有角


< /p>


(生说一说这件小房子由什么


师:这些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





















2.< /p>






角,生活经


图形组成?)



的认识,之


呢?(生:线段)



前有学习过


线段,通过


师:还记得什么是线段 吗?


师:大家上节课的内容学的真


直线射线和

< br>(生:说一说什么是线段)



情境中的谜


好,表扬你们


< p>
语小房子,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间谜语


帮助学生 回


小房子里到底有些什么谜语,大家


忆相关的旧


来猜一猜好吗?



知识,同时


回忆和角相


2.


猜谜语:


.


2.




< p>
语,


主动调用上节



吸< /p>






课学习的线段知








识,


使知识达到可







3.< /p>






(师逐一出示谜语,学生逐一



< p>





利用性



关的知识来


回答, 谜底,教师用媒体演示谜底,




直< /p>


线


线



帮助学生 建


帮助学生回忆前节课所学——线


和射线,使得旧


立学习《角


段、直线、射线)






知清晰稳定,为


有始有终(打一几何图形)






< br>做



识》的学习


(揭示谜底,线 段,并媒体演示)



准备。



心向。



无始无终(打一几何图形)



(揭示谜底,线段,并媒体演示)




3.




猜< /p>


谜过程以及媒体


有始无终(打一几何图形)









动画上观察到角,

< p>
(揭示谜底,线段,并媒体演示)



知,引出“角 的


意识到今天学习


师:大家对上节课的知识记得


初步认识”的学


相关内容,


以此建

很清楚。那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


习任务。



呢?先来猜一个谜语:


兵分两路


(打


一几何图形)



(生猜一猜)



师:

< br>(媒体演示)


,这就是我们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知道这是 什么


图形吗?



(生“角”

< p>
。教师媒体演示小房


子变成“角”字揭示谜底)



立学习


《角的初步


认识》的学习心


向。



|


师:谜 底就是角,这节课我们


一起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


(揭示


课题)



2



讨论


合作环节






论合作变量


板书


1.


角的定义:



你认为什么是角?



1.





1

< br>.


大胆发言、


师:生活中,什么地方有角?



论,教师参与讨


逐步规范言语完

< br>论







整性、


科学性、



2


.在讨论合


师:同学们举 了很多的例子,


语指导,逐步达


辑性。



性。及时表扬大


作时,


学习相互尊


处于第二阶


那些都是生活中的角,在平面图形


到完整性、科学


段,即班、


中,什么是角呢?






我们的数学书上是这样说的:


胆发言、汇报时

< p>
重、学会倾听。



3


.学 习扬长


补短的分工、


互助


生。



合,以班讨


一点和从这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所








论为主的课


组 成的图形叫做角(板书)



堂活动组织


形式。


< br>运




同讨论得出


什么是角,


角的表示方


法和角的大

< br>小比较的操


作方法。



媒体演示角的形成,介绍角的


符号。



2.




作< /p>


和合作。



讨论态度指导,


听和尊重。



4


.学会有目


角的表示方法:

< br>3


师:这边有一些图形,想请你








标地观察,


特别是


巩固练习一:








学生讲一讲为什么不是)



师:看来大 家对什么是角已经


3.



< p>


个大写字母中









鼓励。








察复合角时,


学会


组学习,共


判断一下是不是角?



时点评,表扬和


字母写在中间;



4.


学生“学


有顺序、


有规律的


习权威”培养,


找角。



5


.在讨论合


作中发展自信、



长的作用。



(手势表示:不是角的图形让






< br>组


5.




任、


意志等心理品


掌握的不错了 ,接下来我们回忆一




< p>




质。



下角的各部分名称



板书


2.


角的各部分名称


:





< br>自



6


.交流、共


检查,比如判断


享助人之愉悦,


< br>师:


(配合媒体演示讲解)从一


是不是角,怎样


谢受助之恩泽。



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 形就


去判断的方法;


是角,这一点就是角的顶点,这两








条射线分别叫做这个角的两条边,



方法,习得之后



的< /p>







|






巩固练习二:



指一指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确,在课堂 中都





















< br>程





6.





师:请你找一个你身边的角,


理想。



师:角是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




解< /p>





形状(媒 体演示上面的角变成三角


点,如角的大小


形)

< br>






巩固练习三:



几个角?



师:请你指出蓝色的这个角的


顶点和边



(生:反馈)



师:大家说的真好,角 是组成


其他几何图形的基本,来看一看,


这些图形里面有角吗? 有几个?








(生:反馈)



师:大家已经能很快的 找到一


个角,那用什么方法表示角呢?



板书


3.


角的表示方法:



媒体出示图形


< p>







法,在学生实践


之前,和 学生一








法,从中选取可







间操作。


< br>师:请你找一找这个三角形有








|




师:观察一下,除了角之外,


你还看到什么?



3


个大写字母)



3


个大写字母就是用 来给角起名的


师:你想给这个角起什么名字呢?


(生:…)



师:用


3


个大写 字母是标出了


两条射线,一条是射线


OA


,一条是


射线


OB


,给角起名字要用 到一个特


别的符号“∠”


,就像一个很小的角

< br>一样,读作“角”


,怎么起名呢?



媒体演示,角的表示方法:









师:这


3


个 大写字母是随意排


列的吗?(生:顶点的字母写在中


间)



师:有时,我们还可以用一个


数字来表示角 (媒体演示)



师:请你练一练



巩固练习四:



读出下列角:








(生:互相读一读,反馈)



|


师:这边还有一些角,想一想,


你能读出下面的角吗?为什么?



巩固练习五:









(生:没有顶点,不好读)



师:


(补上顶点)


,现在你能读


了吗,请你试一试(生:尝试读角)



师,读角时, 你有什么要提醒


大家注意吗?



(读角 时,如果是


3


个大写字


母,

< p>
一定需要标上角的顶点;


3


个大

< br>写字母表示角时,表示顶点的字母


要写在中间)



师:大家学会了读角,这里有


一个复杂的图形,你能用刚才的知


识找一找其中的角吗?



巩固练习六: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