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跳高单元教学计划

别妄想泡我
817次浏览
2021年02月28日 06:2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鬼哭狼嚎造句)


跨越式跳高单元教学计划



延平区小学体育集备小组



教材分析:



跨越式跳高是田径教材的 跳跃项目之一,


也是三年级的主教材之一。


它把




康第一





学生发展为本



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


学生终身体育的潜意 识,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


提 高学生实践能力作为


主要目标,


为学生提供较大的自主学习的空 间,


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主动参


与并获得成功的乐趣。


本单元是以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掌握的各种跳跃能力为基


础,让学生 了解跳高技术的基本知识,通过学习,相互讨论,使学生基本掌握跨


越式跳高的助跑、起 跳、过竿和落地的基本技能,增强腿部力量,提高弹跳力,


发展灵敏性和协调性,培养勇 敢、坚定、果断和自信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抓


住跳高这个项目的


胜利是以失败而告终



的特点, 向学生灌输



只要从失败中走


出来,就 能越过新的高度



的理念,在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 人享有


体育、人人都有进步,人人拥有健康,体现新课程



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

< br>












水平二(三年级)



班级



人数




教学



课时




4


课时



跨越式跳高(水平二)









1.< /p>


学会简单的跳高练习方法,初步掌握跨越式跳高的技能动作。


< /p>


2.


发展学生下肢力量,提高动作协调性和灵敏性。



3.


体验互助学习的乐趣,逐步养成不怕困难、挑 战自我的心理品质。



4.


培养互帮互 助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重点:学会单脚起跳有力,两腿依 次过竿,轻巧落地的跨越动作。



难点:动作的连贯性和协调性 ,助跑和起跳、过杆和落地的有效结合。






领域目标



1


、学会调整步伐,单脚起


主题



内容



助跑几


步,单


脚起


跳,用


头触鞋




教与学活动提示



1


、各种趣味的单脚跳



顶同伴高举的鞋盒。



的“果子”摘下来了。



摘下的“果子”最多。



体验两腿依次过竿的动作


方法。



2


、助跑几步,一脚起跳越



3-5


层高的鞋盒。



越过折垫。



评价



要点



单脚有


跳,向


量转化

< br>的力量



力、学


会起跳


后两腿


摆动依


的动作



越过一




1





跳助跑 摸高的跳跃及着地


方法,提高跳跃能力。


2


、能学会思考、学会交流


和想学、乐学的品质。



3.


发展学生下肢力量,提

< br>高动作协调性和灵敏性。



1


、 初步掌握两腿依次过竿


2


、跑几步,单脚起跳用头


力起


3


、跳一跳,看谁能把最高

前的力


3


、分组进行比赛,看哪组


为向上


1


、每人跨过斜放的竹竿,


踏跳 有




的动作。



2



2


、发展学生弹跳、速度、


协调等 素质。



难的精神。



助跑几


步,一


脚起跳


越过鞋< /p>






3


、养成勇敢、协作克服困


3


、助跑几步,单脚起跳,


次过竿


1

、指导跑几步单脚起跳摆


动腿过竿后内旋动作,进




3





一步掌 握跳高的基本技术


结合技能。发展学生的跳


跃能力。

< p>


过杆、落地完整动作。



3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


生关爱、尊重同伴。



1



提高助跑、


起跳、


过杆、


落地四个环节的结合,激




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跨


4



越式跳高的完整技术。


< p>
跨越式


跳高的


助跑、


起跳 、


过杆、


整动作


1


、原地单脚起跳,体验摆


定高度


动腿内旋技术。



横杆后


2

< p>
、越过一定高度的皮筋。



的摆动


3



斜线助跑引导学生进行


腿 内旋


起跳、过杆、落地完整练


习。



误。



技术及


各技术


良好衔


接。


< br>2


、学会结合助跑、起跳、


落地完


4


、分组练习,合作纠正错


环节的


跨 越式


1.


分层教学:设置不同高


度,学 生自选练习。



2.


各种形式的跳高比赛


< p>
跳高完


整动作


的有效


结合



2


、培养自尊与自信,克服


完整动


3


、树立“我能行”的自信


心和勇气。





困难,竞争拼搏的精神。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