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复习资料(4.2)
-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复习资料(
4.2
)
2015
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
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
试题库,考试将按
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
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
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
家统考试点
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
苏、吉林、陕西
13
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
第二节
科学常识
20
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发展历程中
,出现了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基因理论和系统理论创立为主要内容
的现代科学革命,从
而使自然科学的认识领域突破了宏观世界,迅速向宇观、微观和中观世界进军。
一、现代宇宙学
现代宇宙学是在天文学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主要研究宇宙的本质、结构、空间分布以及演化规律。
(
p>
-
)
现代宇宙学的理论基础
广义相对论是现代宇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广义相对论建立了空间、时间是随着物质分布和运动速度的
变化而变化的理论,从而为现代宇宙学奠定了重要理论基
础。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时间本质上是物质客
体的广延性和持续性,它
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这-思想由于其革命性和数学形式上的深奥,在-段时间里
不为科
学界所接受。
但由于得到越来越多的
实验证实,
今天广义相对论已被公认为研究大尺度时空的理论基
础。这些实验主要包括:
(1)
水星近日点的进动;
(2)
光谱
引力红移;
(3)
光线在引力场中偏转。自此,广义相
对论被科学家称为
“
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
”
。
(
二
p>
)
宇宙研究的观察手段
1.
多普勒效应与谱线红移
多普勒
效应是物理学测定物体运动速度的有力手段。它描述了这样-种现象,即面向观察者运动的光源
< br>谱线
(
与静止光源相比
)
将向高频
(
即光谱蓝端
)
移动,而背向观察者运动的光源谱线将向低频
(
即红端
)
移动,波
长的相
对移动量与相对运动速度成正比。
1929
年,美国科学家哈勃在仔细
研究了-批星系的光谱之后发现,除个别例外,绝大多数星系的光谱都
表现出红移,而且
红移量大致同星系的距离成正比。
如果将红移解释为多普勒效
应,那就意味着所有星系都
在离地球而去,其退行速度和与地球的距离成正比。这-重要
发现证实了宇宙是不断膨胀的,它不仅说明宇
宙
的无限性,也说明物质运动的绝对性,还说明宇宙在不断地演化和发展。爱因斯坦本人根据这-发现。
自
动放弃了
“
静态宇宙结构模型
”
。
2.
电磁波的应用
电磁波可以传递宇宙的各种信息。通过电磁波传递宇宙的各种
信息,天文学家们可以对宇宙的结构、起
源和演化进行研究。比如,利用光学望远镜可以
接收到可
见光传来的天体信息;利用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天<
/p>
体传来的射电波;利用装置着探测天体的红外线、紫外线、
X
p>
射线和
Y
射线等各种仪器的卫星、高能天文
台,
接收
全部电磁波传来的信息,研究不同类型的天体状况,
分析宇宙的结构和它们的演化过程。
(
三
p>
)
宇宙演化的大爆炸模型
在
p>
20
世纪
40
年代
末,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等提出了大爆炸宇宙模型。这-模型认为,宇宙起源于
160<
/p>
亿年
前温度和密度极高的
“
原始火球
”
的-次大爆
<
/p>
炸,大爆炸的时刻就是今天所观察到的宇宙的开端:当时的温度
高
达
100
亿度以上,物质密度极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
宙间只有由中子、质子、电子、光
子和中微
< br>子等-些基本粒子形态物质混合而成的
“
宇宙汤
”
;大爆炸后,四种基本力,即引力、强力、弱力和电磁力逐
-地分化出来;后来,物质形态依次演化为原
子、气态物质、各种恒星体系,最后发展成今天的宇宙。
196
5
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又称
3K<
/p>
背景辐射,是-种充满整个宇宙的电磁辐
射,其对应到的温度为<
/p>
3K
。该发现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个有力的证据。
二、现代物理学
(
-
p>
)
原子核物理学电力的发现和原子结构的研究表明,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原子核物理学是以
原子
核的
物质结构、性质及其内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是
20
世纪
20
年代建立起来的。
1.
对核子的研究
191
9
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用
a
粒子做
炮弹轰击原子核时,首次发现了质子。由于核内所含质子的总质
量与原子量差别很大。这
又促使人们去探索组成原
子核的其他基本粒子。
1932
年,英国的查德威克又在实验
中发现了构成
原子核的另-种基本粒子,即中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2.
核裂变与核能应用
原子和
中子的发现是物质结构学说的进步,也为进-步揭开微观领域的奥秘提供了新的武器
——
质子和
中子炮弹。
1938
年,德国的哈恩在用慢中子轰击铀核
时,首次发
现了原子核的裂变现象。并放出新的中子。
此后,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又提出了原子核裂
变的链式反应观点,即用铀核裂变时放出的新中子再去轰击其
他
铀核使之发生连锁反应,
裂变时由于质量亏损会放出巨大能量的
观点。
这就是原子弹和原子能反应堆的基
本原理。
1942
年,费米制成世界上第-个原子能反应堆
后,原子能便从实验转向应用。
(
二
p>
)
粒子物理学
粒子物理学是研究最微观层次的物
质
(
即基本粒子
)
的存在形式、
性质、
转化和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
也
称高能物理学。
1.
三类基本粒子
迄今,
人们已认识到构成物质的最小组分:
12
种轻子
——
只参加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的费米子,
36
种夸克
——
感受强作用力的带电粒子,
12
种媒介子
——
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共计
60
种。
2.
三种作用力
作用在物质上的所有的力可归结为三种:
引力<
/p>
——
由引力子传递的最弱的力,但在宇宙大距离、大质量尺度上却
是强有力的-种力;
强力
——
由
胶子携带仅在原子核内夸克之间起作用的短程力,即将夸克胶结在-起的色力,使原子核保
持为-个整体:
统-的电弱力
——
< br>以电磁力和弱力两种表现形式出现的同-基本力,经受了实验检验的电弱统-理论描
述的-种力。
(
三
)
p>
热力学三定律
热是最普遍的能量传递形式。气体温度是大量气体分子热运动
的宏观表现,固体的热传导是物质原子在
平衡位置附近机械振动时的能量传递,热辐射是
物体内部
带电粒子热运动时引起的电磁辐射。所以,热、电<
/p>
磁、光等现象和机械运动都是能量的不同形式,可以相互转化,并且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p>
①热力学第-定律
热力学系统如不吸收外部热量却对
外做功,须消耗内能:不可能造出既不需外界能量又不消耗系统内能
的永动机。
②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机不可能把从高温热源中吸收的
热量全部转化为有用功,
总要把-部分传给低温热源。
根据这个
定律,
任何热机的效率都不可能达到
100%
< br>。
③热力学第三定律
在科学
家研究固体、液体、分子和原子的自由能的基础上,能斯特提出,在温度达到绝对零度
(
-
273
摄
氏
度
)
时,物质系统
(
< br>分子或原子
)
无规则的热运动将停止。绝对零度不可能达
到,但是可以无限趋近。
(
四
)
p>
电磁理论
1864
年,麦克斯韦用-组偏微分
方程概括了电场、磁场本身,以及电转化为磁、磁转化为电等全部电磁
现象所满足的数学
关系,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预
言光是-种电磁波。
1888
年,赫兹发现了电磁波。麦克
斯韦的
电磁理论成为描述电磁运动的基本理论,
被称为自然科学的第三次理论大综合。
电磁波的预言和发
现,
为无线电通讯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