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概念形成为获得方式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

萌到你眼炸
666次浏览
2021年03月02日 09:3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3月2日发(作者:网络舆情专报)


以“概念形成”为获得方式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



松江区方塔小学










[





]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小学生学习其他


数 学知识的基础,更是小学生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同时,概


念教学也是小学数 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概念形成”是小学生获得概念的


主要方 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以“概念形成”为获得方式的小学数


学概念教学的若干策略 ,即在操作活动中丰富概念表象、在信息技术演示


中完善概念表象、在分类比较中抓住概 念本质、在正反例中深化理解概念、


在变式中完善概念认识以及在语言归纳中完整表述概 念。



[


关键词


]


小学数学




概念形成




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小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


识的基础,更是小学 生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小学生只有建立


起正确的数学概念,才能正确地进行 数学计算,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因此,数学概念教学在整个 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


的基础地位。



概 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得概念的两种基本形式。概念形成是指


学生从大量的具体事例 中,通过观察、比较、抽象,以归纳的方式概括出


一类事例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得概念。 概念同化指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


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新概念的本质 特征,从而使学生


获得概念的方式。小学阶段获得概念的方式主要以概念形成为主,初高 中


的数学概念学习多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所以本文主要针对概念形成谈谈


1



个人在概念形成教学中所采取的策略。



一、在操作活动中丰富概念表象



瑞士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


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需要借助直观性的操作活动促进学习。在动手操作


的过 程中,学生可以充分感知概念,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建立


起丰富的概念表象,


为概念理解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


在 小学数学以


“概


念形成”为获得方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概 念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生


活经验和知识,设计恰当的操作活动,即让学生在摆一摆、折一 折、指一


指、摸一摸、描一描、找一找等具体操作中增加概念感知体验、丰富概念


表象、发展思维能力。



如沪教版五年级第二 学期的《可能性》一课,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对可


能性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并能用生活语 言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本


课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设计了现 场摸奖的游戏,


让学生在摸奖的过程中感知事件的“一定发生”



“一定不发生”和“可能


发生”


。< /p>


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抽奖箱,


里面装有


6


个完全相同的白色乒乓球,


游戏规则是摸到黄球中奖,摸到白球 不中奖。学生立马兴奋起来,主动参


与到学习中,接连数位同学都没有中奖,学生产生质 疑:是不是里面就没


有黄球或者黄球很少呢?在学生的提议下,我拿出所有的小球让大家 看,


学生意识到只有白球时,如果一直摸下去,摸到白球是一定发生的;摸到

< p>
黄球是不可能发生的,充分感知了“一定发生”和“不可能发生”


。随后,


我在抽奖箱中放入三个白色乒乓球和三个黄色乒乓球(这些小球除了颜色


2



以外,其他都相同)


, 再次让学生们摸球,这次有人中奖,有人不中奖,学


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感知了“可能 发生”


,对可能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以上的教学过程非常重视 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引发思


考,丰富了学生对可能性的体验与感知, 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概念。



二、在信息技术演示中完善概念表象



小学生的思维特征是直观形象的,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时需要借助直


观形象辅助思考,这 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概念形成的教学中采取直观形象的


方式呈现概念。信息技术是一种有效 的直观教学方式,既能够提供丰富的


概念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表象;又可以动态 演示概念的形成过程,


有利于学生完善概念表象。因此,把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概念的特 点结合


起来,使数学概念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可视化,有利于揭示


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完善学生的概念表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 /p>


比如,我在教授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圆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课本上


用描述式的方式定义了圆,只给出圆的图例,并用语言表述圆的基本特征,


这一课属于 几何概念教学,难点在于初步认识圆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充分


感知圆的概念,建立圆的表 象,我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了如下的教学:首先,


我创设生活情境,


PPT


出示生活中的圆(汽车方向、闹钟、硬币、车轮和光


盘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情感上认识到圆在生活中无


处不在,激发起学 习欲望。随后图中的圆形物体变成大小不同的圆,从具


体到抽象,有利于学生建立圆的表 象。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圆的感念,


我利用信息技术动态演示圆的概念,以学生感兴趣 的动画为载体,播放多


媒体动画:一匹小马脖子上系着一根绳子拴在木桩上,小马从起点 出发绕


3



着木桩跑一周回到起点, 小马跑动的轨迹,动态的展示出曲线,回到起点


形成一条封闭的曲线就是圆。我让学生说 说看到了什么,在交流中,学生


的表述越来越准确,说明他们能够结合具体实例说出圆的 形成过程,丰富


了表象认识。可见,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动态演示概念的形成过程,


可以增强学生对概念的感知,完善概念表象,加深概念的理解。



三、在分类与比较中抓住概念本质



分 类的本质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相同属性的事物归为一类,不同


属性的事物分为另一类 ,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不同类别的事物,从而揭示一


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概念形成为概念 学习的方式中,需要设计分类活动


帮助小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有些数学概念的本质 属性通过一次分类


就可以清楚认识,但是有些概念需要通过多次分类活动才能被学生发现 。



如上《方程》一课时,我创设天平平衡和不平衡的情境,让 学生据此


写出很多等式和不等式:


50



50



100



x



50



100



x



50



100



50



x



50



150



2y



250


25



16


41


。随后,我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


些式子分类。学生首先按照式子中是否有等号将这些式子分为两类:



1



等式:


x



50



100



50



50



50



100< /p>



2y



250



25



16



41



(< /p>


2


)不等


式:


x



50



10 0



x



50



150


。对于学生的第一次分类,我 表示肯定,随


后我让他们继续观察几个等式,


引导学生思考:< /p>


还可以再分类吗?怎么分?


学生又根据等式中是否含有未知数,把 等式再分为两类:不含未知数的等


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个时候很自然就引出了方程 的概念。学生在两


次分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了方程定义的两个关键词:等式和含有未知 数,


两者缺一不可。在数学“概念形成”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开展分类活动,既

< p>
4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