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概念形成为获得方式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
-
以“概念形成”为获得方式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
松江区方塔小学
李
萍
[
摘
要
]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小学生学习其他
数
学知识的基础,更是小学生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同时,概
念教学也是小学数
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概念形成”是小学生获得概念的
主要方
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以“概念形成”为获得方式的小学数
学概念教学的若干策略
,即在操作活动中丰富概念表象、在信息技术演示
中完善概念表象、在分类比较中抓住概
念本质、在正反例中深化理解概念、
在变式中完善概念认识以及在语言归纳中完整表述概
念。
[
关键词
]
小学数学
概念形成
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小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
识的基础,更是小学
生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小学生只有建立
起正确的数学概念,才能正确地进行
数学计算,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因此,数学概念教学在整个
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
的基础地位。
概
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得概念的两种基本形式。概念形成是指
学生从大量的具体事例
中,通过观察、比较、抽象,以归纳的方式概括出
一类事例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得概念。
概念同化指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
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新概念的本质
特征,从而使学生
获得概念的方式。小学阶段获得概念的方式主要以概念形成为主,初高
中
的数学概念学习多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所以本文主要针对概念形成谈谈
1
个人在概念形成教学中所采取的策略。
一、在操作活动中丰富概念表象
瑞士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
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需要借助直观性的操作活动促进学习。在动手操作
的过
程中,学生可以充分感知概念,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建立
起丰富的概念表象,
为概念理解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
在
小学数学以
“概
念形成”为获得方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概
念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生
活经验和知识,设计恰当的操作活动,即让学生在摆一摆、折一
折、指一
指、摸一摸、描一描、找一找等具体操作中增加概念感知体验、丰富概念
表象、发展思维能力。
如沪教版五年级第二
学期的《可能性》一课,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对可
能性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并能用生活语
言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本
课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设计了现
场摸奖的游戏,
让学生在摸奖的过程中感知事件的“一定发生”
、
“一定不发生”和“可能
发生”
。<
/p>
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抽奖箱,
里面装有
6
个完全相同的白色乒乓球,
游戏规则是摸到黄球中奖,摸到白球
不中奖。学生立马兴奋起来,主动参
与到学习中,接连数位同学都没有中奖,学生产生质
疑:是不是里面就没
有黄球或者黄球很少呢?在学生的提议下,我拿出所有的小球让大家
看,
学生意识到只有白球时,如果一直摸下去,摸到白球是一定发生的;摸到
黄球是不可能发生的,充分感知了“一定发生”和“不可能发生”
。随后,
我在抽奖箱中放入三个白色乒乓球和三个黄色乒乓球(这些小球除了颜色
2
以外,其他都相同)
,
再次让学生们摸球,这次有人中奖,有人不中奖,学
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感知了“可能
发生”
,对可能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以上的教学过程非常重视
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引发思
考,丰富了学生对可能性的体验与感知,
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概念。
二、在信息技术演示中完善概念表象
小学生的思维特征是直观形象的,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时需要借助直
观形象辅助思考,这
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概念形成的教学中采取直观形象的
方式呈现概念。信息技术是一种有效
的直观教学方式,既能够提供丰富的
概念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表象;又可以动态
演示概念的形成过程,
有利于学生完善概念表象。因此,把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概念的特
点结合
起来,使数学概念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可视化,有利于揭示
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完善学生的概念表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
/p>
比如,我在教授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圆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课本上
用描述式的方式定义了圆,只给出圆的图例,并用语言表述圆的基本特征,
这一课属于
几何概念教学,难点在于初步认识圆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充分
感知圆的概念,建立圆的表
象,我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了如下的教学:首先,
我创设生活情境,
PPT
出示生活中的圆(汽车方向、闹钟、硬币、车轮和光
盘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情感上认识到圆在生活中无
处不在,激发起学
习欲望。随后图中的圆形物体变成大小不同的圆,从具
体到抽象,有利于学生建立圆的表
象。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圆的感念,
我利用信息技术动态演示圆的概念,以学生感兴趣
的动画为载体,播放多
媒体动画:一匹小马脖子上系着一根绳子拴在木桩上,小马从起点
出发绕
3
着木桩跑一周回到起点,
小马跑动的轨迹,动态的展示出曲线,回到起点
形成一条封闭的曲线就是圆。我让学生说
说看到了什么,在交流中,学生
的表述越来越准确,说明他们能够结合具体实例说出圆的
形成过程,丰富
了表象认识。可见,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动态演示概念的形成过程,
可以增强学生对概念的感知,完善概念表象,加深概念的理解。
三、在分类与比较中抓住概念本质
分
类的本质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相同属性的事物归为一类,不同
属性的事物分为另一类
,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不同类别的事物,从而揭示一
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概念形成为概念
学习的方式中,需要设计分类活动
帮助小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有些数学概念的本质
属性通过一次分类
就可以清楚认识,但是有些概念需要通过多次分类活动才能被学生发现
。
如上《方程》一课时,我创设天平平衡和不平衡的情境,让
学生据此
写出很多等式和不等式:
50
+
50
=
100
,
x
+
50
>
100
,
x
+
50
=
100
+
50
,
x
+
50
<
150
,
2y
=
250
,
25
+
16
=
41
。随后,我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
些式子分类。学生首先按照式子中是否有等号将这些式子分为两类:
(
1
)
等式:
x
+
50
=
100
p>
+
50
,
50
p>
+
50
=
100<
/p>
,
2y
=
250
,
25
+
16
=
41
。
(<
/p>
2
)不等
式:
x
+
50
>
10
0
,
x
+
50
<
150
。对于学生的第一次分类,我
表示肯定,随
后我让他们继续观察几个等式,
引导学生思考:<
/p>
还可以再分类吗?怎么分?
学生又根据等式中是否含有未知数,把
等式再分为两类:不含未知数的等
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个时候很自然就引出了方程
的概念。学生在两
次分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了方程定义的两个关键词:等式和含有未知
数,
两者缺一不可。在数学“概念形成”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开展分类活动,既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