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之绊读后感
天天好心情-二本文科大学排名
流星之绊读后感
《流星之绊》由日本著名侦探小说家创作,讲述了双亲惨遭
杀
害,背负着沉重命运的兄妹三人14年后对凶手复仇的故事。下
面是流星之绊读后感的内容,
欢迎阅读!
流星之绊读后感1 虽然最近也读了很多书,但是很少
有时间写读后感,一
本书读完就匆匆下一本,这样快速奔跑的形
式是不太适合读书这种活动的,毕竟最终提升自己的不是你读
过
多少本书,而是从读书中得到了什么,因此今天还是想着以《流
星之绊》为契机将写读后感这
个习惯是起来拾起来,以后读一本
是一本,慢慢的,久久的,我觉得这才是读书的好方式。
《流星之绊》应该是东野圭吾的第三本书了,故事情节还
是一如既往的水银泻地般流畅,案件发生到三兄
妹诈骗活动中偶
然发现线索再到引诱警察怀疑户神政行,再到最后时刻案件出现
反转,直到最后
谜团的解开。环环相扣,徐徐图之,案件中很多
的重大进展都是一些很细节的东西,比如让警察把案件和
盗车案
件联系起来的口红盖,最后有着重要作用的雨伞等等。当然除却
案件的精彩意外,东野圭
吾先生还是努力向我们展示着世间永远
都会留存的温暖与美好,静奈和行成的感情,两兄弟自首之前将<
br>诈骗所得还给受害者,行成最后将计就计的用两千万买了假的钻
戒向静奈求婚。这些都有点像《解
忧杂货店》中的感觉。
除却这些书本本身的东西,还想说一些以外的东西,那就
是柏原犯
罪背后充斥的无奈和对三兄妹的关注,两者的分裂。如
果非得让我选择的话,我觉得柏原
肯定是那个后者——善良,热
情。这点从后来功一发现柏原是凶手,不愿选择相信是一致的。
其
实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让你不得不变坏的事情,非常同情那些
碰到这些事情的人们,本身一颗善良的心硬
生生被残酷的现实逼
迫着变坏,我想当事人面临的无奈和痛苦远超我们这些局外人的
想象。其实
三兄妹的诈骗多少也有一些这方面的原因。东野圭吾
似乎给出了我们一种面临这种问题的答案:或许曾经
你因为迫不
得已的原因做过一些事与愿违的事情,但是你不能因此彻底堕
落,因此承认自己是个
坏人,并从此死水不怕开水烫,光脚不怕
穿鞋的。正确的姿态应该是,无论如何,你还是要持续爱着你经
历的这个世界,一切还是要努力朝生活的阳光面看,这样即便将
来你之前做的事情东窗事发,很
多人还是会愿意选择相信你,站
在你的身边一起承担曾经的错误,就像功一对柏原的不相信,就
像行成对功一和泰辅的宽容。
流星之绊读后感2 读完东野圭吾的《流星之绊》,我长
长地舒了一口气,结局我没有很吃惊(我会说是因为读的太多已
经觉得“此处有埋伏”是常理了吗,哈哈
),只是对这种读中百思
不得其解抓心挠肺干渴难忍的过程中终于有了个疏口。
小说的开始是陈伏,三兄妹,蛰居一旁小心翼翼的活着,
精心算计的骗着。
双亲被杀,孤苦无依;
亲朋远离,冷漠旁观;
入世被骗,社会自私;
种种限定,种种磨难,都逼迫了三兄妹结成最深的羁绊。
不
和平的世界暴露了人性的私,但更包装了这种私。就像
三兄妹精湛的骗术,带着科学设定、天赋异禀、原
则而为的称赞。
就像最后的柏原,设定从一开始就灌注了正直正义执着的形象,
十四年的坚持差
点都要类比《白夜行》的笹垣,《嫌疑人》的草
薙了,结果结局来了这么一招!很想把户神政行揍一顿,
没事你
装啥B,还一装装了14年,你以为是过家家演绎善意的哑剧吗?
还有贵美子,对“牛肉
丁盖浇饭”这么敏感这么斤斤计较严重妨碍
我等断案,还把你归入嫌疑人一类,你TM都结局了不现身和
你
姐妹淘去看戏?
我就想问一句,这么完美的户神行成是你俩亲生的吗?
当然,除非抛开这个案子,见到的就是他们和谐的一家。
再说主角三兄妹,每一个都身怀绝技,又互相互补,所以
三人缺一不可。
30万,到50
万,200万,最后行成的1000万(这个应该
也算成功了,只是说真相大白大家友好相处了),这是
三人依据
不同级别身份骗取不同的金额。不知道这是不是东野先生眼中的
浮世绘,每个阶层的人
格都凸显了出来。曾一度以为高山久伸也
算是社会小名流一枚,有着他那个阶层的富裕和谈吐,结果一遇
到行成,瞬间暴露,被秒成渣渣。在金钱的上限面前,大概只有
户神行成能够面不改色。至于三
兄妹,属于特例,他们的精神支
柱无比强大。
《流行之绊》给了我们一个
不同的世界,或者说某一类人
遭遇的某一块世界。社会把三兄妹越逼越团结,互相扶持,互相
鼓
励,互相浸润。人性的复杂让人的对错也难以评论,就像做了
很多好事和做了一件坏事,就像做了很多坏
事和做了一件好事。
书里放大了“很多好事”和“一件好事”,而坏事是针对带给别人的
影响而
言的,书里没有详细描写被骗的人们的后状,是回避了这
一点;而柏原杀死有明爸爸带给三兄妹的也不尽
是恶,真相的暴
露一点一点的揭穿了这个表面快乐的家庭下面所聚集的恶瘤,如
果爸爸没死,会
怎么样?没有现在这么苦,但我觉得也不会很好。
那么感想是什么呢?也许是生活环境的不同,遭
遇也完全
不一样,读的过程中我就是个旁观者,看戏的观众。太出戏了,
也或者说脑海中就不想
有代入感,所有的人物都释放了内心的
恶,主人公的善也是兼具艰辛。即便是虚伪,也想尽可能的回避<
br>这些。
所以我只能说,持之本心,做一个不伤害他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