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名校精编)

温柔似野鬼°
502次浏览
2020年08月01日 01:0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廊坊师范学院地址-郑州防空兵学院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 《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分析: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 的概念印象,但是,时
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知道 并理解1分=60秒是
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亦是难点。教学中,
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 间和空间,注重多媒
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 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 ,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
五、四、三 、二、一!
2. 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
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 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
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 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
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6时55分57秒)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 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
千米,宇宙空间 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
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 表现出来。本节课的
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 在教学设计中,我
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 ,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
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 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 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
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 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
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 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 、数数、写字、画画等
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 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
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 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
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 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第2课时 《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
“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 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
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 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
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 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 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
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 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
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 ,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
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 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
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 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
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3课时 《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 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 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10、11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 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
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 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 。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 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
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 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
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 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 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 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
看成30+5,先算30+30=60, 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 少钱?组织学生
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 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
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 说从图文中你
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 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
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 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
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 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
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
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 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
填写下列( ):先算65-( )=( ) 再算( )○( )=( )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 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
25-8=17,也可以先算65-8= 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
能直 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 字,第一个
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 /p>


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 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
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 85-5= 67+9= 72-6=
20+40+3000= 900-700+80= 300+20+60=
80-60+200= 100+400+50= 900-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 480 520 790 210
(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380+55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
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
师:同学们 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外,还有一种笔算的方法,
可以更加简 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 个
3 8 0
+ 5 1 5 0
9 3 0
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提问: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
注意:为了 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通常情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上标上一个小一点的“1”,如十位
相加为13 ,十位上写3,向百位进一,在百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百位相加为8,再加上进上来的1,
百位写9 。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550-38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
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 个

5 5 0
- 3 8 0
1 7 0


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 当十继续减。如550-380,个位相减
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个十, 加上原来的5个十,是15个十,减去8个
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 br>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当十,合起来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估算》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 )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红想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说小红大约要带多少钱吗?
(2)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多媒体出示图片)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书:估算)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 ?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
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 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
大 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 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 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
230,220+ 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
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果 电影院的座位数时390个,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好呢?(学生1的方法)
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 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
(2)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算,把结果写在教材上,然后相互交流。、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 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
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 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 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
相加,这样口算 更加快捷。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 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
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 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
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 ),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
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
十减34 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
十。


……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
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算的方 法,也
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
(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 法
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 法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
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
进行估算。并 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 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
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 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
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 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
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 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
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
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
米 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 的
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 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
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
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 )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
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 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
作1分米。请小朋 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 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
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 的
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 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
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 )毫米 10毫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 10分米=( )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 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单
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 )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 )毫米?
(2)2厘米是( )个10毫米?
(3)就是( )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 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
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 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
想几厘米就是几 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 br>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 )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 )个10厘米?
(2)( )个10厘米就是( )分米?
(3)80厘米等于( )分米?
(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 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
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 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
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 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40毫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20厘米3毫米=( )毫米 80厘米+8分米=( )分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4、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
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 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学分2人小组讨论,把结果填在书本
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 大小,教师提示应该先统一长度单位。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
(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分米÷4=1分米)
(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四、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 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
进率,再根据进率来 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 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 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
中的应用,初步 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难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准备: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
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 米测量太麻烦了。佛山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
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 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教学例4)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 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
“km”表示。(板书:(公里k 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 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
对, 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2 )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行大约是1千
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练习六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第二关(练习六第8题)
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3、第三关(练习六第14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 合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目的地点的距
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 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估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长能到达
他们想去的 地方。
4、第四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 和吃了
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 了3分
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七一广场放风 筝。”
丁丁说:“七一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 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
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 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吨的认识和换算>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质量 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
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猜老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
体重时都用了 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 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
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 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
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 单位的物体吗?
3、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 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
以用符号“t”表示。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1)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重60吨)
( 2)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和
“千克”有什 么关系?》
(3)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 0袋大
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
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4)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1)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重10千克的豆子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人都用力提一提豆子,感受10千克豆子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
以两个人一起提。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豆子重10千克,这样的豆子多少袋重1吨?(100袋)
演示:每次呈现1 0袋豆子(因为10袋豆子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遍数:100千克、200
千克、300千克 ……1000千克。当100袋数完了,学生会感叹:哇!1吨这么重呀!
(2)谈话:课前你们都自 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相互背
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三 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学生的
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 约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
(3)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 br>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各种例子,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
吨” ,“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1吨水到 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
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谈 话: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流水速
度)
4、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一头大象重6000千克,大象重多少吨?一辆卡车质量5吨,是多少千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 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先独立
连线,再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七”第3题。
这题不仅要会根据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还要掌握不同 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
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 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
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 息,分析数量关系,
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 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
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 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 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
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 用式子2×( )+3×( )=18表示。要求出满
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 :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
样 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 ,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
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 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 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
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
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 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
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 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 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
元计算价格,然后比 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 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
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 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
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 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
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口算:9+6= 5+5= 6+8=
8+6+1= 8+2+1= 6+5+1=
师: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二、探索新知
1、 介绍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书15页内容)
2、教学例1。
中国特有动物的种数

鸟类
爬行类
98
25
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
(1) a . 列出算式。
b. 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学生独立书写竖式。
c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d. 讲评:
个位相加满十时向十位进一,小1写在十位的右下角。十位相加时不要忘记加上小1。
e.同桌相互检查。(口述算法)
(2)试一试
5 5 1 8 5 6
+ 7 9 + 9 6 + 4 4

(提问学生说算法)
三、巩固练习
1、直接在书上计算第16页的做一做,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引导完成练习四第1、2、3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2、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 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
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估算: 599+800≈ 900+101≈ 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新课
1、谈话: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我 们再来看“中国
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出示图表:
爬行类
两栖类
376
284
师:谁能用这两个数据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
列出算式:376+284

2、估算
师:在上学期我们学过估算,现在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376+284的和大约是多少?


全班交流。
归纳;在进行三位数加法估算时,一般可以把加数看做与它接近的 整百数或几百几十,再口算出和。
这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3、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学生独立计算。
挑生说说计算过程,同时教师板书。



归纳:在加法计算中,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4、反馈练习。
156+98= 256+548= 698+759=

(同桌互相检查,并说出算法。)
三、巩固发展
1、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2、下面各题有错误吗?说说错在哪里?并改正过来。




3、爸爸准备购买下面两种北京奥运纪念品各一套,带1500元够吗?

福娃纪念徽章:每套928元

福娃玩具:每套556元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连续退位减法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 解笔算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
法题。
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减不够时,要从前一位退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减时,要记得减去
退去的 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80-7= 35-8= 63-4= 26-7=

2、笔算: 54-27= 79-35=


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师:放假了,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 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
请同学们看,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
1、 学生观察书22页图:搜集需要的数学信息。
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从昆明出发到大理,我们已经走了348千米。大理到丽江还有多远?



2、 列出算式:517-348=

3、估算
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
4、笔算
师: 你能精确计算出大理到丽江的路程吗?
a. 学生列竖式计算
b. 挑生说算法,教师板书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5、试一试
594—129= 416—358=



(二)、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你们试着算一算?
1、 学生独立计算。
2、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



3、挑生说一说算法
问:这种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最容易犯得错误是什么?
4、试一试
405—167= 803—246=



三、巩固练习
1、列竖式计算
472—198= 802—267= 573—98=



2、下面的算法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3、计算我最棒!(小组比赛)
501--234= 1234—798= 937—856=


818—679= 702—674= 660—387=





连续退位减法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较透彻地 理解笔算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


法题。
2 、会解答相关应用题。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 减不够时,要从前一位退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减时,要记得减去
退去的1。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列竖式计算
459—68= 702—564= 963—804=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二、
例3:
一部手机500元,一个mp3 的价格是185元,手机比mp3贵多少元?
1、 学生读题
2、 列出算式 500—185=
3、 学生试着独立计算


4、挑生说算法,集体订正
(强调十位不够减向百位借1的以后,必须先把0上面借的1减去,再减下面的数)
5、练一练
600—234= 800—367=



新课



三、 巩固练习
1、 列竖式计算(小组比一比)
525—276= 800-378= 400—75=


500—453= 940—762= 301—84=


345—114= 709—573= 600-395=

2、
被减数
减数

459
68

745
679

702
564

963
804

800
695

3、副食店运来410千克鸡蛋,上午卖出152千克,下午卖出17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4、科技园上午有游客852人,中午有265人离去。下午又来了403位游客 ,这时园内有多少游客?


5、 小明家、小红家和学校在同一条路上。(他们两家和学校的位置可能有几种情况?)
小红:我家到学校有312米。
小明:我家到学校只有155米。

小明家道小红家有多远?



万以内加减法的验算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对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体会验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渗透加法交换律以及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掌握用多种方法验算加法。
3.养成自觉验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观察发现
1、出示一个加法算式,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加数+加数=和
5+3=8
2、计算并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5+3= 3+5=
学生口算后,得出结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板书)
将下面的加法,改写成减法,说说有什么发现:
5+3=8 8-5=3 8-3=5
改写后,发现:和一其中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板书)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 妈一起去超市买过东西吗?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生 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师:(出示课本27页情境图)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提出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 ,如:①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元?②
妈妈给售货员200元,应找回多少元?③运动服比运 动鞋贵多少元?……学生提出这些数学问题老师都
给予肯定,然后引导学生计算第一个问题。
3.选择问题,独立解决。


让学生独立计算、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元?
板书:135+48=183(元)
1 3 5
+ 4 8
1 8 3
4.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师:我们刚才的计算到 底对不对呢?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加法
的验算方法。(板书:加法的 验算)
三、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刚才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呢?
设计意图:在合作 交流之前,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
同时也为合作交流作好 思想准备,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不会流于形式。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师: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共同研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学情预设:学生的讨 论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用总共要付的钱数减去运动服的钱数就是运动鞋的
钱数,如果不是运动鞋的钱 数,说明前面的加法计算错了;②用总共要付的钱数减去运动鞋的钱数就是
运动服的钱数,如果不是运动 服的钱数,说明前面的加法计算错了;③运动服的钱数加运动鞋的钱数一
定等于运动鞋的钱数加上运动服 的钱数,如果这两种计算答案不同,说明至少有个计算是错的。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可以优势互补,合 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验
算方法,能够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全班交流,反馈方法。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验算,并说明理由。
4.师:同学们真聪明,验算方法这么多!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27页,看看这些小朋友想出了哪些验算方法?哪些是我们想到的?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你最喜欢哪种验算方法?
(交换加数的方 法学生不容易想到,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教师可以直接给出。如果有的学生提出重
新算一遍,这在实际生 活中也是一种检验方法,教师要给予肯定。)
5.引导小结,归纳方法。
师:大家讨论一下,加法的验算有几种方法?
将三种验算方法归纳为两种情况:①交换加数的 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否相同;②用和减去其中一
个加数,看差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学生可能无法很完整地表达验算的两种情况,因此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归纳小结。)
四、巩固练习,提高技能。
1.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746+219= 84+307=
(这是几道基础题,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巩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让学生自由选择验算方
法。)
2.数学门诊部
数学门诊部来来了许多“患者”,请同学们来当小大夫为“患者”治病。
1 7 5 3 2 9 2 5 9
+ 6 2 + 4 6 4 + 1 4 8
1 3 7 8 4 3 3 0 7
(让学生用验算的方法判断计算是否正确,进一步巩固加法的验算方法。)


3、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463+584= 245+557=
786+156= 96+426=
五、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呢?
六、 实践作业
回家调查爸爸、妈妈购买东西时是怎样付钱,你能帮他们验算吗?

万以内减法的验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 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会体会
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孩子们,你们经常买东西吗?谁愿意说一说,你们买东西的过程?
生:我拿5元钱,买一支圆珠笔花了2元,找回3元。
生:……
师:昨天小明妈妈拿200元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花了183元,应找回多少元?
生尝试列算式。
板书:200-183=17(元)
2 0 0
- 1 8 3
1 7
师:找的钱对不对呢?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减法的验算方法。


板书:减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2)全班交流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
生1:我用200减17,看是不是等于183。
生2:我用17加上183,看是不是等于200。
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3)引导小结,归纳方法。
师:大家讨论一下,减法的验算有几种方法?
将验算方法归纳为两种情况:(1)差+减数=被减数
(2)被减数-差=减数
(4)试一试:
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258-189= 601-463=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教科书第28页。
359-136= 408-57=
2、比一比,看谁聪明。
525-276= 800-378= 503-364=

444-365= 821-652= 601-415=

四、全课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五、实践活动:
回家把昨天你调查到的情况,用验算的方法告诉爸爸、妈妈。


《倍的认识》课前思考
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 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
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
本节 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重点帮助学生掌
握“求一个 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基本思考发。在教学中,第一部分要重视学生的感知,通过圈圈画
画,让学生在 一年级学习了相差关系的基础上进入对倍数关系的学习。第二部分的处理上是通过一定的
情境,让学生感 知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要重视通过学生的操作、观 察,充分建立直观形象。通过比较黄花朵数与蓝
花朵数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 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红花的朵数是
蓝花的几倍交给学生独立解决,学生能积极思考,并能顺利 解决。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了二次比较。第
一次比较(每次都是3份),突出不论每一份是多少,只要有 这样的3份,那就是可以说有这样的3倍;
第二次比较,突出不论物体的大小、位置如何变化,只要数量 没变,那红花的朵数就还是蓝花的3倍,
突出数量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变化的非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梳理 出关于倍的认识的最本质的特征。
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几倍,其实就是求几里面有几
个几,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从例题到练习,每次出现的都是画图,如果再 这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没
有出现除法算式的话,也可以由老师来进行直接的教学,直接出示除法算式。 其实不论是画图还是列式,
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但是方法需要优化。对于方法的优化,可以采用学 生自愿选择的方法。即通
过数量的变化,让学生自觉感受到画图这一方法的缺点,自然优化出列式计算这 一方法。
由于原本在例题中出现的列式计算,被放到了练习中,让学生自然感悟,所以在后面的练习中 ,可
以加入一个拍手的活动。既是对本节课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对列式计算这一方法的巩固。
根据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这节课里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积累丰富的经验,抽象出“倍”这一数学概念;通过非本质因素的不断变化,突出了概念的本质,有助< br>于学生理解概念;其中还有无限的思想和优化意识的培养。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
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相差关系
师:春天到了,百花盛开,花坛里的花儿也开放了,真漂亮啊。(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一边看一边数。(操作)
蓝花2朵,黄花6朵,红花8朵。
师:红花暂时不看,放在一边。(操作)
观察蓝花和黄花,你发现了什么?(谁来比比看?)
指名回答。
师:倒过来也可以说成……
2.导入
师:在两个数量之间,除了我们一年级就学过的多和少之外啊,还有着另外一种关系 ,那就是我们
要学习的新内容——倍数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倍”。
3.揭题(贴出)倍的认识。
二、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1.圈一圈、说一说、揭含义
师:如果把2朵蓝花圈起来看成1份,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我们一起来圈一圈,圈之前想一想,蓝花2朵一圈,黄花几朵一圈呢?
学生操作,指名交流。
师:黄花几朵一圈的,为什么?


老师和大家 想的一样,蓝花2朵一圈,黄花也是2朵一圈,这是1个2,2个2,3个2。黄花有几
个2朵?(指名 说)也就是有这样的几份呢?(指名说)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师:像这样,蓝花有2朵,看成1份, 黄花有3个2朵,也就是有这样的3份,那我们就说黄花的
朵数是蓝花的3倍。黑板上贴出并进行板书。
谁来说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还有谁也想说说?
指名说。
师:为什么可以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呢?
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指名交流。
2.强化倍的含义(出示图片)
师:红红和明明来了,他们都说自己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你觉得他们说的对吗?
请你想一想、圈一圈。
学生操作。
师:先看红红的,黄花几朵一圈?为什么?
圈完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黄花有3个3朵,也就是有这样的3份,所以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师:那你们认为红红说的对吗?
师:接着看明明的。怎么圈的?
圈完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黄花有3个4朵,也就是有这样的3份,所以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那明明说的对吗?
师:看来红红和明明都说对了。
3.强化(出示3组对比图片)
师:可是老师有问题了。每次蓝花和黄花的朵数都不一样,可为什么黄花的朵数总是蓝花的3倍啊?(什么是一样的?)
小结:每次都是把蓝花看成1份,黄花有这样的3份,所以每次黄花的朵数都是蓝花的3倍。
三、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
1.变化显本质(出示蓝花和红花图)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蓝花和红花之间的关系。
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学生交流。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红花有4个2朵,也就是有这样的4份,所以红花的朵数 是蓝花的4倍。)


圈一圈进行验证。
师:过了几天,有一些花长大了一些,现在还可以说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吗?为什么?(操作)
想: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擦掉红圈,现在红花的朵数还是蓝花的4倍吗?
竖过来放,还是4倍吗?
放上面,还是4倍吗?
堆成一堆,还是4倍吗?
变了吗?但是什么变了?
这些花,虽然有的大,有的小, 虽然位置不一样了,但是红花还是4个2朵,所以红花的朵数
还是蓝花的4倍。
2.加深理解(出示图片)
师:现在红花的朵数还是紫花的4倍吗?为什么?
他说的意思你听懂了吗?请你说一说。
老师也听懂了,这几位同学的意思是说上面的紫花是3 朵圈,下面的红花也要3朵一圈,不能
乱圈的。是这样意思吧?
怎么变,就变成4倍了。
如果学生说加红花,师:加几朵?如果红花不增加,还可以怎么变?
如果学生说去紫花,师:去几朵?如果紫花不去掉,还可以怎么变?
3.小结
看来倍数还是有很多的学问和知识的,一起来看看小朋友们掌握的怎么样了?
四、练习
1.彩带
(1)出示图片
师:红带子的长度是绿带子的( )倍。说一说思考过程。
(2)出示图片
师:红带子的长度是绿带子的( )倍。
为什么?
(3)小结
师:回到刚才,红带子有这样的几份,红带子的长度是绿带子的几倍?
现在有这样的几份,几倍?
现在几份,几倍?5份呢?10份?100份?


你发现“倍”原来和什么有关啊?(份)
有几份就能说有几倍,说得完吗?
总之一句话,有这样的几份,就有这样的几倍。
如果绿带子长2厘米,那么现在的红带子长10厘米,求红带子的长度是绿带子的几倍,就是
求什么?
2.小鸡图
(1)师:看,鸡妈妈带着鸡宝宝回家了。(操作,标只数)
鸡宝宝的只数是鸡妈妈的几倍?
自己动手画画、写写。
(2)展示学生作品
画图:大家能看明白这些图形代表谁吗?那它们呢?这样表示可以吗?
在我们数学的领域里,经常会使用一些符号代替某些物体。
把谁的只数看成1份,鸡宝宝有几个3只?鸡宝宝的只数是鸡妈妈的几倍吗?
算式:1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5呢?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联系刚才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想一想,求15是3的几倍,其实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3.
强调:求15是3的几倍,其实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3,列式为……在这里,有一点老师要
进行一个特 别说明:得数后面不要写倍,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板书)
(3)如果学生没有出现除法算式
师: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计算。
求15是3的几倍,列式是15÷3=5,“倍”不是单位名称,不用写。
强调:求15是3的几倍,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
(4)72只鸡宝宝和8只鸡妈妈(出示图片)
师:你会提一个数学问题吗?真了不起,会自己给自己提问题了。请解答。
刚才画画的小朋友,你怎么做的?为什么?
画画行不行?但是太麻烦了,算式比较简便。
3.线段图(出示)
师:书P75第4题,估计一下这条线段长几厘米?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写下来。
我们一起来量一量。
几厘米?估计的还算接近。
再估计一下下面这条线段长几厘米?统计板书。
量一量。


几厘米?孩子们,你们的观察能力真强,真的是3厘米。
现在解答下面的问题。
交流:把哪条线段的长度看成1份?求9是3的几倍,实际是求……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倍的世界,以后我们会继续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师:最后陆老师想和大家玩一个拍手游戏,大家想参加吗?
数,老师拍了几下?
出示:老师拍的下数是小朋友的( )倍。
师:小朋友拍几下?怎么拍了老师拍的下数就是小朋友的倍数?
同桌讨论。
指名交流:小朋友拍几下?老师拍的下数是小朋友的几倍?算式?
提升:其实生活中的很多游 戏都和数学有关系,只要大家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的
身边,你也会更加的喜爱我们数学 这门课程。
好,今天的课到此结束。下课,谢谢大家让我享受了一趟奇妙的数学旅程。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 《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分析: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 的概念印象,但是,时
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知道 并理解1分=60秒是
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亦是难点。教学中,
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 间和空间,注重多媒
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 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 ,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
五、四、三 、二、一!
2. 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
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 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
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 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
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6时55分57秒)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 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
千米,宇宙空间 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
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 表现出来。本节课的
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 在教学设计中,我
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 ,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
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 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 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
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 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
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 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 、数数、写字、画画等
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 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
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 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
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 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第2课时 《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
“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 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
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 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
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 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 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
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 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
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 ,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
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 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
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 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
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3课时 《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 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 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10、11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 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
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 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 。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 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
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 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
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 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 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 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
看成30+5,先算30+30=60, 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 少钱?组织学生
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 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
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 说从图文中你
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 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
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 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
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 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
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
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 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
填写下列( ):先算65-( )=( ) 再算( )○( )=( )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 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
25-8=17,也可以先算65-8= 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
能直 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 字,第一个
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 /p>


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 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
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 85-5= 67+9= 72-6=
20+40+3000= 900-700+80= 300+20+60=
80-60+200= 100+400+50= 900-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 480 520 790 210
(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380+55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
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
师:同学们 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外,还有一种笔算的方法,
可以更加简 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 个
3 8 0
+ 5 1 5 0
9 3 0
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提问: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
注意:为了 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通常情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上标上一个小一点的“1”,如十位
相加为13 ,十位上写3,向百位进一,在百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百位相加为8,再加上进上来的1,
百位写9 。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550-38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
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 个

5 5 0
- 3 8 0
1 7 0


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 当十继续减。如550-380,个位相减
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个十, 加上原来的5个十,是15个十,减去8个
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 br>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当十,合起来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估算》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 )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红想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说小红大约要带多少钱吗?
(2)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多媒体出示图片)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书:估算)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 ?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
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 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
大 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 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 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
230,220+ 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
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果 电影院的座位数时390个,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好呢?(学生1的方法)
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 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
(2)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算,把结果写在教材上,然后相互交流。、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 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
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 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 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
相加,这样口算 更加快捷。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 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
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 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
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 ),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
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
十减34 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
十。


……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
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算的方 法,也
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
(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 法
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 法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
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
进行估算。并 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 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
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 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
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 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
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 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
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
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
米 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 的
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 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
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
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 )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
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 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
作1分米。请小朋 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 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
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 的
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 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
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 )毫米 10毫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 10分米=( )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 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单
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 )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 )毫米?
(2)2厘米是( )个10毫米?
(3)就是( )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 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
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 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
想几厘米就是几 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 br>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 )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 )个10厘米?
(2)( )个10厘米就是( )分米?
(3)80厘米等于( )分米?
(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 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
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 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
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 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40毫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20厘米3毫米=( )毫米 80厘米+8分米=( )分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4、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
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 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学分2人小组讨论,把结果填在书本
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 大小,教师提示应该先统一长度单位。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
(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分米÷4=1分米)
(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四、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 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
进率,再根据进率来 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 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 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
中的应用,初步 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难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准备: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
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 米测量太麻烦了。佛山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
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 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教学例4)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 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
“km”表示。(板书:(公里k 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 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
对, 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2 )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行大约是1千
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练习六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第二关(练习六第8题)
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3、第三关(练习六第14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 合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目的地点的距
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 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估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长能到达
他们想去的 地方。
4、第四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 和吃了
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 了3分
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七一广场放风 筝。”
丁丁说:“七一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 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
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 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吨的认识和换算>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质量 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
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猜老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
体重时都用了 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 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
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 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
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 单位的物体吗?
3、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 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
以用符号“t”表示。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1)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重60吨)
( 2)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和
“千克”有什 么关系?》
(3)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 0袋大
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
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4)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1)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重10千克的豆子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人都用力提一提豆子,感受10千克豆子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
以两个人一起提。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豆子重10千克,这样的豆子多少袋重1吨?(100袋)
演示:每次呈现1 0袋豆子(因为10袋豆子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遍数:100千克、200
千克、300千克 ……1000千克。当100袋数完了,学生会感叹:哇!1吨这么重呀!
(2)谈话:课前你们都自 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相互背
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三 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学生的
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 约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
(3)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 br>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各种例子,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
吨” ,“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1吨水到 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
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谈 话: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流水速
度)
4、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一头大象重6000千克,大象重多少吨?一辆卡车质量5吨,是多少千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 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先独立
连线,再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七”第3题。
这题不仅要会根据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还要掌握不同 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
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 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
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 息,分析数量关系,
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 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
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 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 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
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 用式子2×( )+3×( )=18表示。要求出满
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 :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
样 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 ,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
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 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 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
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
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 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
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 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 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
元计算价格,然后比 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 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
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 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
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 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
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口算:9+6= 5+5= 6+8=
8+6+1= 8+2+1= 6+5+1=
师: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二、探索新知
1、 介绍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书15页内容)
2、教学例1。
中国特有动物的种数

鸟类
爬行类
98
25
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
(1) a . 列出算式。
b. 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学生独立书写竖式。
c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d. 讲评:
个位相加满十时向十位进一,小1写在十位的右下角。十位相加时不要忘记加上小1。
e.同桌相互检查。(口述算法)
(2)试一试
5 5 1 8 5 6
+ 7 9 + 9 6 + 4 4

(提问学生说算法)
三、巩固练习
1、直接在书上计算第16页的做一做,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引导完成练习四第1、2、3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2、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 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
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估算: 599+800≈ 900+101≈ 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新课
1、谈话: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我 们再来看“中国
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出示图表:
爬行类
两栖类
376
284
师:谁能用这两个数据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
列出算式:376+284

2、估算
师:在上学期我们学过估算,现在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376+284的和大约是多少?


全班交流。
归纳;在进行三位数加法估算时,一般可以把加数看做与它接近的 整百数或几百几十,再口算出和。
这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3、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学生独立计算。
挑生说说计算过程,同时教师板书。



归纳:在加法计算中,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4、反馈练习。
156+98= 256+548= 698+759=

(同桌互相检查,并说出算法。)
三、巩固发展
1、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2、下面各题有错误吗?说说错在哪里?并改正过来。




3、爸爸准备购买下面两种北京奥运纪念品各一套,带1500元够吗?

福娃纪念徽章:每套928元

福娃玩具:每套556元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连续退位减法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 解笔算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
法题。
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减不够时,要从前一位退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减时,要记得减去
退去的 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80-7= 35-8= 63-4= 26-7=

2、笔算: 54-27= 79-35=


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师:放假了,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 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
请同学们看,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
1、 学生观察书22页图:搜集需要的数学信息。
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从昆明出发到大理,我们已经走了348千米。大理到丽江还有多远?



2、 列出算式:517-348=

3、估算
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
4、笔算
师: 你能精确计算出大理到丽江的路程吗?
a. 学生列竖式计算
b. 挑生说算法,教师板书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5、试一试
594—129= 416—358=



(二)、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你们试着算一算?
1、 学生独立计算。
2、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



3、挑生说一说算法
问:这种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最容易犯得错误是什么?
4、试一试
405—167= 803—246=



三、巩固练习
1、列竖式计算
472—198= 802—267= 573—98=



2、下面的算法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3、计算我最棒!(小组比赛)
501--234= 1234—798= 937—856=


818—679= 702—674= 660—387=





连续退位减法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较透彻地 理解笔算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


法题。
2 、会解答相关应用题。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 减不够时,要从前一位退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减时,要记得减去
退去的1。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列竖式计算
459—68= 702—564= 963—804=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二、
例3:
一部手机500元,一个mp3 的价格是185元,手机比mp3贵多少元?
1、 学生读题
2、 列出算式 500—185=
3、 学生试着独立计算


4、挑生说算法,集体订正
(强调十位不够减向百位借1的以后,必须先把0上面借的1减去,再减下面的数)
5、练一练
600—234= 800—367=



新课



三、 巩固练习
1、 列竖式计算(小组比一比)
525—276= 800-378= 400—75=


500—453= 940—762= 301—84=


345—114= 709—573= 600-395=

2、
被减数
减数

459
68

745
679

702
564

963
804

800
695

3、副食店运来410千克鸡蛋,上午卖出152千克,下午卖出17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4、科技园上午有游客852人,中午有265人离去。下午又来了403位游客 ,这时园内有多少游客?


5、 小明家、小红家和学校在同一条路上。(他们两家和学校的位置可能有几种情况?)
小红:我家到学校有312米。
小明:我家到学校只有155米。

小明家道小红家有多远?



万以内加减法的验算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对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体会验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渗透加法交换律以及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掌握用多种方法验算加法。
3.养成自觉验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观察发现
1、出示一个加法算式,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加数+加数=和
5+3=8
2、计算并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5+3= 3+5=
学生口算后,得出结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板书)
将下面的加法,改写成减法,说说有什么发现:
5+3=8 8-5=3 8-3=5
改写后,发现:和一其中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板书)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 妈一起去超市买过东西吗?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生 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师:(出示课本27页情境图)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提出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 ,如:①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元?②
妈妈给售货员200元,应找回多少元?③运动服比运 动鞋贵多少元?……学生提出这些数学问题老师都
给予肯定,然后引导学生计算第一个问题。
3.选择问题,独立解决。


让学生独立计算、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元?
板书:135+48=183(元)
1 3 5
+ 4 8
1 8 3
4.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师:我们刚才的计算到 底对不对呢?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加法
的验算方法。(板书:加法的 验算)
三、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刚才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呢?
设计意图:在合作 交流之前,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
同时也为合作交流作好 思想准备,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不会流于形式。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师: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共同研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学情预设:学生的讨 论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用总共要付的钱数减去运动服的钱数就是运动鞋的
钱数,如果不是运动鞋的钱 数,说明前面的加法计算错了;②用总共要付的钱数减去运动鞋的钱数就是
运动服的钱数,如果不是运动 服的钱数,说明前面的加法计算错了;③运动服的钱数加运动鞋的钱数一
定等于运动鞋的钱数加上运动服 的钱数,如果这两种计算答案不同,说明至少有个计算是错的。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可以优势互补,合 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验
算方法,能够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全班交流,反馈方法。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验算,并说明理由。
4.师:同学们真聪明,验算方法这么多!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27页,看看这些小朋友想出了哪些验算方法?哪些是我们想到的?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你最喜欢哪种验算方法?
(交换加数的方 法学生不容易想到,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教师可以直接给出。如果有的学生提出重
新算一遍,这在实际生 活中也是一种检验方法,教师要给予肯定。)
5.引导小结,归纳方法。
师:大家讨论一下,加法的验算有几种方法?
将三种验算方法归纳为两种情况:①交换加数的 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否相同;②用和减去其中一
个加数,看差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学生可能无法很完整地表达验算的两种情况,因此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归纳小结。)
四、巩固练习,提高技能。
1.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746+219= 84+307=
(这是几道基础题,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巩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让学生自由选择验算方
法。)
2.数学门诊部
数学门诊部来来了许多“患者”,请同学们来当小大夫为“患者”治病。
1 7 5 3 2 9 2 5 9
+ 6 2 + 4 6 4 + 1 4 8
1 3 7 8 4 3 3 0 7
(让学生用验算的方法判断计算是否正确,进一步巩固加法的验算方法。)


3、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463+584= 245+557=
786+156= 96+426=
五、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呢?
六、 实践作业
回家调查爸爸、妈妈购买东西时是怎样付钱,你能帮他们验算吗?

万以内减法的验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 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会体会
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孩子们,你们经常买东西吗?谁愿意说一说,你们买东西的过程?
生:我拿5元钱,买一支圆珠笔花了2元,找回3元。
生:……
师:昨天小明妈妈拿200元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花了183元,应找回多少元?
生尝试列算式。
板书:200-183=17(元)
2 0 0
- 1 8 3
1 7
师:找的钱对不对呢?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减法的验算方法。


板书:减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2)全班交流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
生1:我用200减17,看是不是等于183。
生2:我用17加上183,看是不是等于200。
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3)引导小结,归纳方法。
师:大家讨论一下,减法的验算有几种方法?
将验算方法归纳为两种情况:(1)差+减数=被减数
(2)被减数-差=减数
(4)试一试:
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258-189= 601-463=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教科书第28页。
359-136= 408-57=
2、比一比,看谁聪明。
525-276= 800-378= 503-364=

444-365= 821-652= 601-415=

四、全课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五、实践活动:
回家把昨天你调查到的情况,用验算的方法告诉爸爸、妈妈。


《倍的认识》课前思考
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 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
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
本节 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重点帮助学生掌
握“求一个 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基本思考发。在教学中,第一部分要重视学生的感知,通过圈圈画
画,让学生在 一年级学习了相差关系的基础上进入对倍数关系的学习。第二部分的处理上是通过一定的
情境,让学生感 知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要重视通过学生的操作、观 察,充分建立直观形象。通过比较黄花朵数与蓝
花朵数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 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红花的朵数是
蓝花的几倍交给学生独立解决,学生能积极思考,并能顺利 解决。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了二次比较。第
一次比较(每次都是3份),突出不论每一份是多少,只要有 这样的3份,那就是可以说有这样的3倍;
第二次比较,突出不论物体的大小、位置如何变化,只要数量 没变,那红花的朵数就还是蓝花的3倍,
突出数量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变化的非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梳理 出关于倍的认识的最本质的特征。
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几倍,其实就是求几里面有几
个几,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从例题到练习,每次出现的都是画图,如果再 这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没
有出现除法算式的话,也可以由老师来进行直接的教学,直接出示除法算式。 其实不论是画图还是列式,
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但是方法需要优化。对于方法的优化,可以采用学 生自愿选择的方法。即通
过数量的变化,让学生自觉感受到画图这一方法的缺点,自然优化出列式计算这 一方法。
由于原本在例题中出现的列式计算,被放到了练习中,让学生自然感悟,所以在后面的练习中 ,可
以加入一个拍手的活动。既是对本节课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对列式计算这一方法的巩固。
根据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这节课里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积累丰富的经验,抽象出“倍”这一数学概念;通过非本质因素的不断变化,突出了概念的本质,有助< br>于学生理解概念;其中还有无限的思想和优化意识的培养。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
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相差关系
师:春天到了,百花盛开,花坛里的花儿也开放了,真漂亮啊。(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一边看一边数。(操作)
蓝花2朵,黄花6朵,红花8朵。
师:红花暂时不看,放在一边。(操作)
观察蓝花和黄花,你发现了什么?(谁来比比看?)
指名回答。
师:倒过来也可以说成……
2.导入
师:在两个数量之间,除了我们一年级就学过的多和少之外啊,还有着另外一种关系 ,那就是我们
要学习的新内容——倍数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倍”。
3.揭题(贴出)倍的认识。
二、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1.圈一圈、说一说、揭含义
师:如果把2朵蓝花圈起来看成1份,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我们一起来圈一圈,圈之前想一想,蓝花2朵一圈,黄花几朵一圈呢?
学生操作,指名交流。
师:黄花几朵一圈的,为什么?


老师和大家 想的一样,蓝花2朵一圈,黄花也是2朵一圈,这是1个2,2个2,3个2。黄花有几
个2朵?(指名 说)也就是有这样的几份呢?(指名说)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师:像这样,蓝花有2朵,看成1份, 黄花有3个2朵,也就是有这样的3份,那我们就说黄花的
朵数是蓝花的3倍。黑板上贴出并进行板书。
谁来说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还有谁也想说说?
指名说。
师:为什么可以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呢?
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指名交流。
2.强化倍的含义(出示图片)
师:红红和明明来了,他们都说自己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你觉得他们说的对吗?
请你想一想、圈一圈。
学生操作。
师:先看红红的,黄花几朵一圈?为什么?
圈完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黄花有3个3朵,也就是有这样的3份,所以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师:那你们认为红红说的对吗?
师:接着看明明的。怎么圈的?
圈完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黄花有3个4朵,也就是有这样的3份,所以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那明明说的对吗?
师:看来红红和明明都说对了。
3.强化(出示3组对比图片)
师:可是老师有问题了。每次蓝花和黄花的朵数都不一样,可为什么黄花的朵数总是蓝花的3倍啊?(什么是一样的?)
小结:每次都是把蓝花看成1份,黄花有这样的3份,所以每次黄花的朵数都是蓝花的3倍。
三、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
1.变化显本质(出示蓝花和红花图)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蓝花和红花之间的关系。
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学生交流。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红花有4个2朵,也就是有这样的4份,所以红花的朵数 是蓝花的4倍。)


圈一圈进行验证。
师:过了几天,有一些花长大了一些,现在还可以说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吗?为什么?(操作)
想: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擦掉红圈,现在红花的朵数还是蓝花的4倍吗?
竖过来放,还是4倍吗?
放上面,还是4倍吗?
堆成一堆,还是4倍吗?
变了吗?但是什么变了?
这些花,虽然有的大,有的小, 虽然位置不一样了,但是红花还是4个2朵,所以红花的朵数
还是蓝花的4倍。
2.加深理解(出示图片)
师:现在红花的朵数还是紫花的4倍吗?为什么?
他说的意思你听懂了吗?请你说一说。
老师也听懂了,这几位同学的意思是说上面的紫花是3 朵圈,下面的红花也要3朵一圈,不能
乱圈的。是这样意思吧?
怎么变,就变成4倍了。
如果学生说加红花,师:加几朵?如果红花不增加,还可以怎么变?
如果学生说去紫花,师:去几朵?如果紫花不去掉,还可以怎么变?
3.小结
看来倍数还是有很多的学问和知识的,一起来看看小朋友们掌握的怎么样了?
四、练习
1.彩带
(1)出示图片
师:红带子的长度是绿带子的( )倍。说一说思考过程。
(2)出示图片
师:红带子的长度是绿带子的( )倍。
为什么?
(3)小结
师:回到刚才,红带子有这样的几份,红带子的长度是绿带子的几倍?
现在有这样的几份,几倍?
现在几份,几倍?5份呢?10份?100份?


你发现“倍”原来和什么有关啊?(份)
有几份就能说有几倍,说得完吗?
总之一句话,有这样的几份,就有这样的几倍。
如果绿带子长2厘米,那么现在的红带子长10厘米,求红带子的长度是绿带子的几倍,就是
求什么?
2.小鸡图
(1)师:看,鸡妈妈带着鸡宝宝回家了。(操作,标只数)
鸡宝宝的只数是鸡妈妈的几倍?
自己动手画画、写写。
(2)展示学生作品
画图:大家能看明白这些图形代表谁吗?那它们呢?这样表示可以吗?
在我们数学的领域里,经常会使用一些符号代替某些物体。
把谁的只数看成1份,鸡宝宝有几个3只?鸡宝宝的只数是鸡妈妈的几倍吗?
算式:1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5呢?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联系刚才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想一想,求15是3的几倍,其实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3.
强调:求15是3的几倍,其实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3,列式为……在这里,有一点老师要
进行一个特 别说明:得数后面不要写倍,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板书)
(3)如果学生没有出现除法算式
师: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计算。
求15是3的几倍,列式是15÷3=5,“倍”不是单位名称,不用写。
强调:求15是3的几倍,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
(4)72只鸡宝宝和8只鸡妈妈(出示图片)
师:你会提一个数学问题吗?真了不起,会自己给自己提问题了。请解答。
刚才画画的小朋友,你怎么做的?为什么?
画画行不行?但是太麻烦了,算式比较简便。
3.线段图(出示)
师:书P75第4题,估计一下这条线段长几厘米?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写下来。
我们一起来量一量。
几厘米?估计的还算接近。
再估计一下下面这条线段长几厘米?统计板书。
量一量。


几厘米?孩子们,你们的观察能力真强,真的是3厘米。
现在解答下面的问题。
交流:把哪条线段的长度看成1份?求9是3的几倍,实际是求……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倍的世界,以后我们会继续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师:最后陆老师想和大家玩一个拍手游戏,大家想参加吗?
数,老师拍了几下?
出示:老师拍的下数是小朋友的( )倍。
师:小朋友拍几下?怎么拍了老师拍的下数就是小朋友的倍数?
同桌讨论。
指名交流:小朋友拍几下?老师拍的下数是小朋友的几倍?算式?
提升:其实生活中的很多游 戏都和数学有关系,只要大家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的
身边,你也会更加的喜爱我们数学 这门课程。
好,今天的课到此结束。下课,谢谢大家让我享受了一趟奇妙的数学旅程。

给母亲的信-留学的利弊


小不列颠-保护绿色家园


北京大学中文系-鹰的重生读后感


元宵诗词-怀化学院教务


独具慧眼-六年级美术教案


幼儿故事大王-春节作文800字


党史资料-群众路线剖析材料


红烛颂-幼儿园教师教育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