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全单元教案完整版

绝世美人儿
672次浏览
2020年08月11日 07:3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拇指西瓜-端午节的来历50字




授课
课题

文言文二则

课型

讲读课文


2课时

时间


1.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

目标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具
准备
课件
1. 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2. 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
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学设计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课件2】
导入

( )
分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

课前安排学生朗
读一组表达友情的古
诗句,可以增加积累,
学到积累古诗的一种
方法——按主题归类,
另外,《伯牙绝弦 》这
则文言文表现的也是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 精炼
友情主题,为学习课文
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做铺垫。
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 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
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
学艺术瑰宝,它 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
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出示【课件3:课题】(板书第一则的题目:伯牙鼓琴)
学生齐读课题。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自己解决生字:哉 巍

读课文,感知课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
文。这是理 解课文内容
的地方多读几遍。 的重要环节。如果能把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 奏。再次朗读课文,
课文读得通顺、流利、
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节奏准确,对课文内容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新课

教学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 br>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绝 弦”的意思。










)分钟

(预设答案:再也不弹琴了。)
2. 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预设答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
了什么?
(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
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


学交流。
5.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伯
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师:读了这一句,同学们有同学要质疑吗?伯牙弹得好
吗?锺子期会欣赏吗?我们看下去就懂了。

(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
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板书:伯牙鼓琴 锺子期听)
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
(很好,很棒!)



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
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
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
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



引导学生,升华情
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感,向课外拓展探 究,
(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
冬天白雪 皑皑。……) 容感的理解和对人物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情感的 体会,又可以训
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
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

是知音。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

得。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
锺子期为知音?


理解文本,探究
“知音”。这一环节是为
(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 听懂他的琴了让学生对“知音”一
声。……) 词有更形象的了解,真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 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正明确伯牙和锺子期
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两人的默契程度,通过
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与一般人对伯牙的赞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 巍巍)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汤汤乎若流水。
(板书:志在流水 汤汤)
美作对比,知道只有两
人的关系达到这种程
度才能成为知音。



⑤师:当他没遇到锺子期,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

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

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

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

后一句。“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

鼓琴者。” 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


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板书:死 绝弦)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

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

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

读最后一句。)

③师: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

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

师深情朗诵):出示【课件4】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出示俞伯牙悼念
锺子期的一首短歌,
教师配乐朗诵。学生
从歌词中 可以感受到
俞伯牙对锺子期的深
切怀念,对“知音”一
词就有了更深的理
解。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课堂小
结及拓
1.师:课文虽然很短, 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
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
他吗 ?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

展延伸

后交流。)

)分钟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
每 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
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 所获,
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


中感受到人生的 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
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 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
典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
中朗读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 打击乐器 B.膨胀 C.发动 D.弹
1. 锣鼓
队的队员们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表演。( )

2. 好政策让村民们的腰包鼓
起来了。( )

3. 伯牙鼓
琴,锺子期听之。( )

4. 老师鼓
励我们坚持练字。( )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 巍巍乎若太山。

2.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 俞伯牙把锺子期看作知音,仅仅是因为锺子期能听出他弹奏高山和流水的曲子吗?

2. 锺子期死后,俞伯牙为什么把琴摔坏,终身不想再弹琴呢?


【答案】
一、1.A 2.B 3.D 4.C
二、1.像大山一样高峻。 2.认为世上再没有让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三、1.不是,俞伯牙的心思锺子期全都能看懂。 2.他认为世上再没有让他为之弹琴的人
了,再也没有像锺子期那样真正听懂他琴声的人了。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具
准备

课件

1.正确朗读《书戴嵩画牛》。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伯牙
鼓琴》,了解了关于“知音”的一段佳话。这节课我们来
学习第二则《书戴嵩画牛》。(板书课题:书 戴嵩画牛)
齐读课题。
2.释题:“书”是什么意思?“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书”,是写的意思。“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
导入

( )
分钟

画,画上画的是牛。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
3.了解戴嵩,出示【课件6】
戴嵩是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









设计意图

出示戴嵩和《斗
戴嵩为巡官。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 牛
牛图》的相关资料,
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相传
目的是让 学生了解画
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
家和作品的地位,为
多 么细致入微。
下一步表现牧童的大
【课件7】《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
胆 行为蓄势,能更好
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地表现中心。
院”,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⑵这幅画
上是什么?⑶这个故事告诉我 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

初读课文环节要
新课

教学


)分钟

求学生把课文读通读
(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顺并且 读出节奏,实际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
上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
的过程,学生在一遍一
文和停顿符号, 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遍的朗读中,对文章的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 为止。(教师要给
理解也在逐步加深。这
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一环节对文言文的教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学显得尤为重要。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

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理解故事的内容,遇到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

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

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掉”的古


今异义等。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


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板书:戴嵩《牛》)

出示课文大意:【课件8】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


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

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


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

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


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

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感到

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


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

的呀!

四、自读思考,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 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
问题,教师抓住机会
学生思考后回答
戴嵩的画在蜀中地方一位姓杜的处士手里,因为
点拨指导,再提出关
他非常喜欢书画, 收藏了很多。他非常喜欢戴嵩的《斗
键性的问题,随着学
牛图》。
(板书:杜处士 好 锦囊玉轴)
从什么地方看出杜处士很喜欢这幅画?——“锦囊
玉轴,常以自随”( 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
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不
断增加,文章要说明
经常随身带 着。)从这具体的做法看出杜处士对《斗牛
的道理自然显现,可
图》“尤所爱”。
⑵这幅画上是什么?
谓水到渠成。

画上是斗牛。


大画家画出的牛应该是非常逼真的吧?

可能一般人都这么认为。但有人指出了画面的错误


之处。谁这么大胆?

一位牧童!

戴嵩的画错在哪儿?

“ 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斗
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
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观察得最多的人才最了解真实的情况。


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

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板书:牧童 笑 掉尾而斗)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勤于观察才能得出


正确的结论。)
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 习
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后
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 )
分钟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 志在太山 志在流水 绝弦
锺子期听 巍巍 汤汤 死
板书

内容


书戴嵩画牛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千古知音
杜处士 好 锦囊玉轴
戴嵩 《牛》
牧童 笑 掉尾而斗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蜀中有杜处
( )士,好( )书画,所宝以百数( )。
...
2.斗
( )牛,力在角( )。
..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所宝以百数。

2.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三、《书戴嵩画牛》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一、ǔ hào shǔ 2.dòu jiǎo
二、1.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2.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三、 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
人,大家都有自 己的特长。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第一课选编的是《文言文二则》,这充分说明文言 文在我国语文教学中占有
相当重要的位置。这篇课文比较适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 能给学生
以积极的引导。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 文接触的又少,
能做到正确的断句,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作为本
课的教学重点。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
每句话 的意思,只有每句意思都懂,才能正确的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教学中我在这方
面很下了不少功夫。其 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了以下问题:
要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性,教师范读课 文本身作用不可小觑,范读文言文更是重要,
第一遍要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 第二遍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词
断句,做到准确。要注重指导文言文的读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 停顿得当,三
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还有意的传授了一 点儿文言文知识,这样,以后对孩子还是有一
点好处的。


备课素材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 < br>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
成就。其文纵横恣肆;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
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 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苏轼
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 部黄老道
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
础,以 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
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 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
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 家全部受挫。《吕氏春
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 br>二十余万字。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给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 以为世无足
复为鼓琴者。( )

A.能达到一定的重量或长度标准 B.脚 C.值得
2. 伯牙破琴绝
弦。( )

A.断 B.尽,穷尽 C.极,极端的 D.一定的,肯定的


3.今乃掉
尾而斗。( )

A.减损,消失 B.摇摆 C.遗失,遗漏 D.落下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二、读《文言文二则》,选择正确答案。
1. 俞伯牙和锺子期能够成为“知音”是因为
A.锺子期能听懂俞伯牙弹奏的高山和流水的乐曲。
B.锺子期能听懂俞伯牙弹奏的所有的乐曲。
C.两人互相懂得对方的心思,关系十分亲密。
2. 一个小小的牧童竟然能够指出大画家画上的错误,说明
A.牧童有长时间细致的观察,比大画家更了解牛的情况。
B.牧童比画家聪明。
C.牧童的知识比大画家丰富。
D.大画家的画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三、《书戴嵩画牛》这则文言文,讲了牧童指出大画家错误的故事。 你在学
习和生活中遇到过或听过类似的故事吗?请你写出来吧。


参考答案
一、1.C 2.A 3.B 二、1.C 2.A 三、略




授课
课题

月光曲

课型

讲读课文


2课时

时间


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
教学

目标

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2.学习掌握“谱、莱”等8个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
词语,描述 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

重点

教学

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体会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
难点
的统一。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具
准备
课件
1.自学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
2.范读课文,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3.讲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

同学们,说起月光,你一定会想起许多优美的诗句,

导入

( )
分钟

回忆起许多与月光有关的故事或传说。这一课我们就看看

《月光曲》是如何诞生的。【出示课件1:课题】(板书课

题:月光曲)这篇课文很美,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
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导入后,要求学生
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
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阅 读能力。




二、自学课文,读后提问
(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不是,是
一个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懂得《月












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
当的附加成分。
(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一首著名的钢琴曲。)
新课

教学


4.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课

件2】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

出示课件,让学生
同情,他曾经 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了解贝多芬想用艺术
为贫苦人造福的高尚
)分钟< br>
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5.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 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情怀,为理解课文内容
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 。做铺垫。
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

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三、理解结构,引导分段


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

了什么作用?
2.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
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理解文章结构,引
导学生分段。这 一环节
的设计旨在使学生清
4.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范读课文楚作者的 写作顺序和


第二大段。
四、读后提问,分清层次。
结构安排,对学 生理解
课文和今后的习作都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有好处。
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

2.第二部分按照贝多芬弹第一首和第二首为根据,分成两

层。
出示【课件3】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
第一层:第2—6自然段
第二层:第7—10自然段
五、进入情境,体会内心
读讲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

面:出示【课件4:相关图片】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

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 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教师描述情境,
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可 以帮助学生了解故
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事发生的背景,激发
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学生的想象力,使学
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 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生受到美的熏陶,同
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时也使课文的故事性
3.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增强了。
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

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

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

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

么想?请同学们联想。

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


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

一个男的对话后,走进了茅屋。)
(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


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

个人的对话。
(1)男女生分角色读。
(2)读后指导:
老师的提问,在
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
画面,学生会慢慢进
那有多好啊!这 句话要把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弹琴入情境,会不由自主
的心情读出来。(板书:聆听谈话) 地想象,这就使画面
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更清晰,感情上更接
说话的神情、语气。出示【课件5】
男的( )地说
一个姑娘( )地说
同桌对读。
近课文。



指名两人。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贝多芬来到小茅屋的

窗外听屋里的谈话。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

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

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

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引导学生分析贝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多芬散步时听到从茅
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板书:同情) 屋里传出的琴声是怎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 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样想的,这有助于我
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 看,们理解人物的内心情
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感,总结出他希望用
艺术为大众服务的高
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尚品质。
断续续,因为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指名分角色读本段4、5两


节的对话。
10.读后指导。


指点(结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他是那

样激动地说。
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
解释:纯熟就是技术高超而又熟练。
出示【课件6】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
吧?!
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 么深,盲姑娘会想,这
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
是表示猜想,语 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
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
示范;练习朗读。
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出示【课件7】
( )贝多芬走近( )茅屋,给一位( )
( )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
乐(lè yuè)曲 入场券(quàn juàn) 微弱(rò ruò)
纯熟(shú shóu) 恬(tián qià)静 飞奔(bēn bèn)
二、词语巧搭配。
______的烛光 ______的月光 ______的浪花
______的琴声 ______的意志 ______的小路
三、选词填空。
幽静 恬静 安静
1.月光照在盲姑娘( )的脸上。
2.一天夜晚,贝多芬在( )的小路上散步。
3.教室里( )极了,只能听见孩子们呼吸的声音。


美丽 美好 美妙
4. 兄妹俩被( )的琴声陶醉了。
5. 妈妈在我心中是全世界最( )的女人。
6.( )的未来靠我们自己去创造。

【答案】
一、yuè quàn ruò shú tián bēn
二、微弱 清幽 雪亮 美妙 坚强 幽静
三、1.恬静 2.幽静 3.安静 4.美妙 5.美丽 6.美好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具
准备

课件

1. 讲读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2.
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设计

一、前后衔接,进入新课
1.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 段第一部分,讲
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



设计意图

从上节课学的内
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 上容导入新课,做好衔
导入

( )
分钟

一课我们提到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
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 么幸福啊。入情境,学生急于了解
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后来发生的事情,所 以
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
光曲》。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 ,还是即
兴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客
能够精力集中的学习
后半部 分的课文。


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
记录了下来。)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
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
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
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层 。(学生自
学)


引导学生仔细分
析贝多芬弹奏《月光
曲》的过程,使学生深
入地感悟艺术带来的
美好感受,激发想象能
力,使学生能够把 语言
文字和艺术之美结合
起来,提高了阅读能力
和鉴赏水平。



















二、感受情境,享受艺术
1.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
钢琴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这样的描述 出示【课件
8】(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
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 课文描写的情景:这个情
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那么白,那么亮 ,那么美。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
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
“ 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
新课

教学


)分钟

路上散步。这两个词的意思加在一起是清幽、幽静,
都有寂静的含义 。但清幽有秀丽的意思。月光是那么
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2.现在就请你们把这 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
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
人物的形象 怎么样?(学生各自准备,同桌两人对
话。)
出示【课件9】例话:一阵风拂过,把蜡烛 吹灭
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
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 美好的月夜呀,
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
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 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
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3.月光是这样的 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


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


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4.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


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

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


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学生自学。)

5.学生读写实的部分:出示【课件10】皮鞋匠静静地


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


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


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6.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


(板书:好像……仿佛……)

7.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


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

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8.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为了更好地使学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 br>生感受艺术之美,教师
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
用简易画创设 情境。根
象自己也看到了课文上的一幅幅画面。老师轻声地慢
据文字描述,想象出精
慢 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我们也好像看到了大海,
美画面,感悟《月光曲》
还看到了什么?你 们说,老师画。
的美妙,感叹贝多芬的
(2)第一幅画面: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
演奏记忆高超,理解音
海平线上?(理解水天相接)
边作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
乐和美术都是另一种
语言。
指导想象画面: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


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


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


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板书:月亮升起)

(3)第二幅画面。

叙述: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


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板书:月亮升高)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
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 ?(薄)一缕
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的,你们说老师画。(边讨论边
画图,见右图)(板书:微 波粼粼)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再
回到插图,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
(4)第三幅画面:
描述: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
卷起了巨浪,这情景 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
书:卷起巨浪 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 光?从哪儿知道?
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涌向岸边
(见右图)
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
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
引导学生思考 :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
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
(贝多芬 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
越来越快。)
9.描述性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 匠带到了海边。这
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
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 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
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广阔自由
的天地呀!
10.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
从哪儿可以看出?
【出示课件11】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
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在月光照耀下的
波涛汹涌的大海。
指点: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
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里?(恬静的脸
上。)
解释恬静:盲姑娘脸上是恬静的 ,表示心里很舒
适的,很安逸的。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
没有看到过?
(板书:月光照耀)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
了周围的一 切:快乐得入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
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出示【课件12】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
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得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
景象。
11.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
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
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
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引导体会联想在
文章中的作用,可以培
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
力,让 学生学习运用联
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


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

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


会更加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部分。
女生读联想部分。
12.照应前文指点;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
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陶醉, 我们想想看这
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
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13.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
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 幸福的,这时
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他也很激
动?(飞奔)。
贝多 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
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
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
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
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三、满怀深情,激情描述
1.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哥哥或者妹妹,与
贝多芬先生之间发生了这么一段故事,现在,贝多芬< br>回旅馆了,你的心情怎样?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 )
分钟

2.创造性描述:



学生练笔,主 要
是训练学生运用想象
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当时他可能
的手法来写作。 因为
怎么写?怎么想?请你写一段话描述。
(板书:创作《月光曲》 感动)
出示【课件13】要求:
1.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 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
学习在写事中加入联想。注意用上好像、仿佛,引出
联想的内 容。
学生描述。
总结:
易一些。

刚刚我们分析了 联想
与想象的表现作用,
学生写起来可能会容


学习了这个美妙的传说, 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
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
创作的传说,其 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
光曲》。

月光曲
板书

内容


聆听谈话(同情)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创作《月光曲》 月亮升高 卷起巨浪
(感动)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
2.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
3.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 )
4.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 )
二、给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熟:①成熟,植物的果实或种子长成;②食物烧煮到 可以食用的程度;③因常接触而
知道得清楚;④熟练,对某种工作精通而又经验;⑤程度深。
1.我和小明一起长大,彼此之间很熟。( )

2.这是我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 )

3.“熟能生巧”,所以你一定要反复练习。( )

4.稻子熟了,田野里一片金黄。( )

5.饭熟了,妈妈叫我起来吃早饭。( )

三、解析加点的词语。
1.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纯熟 2.陶醉 3.水天相接 4.微波粼粼
二、1.③ 2.⑤ 3.④ 4.① 5.②
三、1.别难过是对哥哥的安慰,随便说说表现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
2.纯熟是说弹奏的 技能熟练,多深是指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第一个您表示
猜想,第二个您表示肯定。
教学反思
《月光曲》讲的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故事。
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提出一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了一
曲?”统 领全文。让学生读书、思考、交流。同学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为文中
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 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所感动。
第九段是重点段,让学生认真读书, 了解哪些是联想,哪些是实在事物。之后听过聆
听《月光曲》,指导感情朗读。“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 部分,这乐曲的曲调应该是比较轻柔
的,而且也是比较缓慢的。而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的部分, 应该是比较轻快的,因
为他们感觉到了快乐。在他们联想到“月光照耀巨浪奔涌”的部分,则应该是比较 热烈、激
昂的,因为只有这激昂的音乐,才能让他们有这样的联想。
只是了解课文内容, 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是远远不够的。让
学生应该学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在最后, 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盲姑娘和哥哥醒来后,会
说些什么?”可以学习文中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生的 作品令人惊喜。比如“啊,简直太美
妙了!不愧是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的演奏,让我仿佛看到微波粼粼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
满了月光……被月光照耀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我太感谢贝多芬 先生
了,能为我们兄妹演奏,这实现了我梦寐以求的愿望。”习作不仅表达了对贝多芬的感谢,
还会运用文中的优美语言,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
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
的故事,既表现 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


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 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
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课文语言优美,感 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于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贝多芬在1801年创 作成功,是一
首享誉世界的名曲。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将它献给自己第一位恋人,并欲娶之为 妻的桂齐雅蒂女
伯爵。然而当时他们已分手,贝多芬也正经受着失恋和耳疾带来巨大的痛苦,曲
子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
奏鸣曲中包含着贝多芬至深的感情,是失聪的音乐家用心和灵魂谱写而 成。
琴音轻推慢陈,如倾泻一地的月光,缓缓移至心房,照亮了那些许久不曾碰触的
角落,勾起 回忆联翩。月光奏鸣曲一共分为三章。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幽( ) 恬静( ) 照耀( ) 陶醉( ) 苏醒
( )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二、阅读下面的段落,完成练习。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
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 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
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
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
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 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
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 在她那
(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
有看到 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用“ ”在文中画出实际事物,用“~~”画出联想的内容。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1)
(2)
(3)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三、你还了解到贝多芬的什么故事?和大家说一说吧。


参考答案
一、幽静 安静 照射 沉醉 醒悟
二、1.水天相接 微波粼粼 一缕一缕 恬静 波涛汹涌 2.③
3.略
4.(1)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 (2)月亮升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3)海
面波涛汹涌
5.因为盲姑娘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 奏的内容,
再一次听入神了,也衬托贝多芬创作的成功。
三、略

冯骥才的文章-纪律的重要性


广州php-店长的工作流程


北京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村官考试内容


中国沙洋-买书包


厦门安防科技职业学院-感受生命


安全生产述职报告-工作鉴定书


幼儿英语教案-渠道经理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吉林招生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