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玛丽莲梦兔
524次浏览
2020年08月14日 08:4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春节兼职-义务教育入学服务平台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六年三班
课 题
主备教师

学 科 数学 备课时间
圆柱的认识
xxx年2月12日
参与教师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 分的名称,能
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 学 目 标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多媒体课件、圆柱模型、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
重点、难点
资 源 准 备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
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
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二、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 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
实用、安全、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 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
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 们是完全相同的
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1)结合圆柱模型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
距离叫做高。)
(2)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使学生知道圆柱 的高既可以在
圆柱的内部表示出来,也可以在圆柱的侧面表示出来)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
资源应用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 水等有
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
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
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长方形
板书: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
观察。
②学生 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
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
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
系。
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
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 ,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
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四、布置作业
板书:
┌长方形
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 → 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 → 长方形的宽











课件出示圆柱的
侧面展开图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他们获取新知
识的能力.本节课 一开始,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特征,而是让他们自己观
教学反思
察,触摸,与同学对比 ,拿尺子量各自手中的圆柱,在观察,触摸,对比,测量中得出
与 建 议
圆柱的特征.特别 是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没有包办代替,充分让学生动手
实践,操作,自己知道了圆柱侧面展开可 能会出现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
四边形,而且弄明白了展开图形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上课时间 xxx年2月16日第2节


授课教师


2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六年三班
课 题
主备教师

学 科 数学 备课时间 xxx年2月12日
圆柱的表面积
参与教师

1、在初步认识圆 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
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 侧面积和表面积,
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 学 目 标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 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
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圆柱模型展开纸片
资 源 准 备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二、新课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
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 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
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 面积=
底面周长×高)
2.侧面积练习:练习二第5题
(1)学生审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两道题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
(2)指定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行间巡视, 注意
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3)小结: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 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
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

3
资源应用






















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3.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 br>(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
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 ,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
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
底面的面积。
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4.教学例4
(1)出示例4。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
求表面积)
(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厨师帽没有下底
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
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 确。(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
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得的。由此指出:这道题使
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
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 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
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①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②底面积:3.14×(20÷2)
2
=314(平方厘米)
③ 表面积: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
5.小结:
在实际 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
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 ;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
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
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4页“做一做”。(求表 面积包括哪些部分?)(求表面要根据
具体确定计算哪些面的面积之和.还可以举出一些实物:有的只有 侧面,有
的只有侧面和一个底面.)
板书: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例4:①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② 底面积:3.14×(20÷2)
2
=314(平方厘米)
③ 表面积: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


圆柱模型展开,
让生生体会其表
面的组成


4


对于圆柱体侧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严格遵循主体性原则,让学生观
察、发现,促进 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轻松地理解掌握圆柱侧面面积的计算方
法,较好地突破难点。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 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
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在练习表面积 的实
教学反思
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与 建 议
结合,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有效的、实用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
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上课时间 xxx年2月17日第1节


授课教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六年三班
课 题
主备教师

学 科 数学 备课时间 xxx年2月12日
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
参与教师

1、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
题。
教 学 目 标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物投影仪
资 源 准 备
教 学 过 程 资源应用

5


一、复习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
×2)
3、练习 二第14题: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第②
题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对于求侧面积较 有利。但在求底面积时,要
先应用C÷π÷2来求出圆柱的底面半径)
二、实际应用
1、练习二第13题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2)学生独立完成第13题: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
并指名板演。
2、练习二第7题
(1)用教具辅助,引导学生思考:前轮转动一周,压路面的面积是指什< br>么?(通过圆柱教具的直观演示,使学生看到所压路面的面积就是
前轮的侧面积)
(2)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9题
(1)学生通过读题理 解题意,思考“抹水泥的部分”是指哪几个面?
(侧面和下底面,也就是只有一个底面积)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4、练习二第16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尝试独立解题。
(2)集体评讲,让学生理解计算“制作中间的轴 需要多大的硬纸板”,
就是计算硬纸轴的侧面积,卫生纸的宽度就是硬纸板的高度。
5、练习二第19题
(1)学生小组讨论:可以漆色的面有哪些?
(2)通过教具 演示,使学生明白圆柱及长方体表面被遮住的部分刚好是
圆柱的三个底面积。因此,计算油漆的面积就是 计算长方体表面积
与圆柱侧面积之和减去圆柱的一个底面积。
(3)提醒学生将计算结果化成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并可根据实际情况
保留近似数。
三、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8、10、15、17、18及20题完成在作业本上。


板书: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6







实物投影仪显示
题目



教学反思
与 建 议
让学生明确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求表面积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计算哪些面的面
积之和。教师 还可以举出一些圆柱体实物:有的只有侧面,有的只有一个侧面
和一个底面,有的侧面和两个底面,让学 生说出,在计算它们的时候,要计算
哪些面积之和。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公 式计算表
面积的能力
上课时间 xxx年2月18日第2节
















授课教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六年三班
课 题
主备教师

学 科 数学 备课时间
圆柱的体积
xxx年2月12日

参与教师
7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
式,能够 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教 学 目 标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重点、难点
资 源 准 备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体 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
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
什么,怎么求。 < br>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
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 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 的体积。(沿
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
块,把它们拼 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 ;如果分成的扇形
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
分,拼成一 个长方体)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从一
个物体 转化成另一个物体形状变了 ,体积不变)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
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 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
高,V=Sh)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 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
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
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
50×2.1=10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8
资源应用












课件出示圆柱
转化长方体的
过程






PPT课件出示题











②2.1米=210厘米
V=Sh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
V=Sh
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Sh
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
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 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做第2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
样的?(V=πr
2
h)
4、教学例6
(1)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
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 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
2< br>=3.14×4
2
=3.14×16=50.24
(cm
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
3
)=502.4(ml)
5、比较一下补充例题、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
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 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
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6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 底面积,再求
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1页练习三的第1题.
2、练习三的第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要
求学生审题后,知道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3、4题。
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或V=πr
2
h
例6: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
2
=3.14×4
2
=3.14×16=50.24
(cm
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
3
)=502.4(ml)


















课件出示例6


9


教学反思
与 建 议
教学例6前,要引导学 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计算什么?然后指出求杯子的
容积就是求这个圆柱体杯子可容纳东西的体积 ,计算方法跟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一样.反馈时,要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步骤,着重说明杯子内部的 底面没有直
接给出,因此先要求底面积,在求杯子的容积.
上课时间 xxx年2月19日第1节


授课教师

10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六年三班
课 题
主备教师

学 科 数学 备课时间 xxx年2月12日
圆柱的体积练习课
参与教师

1、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教 学 目 标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重点、难点
资 源 准 备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PPT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
1、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
Sh。
2、复习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6题,并指名板
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三第7题。
学生思考:要求粮囤所能装的玉米的重量,需先知道什么?然后独立
完成。
2、练习三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
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习三第8题。
(1)学生读题后 ,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
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 径为2米,高为
0.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9、10题
(1)学生独立审题,完成9、10两题。
(2)评讲第 9题: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
求出什么?怎么求?(需先求出圆柱形玻 璃杯的容积,用公式V=
Sh)
(3)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

11
资源应用








PPT课件逐道出
示题目


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
圆柱的体积。
三、布置作业


教学时要注意拓宽学生的探索空间,加强对图形计 算方法的训练,加强在与实际
生活的联系,重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的训练.这样既 可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反思
与 建 议
上课时间 xxx年2月20日第3节


授课教师

12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六年三班
课 题
主备教师

学 科 数学 备课时间
圆锥的认识
xxx年2月12日
参与教师

1、认识圆 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 制作圆锥。
教 学 目 标
2、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
的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圆锥模型,课件
资 源 准 备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
(1)让学生拿着圆 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
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 和一个面是圆
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
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 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 个顶点,所以
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 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
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
高 .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
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13
资源应用





出示圆锥模型,课

















出示课件圆锥侧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5、虚拟的圆锥
(1)先让学生 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
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 状?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
锥。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 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
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四、总结


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 学习的主
人。在图形的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注重操作,注重实践,可以让教
教学反思
学达到最高效。

与 建 议
上课时间 xxx年2月23日第2节



















14
授课教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六年三班
课 题
主备教师

学 科 数学 备课时间
圆锥的体积
xxx年2月12日
参与教师

1、通过分 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
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 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
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教 学 目 标
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
作能力和自主探索 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
意识,发展学 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各一个、一小桶水
资 源 准 备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 的体积是通
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 图形来求呢?(指
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3)拿出等底 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
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 看看它们之间的体
积有什么关系?”
(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 察,倒几次正好
把圆柱装满?(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
正好把圆 柱装满。)
1
(5)这说明了什么?(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3

11
板书:圆锥的体积=
3
×圆柱的体积=
3
×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

15
资源应用


1
3
Sh
1
V=
3
πr
2
h
2、教学练习四第3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照 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
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4题。
4、教学例3.
(1)出示例3
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
(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 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
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 高)
(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
底面半径,再利 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
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4)分析完 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
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 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7题。
学生先独立判断这三句话是否正确,然后全般核对评讲。
2、做练习四的第8题。
(1)引导学生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③求出这堆煤的体积后,应该怎样计算这堆煤的重量?
(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四的第6题。
(1)指名学生先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 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多少?
② 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
③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④ 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中,做完后集体订
正。
五、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
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11
圆锥的体积=
3
×圆柱的体积=
3
×底面积×高

16


1
字母公式:V=
3
Sh
借助已有的生活和 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
力和自主探索能力。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 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
教学反思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 体积,解决实际生
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与 建 议
上课时间 xxx年2月24日第1节 授课教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六年三班
课 题
主备教师

学 科 数学 备课时间
整理和复习
xxx年2月12日
参与教师

1、复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
柱、圆 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圆柱表面积、
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
教 学 目 标
2、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
力。
3、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

17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圆柱、圆锥模型若干个、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实物投影仪
资 源 准 备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圆柱
1、圆柱的特征
(1)教师出示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 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模型.指名
让学生回答:这些图形叫什么图形?(圆柱)有什么特点?(圆柱是立< br>体图形,圆柱有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两
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侧面是一个曲面.)
(2)做第29页第1题:指出几个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出示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回答: 圆柱的
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圆柱的侧面
积怎样计算?(底 面的周长×高)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因为:底面的
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
(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3)第29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
3、圆柱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 怎样计算?(底面积×高)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
的?(把圆柱切割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使圆柱体 的体积转化为
长方体的体积。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推出圆柱体的体
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
Sh)
(2)做第29页第2题中关于圆柱体积的部分。
4、学生独立完成第29页第3题。(先思 考“用多少布料”求什么?
“装多少水”又是求什么?区分清所求的是圆柱的表面积或体积时再
计算)
二、复习圆锥
1.圆锥的特征
(1)圆锥有哪几个部分?有什么特点?( 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
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2.圆锥的体积.
(1)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用底面积×高,再除以3 )计算圆锥体积
1
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
3
Sh)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 到的?(通过实
资源应用








实物投影仪圆柱
的表面展开图
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2)做第29页第2题中有关圆锥体积的部分。
三、课堂练习

18


1、做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判断,并画出高,小组讨论订正)
2、做练习五的第2题。
(1)学生审题后思考:求用多少彩纸是求圆柱的什么?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3、做练习五第5题。
四、作业
练习五的第3、4、6题。

加强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 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圆柱表面
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

教学反思
与 建 议
上课时间

xxx年2月25日第2节

授课教师





















19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六年三班
课 题
主备教师

学 科 数学 备课时间
圆锥的认识
xxx年2月12日
参与教师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会正 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教 学 目 标
4、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
的空间想象能力。
5、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圆锥模型,课件
资 源 准 备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
(1)让学生拿着圆 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
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 和一个面是圆
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
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 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 个顶点,所以
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 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
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
高 .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就是圆锥的

20
资源应用





出示圆锥模型,课















高)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5、虚拟的圆锥
(1)先让学生 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
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 状?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
锥。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 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
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四、总结




出示课件圆锥侧
面的展开图

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
人。在图形的 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注重操作,注重实践,可以让教
教学反思
学达到最高效。

与 建 议
上课时间 xxx年2月26日第1节















21
授课教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六年三班
课 题
主备教师

学 科 数学 备课时间
圆锥的体积
xxx年2月12日
参与教师

4、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 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
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 锥
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教 学 目 标
5、借 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
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6 、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
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各一个、一小桶水
资 源 准 备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 的体积是通
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 图形来求呢?(指
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3)拿出等底 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
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 看看它们之间的体
积有什么关系?”
(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 察,倒几次正好
把圆柱装满?(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
正好把圆 柱装满。)
资源应用

22


1
(5)这说明了 什么?(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3

11
板书:圆锥的 体积=
3
×圆柱的体积=
3
×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
1
3
Sh
1
V=
3
πr
2
h
2、教学练习四第3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照 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
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4题。
4、教学例3.
(1)出示例3
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
(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 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
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 高)
(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
底面半径,再利 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
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4)分析完 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
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 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7题。(可让学生在判断后说 说理由)
学生先独立判断这三句话是否正确,然后全般核对评讲。
2、做练习四的第8题。
(1)引导学生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③求出这堆煤的体积后,应该怎样计算这堆煤的重量?
(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四的第6题。
(1)指名学生先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 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多少?
② 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
③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④ 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中,做完后集体订
正。
五、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

23


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11
圆锥的体积=
3
×圆柱的体积=
3
×底面积×高
11
字母公式:V=
3
Sh V=
3
πr
2
h
出现了验证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的方法 。涌现出了对圆锥体体
积计算公式中“13”的不同理解,实现了学习策略的多样化,丰富了学生的学< br>教学反思
习资源。虽然学生的学习用具是固定的,但是他们所采用的方式却是不一样
的。 这也证明了学生是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的。
与 建 议

上课时间 xxx年2月27日第3节 授课教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六年三班
课 题
主备教师

学 科 数学 备课时间
整理和复习
xxx年2月12日

参与教师
24


4、复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
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 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圆柱表面积、
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
教 学 目 标
5、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
力。
6、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圆柱、圆锥模型若干个、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实物投影仪
资 源 准 备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圆柱
1、圆柱的特征
(1)教师出示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 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模型.指名
让学生回答:这些图形叫什么图形?(圆柱)有什么特点?(圆柱是立< br>体图形,圆柱有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两
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侧面是一个曲面.)
(2)做第29页第1题:指出几个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出示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回答: 圆柱的
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圆柱的侧面
积怎样计算?(底 面的周长×高)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因为:底面的
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
(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3)第29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
3、圆柱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 怎样计算?(底面积×高)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
的?(把圆柱切割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使圆柱体 的体积转化为
长方体的体积。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推出圆柱体的体
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
Sh)
(2)做第29页第2题中关于圆柱体积的部分。
4、学生独立完成第29页第3题。(先思 考“用多少布料”求什么?
“装多少水”又是求什么?区分清所求的是圆柱的表面积或体积时再
计算)
二、复习圆锥
1.圆锥的特征
(1)圆锥有哪几个部分?有什么特点?( 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
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2.圆锥的体积.
(1)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用底面积×高,再除以3)计算圆锥体积

25
资源应用








实物投影仪圆柱
的表面展开图


1
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
3
Sh)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
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 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2)做第29页第2题中有关圆锥体积的部分。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判断,并画出高,小组讨论订正)
2、做练习五的第2题。
(1)学生审题后思考:求用多少彩纸是求圆柱的什么?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3、做练习五第5题。(可引导学生思 考物体的形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
什么东西没有变化?)(可建议学生用方程解答)
四、作业
练习五的第3、4、6题。

在引导学生整理这些知识的时候,始终注意引导学生把 握圆柱与圆锥的联系与区
别,使学生更加明晰相关概念,灵活运用计算公式.
教学反思
与 建 议
上课时间

xxx年3月2日第2节

授课教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课 题
主备教师

六年级
学 科
数学
备课时间
xxx年2月24日
比例的意义
参与教师


教 学 目 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比例的意义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投影仪 课件
重点、难点
资 源 准 备

26


教 学 过 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是比?
(1) 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300:5=60:1
(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1.2:1.4=12:14=6:7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31
12:16
4

8
4.5:2.7 10:6
资源应用
实物投影









课件展示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2) 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① 出现各图中国旗的长、宽数据。
② 测量教室里国旗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
60:40=
2

(3) 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① 学生回答长、宽比值。
3
2.4:1.6=
2

② 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2.4:1.6=60:40
2.460
也可以写成
1.6
=
40

(5)什么是比例?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找比例。(另外两面国旗的长之比与它们的宽之比也可以组成比
例)
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过程要求:
① 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
② 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③ 汇报。(如果学生把每个比都化成最简整数比进行比较也是可以的)

27


1033
如:5:
3
=
2
15:10=
2

1010
5:
3
=15:10 5:
3
=2.4:1.6
152.41560
10
=
1.6

10
=
40

2.做一做。
完成课文“做一做”。
第1题。
(1) 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2)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 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4)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第2题。
(1) 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2)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
同的比例。
3.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
四作业(课后记)



教学应在学生已有的比的知识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引出比例的意义。引出
比例意 义后,还应回到实例中,具体—抽象—具体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在找比
组成比例中,鼓励学生打开思路, 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的认
识。
教学反思
与 建 议
上课时间 xxx年3月2日第2节


授课教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课 题

六年级
学 科
数学
备课时间
xxx年2月24日
比例的基本性质
28


主备教师

参与教师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 学 目 标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比例的基本质性。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投影仪 课件
重点、难点
资 源 准 备
教 学 过 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资源应用


实物投影

11

0.5:0.25和0.2:0.4
5
:
2
和5:2


35534

4
:
8

8
:
4
0.2:
5
和1:4

3.用下面两个圆的有关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2
3






23

46
如(1)半径与直径的比: =


24

(2)半径的比等于直径的比:
3
=
6



212.56
课件展示
318.84
(3)半径的比等于周长的比: =


12.5618.84

(4)周长与直径的比:
4
=
6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

29


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 = 60:40
内项
外项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1111
如:
3

6
=
4

8

外 内 内 外
项 项 项 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 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43
如:
5
:0.5=1.2:
4

43
两个外项的积是
5
×
4
=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2.460
如:
1.6
=
40





课件展示























2.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 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填一填。
41.6
(1)
0.5
=
0.2

( )×( )=( )×( )
(2)0.8:1.2=4:6
( )×( )=( )×( )
(3)4×5=2×10
4:( )=( ):( )

30




=


5.做一做。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6.课堂小结
(1) 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教学时可结合具体 的比例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发现内项之积与外项
之积的关系,并利用其他比例式进行验证,总 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与 建 议
上课时间 xxx年3月3日第1节


授课教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课 题
主备教师

六年级
学 科 数学 备课时间
解比例
xxx年2月24日
参与教师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
例。
教 学 目 标
2、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解比例
解比例的方法。
重点、难点

31


投影仪
资 源 准 备

教 学 过 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你用什么方法检验?
9:10和3.6:4 1000:0.2和10:0.002
资源应用




实物投影

111147

3
:
4

6
:
8

5

30


4.填一填.

1.610

2.415
(1) = 1.6×( )=( )×( )


10

3
(2)5: =2.4:1.6 5×( )=( )×( )


4

(3)8×0.1=1×
5



二探索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1)比例中共有几个项?有什么关系?
(2)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能不能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
项? 实物投影
(3)说明什么叫做解比例。
板书: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和情境图。
(2)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模型的高度1
或模型高度:实际高度1:10
实际的高度10

(3) 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
(4)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5) 汇报解答情况。
板书: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为X米。
X:320=1:10
10X=320×1 (问:根据什么?)
3201
X=
10


32


X=32
X1

或者:
32010

10X=320×1 (问:根据什么?)
3201
X=
10

X=32
(6) 小结。
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比例的,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4.教学例3。(用分数形式表示比例,只 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
转化成方程,解方程则由学生自己完成)
1.56
解比例
2.5
=
X


过程要求:
(1) 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2)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 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解:1.5X=2.5×6
2.56
X=
1.5

X=10
4.做一做。
5.课堂小结。
(1)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
(2)你有什么不懂之处,与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的第7~13题。


教学中要突 出解比例的关键,怎样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
注意提示学生一般要把含有X的乘积写 在等号的左边,解方程可让学生自行解
答。
教学反思
与 建 议
上课时间 xxx年3月4日第1节



33
授课教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课 题
主备教师

六年级 学 科 数学 备课时间 xxx年2月24日
成正比例的量

参与教师

教 学 目 标

1.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 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
有关简单问题。
重点、难点
资 源 准 备
正比例的意义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投影仪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揭示课题
1.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
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 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 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 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
了。
(3) 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 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 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
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 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34
资源应用















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
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5
......25
468
板书:
2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 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 变化。水的高度增
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
度 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
化,如 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
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 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 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3) 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
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
Y
K(一定)
X

(4) 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教学例2。(可以先出示例1的数 据表和坐标系,说明正比例关系可以通
过一个图象来表示。)
(1) 出示表格
(2) 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
(3) 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35

实物投影




































课件展示







(4) 看图回答问题。
① 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175㎝3。
② 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9㎝。
③ 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
直线上?
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5)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往。
3.做一做。
过程要求:
(1) 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
么?
160320
如:
24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 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① 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 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 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 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
点在一条直线上。
(4) 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5)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


研究水的体积和高度的关系前,可让学生计算出每组数据相应的底面积,然
后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研究。可以出示几个问题:1.水的体积和高度
有关系吗?2.水的体积 是怎样随者高度变化的。3.水的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
教学反思
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分析水的体 积和高度之间的关系。
与 建 议
上课时间 xxx年3月5日第2节


授课教师


36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课 题
主备教师

六年级
学 科
数学
备课时间
成反比例的量
xxx年2月24日
参与教师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
意义。
教 学 目 标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重点、难点
反比例的意义。
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课件
资 源 准 备
教 学 过 程 资源应用

37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回答要点:
(1) 两种相关联的量;
(2) 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相
应减少;
(3) 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2.举例说明。
如:每袋大米质量相同,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理由:
(1) 每袋大米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随着袋数的变化而变化;
(2) 大米的袋数增加,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增加,大米的袋数减少,
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减少;
(3) 总质量与袋数的比值一定。
所以,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大米总质量
每袋质量(一定)
板书:
大米的袋数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两种量是什么样的关系时,这两种量成
反比例呢?
板书课题:成反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1) 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
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① 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
② 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
③ 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
低。
(2)出示表格。
高度㎝ 30 20 15 10 5
底面积㎝2 10 15 20 30 60
体积㎝3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
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 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15=15×20=……=300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 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底面积增
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 br>乘积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

38
























课件展示





















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
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 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
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么表示?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X×Y=K(一定)
2.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如:
(1) 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 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3)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3.你还有什么疑问?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
察课文“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1) 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
(2) 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是一条曲线。
(3) 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6~11题。

学习正比例意义后,反比 例的意义学习应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除了让学生
发现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也可让学生仿照正比 例 的意义,尝试归纳反比
例的意义。
教学反思
与 建 议
上课时间 xxx年3月6日第3节


授课教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课 题
主备教师

六年级
学 科
数学
备课时间
练习课(一)
xxx年2月24日
参与教师


39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提高学生的人析
能力。
教 学 目 标

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能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
投影仪 课件
重点、难点
资 源 准 备
教 学 过 程
一基础练习
1.填一填,说一说。
(1) 每箱木瓜的个数一定,运来木瓜的箱数和木瓜总个数如下表。
箱数箱 4 8 16 32
总个数个 32 64
① 把表格填写完整,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② 说一说箱数和总个数的变化情况。
③ 这里哪一个量不变?
④ 箱数和总个数成什么比例?
(2) 木瓜的总个数一定,每箱个数与所装的箱数情况如下表。
每箱个数 4 8 10 20
箱数 50 25
① 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
② 说一说每箱个数和箱数的变化情况。
③ 这里哪一个量一定?
④ 每箱个数和箱数成什么比例?
(3) 看一本书,每天看的页数和所看天数的情况如下表。
每天看的页4 8 10 16 20

所看天数 80 40 32
① 把表格填写完整。
② 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③ 这里哪一个量一定,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 每天看的页数与所看天数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4)征订《XX学习报》,征订的份数与应付的钱数如下表。
征订份数份 50 40 30 20 10
应付的钱数1500 1200

① 请你把表格补充完整。
② 征订的份数与应付的钱数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
2.正、反比例意义。
问: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正反比例关系和反

40
资源应用


实物投影





























比例关系有什么不同?
过程要求:
(1)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归纳。
(2)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会表达。
(3) 全班交流。
使学生明确几个要点:
正比例:
① 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 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减
少。
③ 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① 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 一种理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
③ 两种量的乘积一定。 课件展示
二综合练习(完成练习七4,5,6,7题)
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下比例或反比例。
(1)每袋面粉的质量一字,面粉的总质量和袋数。( )
(2)一个人的年龄和体重。( )
(3)长方形的周长和宽。( )
(4)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与宽。( )
(5)三角形的高一定,面积与底。( )
(6)圆的面积与半径。( )
过程要求:
(1) 逐一出示以上各题。
(2)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 教师小结。(方法,关键)

让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提高学生的人析能力。

教学反思
与 建 议
上课时间 xxx年3月9日第2节


授课教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课 题

六年级
学 科
数学
备课时间
练习课(二)
41
xxx年2月24日


主备教师

参与教师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
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 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正、反比例的关
教 学 目 标
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理解掌握正反比例的数量关系。
解决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
投影仪 课件
重点、难点
资 源 准 备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3.生产总时间一定,生产一个零件所用时间和零件总数。
4.中国儿童报的订数和钱数。
二引导练习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比较弄清成正、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课题:正、反比例的比较
出示表格。
表一:
路程千米 40 80 160 200 320
时间时 1 2 4 5 8
表二
速度千米 120 90 60 40 30
时间时 3 4 6 9 12
1.说一说。
提问:从 表1中,你怎样发现速度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路程和时间
成正比例?从表2中,你怎样发现路程是一 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
时间成反比例?
2.想一想: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
关系?
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资源应用
实物投影







课件展示
路程路程
速度时间
时间速度

师: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
3.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42


通过前面的例子, 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你能写出它们的相同
点和不同点吗?
学生同桌或前后桌讨论,教师提问并板书如下: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关系式X×Y=K
(一定)
4 .小结;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判断两种量是否比
例,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是什么?
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七8,9,10,11题)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 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
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正、反比 例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
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反思
与 建 议
上课时间 xxx年3月10日第1节


授课教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课 题
主备教师

六年级
学 科
数学
备课时间
比例尺
xxx年2月24日
参与教师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 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
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教 学 目 标
3.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比例尺的意义
重点、难点
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课件
资 源 准 备
教 学 过 程

43
资源应用


一揭示课题 课件展示
1.出示地图。
(1) 学生观察地图,找到图中标注的比例尺。
(2) 教师说明比例尺的作用。
师: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
(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
距离的比。这个比就是我们要学 习的内容——比例尺。
2.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探索新知
1.什么叫做比例尺?
师:一幅地图的图上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际距离

2.数值比例尺。
(1) 出示课文插图。
(2) 找到“比例尺1:100000000”。
(3) 认识数值比例尺。
① 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
② 1:1000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 距离100000000厘米。
(并做相应板书。
③ 因为1千米=1000米
1米=100厘米
所以1厘米:100000000厘米
=1厘米:1000千米
1:10000000也可以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千米。
1
④ 1:100000000有时也写成分数形式
100000000

3.线段比例尺。
(1) 出示课文插图。
0 50 100㎞
”。 (2) 找到“比例尺

(3) 认识线段比例尺。

0

50 100㎞
”是线段比例尺。 ①说明:“比例尺


②“比例尺
0 50 100㎞
”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
距离50千米。



(写出相应板书)
(4) 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例1)
① 你会把这个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吗?
② 学生尝试改写,并与同学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改写。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5000000㎝
=1:5000000
4.放大比例尺。

44


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 br>后,再画在图纸上。
(1) 出示课文中的“图纸”。
(2) 找到“比例尺2:1”。
(3) 比例尺2:1表示图上距离2厘米相应于实际距离1厘米。
板书:比例尺2 : 1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4) 这个比例尺与上面的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点,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都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不同点:一种是图上距离小于实际距离,另一种是图上距离大于实际距
离。
5.比例尺书写特征。
(1) 观察:比例尺1:100000000
比例尺1:5000000
比例尺2:1
(2) 看一看,比例尺书写形式有什么特征。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为了充分认识比例尺,还可以再出示一张放大的图纸,说
明有时根据需要,要按一定的比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到图
纸上,让学生找出这张图纸的比例尺 ,说说它表示的意义,体会比例
尺前项比后项大时,表示放大)
过程要求:
(1)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写出数值比例尺)
(2)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 汇报交流结果。
2.完成课文练习八第1~3题。

根据线段比例尺,写出图上距 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由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
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在把50千米改 化成用厘米做单位量
时,50后面要补多少个0,学生容易发生错误,要注意结合学生的错误使他们教学反思
掌握正确的化法。最后说明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
与 建 议
上课时间 xxx年3月11日第2节


授课教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课 题

六年级
学 科
数学
备课时间
解决问题
45
xxx年2月24日


主备教师

参与教师
林世请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
实际距离的方法。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
题的能力。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求实际距离。
教学课件
重点、难点
资 源 准 备
教 学 过 程
一旧知铺垫
1. 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资源应用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际距离


2.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1)比例尺1:45000
(2)比例尺80:1
(3)比例尺
0 20 40㎞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
(1) 出示课文例题及插图。
(2) 说一说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已知条件:
① 1号线的图上长度是10㎝; 课件展示
② 条幅地图的比例尺1:500000。
所求问题: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3) 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①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② 教师巡视课堂,了解解答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
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 汇报解答情况。
方程解: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
101

(问:根据什么?)


X500000




46


图上距离
比例尺
根据
实际距离

X=10×500000(问:根据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X=5000000
5000000㎝=50㎞
答:略
算术解:
图上距离图上距离
比例尺
根据
实际距 离
,得出:实际距离
比例尺

1
10÷
500000

=10×500000
=5000000(㎝)
5000000㎝=50㎞
答:略
2.教学例3。
(1) 出示例题,学生了解题目要求。
(2) 讨论:你想怎样画?
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绘制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
一 定的比缩小,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
实际距离的比。
① 确定比例尺;
② 求出图上的距离;
③ 画出操场的平面图。
(3) 小组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练习活动时,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记录存在
的问题。
(4) 汇报,交流。
① 小组派代表说明你的方案和结果。
② 选择合适的方案,展示结果,并说明解决方案
如:选择比例尺1:1000画图。
1
图上的长=80×
1000
=0.08m

















课件展示
0.08m=8㎝
1
图上的宽=60×
1000
=0.06m
0.06m=6㎝
操场平面图: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文“”做一做”涉及到利用比例尺画图的习题,要提醒学生在

47


图中标明比例尺
2.完成课文练习八第4~10题。第10题要根据给出的平 面图大小,确定
合适的比例尺,这里用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米比较合适。
< br>设未知数时,由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所使用的单位不同,因此在设X时应用
哪个长度单位是个难 点,教学时要注意指导。
教学反思
与 建 议
上课时间 xxx年3月12日第1节


授课教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课 题
主备教师

六年级
学 科
数学
备课时间
xxx年2月24日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参与教师
林世请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
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重点、难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课件 投影仪
资 源 准 备
教 学 过 程

48
资源应用


一揭示课题
1.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
出示课文插图。
问: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图1把物体缩小。
图2、3、4把物体放大。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物体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
师: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说一说放大后图形的边长。
原来的边长是3倍,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倍。
③ 画一画。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
(3) 出示图形。
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过程要求:
① 学生说一说“按2:1放大”的意思。
交流后使学生懂得按2:1放大,就是把长和宽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 学生各自尝试画图。
③ 展示学生的作品。
(4) 出示图形。
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过程要求:
①“接2:1放大”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交流,说出各自的理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理 解这个2:1的意
思。即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学生尝试画图。
③展示作品。
④ 想一想: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
学生若有疑问,可以通过实验(如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进行验
证。
(5) 讨论。
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
方?
过程要求:
① 分小组讨论、交流。
② 汇报讨论结果。
要点:形状相同,大小不一样。
3.练一练。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49
课件展示













































画画看。
(1) 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
1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按1:3缩小就是各边长度缩小到原来的
3


投影展示
(2) 学生尝试画一画。
(3)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
(4) 想一想。
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
方?
4.课堂小结。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来有什么相同的
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
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2.完成课文练习九第1、2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从数学的
角度认 识放大与缩小的现象,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
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 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教学反思
与 建 议
上课时间 xxx年3月13日第3节

授课教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课 题
主备教师

六年级 学 科 数学 备课时间 xxx年3月3日
用比例解决问题
参与教师

让学生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 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
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 学 目 标
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弄清题中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50
重点、难点



教学课件
资 源 准 备
教 学 过 程
一、旧知铺垫
1、下面各题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地砖的面积一定,所需地砖的块数和所铺面积。
(4)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本数和包装的包数。
过程要求:
①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②判断成什么比例。
③写出关系式。
资源应用











所行路程
行驶速度(一定)

所用时间
如: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140210



23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
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70×4=56×5
二、探索新知 出示课件
1、教学例5
(1)出示课文情境图,描述例题内容。
板书: 8吨水 10吨水

水费12.8元 水费?元
(2)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过程要求:
①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②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答情况,并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③ 汇报解决问题的结果。
引导提问:
A.题中哪两种量是变化的量?说说变化情况。
B.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C.用关系式表示应该怎样写?

51


水费水费

吨数吨数

④ 板书: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12.8X

810

8X=12.8×10
12.810
8
X=
X=16 答:略
(3)与算术解比较。
①检验答案是否一样。
②比较算理。算述解答时,关键看什么不变?
板书:先算第吨水多少元?
12.8÷8=1.6(元)
每吨水价不变,再算10吨多少元。
1.6×10=16(元)
(4)即时练习。
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过程要求:
① 用比例来解决。
② 学生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③ 汇报思维过程与结果。
想: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
是 说,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
水费水费

吨数吨数

解:设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X吨水。
12.819.2

8X

12.8X=19.2×8
19.28
X=
12.8

X=12
1619.2

10X
或者:
16X=19.2×10
19.210
X=
16

X=12
2. 教学例6。

52


(1) 出示课文情境图,了解题目条件和问题。
(2) 说一说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3) 用等式表示两种量的关系。
每包本数×包数=每包本数×包数
(4) 设末知数为X,并求解。

(5) 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3.完成课文“做一做”。
4.课堂小结。
三巩固练习(可直接让学生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后对照两道题说一说
两道题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完成练习九第3~5题。



为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首先要判断题目中两种量是成什么比例,然后列出
比例式 所必需的相等关系。
教学反思
与 建 议
上课时间 xxx年3月16日第2节


授课教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六年级 学 科 数学
53
备课时间 xxx年3月3日


课 题
主备教师
练习课
参与教师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地 解决有关
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 学 目 标
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弄清题中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教学课件
重点、难点
资 源 准 备
教 学 过 程 资源应用
一基础练习 教学课件出示
1.判断下面各题中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1) 三角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 水池的容积一定,水管每小时注水量和所用时间。
(3) 总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和砖的块数。
(4) 在一定的时间里,加工每个零件所用时间和加工零件个数。
2.说一说。
(1) 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 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二、综合练习
1.用比例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有一批纸,可以装订每本24 矾的练习簿216本,如果要装订成每
本18页的练习簿,可以装订几本?
(2)装订一种练 习簿,装订200本要用4800页纸,有12000页的纸可
以装订多少本?
过程要求:
① 找出相关联的量,判断成什么比例。
② 写出关系式。
③ 列式解答,指名两位学生板演。
3.引导比较。
(1) 说出题中数量关系,写关系式。
每本页数×本数=总页数
(2) 说一说哪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3) 针对以上两题,说一说思维过程和解题步骤
① 找出题中数量关系,判断哪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② 根据等量关系列比例式。
③ 解比例。

54


④ 检验。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九第6、7题。



让学生 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地解决有关实际问
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正确 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弄清题中两种量的
变化情况,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与 建 议
上课时间 xxx年3月17日第1节


授课教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课 题
主备教师
六年级 学 科 数学 备课时间 xxx年3月3日
整理和复习
参与教师
教 学 目 标
重点、难点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
区别。
2.使学生能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
断。

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教学课件
资 源 准 备

55


教 学 过 程
一比、比例的意义
1.什么是比?
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指名口答,出示表格填空。
意义 项数 基本性质 举例

比例
二解比例
1.什么叫解比例?
2.解比例是解方程吗?解方程也是解比例吗?为什么?
3.解比例。
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2题。
过程要求:
(1) 学生独立练习活动。
(2) 说一说解比例的步骤,每一步运算的根据是什么?
(3) 请学生上台板书。
(4) 师生共同评价,并强调书写格式。
12
:4
如:X:
23

12

23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解:4X=
1
4X=
3

1
4
3
X=
1
X=
12

资源应用








教学课件出示
三正、反比例的意义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关系式
正比例
反比例

4.你是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
学生通过交流,概括出“一找、二想、三判断”。
一找:哪两种上关联的量。

56


二想: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
三判断:联系关系式,看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判断成什么比例。
5.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3题。

四.复习比例尺
1.什么是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际距离

2.说一说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1)比例尺1:3000000
(2)比例尺
0 25 50㎞


(3)比例尺20:1
3.你能把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进行改写吗?
如:1:3000000改成线段比例尺。

0 25 50㎞
改成数值比例尺。



3.填空。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2㎝ 600㎞
1:50000 1.2㎞
1:60000000 15㎝
过程要求:
(1) 学生独立计算,求出各题结果。
(2) 汇报,填空。
(3) 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五.复习用比例解决问题
1.说一说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通过回顾与交流,学生概括出解决答步骤。如:
(1) 找出相关联的两种量。
(2) 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3) 用等量关系表示数量关系。
(4) 解设,并解比例
(5) 检验。
2.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4题。
六.巩固练习(复习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在独立解答 的基础说上,
说说两道题的数量关系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完成课文练习十第4、5题。






57


教学反思
与 建 议
结合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有针对 地进行复习。对一些重要的,易混淆的
概念,注意通过对比复习,使学生明确它们的区别,加深对概念的 理
解。
上课时间

xxx年3月18日第2节 授课教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课 题
主备教师
六年级 学 科 数学 备课时间 xxx年3月11日
统计 1、扇形统计图
参与教师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扇形统计图
所反映的有关数据。
教 学 目 标
2、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发< br>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重点:扇形统计图。
重点、难点
难点:发现统计图中存在的数据不清的问题。
投影仪 、课件
资 源 准 备
教 学 过 程
一、旧知铺垫
1、说一说我们都学过哪些统计图。这些统计图都有哪些优点?
2、出示某校学生最喜欢的文艺节目情况统计图。
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1)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45﹪
喜欢相声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8﹪
喜欢小品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25﹪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2﹪
(2)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最多
绝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同一首歌,小品和相声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少
3、说一说这是什么统计图,它有什么特征?
(1)扇形统计图

58
资源应用


电脑课件呈现一
些扇形统计图









(2)特征: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1
下面是一幅彩电市场各部分品牌占有率的统计图。 电脑课件出示课
(1)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文例题统计图
A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20﹪
B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5﹪
C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0﹪
D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8﹪
其他品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47﹪
(2)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题中的数量
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②汇报交流结果
经过讨论,交流,使全体同学懂得:在“其他”里面还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 br>畅销的彩电.所以,从这个统计图不能判断出哪个品牌的彩电最畅销.
(3)上面这幅统计图提 供的数据不清,无法全面地反映有关彩电市场各品
牌占有率的情况,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①通 过交流,使学生懂得:“其他”所占有的份额应该是最小的部分,这样
才能全面地反映各个数量占有率的 情况,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
(图中“其他”的含义,有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 < br>②建议:在进行数据整理时,将“其他”当中的一些品牌彩电所占份额单
单独计算,在统计图中详 细标出它的占有率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一第1题
(1)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2)从图中你能判断出喜欢哪种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多吗?为什么?
(3)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四、布置作业

教学时应注意不要简单地重复 旧知,应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重点
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 ,能对统计结果
作出正确解释,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准确的判断。
教学反思
与 建 议
上课时间 xxx年3月23日第2节


授课教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六年级 学 科 数学
59
备课时间 xxx年3月11日


课 题
主备教师
统计 2、折线统计图
参与教师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 计图正确
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 学 目 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课件、投影
资 源 准 备
教 学 过 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统计图。
某一病人体温变化情况统计图。
2.回答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3)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
(2)7月份:1000元
8月份:1100元
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
11月份:1300元
12月份:1400元
(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
(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吗?。
3、看到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小结: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4、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
(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
不统一)
5、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

60
资源应用

出示课件







投影


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2题。
(1)、初看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为什么?
(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
(3)、你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吗?根据图中数据再绘 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
理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四、布置作业
先让学生观察统 计图,谈谈直观感受和看法,再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统计图表达
和包含的数据信息,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反思
与 建 议
上课时间 xxx年3月24日第1节


授课教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课 题
主备教师

六年级 学 科 数学 备课时间 xxx年3月11日
数学广角 1、分配
参与教师
61


1.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 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并能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并学会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
教 学 目 标
己的观点。
3.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分配问题。
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正确说明分配的结果。

投影
资 源 准 备
教 学 过 程
一、教学例1
1、组织活动。
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可以怎么放?有几种情况?
(1) 学生思考各种放法。
(2) 与同学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3) 汇报交流情况。
学生口答说明,教师利用实物木棒或课件演示。
1.提出问题。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为什么?
经过简单交流,学生不难描述其 中的原理:如果每个文具盒只放1枝铅
笔,最多放3枝,剩下1枝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文具盒,所以至少 有2
枝铅笔放进同一个文具盒。
2.做一做。
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1) 说出想法。
如果每个鸽舍只飞进1只鸽子,最多飞回5只鸽子,剩下2只鸽子还要
飞进其中的一个鸽舍或分 别飞进其中的两个鸽舍。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
飞进同一个鸽舍。
(2) 尝试分析有几种情况。
(3) 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体会到,如果把各种情况都摆出 来很复杂,也有一定的难度。如果
找到数学方法来解决就方便了。
二、教学例2
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体
书?
1、摆一摆,有几种放法。
不难得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
2、说一说你的思维过程。
教师小结:如果每个抽屉放2本,放了4本书。剩下的1本还要放 进其
中一个抽屉,所以至少有1个抽屉放进3本书。
3、如果一共有7本书会怎样呢?9本呢?
(1) 学生独立思考,寻找结果。

62
资源应用


利用投影展示摆
的过程




























(2) 与同学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
4、 你能用算式表示以上过程吗?你有什么发现?
5÷2=2……1 (至少放3本)
7÷2=3……1 (至少放4本)
9÷2=4……1 (至少放5本)
说明:先平均分配,再把余数进行分配,得出的就是一个抽屉至少放进
的本数。(要保证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个球,分的物体个数至少比抽屉
数多1)
5、 做一做
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想:每个鸽舍飞进2只鸽子,共飞进6只鸽子。剩下2只鸽子还要飞进
其中的1个或2个鸽舍,所以,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2、4题。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可以引导他们对教材上提供的两种 方法进行比
较,思考一下枚举的方法有什么优越性和局限性,假设法有什么优点,使学生
逐步学 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
教学反思
与 建 议
上课时间 xxx年3月25日第2节


授课教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课 题
主备教师
六年级 学 科 数学 备课时间 xxx年3月11日
数学广角 2、抽取游戏
参与教师
1、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
题。
教 学 目 标
2、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
识。

教学重点:抽取问题。
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理解抽取问题的基本原理。

投影
资 源 准 备

63


教 学 过 程 资源应用
一、教学例3
师拿出装有彩球的箱子。
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
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1.猜一猜。
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2.实验活动。
(1) 一次摸出2个球,有几种情况?
学生实际操作
结果:有可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2) 一次摸3个球,有几种情况?
学生实际操作

结果:一定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3.发现规律。
启发:摸出球的个数与颜色种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不难发现:只要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
同色。
二、做一做
第1题。
(1) 独立思考,判断正误。
(2) 同学交流,说明理由。
第2题。
(1) 说一说至少取几个,你怎么知道呢?
(2) 如果取4个,能保证取到两个颜色相同的球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1、3题。(第3题中的第一个问题与例3的类型相
同,只要想一共有3种颜色,至少拿出4根小棒就能保证一定有2根同
色的小棒)

让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体会数
学与日常生活的联 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反思
与 建 议
上课时间 xxx年3月26日第1节

授课教师

64

抗洪英雄-开业典礼致辞


赤峰人事考试网-中德职业学院


志愿者英语作文-对口高考成绩查询


怎么样教育孩子-体育教师求职信


元宵节的古诗-三年级科学教案


表彰决定范文-化妆品心得


化工设备与机械-唐嫣金鹰女神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学校领导班子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