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巡山小妖精
894次浏览
2020年08月29日 08:2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办护照要带什么-郎平国籍


三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案

清三营乡寄宿制小学 闫 雪
第一章 对称
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交流和操作过程中感受并认识对称现象,能找出并判
断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在观察、操作、描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概念。
4、了解自然界和生活中有着 很多的对称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对
称的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对称是《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的重要内容,《标准》第一学段
安排的图形与变换的内容标准有三条:①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②能
在方格纸 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③通过观察、操作,
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 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本册安排的是轴对称现象和
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作图。本单元对称知识是 通过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具有对称性
质的事物,使学生感受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为其他图 形知识奠定基础。本单元
主要内容是感知对称现象和认识轴对称图形。集合本单元学习内容还安排“有趣 的剪纸”
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1、感知对称现象。对称现象是自然界和日常生活 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对此现象
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实际熟悉事物出发如:枫叶、蜻蜓、葫 芦、蝴蝶等实物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初步感知对称现象。在通过画虚线和“做一做”的操作活动引出对< br>称概念。“说一说”让学生在来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进一步感知对称现象。
2、认识轴对 称图形。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说说自己的发现,明白这些图形的共同点是


“沿虚线对折,两 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接着指
出什么是“对称轴”。并能根据给出 的图形画出另一半。
3、实践活动“有趣的剪纸”。由我们常见的对称性剪纸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轴对称 图
形的美。接着安排折纸剪纸方法通过欣赏了解对称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
成功体 验。
对称现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对称现象的过程。
2、了解“对称”含义,能找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3、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对称现象,感受对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
趣。
教学重点: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认识对称图形,了解“对称”含义,并能说出生活
中对称现象。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小镜子)图片
一、激趣引入:今天是我们新学期的第一节课。看老师 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
枫叶蜻蜓蝴蝶葫芦短裤五角星图片)边出示边贴。
二、探究新知。感知对称现象。
1、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几张卡片上图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吗?
②小组交流③说一说。(蝴蝶左右两边的形状一样;蜻蜓两边的形状也一样;这几
幅图的共同特 点都是两边的形状一样)
2你是怎么知道两边一样的?画一画,试一试。
3、你也来折一折。我们把像这样对折后左边和右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
三、做一做
拿出准备的小镜子和蝴蝶图片,想一想镜子应该放在哪可以使镜子映照出另一半?
以小组为单位试一试吧!


四、说一说
生活中还有那些对称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练一练
先说一说他们是对称的吗?再试着分一分。
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经历体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参与数学活动,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美丽的图形,请大家也把它拿出来(教 材
附页2),沿虚线把它们对折,你发现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相互交流
1、交流学生操作的过程和发现的特点。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此时学生可能说出是对称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示怎样对称的。学生可能说:虚
线两边一样大 还可能说:虚线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们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虚线对折 ,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
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虚线就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三、综合实践和应用
1、练一练
师生一起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重点说说是怎 样判断的。然后让学生自己画出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出示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意,然后让 学生找出其中


的轴对称图形,再进行交流说说那些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在哪?谈论完后 再画 。特别
指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有不止一条对称轴。
2、猜一猜做一做
先让学生想象一下剪出的图形然后再实际做一做。
出示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进行猜想讨论,然后剪纸。(在学生剪纸
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安全.)
有趣的剪纸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折纸、剪纸的活动,经历学习剪纸活动的全过程。
2、能运用对称的知识剪出些简单的剪纸。
3、在剪纸的动手活动中,欣赏对称图形的美,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巩固对称知识,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
教材分析:实践活动“有趣的剪纸”。由我 们常见的对称性剪纸让学生进一步感受
轴对称图形的美。接着安排折纸剪纸方法通过欣赏了解对称的应用 感受数学习生活的联
系,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时,要通过“欣赏”剪纸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对 称的美,激发学生剪纸的欲望,
在师生边说边剪的过程中,学习折、剪的方法。让学生在欣赏和操作的过 程中,了解对
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和创造美,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彩纸、剪刀、剪纸作品、视频投影。
教学过程:
一、 欣赏引趣:
(教师出示一些剪纸艺术作品)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的这些,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剪纸)
1、欣赏:剪纸实物和教材提供的民间剪纸作品


(鼓励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美在哪儿?)
2、观察他们有什么特点?(学生 交流;如有学生发现剪纸中轴对称图形,教师可以
适时让学生指出对称轴的位置。)
二、 试一试。
师:在坐的每一位同学都有一双小巧手,看着眼前这些美丽的剪纸作品,你们想不
想 自己动手试一试?
1、打开课本第6、7页,学生自学剪纸方法,可以小组内交流。
2、班内交流: ×× 折纸的方法(“对折法”和“连续对折法”)
×× 剪纸的方法。
3、试一试。
三、 欣赏学生作品。
课题:有趣的剪纸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5页——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折纸、剪纸的活动,经历学习剪纸活动的全过程。
2、能运用对称的知识剪出一些简单的剪纸。
3、在剪纸的动手活动中,欣赏对称图形的美,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欣赏剪纸
1、观看介绍我国民间剪纸的录象资料让学生边欣赏边了解有关剪纸的民间艺术 。今
天我们大家不仅能欣赏到我国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而且如果你愿意的话还能学会这门
技能 。请大家看录像。
2、欣赏对称的剪纸作品,让学生观察教材上剪纸的图,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师:
同学们我们的课本上也有几幅剪纸请大家也来欣赏欣赏。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剪纸什么特
点? < /p>


学生可能说出:每一幅图都是对称的(还可能具体说出来怎样对称),图片的摆放
也是对称的。你们行不想用自己的双手剪出漂亮的图案来?
二、学习剪纸
1、学习折纸的方法。
完成教材6页中间内容。
折纸方法让学生自己观察课本。然 后进行操作交流。让学生观察课本上两种折纸的
方法,引导学生看明白后说出并演示,然后自己动手折一 折,同桌互相交流自记者的方
法。是学生明确可以一次对折,还可以几次对折,根据你想创作的作品需要 选择对折方
法。
2、学习剪纸方法让学生观察剪纸的方法
1让学生自己观察课本。然后进行操作交流。
再观察剪纸方法2
教师可以先示范,然后引导学生操作。
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你自己的设计思路,去折、去剪, 作出你的成果来吧!让学生
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剪一剪。实际操作然后展示学生作品。
三、实践操作、动手剪纸完成折一折剪一剪1和2。
通过观看录象、剪纸作品等,使学生了 解我国有关剪纸的文化传统以及剪纸的由来
以及各种精美的民间剪纸艺术,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以及剪 纸艺术的美。(在引导学生
自主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碧眼的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有利 于学生正
确的学习掌握和理解知识。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到剪纸艺术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
到数学的美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章 加减法
单元分析
本单元 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法,认识了1000以内数以及掌握了1000
以内简单加减法口 算的基础上安排的。主要内容有三个知识模块:三位数加减法,加、


减法验算,加减混合 运算。单元最后安排了“跳绳游戏”的实践活动。
本单元学习的三位数加、减法,是本套教材最后一次 安排的整数加、减的内容。教
材设计注意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现实问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两位数 加、减法的
计算技能,让学生在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的方法,掌握计算的技能。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将三位数加、减的计算方法类推到多位数加、减计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尝试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并能进行验算。
2.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括号的作用,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能灵活运用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并能对计算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5.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
果。 6.感受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自主探索、尝试的学习活动中,获得
积极的情感体验 ,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单元共安排9课时和两个实践活动。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8-9页
教材分析: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由于本节课计算学习比较 简单,所
以在问题情境中设计了比多、比少的表述。教材通过两个画面呈现了小强和小花交流收
集邮票的情境,在他们的对话中用到了“比多”、“比少”等语言。先通过“说一说”
让学生了解情境中 反映的数学信息,接着提出“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计算”的要求。
学情分析: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 理解“两个人对话”的内容,必要的话,可请学
生做角色表演。交流提出的问题和解答方法时,要对学生 竖式的书写格式进行指导。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事物,在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问题并 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经历自主尝


试三位数简单加减计算的过程。
2、会计算不进位和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
3、能积极参与提问题的活动,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会计算不进位和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
教学准备:
情境图、小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过的三位数的出示口算题,让学生计算并说出计算方法。教师小结引出本课内容。
二、不进位加减法
1、师:刚才大家说了很多的计算方法,也都很准确,小强和小花收集了很 多邮票,
想让你们根据他们收集邮票的数据进行数学练习,愿意试一试吗?
2、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从图中了解的情况,说一说图中有哪些数学
信息。 < br>3、请学生选择信息提出问题,自己试着计算并解,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学生提出
的任何问题和 解决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将笔算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说出笔算
计算应该注意的事项:相同数位 要对齐,从个位加(减)。
4、提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给予鼓励。
三、练习巩固
1、9页第一题:知道学生读懂情境图,了解图中的信息,然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9页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3、9页第三题:
(1)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重点让学生说一说500元够不够的理由是什么。
(3)先让学生独立 计算,然后交流,注重谈计算结果和自己刚才估算的结果有多大
差距,从而体验估算的意义。
四、联系实际应用
1.让同学们自编数据互相提出用加或减的口算问题,并口算。(以同桌、 小组的形
式开展活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出不同的算法,只要合理,老师给予肯定,尊
重学生有个性的思维方式,不强求方法统一。
2.挑战赛。
采用组内互相挑战,比一比谁的 方法算得快,或组与组之间互相挑战,比一比哪一
组的方法算得快。
3.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习的感受与收获,谈一谈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这些计算。
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计算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2、能根据法则准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在尝试解决读书问题的活动中,经历自主尝试,并与他人交流三位数进位加法计算
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尝试计算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解决“哪一位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说说怎样算比较简便。


6+9+4= 7+2+8= 3+5+9=
7+8+3= 4+5+9= 7+8+2=
说明:6+9+4,先算6+4=10,再算9+10=19,用凑十法口算比较简单。
(2)笔算: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65+19= 53+27=
做笔算加法时,先从个位加起,个位5加9等于14,在个位写4,向十位进1;十位< br>6加1等于7,7再加进上来的1等于8,十位写8;最后结果是84。一起回忆两位数加
法的笔 算法则: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二、新授
出示三个年级订阅小哥白尼的本数统计表如下:
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本数 153 165 189
师:通过上表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生答)
师:你能根据上面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到减法问题,教师要给予肯定,由于不 是本课所讲内容不必板书。当提
到加法问题时教师要立刻板书出来:
(一)提出问题
1、三年级和四年级共多少本?
2、三年级和五年级共多少本?
3、四年级和五年级共多少本?
4、三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共多少本?教师引导说出:三个年级共多少本?
(二)解决问题


上面几个问题是最基本的加法题,所以运算的方法孩子们一定都能选对,我们要重
点关注他们的笔算过程。
1、放手让孩子根据两位数的法则自己解决前三道题,选三名同学到前面板演。
下面同学有困难可小组内讨论解决。
2、板演同学说笔算过程:(举一例)
做笔算 加法时,先从个位加起,个位5加9等于14,在个位写4,向十位进1;十位
6加8等于14,14再 加进上来的1等于15,十位写5向百位进1;百位1加1得2在加
进上来的1等于3,百位写3,最后 结果是354。
师:通过上面的三道题,你能猜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是什么了吗?生答。
师板书: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师:我们今天所学的三位数进位加法与两位数有什么联系和不同?
生答:大致看法是前两条一样,不同点三位数的计算多了一位——十位满十向百位
进一。
师:第三条我们可以怎样简练的说?(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它前一位进一)
4、学生完整的说法则。
师:动笔写我们能准确知道哪位满十,如果不计算你能不能判断哪位 上的数相加满
十吗?我们看一看咱们班谁是火眼金睛。
5、完成练一练第一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6、解决第四个问题
师:列式计算时你发现这道题与前面几道题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谈到:这道题是三个数相加; 十位相加满二十了;教师追问:满二十多怎么
办?一定有同学会说:向前面进2。
师:那如果 数位上的数满三十多或四十多五十多等,怎么办?引导孩子说出哪一位
上的数相加满几时就要向它的前一 位进几。
7、生总结三位数进位加法法则。


三、练一练
独立完成数学书11页2、3题。做完后选两名同学重点说一说后两题的计算过程。
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加减法第3课时(P12~P13),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用电问题的活动中,经历自主尝试与他人交流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
2、会计算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
果。
4、在自主探索、尝试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教材选择了现实生活中每家都使用的电表及每月查阅电表上字数的事情。
学习三位数的退位减法。在尝 试计算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连续退位的道理,掌
握计算方法。填出表格后,可鼓励学生根据几个 月的用电数,提出问题并试着解答。
学生分析:学生有了两位数退位减法和三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基础, 关键是明白理解
“十位不够减,向百位借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会计算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十位不够减,向百位借一”道理,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算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三位数的不退位 减法,复习法则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减起。
2、张丽家五一刚搬入新家下面是记录5、6、7、月份用电情况时,电表上显示的数。
1)你知道电表有哪些作用吗?示几只显示用的电表及相应时间的信息图。
2)要求学生读出 电表上的数,了解信息图中的信息,重点解决“5月份的用电数是多
少以及怎么知道的?”


二、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1、“计算6、7月份的用电数”的。先让学生试着 用百以内退位减法知识尝试计算。
在交流各自算法时,重点指导“个位不够减,被减数十位上是0,怎样 计算。”特别是计
算504—335需要连续退位,重点理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而十位上的数是0 ,则需
要先从百位退一,这样十位上就成了十个十,个位再从十位上退一,十位上就得九个
十… …
2、把算出的结果填在下表中。注意检查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把结果填入表内。
3、读一读统计表,根据表中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练一练
1、学校 有406人参加“十一”联欢会。其中有380人是学生。参加联欢会的老师有
多少人?
2、824—631 470—238 665—158—327
495—189 204—132 951—560—183
3、在下面的四个数中任选两个数组成一道减法算式。
931 427 831 538
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三位数加减法估算过程。
2、会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估算,能表达估算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感受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会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估算,能表达估算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具:在小黑板上出几道估算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探究新知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去养殖专业户小明家去 看一看,请同学们观察情景图,
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你发现的信息说一道 完整的应用题.
(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把题目中零散的信息加以综合,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编题能< br>力)
生:小明家这个月养鸡的收入369元,养鸭收入442元,估算一下这两项收入大约是多少元?
师:估计一下这两项收入大约是多少元?首先,让学生说一说大约是什么意思?再指导学生进行估算。
学生的方法会多种多样,比如:300+400=700,69+42大于1 00,这两项大约是800
多元。或:369小于400,442小于500。这两项收入不到900元 ,但比800元多。学生
的想法只要有一定的道理给予肯定。但在多种方法中老师一定要有所倾向,选出 最优化
的算法。
师:试着估算小明家养鸭的收入和养鸡的收入相差多少元?
先让学 生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例如442和369分别接近440
和370,440—3 70=70,所以442—369大约等于70。
师:实际算一算,估计的数和计算的结果相差多少? (通过计算结果和估算结果的
比较,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计算,什么是估算。)
二、试一试 先估算,再计算。
165+638= 635—246=
(先自己估算,再把自己的估算方法和同学交流,然后,用竖式计算)
三、练一练
第1题
1、看图,从丫丫家到红红家有几条路?(让学生把行走的路线说清楚,并进行列式)
2、估算一下走哪条路比较近?(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最好是选择最简便的

方法来说。)
3、算一算两条路相差多少米?
第2题
1、估计一下带800元钱买一套桌椅够不够?(重点说说带800不够,体会估算的作
用。)
2、买一张写字台比买一把转椅多花多少元?
3、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鼓励学生结合自 己的生活实际,再次体会数学在日常
生活中的作用。)
加减法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简便方法计算接近整百数的加减式题。
2、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结合熟悉的事物,经历用简便方法计算接近整百数的加减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在交流各种算法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交流简便方法时帮助学生理解“多加了,要减去”、“多减了,要加
上”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1、观察情景图,说一说图中有什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两栖动物,什么是爬行动物。
二、复习引入新授
1、出示试题
我国有两栖动物274种,爬行动物399种。


(1)估算一下我国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共有多少种?
(2)计算一下我国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共有多少种?
2、学生读题,谈算理
(1)提出第(1)题,学生进行估算时重点交流估算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生1:274大约是300,399大约是400,两类动物大约有700种。
生2:399大约是400,两类动物大约有670种。
生3:两类动物不到700种。
(2)提出第(2)小题,学生进行计算
思考:有没有比较简便的算法?
我班学奥数的同学会想到加上400后在减去1,这时教师追问:为什么减去1?
2、学生讨论问题
3、汇报交流
因为第一步多加了1所以第二步要减去1。(多找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所悟出的道理)
4、出示减法题:371-98
要求学生用简便算法计算,集体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加上2。
理由:因为第一步多减了2所以第二步要加上2。
师小结: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是用简便方法计算接近整百数的加减法。
板书:简便算法 通过上面的两道简便算法题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一起说出用简便方法计算接近
整百数的加减法“ 多加了,要减去”、“多减了,要加上”。
二、练习巩固
1、提问题,并解答。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大家解答。
2、先估算,在计算。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重点交流简便算法。
加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18-19页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到商场买衣服的情 境,通过母女俩算的结果不同的情境,
提出“谁算得对呢?”的问题,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检查谁算的 对过程中,学习加法
的验算。教材呈现了学生不同的验算方法,交流时,重点指导学生用交换加数的位置 和
用减法验算加法的方法。最后通过议一议让学生体会验算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买衣服的生活情境,经历自主探索加法验算方法的过程。
2、会验算加法,初步感知加法、减法之间的关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验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会验算加法。
2、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情境图、练习本、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看第一个算式写出下面三个算式的得数:
45+56-101
56+45= 101-45= 101-56=
讨论:你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二、用买东西的生活实例引出验算问题。


1、出示情境图:妈妈带小红去商店买衣服。
2、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这件事中包含了哪些数学问题?
3、提出蓝灵鼠的问题:谁算得对?
4、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验证。
5、交流学 生不同的检验方法和结果,并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一起讨论归纳出
具体的演算方法:(1)交换加 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不是相同。
(2)用和减一个加数,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 关于用减法演算加法的方法,如果学生能想出,教师可结合交流做重点指导,如
果学生不能提出,教师可 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交流。
6、结合交流活动,老师小结: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叫做验算。
二、议一议
1、学生讨论:根据刚才的活动,说一说验算的意义。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使学生感悟验算的重要意义,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三、 练习巩固。
1、验算两只小熊的计算是否正确,说说自己的验算方法以及发现了什么问题。
2、先估算, 再计算。学生独立完成,重点了解学生是用什么方法验算的是否检验出
了计算错误。
关于加、 减法各部分关系的练习,学生以前已经接触过。本题先让学生试写,再重
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减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 减法的验算(教材20-21页)
教材分析:教材设计了 小明买自行车交费的情景,通过售货员和小明的对话以及小
明心算的情境,,使学生自然进入验算的状态 中。教材呈现了不同的验算方法,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意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和 算法,讲出自己的思考


过程,感受验算方法的个性化和多样性,以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生自主交流发现验算的方法,认识验算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买车的生活情境,经历自主探索减法验算方法的过程。
2.会验算减法,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在验算方法的探索、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
信心。
教具准备:主题图、口算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检复铺垫:
1、学生回顾笔算三位数加减法应注意哪几点?
2、先估算,再笔算: 384-235
3、计算并验算: 235+708
二、情境交流:
1、放情境录音,相机出示情境图“小明买车”
让学生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从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b)、出示兔博士的问题“验算一下,看谁算的对”? 300-236=74 ? 300
-236=64
学生独立思考后,可以在小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说说自己 用怎样的方
法验算?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验算方法。
教师相机板书各种验算方法,相机强调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3、教师鼓励学生比较:你认为哪 种验算方法最容易接受?为什么?(作为参与者,
教师相机明确自己的倾向“利用加法验算减法”)
三、总结算法:


1、联系板书,引导学生明确课题“减法的验算方法”;指名总结减法的验算方法。
2、完成“试一试”。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数学冲浪
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P22~P23),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经历自主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
2、会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 式题,并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感受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自主探索、尝试的学习活动中,获得
积极的情感体验,增 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这是本套教材第三次安排加、减混合运算的内容。学习20 以内的加、减后,安排通
过看图列式,看图讲故事,百以内数的加减后,又安排了一次,重点是通过求三 个数的
和、购物等,学习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本单元安排的混合运算,主要是结合简单的现实
问 题,在用已有经验分步计算的过程中,尝试把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进而理解运
算顺序,并试着解决 需要两步计算的加、减问题,学习写答语。
学生分析:学生认识了连加、连减、有很好的计算基础,关键是掌握加减混合算式
的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会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
教学流程:
一、解决问题,自主探究交流
1、大家喜欢玩具吗?今天我们就和小羊一起来到玩具店,帮小羊解决买玩具的问题,

< br>投影出示:小猴子玩具店的经理也想请你们帮帮忙出示情景图:商店里有18个白皮球,
23个花 皮球,小羊买20个皮球。还剩多少个皮球?
2、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3、教师提出:“还剩多少个皮球?我们应该怎样算?”
4、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
5、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
分步计算:18+23=41(个) 综合算式:18+23-20
41-20=21(个) =41-20
=21(个)
适时点拨和指导学生脱式计算的格式、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先说一说每一步运算
求的是什么,理解分布解答和综合算式解答的联系,重点指导综合算式直接列出两步算
式,先计算前两 个数字并把得数落下来写在第一步,然后把第二个运算符号和第三个数
字落下来,最后计算把前两个数的 结果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写在脱式的第二步。
6、写出答语
学生试着写出答语,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订正。
二、巩固提高
1、牛刀小试,投影出示。
(1)向阳村原有电视机39台,今年新买的比原有的少11台。 向阳村现在一共有电
视机多少台?
(2)把两个算式改为一个综合算式
34+56=90 678-299=379
90-45=45 379+546=925
2、大显身手
(1)295+326-483 420+191+78
205-176+317 670-218-132


(2)一列从北京开往广州的火车,到石家庄前车上有乘客856位,在石家庄站上车< br>的乘客有288位。火车从石家庄站开出后,车上的乘客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火车从石
家庄站 开出后,车上有多少位乘客?
(3)学校里原有85盒粉笔,又买来56盒。用去了73盒,还剩多少盒?
小结:这节课大 家表现都很好收获一定很大,都跃跃欲试想谈谈自己的收获了,现
在老师就给你们机会,谁先来?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数学24——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买书包和鞋的问题情景,经历自主尝试连减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
过程。
2、了解小括号的重要作用,会计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试题。
3、在与他人交流个性化算 法的过程中,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解法,进一步
体会算法多样化,增强自主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难重点:指导学生怎样把两个减法算式写成一个连减算式以及连减竖式的写法。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探究新知
师:小化带100元钱到商店买了一个书包和一双运动鞋,小化还剩多少元钱?
生:先说一说了解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要想知道小化还剩多少元,必须先知道什么?(让 学生弄明白问题与条件之间
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生自己进行计算后交流各自的计 算方法。
可能出现的计算方法有:100—29—56 用竖式进行计算(要学生说计算法则:1 、相
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2、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位多练习几遍,一定要让学

< p>
生扎实掌握。)
100—29=71(元) 71—56=15(元)
29+56=85(元) 100—85=15(元)
100—(29+56)
(在这一计算过程中,一定要指导学生怎样把两个减法算式写成一个连减算式以及
连减竖式的写法。帮助 学生理解综合算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实际意义,进而了解运算的顺
序)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 算小括号里面的。
在这一环节中,一部分学生肯定会丢掉小括号,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小括号的意义和< br>作用。可以让学生做一做这一组算式:
152—79—25 252—116+58
152—(79—25) 252—(116+58)
交流计算结果时,重点比较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相同点:数和 运算符号
相同.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带小括号的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练一练
第2,3题,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自己计算然后再交流。(在交流时,让学
生说计算法 则。)另外,2,3题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像第三题可以连续减两次,也可
以带上小括号。不论是哪种 方法,一定要让学生说清理由。
跳绳游戏
教学内容:28页跳绳游戏
教学目标:
1、通过跳绳这一游戏活动,经历在游戏活动中学数学的过程。
2、能根据游戏活动中记录的数据,提出并解答数学问题,进一步熟练加、减法计算。
3、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学习的快乐,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跳绳、记录纸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准备活动
在操场上活动一下,活动活动手脚,为跳绳做好身体上的准备。
二、 分组
1、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每三人一组。
2、师生一起制定游戏规则: 三个人轮着跳,一人跳绳时其余两人为其记数,并填在
记录表里,每人可以多跳几次,取最好的三次成绩 。
三、游戏开始
在跳绳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并要求学生及时将成绩记录在记录表中。
四、教师进行提问及交流活动。
1、将学生带回教室。
2、继续以刚才的三人为一 小组,在小组内讨论。根据每人跳绳的成绩提出自己的问
题,每人都提出来并解答。然后将自己提出的问 题记录在书中。
3、全班交流,分享游戏、学习的成果。
(1)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将本组每人跳绳的成绩与大家交流。
(2)交流各组提出的问题及解答。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给予激励性评价。
调查当地树木
教学内容:“调查当地树木”(教材第29页)
教材分析:“调查当 地树木”是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是已学“统计”与“数与计算”
知识的综合应用调查、整理、分析过程中 ,都会用到计数、数的加、减等“数与计算”
的知识。有人会说,这个内容为什么要安排这儿,把它安排 在二年级上册“统计”学习
了用“正”字记录之后不是更合适吗?主要考虑是:首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 ,不管是
设计调查表,还是合作进行室外实际调查,都显得困难一些;其次,树木的数量是一个
真实的数、有的地方可能很多,二年级上册学生刚认识100以内数和加、减法,认数和


计算的知识水平达不到。另外,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也需要一定的生
活经历和认识事物 的能力。
此次实践活动是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设计调查表、进行实际调查、记录、整理、
分 析数据的过程。其中设计调查表,对学生来讲是第一次尝试,教师要关注每一组学生
的记录整理情况,适 时点拨。活动设计的目的:
1、结合调查本地树木的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调查活动,学会设计调查表,能用较好的方法正确记录数据,
并能对数据 进行整理。了解本地的树种及树木的数量。鼓励学生尝试以数学论文的形式
汇报调查结果。
3 、通过调查活动,了解树木的重要作用,增强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的意识。培养学
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 的情感。
活动准备:视频投影、课件、有关树木的资料(师生课前搜集)、初步划分调查地

教学过程:
一、阅读“树木”资料:
1、教师出示课件“兔博士网站”:树木——人类的好朋友
2、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树木资料
3、(师)通过交流阅读有关树木的资料,大家了解了树木和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对树木有了 进一步的认识,这些宝贵资料都是他人通过实地调查、搜集、整理的真实资
料;但是我们发现,反映我们 本地树木的资料并不多,这就需要在座的每个同学走出教
室,做做实地调查。板书“调查本地的树木”。
同学们想一想,调查之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学生自由交流(可能提到“分小组”“确定 调查地域”“确定调查时间”“设计调
查记录表”等等)教师相机板书或适时提示。
二、分组实际调查:


1、商定调查地域:指导学生按居住地就近分组,切实保障安全。
2、小组成员分工:人人明确任务
3、合作设计调查表: 班内交流,大体确定调查项目;
各组自由合作协商,设计组内调查表,师巡视点拨。
【教师要充分把握活动的目的和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顺利地完成
调查活动】
4、教师提示调查注意事项。
三、课内交流:
1、各组整理调查数据。
2、交流各组调查结果,进行互评。
包括交流调查表的设计、调查的区域、调查的过程、整理好的数据等。
3、教师出示“讨论下面的问题”,集体交流:
× 本地都有哪些树,哪种树最多?
× 本地人们植树和爱护树木的情况怎么样?
× 说说你对家乡绿化、保护树木等方面的建议。
课内交流时,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调查的结果,更要关注 他们合作的情况和对家乡
植树这件事的态度。重点组织交流第二、三个问题,教师及时肯定评价学生个性 化的思
考。
四、鼓励学生写一篇“调查日记”或有独立思考的“数学小论文”。
第三单元 可能性教案
教材分析:可能性是《标准》中“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 “统 计与概率”主要研
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以
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决策。本节课,教材首先安排了摸
彩球的 活动,先猜后摸,通过猜测、操作、验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一定
能摸出红球”和“不一定 能摸出红球”的条件,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


些是不确定的,感知确定现 象和不确定现象。然后教材呈现了几组生活中的事件,如教
师节的日期,扔硬币,推断天气等,引导学生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一定”或“不
一定”等词语描述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接着在“做一做”中设 计了两个实践活动,一
是调查全班同学做家务的情况,二是玩“锤子、剪子、布”的手指游戏,在调查和 游戏
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不确定现象。“问题讨论”则以世乒赛中的真实事件为素材,通过讨
论“ 爆冷门”这样的现象,让学了解现实世界中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想 和对熟悉事物的讨论,初步感受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
则是不确定的。
2、能用合适的语言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
流想法。
3、了解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合适的语言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事件发 生的可能
性做出描述。
设计 理念: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了三年级孩
子的特点,以小组合作的 方式组织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
主体地位。另外,我将教材中的“摸球游戏 ”换成“摸纸鹤”游戏,这样设计是因为纸
鹤是同学们亲手所叠,让学生参与制作教具,既体现了其主体 性,又调动了其学习的主
动性。
教学准备:纸鹤、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两盒纸鹤)看到这些纸鹤觉得熟悉吗? 是 的,
同学们在手工课上折了这么多精美的纸鹤,证明你们都是心灵手巧的孩子,你们很棒!
那么 老师相信今天这节数学课你们表现也会很棒,有没有信心?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盒纸鹤,看每盒有什么特点?
1号盒子里全是红纸鹤,2号 盒子里既有红纸鹤又有黄纸鹤。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
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你们喜欢什么颜色的呢?
喜欢红色纸鹤的人很多,老师也喜欢红色的。因为红旗是红色的,红 领巾也是红色
的,红色象征着热情,我们对待生活就应该具有火一样的热情。
二、体验与感悟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哪个盒子中一定能摸出红纸鹤,在哪个盒子中不一 定能
摸出红纸鹤?为什么?(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猜一猜结果,要说清为什么?( 要求每个同学都发言,并学会
倾听别人的意见)
将课件中的“哪个”改成“1号盒”和“2号盒”,把“?”改成“。”
课件演示“一定”、“不一定”
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学会了用哪两个词来描述摸纸鹤的结果?
1、小组合作讨论。
2、交流猜的结果及猜想的理由,重点讨论“为什么”。
3、亲自摸一摸,验证自己的猜想。
同时学会用“一定”、“不一定”描述摸纸鹤的结果。
4、将全班同学摸纸鹤的结果统计在统计表中。
5、观察统计表,再次肯定猜想结果。
一定、不一定。
培养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掌握“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能力。
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一定”或“不一定”描述下面的事件。
课件演示教材第30页的内容:


1、9月10日是教师节。
2、扔一枚硬币,背面朝上。
3、后天本地有雨。
4、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上“一定”或“不一定”来说一说身边的事吗?
“说一说”
1、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可能发生的,哪些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
(课件演示教材第31页的情景)
2、判断下面现象哪些是可能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
(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的内容)
1) 太阳从西边生起。
2) 每天都有地区下雨。
3)小树一年长高一米。
4) 亮亮一年长高一米。
总结:生活中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三、“问题讨论”
小组合作、交流判断结果。
1)小组内说。
2)全班交流。
(1)思考女儿与妈妈的年龄大小、身材高矮等方面的问题。
(2)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确定的,哪些现象是不确定的。
(1)独立判断。
(2)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1)指名读一读。
2) 讨论“为什么叫爆出了冷门”


总结:出乎人们意料的事件发生就叫“爆冷门”。
四、知识拓展。
五、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六、布置作业
1、“做一做” 。
2、应用所学知识。
第四章 乘除法
一位数乘整十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书的包装问题,经历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
3、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会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铺垫引入
1、口算:
2×3 7×4 6×5 5×9
2、口答
20是( )个十。60是( )个十。8个十是( )。 16个十是( )。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⑴、出示情境图1。
每包书有20 本,4 包书有多少本?
师:有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交流汇报。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在交流的基础上 重点解决20×4=80是怎样用乘法算出来的,
使学生明白:20是2个十,2个十乘4等于8个十, 就是80。
③、教师肯定,鼓励说得好的学生,然后板书。
20+20+20+20=80
20×4﹦80(元)
答:4 包书有80本。
⑵、出示情境图2。
工人阿姨说比较薄的书每包30本,这样德包有多少本?
①师:这个问题,蓝灵鼠问同学们会做吗?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互相讨论并计算。
②学生交流汇报,上台板演,使学生理解:30是3个十,3个十乘 4等于12个十,
就是120。
(3)根据书包问题,请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计算。
(4)小结:在口算几十乘几时,我们可 以把几十看作几个十,与几相乘后得到的是
几个十就是几十,拧揭示、板书课题。
(5)练习:
40×2 60×3 70×4 50×3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37“练一练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引导学生先把每 组中的两个


题进行比较,交流时,比较一下每组题中的两个得数。
2、完成练习2,先理解题意,然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身边的数学,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进行计算交流。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两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内容:第四单元第2课时“两位数乘一位数”(P38~P39) 教材分析:教材选择了图书室买来新书的情境和“一共买来多少本十万个为什么”
的问题。这个问题 也是一个书的包装问题,其典型意义在于,一般情况下成套的书,都
是一包一套。通过解决“学校买来3 套《十万个为什么》,每套是12本,求一共买来多
少本”的问题,即12×3,学习一位数乘两位数的 笔算方法。试一试,把问题延伸改成“7
套《十万个为什么》一共有多少本?”,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进 位的笔算方法。
这里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学习乘法竖式,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示范和指导。
设计 思路:一是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熟悉事物,让学生在解决与这件事物有关多个问
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计算 ;二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的计算方法,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信息,创 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
经验灵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 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买书问题,经历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正确地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3、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激发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情境录音带、习题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检复铺垫:


1、口算:3×2 2×7 10×6 20×4 8×3
2、把下列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8+8+8+8=( )×( ) 10+10+10 =( )×( )
13 + 13=( )×( ) 26 + 26 =( )×( )
二、情境交流:
1、出示情境问题“买书问题”
(放录音)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学习伙伴“亮亮”,告诉大家个好消息,我校图
书馆的老师们又买进 新书啦!书名是《十万个为什么》,相信你们也一定喜欢。)
相机出示相关信息和问题“买来3套,每 套是12本。”“一共买来多少本《十万个
为什么》?”
2、指名完整读题后,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列出算式。
3、交流算式:让小组内交流算法;
班内交流不同的算法,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
教师相机板书:
12+12+12=36(本) 12×3= (本)10×3=30(本)
2×3 =6(本) 30+6=36(本)
三、交流算法:
1、列成乘法算式12×3= (本),该怎么笔算呢?
【教师作为参与者,提出问题】
2、学生交流:
(教师适时板书) 1 2×3= (本)
1 2 1 2 1 2 1 2
× 3 → × 3 → × 3 × 3
6 3 6 3 6
3、引导小结 “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 :今天学的是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


法,笔算时要注意“先乘个位上的数,积要写在乘数个位的下面;再乘十位上的数,积
写在乘数十位的下边。”(相机板书课题“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4、“试一试”: 7套《十万个为什么》一共有多少本?
教师出示问题后,指名完整地口述信息和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列式; 指
名列式,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为什么列乘法算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试算,指名板演。12×7= ( 本)集体订正时,学生口述
计算过程;教师重点追问板演生:这个“8”是怎样算出来的?


1 2
×
1
7

这个“8”是怎样算出来的?→8 4
5、教师引导小结 “笔算进位乘法要注意什么” ;
鼓励学生联系板书的几道例题,完整地说说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要注意
哪几点。
四、实践应用:“练一练”
投影出示习题,重点指导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学生独立解答。
交流第3题时,要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发现规律的。
五、扩展练习:
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第3课时(P40~P41),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1.会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意义 ,会
解决生活中与这些量有关的问题。
2.能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会 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


3.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会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看懂购物发票,探索出单价、数量、金额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材分析:
教材结合具体情况,总结了 “单位、数量、金额”之间的数量,教材首先呈现了一
张幼儿园买 玩具的购物发票,先让学生读发票,了解其中的信息。知道发票中的单价、
数量、金额各表示什么意思。 然后通过讨论发票中的金额“84”是怎样算出来的,认识
常见的量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抽象 出数量关系式。然后,又设计了妈妈买布
的情境,在学生计算“妈妈买布一共要花多少钱”的问题中,学 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
进位的乘法,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同时,要求计算之前,“先估一下,妈妈带2 00元
钱,够不够?”
学生分析:
学生有了一位数乘法做基础,学习一位数乘两位 数乘法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关
键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灵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解 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谈话交流,发票问题
1、看到过发票吗?你对发票有哪些了解?说一说发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出示发票,读下面的发票,说说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发票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
息。
3、发票中的单位、数量、金额各表示什么,通常把发票中的“金额”也叫做“总价”。
二、讨论交流,尝试计算
1、出示兔博士的问题,进行讨论“84”是怎样算出来的?
2、试着写出28×3=84的算式,并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尝试自己写出236=72的乘法算式。


4、归纳数量关系,仔细观察自己写出的算式,尝试总结交流。
单价×数量=总价
三、解决问题,总结计算方法
1、观察情景图,读题“妈妈去商店买5米花布,一共要花多少元钱?”
2、说一说,从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3、要求计算之前,“先估一下,妈妈带200元钱,够不够?”
4、根据数量关系怎样列式
5、用竖式计算27×5= (元)
2 7
× 5
5

交流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填表。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元) 总价(元)
电动汽车 5 33
书包 3 29
台灯 4 47
2、先判断积是几位数,再计算。
25×4 76×6 32×8
68×5 43×7 99×9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没余数)
教材内容:教材42——4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插花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难点:竖式的写法和算理
教具:小棒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探究新知
师生谈话引出情景:妈妈买来48枝玫瑰 ,想把它们平均插在2个花瓶中,每个花瓶
插多少枝?(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用小棒动手分一分,并把 分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进行独立列式计算。
二、交流探讨学生中出现的算法
1、用口算的方法,先分整捆的再分单枝的。
40÷2=20(枝)
8÷2=4(枝)
20+4=24(枝)
2、先分单枝的再分整捆的。
8÷2=4(枝)
40÷2=20(枝)
20+4=24(枝)
3、竖式计算。(如果还有其他方法给予肯定。)
三、重点讨论竖式计算
这是 学生初次学习用竖式计算除法。教学时首先要教给学生除式的书写格式,(先
写除号,把被除数写到除号 的里面,除数写到除号的外面。计算时从最高位除起)然后
要充分利用学生面前的操作,理解商中的2要 写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


4要写在个位上,表示4个1的算理。让学生明白“一商、二乘、三减”的计算顺序。
四、试一试
把48枝玫瑰平均插在3个花瓶中,每个花瓶插多少枝?对于一部分掌握起来有困 难
的学生,可以先让他们操作,再用竖式计算。交流时,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十位上4除以3,
商 1余1后,怎样继续除。(十位上4除以3,商1余1,让学生明白余数1表示10。之
后用18除以3 ,个位商6)结合插花问题,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其他的插花方案。比如:
平均插在4个花瓶中?
五、练一练
1、竖式计算
28÷2= 75÷5= 87 ÷ 3= 56÷ 4= 51 ÷ 3= 91 ÷ 7= (计算
时,要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法则,按照“一商、二乘、三减”的计算顺序进行计算。)
2、学校买来84本数学课外读物,平均分给3个班,每个班分多少本?(用竖式计
算)
《除法》教学反思
冀教版教材安排的除法让孩子们感到如此之难。冀教版教材三年级数学上 教学“除
法”一课让我大为困惑整整花了半天时间,竟然除法竖式没有让孩子们全部学会,幸好科
任可老师没有来上,时间比较充足;幸好实习的吴老师和我一起上课,这两个幸好,使
孩子们很难接受 的除法,大部分孩子搞清楚了。但是很少部分孩子还没有完全学懂,属
于照葫芦画瓢,似懂非懂的,凝结 着额头的样子实在让我不忍,于是又留了几道题让孩
子拿到家里和家长一同完成。我觉得除法竖式为了减 缓梯度,还是应该在表内除法部分
对孩子们进行简单渗透,否则一下子接受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孩子们的 难度很大。孩子
们最困惑的地方是:
1、除法里融合了减除和乘的多种运算,是属于综合性的运算。
2、加减乘都是数位对齐,从 上到下,从低位算起,而除法却是商写在上面,从高位
除起,而且被除数和除数不是对齐,是在一条水平 线上,总之,一下子让孩子们接受那


么多的反向写法,一下子怎么会转过弯来?孩子们出 现的问题有:1、无论怎么算,最后
填在横式上的得数都是0,因为以前的就得数都是在最下面。
3、有的孩子忘记写商,有的孩子商和除数相乘的结果不知道写在哪里。 真是错误
百出,孩子急,老师更急。
口算除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并能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能口算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
过程与方法
结合小棒引导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2、丰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掌握除法口算的思维方法,理解算理。
教 具:口算卡片 图片
学 具:学生每人60根小棒。
教学过程:
1. 复习
8÷4= 35÷5=
9÷3= 24÷6=
80里有( )个十,400里有( )个百。
46里有( )个十和( )个一。
39里有( )个十和( )个一。


2.揭示本课课题:1.口算除法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分一分。
(1)电脑演示: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共有6捆,也就是60根 ,边演示边提问:
把6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老师板书 :
60÷3=)继续演示:把6捆平均分成3份,每份分得2捆,也就是20根。
(2)请小朋友摆出6捆小棒,每捆10根,也像这样分一分。
(3)教学60÷3的口算过程。
师:刚才大家动手分了,现在来动脑:60除以3口算时该 怎样想呢?可以这样想:
60是几个十?6个十除以3得几个十?2个十就是多少?所以60÷3等于多 少?随着学生
的回答教师板书:想:6个十÷3=2个十=20。请同桌互相说一说60÷3的口算过程 ,
再请两名学生说一说。
(把6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
(4)反馈练习(出示卡片):80÷2= 90÷3=
(5)尝试口算(板书):600÷3= 6000÷3=
(6)小结:像这样整十、整百、 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在口算时可以把被除数作几个
十、几个百、几个千去除以一位数,计算出结果就是多 少个十、百、千。
(7)介绍除法算式的另一种读法。
师:(指60÷3)哪位小朋友来 读读这个算式?(生:60除以3)(板书:读作60
除以3)60除以3,这是一种读法,它的特点是 先读被除数后读除数;如果先读除数,后
读被除数又该怎样读呢?也可以读作除60,请跟老师读一遍。 (生读,师板书:3除
60)谁能用两种读法读这个算式。
(8)学生试用两种读法读600÷3 6000÷3
(9)教学竖式书写方法。学生练写。
a.(电脑出示)用两种读法读下面的除法算式,再口算。


40÷2= (请女同学读,一人口算出得数)
500÷5= (请男同学读,一人口算出得数)
8000÷2= (全班一起读,一起口答)
三、看书,质疑
四、练一练(电脑出示)
a.对比练习。
90÷3 70÷5 63÷3
50÷2 80÷5 72÷4
b.出示生活应用题
国庆节学校买来90盆鲜花装 饰校园。平均摆成5个小花坛,每个花坛摆多少盆鲜花?
平均摆成6个小花坛呢?你还能提什么摆花方案 ?先由学生自己解决再交流。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7页。
教学目的:
1、结合皮球装盒问题,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计算方法过程。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3、能与他人交流自己解决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体会教学计算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及商和余数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
理 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和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被除数个位上的数除完后 还有剩余(要小于除数),那么,剩余的数就是余数。
设计思路:
笔算除法和口算除法的思 路基本相同,但笔算除法与笔算加、减、乘法的书写格式
完全不同,因而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通过让学 生动手操作,重现口算过程,然后结合


过程讲解竖式的写法。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在学 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着重突
出“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和“每次余下的数要与 被除数的下一位数
合并再继续除”的计算方法。被除数个位上的数除完后还有剩余(要小于除数),那么 ,
剩余的数就是余数。余数写在被除数个位数的下面。通过练习,强化重点,使学生掌握
书写格 式和步骤。练习的设计侧重于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
巩固新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1.指名用竖式板演:8÷4,16÷5,其余的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做。
2. 计算:
42÷2 36÷2
指名任选一题说出口算过程。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笔算的方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二、领悟算法
一、1 、师生谈话,引出幼儿园把82个皮球装盒的事情,提出每6个装一盒需要多
少个盒子的问题。
2、先让学生试着做一做,教师注意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遇到了
什么问题,使学生 知道“82除以6”的计算结果有余数。然后结合生活经验,讨论需要
几个盒子,使学生理解剩下的4个 也要用一个盒子。 明确笔算的过程和竖式的写法:
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要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被除数 十位上的8表示8个十,8个十除以
6商 1个十,要在商的十位(跟被除数的十位数对齐)上写1。用 除数6去乘1个十,积
是6个十,表示从被除数中已经分掉的数,写在82十位的下面。8减6得2,表 示十位
上的数还剩2个十,个位上还有2,要落下来继续除。22除以6得3,要在商的个位(跟
被除数的个位对齐)上写3,再用除数6去乘3,积是18,表示从被除数中又分掉的数,
写在落下来 的被除数的个位上的 2的下面。22减18得4,在余数的位置上写4,表示个


位上的 数剩下4个,4就是余数。计算过程结束。
3、提出“每8个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这个问题,让学 生试着算一算。根据学生
试着算一算,根据学生试算的情况,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商的个位为什么要写0。 (个位上
的2比除数8小,不够商1,商的个位上要写0来占位。)
4、师问:说一说,作笔 算除法时,是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的?每次除得的商写在
什么位置上?被除数个位上的数除完后还有剩 余为什么要小于除数,余数还能不能再
除?(小组讨论)
二、练习,掌握其法。
1、完成第47页下面的“试一试”。(指名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做)说出笔算的
过程。让学生独立思 考,用竖式计算。交流时,重点使学生了解剩余下的一个皮球,不
够再分给一个班,所以,最多可以分给 九个班。
2、练一练。
(1)先让学生解答教科书上的两个问题,再引导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
(2)让学生独立试算再集体订正。
大约是几倍和几倍多一些等问题
教学内容:48-4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年龄问题,经历了解大约是几倍和几倍多一些等问题的过程。
2、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能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3、体会数学与生活语言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解大约是几倍和几倍多。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文字题:一个数是5,另一个数是它得倍,另一个数是多少?
2、填空题:3的4倍是( ),48是6的( )倍。
3、有余数的除法:67除以7等。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倍的问题。
⑴、出示情境图:师生谈话。
老师:我今年32岁。
生:我今年8岁。
生:我今年9岁,我爷爷今年65岁。
师:根据他们的谈话,选择信息提出你的问题。
(2)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解答“爷爷的岁数是小强的岁数的几倍?”的问 题时,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
考,得出这样的问题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叙述形式:大约是几倍;几倍多一 些。
(3)小结:揭示、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49“练一练1”,先让学生说清题意,再独立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2,先理解题意,然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问题讨论,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丫丫的话和聪聪的话之间的联系,再进行计算
交流。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P50~P51)


教材分析: < br>教材选择了学生非常喜欢的玩碰碰车的事情,呈现了小朋友到游乐场玩碰碰车和游
乐场收费的情境 图,提出了小组合作设计玩碰碰车方案的要求。在设计方案中不仅用到
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多位数加法等 数学知识,同时还要考虑到节约用钱、安全、玩的开
不开心等问题。教学时,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倾听同 伴的意见,学会合作,在大家讨论
的基础上,确定本组的方案。练一练,设计了三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 ,教师要注意个
别指导。
教学目标:
1、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和交流讨论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
程。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学法指
导:先观察“玩 碰碰车”,找出相关数学信息。通过这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根据个人
的意愿制定租车方an,算一算要 花多少钱,然后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方案,看一看谁的方
案最好,为什么? 课本上用30元自主买水 果、安排客人就餐、买书等都是同类问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计算、比较,锻炼自己拿出最合理的 方案。
教学准备:视频投影、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交流:“玩碰碰车问题”
1.出示情境问题:
(师生谈话)本周日,阿姨 要带同学们去玩碰碰车,同学们愿意运用最近学会的乘
除法知识,帮助阿姨做出租车方案吗?
相机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画面,了解相关信息,进行交流。
板书:有23个小朋友,1人车5元,2人车8元,3人车10元。
2.教师提出:小组合作设计租车方案。


【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并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
二、交流方案:“议一议”
1.小组代表汇报本组设计的租车方案
教师相机记录(板书)不同的方案:
①每人1辆,5元×23=115元。 花钱太多了。
②2人1辆,需要11辆;还剩1人,再租1人车。
8元×11=88元 88+5=93元
③用10辆2人车,再用1辆3人车。
8元×10=80元、80+10=90元
④租3人车7辆,剩2人再租2人车。
10元×7=70 70+8=78元 这样最省钱!
2.议一议: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好,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30元买水果:指导学生认真读要求“每种都买一些,可以怎样买?”
(如:2千克葡萄8元×2、2千克香蕉4元×2、3千克梨2元×3)
明确题意后,由学生 自主决定买什么。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讲清楚每种水果各买了
多少,花了多少钱。
2.客人就 餐:看图读题,明确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指导。(10张8人
桌与2张6人桌较合适,占地 少、上菜快,减少饭菜的浪费。)
3.买硬皮本:重点引导学生看图弄清题意。 39×2=78本
让学生先说一说题中给了哪些信息,了解硬皮本的售价分3种情况:零售每本2元;
整包地买“ 8本装”12元一包;“5本装”8元一包。整包的本数越多越省钱。
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中“最省钱” 的含义,再让学生试着自己进行解答。
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买法,讲清自己的想法。
(零售价2元×78=156元)


(最省钱方案:买9包12元的、1包8元的和1本2元零售的)
买78本共计118元
四、拓展练习:
学校要买48个毽子。每大盒有10个毽子,是16 元;每小盒有6个毽子,是11元;
零买2元一个。怎样买最省钱?
(答案:买4大盒、 1小盒,再零买2个最省钱。共79元)
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数学教材52—53练习二
复习要点: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三个知识模块: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
数和利用这些 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单元最后,安排了“探索乐园”。
单元复习目标:
1.会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意义,会解决生活中与这些量有关的问
题。 3.能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会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 。
4.经历探索搭配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想
法。
5.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复习流程:
一、计算大比拼
1、对口练习
如:一生说:60×3 一生迅速说出:180
2、竖式计算要求算得又快又准计时开始
26×8= 64×5= 58×6=


60×7= 27×3= 92×4=
81÷3= 74÷5= 91÷7=
68÷4= 57÷6= 90÷4=
二、应用大赢家
学生自己读题,尝试解答,能作正确 每题加5分,能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讲明白每题
多加5分。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适当引导点拨。
1、(1)每箱有60个苹果,三个苹果装一盘,可以装多少盘?
(2)每箱有60个苹果,4个苹果装一盘,可以装多少盘?
(3)每箱有60个苹果,5个苹果装一盘,可以装多少盘?
2、西王庄2000年有固定电话24部 ,2004年拥有的固定电话数是2000年的6倍。
西王庄2004年拥有固定电话多少部?
3、学校要买7台这样的饮水机,每台78元,600元够吗?
4、每件上衣42元,买2件上衣的钱能买3条裤子,每条裤子多少元?
5、图书管王老师不小心把买书的发票弄赃了,你能帮她算出《汉语词典》每本是多
少元吗?
6、《小学生课外读物》每本6元,一次买50本以上优惠价为4元每本,买98本书
能便宜多 少本?
探索乐园
教学内容:教材54——5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熟悉的事情,经历自主探索、交流搭配方法的过程。
2、在探索搭配方法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和简单的归纳推理。
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结合生活实 际引出穿衣搭配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交流学生自主
探索的结果。要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 。在交流的结果上,进行归纳:对应每
件上衣有2种方法,3件上衣就有3×2=6种搭配方法。(通过 学生的总结,让学生掌握
简单的搭配的方法。)
2、面包、汽水搭配
师:请大家 观察情景图,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信息,明确题目要求:买一种面包和
一瓶饮料,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买 法?
引导学生根据第一个搭配的问题所总结出来的方法,自主完成。交流时,注意引导
学生进 行有条理的思考和方法的归纳。(一个面包有四种搭配方法,那么三个面包就有3
×4=12种。同样, 一瓶饮料有三种搭配方法,那么,四种饮料就有4×3=12种。)
3、搭配饭菜
如果选一种主食和一种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如果选一种主食和两种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第1题可让学生自主探索。交流时,要了解学生能否有条理的思考,能否归纳搭配
的方法。
第2题与前面的问题有所不同,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题目要求,可以让学生同桌合作
探索。 在学生的发言中,教师应进行必要指导,最后归纳出一种主食和两种菜有6种搭配
方法,那么,两种 主食就有12种搭配方法。
第五章 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2、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初步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
理性。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 两
级混合运算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在交流各种算法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正确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检复:
1、把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
123+237=360 360-250=110 ——————
650-330=320 119+320=510 ——————
2、说说先算哪一步
227-291+126 119+208-303 227-(560-410)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情景 图,从图上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学生说说看到了什
么?(师板书:有3箱饮料,每箱有24瓶,箱外有8 瓶。)谁能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瓶饮
料?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
3、请学生到前面板演,①学 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用8加上乘法算式②也
有可能先写乘法算式再加上8。教师提出蓝灵鼠的 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将两个算式改写成
一个算式。(教师应做重点指导)4、计算改写后的算式,说一说 算式中每一步运算求的
是什么,进而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当学生回答出先算乘法后教师要追问:问什么 先算
乘法。引导学生结合题意进行理解。


小结:混合运算中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我们应先算乘法。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例2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了解观察到的信息和要 解决的问题,鼓励
学生独立试算。
2、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应用今天所学的新知识(混合运算 进行计算),教师追问:
为什么先算除法?
3、引导学生结合前面两个问题,总结、归纳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
师板书:一个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多找几位同学说一说)
三、练一练,巩固新知
1、第一题,让学生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然后交流。
2、第二题,教师在关注多样化的解决方法的同时,鼓励学生用一个算式解答。
3、第三题,(1)题计算方法有多种孩子能正确列出算式并能说明理由即可。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58-59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 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
级混合运算的过程。
2.理解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3.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
教学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电脑出示: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从图上能知道些
什么?
指名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电脑闪动:50元钱,买香蕉用去了14元钱, 桔子每千克3元)谁能替妈妈算一下,
可以买几千克? 1.认真读题:默读、自由读、指名读。
2.讨论,交流,自主解决。
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同桌先互相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把所看 到的信息进行整理,
为解决问题作好准备让学生了解文字及图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 解
题思路。
2.教师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然后请学 生
到前面板演,①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带小括号的,一种是不带小括号的,
可请学 生说一说,这两种列式方法,那一种是正确的呢?为什么?②也有可能学生写不
出带小括号的算式。教师 要作重点指导,“这样列式能先求50-14吗?”“想什么办法
才能先求出50-14呢?看一看,谁 是我们班的智慧星呢?”“要想求出可以买几千克橘
子,就必须先求出什么?”
1.学生改写算式,并讨论、交流正确的列式方法。
2.计算改写后的算式。
1 .在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后,在改写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计
算过程中,自然产生添 加小括号的需要。
2.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
总结归纳解题思路。
二、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
1. “李大伯家的黄瓜丰收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遇到了什么问题 ?(电脑出示情景
图),谁来帮他解决一下?”
2.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总结①34+27=61 61×4=244 ②34×4=136 27×
4=108 136+108=244 ③(34+27)×4=244 “ 究竟哪一种解题方 法既简单又方便呢?列
出两个或三个算式的同学,能不能将它改写成一个算式呢?”“要想求出李大伯一 天摘
的黄瓜能买多少元,就必须先求出什么?”


1.指导学生读题,并观察情景图,了解问题。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与方法。
3.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1.交流解决 问题思路。重点了解学生能够写成一个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写成一个算
式时加小括号的道理。
2.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带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总结归纳解题思路。
三、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在计算。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评价。
2. 应用新知,巩固课化。指导学生先观察每道题中两个算式的联系,再改写成一个
算式。
3.电脑出示第3题:王霞买来一本14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86页。剩下的计划6
天看完 ,每天要看多少页?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每天要看多少页?”,必须先
算( )。算式是:( )。
4.电脑出示第4题:一把椅子的价钱是25元,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 椅子的3倍,
买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共用多少元?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买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共用多少元?”,必须先算( )。算式是:( )。
1.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要求其他学生参与评价。
2.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3.读题,弄清题意,再确定解题方法。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带小括号与不带小括号的区别。
四、小游戏--猜一猜:两名学生报出 年龄、身高,师说出教师的年龄、身高与两名
学生年龄、身高的关系,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年龄、身高。 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体会出新知的用途,学起来自然、真实、亲切,不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 目的,同
时增添课堂情趣。


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P60~P61)
教材分析:
教材选择了为班级 购买保温桶和垃圾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自主解
决问题。在充分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 、算法的基础上,通过蓝灵鼠的问题,鼓励学
生试着写成一个算式。
在交流算式的过程中,重 点指导如何将三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明确运算顺序。最
后,在“想一想”中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 自主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 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
两步混合运算的过程。
2、进一步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同一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准备:情境图片、口算卡片、习题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复铺垫:
1、口算: 100-94 32+28 58-34 60×6 4×6+2×7
39÷3 24÷8 24×2 27÷3 100-40×2
2、将先算的部分画上横线,再计算:
30×5-100 79-40÷4 (12+24)÷9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出示情境问题:
1、师生谈话,引出问题:
通过以上的复习,老师发现同学们 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乘除”各类运算,掌握
了这些计算的本领,我们才能自己试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 问题,做生活的小主人。比如


“购买日常用品”——学校计划给每个班配置一个保温桶和 一个垃圾桶。每个保温桶65
元,每个垃圾桶17元。6个班一共要用多少钱?(相机贴出图片与价钱)
2、学生尝试自主解决:指名完整口述所给信息和问题;
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解决。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1、学生交流不同的算法;教师相机板书。
65 × 6 =
17 × 6 = 65+17 =
390+102= 82× 6 =
2、结合板书,鼓励学生将分步的几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
65×6+17×6 (65+17)×6
3、重点指导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65×6 + 17×6
(将先算的部分画上横线,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
4、“想一想”如果把问题改成“买6个保温桶比买6个垃圾桶多花多少钱?”该怎
样计算?
指名完整口述后,学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交流时关注学生“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吗?”
“你能把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吗?”
65×6-17×6 (65-17)×6 ……
集体订正时,重点追问三步混合运算65×6-17×6 的计算顺序。
5、小结: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新收获?
四、巩固练习“练一练”: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掌握运算顺序
1.口答:91÷7-48÷8,先算( )和( ),再算( ),结果是( )。
8×5-25÷5, 先算( )和( ),再算( ),结果是( )。
2.学生独立完成第1-3题,集体订正。


五、扩展练习:
1.教材中的“问题讨论” (左数第2袋装的是梨,有9个)
这是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题目。
先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然后班内交流判断思路和方法。
2.数学冲浪:
在每道题中的两个( )里填上相同的数,使下面的算式成立。
( )×5+( )×4 =81
6×( ) +2×( ) =96
28÷( )+42÷( )=10
探索图形中的数的排列规律
教学内容:62-6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探索图形中的数的排列规律以及特殊运算规律的过程。
2、能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惊醒探索活动,发展初步的数学思维和简单的推理能
力。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探索活动的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小组合作探索图形中的数的排列规律以及特殊运算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探索规律。
1、出示组图(1)
观察三个图中的数,找出图中三个数之间的关系(上面的数是下面两个数的乘积)。
小组合作,按找出的规律,在第(1)题后面三个图的空格中填数,再交流。
2、出示组图(2)


观察第一排三个图,分小组进行探索,交流找出规律,即 左下角的数是其它两个数
的乘积。
学生自己在下面三个图中的○里填上合适的数。
3、出示组图(3)
让学生自己找规律填数。
全班交流,互相学习,分享每个同学的成功。
二、按顺序操作。
1、出示第一题。
师说生写即教师说一个要求,生即按要求去做。
交流每个人的算式和计算结果。
2、出示第二题。
学生独立计算。
交流计算结果。看省略号,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
三、议一议。
1、1—9中任意两个数字组成两个的两位数,它们的差荷有什么关系?
2、求出的商与这两 个数字有什么关系?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是学生了解1—9中
任意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个两位数,它们的 差是9的倍数,并且求出的商正好是两个数字
的差。
第六章 周长
周长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数学第五册《周长》(P66~P68)
教学目标:
1.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
2.借助实际操 作,结合生活情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探索规律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 新意识。


3、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 决生活中
的简单问题。
教材分析:
认识周长,考虑到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比较 陌生,教材选择了学生比较喜欢、熟
悉的小布艺这件物品,结合实际生活中,工厂生产小布艺前都要先剪 好材料的实际需要,
提出“生产两种布艺,怎样确定每个小布艺的共边需要剪多长?”的实际问题,并要 求
学生合作研究解决。在交流小组不同测量方法基础上,通过“花边的长就是小布艺布料
的周长 ”引出周长的概念。接着设计了指出硬币面、课本封面、课桌面边线的活动,进
而告诉学生“它们边线的 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
学情分析:
从“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研究表明,每个 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的创造
性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而 且学生已经
了解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城市的孩子通过
美术课也理解了“边线”“轮廓”这些词的含义,因此教材让学生在“描一描”“摸一
摸”“量一量” “想一想”“算一算”的基础上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更有利于学生的掌
握。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动 ”起来,使他们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
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有利 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流程预案:
一、情景导入:
(课件):秋天 到了,秋姑娘带着礼物来到了我们身边,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
(出示:叶子)秋天到,落叶飘,秋姑 娘用这美丽的叶子来装点我们的生活,装扮我们
的秋天。这份礼物,你喜欢吗?快拿出你的来看看吧!
二、实践探究:
(一)描周长
1、选择出你最喜欢的一片叶子,把它的轮廓描在纸上。


2、说说你是怎样描的?
3、刚才我们所描的叶子一周的长度,就是这片叶子的周长。
4、看蚂蚁爬叶子和蜻蜓的图形,介绍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二)摸周

选择身边物体某一个面,摸一摸它的周长。
(三)量周长
1、量生活中的周长:腰围和头围。
2、量老师给的物品的周长: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工具 ,想办法知道它们的周长是多
少。先估一估,再实际去量一量,算一算。
小结:测量不同图 形的周长,就要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提高
测量的效率和准确性。
3、量一量、
估计 测量
铅笔盒盖面的周长
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
鞋底面的周长
三、拓展练习:
看来,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可真不少 !现在,小蚂蚁就遇到了困难,你能来帮
助它吗?秋天,小蚂蚁开始准备过冬的食物了。它背了这么多的 东西,现在有两条回家
的路,就请你帮它选一条吧!
四、总结:
同学们现在正处在人生的春季,希望大家能从现在开始,走好每一步,来迎接人 生
最灿烂的丰收季节!
周长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69——7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 长的过程,加深对
周长的理解,初步形成计算周长的能力。
2、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 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
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交流等活动,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方格图 长方形和正方形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是学习数学的重要
方式。”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索、合
作交流为主线”,重社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鼓励算法多样化,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
中获得新 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探究新知
师:今天, 老师要带领你们去图形王国,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同学们早就认识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出示方格图中 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让学生观察,知道每个小方格
的边长都是1厘米)
1、不用量,算一算 下面图形的周长。(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2、交流个性
化的算法。重点使学生了解长方形的长边 有6个格,它的长是6厘米等。
二、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呈现教材中的两个图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算法有:
长方形的周长52+3×2 (5+3)×2 5+5+3+3
正方形的周长 3+3+3+3 3×4 4×3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算法,使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3、先讨论一下自己喜欢哪种方法,再师生共同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
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练 一练
1、小鸟回家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然后,根据公式进行列式计算。
2、第2题指导学生理 解题意,必要时可以画一画剪一剪。首先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
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然后,根据公式进行 列式计算。
3、问题讨论(先让学生自己思考之后进行交流)
这是一道具有一定难度的题, 在做第1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想一想32能不能整除4,
因为正方形的边长是相等的。在做第2题的时候 一定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长、正方形周长的复习
[教学内容]:长、正方形周长的复习
[教学目标]
一、通过复习长、正方形的特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使本单元的
知识系统化。
二、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培养学生学习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的学风。
[教学过程]
一、基本概念复习:
1.出示图形(投影)
问:指出下面这些图形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问: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长、正方形的特征各是什么?
2.出示图形(贴黑板上)


问:结合图形进一步观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它
们之间有什么 内在联系?
问:正方形是长和宽都相等的长方形,计算长、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一样吗?为什么?
问:说一说怎样计算长、正方形的周长
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3、出示篮球场图:你能找到哪些图形并指出它的边线。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进一步理清了长、正方形的有关概念及计算长、正方形周
长的方法.下面我们综 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组基本概念复习题由图形引出,让学生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 较、归纳把概念进
行了梳理,学生既弄清了长、正方形之间的种属关系,又增强了概念的清晰度.
一、综合思考与训练:
二、第一组题:判断正误(投影)
(1)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直角.( )
(2)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 )
(3)当长方形四条边相等时就成为正方形.( )
(4)对边相等的四边形叫长方形.( )
师:我们综合运用知识进行训练时,首先应该 理解每道题叙述的意义,然后再运用
你所掌握的概念认真分析,最后做出正确判断。
[由于空 间观念的淡溥,再加上背景的干扰,学生对概念的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所以通过本组题的复习,可以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第二组题: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单位:分米)(投影、抽拉活动片)
1、出示71页第二题的图,问: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为什么?
(让学生计算2号图形周长时,先指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包括的是哪部分)。
2、出示第三题图,学生独立解决。


3、一块正方形手帕,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师:我们在运用公式计算长、正方形周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智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复习时因材施教很重要,本组练习题内容安排有坡
度,训练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使全体学生都有所 得.]
第三组题:先读题,再根据已知条件列式计算。
①长方形长12厘米,宽8厘米,周长是多少?
②长方形长12厘米,宽比长少4厘米,周长是多少?
③长方形长12厘米,是宽的2倍,周长是多少?
④长方形长8厘米,比宽的2倍少4厘米,周长是多少?
⑤长方形周长40厘米,长12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⑥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多少?
⑦周长为60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厘米? < br>师:从这组练习题中可以看出,我们在运用长、正方形周长公式解题时,首先应该
弄清楚解决问题 所必须的两个条件,如果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两个条件题目中给了,就可
以运用公式直接计算.如果解决问 题所必须的条件题目中没直接给,就要先把间接条件
转化为直接条件,再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组题是纵向训练题,根据需要适当地改变题中的条件与问题,使原题的结构不断
变化,内容不断扩充 ,通过变化使学生很好地了解了长、正方形周长计算时由简到繁的
过程,使学生把握了知识的来龙去脉, 形成知识的结构,达到了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的
目的.]
动脑筋,看谁的解题方法多。 1.用篱笆围成一个长是12厘米,宽8厘米,一面靠墙的长方形鸡舍,最少需要篱
笆有多少米?最 多呢?如果把篱笆的宽增加4米,现在的篱笆有多长?
要求:
(1)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讨论:解答第二问有几种方法?哪种最简便?
三、实践与探究题
1、用16根火柴棍摆出不同的长方形,能摆出几种?分别写出他们的长和宽。(填
好5题表)
2、第7题和问题讨论先由学生自己完成,有困难的组内帮助解决或请老师指导。
三、总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的是长、正方形的周长。
2.我们应该运用长、正方形的特征来计算 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
明确所求问题所必须的条件,如果是间接条件,要首先把它转 化为直接条件,再运用公
式进行正确计算.
活动课:室外测量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进行室外实际测量的过程。
2、能估计周长,并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周长。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热爱生活,保护环境和爱护公物的
意识。
教学过程:
一、测量树干周长。
1、在室外选择一课较粗的大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测量树干周长的过程。
2、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计量单位和方法测量树干的周长。如用手量、用两臂抱、用软
尺量等等。
二、测量校园内物体表面的周长。
1、测量花坛可以测量内周长,也可以测量内周长。2、测 量乒乓球台面、网球场面
等周长。注意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运用。此活动要结合现实生活环境,还 可以选
择其他物品,同时,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的教育。


第七章 生活中的大数
认识万以内的数
教学目标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 内的数的组成。初步学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
生活中的事物。
2、结合生活中的电器价钱和商品标价,经历认识万以内数的过程。
3、了解可以用数来描述某些事物,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的写法。
课前准备:搜集生活中家用电器,工资收入等万以内数的物品。
教学流程
一、生活导入。
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已经走进了我们的千家万户。谁想把你调 查的
家中的一种家用电器的名字和价格告诉大家。……师针对有代表性的回答相应板书。
A:(千以内的价格)板书一个。
B:(万以内千以上的)板书三个。
千以内的, 读数,说组成。(属于复习)后面数三个只是找同学读。教师在学生读
数时板书读法。(让学生感受一遍 读法,但不要求学生会写读法。)
师:(手指后面三个数)同学们,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用到的比较大 的数,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认识一下《生活中的大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感知。
1、大数的读法
(例一)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种电器,谁能 说出他们的名称和价钱。(投影出示74页
例一。4人每人说一种)
师:观察一下,这些数, 都是几位数?(四位数)我们以前学过什么计数单位,还
记得吗?(个位、十位、百位、千位)能按一定 的顺序把数位顺序表填上吗?(试填习
题纸上的数位顺序表。订正、教师板书完整计数单位。)
师:下边从右数第五位是什么位?(万位)(教师板书。学生把自己的数位顺序表
填完整。)
师:万位上的1表示什么?(1万)3表示什么?(3万)写几就表示几万。
师:能把图中的 4个大数填在数位表中吗?把自己家的一种电器的价钱也填在表中。
(试填,4人板书,读数,并说说各 数的组成。)
师:最后一个自己家家用电器的价钱,同桌互相读一读,并试着说说组成。
(76页练一练第一题)
师:除了商品价格,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大数。观察图,试读出 图中数学信息。
(补充开小有图书三万七千余册)
2、大数的写法
(75页上面四幅图)
师:目前,全世界共有8600多种鸟类,我国就占有1000多种。 出示蜂鸟图案。师:
读出信息。介绍蜂鸟知识。我们再来看其他三幅图给我们带来了那些信息。(出示7 5页
四幅图)读信息。
师:在这些信息中你找到了哪些大数?
师:你会把这些大数写出来吗?(习题纸上写,小黑板前找人写)(订正。)
师:怎样判断自 己写的数对不对?(再读一遍,看是不是和前面的数一样。)这是
检验写数是否正确的一个好的办法。
(76页第二题)
师: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当然也是我国最高峰。那么我国的第一大河 是什么


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76页第二题)在作业纸上写出横线上的 数。(生
板书在数位表中,订正。预设:1008容易写错,如果写错的多,可以采用读一读的方法检验,另外对着数位表说说1008的组成,来帮助理解1008的写法。)
3 生活中的大数
师: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大数?
预设:如果表示数量的与表示事物的叉着说,就板书两列, 比较两边的读法,明确
数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又可以表示事物。
交流板书的事物,结合投影。
三、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生活中的大数。知道 了数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
生活中的事物。感兴趣的同学不妨展开一个小调查。(调查家庭 月收入,手机价钱等)
愿我们以后多多留心生活中的数,数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认识一万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和多种数学活动,经历认识并感受一万的过程。
2、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能认、读、写一万。
3、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感受一万的实际意义,培养初步的数感。
教学准备:计数器、正方形模具、视频投影、课件、读数卡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检复孕伏:
1、填空.
(1)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千位,它是( )位数.
(2)一个数是五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位.
2、读出下面的数,再接着说出后面3个数。
3200、2760、4099、5949、9999、10000。


3、按规律数数
A 994、995、
B 2270、2280、
C 6800、6900、
D 9352 、9351、
二、认识一万:
1、数一数:出示数数要求,师生共同边数边答
十个十个地数,数到几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 地数,数到几个一百是一千?一千一
千地数,数到几个一千是一万?
从而归纳出:10个一千是一万
(情境): 兔博士——你知道一万有多大吗?
初步感受一万 大头蛙——一个一个地数,从一数到一万,大约要用3小时。
2、算一算
出示情境“红红一家谈工资”,指名读(教师相机板书:800、1000、10000)
学生交流:从谈话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感受一万有多大吗?
(红红爸爸10个月的工资是一万元;
红红妈妈1年‘即12个月’的工资还不到一万元。)
学生自由发言;也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父母的收入谈谈对一万的感受。
3、认一认
师:一万元人民币究竟有多少张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分别出示三种面值的人民币教具(100元、50元、10元)
学生观察插图,交流发现的信息,然后讨论:
你知道银行中1捆人民币有多少张吗? (100张)
(1)1捆面值100元的人民币是多少元?几捆是一万元?
(2)1捆面值50元的人民币是多少元?几捆是一万元?


(3)1捆面值10元的人民币是多少元?几捆是一万元?
4、量一量 (教材要求测量复印纸,根据实际情况,我班课堂上测量8开纸)
(1)测算一万张纸的厚度:
教师提出数和量的要求(数出100张纸,量一量有多厚),
小组同学合作完成,班内交流;
(2)想象一千页的书有多厚? 一万页呢?(教师提供超千页的大词典作验证)
(3)师生一起推算:
1000张这样的纸摞在一起有多厚?
2000张、3000张……
10000张这样的纸摞在一起有多厚?
推算后,比一比1万张纸的高(厚)度与学生身高,进一步建立数感。
5、学习一万的写法:
引导小结:通过前面的各种研究活动,你能说说一万有多大吗?
大头蛙:你知道一万怎样写吗?
学生交流;
教师板书并总结:一万 写作:10000
也可以写作“1万”
练习写数:你会写“二万”“六万”“八万”吗? 指名板演。
三、练一练:进一步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一万的大小
1、看图推算玻璃球数量并填空。
2、安排看电影场次(引导说清推算过程:两场有1000人,1万人要看20场)
3、学生站成一排,测算长多少米。(鼓励学生结组,先测量再推算)
扩展:
A:新星小学大约有1000个学生,几个这样的学校大约是10000人?
一千人在操场上敬礼升旗会是什么样的? 一万人呢?


B:电脑出示学校图书 馆的情景图:我们学校图书馆一个书架大约有500本书?两个
这样的书架有多少本书?几个这样的书架 是10000本?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掌握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数据。
2、教师也收集了一些数据,(课件出示电器的价格数据)。
二、探究:
1、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
(1)让学生对教师收集的电器价格数据,进行比较,找出最便 宜和最贵的,并说说
你是怎样比的?
(2)学生汇报:五位数>四位数>三位数>两位数>一位数


2、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
(1))让学生对剩下的位数一样多的电器价格数据,进行比较,并说说为什么要这
样排? < br>(2)学生汇报:先看千位,千位上的数一样;看百位,百位上的数一样;看十位,
十位上的数一 样;再看个位。
3、教师小结并揭题:
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位数相同的数比大小, 从最高位比起,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
就比后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
三、练习: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大小比较。
2、揭开小花背后的秘密。
3、有奖竞猜活动。
4、摆卡片游戏。
四、评价小结。
了解近似数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事例,经历认识近似数和选择合适的近似数描述事物的过程。
2.会选择合适的近似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能根据给出的近似数,选择合适的答案。
3.了解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近似数和选择合适的近似数描述事物,能根据给出的近似数,选择
合适的答案。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认识近似数
1、引出近似数


咱们三年级一共有308名学生,我们经常说三年级有300多人,在实际生活中,我
们经常用一个与准 确数比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来描述一些事物。例如:
(1)、某中学有学生2904名,有时说,这个中学有学生大约3000名。
(2)、某小学有学生1260名,有时说,这个小学有学生大约1300名。
2、认识近似数
(1)、3000是2904的近似数,1300是1260的近似数,
分别写作:2904≈3000 1260≈1300
二、尝试运用近似数
1、用合适的近似数描述下面的事物
(1)、一个大型养鸡场某一天产鸡蛋3638个
(2)、李奶奶的家庭养鸡场某一天产鸡蛋227个
试着用合适的近似数描述,想好后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一个大型养鸡场某一天产的鸡蛋大约3600个。
李奶奶的家一天养的鸡蛋大约是230个。
(李奶奶家的养鸡场某一天产鸡蛋227个,可以说李奶奶家的养鸡场每天大约产鸡
蛋230个 (比较精细的人),也可以说每天大约产鸡蛋200个(比较粗线条的人)。但
如果有人说每天大约产3 00个则是不合适的。)
三、完成练一练
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84——8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选购电器问题,经历自己选择信息、估算和计算的过程。
2、会进行加、减法的估算,初步学会用语言描述估算的过程和结果。
3、感受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估算意识,提升生活经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难点:明确两个符号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1、师生谈话
师:同学们,前两天我去商场逛了逛,准备买两件家电。 下面就请同学们看一看老
师在商场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出示情景图)
2、观察情境图
师: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从图中都发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说出三件家电的价格等)
二、自主探索。
1、提出问题
师:下面,同学们就从这些电器中任选两件,然后,试着估算一下大约需要多少钱?
(学生自 己尝试解决,算完之后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
了解学生的估算情况。)
2、交流算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一台电视机和一台洗衣机:
1280≈1300
988≈1000
1300+1000=2300(元)
一台洗衣机和一台音响
3240≈3200
988≈1000
3200+1000=4200(元)
一台电视机和一套音响


1280≈1300
3240≈3200
1300+3200=4500(元)
3、解决问题
师:刚才,有的同学估算买一 台电视机和一套音响大约需要4500元,那么,如果我
们只带着4500元钱,够买一台电视机和一套 音响吗?大家可以商量商量!
(小组交流,也可以实际算一下)
通过实际计算,学生明白: 估算的结果4500元只是一个近似的数,实际要用1280+3240
=4520(元)。
师:看来呀!我们今后去买东西时,估算结果所带的钱不一定够用,我们要适当地
多带一点钱!
二、尝试应用
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之后出示问题,第(2)个 问题:
因为我们把1280的近似数看作1300,所以把850看成800要比把850看成900的 结果更
接近一些。因为前一个数多估了,后一个数只有少估,才能使估算和计算的结果更接近
些 。
第2题:这道题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判断的过程和方法。
第3 题:重点提示:手摇车最少500元,最多750元。妈妈已经带了380元,所以最
少还要500-3 80=120(元),最多还要带750-380=370(元)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购物问题,能了解信息、制定购物方案和根据现实情况制定购物计划。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购物方案,能表达制定购物方案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丰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消费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表达制定购物方案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过程:
一、合理购物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加入现实生活中商场的一些促销活动,引导学生进
行理解)
师:元旦快到了,百货大楼举行了商品有奖促销活动,购买1000元下列商品,奖100
元。
1、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2、提出亮亮的爸爸要购买一部手机和一 部电话机的问题,请同学当参谋,每人制定
购物方案的要求。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3、全班交流自己制定的购物方案,说明自己制定方案的合理性。在交流的基础上,
重点讨论一 下蓝灵鼠的问题。
亮亮的爸爸想买一部手机和一部电话机,请同学当参谋,每人制定购物方案,可能< br>会出现以下情况:
生:买135元的电话机花钱少。
生:买228元的电话就可以获奖,比买135元的电话机还省钱呢!
师追问:为什么买贵的还省钱呢?说到这里你还想到哪些问题?
生可能说:按商品促销办法, 买一台洗衣机花928元,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块手表才
花914元。
二、计划购物
1、学生表演进入情境:
亮亮:用几个月剩余的钱才能买一台电脑呢?


爸爸:我的月工资是1080元,妈妈的月工资是830元。
妈妈:我们家每月的生活等费用大约需要1000元。
2、提出小组合作,帮亮亮制定一个购买电脑计划。鼓励大家积极发言,大胆发表自
己的意见。
备注:第一种电脑每台3600元;第二种电脑每台8800元。
3、教师巡视可作必要指导。如,考虑亮亮家一个月大约能剩多少钱时,还应想到哪
些问题。
4、全班交流各小组制定的购买电脑计划。交流时学生重点说明的问题:
(1) 计划买哪种电脑。(两种电脑类型不同,价格不同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需求
角度来考虑)
(2) 怎样考虑一个月大约能剩多少钱。
(3) 怎样做的购买计划。
教师积极 组织学生进行分析,通过交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会有计划
的、合理的安排生活。
第八章 吨的认识
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 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
行质量单位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场景)水果贸易市场,一箱箱、一袋袋水果,
一个苹果重200 ( )
一箱苹果重15 ( ) (分别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请学生估计这一车的苹果的重量
(如:3吨)
2、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吨”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请同学们找出教室中有没有可以用“吨”作单位的物体?
(如:桌、椅、电视机、书本等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
(2)那么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请同学举例)
(3)媒体展示:大象、汽车(轮船)的载重量,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用“吨”
作单位比较合适
2、认识吨
(1)让学生说说的重量,请出4个同学站在一起。
A、4个三年级学生的重量大约是100千克?
B、8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C、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2)为了简便计量1000千克规定为1吨
联系班中40个同学,想象一吨的重量。
(3)媒体展示:看一看、算一算
A、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的重量是1吨?
B、100块砖的重量是200千克,多少块的重量约是1吨?
(4)想一想,填一填(小组合作)
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 面粉的重量是25千
克,1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个( )的重量是1吨。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要用到“吨作单位
(6)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A:卡车载重4( )
B:小明体重35( )
C: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
D:浙江举重运动员占旭刚,在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 )的成绩再一次
获得冠军,为国争光。
一座桥的载重量是10( )(再请学生说说什么是“一座桥的载重量”)
三:吨和千克的化聚。
1、请同学试一试例3。
(1)5吨=( )千克
(2)2450千克=( )吨( )千克
填好后分别指明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试一试
8000千克=( )吨 6吨20千克=( )千克
四、课堂小结
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练习
1、填空
4000千克=( )吨 3吨=( )千克
2吨600千克=( )千克
4200千克=( )吨( )千克
7吨38千克=( )千克
2、①一头大象重5000千克,合多少吨?
②一辆卡车能装4吨500千克大米,合多少千克?
③一个鸵鸟蛋重1500克,合多少千克多少克?
3、一头狮子约重250千克,一头蓝鲸舌头的重量是狮子的8倍。蓝鲸舌头重多少


吨?
4、扩展题: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KG(吨),十三个成人,出示问题:
A、如果是孩子,每次可以乘坐几个?
B、如果全班同学都要乘电梯,至少要坐几次?
整理所学质量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经历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和对所学质量单位进行整理的过程。
2、能选择 恰当的质量单位计量常见的物体的质量。掌握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
行简单的质量单位换算。
3、感受质量单位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提升生活经验。
教材分析:
教材 首先选择了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典型事例,如一袋糖、一头大象、一桶油、一
袋盐、一筐水果、一个集装 箱等实物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计量这些
物品应选择什么质量单位。接着,通过“议一 议”,对学过的质量单位及进率进行整理,
尝试完成解决生活问题和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实物图片、收集商品商标(含有质量标记)、习题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选择质量单位:
1、 教师贴示图片:一袋糖、一头大象、一桶油、一袋盐、一筐水果、一个集装箱。
学生观察,说出物品的名称,并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计量这些物品常选用什么质
量单位”?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板演相应的质量单位,集体订正。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 一袋糖和一袋食盐的质量单位可能是克【小袋装】,也可能是千克【大袋装】)
如有上述多角度交流,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观察认真细致。
2.游戏“猜一猜”
教师贴示一些商标,指名到前面读出数字及质量单位,学生根据商标图案 和标示猜
测商品,或根据商品名称、数字来选择相应的质量单位。
二、探究进率:
1、“议一议”:到目前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
你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学生交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按顺序说出所学的质量单位)
(教师相机板书)质量单位: 克 千克 吨 (进率1000)
1000克=1千克 1000千克=1吨
1千克=1000克 1吨=1000千克
2、基础练习:“练一练”第1题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书空,集体交流时着重说一说怎样想的。
(补充练习)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3吨=( )千克 8000克=( )千克
5000千克=( )吨 7000千克=( )吨
6800千克=( )吨( )千克 4吨700千克=( )千克
3、 4吨○4050千克 4千米○527米
4千克○4吨 8吨○8000克
7000克○6千克 105克○1千克
4.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把错的改正过来。
1. 6千克铁比6000克棉花重。 ( )


2. 3吨=3千克。 ( )
3.一只母鸡重3克。 ( )
4.一颗螺丝钉重5千克。 ( )
四、实践作业:
指 名读“实践活动”要求,指导学生可以到超市、商店作调查,也可以网上查阅相
关资料,或向家长咨询。
第九章 一位数乘三位数
一位数乘三位数(P99~P100)。
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信息、选择信息提出问题,并自主尝试一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

2.会正确地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
3. 在探索笔算方法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数 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合作交
流的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估算积是几位数。
教学难点: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笔算的过程。
教材分析: 第1课时教材呈现了乐乐书店售书情境图给出了书店新到300本《保健小常识》,
每本4元,及书 店前三周每周的销售本数的统计表。让学生选择图表中的数学信息提出
问题并进行计算。教材呈现了两个 学生可能提出的第一周收入多少元等问题,复习两位
数乘一位数。接着通过怎样计算三周一共收入多少元 ?
学生分析:
学生有了乘法口诀和一位数乘两位数基础,学生计算时一般从个位算起,并知 道哪一


位上相乘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本堂课是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的。
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重点指导一位数乘三位数竖式的计算方法。
一、 谈话导入新授:
1、谈话交流:老师每天都骑自行车到学校。
2、出示例图:
老师家————老道口————学校
老师:“我骑自行车到校,每分钟行248米,到老道口需4分钟,再到学校需要5
分钟”
从老师的介绍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
指名交流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⑴老师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⑵老师家离老道口有多少米?
⑶老道口离学校有多少米?
根据学生的问答出示第⑴第⑵两个问题。
3、解决第⑴个问题
(1) 指名列式,师板书:248×4或4×248
师:我们以前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三位数 乘一位数该怎么算呢?这就
是今天我所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
(2)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试着列出竖式算算看,注意在写竖式时我们
一般要把位数多的数写在上面。
生独立尝试笔算,师巡视。
出示学生的笔算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你认为谁的计算结果正确,并说说你的理由。
① 再计算一遍来检验
先算个位 ,8×4=32,向十位进三,再算十位,4×4=16,十位写9,向百位进一,最


后 算百位,2×4=8,8+1=9,因此248×4的积是992。
② 估算的方法来检验
200×4=800,48×4超过100,因此积一定比900大得多。
(3)让做错的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并集体找出错在哪。
(4)指名说说正确的计算方法的计算过程。
(5)师小结:如果哪一位上满了几十,一定 要向前一位进几,算的时候不能忘了进
位。刚开始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时最好把这个进位写上 去以免漏加,以后熟
练了那么这个进位可以说在脑子时不写出来,但算的时候还是不能忘。
看看这里是几次进位?(一次进位)把横式补充完整并口答。
4、 解决第⑵个问题。
(1) 生独立列式并尝试用竖式计算
要求:算好后和同桌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2) 指名交流师板书:
248×5=992(米)
2 4 8 先算个位:8×5=40 写有向十位进4
× 1 3 4 再算十位:4×5=20 20+4=24 写4向百位进2
最后算百位:2×5=10 10+1=11 在积的百位写1,千位写1引导
发现两次进位 。

师小结:两次进位,计算更复杂了,我们在计算时一定要更仔细。
5、 归纳计算方法
师:三位数乘一位数你觉得可以怎么算?
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在计算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①哪一位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前一位要加上进上来的数;②数位要


对齐。
二、试一试
1、考考你的眼力,先估计积是几位数,再计算。
(1) 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要求:做完与同桌互相当当小师批改同桌的作业如有错误要给他指出错在哪。
(2)指名批改,并改正错误
只要看最高位
(2) 动手验证:每两大组做一组题,用竖式计算出结果。
指名交流结果师板书出各题的积。
小结:要想知道自己的估计的结果是否正确,动手算一算验证是最好的方法。
三、 解决问题
学了这么多的新知识我们就要运用新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师创设情境: 双 休日很多同学到科技馆参观,门票每张6元,星期六卖出237张,
星期天卖出158张,你能提出哪些 数学问题,尝试解答。
四、 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上学生们对295×4怎样算讨论出了好几种算法。
因为还没讲三位数乘一位数所以孩子们用什么方法的都有。
有的用4个295相加,有的用2 00乘4加59乘4,有的用竖式计算,最令我惊奇的
是林乎庆永用的是260乘4减去1乘4,并且把 道理讲得头头是道。看来把孩子的思维发
散开学生的思路还是很宽的。
今天的这节课上,学生 们对估计积是几位数掌握得不好。当时时间不够用了,所以
这里将的不太清楚。
一位数乘三位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101——10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一个数乘0的乘法算式的过程。理解0 和
任何数相乘都的0的道理。
2、会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中间有0的乘法。
3、在自主探索、交流化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难点:0和任何数想乘都得0。
教学准备:在黑板上画出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63× 3 218×4
1、计算。
2、交流结 果并说笔算除法应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个位相乘满几
个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请同学们观察情景图,5个鱼缸里有几条金鱼?用数和算式怎样表示?
生自主写算式。
2、交流写的算式,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算法有0+0+0+0+0=0
或乘法算式:0× 5=0 5×0=0
如果学生没有写出乘法算式,师生可以共同讨 论:5个0相加用乘法算式应该怎样表
示?得出乘法算式。
3 、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都是相同的,从而让学生明白: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包
括0×0=0)
4、让学生举一些其中一个乘数是0的乘法算式。加深对0的认识。


三、试一试
1、先让学生读情景图和问题,用所给的信息编一道完整的应用题 :某商店每天卖出
鲜奶105箱,一星期可以卖出多少箱?
2、生自主计算。
3、交流自己的算法,着重让学生说一说竖式计算的过程。
1 0 5
× 7

师:十位上的3是怎样得来的?0与7相乘得多少?
(交 流时重点讨论积的十位上的3是怎样算出来的,使学生了解,乘数105个位
上的5与7相乘得35,向 十位进3,十位上的0和7相乘等于0,为什么积的十位不写3
呢?因为3+0=3)
4、进行巩固练习,让学生做练一练的第2题。
四、练一练
1、建1个塑料大棚要用208元,建4个塑料大棚一共要用多少元?
2、学校图书馆有8个书架,平均每个书架摆放306本书,一共能摆多少本书?
(在做这两道题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题,之后进行计算交流自己的算
法。)
五、问题讨论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试着算一算,之后全班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0和任何数相
乘都得0。
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乘数末尾有0 的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2、会计
算一位数乘三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3、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体验计算方法的多


样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法则、 正确地进行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2、难点:准确、迅
速地进行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
课前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教师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今天,我们学
习新的内容 。
2.口算下面各题,并回答问题.(用投影仪打出)
20×3= 12×4= 200×3= 120×4= 2000×3= 340×2=
请你观察每一组题,你发现以上各算式 被乘数有什么特点?(被乘数末尾有0)它们的
乘积有什么特点?(它们的乘积有0的个数和被乘数0的 个数相同)
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就是____
(教师随机板书课题: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被乘数末尾有0的 乘法题,可以先用乘数乘被乘数中前
面的数,再看被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
3.用最快的速度口算出得数:
120×3 430×2 300×3 2000×4
4.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6×3= 72×6=
指名2人板演,集体订正.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题: 养殖专业户李大爷家养鸭260只,养鸡的数量是鸭的3倍。李大叔养鸡


多少只?
1、学生自由读题,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和要求的问题。
2、列式并说明理由。
师相机板书:260×3=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200×3=600(只)60×3=180(只)600+180=78(只)
2、把260看作26个十,26个十乘3得78个十,也就是780。
3、用末尾填0法:先计算26×3=78,然后再78的末尾填写一个0。
4、用竖式计算 ,对于这种方法教是要重点指导,如果学生没有谈到简单的数式书写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观察复习中的 26×3和例题260×3这两个竖式,你能想出还有更
简便的算法吗?
教师引导着学生概括 出简便计算的竖式写法:要把乘数写在被乘数0前面的数字下
边,计算时不用管0,算好后,因为积是表 示几个十,所以要在得的数后面添写一个0.学
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简便算法:
2 6 0
× 3
7 8 0
把两种竖式算法相比较.指出:这两种算法竖式的写法不同,计算结果一样,后一
种比较简便.
让学生试算2500×3,要求用简便方法.一人到黑板上板演,其他人做在练习本上,
如有疑 惑的地方,同桌可以商量.
2500×3=7500
(集体订正)提问:2500×3为什 么得7500?(因为2500是1个2000和1个500组成,
3个2000是6000,3个50 0是1500,6000加上1500得7500)从竖式上看,乘得的75后


面为什么 添上2个0?(因为被乘数末尾有2个0,所以得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上2个0)
(5)师生共同概括 出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一位数乘多位数,遇到被乘
数末尾有0的时候,可以先用乘数去乘 0前面的数,再看被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
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三)巩固反馈
1、对口练习。
要求:同桌一人说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另一人说得数。
2、先估计积是几位数,再计算。
3、4两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关键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
花篮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结合插花篮的事情,经历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过程。
2.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
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前请同学们利用休息日到花店调查,了解花的名称和价钱等。
教学方案:
一、问题情境
1.交流学生课前调查的情况,特别引导学生了解花篮的一些常识。
师:我了解到不少同学都去花店做过调查,谁愿意给大家说说你调查的情况和有哪
些收获? < br>学生会说到调查的时间、地点、认识的花及各种花的价钱等。如果学生说不到花篮,
教师可提出。
师:说一说你对花篮都有哪些了解?
生:在过节的时候摆放一个 花篮,为了增加喜庆气氛。


2.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弄清花的种类 及各种花每枝的价钱,图
中的几个人交谈的内容等。
师:这有一幅花店人们买花的情境图,请 同学们先仔细观察,然后把你了解到数学
信息介绍给同学们。
学生可能会说:
●可能说出花名、一枝花的价格及插好一篮花的价格是98元等。
●可能提到聪聪想送给妈妈买一束玫瑰花,表示对妈妈的一片爱心。
●可能提到阿姨要预定一个花篮。
如果学生提不出此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中两位阿姨的对话。
图中的花没有价钱,让学生根据课前调查的情况共同确定花的价钱。
二、解决问题
1.提出帮助阿姨设计插花篮要求,鼓励每人设计一个方案,并要求酸楚一共花多少
钱。 师:阿姨想预定一个花篮,让我们来当个小参谋,帮阿姨设计一个插花篮的方案,
好吗?注意要算出 一个需要多少钱?
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学生制定的插花篮方案。要 给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方案的机会,使每个人获
得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
师:把你设计的插花方案介绍一下。说一说,都用什么花?一共多少钱?
生:我建议用13枝 花装扮一个漂亮的花篮。这13枝花是:玫瑰花5枝、太阳花6
枝、郁金香花2枝。一枝花的价钱:玫瑰 花6元、太阳花7元、郁金香花9元。
计算一共花的钱数是:
5×6+6×7+2×9=90(元)、
生:我建议用18枝花插一个花篮,18这个数我喜 欢。可以这样选花:10枝玫瑰花
60元;4枝太阳花28元;2枝剑兰24元;2只粉百合28元。合 起来是116元。


三、联系生活
教师提出:春节快到了,请你根据自己家的 实际情况,预定一个花篮,并做出选花
的计划,然后全班交流。
师:我们帮阿姨设计了插花篮 的方案。春节马上要到了,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家的实
际情况,也预定一个花篮,并算出需要多少钱。
师: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案和想法

奥秘探索-拿破仑传读后感


学习雷锋手抄报内容-关于桥的谚语


重阳诗词-法人授权书


农历二月二-武汉高考分数线


万宁中学-中国卫生人才网护师


鸡西一中-关于母亲的名言


香蕉皮煮水-日记50字大全


重阳的来历-部队入党转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