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

巡山小妖精
821次浏览
2020年09月07日 17:1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小学毕业感言一句话-最新网络用语


《圆的认识(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 容是小学数学北
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圆的认识(一)》下面我首先谈谈我对
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 形的基础
上展开学习的,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有: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圆心、半径和直
径的认 识。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
联系,再引导 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
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 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
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 圆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 、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
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 ,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的情景,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能用圆的知识解释
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3、体验圆的美,同时感受数学是一种过程、一种文化。
三、教学重点:认识圆的特征
四、 教学的难点 :按要求正确画圆。
五、教学流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根据教 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
教学流程分为四个部分:
1、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2、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3、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4、回归整理,反思提升。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上课开始, 便用课件出示同学们分组玩套圈游戏的画面,画面中,有的小组
围成了不同的图形,有正方形的,有三角 形,有圆形的,有椭圆形的,让同学们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哪种围法更公平?并说明理由,最后教师 总结,“同学
们猜测的对吗?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
识)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猜测,初步感知圆知识的应用,这
是学习的基础 。有趣的猜测活动、巧妙的设疑,使学生带着想继续探究圆的愿望
进入了第二个环节的教学。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两个层次的教学,
第一层是明确圆规画圆的方法和圆的概念。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咱们要想研究圆,首 先咱得有个圆,下面咱就比一比,看谁剪得
的有圆又快。”这时学生开始剪圆,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 你是怎样得到圆的?
学生在画圆时可能出现借助实物画圆,和用圆规画圆两种情况,通过学生的汇报,< br>使学生明确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教师也模仿学生圆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并请同
学观察,圆是怎样 的一个图形?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初步体会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图形。板书:曲线围成。
这个层 次的教学,学生经过了画圆,剪圆,说圆的过程,对圆的特征便有了
一个初步的感悟,不但提高了学生动 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为下面的探究提供了学
具,学生手中有了圆,就接着进行第二个层次圆特征的探究环 节。
这个层次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如果你手中的圆就是同学们套圈
时围成的圆, 你怎样证明每位同学到红旗的距离是相等的?先在小组内说说打算
怎样研究,再动手操作。”汇报时学生 可能会出现的方法有,找到红旗的位置,
再量一量红旗到每一位同学的距离,也可能出现对折再对折的方 法测量折痕的方
法证明等,在学生汇报时同时追问学生是怎样找到红旗的位置的,有的学生是通
过对折的方法,有的是用圆规,最后教师总结“无论用折一折还是量一量的方法,
都证明了红旗到每一位 同学的距离是相等的,说明同学们刚才的猜测是正确的。”
设计这个证明的活动目的在于为下面学 习圆心,直径,半径做铺垫,初步感
悟圆的特征,同时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可以用抽象的图形来帮助我们 解决实际问


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数学价值的理解。
有了上面的活动做铺垫,下面自然地引到圆心,半径,直径的教学上。
首先教师明确,篮筐所 在的位置的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同时要学生
在自己的圆上标出圆心。关于半径的教学我是这样处 理的,要学生指出学生套圈
时所在的位置,用点表示,接着引到“红旗到每一位同学的距离,也就是连接 圆
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我们就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用字母r表示 。”同时用课件出示这个概念,接着要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出几条
半径,并标出字母。并追问:还能继续 画半径吗?在同一个圆中的这些半径还有
什么特征,明确半径有无数条,同一个园中半径是相等的。 < br>最后出示直径的画法,教师在黑板上画,明确这就是圆的直径,用字母d
表示,接着要学生用自己 的话说说,什么是直径?明确,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
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并让学生在圆上画出直径寻找 直径的特征,明确,直径有无
数条,同一个圆中直径都相等。
这样,课堂经过巧妙的组织,分 解了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动手做中主动学习、
积极探索,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积极参与 主动建构中建立新的
概念,认识了圆的相关特征。
初步的认识还需要练习才会加深学生对知识 的内化,所以下面进行第三各环
节的教学、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练习的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 次是要
学生在圆内的线段中,用彩笔描出直径和半径,这时一个基础性的练习考察学生
对半径和 直径知识的掌握。第二层次要学生在本子上,画出一个半径是两厘米的
圆,通过对画圆方法的汇报,明确 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认识到圆规两脚之间的距
离就是圆的半径,并通过画更大的圆,体会圆的半径决定了 圆的大小,圆心决定
圆的位置。
第三个层次,是要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井盖为什么是 圆的?围观时,
为什么会自然地围成圆形?
这三个层次的练习,通过说说、想想、画画、讲讲 等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应
用知识,而且通过练习,学生又收获了新的知识,体验“生活问题数学化,用数
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理念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生回顾本 节课中学习了哪些知识,还想研究圆的哪些知识?通过总结,让
学生进一步提出研究问题,最后教师总结 ,我们将会在后面的学习中继续研究圆
的周长面积,以及圆的其他相关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永无止 境的。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应具有概括性、重要性,还要美观。
圆的认识
定点 圆心(o)位置 定长 半径(r) 大小
在同圆或等圆中 d=2r r=12d
无数条 长度都相等 直径(d)




















《圆的周长》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9页至
10 页《圆的周长》,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课件出示说课流程)

首先我对教材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
《圆的周长》选自北师大 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第三节内容。在此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线图形,上节课我们又学习了 “圆的认识”,这些知识
为本课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教材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
分析、比较、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
周长的计算方法 。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它
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 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圆的周长前已经理解了周长的意义, 掌握了关于长方形,正方形
周长的计算方法,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半径,直径的关系并且会画圆 ,
能测量出圆的直径。这节课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前面的知识为这节课
的学习活动做 好了铺垫。但是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几何图形,这
在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 层。特别是圆周率这个概念也较为抽象,
探索圆周率的含义以及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是教学难点,学生不 易理解。但学生


对各项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非常感兴趣,老师只要充分发挥、调动他们的 积极性,
他们还是乐意做课堂的主人的!
那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三、说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和掌握圆周率∏的近
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⒉能力目标:通过对圆周长测 量方法和圆周率的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
推导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 、概括的能力和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 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事迹,了解
圆周率的发展史,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探 索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学生能理解“ 任何圆的周长都
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问题,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归纳就可以迎刃而解
了。因此,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实践运用是本节课的重
点,而探索发现圆的周长 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则是教学的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 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
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 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
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采取直观演示法使
学生认识圆的周长,渗透转化思想。
利用动手实验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圆周率,并推导出圆周长计算公式,培养
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技巧, 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的能力,接着运用
自学辅导法,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培养“说”的能 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
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启发诱导法”层层设疑,给学生造成思维冲突,从 而
“逼着”学生去思考、测量、计算,最终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关系。同时
在教学中,注 意独立思考,合作操作,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的交互运用,达到发
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标。


六、说教具和学具
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我所准备的教具是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的学具是:每个小 组都准备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板、一元硬币、
直尺、软尺、绳子、数据统计表、计算器等。
七、说教学流程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5大环节。
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入新课时,我利用“课件”演示唐老鸭和米老鼠

在公园里跑步的情景。
唐老鸭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米老鼠沿着圆形的路线跑,结果唐老鸭获 胜。
米老鼠看到唐老鸭得了第一名,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
你们认为 这样的比赛公平吗?同学们一定会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发现,接着引
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要求唐老 鸭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正方形的什么?
怎样求?那米老鼠所走路程,实际就是求圆的什么呢?从而 引入课题:圆的周长
(板书)
可是,圆的周长现在我们还没有学,无法算出米老鼠跑的路程, 我利用这个
问题设下了认知障碍,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㈡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⒈直观感知,认识圆周长。
我让每个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来,摸一摸,指一指圆的周长并用自 己的话说
说到底什么叫圆的周长。然后通过电脑屏幕上的动画演示让学生再次感知了“圆
的周长 ”后,揭示圆的周长概念(并完善板书)。培养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


外部语言,更增 强了学生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并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揭示了“圆周长”的概念后,我以一个实物 圆,问学生可以怎样测量圆的周
长,引导学生说出用绳子绕圆一周可以测量出圆的周长,并演示 “线绕 法”让
学生观察。接着又问:“你还有其他方法测量吗?”引出“滚动法”,并观看课件
演示, 教师指导操作要点,充分认识了圆的周长。
⒉揭示矛盾,产生探索新知欲望。
我利用课件出 示“摩天轮”图片,显然,用刚才的“线绕法”、“滚动法”都
无法测量,产生矛盾,从而使学生产生了 去探讨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的欲望,为
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⒊操作实验。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分成3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观
察猜想。
(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
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初步 得出:圆的直径越长,它的周长就越长。
第二层次:验证猜想。
我让学生同桌合作,先测量,再填表:

通过测量,指名学生汇报,并板书一组由 学生测量、计算出的圆的周长除以
它的直径的“商”,并逐一把这些商写在黑板上。
3.18 、3.17、3.15、3.14、3.19,(板书)让学生观察数据,说一说你发现
了什么?
第三层次:演示课件 对于学生的发现,我并不急于表态,而是演示用“滚
动法”测量圆的周长 的动画过程。进一步突出“3倍多一点。”
得出:任何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点,突出了重点,突
破了本节的难点。
通过以上这3个层次的教学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分
析、比较、推理、概 括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⒋介绍圆周率
①首先介绍“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 ”,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
周率。用字母(π)表示,并介绍π的读写法。
②其次介绍“周髀算经”这本书和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对学生进
行爱国主义教育。
③最后指导看书,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⒌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根据 圆周长与它的直径关系,通过思考学生独立地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所以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为C=πd
或C=2πr(板书)。这样通过思考、探索、分析、 发现并总结规律,使学生学会
了学习的方法。
6.实践运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 对圆的周长和圆周率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我们学习
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如何运用我们本课所学 的知识呢?我安排学生解决
以下3个问题。
①第1个问题:你现在能求“摩天轮”的周长了吗?
②第2个问题:你能解决米老鼠和唐老鸭的争议问题吗?
学生利用周长公式很快就解决了课前 所无法解决的2个问题,进一步激发了
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体验成功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
㈢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学生初步感受成功的快乐时,我又安排了3道习题:进一步巩固新 知,形
成熟练技能。这一程序我主要从基础练习、综合练习、开放练习及解决课始问题
等不同层 次的练习题。促进了学生从不同角度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
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1.基础练习。
基础练习及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2.综合练习。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灵活运用,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本领。通过圆周长公< /p>


式的应用,使得学生内化了公式,掌握了新知,并充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
作 用于生活的思想。
3.开放练习。
通过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的亲身体验思维的乐趣, 从而极大地调动学
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
1、判断题。
(通过判断,帮助学生巩固新概念,加深对圆周率的理解)
2、看图题。
3、求半圆的周长
由于本课是“圆的周长”的第一课时,所以这3道题的安排以基础练习为主 ,
适当补充了提高练习。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 到了很多关于圆的周长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
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知识,使学生对圆的周长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进一步
深化重点。
2、布置了一道课后习题:过了一个星期,米老鼠和唐老鸭又在公园里见面
了,这一次米老鼠沿着红色 的大圈跑,唐老鸭沿着蓝色的两个小圈跑,这一次到
底是谁跑的路线长呢?要求同学们课后去思考完成。


(围绕米老鼠和唐老鸭再次跑步问题,进行课后讨论,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 br>考空间,首尾照应,并使整堂课在温馨的故事中开始,在故事中结束。)
附:板书设计
圆 的 周 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线绕、滚动、拉直 化曲为直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πd 或C=2πr
教学反思
“ 圆的周长”这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圆的周长的定义;圆的周长与直径的
关系;圆周率的意义和圆的周长 公式。根据已有学生知识的经验,他们对于平面
几何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长方形、正方形有了 很深刻的认识,在学习
过程中,学生会很自然的联系到他们。但是不同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 br>由直线段围成的,而圆形的周长是曲线段围成的。这需要教师要有一个适度的点
播,根据学生的年 龄特点,不难理解。对于合作探究,因为已经是高年级学生,
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猜测、测量、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等数 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圆周
长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周 长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通过对圆周率有关 数学史料的介绍,结合学生对其中数字的感知,使学
生体验到数学家对真理的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严谨 的科学态度,以及中国古代
科技的兴盛。
4、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体验到实验对猜测的验证 作用以及对问题的探索
过程,并掌握学习方法,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本课教 学以“通过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为教学重点;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为教学难点。围绕着教学目标,为了突出
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力争在本节 课很好的完成教学
任务。


《新课程标准》很注重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创 设情境进行教学。于是,
我设计了“栗老师就在公园附近居住,每天早上都要到公园的圆形花坛跑步10
圈,你能算出栗老师每天跑了多少米吗?”这一情景,利用这一数学问题导入新
课。从而唤起学 生对学习圆的周长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紧接着,概括出
什么是圆的周长?猜想圆的周长与圆的哪 部分有关系?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
生的猜想意识,更为后面学习和深入探究埋下伏笔,很自然的进入探 究环节。
探究环节就是教学中的重点环节,为了突出重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
先共同找到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再通过测量、观察、分析、计算、找规律、
验证等操作活动,获取知识 的形成过程。这样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使每位学生
积极参与学习,真正让孩子们经历了数学学习的过程 。通过大家的努力,共同找
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公式。相信同学们在获取圆周长公 式
的一刹那,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的。
这一环节既有重点,又有难点。因为对于“圆周率”这 一名词学生很陌生。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也就成为了学生接受知识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测量圆周长和圆的直径,然后计算出倍数关系,实际上就是对圆周率
意义的体验过程。教 师只要在学生得到圆周率的时候,再去追问:圆周率是怎么
来的?学生自然会想到:“圆周率就是圆的周 长与直径的商”。这样,教师就顺理
成章的向学生讲解“圆周率”的有关知识。难点也就在此一点一点的 突破了。
整个教学设计我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知识的接受过程为科
学探究的 过程。这样做既教会了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同时又培养了学
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了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新课标》一直倡导的。于是
我引导学生利用公式解决了 在导入环节中提出的数学问题,这样做不仅体现了学
以致用,更使学生感悟到了学习的价值。
《圆的周长》一课,看似简单,其实探究过程很容易出错。特别是对圆周率
意义的理解,学生不知道探究 了半天得到的到底是什么?圆的周长公式到底在哪
儿?
由于本人教学水平有限,对 教材的理解与分析还不是很透彻、到位,在教


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希望各位领 导和教师留下您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圆的面积(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XX。今 天我解说的课题是北师
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节课——《圆的面积(一)》。我将从说教
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模式、说方法、说设计、说板书七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
解说。首先是说 教材。
一、说教材
《圆的面积》属于图形与几何中图形的测量这一知识范畴。纵观教材对本 部
分内容的编写,三年级下册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为学习各种图形的面
积计算奠定基 础。五年级上册中的《多边形的面积》各种图形公式的探索,为本
节课提供了方法的借鉴。同时本节课的 学习为后面学习《圆柱圆锥》和《扇形的
面积》打下基础。本节课在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发展学 生抽象思维能力
和空间观念的必需。
为此,教材在单元内容的编排上,设计了三个信息窗的内 容。其主要知识点
有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其中圆的认识为下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
公式的推导做好了空间想象准备。圆的周长为学习圆的面积提供了基础。
我们来看教材中本节课的设 计:在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材首先设计
了估一估的活动,通过圆的面积与圆内接正方形和圆外切 正方形的面积的比较,
既估计了圆面积的大小范围,又再一次渗透了正多边形逼近圆的思想。然后,教< br>材把圆进行分割,再拼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而且分割的份数越多,
拼出的图形越接近 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由此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推导出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说学情
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 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这一学段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类
比、 推理和归纳的数学活动经验,比如,在学习多边形面积时,把未知图形转化
成已知图形的学习方法;还有 上节课学习《圆的周长》时“化曲为直”的基础。
因此本课教学要关注知识的前后联系,体现“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
三、说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接下来,我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
个维度说说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操作、猜测、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
利用已有知识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实际问
题。(教学重点 )
过程与方法:通过圆面的剪拼初步渗透极限思想,体会“化圆为方”的思想。
培养学生合作 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数学交流能力。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 种探索和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
“转化”方法的价值。
四、说模式
“一切为了学 生的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核心理念,
结合我校的实际,经过实践与探索,我们莘 县实验小学提出了“先学后导、自主
互助”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导、自主互助”,简单的说,就是指 学生先根据教
师制定的学案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然后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
尚 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追问、点拨、指导。
结合学科特点,数学学科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这样四个环节:创 设情境,提
出问题——依案导学,自主建构——交流展示,矫正提升——达标训练,拓展延
伸。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会根据不同课型、不同的学情灵活应用,创造一切条件让
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 每一环节是否做简单介绍)
五、说方法
(结合课程标准谈)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在教学 中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


生理解圆的面积的意义,谈话法,使学生回忆已有知识和经验, 把把圆转化为近
似的长方形,探究启发法和多媒体演示法相结合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根据学 生自主性和差异性的原则,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
法,结合本节课内容,我会引导学生 经历猜想、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
体会“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为了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更好的体现数学课程的新理念,突出学生在学
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把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六、说设计: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并结合 本校的数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我设计
本节课教学环节如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预用时约3分钟;
依案导学,自主建构,预用时约12分钟;
交流展示,矫正提升,预用时15分钟;
达标训练,拓展延伸,预用时10分钟。
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汇报展示,点拨归纳两环节在本节课中是穿插
进行的。下面解说我的教学环 节: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2008年奥运会的视频,展现 奥运会闭幕式的
中心舞台的场景,引导学生找到蕴含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
能不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所以需要从中提炼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中心舞
台的面积是多少?升降舞 台的面积是多少?
(这样创设情境不仅让学生……而且增加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创
新精神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问 题意识,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能力,是学生迈向发明创造的必由之路。因而,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 务,也是我校本次教学改革实践
中进一步探求的内容。)
学生会发现舞台的面积就是求圆的面 积,接着出示课题《圆的面积》。看到
课题让学生说说本节课想要知道什么、了解什么,自然生成目标。 这样目标是学
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会非常乐意并急于解决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


2、依案导学,自主建构
目标揭示以后,通过交流,首先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 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
然后转入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在本环节我设计了一下几个活动:
(1)猜一猜,先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然
后让学生大胆猜想圆的面积 可能与谁有关?它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
研究呢?
(2)估一估,利用老师给学生准 备的画在正方形中最大圆的图片,估计圆
的面积大概在哪个范围之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又 再一次渗透了正
多边形逼近圆的思想。
(3)拼一拼,让学生打开二号学具袋,里面是把圆平 均分成若干个小扇形
的图片,有分成8份的、16份的、32份,大胆地让学生拼一拼,并把自己的发< br>现填写在学案上。
在操作中学生会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越近< br>似于长方形。由于在剪拼的过程中,图形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圆的面积
等于这个拼成的近 似长方形的面积,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等
于圆的半径,由此推出圆的面积等于S=π r
2
从中渗透极限思想及转化的数学思
想。刚才已经介绍我们学校的“先学后导,自主 互助”的教学模式,最大的变化
就是问题揭示以后,让学生依据学案呈现的研究过程和方法提示自主建构 新知,
这是我本节课设计的学案。
学生做学案的过程,老师来回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 况,掌握学生学
习的动态,并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为展示环节做好准备。
3、展示交流,矫正提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 发展的
过程。课堂上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行为。“展示交流、矫
正提升” 的实质就是课堂中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的过程。
本环节,具体操作如下:
(1)组内交流,初步解决问题。在组内交流时,老师及时了解每个 小组的
意见与观点,给小组分配展示的任务,各小组根据任务进行板书。


(2)全班展示,解决重难点问题。(怎么分工的,展示什么写具体)
本环节 ,学生要借助板书讲解自己的思路,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评价、质疑、
补充。教师对重难点及时追问、点拨 。本节课,我设计的追问点有:(应重点说
设计了哪些追问点,强化什么)
(3)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在学生全部展示完毕后,梳理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达标训练,拓展延伸
达标训练不是简单的做题,而是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有针对 性的训
练,供学生课堂上检测学习效果,突出“学案”的检测反馈功能。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 要涉及了这样三个层次的练习题,先是基础练习,看图
求圆的面积,接着是强化练习,用所以知识解决生 活中的问题,最后是提升练习,
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再具体些)
其操作流程是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学案上的达标训练,然后对子帮扶,
最后全班交流以达到全部过关的目的。 < br>时间到这儿已接近尾声,一节课中,我合理运用课件和白板,展示转化过程,
利用学案,引导学生 自学。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的过程中进行生生
互评、师生互评。
七、说板书
圆的面积

一节课板书可以反映一节课的重点及核心,我板书由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 圆
的面积公式的过程,使学生感受本节课转化的思想方法。
有人说教育是门艺术,艺术的生命 在于创新,教育是门科学,科学的本真在
于求实,我们走在教育的康庄大道上,我们就应该努力拼搏、奋 发求实、开拓创
新。
我的说课结束,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分数混合运算(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 容是北师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
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分数混合运算(一)》。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 法、说
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分 数混合运算(一)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混合运算和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这节内容不仅要使学 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是一
样的,还要会分析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确定单位“ 1”。同时又为以后要学
习分数乘法的运算律以及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混合运算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教材内容,我确立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体会分数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是一样的,
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2、经历分析数量关系 ,画示意图,说等量关系等数学活动过程,学会建立
解决问题的模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3、在探索分析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据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点定为: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难点为:分析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单
位“1”。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启
发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获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
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 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思
维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展开,使他们听有所 思,做有所获。教学中我采用多
媒体辅助教学,既突出教学效果,又优化课堂结构。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主体,教师要交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使学
生学会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
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 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会分析分数应用题中的数


量关系,确定单位“1”。这样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
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四、教学程序:根据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复习导入约2'—探索
新知约15'—巩固应用约20'—课堂总结约3 '”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具体过程
如下:
(一)复习导入
多媒体出示两道整数混合 运算的题,让学生计算并说说计算顺序,从而引导
学生说出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我们已经知道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那么分数混合运算又会有怎样的顺序
呢?今天我们就 一起研究——分数混合运算(一)”。(板书)这样设计,通过复习
旧知识为学习新知提供迁移的基础, 同时增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信心和欲望。
(二)探索新知
首先,多媒体出示书上的情境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
会 发现气象小组有12人,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

,航模小组的人数是
摄影小组的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很容易提出:航
模小 组有多少人?(板书)
(这样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题意的理解,为解决问
题打下基础。)
“对于这种问题, 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请同学们先独立解决,
然后小组内交流如何列式计算?”“谁来说说 你的方法?”学生交流后会有这样
的方法:用一条线段表示气象小组的人数。然后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3 份,用其
中的1份表示摄影小组的人数。因为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也就是3




份中的1份,那么摄影小组的人数就是:12×

=4(人)(板书)然后把表示摄
影小组人数的这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用其中的3份表示航模小组的人 数。学生
列出算式:4×

=3(人)(板书)
在学生说出方法后,我及时点拨“这道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你是如何找
的?” 引导学生说出根据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

,航模小组的人数是



摄影小组的

,可以列出等量关系:摄影小组的人数=气象小组的人数×

,航
模小组的人数=摄影小组的人数×


我继续点拨,“12×

=4(人)和4×

=3(人)分别求的是什么?把谁看成 单
位“1”?为什么这么列式?引导学生说出12×

=4(人)求的是摄影小组的人
数,气象小组的人数看成单位“1”。而4×

=3(人)求的是航模小组的人数。
是把摄影小组的人数看成单位“1”。之所以这样列式是因为求一 个数的几分之几
是多少用乘法。
有的学生还列出了综合算式,12×

×

。他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能 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板书计算过程)
“同学们,你们发现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 运算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会发现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是一样的,就是先算乘除法,后< br>算加减法,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同一级运算,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
计算。
(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补充,归纳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
运算顺序一样,加深学生对这 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新知识及时纳入学生的知
识结构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同学们 ,通过这道应用题,我们不仅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还要掌握
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对于解决分数 应用题,最重要的是准确地找到等量关系,
明确单位“1”是谁。”
(这一环节,教师及时总 结本课重点内容,有助于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
题策略,使知识及时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
(三)巩固应用
练习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使不同层次< br>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练习。
1、基本练习。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第22页试一试的两道题,然后集体订正。巩固对知识的
掌握。






2、提高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第22页练一练第1题,同时选几道题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
思考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分 析概括能力。
3、扩展练习。
让学生独立思考第23页练一练第4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 后教师有针对
性的讲解。并进行节约用水的情感教育。
这样的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既巩 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
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教
师适时总结。 (让学生先总结,既梳理了学生的思路,又使所学的知识及时内化,形成了
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还 培养了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学会反思。)
七、说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了教学 的重点,解决了教学难点。使教学内容一目了
然,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分数混合运算(一)
画线段图
12×

=4(人)12×

×

=3(人)


=3(人)
答:航模小组3人。




《搭积木比赛》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 好:我说说课的题目是《搭积木比赛》。这是北师
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很高兴今天 和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
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介绍。
第一个方面是对教材的分析,第二个方面是对本节课教法学法的分析,第三


个方面是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最后一个方面是本节课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说教材
我们先来看一看对教材的分析,我将分别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两
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搭积木比赛》这节课是第三章《观察物体》中的
起始课,它主要考察 学生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立体图形,感受从不同位置观
察,观察物体的范围的变化。并能由观察到的 形状还原立体图形,它重在发展学
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 。本节内
容为今后高中的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学习打下基础。
从学生的情况来看这部分的内容 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
由3、4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以后学 习高中的立体图
形的三视图学习打下基础。可以说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针对教材的 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这三个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3.能根据给定的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
图形所需要的小立方块的数量范围。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和想象等活动,观察立体图形的形状或根据平面图形还原 立
体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会按要求搭立体图形,并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立
体图形的形状。 < br>难点是能把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为立体图形,并体会
三个方面观察就可以确 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对于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


生参与程度高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法。按照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动
手实 践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
动,动口,动手、动眼、动脑 ,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同时采用分层练习法,学生
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二、设计思路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从感知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结合本节
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 点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
首先,画一画,体会面与体的位置关系。
然后,辨一辨,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在空间位置中的关系与变化。
接着,搭一搭,根据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最后,练一练,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根据这样一个教学思路,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第一个
环节是欣赏古诗,激趣促学 ;第二个环节是动手操作,探究新知;第三个环节是
拓展活动,强化新知;最后一个环节是全课总结,反 思提升。下面我将向大家具
体的介绍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安排。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首先由古诗 导入,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
时让学生认识到“不同角度观察,所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这一道理,并将此
生活中的现象渗透到本节课的数学探究中来,进而引入新课。
在第二个环节 中我首先让同学们做本节课的准备活动:同桌之间用五个小正
方体摆一摆,搭成立体图形,并从不同的角 度观察,画下来。
设计意图:本活动我没有按照课本直接给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而是放
手先让学生自主摆出图形,这样就有效的给予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有利于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接着进行第一个比赛:画一画。就是淘气用5个小正方体搭成了一个立体图
形,请两队同学分别 画出从上面、正面、左面看到的形状,比一比哪个队画得正
确。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先观察, 然后形成空间到平面的过度表象,想象立体图
形不同方向的平面图像的形状。接着,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 观察,将所看到的画
在方格记录纸上,同组同学交流对比,并在各组代表上台展示本组作品之后,得


出这样的草图。
最后教师评出画的最快又最正确的一组为胜利组。
本节 课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学生根
据立体图形这一载体,通过不同的 观察方法,抽象出所看到的图形的平面图形,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再接着进行第二个比赛:搭一搭。学生根据两个方向的平面图形搭一搭立体
图形。
在 学生演示并互相交流自己的搭法及想法之后,发现了有好几种不同的搭法。
因此鼓励同学用不同的搭法, 并共同讨论搭法的正误。最终得出根据2个方向观
察到的平面图形,我们还无法确定立体图形,但是能确 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
要的正方体数量范围。
最后,评出搭的最快,搭法最多的小组。 < br>在解决根据看到的两个面形状判断原立体图像最少或最多由几个小正方体
组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经 历想一想,摆一摆,再交流展示这一过程,着重发展学
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最后进行第三个比赛:看谁搭得多。用6个小正方体搭一个立体图形,从上
面看到的形状是。
首先我引导学生用5个小正方体搭,学生思考很快按照看到的样子搭好。那
在5个小正方体的基 础上,再加上一个,这一个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呢?通过学生
小组合作交流之后,各小组展示了搭好的不同 形状的立体图形。这样借助不同的
搭法,使学生积累拼搭物体的经验,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评出搭得最 多的小组。
在第三个环节中我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及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 br>特别设计和安排了两种不同的练习。第一种是基础性的练习。第二中是应用性的
练习。即是学生利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两种不同层次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 究,
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最后一个环节中,进行小结和作业。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 内容进行总结、
归纳、反思,就把零碎的认知过程和知识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板书设计
板书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为了突出重 难点我设计
了如下的板书,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观察物体

四、教学反思
本课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的内
容,是学生学习了观察由三个或四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延续。
在我来学环节,我安排了:“画一画”、“搭一搭”、“看谁搭的多”三项活动,
并以竞赛形式展开。
第一场比赛:课件出示由5个正方体搭成的一个立体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
然后分别画出 从上面、正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这个活动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
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观察的 经验,可以独立完成。学生兴趣高涨,很
快完成了任务,汇报交流时,我让学生重点汇报了怎样画出从左 面看到的图形的
形状。并且用动画演示了各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形状。
第二场比赛:此场比 赛我安排了三项活动,并由同桌合作完成。活动一:根
据给定的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形状搭一搭;活动二 :猜想并验证搭成这个立体图
形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活动三:给定三个方向看到的立体图形形状让 学生
搭出唯一的立体图形,使学生懂得要确定一个立体图形的形状,至少需要观察到
三个面。
第三场比赛:根据从上面看到的形状,用6个小正方体搭一个立体图形,看
谁搭的多。在前 两个活动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独立搭立体图形,
很快完成了所有的搭法。
在我来用环节,我们打破了以往播放课件完成习题的方式,改成了由学生先
完成答题卡再汇报的形式。使 每个学生都能检测到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 教学目标。教学中
我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创设出了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们在学习中,表现


总之,无论是第一场的观察画图比赛,还是第二场、第三场的动手操作比赛,
以及后 面的答题卡,无不是着重学生空间思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培养。整堂
课我努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 空间和足够的交流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探
索,创造,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 地位和教师为主导这一
新课改理念。

《观察的范围》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 教材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观察的范围》。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创设了猴子观察到的桃子的范围,路灯下的影子,汽车由远及近行 驶时,
观察物体的范围的变化等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情境,这些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紧
密,但学 生又很少关注其中是否蕴涵着数学知识,因此选择这样的内容,既发展
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可以培养学 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同时,教材
将眼睛、视线与观察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并能利用所 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
的一些现象,发展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联系紧密,并伴随学生的推理、想象、交流、创造等一系列的数学
活动,能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
3.制定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为:
知识 与技能: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
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 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
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通
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 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
及与他 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4.教材的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学生已 有知识经验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节课的
重难点是: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 域的过程,感
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解决日
常 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提出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 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本节课教
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
(1)谈话法: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 ,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参
与,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2)演示法:小猴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桃子,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观察
找到规律。
(3) 练习法:练习可以促进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可以进行思维训练,发
展学生智力,本节 课设计了不同的练习。
学法指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观察,掌握本节课知识。
三、 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环节
活动一:品古诗
数学课一直以来给人的 感觉是枯燥、乏味。怎样才能使数学课变得有韵味。
本节课一开始我课件出示配图古诗《登鹳鹊楼》,让 学生齐声朗读。提出问题,
引发思考 。诗人说“欲穷千里目”,须“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呢?你想 从
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其中的道理吗?把不同学科有机结合起来。
活动二:做游戏
爱 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本节课导入环节我让孩子玩游戏。请同学们翻开数
学书立在桌面上,请你将你的铅 笔盒放到数学书的后面,请你坐直。你能看见你
的铅笔盒吗?为什么? 不准移动你的数学书,不准移动 你的铅笔盒,也不准变
换自己的位置,你能想个办法看见笔袋吗?为什么现在就能看见了呢?通过游戏< br>使孩子初步感知观察的范围是受一些因素影响的。为新知的学习做了铺垫。
新知探究环节


活动三:画一画
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有只小猴它在墙外的树上向里张望。试 想一下小猴在
点A处能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呢?它到底能够看到多大的范围呢?我们在图上
该如 何表示呢?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爬到B处或者更
高的C处,能看到的范围是多 大?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画法和想法。在这一环节
我采用的是半扶半放的方式,找A'点是扶着孩子来完 成,并教给孩子方法,当小
候爬到B处和处的观察范围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
活动四:试一试
1、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
(1) 客车行驶到某一位置时(如位置①),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一部分,
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 所能看到B的部分是如何变化的?
(2)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在 这一环
节我主要引导学生找准观察点。
巩固练习分三个层次
1.判断让孩子自己当小法官来判断生活中有关观察范围的的现象
2.路灯下的影子
3.猫捉老鼠
最后通过数学故事让孩子用所学知识解释坐井观天的道理。使学生学以致用。
说板书设计
观察的范围

【这样设计板书,简单明了,又抓住了本节课 的重点难点,便于学生一看就
能明白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真正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说预期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 br>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


改 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
中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通 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了空间观念;体会
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 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五、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跟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是从熟悉的有 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
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整节课围绕不同的观察点看到不同< br>的范围,让学生画一画、试一试。最后引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得出结论:站
得高,望得远,看 到的范围大,东西多。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要注意观察点
通过障碍物的观察范围,体会到障碍物的高 低也影响着观察范围的大小。
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学生理 解
较为简单,学习兴趣较浓。课后让学生站在班级前面的走廊,观察靠近走廊和远
离走廊可以看 到的范围,让学生把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在实际中探索,更为深
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要多关 注学习中知识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更好
地理解,学得更轻松。

《扇形统计图》说课稿
一、说教材:
《扇形统计图》一课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 五单元《数据处理》第一节内
容,《扇形统计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条形统 计图
和折线统计图特点和作用,能利用这些统计图表示数据及变化态势;而且,在第
四单元已经 认识了百分数,知道了百分数的意义,并会解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
题。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 结合具体实例进行教学的,使学生体会到统
计的实用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
作用;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 得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在从扇 形统计图中获取信
息的过程中,学会相互交流,相互倾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扇 形统计图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
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难点: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得有效信息。
四、说教具准备:
本节课我运 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发挥了多媒体直观、形象、快捷的作
用,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清晰地呈 现在屏幕上,便于组织教学,便于学生
观察扇形统计图,从中读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 课堂效率。
五、说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时,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发
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积极参与教学
过程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情境法、直观法、引导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以及自
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发现 等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温故而知新。课前,我 让学生简单回顾已经学过哪两种统计图?言简意赅,
顺利导入新课学习——认识扇形统计图,让学生的注 意力很快集中在课堂上。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新课标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首先,我用课件出示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让学生观察宝塔图,明确健
康饮食的重要性。
其次,出示笑笑家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统计表,先出示统计表前两列,再
增加第三列,让学生 在对比中发现引入扇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另外,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 实践、自主探
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接着用课件出示绘制好的扇形统计 图,以及问题串,留给学生自主探
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先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再和组员进行讨论、 交流,读
懂扇形统计图。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亲自参与知识
的形成 过程,在轻松、愉悦、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快乐学习,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重
难点,培养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 能力,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巩固与应用


教是为了不教。在认识 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后,我紧扣本节课重难点,设计
了不同层次的练习:“试试我能行”部分,第一题填 空和第二题观察统计图,说
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主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从 统
计图中获得有效性信息。“比比我最棒”部分,让学生读懂统计图,说出自己的
想法,利用百 分数的知识学会解决问题,让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用有用的数
学,体会统计与生活的联系。
(四)课堂总结
在课堂总结环节,让同学们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既整理了本节课主要的知< br>识点,又培养了学生语言归纳概括的能力。然后让学生用星级评价自己,帮助学
生正确认识自我, 树立学习自信心。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是对本节课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延伸,是对本课 知识的检测。本着
减负高效的原则,我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58页“练一练”第2题,观察一年级
和六年级学生作息安排扇形统计图,回答问题,并结合计算提出合理化建议,体
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也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六)板书设计
板书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因此,板书里主 要体现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和作用,让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便于记忆。
扇形统计图
特点:用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扇形的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
作用:可以从图中清楚地看出各部分占整体的百分比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
关系。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认识扇形统计图的
特点和作用,正确地 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活
动之中,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 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合作意识,以
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另外,
课堂上,发挥了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方便快捷的作用,辅助自己的教学。课堂练
习设计 由浅入深,紧扣本节重难点,较好的巩固了本节所学内容。


不足:
1、课堂学生活动形式不够丰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课堂评价激励语言不丰富,没有全面的关注学生。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 br>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
元第一节《生活中的比 》。(出示电子课本内容)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除 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
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 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体会比的意义和作用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
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力 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
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 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
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图形放大缩小” “速
度与价格”等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在丰富的学
习背景中引 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体会引入比的
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 br>1、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
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
的生活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结合 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
交流中,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
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广泛联系生 活实际。通过学习,体会引入比
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认识 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会求比值;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使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首先通过 创设系列情境,激发
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在情境中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再通过自学课本知识理解数学概念——比的意义。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
中的比,引导学生把 生活和数学有效结合起来。目的是让学生对比有整体的认识,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
过程,为此在本节课 中我主要采用观察法、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交流
法这几种学法,让学生能用数学视角来观察和 思考,亲历探索过程。从而更好地
理解比的意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以“新课程理念”
为指导,以“情 境”和“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
主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教学环节“创境激疑”,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出示实例1:信息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在电 脑上把自己的照片在不改变形状的
情况下进行放大和缩小。这是淘气四次尝试的结果,你能帮他选一张最 满意的交
给老师吗?(这时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为什么有的比较像有的不像呢?这其 中是不是隐藏着某些奥秘呢?今天我
们要研究的问题就是:生活中的比。(板书)
为了突出教 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理解
比的意义,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互动解疑 ”我是这样处理的:让同学们自己探究
其中照片缩放的奥秘。
为了减少学生探究的盲目性, 这里,我是这样处理的:为了方便研究,我们
把照片放在方格纸上。让学生在小组里探究这些照片的长和 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
根据学生的研究基本能得出 以下几种研究途径:一是长方形长与宽之间的倍
数关系;二是两个长方形长的变化与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
将长方形照片的长和宽进行比较,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时我采用直接
告知的方法, 像这样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还有一个新名字叫做:比。在学生齐
读课本第69页倒数第三行的同时板书 比的意义。
这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比”的意义,引导学生回顾小结:“长
和宽相 除,又叫做长和宽的比;宽和长相除,又叫做宽和长的比。”师:长和宽
都是表示长度,刚才我们把长和 宽这两种同类的量进行比较,(板书:同类量)
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什么?
问题提出后让 学生自学课本,认识名称(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比和求
比值的方法。)由于此环节的知识性比较强 ,让学生先自学再讲解,既能培养学
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对新知加深印象。
为了深化比的意义,接下来我是这样安排的:
出示P70试一试的第2题第(1)问,让学生 观察思考:下面这幅图里面有
没有比呢?想一想:要比谁快,比什么呢?也就是要求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 ?汇
报交流,老师板书: 40÷2=40 :2=20(千米) 45÷3 = 45 :3= 15(千米)
通过师生互动,最后让学生明白:路程与时间相除又叫做路程与时间的比,
路程 与时间的比值就是速度。进一步巩固理解比的意义。
接下来我又出示“比价格”情境图,让学生独立完 成课本P70试一试的第2
题第(2)问。学生填完后汇报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求单价的方法学生不难说 出:
总价与数量相除又叫做总价与数量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就是单价。
此时再引导学生小结 归纳:从比速度、比价格两个例子我们看到:路程和时
间是两个不同类的量,可以相比较,速度就是它们 的比值;总价和数量也是两个
不同类的量,可以相比较,单价就是它们的比值。(板书:不同类的量)
第三环节“启思导疑”我主要通过知识迁移和比较重点强调教学比与比值的
区别和比与除法、分 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一容易忽视的知识
点。
第四个环节是“实践运用”,我是这样安排的:


为了及时反馈学生对比的意义 的掌握情况,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练习,从基础
到拓展,形式多样的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强 化了重点,突破了难
点,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
最后一环节是“总结评价”:
课堂总结是学生对学到知识的回顾和再现,在学生罗列出今天所 学知识后,
教师问:你对今天的知识有什么问题要向老师或其他同学提出的吗?帮助个别同
学解 决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五 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 的(出示板书),在板
书设计上,我力求简洁扼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

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以下特点:学生发展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思维为主线
思维;充 分关注学生的独立调查与合作交流;第一次上课,第一次练习,使学生的
知识技能得到实施和发展。

《比的化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比的化简》 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72——73页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
化简比的方法。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 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 化简比的必要
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在这之前,学生早已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
基 本性质”,最近又认识了比,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以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
系,大部分学生能较为熟练 地求比值。比较而言,实际上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
有相通之处,那么借助知识的迁移能帮助学生顺利理 解掌握新知识。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过程与方法:在 实际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在观察、比较中
理解什么是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体验知识的相
通性以及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教学重难点:正确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教学实际,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化简比的意义和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各抒己
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学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五
步六环节进行教学:
(一)基本训练,为新课扫清障碍
比的化简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 以及比、分数与
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复习这部分知识有利于新课的认知,让学生
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为新课服务。
(二)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及早出示课题,使学生有了注意方向,从而提高了
课堂效率。
(三)进行新课
进行新课这一环节主要有五个步骤
第一步:出示尝试题


先是直接结合情境提出问题“哪杯蜂蜜水更甜”,意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使其自 己意识到,光知道两杯蜂蜜水中蜂蜜与水的具体含量,是不容易判
断的。而后又引导学生联系最近所学, 想到用“比”来表示每个杯子中蜂蜜与水
的关系。借此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 挥学生学习主动
性。 通过观察、比较,以“最简单的整数比”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理解“化简
比”就是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过程。并初步感知化简比的方法,进一步感
受比、除法、分数之间 的关系,体验到知识的联系性。
第二步:自学课本
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例题,自己探索化简 比的方法,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化简
比的理解,一方面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一方面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
第三步:尝试练习,总结方法
从“试一试”到“练一练”,从模仿练习到变化练习,从独 立尝试到小组讨
论解决问题,既让学生感受到化简比的三种类型:整数与整数的比;小数与小数
的比;分数与分数的比,又让学生在寻求不同题目的解决方法中巩固化简比的方
法,还发挥小组骨干引领 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第四步 学生讨论
最后鼓励学生归纳化简比的方法,力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使学生体验
到知识的相通性。
第五步 教师讲解
教师对本节课知识进行画龙点睛的讲解之后,出示一组对比练习,让学生讨
论: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区别?让学生自己得出两者的区别,进一步理解化简
比的意义。
(四)巩固练习
练习层次鲜明,层层递进,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使学生练而不< br>厌,让学生一步步体验化简比的方法。
(五)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尽量要做到当堂练习,当堂校对,当堂纠正,还应为优秀生准备拓
展延伸题。
(六)全课小结:先让学生说收获,老师再作总结。


四、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集条理性、科学性、整体性和概括性为一体,
有利于学生将教材的 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能够体现出本节课
的教学目标及重点。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学生基本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对于课堂的设计,采用创设情境发
现比可以化简,就让 学生尝试解决,在学生尝试解决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
想到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而利用分 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商的不变性,
进行化简。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是批评,而是抓住这个 宝贵的时机,,
对化简比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一些强调,适当的区分求比值与化简比。
整节课学 生的配合很不好,在老师的引导下虽一步步得出新知,但感觉很失
败,主要是一开始引入时间过长,练习 太少,未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导致课
堂气氛不活跃,还有开始的小组讨论很失败,总之不管是教学教 育还是养成教育
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改进,希望各位老师能批评指正。

《看图找关系》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活动课数学 好玩
第二节《看图找关系》。本节课我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内容:能从图中分析出某些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作用:渗透函数思想。


2、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能力:能读懂一 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
息,体会图表的直观性。
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观察分
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
或行为,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简 洁、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图表,并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难点:能从图中分析出某些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函数思想。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1、学情分析
知识:折线统计图并能从中获得信息。
能力:具有一定的观察归纳能力,但语言表达能力薄弱。
心理:好奇心强,注意力时间长。
2、具体办法
第一,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
第二,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
第三,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
三、教学的主要环节以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回顾如何去看图表,这为后面“ 会
看图”打下了基础,因此,在引入新课之前,带领学生系统深入地复习折线统计
图的相关知识 是很有必要的。
(二)读懂图表,获取有关信息
活动一:研究速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学生经历观察、找信息,交流等方式,学习新知。
这一环节是这样设置的,首先出示了书上的 第一个主题图,我把这一个环节
分为三个层次来进行:


①从横轴、纵轴所表示 的意义来认识图表,图上的每个点都能读出汽车行驶
的时间与速度的对应情况。通过交流明确观察图的步 骤。
②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和描述,尽可能将信息
表述完整。
③在初步读图的基础上,分析汽车行驶路程的大致变化情况,体会路程、时
间和速度三者之间的 关系,渗透函数思想,为后续学习正反比例知识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先将教材中 的主题图整体出示,让学生感受关
系图的组成部分,然后学生再通过深入、具体的分析,能用语言描述出 汽车在三
个时间段速度变化情况,以及在图中的特征。教师还注意让学生将文字和图进行
比较,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图表简洁,直观的特点。
(三)练习巩固,思维训练。
活动二,研究数学公开课堂内的声音和时间的关系图。
活动三,研究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练习这个环节中,我是这么处理教材的,教 材中提供有两个情境,一个是
汽车行驶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图,另一个是场内的声音与时间的关系图,咱们 这里
的学生对足球这项运动并不是非常熟悉,所以为了消除陌生感对学习兴趣的影响,
我把它改 成了一节数学公开课的声音与时间的关系图,学生对这个情境是很熟悉
的,再一个由于“汽车行驶”的活 动做得足够充分,我就把这一情境当作了练习
题。
【设计意图】练习中设计了各种不同的图表 ,让学生独立观察并表述数量关
系,能较好的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练习的 形式多
样且富有挑战性,给学习以强烈的情感体验。
(四)总结评价。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帮助学生回顾新知,再次梳理知识,也
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全课总结,课后拓展。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主要思考了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本节课的知识学生掌握并不难,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对学习
活动充满热情? < /p>


第二,如何将教材中零散的图表设计在大的情境中,既能把所有的知识串连
起来, 又使问题情境相对完整?带着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我将教材内容进行了
调整和重组,通过“淘气坐公交 车去商场”、 “淘气去足球场看球赛”、“淘气与
父母去散步”,等情境将课堂内容串连起来,全课以 淘气的学习、生活为主线,
以理解实践、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为主要学习方式,引导学 生
生动活泼地参与对数学图表的认识、解释活动中,唤发了数学的生机和活力。充
分体现了“数 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理念。
六、说板书设计:重点突出,简洁直观,印象深刻。
看图找关系
1、横轴、纵轴
2、线的变化趋势
3、分析图形 图可以简洁、明了地表示信息
七、说反思。
以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载体,通过让学生 观察、思考与合作交流等学
习方式,引领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对数学图表的认识活动中,教师积极关注学 生
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在图表中寻找描述生活情境的信息,以此来认识、了解
一些表示数量 关系的图表,同时感受用数学图表来描述事件的简洁性。以理解实
践、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 结合为主要学习方式,引领学生参与对数
学图表的认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理念。

《百分数的应用(一)》说课稿
一、 纵横联系,说教材
《百分数的应 用(一)》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就是“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 )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是在学生掌
握了 “百分数的意义”、“小数、百分数、分数之间的互化”、“ 百分数的简单应
用”、“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
根据分数乘法应用题与百分数一般应用题及学过的百分数的知识,我确定了
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


几” 的意义,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提高
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数学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并
尝试解决生活中 的一些简单的百分数问题;能试图探索出解答百分数一般应用题
的方法,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关目标:体验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认识到许
多实际中的问题可以借助数 学方法来解决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
生质疑的能力,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特征及解答方法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设计教具,说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多媒体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情境的加入会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所以我将
例题、习题通过课件的形式来呈现,同时这也有助于例题间的比较。】
三、激发参与,说教法
1、情境创设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
数学。”我在上课 伊始,就创设了水结成冰的生活情境,并说明在这种自然现象
中也有数学问题,正好有个问题解决不了, 激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2、自主探索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应有之义,是新 课
程的核心理念。这节课在新知的获得过程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画、动脑想、动
口说,去探究 新知,使学生获得较准确的知识。
3、联系生活法:“数学教学要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以学生的生 活经验和已
有的知识出发,最终要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社会生活。”
因此,我在 导入新课、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弹性练习的各个环节尽量用学
生熟悉的例子来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 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数学意识。
4、激励评价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 程,激励学
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我在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发现有独特见解的,
都 给予激励的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自主探索,说学法
新课程不但倡导教师 教学方式的转变,而且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


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掌 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
方法主要有:
1、转化法:学生在理解“增加 百分之几”的意义时,学生能结合百分数的
意义,把知识转化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帮助理解新知识。
我给予了及时的肯定,并说明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
中多加利用。
2、比较法: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出现了两种方法,学生就对两种方
法 进行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3、合作交流法: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各自的 资源,开展小
组合作,在小组中分工明确,提高了学习效益,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最佳的开发,
树 立的主人翁的意识。
4、反思法:方法注重反思,学生才能学得牢。在课将结束,学生对自己的
获得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取长补短。
五、着眼互动,说程序。
(一)复习旧知,谈话引入(板书课题:百分数的应用(一))
【设计意图:简单回顾就知, 勾起学生对百分数知识的回忆,为本节课的学
习做一个铺垫,便于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探究新问题 。】
(二)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1)生活导入。
我觉得教材给我们创 设的“水结成冰的”生活情境,很贴近学生。所以直接
选用了教材创设的情境。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不知 道你们注意观察没有,在生活
中水结成冰,体积有什么变化”,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回答出问题“ 体积
变大”。我又适时的追问一句,那有谁知道为什么体积变大吗?学生根据以往的
经验或课外 学习能大概说出原因,教师不做细说明,只是调动一下学生的兴趣,
与科学学科进行一下整合。
(2)激发兴趣。
学生在明确“水结成冰,体积会变大的”的结论后,及时说明有一个同学在
这种自然现象中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但一时不会解,让我们帮忙。以此激发了
学生的好强心,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寻找数学题材导入新 课,不但可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
象化,使学生觉得数学问题是那么的鲜活,形成问题意识。】
(三)相互合作,探究问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这一环节,我及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李刚同学制作冰块时的条 件“用
45立方厘米的水,制作冰块,结成冰后,体积约是50立方厘米”,并提出问题 “冰
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百分之几”。(边说边板书45立方厘米的水——50立
方厘米的冰,冰的体 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百分之几)同时结合问题,揭示出是
一道关于百分数的题,,再对百分数的意义进 行复习,为后面理解增加百分之几
做好铺垫。
2、讨论分析,理解问题。
既然是要 帮助李刚,就及时说明帮助的原因是“一时没能理解增加百分之几
的”意思,把问题集中,让学生分组研 究。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
分组讨论时,可提示学生结合学过的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一般 应用题,画线段
图对问题进行分析。画线段图对于六年级的同学来说已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方
便学生发现数量关系的方法。
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时,下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探讨,既做到了师生 的
互动,又能及时发现找到结论的同学,到前面板书线段图。(画出线段图)
3、找到方法,解决问题。
①让板演同学,结合板书说说对“增加百分之几”的理解,教师适 时的补充
说明,最终找出结论“增加百分之几”是“冰比水多的体积与水比,多的体积是
水的百 分之几”(指图),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简单百分数应用题“一个数是另一个
数的百分之几”。在此教师及 时渗透“转化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进行学法
的指导。
②结合学生的汇报,及通过课件 展示李刚的参与,找到第一种解法“冰比水
多的体积除以水的体积”,学生板演计算。(板书第一中算法 :(50-45)÷45=11%)
③再结合线段图,让学生找到第二种解法。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分 数应用题,
会想到把水的体积看作单位1,百分数就是100%,用冰的体积除以水的体积,求


出整体的冰的体积是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再减去水的100%,就是增加的百分
之几。 (指图说)在及时出示课件,李刚理解了的公式“冰的体积÷水的体积
-100%”,让学生列式解答。(板书:50÷45-100%=11%)
④找到两中算法后,教师补充说明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那种算法解题都可以。
4、教师质疑,深入探究。
学生在帮助李刚同学解决完问题后,教师又马上利用课件,提出了 自己的疑
惑“把这50立方厘米的冰,再化成45立方厘米的水,水的体积比冰的体积减少
百分 之几?是11%吗?(板书50立方厘米的冰——45立方厘米的水,水的体积
比冰的体积减少百分之几 ?)
学生可能会有疑惑,教师组织学生再分组画图探讨,并且只列式不计算。学
生通过画图( 画图),分析出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是减少的体积与冰比,用减
少的体积除以冰的体积就能求出问题( 板书(50-45)÷50)。再与前面的算式比
较得数一样吗?学生经过分析,发现除数不一样,结果 也不一样。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除了让学生理解“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还让学生明
确多百 分之几和少百分之几不是一个数,因为他们对比的量不同,也就是单位一
不同。(指板书说)。最后在引 导学生找到不同算法。(板书:100%-45÷50)
5、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教师结 合板书说明,刚才的学习内容,是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知识:百
分数的应用一,也就是一个数比另一 个数多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接
下来的时间,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解答这类题目的?
主要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方法:(1)先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 数多(或少)的具体量,再除以单位“1”;(2)先求一个数是
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再把另一个数看 作单位“1”即100%,根据所求问题把两
者用减法计算 (板书) 接下来,我们继续探讨百分数在生活当中的一些应用。
(四)、加强训练,巩固新知。
在 练习的设计上,我兼顾了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
与练习,以求训练思维、培养能 力、形成技能。
1. 一件衣服,原价300元,店家优惠了60元,优惠了百分之几?
(你知道“优惠了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吗? )


这道题告诉了单位“1”—— 原价300元,以及优惠的钱数60元,求优惠
了百分之几。先让学生理解“优惠了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可能会说
“优惠了百分之几”就是 “现价比原价少了百分之几”,知道原价300元,还有
现价比原价少的钱数60元,可以根据学习新知 二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
之几”的问题的第一种解题方法进行计算;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优惠 了百分之
几”就是“优惠的钱数占原价的百分之几”,直接用“优惠的钱数60元”除以“原
价 300元”,就是“优惠了百分之几”。通过比较,学生会对“少了百分之几”有
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2. 一种商品,现价640元,比原价降低了160元出售,降低了百分之几?
(你知道“降低了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吗?
这道题告诉了现价640元,以及现价比原价降 低的钱数160元,求降低了百
分之几。先让学生理解“降低了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可能会 说“降
低了百分之几” 就是“现价比原价少了百分之几”, 单位“1”—— 原价不知
道,我们要先求出原价,由于“现价比原价降低了160元”, 原价多,现价少,
1 60元是原价与现价的差,求原价,用加法,640+160=800元,由于原价与现
价的差知道,是 160元,不用再计算,可以直接用160÷800=20℅,因此降低
了20℅;还有的学生可能会根 据第1题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得出“降低了百分
之几”就是“降低的钱数占原价的百分之九”,虽然算式 相同,但后一种理解更
简单一些。通过第2题的计算,学生会对“减少了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有< br>了更深的认识。
3. 光明村今年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21台,比去年增加66台,今年每 百
户拥有彩色电视机的数量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几?
这道题与第2题很相似,区别有两个,一个是单位“1”—— 去年每百户拥
有彩色电视机的数 量较小,求单位“1”用减法,而不是用加法,用121-66=
55台;另一个区别是问题问“增加了 百分之几”,而不是“减少了百分之几”,
最后用“增加的台数66台”除以“去年的台数55台”,结 果是120℅.
(五)课堂总结,整理学案。
通过学生说一说本节课自己的收获,达到对本 节课知识点的梳理与整理,进
一步巩固对知识点的掌握。通过整理学案,把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 ,并


对导学案上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巩固。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应用(一)
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

方法一:(50-45)÷45 方法二:50÷45≈111.1%
=5÷45 111.1%-100%=11.1%
≈11%
答: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了11%。
六、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 思维为主
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
导者、 合作者,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引
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给 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
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 喜悦。

扬州市职业大学-难忘的教师节


端午来历-复活读后感1000字


加拿大本科申请条件-浙江省吴兴高级中学


上海电力学院地址-惊天魔盗团影评


欢度六一-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


自荐书范文-安阳财政信息网


专线接入-网络广告策划


初三学习计划表-离别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