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1

巡山小妖精
575次浏览
2020年09月12日 20:5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承受力-关于国庆节的古诗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
案(全册)1



小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
法(一),表内乘法(二)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
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认识时间,量一量, 比一比,数学广角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 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
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
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
愉悦的数学学习 体验。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 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
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 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 ,熟练地口
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 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 br>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是锐角还是直角;
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 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
在方格 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认识具体的时间。



7、初步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
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
学生初步观察、 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
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 br>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
切联系,感受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
与生动、直观的 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
体 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 摆一摆………………………………………1课时左右
(七)、量一量,比一比(1课时左右)
(八)、认识时间(4课时左右))
(九)、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十)总复习(4课时左右)














二年级数学上册辅导计划

一、指导思想: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个客观存 在,因此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是不可或缺的
一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发展,体验 学习的快乐,进
步的乐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我根据教育理论中“因材施教,量
力 性原则”和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班内分组理论”,实施特殊教育计划,分
层教学,在班级中挖掘学生 的个体差异,做好学困生转优辅导工作。
二、辅导计划:
42班共有学生 人,43班共有学生 人,根据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
惯、学习成绩我把他们分层A、B、C三个层次。
C层学生辅导计划
班级中C层有 人,大部分学生智力一般,学习上有依赖思想,没有 独
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遇到较难的题便等老师的答案,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
我对C层同学 进行重点辅导,目的是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
的是做好C层学生的转化工作。在工作中 ,我十分重视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溺
爱优秀生,不鄙视后进生。制订出转化计划如下:
一、开家长会,汇报该生在校的学习情况,让家长协助教师教育和督促自
己的孩子努力学习。
二、课后多和C层学生交谈,态度要和蔼,使后他们愿意接近老师,经常
和老师说说心里话,有 利于我对学生的了解,有利于做好转化工作。
三、开展互帮互学的活动。这学期我充分发挥班级干部的 作用,采用一帮
一,手拉手的活动。让A层同学给C层同学当小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补课,互
帮 互学。为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采用了相应的奖励机制。
四、我对C层学生的缺点批评要恰当得 体,切忌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能
让其他同学嘲笑他们,嫌弃他们。经常鼓励他们,有了一些进步一定要 表扬。
五、设进步奖,使其能真正感到成功的喜悦。
六、利用课余时间给C层学生辅导,尽力使他们的成绩有所提高,让他们
认识到“我能行”。
B层学生辅导计划
全班有 人处在B层,其中有一部分智力较好,还有一部分智力一般, 但
他们肯努力学习。针对他们的智力特点,适当地进行辅导,使他们全面地掌握
知识,特作辅导 计划如下:
一、 树立目标,严格要求,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采取有效措施,促使
其更快地进步。
二、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上课积极发言,开发智力。
三、辅导他们多以课本为主,以课外练习为辅的方 法。在基础知识、基本
技能上下功夫。在夯实基础之后,发展他们相关的数学能力。
A层学生辅导计划
全班有 人处在A层,他们爱学习、会学习,在数学学习上主动性很高 。
思维敏捷,有钻研精神。针对这一层次学生这特制定如下目标:
一、保证在课堂上不留给学生任何知识盲点,当堂课知识要弄懂、弄通,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在解决基本题型之后,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钻研难 题的精
神。让他们的数学思维活起来,动起来。
三、在这一层学生之间要行成“竞争”的氛围 。克服骄傲自满的心理,明
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
四、发挥A层学生的特长。建立兴趣小组,让这一层次学生不偏科,均衡
发展。
总之 ,辅导学生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有时候即使费尽心机,也可能
收不到太大的效果。所以,我想在辅 导各层次学生时还得自己不能着急上火,
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只要他们在其原有基础之上不断有进步 就行。相信,
只要我们赋予真挚的爱,正确的诱导,采取多种方式的教育方法,一定会使我
班的 数学成绩整体上有一个质的飞越。



































1
入学教育


教育目的:1、收回心思,迎接新的学期。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 新生自我介绍。
二、 课堂要求。

课前准备:铅笔,书本,数学本,尺子,橡皮。

课堂学习:1、上课时眼睛始终盯住黑板,不开小差。
2、积极举手,认真回答老师提问。
3、要发言先举手,别人发言认真听。
4、遇到不懂的地方问老师。

课后:1、认真完成作业,不拖拉。不懂的问老师,不许抄袭。
2、有错误及时更正,及时交给老师检查。

三、家庭作业要求。
1、字迹工整,认真答题,家长必须认真检查,并写好完
成情况。
2、第二天早上及时交给老师。
3、复习当天内容,预习明天要学习的内容。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
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 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
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 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
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
单位的作用。
2、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米=100厘米。
3、 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 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 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
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2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
单位的作用。
2、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
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
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
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 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
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 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
的宽, 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 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 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 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
盒等物体的长度。
2、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
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
结果可能会与事实 不符。
3、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
学生在具体的操 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
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 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 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
的竖线比一比。
2、 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 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
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 ,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
的物品长。
3、 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
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
时都要提醒学生注 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



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 体会统一
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1、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
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
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
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
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 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
着几。
4、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 ?让学生去
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
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
要正确。
2、 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 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
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
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
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
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4
第3课时 认识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的例2和例3、第4页的例4和例5。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学生初步学会用刻 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学生在估测物体长
度和实际测量比较中逐步形成估测能力。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会量身边物体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难点:较正确、灵活地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活动中亲身经历量一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教学准备:各种尺子(学生尺、米尺、卷尺)、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认识学生尺。
1.回家测量过物品的同学谈一谈,用什么测量比较方便?(尺子)
2.关于尺子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
3、请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补充完整板书:(1)学生尺上有:A、数字: 0、
1、2……; B、刻度线:长线对数字; C、字母:cm表示厘米(2)用学生尺
测量时要从左端0刻度线开始量。
二、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1.每组派一名同学分别用尺测量黑板的长 、教室的长、宽和教室门的高度。
然后谈谈体会。教室很长,用学生尺量很麻烦,而且不是很准。
2.问:那你们想到了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教室的长、宽呢?(米尺)
3.出示米尺告诉学生它 的长度是1米。请学生从学具盒里找出1米的尺子,
仔细观察,它和学生尺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同桌交流后集体交流:米尺上数字多、刻度多,有100,而学生尺上最多只
有20;米尺比学 生尺长得多。
3.双手张开把米尺拉直,看看米尺有多长,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
4.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然后用米尺核对。
5.用1米尺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6.思考:“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1米=100厘米。追问:你从哪些途径知道1米=100厘米。
三、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米和厘米各适用量怎样的物体长度?你会用尺子测量
吗?闭眼比划:1厘米、3厘米、 1米各有多长。



四、布置作业
1.用学生尺量你喜欢的物体长度,至少4件,并记录在本子上。
2.完成书本P6页第2至第5题的操作练习。




5
第3课时

























认识线段(总第

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6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直的、可度量的、有两个端点。
2.学会量画线段,在量画线段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长度观念,提高估测的
能力。
3.学生在独立和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观察、操作能基本能
力。
教学重点:知道线段的特征,学会量、画线段(整厘米)。
教学难点:估测线段的长度。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画一画。
教学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观看插图:消防员叔叔滑钢管、快速集合的情境。
师问:为什么不走楼梯,而滑钢管?
生答:因为滑钢管是直直的,比较近;走楼梯是弯道,比较远。
师:生活中类似这样直的东西很多,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我们一起来
研究。
观察体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吸管、铅笔、绳 子、铁丝等),看一看、摸
一摸,你发现了什么?并交流。(有直的、有弯的、不能拉长)
(2)尝试将这些物体用线画出来,并展示学生作品、交流想法。
(3)学生自主分类,说明 理由,教师适当指导点拨:主要分成两类,一类
是直直的,一类是弯曲的。
(4)教师出示下列线段(图1),请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图1
学生观察交流汇报,教师提炼:直直的,两端有端点,可以测量长度。
小结:像这样直的、两边不能延伸的、可以量长度的线,我们叫线段。
(5)学生自己任意画一条线段。选择个别展示,提醒学生画图要注意的问



题。
(6)练习:书本P9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反馈)
2.量线段、画线段
(1)回到图1,请问哪一条线段比较长?你能估测他们分别有多少长吗?
(2)学生尝试用尺子量印在练习纸上线段的正确长度,并交流学生的测量
方法和结果。
(3)教师演示规范的测量过程和方法,然后学生再次选择其中的一条测量。
(4)学生练习:书本P7第8题。
(5)学生尝试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展示学生作品并介绍方法。
集体讲评,注意表上端点并写上具体的长度,有错误的及时修改。
(6)练习:画出两条线段,一条长4厘米,另一条比它长2厘米而且方向
要不同。
学生画,老师巡视批改,并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三、拓展运用
1.给你四个点,你可以画几条线段。
· ·
· ·
2.家 . . 学校
哪条路更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你对线段有哪些新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1.书本P9第6题、P10第10题
2.画两条长6厘米的线段,一条横着画,一条竖着画,看看有什么视觉不
同。






6
第5课时 单元复习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单元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整理,学生建立更清晰的长度观念。
2.通过有意识的估测活动,学生有更好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
3.通过实际的量画活动,学生有比较熟练的作图技能,并在作图中增进对
线段的理解。
教学重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巩固,能测量和画图。
教学难点:估测能力、灵活的作图能力的形成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练习法。
教学准备:各种实物、线段、学生尺、1米尺、断尺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学会了哪些新本领?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2.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并板书:
长度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厘米(cm)
量比较长的物体长度:米(m)
1米=100厘米
线 段: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长度。
技 能:会量 会画 会比划
二、实践操作活动
1.比划:学生借助手和身体比划 1厘米、3厘米、5厘米、7厘米、1米、
2米等,并互相检查和比较。
2.画:学生分别画 出长度是1厘米、3厘米、5厘米、7厘米的线段,选择
部分展示并实际测量是否标准。
3.再次比划: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3厘米、5厘米、7厘米的长度
4.量你身边的短小物 体的长度:任意四件(先估、再量,用厘米做单位不
到整厘米的取整厘米数)
5.量教室内窗户、门的长、宽。
先估计分别是多少长度并记录;再想用什么工具、使用什么 单位,为什么?
最后实际测量,并交流测量结果。
交流心得:对同学有哪些温馨提示?



引导学生小结:测量比较短的物品(如橡皮)用学生尺,厘米做单 位;测
量比较长的物品(如黑板)要用米尺,用米做单位。
三、综合练习
1.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枝铅笔长17( ),数学书本宽14( )。
(2)教室门高2( ), 黑板长4( )。
2.(1)画一条长6cm的线段;

(2)画一条比6cm短2cm的线段。

四、总结全课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本单元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你画线段、量线段的能力有没有提高?应注意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实践作业:画出长6厘米的5条线段,并组成一个五角星。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单元教才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
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
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这部
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
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
深对厘米和米的认 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 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
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
单元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
方法的理解。
单元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 1课时左右







7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2--- P13例1、例2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
理。
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
则,能熟练的计算。
3、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 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 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
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 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
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
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 思考,小
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
1、 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2、 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 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
练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8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4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
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
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8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
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
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教学例3。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 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
书课题:进位加法。



4、 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小棒帮助理解。再列竖
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
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
法。
2、完成P12做一做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学生汇报。
3、完成P13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
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9
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15---P16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
做准备。 2、 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3、引导学生在辨 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
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
生的运算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
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 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
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
么问题?指名回答。



3、 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5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 说一说,把
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4、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6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5、完成 第16页练习二第7题。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后完成。指名汇报,
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6、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9题。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 它们
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
7、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指名汇报。
8、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10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
9、完成第16页11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
汇报。
[设计意图]:加深理解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
四、随堂练习
















10
第四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7、18页,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
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
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
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决聪聪的问题。板书算式:36-23



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
位,十位减十位。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二、 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
结果及算法。
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 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
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掌握计算方法。
三、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 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
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 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四、 随堂练习


















11
第五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
(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9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教学重点: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教学难点:
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 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思考
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2。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
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
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3、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 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
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5 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
3、完成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
怎样改正。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随堂练习


















12
第六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0 ---P22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 方法,能较正确、熟练
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和题卡
教学过程:
一、总结引入
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 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
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汇报。总结得非常好。今 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
究 。
[设计意图]:课前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3 题。
请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 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怎样求还
剩多少个?指名回答。板书算式:32-21,该如何计 算呢?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4题。
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选一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3、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4、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7题。同桌两 个同学与相说一说下面各题差的十
位上是几?你是怎样想的?
5、第21页第10题。 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汇报。怎样求雨伞多少钱一把?独立
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计算 方法。指名汇报,并说明算法。
5、 第21页第11题。
6、 先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从加法和减法中各选一道题在小组内说说计算
的方法。指名汇报、订正。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
握计算方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订正、评 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 学问题?和
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
互相交 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练习的熟练性。
五、 拓展练习。
P22页第14题。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汇报交流。
六、 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13
第七课时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教学内容:
课本P23 例4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3.
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 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
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
趣。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4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 < br>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
报,并说明解题思 路。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二)、完成第24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
解题思路。思考、提问, 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
流并说出解答思路。
(三)、小结:比较 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
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 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答
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随堂练习





























14
第八课时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5--P26,练习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10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
数”的简单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的计算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二(1)班原有38位同学,这学期又 转来5位同学,二(1)班现在
有多少位同学?这道题该怎样解答?把你的解答思路在小组内说一说。学 生汇
报解题思路。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练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
1、 完成第25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
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选题说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与两位的加、减
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汇报、归纳。 < br>2、完成练习四第5题。观察统计表学生分小组交流从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
学生汇报发现。思考 、提问,和同桌交流问题。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
学生汇报提出的问题及解答思路。
[设 计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同时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 。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四第6题。观察图,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 一听。并汇
报:怎样做可以知道第二只啄木鸟吃了多少只虫?在练习本上解答出来。学
生汇报解 题思路。
2、完成练习四第7题。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怎样做可以
知道小玉 攒了多少钱?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指名汇报解答方法。做
了这道题,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 生
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练习
练习四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回答。














15
第九课时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课本P27--- P28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3、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口答。
7+6+5 8+9-13 24-10-7
20+30+10 17-3+4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的加减法。
[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出示表格 。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
的问题,并解答出来。
(3)、怎 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8+34+23这道
题怎样计算呢?学生试算并在 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
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
2、教学例2。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了解信息。分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的信息。思考
解题方法。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学生,汇报,板演解答过程。
3、完成练习2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板演,并说明计算方
法。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28页做一做。
2、完成29页练习五第1、2题。
3、引导完成29页练习五第3题。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四、课堂总结:
学生在知识、方法上做一个回顾。学生自由说说。
五、随堂练习















16
第十课时 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
课本P28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
给同学听一听。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 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
多少人?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
式。
2、练习。完成P28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
计 算过程。3、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第8题分小组比赛完成。指名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五第5、8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
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



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 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
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第十一课时 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P28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 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7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
给同学听一听。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 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
多少人?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
式。
2、练习。完成P28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
名 说说计算过程。3、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
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 结。
[设计意图]: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第8题 分小组比赛完成。指名说说计算方法。2、完
成练习五第5、8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 订正。3、完成练
习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
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18
第十二课时 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P28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 人,下去了25人,又下去人28人,现在有多
少人?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 习本上写连写竖式。
二、合作探究
1、指导学生解决上面的问题。
(1)学生读题。
(2)指导理解题意。
(3)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1、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的方法。
2、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增加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2、教学例4。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检验以后学生汇报想法。
3、完成P28页做一做第2题。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
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P30练习五第6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
进行判断。
2、完成练习五第7 题。
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加减法计算能力。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19
第十三课时 加减混合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30--31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P30练习五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 2、完成P30练习五第10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
指导。学生个别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与笔算的练习,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 纳:笔算加法:相
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笔算减
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学生独自思考笔
算加减法的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
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
2、完成P30练习五第9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你能 提出什么问题?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
并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学生汇报。
4、完成P30练习五第11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拓展练习,巩固旧知
1、完成P30练习五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第13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
3、完成P30第14题.
读题理解题意。你是怎读想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回答。
4、完成思考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五、随堂练习
20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32页
教学目标:
1、解决各类加减计算的真正含义,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多个相



关的问题。为两步计算的问题做好铺垫。
2、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与讨论,学会合理分析,正确解决各类加
减计算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解决各类加减计算的真正含义,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多个相
关的问题。为两步计算的问题做好铺垫。
教具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
2、完成P33练习六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个别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与笔算的练习,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教学例5.
1、出示主题图。
图上画了什么?
有几个问题?如何解决?
已知条件有哪些?
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联系?
汇报交流。
2、巩固练习。
做一做。
学生独立思考。
汇报交流。
重点分析已知条件,学会从问题出发解决问题。
三、拓展练习。
1、练习六第1题。
图文应用题应注意什么?
有几个问题?哪些与第一个问题有关?
学生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
哪些与第二个问题有关?
如何解决?
学生独立解决。
汇报交流。
2、第2、4题。
方法同上。
四、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5、6、7、8。
五、课堂总结。































21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35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练习,培养学 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P37练习七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 2、完成P37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个别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与笔算的练习,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 纳:笔算加法:相
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笔算减
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学生独自思考笔
算加减法的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
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
2、完成P35练习七第2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你能 提出什么问题?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
并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学生汇报。
4、完成P35练习七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1、完成P36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第2、3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
3、完成P35第 5题读题理解题意。要知道大约需要多少钱?你是怎读想的?
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回答。
4、完成第4、5、9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五、随堂练习。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 上教学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2
个特点:



1、 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
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
使学生经历数学知 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
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 学的兴趣。
2、 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 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
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 成数学的概念和法
则。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
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单元教学要求:
1、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
学会用尺画角。
2、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
直角。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
角和直角。
单元课时安排:约3课时





22
第一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38、39、例1、例2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
会用尺画角。
2、 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准备:
情景图,剪刀、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 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发学
生认识的兴趣。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 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
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
(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2、制作角。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3)、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
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3、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
(2)、教师 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2画两
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3)、学生练习画角。
请小朋友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
要注意什么?
总结画角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品抽取出数学中所要研究的角;认识角 的各
部分名称。通过制作角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程度有
关系,而与角 的边的长短无关。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 完成P39页的做一做第1、2、题。
2、 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能用
角创作出这样 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3、 学生创作画。
[设计意图]: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 。学生在练习、创作的过程中丰富
了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大胆的想象,在活动中体会并感 受到几
何图形的美。
4、练习八第1、2、3题。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23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40,例3、例4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
直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 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 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
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 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
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 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 教学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 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
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 br>(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
角是不是直角可以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 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 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
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生 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
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 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
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习效果测评
1、 完成第40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 完成第40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
在我们的身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
24
锐角、钝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41页例5,P42例6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紧密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重点:
充分感受到角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角和直角的把握。
教学难点:
充分感受到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方格纸、正方体和长方体盒子、直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指名汇报。
学生观察图形并思考。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角。
[设计意图]:情境学习,进入新课。
二、教学例5
1、 出示例5中实物
要求观察找出题中的图形哪些是角?为什么?说说理由。
汇报说明理由。
2、用三角板比一比。每个角与直角比较,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
教师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或把这两个角做成投影片,把他们重
叠起来验证。
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从而验证角的大小。
指名汇报并说明你发现了什么?
3、总结:锐角:比直角小。
钝角:比直角大。
三、教学例6.
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学生分组活动。
汇报交流。
教师板书学生所拼有代表性钝角。
四、完成P42做一做。
五、巩固练习。
1、练习八第4题。
使学生感受角的变化,不必强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练习八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25
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课本P44、45页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紧密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角和直角的把握。
教学难点: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方格纸、正方体和长方体盒子、直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完成第42页练习八的第2题。
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指名汇报。
学生观察图形并思考。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角和直角。
[设计意图]:情境学习,进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1、完成第43练习八第7题。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照教科书上的样子画。
观察这两个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两个三角形,观察图形、思考、汇报。
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了解到: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
成的;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都有直角。
学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完成第43练习八第8题、11、12题。
做题时教师要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教师作必要的指点。
3、完成第43练习八第9题。
教师指导学生数数看一共有多少个角。
学生活动。
指名汇报并演示数法。
[设计意图]:变式练习加强学生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4、完成第43练习八第13题。
教师适时指导。
5、完成第43练习八第14题。
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盒子上各面共有24个角。教师指导学生数数看一共有多
少个角。
学生活动。
指名汇报并演示数法。
[设计意图]:变式练习加强学生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第四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单元教材分析:
乘法 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对乘法的第一次系统了解、认识。
教材在编排上紧紧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 紧密联系,通过学生熟练而喜爱的游
戏等活动,首先给学生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然后进一步 引导学
生观察、分析、比较,从而建立乘法的意义于头脑之中。大体可以分为两个



层次:一、以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同数相加的情况,引出乘法运算;二、进< br>一步沟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联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材结合具
体的事例,激发学生操 作、观察等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加深对乘法的理解和认识。
单元教学要求:
1、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单元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2、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单元课时安排:(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 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 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 课时





26
第一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46、47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br>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
小棒、练习本、题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伙伴正在一起玩游戏呢,让我们来看看吧。这
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认识乘法建立概念
1、出示插图 数一数:摩天轮上共有几人
2、分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数?怎样算?
3、请分组汇报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板 书:1)1+1+1+1+1+1+1+1+1+1+1+1+1+1+1+1+1
+1+1+1=20 有1+1+……+1+1=20 几个1相加?

20个1相加
2)每个吊厢坐4人,一共有5个4相加,4+4+4+4+4+4=20还
有别的算法吗?
3)2+2+2+2+2+2+2+2+2+2=20

10个2相加
4)6+6+6+6+6+6=36

6个6相加
4、师小结:像上面算法来算,你觉得怎样?
对呀, 太麻烦了.为了更简便地表示像这种有很多个相同加数连
加的算式,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板书:“乘法”



5、同学来观察一下黑板上面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大家说得对,根据这些特点,我 们把很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
简化,如在相同加数和这加数的个数间写上一个符号“×”,叫乘
号。板书
1)1+1+……+1+1=20×1或 1×20

2)4+4+4+4+4+4=5×4或4×5

3)2+2+2+2+2+2+2+2+2+2=2×10或10×2

4)6+6+6+6+6+6=6×6

用乘号“×”表示运算的式子叫做乘法算式,读做20乘1, 1
乘20, 5乘4,4 乘5, 2乘10, 10乘2
即:几个几相加写作:几×几
读作:几乘几
6、小组活动,集体评价乘法算式和乘号的写、读。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学资源 ,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感受生活中大
量相同加数求和的事例,从而感受乘法意义。
三、尝试练习 :
刚才学习了写、读乘法算式,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
1、看游乐园过山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 )个( )相加
乘法算式: 或
小火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 )个( )相加
乘法算式: 或
荡秋千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 )个( )相加
乘法算式: 或
2、 书上的主题图。你们瞧,他们正用小棒在桌上摆着各种各样的图
案呢,都有些什么图案呢 ?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想一想要摆出
这些漂亮的图案,分别要用多少根小棒呢?谁能用我们以前学过< br>的方法算一算并写出算式
学生板演:
刚才拼图游戏中的4号同学摆的房子和树用了几根小棒?
14+6 这与其他算式有什不同?是 呀,像这样只有出现相同数
连加的时候,可以把加法算式简写成乘法算式,但加数不相
同时就只 能用加法算,不能用乘法算。
[设计意图]利用正、反例子增强对概念的辨析,加深对概念
的理解。
3、归纳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具体学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对每个环节有针对性的小结,加深了对乘法的认识。
四、随堂练习:









27
第二课时 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内容:



课本p48页。例2。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 中的各部分名称,被乘数和乘数在乘法算式中的位
置。会正确地写出乘法算式。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要准备气球、梨和熊猫图,学生准备红花、小圆形、梨和熊猫的
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让学生用红花摆4个2,说出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加数?
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并读出2乘以4,表示4个2相加。
2、教师让学生用小圆形摆,自己想摆成几个几都可以。
摆后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教师巡视时,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最后教师挑选不同摆法的学生,要他们说出:
摆成几个几,相同加数是什么?
有几个相同加数?读出乘法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加深对两个基本运算意义的认识。
二、新课
1.教学例2。
教师摆出一幅有5个气球的图,说明这是1个5,
再陆续摆出三幅同样的图,并且先后问现在是几个5?
出四幅气球图后,让学生说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教师板书:5+5+5=15
5×3=15
教师应该对照连加算式结合着乘法的含义简单地加以说明:
5乘以3 表示3个5连加;
相同的加数是5,5就是因数。有3个5相加,或者说相同加数的个数是3,3也是因数,5乘3得15,15是积。



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例1中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教师拿出如右图的卡片。
练习时,先出示4+4+4+4+4+4+4+4+4=36,
让学生读加法算式,说出相用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加数。
然后让学生看着加法算式说出乘法 算式后,再出示4×9=36,读出乘法算式,
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的卡片,应制成不同 内容的多张卡片,以
便反复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记乘法的各部分,有利理解和计算。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第48页上“做一做”的练习。
做第1题时,让学生先看图,按照图中的内容,分别填 出:相同的加数是
几,就用几做因数;有几个相同加数,就用几做因数,最后写出乘法算式。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同学们能够从乘法的含义出发正确地写出乘法算式。
五、随堂练习











28
第三课时 练习课(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练习九的第1~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熟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认
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大家都学得很认真。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1、爬梯比赛:以组为单位,每人做一道,看哪一个组在规定时间内爬
得高。
3+3+3+2
4+4
5+5+5
1+1+1+1+1
2+2+2+2
3+3
加法算式
1、 赛龙舟 :出示图片
让学生观察,要想知道参赛的一共有多少人,谁能很快列出一道算
式?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适时指导。







乘法算式



2、练习九第2题。
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重点理解几个几。
3、练习九第3题。
4、练习九第4题。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进一步乘法的内在联系。
5、练习九第5题。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6、练习九第6题。
重点指导加数与和,乘数与积的关系。
7、练习九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三、课堂总结。















29



第四课时 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51页,练习九的第8~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悉乘法算式中 的各部分名称,因数和因数在乘法算式中的位置。
会正确地写出乘法算式。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要准备学具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小黑板)
1) 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4个2相加 5个4相加 2和7相乘
2)3个9相加,和是( )。
一个因数是9,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 )。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根据要求,写出乘法算式,并及时校正。
二、读一读。
4×5 6×3 5×2 3×4
三、看图写算式
★★★ ★★★ ★★★ ★★★ ◆◆◆◆◆ ◆
◆◆◆◆
算式是( )×( ) 算式是( )
×( )
读作( )乘( ) 读作( )
乘( )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直观图形写出乘法算式,理解乘法意义。
四、指导完成书本8~14题






30
第五课时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十第1~4题。
教学目的:
1、 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一5的乘法口诀。
2、 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3、 过乘法口诀的学习,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努力
教具、学具准备:
在长条纸上画5个格, 5根小棒,学生每人准备2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把下列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并读一读乘法算式。
4+4+4+4 5+5+5+5+5 3+3+3 2+2+2+2
二、新课自主探究5的乘法口诀
今天我们学习5的乘法口决,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课题“5的乘
法口诀”。
1、你们看 ,小丽和她的伙伴有在摆小棒了,他们在拼什么呢?(引导学生
观察没摆一个要用5根小棒)
2、指导学生操作,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来摆学具好吗?
1) 请大家用小棒摆出一把小伞,你 摆一把小伞用了几根小棒?就是几个
5?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1×5=5 5×1=5)
2) 再摆出一个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做解答。大家看到这,我们用小棒摆出的两个 ,
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请你来解决好吗?
板书:5 + 5 10 2×5=10 5×2=10



4、教学口诀“二五一十”刚才 两个算式都表示有2个5,而他们的结果有都
是10所以就用一句口诀来表示。一起读口诀。那么1×5 =5 5×1=5
口诀怎样编?试一试 一五得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 己的动手操作,在得出结果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了乘法
的含义,并为编制相关的乘法口诀,打下了基础。
教学其余口诀。
1) 引导学生摆放第三个。
2) 问:这时有多少根小棒?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0 +5 15 3 ×5=15 5× 3=15
3) 引导学生编口诀。你能根据这个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吗?
4)用相同的的办法教学最后两句口诀。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5 +5 20 4× 5=20 5× 4=20 四五二十

20 +5 25 5×5=25 五五二十五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思考,给如何有效地记住口诀带来了方便。
5、引导学生记忆5的乘法口诀。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5的乘法口诀,你们看5 的口
诀共有几句?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记住这些口诀呢?你有什么好办
法?把你的好办法给你的 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进一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
中体验口诀编制的过程,明确口诀的来源,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 开火车。
老师说出口诀的半部分,学生补充口诀的后半部分。(先按照
一定的顺序出现口诀, 再打乱顺序。)
2、
3、
教材52页《做一做》
教材53页1、2、3、4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有较浓的积极性。
四、拓展性练习
1、 根据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一五得五
( ) ( ) ( ) ( )
( ) ( ) ( ) ( )
2、 在□里填上正确的数。
3+3+3+3=□×□ 5+5+5+5=□×□
6×3=□+□+□=□+□+□+□+□+□
4×5=□+□+□+□+□=□+□+□+□
3.教师出示 。教师任意指圆中的一个数,让学生回答5乘以这 个 数
等于多少。例如,教师指4,要求 学生回答“5乘以4等于20”。开始练习时,可以
全班学生集体回答,然后再指定学生回答。






















31
第六课时 5的乘法口诀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页练习十第5~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悉5的乘法口诀,记住5的乘法口诀。
2、学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3、通过乘法口诀的学习,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努力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对口令
一五( )( ) ( )( )一十 四五(
三五( )( ) ( )( )二十五 二五(
学生模仿,同桌同学互对口令,看谁对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通过对口令,熟练了五的的口诀。
2、写乘法算式
正 正 ( )×( )=( )
正 正 正 ( )×( )=( )
正 正 正 正 ( )×( )=( )
3、填口决。
三五( )( ) ( )( )一十 四五(
五五( )( ) ( )( )二十五 二五(
4、计算
5×3= 5×1= 1×5= 5×5= 5×2= 4×5= 5×4= 2
5、看图写算式。
△△△ △△△

)( )
)( )
)( )
)( )
×5=


1





△△△ △△△
[设计意图]形式多样的练习,使学生对乘法意义有进一步的理解。
二、实践题
1、先把口诀补充完整,再根据口诀写出算式。
三五( )
二五( )
四五( )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过实践后,达到熟练口诀的记忆。
三、随堂练习
练习十第5、6题。

























32
第七课时: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书本第54、55页的例2~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一的第1、
2题.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
诀。
2、 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重点、难点:
1是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16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组织复习5的乘法口诀。
1、开火车,对口令
一五…三五…五五…四五…二五……
2、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对口令活动。
[设计意图]组织复习,进一步熟悉口诀,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2、3、4、的乘法口诀
1、教学例2
教师让学生先看课本插图:有多少乒乓球拍?
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编制口诀。
出示一副乒乓球拍。



每副有2个,有几副?共有多少个?
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2×l=2 1 ×2=2。教师指着黑板上的算式问:“1个2
得数是2,我们可以说成'一二得二'。”并板书:“一 二得二”
接着教师又让学生看2副球拍,问;“这是几个2?加法算式和
乘法算式 怎样写?”教师指着乘法算式,说:“2个2的得数是4。我们
可以说成'二二得四'。”并板书:“二 二得四4× 5=20 5× 4=20 四
五二十。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起 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从而顺利
地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同时对学生进行爱护植物的教 育。
2、教学例3
出示例3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每束有多少个气球?可以说成几个3?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如何用乘法算式表示呢?可以编制
一句什么样的口诀? 板书:一三得三。如果有2束,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口诀是什么?
如果有3束呢?2)引导学生对 2和3 的乘法口诀进行记忆。引导学生归
纳出口诀;“二三得六”。
教师让学生再摆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自己想,自己写,最后归
纳出口 诀:“三三得九”。
[设计意图]对学生半扶半放,让学生主动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完成54页做一做。
4、 教学例4。
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方法跟3的乘法口诀类似。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得到相应的乘法算式和结果。
板书: 1×4=4 4×1=4 2×4=8 4×2=8 3×4=12 4×3=12 4×4=16
2)引导学生编制乘法口诀。一四得四 二四得八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3)想一想:1×1=?同桌交流板书:一 一得一
教师引导学生想:“1个2是2,1个3 是3,1个4是4,那么1
个1应该是1。相应的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
那么,1乘以1得1,口诀应该是-一得一。”



[设计意图 ]在学习过乘程中,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一般规律,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三、巩固练习
l.做教科书第55页做一做中的练习。
可以先让学生独立 做、然后再集体订正。这样的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掌
握乘法口诀的意义和来源,同时用这些口诀进行乘法 计算,通过计算又可以巩
固乘法口诀。
2.做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能背出1-4的乘法口诀。如果某个学生乘法
口诀不熟, 或者某个学生某句口诀不够熟练,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帮助。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新知识,使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四、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回家背诵2、3、4的乘法口诀。
























33
第八课时:2、3、4的乘法口诀练习
教学内容:
书本第57~58页的3~8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悉2、3、4乘法口诀, 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初步会计算
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对口令
2、背一背
二三( ) 五五( ) 四五( ) 二四( )
三三( ) 二二( ) 三四( ) 三五( )
二五( ) 四四( ) 一一( ) 一四( )
[设计意图]巩固2~3的乘法口诀,达到熟练运用。
3、填一填
5×3=★ ◆ ×5=10 ●× 5=25 ■×2=10 4×◎=20
1×5=□ △×5=15 ☆ ×5=20 ◇×◆ =25 5×★=30



[设计意图]用新颖的复习手段,来帮助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4、算一算
1)两个因数都是5,它们的积是多少?
2)摆一个◇需要根小棒,摆这样的3个◇要多少呢?
5、想一想。
如果 表示5,那 么 表示( ),
[设计意图]用文字或直观图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列式计算
1、 2乘3得几?
2、 3个4是多少?
3、 5个3的积是多少?
4、 两个因数都是4,积是多少?
5、 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此练习是为巩固乘法名称及表示的意义。
三、课堂随练
练习十一第3--8题。





















34
第九课时 乘加和乘减
教学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8页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并通过计算帮助自己记忆乘法口诀。
4、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去游乐场了,你们看一个个多开心呀!
出示课本图片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学习乘加和乘减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小朋友从画面上你能收集到那些信息和同桌交流一下
2)引导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你会解



决吗?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3+3+2 3×3+2
4)引导学生列出乘加或乘减的算式。刚才有人用12减1,而12又是从哪里得来的?既然12是刚才用3×4、4×3或3+3+3+3算出来的。那么如果把这两
次的计算写成 一个算式,你会写吗?
[设计意图]先出现一步解决的乘法问题,给学生的下一步学习做好方法上的铺
垫。
请大家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然后试一试。小朋友真能干,不仅列出了含有
加减法的算式,,还列出了含有 乘减法的算式。你们知道这样的算式应该先做什
么?再做什么吗?
请大家想 一想,除了可以列出这样的算式外,还可以怎样列式来解决?小组继
续讨论。乘加的算式有又应该先做什 么?再做什么呢?
教师小结。乘加或乘减的算式都是先做乘法,然后再做加减法。
[设计 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方法进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
乘加或乘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会 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58页《做一做》1、2题。
58页1题在引导学生看清图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明确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对乘加法和乘减法的运算顺序的认识和理解。
四、拓展性学习
1、 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8+9=口×口+口 7+5=口×口+口 9+7=口×口+2
=口×口-口 =口×口-口 8×6=口×口-2
4+6+8=口×3 3+4+5+6+7=口×口
[设计意图]给学生有一定的展示场地,发挥他们的智能。













35
第十课时 乘加和乘减练习
教学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9页练习十一第2--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并通过计算帮助自己记忆乘法口诀。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对口令
2、背一背
二四( ) 三五( ) 四五( ) 二四(
三四( ) 二二( ) 三三( ) 二五(
五五( ) 四四( ) 一一( ) 一四(
[设计意图]巩固2~3的乘法口诀,达到熟练运用。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一第3题。







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2、练习十一第2、4题。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订正。
3、练习十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比较的方法。
36
第十一课时

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例6和“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 6的乘法口诀。
2、 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3、 通过训练进一步提高形式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掌握6 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学生每人准备3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大家齐背1~5的乘法口诀。
2.把乘法口诀说完整。
( )五十五 三( )十二 ( )四得八
( )四十六 四( )二十 ( )五一十
( )三得九 五( )二十五 ( )三得六
[设计意图]巩固前面所学的乘法口诀
3.写出乘法算式。
(l)5个3是多少?
(2) 4乘以5是多少?



二、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6的乘法口诀,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课题“6的乘
法口诀”。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完成下表
豆荚个数 1
豆子颗数 6
2

3

4

5

6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连加法,得出有关6的口诀的结果,为编制口诀打下基础。
2、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1)请你说说每一列是什么意思?分别表示有几个
几?2)根据这个表你能 够列出哪些乘法算式?教师随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6=6 6×1=6 2×6=12 6×2=12 3×6=18 6×3=18
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把你编的乘法口诀和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口诀
教师在前面写的乘法算式和口诀的右边板书:“1×6=6 6×1=6 一六
得六
2×6=12 6×2=12
二六十二”。
让学 生打开教科书第60页,在自己一的书上把例6中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填完全。教师让学生填完以后。 指定一名学生读出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同时,
教师接着板书:
3×6=18 6×3=18 三六十八
4×6=24 6×4=24 四六二十四
5×6=30 6×5=30 五六三十
6×6=36 六六三十六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乘法算式和6的乘法口诀,让学生齐读一遍。
教师在教室 内挂的乘法口诀表上添上6的乘法口诀,并让学生读一遍。请
你看一下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六六三十六“ ”只有一 个算式?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有利于熟记口诀。
三、巩固练习
l. 摆小棒。课本60页《做一做》.
要求学生口答,并说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师在黑板上用6根小棒摆一个六边形。要让学生看清楚教师是怎样摆
的。提问:
“摆这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学生回答“用了6根小棒”后,教师告
诉学生“这个图形叫六边形”。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课桌上摆2个六边形。教师边巡视边帮助摆得不好的
同学。学生都摆好后提问:
“摆1个六边形用6根小棒,摆2个六边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学生回
答后,让学生接 着再摆一个六边形。
“摆3个六边形用了多少根小棒?”
“不用摆,如果要摆4个六边形,你知道要用多少根小棒吗?”
4.做练习十三第l~2题。
让学生把得数填在自己的书上,然后再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巩固关于6的乘法口诀。学习记忆乘法的有效方法。
四、 随堂练习
























37
第十二课时 6的乘法口诀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三第4~10题。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记住 6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3、经过训练进一步提高形式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6 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6的乘法口诀
1、同桌对口令。
2、师生互补口诀。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达到熟记口诀。
二、指导练习第4~10题
1、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第5题“用数学”。用实物与 给学生
提出要计算的问题。先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口头表述题意,之后,让学生独立
填写算式。
2、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相互交流一下是怎样想的。
3、第7题混合练习。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给学生以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好
数学的信心。



4、第8题练习1~6的乘法口诀。练习时,可以分组做问答游戏 进行练习,让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5、第10题,“用数学”完成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说 一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
法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
6、下面的游戏题,进行综合 练习,先让学生算出得数,填在书上,看着说,再
让学生背着说,看谁说得全对。
[设计意图 ]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复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乘法有个系统
的回顾,弥补不足之处。
三、 补充题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求5个4的和是多少,可以写成5×4=20( )
2)6+6+6+6+5可以写成6×5+5。 ( )
3)两个因数分别是4和6,他们的积是10。 ( )
[设计意图]此练习为了预防作业中会产生的错误,同时也提高了“用数学”的
要求。
四、智慧亭
1、已知△×△=25 △+□=13 求△+△=( ) □=( )
2、已知□+○=9 □×○=18 求□=( ) ○=( )
[设计意图]在熟练掌握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发挥他们的聪明,从乘法入手去想。
五、练习作业


















38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例7以及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记住 已学的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已学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3、经过训练进一步提高形式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学的乘法口诀
1、同桌对口令。
2、师生互补口诀。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达到熟记口诀。
二、教学例7。
1、图文应用题复习引入。
了解大括号的意义。
练习几道加法题。
2、出示例7。
学生独立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逐个分析题目问题。并解决问题。
了解两个问题解决方法上的区别。



三、教学练习十四第4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解决问题。
3、强调做题的步骤及方法。
四、巩固练习。
练习十四第1--3题。
39
解决问题复习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5页练习十四第5~11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记住 已学的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已学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3、经过训练进一步提高形式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学的乘法口诀
1、同桌对口令。
2、师生互补口诀。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达到熟记口诀。
二、讲解练习十四第8、9题。
、出示第8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有几个已知条件?几个问题?
如何解决?
重点强调:从问题出发找相关的已知条件。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2、出示第9题。


1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有几个已知条件?几个问题?
如何解决?
重点强调:从问题出发找相关的已知条件。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四第5--7、10题。
四、拓展练习。(重在了解,不要求全面掌握)
1、练习十四第11题。
2、思考题。




























40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6 ~ 6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2、通过研究口诀表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 复习有关用口 诀解决问题的内容巩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进一步
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 了1~6的乘法口诀,并且还学习了用乘法口诀
解决问题,今天这节 课老师要和大家一块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一个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使学生的学习在一开始就有明确的任务。
二、整理复习单元相关的知识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卡我们先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老师出示卡片
学生算 出得数
2、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算式都用了哪些口诀?
3、出示空白的乘法口诀表,老师把有关1的乘法口诀全部摆在第一列的位置。
[设计意图]进行口算练习,巩固1~6的乘法口算。



1) 组织小组进行汇报。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排列的结果?并说一说你
们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路,并体验这一规律。
在掌握规律的基础 上记忆口诀,加深对1~6的乘法口诀的认识。
2) 引导观察乘法口诀表的跑列规律。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看看他
有怎样的排列规律?
3)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朗读乘法口诀表加深记忆。
[设计意图]从各个方向朗读乘法口诀 表,加深对乘法口诀的认识,更加熟练地
掌握乘法口诀的。起到巩固强化的目的。
4)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背诵乘法口诀表加深记忆。
4、复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1) 出示教材65页第2题,引导学生明确题目的意义思,说一说主题图的含义。
2) 让学生先独立进行解答。
3)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解答方法和理由。
4) 组织集体校正。
[设计意图]通过对解答过程的说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熟悉用乘
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口算练习,组织完成66页第1、2题
2、补充练习想一想算一算
(1) 有16名学生,每条船限坐5人,3条船能坐下吗?
(2) 公园的门票每张3元,小红 20元买5张够吗?
[设计意图]结合实践运用,达到预计效果。
四、随堂练习。
练习十五第3-5题。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个部分内容:从不同的位置观 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
引入——概念教 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单元教学要求:
1、 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
的轴对称图形。
3、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 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会欣赏数学美。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能辩认不同位置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认识轴对称和镜面对称;培养学生 的
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单元教学课时:
大约4课时。














41

第一课时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课本P68例1及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 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
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 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 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 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实物,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教师讲故事。 讲完后问: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
子……他们说的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 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
学生交流。
教师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用故事引入,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使 学
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感受局
部和整体的关系 ,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1、教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说的非常好,每 个小组都发给你们一个奖品,赶快
打开看看吧。(学生的奖品有玩具小熊、闹钟、模型等)
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奖品,你看到了奖品的哪一部分?跟你小组的同学说说。
2、学生观察交流
3、 全班交流汇报。
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组的同学看到的各是奖品的哪一部分?
4、 各小组轮流说一 说,说完之后,让学生把奖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
细观察一次,然后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5、引导探究,深入理解
出示P68页上的熊猫图:这是小亮、小红、小明三个小朋友看到的 奖品的
部分。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并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 亲身感受、小组合作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结果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判断三个图分别是谁 看到的,使学生很容易由形象
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活动。
2、 出示不同的物体,请学生分别说一说从前、后、左、右看可以看到哪一面?
3、 出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哪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 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学会用自己的语言
描述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样子,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加深印 象。在形式
多样的知识应用中体验成功。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最好,好在哪里?
五、随堂练习。
练习十六第1题。









42
第二课时 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课本P68例2及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 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 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
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
图片、纸和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 师生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许多美丽的图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些美
丽的图案吧。
2、 出示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
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关于对称的表象,便于形成概念。
二、小组合作,探究对称



1、 引导观察图形
刚才小朋友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
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 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交流。
2、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
谁愿意来把 你们组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听。(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教师尽量鼓励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一些 不准确的表达无须过分强求,不必刻
意纠正。)
3、教学“对称”
小朋友刚才观察 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
特征,就是他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这 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对称,
这些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教师揭示课题。
4、组织活动——剪一剪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图形,老师这里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一些纸张 ,大
家能够用剪刀试着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吗?
在剪之前先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然后动手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一剪
5、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剪法。
6、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
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张进行对折然后再剪 ,最后沿对折的地
方打开,这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
7、引导学生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请学生用铅笔画出你们剪出的对称图形的
对称轴。
学生认识对称轴,画出对称轴。
8、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轴。
学生找、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设计意图]:学生从大量的对称图形中寻找其共同点,以把握对称的 本质特点。
并通过动手实践操作进一步加深对对称图形的特征的理解和把握。拓展对称图
形的认 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70的第2、3题。
2、 拓展性学习。(补充练习)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43
第三课时 镜面对称
教学内容:
课本P69例3及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2、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
3、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 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2、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镜面对称的性质。
教学准备:
有关镜面对称的主题图、镜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清澈的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天鹅那美丽的身影),创设情境。
2、 揭示学习的内容。
这些现象你们见过吗?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和照相有关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出示镜面对称的实例,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创设优美的意境,
营造和谐氛围。
二、小组合作,学习镜面对称



1、 组织游戏活动——照镜子。
1)、讲明游戏的要求:两个学生为一组,一人拿镜子,一人照镜子。照镜 子的
学生做两个动作(身体向前靠、身体向后移。)做完之后交换,并把自己看到的
情形说一说 。
学生听清要求后分组活动。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谁愿意把看到的情形说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汇报。
你们看到的情形与他们一样吗?
3)、小结
镜子里的前后方向和实际的前后方向是一致的。
4)、组织学生第二次游戏。
要求:还是两个人一组,一人拿照相机照相,一人当模特。照相 的学生做
两个动作(举起自己的左手与拿照相机的同学打个招呼;再举起你的右手给拿
照相机的 同学打个招呼。)做完之后交换,并把自己看到的情形说一说。
学生听清要求后分组活动。
5)、全班交流。(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
6)、小结。
教学例3
教师出示例3。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设 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进行游戏,亲身经历探究的活动,有助于发现镜面
对称的性质。通过活动进一步 加深对镜面对称特点的理解和认识,发展学生的
空间观念。
三、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1、 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第一题。
2、 拓展性练习。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练习十六第4、5题。






第六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
单元教材分析:
本 单元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
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 重要的作用,务必熟练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
容有: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 口诀表以及用7~9的
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要求: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
诀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2、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 ,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在解决
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困难的。
单元课时安排:
大约13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 ……………………………………………………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 摆一摆……………………………………………………1课时左右






44


七的乘法口决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3、使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得的较大的发展。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熟记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7套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 我们知 道一个星期有7天,那么要算出2个星期有多少天?3个星
期有多少天?5个星期有……要算出几个星期 有多少天?怎样算最简便呢?如
果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你就能很快地回答出来。(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 诀)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移风易俗活动方案


gct报名时间-糯米团购官方网站


春之韵-迎中秋庆国庆


2500-中国人才卫生网登录


中原油田-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双子座男生性格-电器促销活动


老师的教诲-感恩节手抄报


初三数学复习计划-阜新市人力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