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备课教案案例

巡山小妖精
640次浏览
2020年09月12日 21:0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申报材料格式-日版郭书瑶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案例


【篇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练习题及答案(2)

1、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
探究、

交流、解决问题。 (√ )

2、教学案例不是教师的教案或教师个案,也不是课堂实录, 是指包
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
教学情景水平及其保持 、下降或达成等现象。 (√ )

算法多样化是指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即对同一个计算问 题用不同的
方法进行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十分
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

算法多样化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数
学问题。而是 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有多种策略的过程。

6、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 已经具备的有关知
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
点行为
或起点能力。 (√ )

?最近发展区?是指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 的一个概念。他认为
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
发展水平 ,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
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 基把两种水平之间
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
帮助所达到 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
水平之间的差异。

一位优秀 的从教人员在?从事数学教学设计之初,应先关注的不是
‘学生要学什么数学,而是‘学生学完这些数学 能够做什么,这就是教
学目标?。

10、案例主题一般以本课教学内容加上教学案例几个字来体现。

案例主题一般是从案例的 中心思想中提炼出来的关键词语,是案例
的主题。另外,再用本课教学内容加上教学案例几个字样作为副 标
题。p48

如果他能够根据两者的属性辨别图形、画出图形,则说明他已经习
得其技


能。

12、分析教材首先要研究课标,对全套教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分析


一课时教 材时,要对这一课时教材作全面分析。如本课时在本单元
的地位,是新授课还是巩固拓展课、是综合课还 是复习课、是以探
究为主的课还是以传授为主的课、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如何处理教
学内容等等 。 (√ )

13、情感、态度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实现是一种“渗透”、“融合”的关
系。( √ )

14、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课程资源,学生间的学习
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 ,乃至学生在课堂出现的错误也是有效的
课程资源 (√ )

自主学习的本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7、《标准》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从目标 结构上看,它立足于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增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 √ )

情感与态度目标分为预设性目标和非预设性目标,有些是可以预设
的,有些是不能预设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常常呈交叉关系,有些是重点而不是难点,有些是
难点不

是重点,有些则是重点又是难点。

21、课型以教学任务的特征来划分有:讲授课、自学辅导课、练习
课、复

这是以 上课的形式分的,教学任务的特征来划分有:新授课、练习
课、复习课、实践课、讲评课、实验课等。< br>
22、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
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

23、提供给小组合作研讨的问题,其难易程度为每一个同学都能独
立解

决。

小组合作探讨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而且要有一定的难度,如
果每一个同 学都能独立解决,那还需要什么小组合作呢?

2 4、 学生自主学习不是不要教师,相反,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

(√ )


作为课程的数学与作为科学的数学的不同,即前者的出发点是促进
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课程在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之
外,更重要的是要遵循学生学习学习 数学的心理发展规律,并通过
课程去多方面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26、如果难点的形成是与该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掌握欠扎实或因大多
数学

应查漏补缺,加强旧知识的复习。

27、问题探究法”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
验、

尝试、推测、思考,去发现和探索某些事物间的关系、规律。(√)

28、在小组合作学习流程中全班交流评价不那么重要。

全班交流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有效进行全
班交流

评价可使小组之间互相竞争、互相促进。

29、在数学教学中,每一堂课上不一定都有预设 性的情感与态度目
标,但是必然有非预设性的情感与态度目标。因为每一堂课上都有
师生之间的 互动,而师生之间的每次互动,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与
态度教育的时机。(√ )

30、探究学习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

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它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
方式。(√ )

31、“数学课程生活化”是数学教学要时时联系生活,处处联系生活。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
又运用

与生活。

32、数学活动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身体活动。

所谓数学活 动是指把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概念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
维活动的形式和发展来理解的。按这种解释,数学 活动教学所关心
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去研
究不同水平的 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

三、简答题

1、教师应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合作学习的技能?p44

⑴学会勇于参与、与人为善

⑵学会倾听

⑶学会表达


⑷学会收集资料

⑸学会组织

⑹学会反思

2、教学案例应该具备哪些特征?p47

【篇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平均数】


平 均 数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6册42页——45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把学生分成人数不等的六个组(每4人一组的3个,每
5人一组的3个),组内编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大 家的课桌上既有筷子又有碗,但张老师并不是
请同学们来这里吃饭的,我想请同学们一起做个——筷子夹 玻璃球
的小游戏。

(学生笑容满面、兴趣高涨,个个跃跃欲试。)

师:大家先别急。游戏之前,请听清楚游戏规则:

1、必须用筷子把玻璃球从篮子里边夹到小碗里,不准用手拿;

2、掉到小碗外边的玻璃球不能算数;

3、游戏时间:30秒。老师宣布“时间到”后,请同学们立刻把筷子
放进篮子里。

(教师宣布游戏开始,同学们十分投入地夹玻璃球。教师宣布“时间
到”后,同学们停止夹球,迅速坐好 。)

师:请各小组长把你们小组每位同学的夹球个数记在统计表上。

(各小组成员向组长汇报自己的夹球个数,组长做好记录。教师巡
回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
[利用筷子夹玻璃球的游戏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而且为新知的教学 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谓是“一石二鸟”,为整节
课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气氛。]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


师:这是第 3 小组夹球个数的统计表:

学生编号 1 2 3 4

夹球个数 11 6 6 14

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能向同学们提出哪些问题?

生1:第3小组一共有几位同学?

生2:4位。

生3:几号同学夹的最多?夹了几个?

生4:4号同学夹的最多,夹了14 个。

生5:几号同学夹的最少?夹了几个?

生6:2号、3号同学夹的最少,都夹了6 个。

生7:夹的最多的同学比夹的最少的多几个?

生8:多8个。

生9:这个小组的四位同学一共夹球多少个?

生10:这个小组一共夹球37 个。

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10:11+6+6+14。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求总个数的算式。并把总个数记在统
计表上的“合计”一栏。) 师:知道了第3小组4位同学的夹球总数,
你现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生:可以求出平均每位同学的夹球个数。

师:说得好!怎么求呢?

师:这说明第3小组平均每人夹球的个数是9个多。

师:(指综合算式)我把算式写成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生:可以。因为括号里边求出来的还是总个数,意思没有变,道理
是一样的。

[让 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
题的好习惯,自然渗透了“数学知识能解 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思想。
在学生的发问、回答中把知识引向深入,过渡巧妙,衔接紧凑。]

2、在讨论交流中明晰概念

(教师把“平均每人夹球个数”记在统计表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表中的数据,这个组的 平均夹球个数9个多是他
们组中中哪位同学的夹球个数?

生:哪一位都不是。

师:那平均夹球个数与小组中每位同学的夹球个数之间还有关系吗?

生:(齐答)有。


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它们之间都有哪些关系?

生1:平均夹球个数比夹的最多的少,比夹的最少的多。

生2:平均夹球个数在夹的最多的和最少的之间。

生3:平均夹球个数差不多在这四个数的中间那个位置。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 均夹球个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个小
组内水平最高的那位同学的夹球个数,也不是这个小组内水平最低
的那位同学的夹球个数,而是处在最高和最低之间的一个平均水平。
我们把它叫做这四位同学夹球个数 的——平均数。

(教师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请同学们仿照咱们 刚才做的,把你们小组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教师巡回指导,选择、搜集教学信息。)

[“平均数”与“平均分得到的结果”不是一个概念。“平均分得到的结
果”是一个实实在在 的数量,“平均数”则是表示事物发展中间状态的
一个抽象数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而不是 实际分一分,
更容易使学生体验到平均数的真正意义。]

3、在比较中深化概念

师:如果让你比较两个小组的夹球水平,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1:我最想知道哪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

生2:我也想知道哪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

师:(教师同时展示3小组和第1小组夹球水平的统计表)

第3小组

学生编号 合计 1 2 3 4 平均夹球个数

夹球个数 37 11 6 6 14 9……1

第1小组

学生编号 合计 1 2 3 4 平均夹球个数

夹球个数 32 10 4 8 10 8

你认为哪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为什么?

生:第3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因为他们的夹球总数多。

师:大家有意见吗?

(学生点头同意。)

师:(教师同时展示第3小组和第5小组夹球水平的统计表)

第5小组

学生编号 合计 1 2 3 4 5 平均夹球个数

夹球个数 21 5 1 2 5 8 5??1

这两个小组中哪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为什么?


生:第3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因为他们小组人少,夹球的总数
却多。

师:我刚 才发现,咱们班由4个人组成的小组特别厉害,夹的总数
比5个人一组的都多。但不要紧,来这里上课之 前,我在我们学校
做过调查,这是第7小组夹球个数的统计表:(教师出示第7小组
夹球水平的 统计表)

学生编号 合计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夹球个数

夹球个数 50 4 6 3 7 5 5 2 8 4 6 5

你认为哪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

生1:我认为第3小组水平更高些。

生2:我也认为第3小组水平更高些。

(学生意见十分统一。)

师:我不这样想。明明是第7小组夹的多,第3小组夹 的少,你怎
么认为第3小组的水平更高呢?如果大家能说服老师,我就接受大
家的意见。大家讨 论讨论,看怎样才能说服老师。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与学生展开辩论。讨论完毕,全班交流。)

师:谁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第7小组的人太多了。他们夹的总数多是因为人太多了。

生2:第7小组人数这么多,比总数肯定是不公平的。

生3:第7小组有10人,总数确实 多。但平均数不如第三小组。假
如第三小组也是10个人,10个对10个,又会是哪个小组的夹球个< br>数多呢?

生4:单个对单个更公平。第7小组靠着人多才总数多,第3小组
因为人少所以总数少,如果第7小组只有4个人,肯定不如第三小
组总数多。所以,小组人数不一样,比 总数不行,比平均数更好。

?? ??

师:我听明白了。看来,在 小组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较两个小组
的夹球水平再比总数不公平了,我们应该比他们的——

生:(齐答)平均数。

师:我向同学们提一个很难很难的问题:如果让你给咱们班 6个小
组的夹球水平排出第一名到第六名,比什么更合理?

生1:比合计。

(许多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

师:看来有不同意见。谁再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2:应该比平均数更合理。因为我们六个小组的人数不一样多,
比总数不公平。 师:她考虑了咱们分组的实际情况,非常好!

[比较出真知。在有层次的比较中,学生逐步 理解了平均数的实际价
值,对平均数的理解更加深刻。由于课堂上没有呈现出预想的“比总
数好 ”和“比平均数公平”这两种意见交锋的场面,而是出现了全体同
意“比平均数更公平”的一边倒局面, 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把
自己放在被说服的一方,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体现了教师
较好的应变能力。]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师:(教师出示例题)这是课本42页上的一道题:

一个小组有4个同学,小红收集了14 个矿泉水瓶;小兰收集了12
个矿泉水瓶;小亮收集了11个矿泉水瓶;小明收集了15个矿泉水
瓶。这个小组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谁来先估计一下这个小
组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生1:大约是13个。

生2:应该在12千克和15个之间。

师:每个同学独立列出算式,然后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看自己估计
的准不准。

(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指导。选一个学生板书列式。)

师:请板书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先求出了这个小组中4位同学收集的和,然后除以小组人数。

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吗?

(学生表示没有疑问。)

师:我们 知道,在篮球比赛中,身高是非常重要的。欢乐队参加篮
球赛,上场的5名队员的身高分别是:148厘 米、142 厘米、139厘
米、141厘米、140厘米。上场队员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大家先估计< br>一下,然后独立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一生板书算式。)

(学生说解题思路,其他同学质疑问难。)

师:刚才咱们求的平均夹球个数、平均体重、平均身高都是平均数。
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求

【篇三: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案例

评析大赛

案例1:


下面是沈老师讲的“两 位数减两位数(100以内不退位和退位)”一
节课的片段,请运用新课程理论加以评析。

在春游情境下产生例题“76—19”后,教师揭题并展开了以下教学过
程。

师: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76—19”的差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然后在小组内说给大 家听。看谁的方法多?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
上,进行了全班交流。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说一下。

生1:我是先算76—10=66,再算66—9=57,所以76—19=57

生2:我是先算76—20=56,再算56+1=57,所以76—19=57

生3:我是先把76看成79,79—19=60,60—3=57,所以76—
19=57

生4:我是想竖式算的。

生5:我是这样想的:先76—9=67,再67—10=57,所以76—
19=57

生6:我把76看成80,把19看成20,80—20=60,60—4=56,
56+1 =57,所以76—19=57 生7:我把19看成16和3,76—
16=60,60—3=57,所以76—19=57

生8:我是这样想的:76看成80,80—19=61,64—4=57,所以
76—19 =57

??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边板书边反复用“还有不同意 见吗?”“你
真行”的课堂语言组织交流,用“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引导学生
表述自己 的思维过程,整个交流过程教师流露出满意的神态。最后,
老师说:“小朋友,你们的办法真多?以后大 家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来
进行口算。”

评析:

案例2:

数学教学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李老师在讲“统计”一课时是这样
创设情境的:

在教学“统计”一课时(内容是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
并制成统计图),他为了增加学生的 体验,使统计结果更真实,便
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课一开始,他出示了一份“学校举行运动会”
的通知,比赛项目有跑步、跳远、跳绳、掷垒球,接着他把学生带
到操场上,让每位学生都体验一下每 个项目,再把学生带回教室进
行对运动项目喜欢程度的统计??


评析:

11)后,他又设计了合作交流,探究算法的环节。

生4:我是用竖式算的。

师(表扬)你们的方法真不算。

这时,生5叫起来,我还有一种算法,20乘10再减2等于198。

面对生5的算法,张 老师没有想到这种算法,更不知合理性,如果
是你该怎样处理?你的教学理念是什么?

评析:

案例4:

课堂上,王老师问学生 米用小数怎么 表示呢?你们能再创造一个新
的小数吗?学生纷纷发言,有0.1米,有0.10米,有0.01米等, 对
于不同的答案,他没有下结论,而是微笑着 说:“你们能对自己精彩
的创造作出解释吗?”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当最后明确了 米可以写
成0.01米后,他深情地说:“感谢大家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多有意义的
学习材料,更感谢大家展示了这 么一次有意义的讨论,让我们明白
了 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请你运用教学评价相关理论对张老师的教学作一个简要的评述。

评析:

师:老师这里有两张白纸,要在上面画直线,你猜一猜老师可以会
怎么画?把你想到的情况画出来。
生:画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师:我们来看看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投影出示学生画的结果)。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 同学们一起来讨论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
关系,因为情况有很多种,老师把这几种特殊的情况放在电脑上,
请你仔细观察,给这些直线的位置情况分分类,你觉得哪些可以分
成一类的,把相同的一类编号 写在纸上,并且想一想你是怎样分的?
理由是什么?

评析:

案例6:

石老师执教的一年级数学《6和7的认识》

(教师打开课件 ,出示桔子园,播放录音:我们桔子园里的桔子可
好吃了,带回去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尝尝吧)

师:请小组长拿出抽屉里的袋子,同学们数一数,有几个桔子?

生:有6个桔子。

师:你们说一说,准备给爸爸分几个,给妈妈分几个?为什么?


生1:我给爸爸1个,妈妈5个,因为爸爸是男子汉,应该让着妈
妈。

生2:我要给爸爸妈妈各3个,因为他们都一样的爱我。

生3:我喜欢给妈妈多些,给妈妈4个,给爸爸2个。

??

师:你们的想法都不错,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试着分一分,看看
有多少种分法? (学生小组活动,动手分桔子,几分钟后,教室里
逐渐安静下来)

师:谁来说一说,6可以分成几和几?

生1:6可以分成1和5。

生2:6可以分成4和2。

评析:

王老师执教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师:好,大家刚才的讨论热烈而认真,我看到很多小组 都已经找到
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那我们就来现场发布吧!哪个小组先来
把你们的成果展示 给大家?(学生踊跃举手)好,你们先来。(学
生在实物展示台上进行展示)

生:我们小组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找到三角形的面积的。

师:那你们是如何数的呢?

生:方格纸上每一格代表一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按半格数,所以
我们数出这上面的三个三角 形面积都是24平方厘米。

师:对,数方格也是一种方法,让我们来看一下电脑博士是怎么 说
的?(点击课件,通过动画展示数方格的过程)数得很正确!哦?
有的小组对这种方法有意见 ?

生:我们认为这种方法太麻烦!如果三角形面积再大一些的话就不
好使用了。

师: 这么说你们有更好的方法?好,请这一组的同学先上位,你们
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怎么样?

生:好,我们拿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

师:你们怎么知道它们完全一样呢?

生:因为如果把它们叠在一起的话,就会发现它们完全 重合,然后
我们将其中的一个三角形进行旋转,会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哦!你们真善于发现!那你们的结论是什么呢?

师:哇,你们说的太好了!老师一定要 拥抱一下你们!我们一起来
看看电脑博士是怎么说的?(课件演示整个重合→旋转→平移的过

< p>
程,并说出推导过程)对,和电脑博士说的一样,你们真不简单!
老师要颁发给你们一个杰 出发现奖!同学们为他们鼓掌祝贺吧!并
把你们的成果贴在黑板上。其他小组也要来展示(学生此时非常 踊
跃),好,你们小组来。

师:好的,我们来看一下电脑里有没有这种方法?(课件演示)你
们的方法也很好。

??

师:如果大家还有别的方法,我们可以在下一节实践活动课上继续
讨论研究,好吗? 生(齐):好!

师(热情洋溢的对同学们进行评价):这节课大家讨论得很好!你
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老师也为你们感
到骄傲和自豪!

评析:

案例8:

运用情境,探索新知

[电脑显示第59页例6的情境图,并采用动画形式,学生看图进行
富有想象的描述]

师:大象这么爱劳动,同学们愿意向他们学习吧?[学生高兴地说
“愿意”]有几头大象在运 木头?每头大象运几根?[学生回答]

师:你们还能根据画面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吗?[学 生回答“能”。教
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提问题。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接着,小组汇
报学习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拉近画面并出示问题]

生:1头大象运2根木头,3头大象一共运多少根木头?

师: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 个问题呢?[学生说“能”]那我们就
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愉快、最成功。
[学生分组解决问题,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师:老师刚才到小组中去, 看到同学们合作得非常好,老师真为你
们高兴。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先说给大家听?

[学生小组汇报,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2+2+2=6(根)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呢?

生:把3头大象运的木头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师:1头大象运2根木头,3头大象运3个2根,求3个2相加的
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师:这两种方法哪一种简便呢?

生: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评析:

毕业生简历-情况说明


虎字开头的成语-南京中医药大学分数线


人生格言大全-吉林省高考录取查询


大众传媒学院-换届选举主持词


晏殊的词-定金合同


个人情况简介-我心目中的黄河


甲午年-木兰诗阅读答案


雅思好还是托福好-五年级数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