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质疑能力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余年寄山水
623次浏览
2020年09月15日 02:5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跳远教案





宁波大学基础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小学生质疑能力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作 者:金炜炜

学 号:024210008

班 级:小教系本科021班

指导老师:沈丹丹老师




二00六年五月



目 录
一、 论文题目、中文摘要及关键词----------------------2
二、 正文----------------------------------------- --------------2
(一)问题的提出 ---------------------------------------------2
(二)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现状分析---------------------2
(三)学生质疑能力的现状调查---------------------------3
(四)影响学生质疑能力的因素分析---------------------7
(五)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对策和措施------------------8
(六)小 结
--------------------------------------------- ---9

三、 主要参考文献 -------------------------------------------11
四、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12
五、 致谢- -------------------------------------------------- ----13
六、 附件一:文献综述 -------------------------------------14
七、 附件二:外文文献
(一) 译文1 ------------------------------------------------- 17
(二) 原文1 ------------------------------------------------- 20
(三) 译文2 ------------------------------------------------- 24
(四)
原文2 ------------------------------------------------- 27

八、 附件三:调查问卷 -------------------------------------31



1


小学生质疑能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
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获得真知的必要步骤。质疑能力能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提高学 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动力。本论文通过问卷形式对部分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并结合以往的研究资
料, 对小学生目前存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妨碍学生质疑能力的因素。最后提出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
对 策,从教师、家长、课堂气氛等多方面来培养。并且将学生质疑能力培养分成问题意识和问题提出能力两
部分来进行操作。本论文只是对目前关于学生质疑能力研究的一点补充。

关键词:
质疑能力 问题意识 问题提出能力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 从思维开始,而思维往往是起于质疑。
在质疑状态下学生的求知欲强,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学习兴趣高 ,学习效率高。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我们:“大力推进教育课程改革,调整
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新的基础教育

课程体系。” 这种新的教育体系的建构需要改变以往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
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需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倡导把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
问题的探索过程。而质疑能力则是学生探究的先决条件。
一、 问题的提出
笔者在网易中 看到这样的一段文章:“北京市10所中学的1200名学生进行问
卷调查,结果发现,课后敢于向老师 质疑的占66.8%,课堂敢于向老师质疑的占
21.5%,而课上敢于当面指出老师错误的仅占5.5 9%。自上学期以来,笔者在授课
过程中,对我校5个专业的近500名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调查表明,课 后能向老师
质疑的占40%,课堂敢于向老师质疑的占15%,而上课敢于当面指出老师讲的错
误的不足5%。”


新课程改革提倡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但 是按照上面
的报道,现在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是处于一个很低水平。笔者在两次实习中也发现,
现 在的小学生在质疑能力上也存在很多问题。老师说错了写错了学生也不举手来
纠正老师的错误,只是呆呆 的听着老师讲。偶尔有一两个学生发现并指出来,但
是全班这么多学生就这一两个学生知道老师出错了? 其他这么多的学生他们是
知道老师错了不敢提出来,还是压根儿就不知道老师刚才出错?为此,笔者通过
问卷调查和资料查询,对小学生质疑能力的现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以期能
发现妨碍学生质 疑能力的主要因素以及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二、 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现状分析
㈠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中。
现在国内对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大多是 关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问题。而且
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对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进行的研究。主要是从教 师的工作实
践和对学生的观察了解中提出关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个人见解。研究对象所处
的环 境是课堂,是在课堂教学的假设下提出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意见和建议。如
通过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营 造,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他们
对问题的态度。对学生在课堂以外关于学生质疑能力的 培养有所欠缺。
㈡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主要是从学科教学角度进行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者也集中在在职教师,研究的环境也主要集中在课堂,并且多



贾群生 回归生活的中小学教育评价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5 前言第1页
http:2004editor_2004school_
2


是从单科教学中对学生在该科目所要表现出的质疑能力进行研究。往往与教学内
容紧密结 合。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质疑能力的训练和
培养。由于每个学生对于每个学科 的兴趣和参与欲望不一样,他们在不同学科的
学习中所表现的欲望也就不一样,这需要研究者根据不同的 科目对学生质疑能力
的培养采取不同的方法。
单课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培养比前面更注重对 学生课外时间的利用。可以
利用作业,实验等来补充课上所进行的一系列培养,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加 强
学生质疑能力的形成。但是这方面研究局限在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没有过多的
考虑到学生家 长在学生质疑能力形成时的作用。
㈢通过问题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已获得广泛的认同。
建构主义倡导把“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学习”当作教改的核心,将“问题的解
决”作为教学过程。建构主 义认为,作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只有参与其中才
会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当前,国际上反映教学 改革潮流有这样三句话——
“在问题中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我们认为,“在 行动中学
习”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通过自身实践体验学习过程,这是学习的重
要途径 ;“在合作中学习”反映了学习者对学习的组织形式的需求,因为群体学
习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与交流是个体学习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然而
“在问题中学习”则强调把问题的提出、问题的研究作为 学习过程的主线,无论
在行动中学习,还是在合作中学习,都需要学生面对问题,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 br>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获得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可以说,“在
问题中学习”是 从一个新的视角揭示了学习的本质属性。通过“问题学习”达到:
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敢于、 善于提出问题,能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②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和解决 未知的问题,实现
知识、能力的迁移与扩展;③具有收集、整理、利用信息的能力;④逐步形成综
合利用所学知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行创新的能力。通过“问题学习”,培养
起学生自主的学习态度 、较强的问题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显然,问题学习法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 重要途径。
三、学生质疑能力的现状调查
笔者通过问卷形式对宁波的两所小学进行了抽样调 查。调查的样本来自宁波
市实验小学和宁波市江东区第二实验小学,笔者随机抽样3-6年级一共248 名学
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选取了190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以下表格中的数据为百分
数(单位 %)。
1.你对老师上课教的内容有过疑问吗?
内容
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总计

经常有
4.17
4.35
7.14
6.06
7.14
13.3
4.35
0
5.85

有时有
37.5
34.78
17.86
33.34
21.43
33.34
34.78
29.63
30.33

很少
25
47.83
42.86
33.33
42.86
13.33
39.13
51.85
37.02

从没有过
33.33
13.04
32.14
27.27
28.57
40
27.94
18.52
27.60

3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有72.4%学生对教师上课教内容有过疑问,但还 有
27.6%的学生从来没有对教师教过的东西有疑问。这点值得我们思考,27.6%的学
生 是听懂了?还是他们上课根本没听老师讲什么?或者是长期处于不懂装懂的
状态?以至到后来不会质疑。
2.你在学习中经常产生疑问吗?
内容
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总计
内容
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总计








24
0
14.29
13.79
28.57
38.89
12.5
11.54
17.94









12.5
8
14.71
6.67
43.75
25
16.67
15.38
17.82

马上提出疑问
33.33
48
35.71
40
18.75
43.75
54.17
53.85
40.93

先自己思考,
再提出疑问
72
100
60.71
82.76
57.14
50
58.33
69.23
68.77

33.33
40
39.29
43.33
25
31.25
16.17
26.92
31.91

20.84
4
14.29
10
12.5
0
12.5
3.85
9.74

经常有 有时有 很少 从没有过
3.你产生疑问后是怎么做的?
认为自己能解决,根本不想提出来
不准备提出
0
0
17.86
0
14.29
5.56
20.83
11.54
8.76

4
0
7.14
34.45
0
5.55
8.3
7.69
8.33

从表2和表3说明学生在学习时候经常产生疑问,而且大部分都能提出自己 的
疑问。有68.77%的学生能先自己思考后在提出问题,这样不仅自己熟悉了问题,
有自己 的思考过程,而且在解决的时候能够比较快的理解,这样对知识的掌握会
比较牢固。但是我们在表3中能 发现还有17.09 %的学生是不想把问题提出来的,
虽然其中的一半是认为自己能解决的,但还有一 半是根本不想提出问题。爱因斯
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获取真知
的必要步骤。大部分学生都能经过自己的思考提出问题,但那小部分不想提出问
题的学 生需要教师去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和提问能力。
4、你产生疑问后,大部分都和谁说?
内容
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12.5
20
34.48
38.89
45.83
60
41.38
36.11
25
12
17.24
13.89
16.67
8
6.90
11.11
老师 父母家人 同学 朋友
4


五年级
六年级
总计




46.15
38.89
11.54
3.85
25.78

7.69
16.67
26.92
34.62
33.65

38.46
44.44
34.61
46.15
28.97

7.69
0
26.92
15.38
11.60

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产生疑问后,最多交流对象是父母家人。按理 说
教师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应该比家长要多,如果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生,能经常
与学生进行有 效地沟通,同时信任学生,接纳学生,鼓励学生。那么,学生的交
流对象应该是老师才对。是什么让学生 更愿意和家长、同学交流自己的问题?这
是值得教师反思的问题。可能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不足,还有 可能自己对待学
生态度过于严厉,让学生不敢与教师交流。
5.老师给你提出疑问的机会多吗?
内容
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总计
内容
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总计
















老师都能让你大多时候能让大多不让你提偶
提出疑问 你提出疑问 尔让你提出疑问
45
39.13
52.17
62.96
33.33
37.5
22.72
34.62
40.93

40
47.83
26.08
25.92
33.34
31.25
50
57.69
39.01

10
8.70
17.39
11.11
33.33
18.75
13.64
0
14.12

基本不让你提出
疑问
5
4.34
4.35
0
0
12.5
13.64
7.69
5.94

从来不表扬
6.当你对老师提出疑问时,老师会对你表扬吗?
总会对你进行大多数情况下偶尔进行对你表
表扬 会对你进行表扬

29.17
20
50
56.67
50
44.44
36
16
37.78

20.83
40
25
33.33
0
16.67
12
24
21.48

29.17
36
17.86
6.67
42.86
33.33
36
48
31.24

20.83
4
7.14
3.33
7.14
5.57
16
12
9.50

从表5和表6中我们可 以发现存在着一些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没有起
到培养的作用,而且相反抑制了学生问题的提出。虽 然有80%多的学生认为教师
基本上都能让自己提出疑问,但是不能忽略了5.94%的学生认为教师基 本是不让
他们自己提出疑问的,并且有9.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他们提出问题后从来不表
扬。
7.你产生的疑问都能得到解决吗?
5


内容
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总计
内容
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总计
















全部能解决
19.05
25
60.71
55.56
15.38
22.22
16.67
24
29.82

很大的帮助
40.91
72
55.56
46.43
75
66.67
68.18
44
58.61

大部分能解决
61.90
58.33
21.43
37.04
84.62
50
66.67
72
56.50

有些帮助
45.45
28
40.74
46.43
25
20
27.27
36
33.61

只能一部分解决
19.05
16.67
14.29
7.4
0
22.22
16.66
4
12.54

只有一点帮助
4.55
0
0
3.57
0
13.13
4.55
16
5.23

都没能解决
0
0
3.57
0
0
5.56
0
0
1.14

没有帮助
9.09
0
3.70
3.57
0
0
0
4
2.55

8.你认为经常产生疑问对你学习有帮助吗?
学生在产生疑问后 有98.86%的学生的是认为自己的疑问能够解决的,并且有
97.45的学生认为经常产生疑问会对 自己的学习有帮助。学生问题解决是学生得
到真知的步骤之一,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消除疑问,掌握知识。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
们可以发现,年级之间数据分布不是很均匀,波动比较大,并且没有具体的规律
可以寻找的出来。
9.你认为妨碍你质疑的因素是什么?
内容
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总计








20
8.33
9.09
3.70
31.25
16.67
4.55
17.86
13.90

36
33.33
27.27
55.56
25
38.89
36.36
28.57
35.12

20
12.5
13.64
3.70
6.25
11.11
13.63
7.14
10.99

24
45.84
50
37.40
37.5
33.33
45.45
46.43
39.99

老师的态度 同学的反应 家长的态度 自己的态度
总结上述,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学生在质疑能力方面所处的现状。
㈠思维局限,不善质疑。表 1和表2反应出一些学生受传统教育思想和应试
教育的长期影响,学生的思维深处存在着“唯师”、“唯 书”、“唯一”的思维定势,
6


并且根深蒂固。他们从不怀疑老师所说的一 切,认为书本上的说法总是唯一的真
理,他们不善于思索和怀疑,久而久之,因而也就无疑可问了。 < br>㈡不想质疑。长期习惯于寻找标准答案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缺少思考的必要,
时间一长就养成了思 维的惰性,不想去思考。即使有了疑问也不想提出来,在表
3中有所反应。
㈢不自信、害怕, 不敢质疑。表9也说明这一个问题,学生受到教师态度、
同学反应和家长态度的限制,常常把自己的疑问 藏在心里不敢说出来。
(四)没机会质疑。教师把一节课安排得满满的,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独立思考< br>的时间,更没有提问的时间和空间,而课外则缺乏提问的环境和氛围。表5中还
有小部分学生认为 教师解决不了自己提出问题,没给他们机会。
四、影响学生质疑能力的因素分析
1、学生缺 乏自信,害怕问题提的不恰当,遭同学的嘲笑。在表9中有35.12%
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质疑受到同学 反应的影响,这说明同学的反应对于学生提出问
题有着很大作用。学生回答问题或提问题有正确和错误是 正常的,但若是回答错
误或是问得不好,就可能会受到批评或嘲笑。那他下次就会很小心的提出自己的< br>问题,当第二次第三次都是这样的话,这个学生在提出自己的问题的时候就会很
顾忌,以至到不想 提出自己的问题。若是提的问题让老师也感到为难,也许麻烦
就更大了。如此提问,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 识吗?学生能不产生厌烦吗?于是就
出现了学生对提问的兴趣越来越小,出现无疑可问、不知怎样问、没 机会问、不
敢问的局面。
2、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方面是长期以来,我 们的课堂
教学一直以老师为中心,对学生质疑缺乏鼓励和引导,养成了学生不懂装懂、懒
于质疑 的习惯。在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理念支配下的数学课堂上,大部分是
教师在唱“独角戏”,讲概念、 讲理论、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
问题走出教室”。整个教学过程成了机械、沉闷、程式化 的生产流水线,缺乏生
气和乐趣,缺乏师生问、学生问的互动与交流,缺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 br>践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更谈
不上对现实情景提 出自己的问题。我们所举行的一些作为课堂教学导向的优质
课、观摩课活动,也是教师预设的问题过多, 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少。即使学生能
根据学习内容提出一些问题,也往往是肤浅的、无探究价值的。 另一方面,难免存在一些教师害怕学生一直会追问,所以中间就扼杀了学生的
提问。有的老师出于狭 隘的师道尊严,害怕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对于学生
的质疑不予理睬、冷嘲热讽,甚至横加指责。学 生害怕受到训斥或嘲笑,干脆独
自把问题深埋在心底。久而久之,限制了学生质疑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
3、家长对孩子的问题缺乏耐心,对孩子的问题要么敷衍,要么不与理睬,
有的更甚认为你 小孩子怎么可以提这种问题。孩子每天都有很多搞不懂的问题,
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解答。可惜,父母要 么是根本没时间来耐心听学生想法(忙
于工作,或者忙于家务,还有各种应酬,即使有了一点时间,他们 也需要休闲,
比如打麻将、看电视什么的„„)要么就是根本回答不出。家长常常敷衍了事,
总 想稀里糊涂地把孩子的问题快点儿打发掉。有时候家长干脆就说不知道。一次
不知道,两次不知道,第三 次孩子只好不问了。这样使孩子在家里很少去提出问
题,去质疑。到孩子回到学校这种习惯也会随之影响 到他们的学习,在家里他们
即使有了疑问也不想找父母去得到答案。习惯不好的学生可能不做任何记录, 等
一觉睡醒,什么都忘了,时间长了养成了习惯,导致他们的质疑能力薄弱。
7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家长过于严厉,对子女要求过高。在许多不幸家庭中,儿童经常会受到惩罚,而且对这种惩罚又无法预测,但是儿童知道自己不能发怒,
否则情况可能会变得 更糟,使学生在家里害怕父母的威严,不敢质疑父母的行为,
更不敢把自己的疑问向父母提。
4、教育中的标准答案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影响。教育中的标准答案框死了学
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 思维的发展。学生长期在受到标准答案的教育下,
习惯了这种状态,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年龄越大越受到影响。袁
振国先生在其《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这样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 ,
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
问题越少; 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
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 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
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使我们的学生具有
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小学生的学习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
过程。问题可以来自学习的外部环境(如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来
自 学习的内部需要;问题可以是教师课前预设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发探究生成的。
对小学生而言,无论来自 何方的问题,只要能引发认知冲突,能激发起学生内在
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就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能 使教学过程在动态平衡中前进。
而片面追求标准答案却把学生的思维给框住了,没有能给小学生思维的空 间,激
不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生对待问题就是找到标准答案,不容他们对标
准答案有 任何的质疑,长久如此就会抑制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
五、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对策和措施
㈠更新教师观念,注重学生质疑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采用单一的学科教材,使教师把教 材当成教学的唯一标准。
不少教师把教材奉为圣经,惟其规定的教法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现在随着新
课程改革教师必须不断的进行专业的学习,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能够获
得理论与实践的 高层整合,突破普遍存在的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不断完
善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创造性和专业发展 的能动性。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
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在这种课程环境下,教师 具有创造新形
式、新内容的空间;教师要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某种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
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并且能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想状态,在特定的
教学情境中做出相应的反 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发展他
们的创造性思维。在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对自己 教学上有质疑时,不应该对学
生冷眼相待,更应该表扬他们的那中敢于质疑的精神。接下来再来分析学生 提出
的问题或质疑内容的正确性,这样不仅可以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
了解到正确 的知识。当学生出现错误少批评、多帮助,积极、及时、恰当地评价
学生,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自卑 心理,树立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个学生体验
成功,保护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㈡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胆小害怕的不良反应。
同学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 说说他的优点,再来说他的不足,并且
让他补充回答问题的同学不足之处。教育学生在同学问题回答错误 时,不应该嘲
笑,如果你知道就帮那位同学补充或纠正。开始的时候每节课监督或提醒听的学
生 注意,等时间长了他们习惯了这样的一种环境,学生就不会对同学提出的错误
或有见地的问题而去嘲笑了 。使学生逐渐消除对课堂和其他同学的紧张感,能够放


袁振国 反思科学教育[J]
中小学管理 1999.12.

8


松地自然而然地参与学习中,使学生充满自信,改变过去被动听课的状态。
㈢抓住关键环节,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笔者认为学生质疑能力主要可分为两部分来培养,一是 学生的问题意识,另
外一个是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如果把问题意识比作核桃仁,那么提出问题就是剥开核桃,取出核桃仁。问题意识是学生质疑能力的核心,没有问题意识,学生
就不会对事物、知识 产生疑问,起不了质疑。而问题提出能力是学生质疑能力的
体现。再好的核桃,你不剥开核桃仁的壳,你 也是吃不到核桃仁的。就是说没有
问题提出能力,你的问题意识只能在你的脑子里,你不能对这个问题进 行有效的
解决。下面就从关键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提出能力两方面入手谈
谈如何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心理品质,是 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
决或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状 态又驱使个
体积极思维,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具有问 题意识。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
识,与教师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有直接关系。教师有了较强的问题意识,就会 影响
他的教学行为,能改变长期以来我们教学中以传授为中心,讲深讲透,不讲方法
的现状。教 师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抛掉标准答案代言人的身份,先于学生思考。
⑵加强学生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学生的认
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所 学的内容进行思考,提出质疑,
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基 础知识
的学习、掌握,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养成学生问
题意识的 有效途径,基本技能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语文的写作技能,数学的计算
技能等。现在拿语文的写作能力来 讲,训练基本技能先要从字形、词语、成语、
句子、修辞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作品的内容 ,语言特色,表达技
巧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随着学生这些语文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问题就会出现在脑海中,促使他们去主动思考、解疑、反思。
⑶改善师生关系,正确的评价学生,是 问题意识产生的沃土。美国心理学家
罗杰斯提出:“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产生 安全感,并
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时的学生思
维也 是最活跃的。”对于学生提问,不宜过早评价,也不急于给出答案,而应耐
心引导学生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对学生各种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教师应给予充分
的尊重和鼓励。让学生能够处于思维的最活跃状态,让 学生思考问题,从而培养
学生的问题意识。
2. 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
学生 有了问题的意识,但如何让他们把想的问题给表达出来是又一个要培养
的能力。这两个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缺少其中一个都会影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问题提出能力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 施。
⑴在训练学生提问的最初阶段,当学生还不会提问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
生去观察、分 析、比较,由教师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产生并提出问题。
如“你们比较一下、你们分析一下, 看有什么问题?”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
中产生疑问和困难;通过“延时评价”,以短暂的沉默引起学 生的思考,促使学
生产生疑问;提出相关的知识背景或相关的条件,使学生能够在将知识与相关背
景、条件的联系和比较中产生疑问;通过教师个别的询问,指导学生把问题准备
9


好,再让学生把问题提出。
⑵从学生把任何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开始训练 ,逐步培养提出问题的习
惯与勇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任何提问都给予热情的鼓励,营造民主的教学气
氛,培养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的学习品质。对学生敢于提出自己问题的精神
进行表扬,鼓励 其以后勇敢的提出自己的问题,激励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目的。
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针对学生的提问给予恰当评价、引导,反复强化,使
学生能正确把握提出 问题的角度,学会“从哪些方面提问”、“怎么提问”。可
采用针对个体提出的问题,“追问问题产生的 过程”、“追问问题产生的方法”,
给其他学生予启示,活跃其他学生的思维,促使每个学生提出自己的 见解。
⑷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树立“学习源于问
题”的意识, 不仅解决问题,而且对于提问的意识给予正向强化。逐步培养和训
练学生在遇到困难、发现问题时,先自 己尝试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实
在解决不了时再提出问题向别人请教的习惯。在新知识的学习过 程中,相对于学
生来讲,不明白,不会做的问题会很多,但有些内容是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
验可以解决的。要逐步培养和训练学生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先自己尝试解决,然
后再提出问题的习惯。
⑸在学生的提问过程中,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言语组织和表达上的
训练,使学生懂得怎 样把提的问题表述清楚。当学生提出问题,但表达得不是很
明白时,教师应该帮助和引导学生把问题表达 清晰。例如教师可以追问学生“你
对课文中那段有疑问?”等引导性语言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问题表达清 楚。还可
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把问题表达清晰,例如教师可以请好学生来示范。像“哪
位同学 愿意来把这个问题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利用学生来教学生表达想提的问
题可能比教师讲解效果要好。
以上关于问题意识和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利
用课堂教师的可控性 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过程中,教
师不是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一个气氛 和环境的创设者。学生才是学习的
主体,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才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四)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共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⑴教师应通过家访对学 生家长进行了解,分析家长的优缺点及可能对学生所
造成的影响,并且注意分析学生家庭教育的培养方式 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这些是
教师教育学生对症下药的基础和准备,也是对学生正确评价的基础,更是制订 学
生质疑能力培养方案的重要基础和准备。
⑵家长要转变以前那种以孩子分数考得高 而骄傲的观念,应该以孩子提的问
题多、提的问题好而自豪。珍视质疑能力,因为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 培养创造
性学习能力的基础。家长要不怕自己的孩子对自己提问,更应该积极的去帮助孩
子解决 所存在的问题,不应该以各中借口搪塞自己的孩子。如果遇到自己不懂的
问题你可以查资料,或者告诉你 的孩子,我现在不会你可以把这个问题先记录下
来,明天回学校和同学或老师商量一下。这样虽然不能马 上帮助你的孩子解决问
题,但却让孩子有了一个好的习惯,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质疑能力。
六、小结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具有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
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
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 过程,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
它能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
10


筋 ,认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
生质疑能力的培 养将会受到教育者的普遍重视。




参考文献
[1]贾群生 回归生活的中小学教育评价[M]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5
[2]袁振国 反思科学教育[J]
中小学管理 1999.12.

[3]孟庆茂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7
[4]刘金花 儿童发展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5]王道俊 王汉澜 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
[6]陈亚明 小学数学教例研究[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03.4
[7]陈大伟 新课程的故事与解读[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8]王斌华 问题学习法[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2
[9]陆少明 静安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调查报告[J] 上海教学研究,2000(7-8)
[10] 张建伟 基于问题式学习[A]
http:
[11] Mary Hebrank Why Inquiry- 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Middle School
Science Classroom [A] linquirywhy_inquiry_
in_
[12] Chuanhan Lv Bingyi Wang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Experiment of “Setting
Situations and Posing Problems”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A] .
ome3 sym4Earcome3_Chuanhan%20Lv_
[13] Li Hong-ting Su Li-qing The Design of Mathematical Teaching Based on
Solvinghttp:ome3sym4Earcome3_Li%20Hongting_sym










11


The primary school livings the present condi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f the ability of
query
Abstract:

Querying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knowledge discovering and problem finding.
Furthermore, it is absolutely the necessary procedure of reaching truth. The abilities of query
can force students to think, cultivate their interests on studying and help them to get motivity
of studying. This dissertation is based on a survey of questionnaire that is focus on part of
students as well as some previous research information, and products an analysis of existent
phenomena among students. Besides, it includes a summary of factors, which block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query abilities. Finally, the author will quote the best push angles of solution are
teachers, parents, atmosphere of classes and so forth. In addition, the author do commend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query abilit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jor parts, which are question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to Pose question. This dissertation can be considered as a
complimentarily of nowadays researches related to student's abilities of query.

Key words:
ability of query question consciousness Ability to Pose question














12


致谢:
毕业论文地撰写整整持续了一 年的时间,现在终于到结尾了。这是我读大学
四年下来工作量最大的一次,这也是对我大学四年学习下来 最好的检验。经过这
次论文地撰写,提高了我很多的能力,比如实践操作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等。在这期间凝结了很多人的心血,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没有他
们的帮助,我将无法 顺利完成这次设计。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沈丹丹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在此期间沈老师帮助我收
集文献资料,理清设计思路,指导调查方法,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导师渊博的
知识、严谨的学风、诲 人不倦的态度和学术上精益求精的精神使我受益终生。
另外,要感谢学校里的老师与同学对我的关心与 支持,感谢各位老师在学习
期间对我的严格要求,同时也要感谢身边同学的热心帮助。

4月28日






























13


附件一:文献综述

质疑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综述
一、绪论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似乎 从思维开始,而思维往往是起于
质疑。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求知欲强,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学习兴趣高 ,学习
效率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因素之一。
二、质疑能力的相关理论
㈠.我国历史上有关质疑能力培养的理论。
从古代中国开 始对学习者的质疑能力培养就相当重视。从春秋战国开始,许
多教育家认识到已经认识到学习者的质疑能 力对学习的作用,并提倡学习者敢于
质疑。例如我国春秋时期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的孔子,在论语中记载 了他关于对
质疑能力重视的话语:“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历史上关于质疑的重要性的资料
理 论很多,如“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
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方 是长进。”等。到近代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也认识到
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他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一个问。”
㈡.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也是相当的重视。建构主义认 为,学习者能
构造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知识不是简单地从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学习者
的 头脑中建构的。建构主义者鼓励学生自治和主动学习;运用原始数据和资源,
运用操作性的、互动的自然 材料;允许学生改变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在提出自
己对概念的理解之前了解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与教 师或其它人对话;通过提开
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现学生回答 中
与最初假设矛盾的地方,进行讨论;给学生时间进行比喻和建构事物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 好奇心。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观点,这意味着教师既是讲授者,也更
是倾听者。如果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 成为好的问题提出者和问题解决者,课堂环
境和成人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仍把自己看作是学习 者,能提出一些自
己也不明白的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愿意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把学生和自己的
努力看作是进步中的尝试,而不是最终结果,那么,学生身上也很可能具备这些
品质。
㈢.课程标准
我国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把“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问题意识。”列为具体的目标。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活动过程中,重视学生
提出问题,积极探索如何提出问题,培养学 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的起点,是新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
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关于质疑能力研究成果的归纳
㈠.从教师角度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的探讨和研究。
现在国内对学生质疑能力研究的主要文 献大多是关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如何
培养方面。这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而又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对学 生质疑能
力培养进行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把角度放在教师身上,做关于培养学生的质疑
能力的 研究比较多。而研究这主要是在职教师,主要是从他们的工作检验和对学
生观察的积累及做了一些调查后 提出的关于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个人见解。其主
14


要研究对象所处的研究 环境是课堂,从教师的角度阐述课堂教育的假设对学生质
疑能力提高的影响和建议。主要是集中在课堂教 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氛围的营造,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和他们
的对问题的态度。
1.启发鼓励,敢于生疑
要培养质疑能力,首先要激发学 生质疑积极性。教师必须创造条件,鼓励学
生大胆生疑,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对那些不敢生疑的 学生,教师在课后
要多与他们接近,与他们谈心交朋友,消除学生心理恐惧。课堂上,教师要保持
和颜悦色,采用启发,鼓励,点拨来叩开学生智慧之门。即使学生提出似乎幼稚
的疑问,也要加以肯定 ,鼓励。为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
作业,遇到不懂的地方打小问号,课后布置复习 作业,哪些知识不易掌握有疑问
的打个大问号。至于对质疑有困难的学生,要通过启发点拨,引导来帮助 生疑。
这样,老师为学生提供了质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2.诱导评析,善于设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不 仅要做到
想疑,而且要会疑。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来设
疑:( 1)在课题处设疑(2)在矛盾处设疑(3)在重复处设疑(4)在结尾处设
疑。学生疑问激发出来后, 起初往往是琐碎,零乱的。如果什么疑都要质,显然
是不必要的。所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要作恰当 的评析,引导学生将点设在
点子上,设在要害处。逐步引导,才能提高学生质疑的水平,学生才能由生疑 走
向解疑。
3.教给方法,学会解疑
设疑并非目的,解疑才是终结果。学生在学 习中所提的疑问,可以凭借已掌
握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能解决的就自行解决,能通过相互交流解决的就商讨 解决。
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教师作为必要的指导,教给方法。如遇到意思不懂的词、
句可以联 系上下文或查字黄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以抓住重点词或联系课
文,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学生掌握 了方法,各种疑问就迎刃而解。
㈡.从单科教学中探讨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
这方面的 研究者也集中在在职教师,研究的环境也主要集中在课堂,但有课
外让学生以作业形式补充整个对学生质 疑能力的研究。这个方面的研究是从单科
教学中对学生在该科目所要表现出的质疑能力的研究。这方面研 究也前面研究的
区别主要在于研究者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过程中往往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研
究者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质疑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每个学生
对于没个学科的兴趣和参 与欲望不一样,他们在不动学科学习中所表现的欲望也
就不一样,这需要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科目对学生质 疑能力的培养采取不同的方
法。
㈢.问题学习法的研究
“问题学习”来源于国外。 杜威、布鲁纳、帕内斯、波利亚等人都曾提出过
“问题学习”的模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美国在中 小学和幼儿园开展了“问
题学习法”的研究,并取得了成功。“问题学习法”指的是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
学习单元,要求学生充当复杂问题的解决者。其试图解决的复杂问题的特征是,
没有足够的信息 和必要的经验,需要学生自己收集信息、进行假设和推理,提出
解决问题的方案。开展问题学习的目的是 ,使学生学会应用已有的知识、技能,
通过问题的研究解决,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自主 自立、求异创
15


新的品质。
原苏联基于对问题在学生学习和发 展思维中的价值的认识,为了实现进行创
造性教学,培养具有独立性、创造性精神的学生,在上个世纪八 十年代开展了“问
题教学”的研究,在现代教学改革中做出了成功的尝试,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既是已有的知识
之果,又是对未来知识 的刺激与探究;在对问题的追问、探索、解决过程中,养
成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建构主义倡 导把“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学习”
当作教改的核心,将“问题的解决”作为教学过程。建构主义认为,作为 问题解
决的过程,学生只有参与其中才会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当前,国际上反映教学改 革潮流有这样三句话——“在问题中学习”、“在行
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我们认为,“在行 动中学习”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必须通过自身实践体验学习过程,这是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合作 中学习”
反映了学习者对学习的组织形式的需求,因为群体学习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
互动与 交流是个体学习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然而“在问题中学习”则强调把
问题的发现提出、问题的研究解 决作为学习过程的主线,无论在行动中学习,还
是在合作中学习,都需要学生面对问题,在研究和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
知识,获得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可以说,“在问题中学习”是< br>从一个新的视角揭示了学习的本质属性。
通过“问题学习”达到: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 ,敢于、善于提出问题,
能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②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
究和解决未知的问题,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与扩展;③具有收集、整理、利用
信息的能力;④ 逐步形成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行创新的能
力。通过“问题学习”,培养起学生自主的 学习态度、较强的问题意识、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简单的评述及问题
1. 这些研究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对学生的问题意识 方面培养还
是有所欠缺。并且这些研究主要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而对
学生 在课堂以外关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
2. 几个应当深入探讨的问题
① 教育者 都意识到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但质疑能力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
如何将质疑能力进一步量化或确立一 个明确的定义?
② 目前教育强调对学生质疑能力培养,但学生质疑能力的高低没有一个具体的
标准。如何判别学生质疑能力所处于何种水平,值得探讨。
参考文献:
[1]孟庆茂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7
[2]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数学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8

[3]王道俊 王汉澜 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
[4]陈亚明 小学数学教例研究[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03.4

[5] Chuanhan Lv Bingyi Wang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Experiment of “Setting
Situations and Posing Problems”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A] .
ome3 sym4Earcome3_Chuanhan%20Lv_
[6] Li Hong-ting Su Li-qing The Design of Mathematical Teaching Based on
Solvinghttp:ome3sym4Earcome3_Li%20Hongting_sym

16


附件二:
外文译文1

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

1实验背景
21世纪, 中国的教育面临着时代性的挑战:经济的国际化、知识化,科技
发展的高速化,使人类文明走向综合化。 “一个国家的崛起与衰退取决于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中对科学家和专家的培训起着关键作用。 现在的问题是现在缺少
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专家。 如果没有问题,没有创新。 在学校教育中学
科教学是主渠道, 数学学科教学是学科教学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样,
不管以解决对于数学教学存在的主旨或者在新的形式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在中
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必须 以开展训练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和为了提高学生提出和解
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样,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的 活动应该落实到数学教学中的
每一个环节和没一个学生。现在是用对过去解决问题重要性的补充和新课程 教育
改革的目标。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与国家数学课程改革同步进行,同时也是全国性
的数学教育 改革的应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20世纪初Poliya十分重视数学研究和解决问题, 他在解决问题教学这方面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是
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中心。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中国提倡在中、小学学生数
学解决问题教学并做了深入研究。 我们可以做出对 国际数学教育的近来发展的
一次总调查。然后我们能够说,在学校的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解决在教学中 受
到普遍关注和得到重大的成就。相反,在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忽视,教学带来的问
题还没有得到 应有的重视。中、小学的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薄弱造
成的数学问题是解决非常低的。 即使是一个有能力解决问题的数学。 它已经表
明,他们解决的数学问题是封闭行题目,没有开放性数学 问题。美国特拉华大学的
教授举的这一个例子表明中国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显然比美国学生差了很多。
一个数学问题是从数学情境发展来的。数学情境是在其数学活动被从事的一
种环境,是也生产数 学思维的一个条件。学生通过对数学情境中数学信息的观察
和分析,并产生对难题的质疑,然后他们逐渐 能够形成问题。因此,在提出问题
的数学教学中设置数学情境是一份重要的工作为了。当我们在设置数学 情境的时
候,我们应该结合当前的课程,密切地联系教学目标,清楚学生的认知的能力和
原有知 识水平。我们应该尽可能是课堂气氛活跃,使得他们有丰富的数学信息,
以便学生能够产生数学质疑。然 后老师让学生去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
经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数学知识。
根据上述了解,我们认为:要改变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必须加强学生
的问题意识培养,转变数 学课堂教学的方式,重视建立数学情境和培养学生提出
问题的能力,重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根据数学这门学科的历史发展,
以及数学家创造的数学活动课程,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的理论,以及 教育学,
心理现代的理论,特别对教育中认识的理解创新,我们提出“设置数学情境”。
在 2001 年 1 月,在贵州的某些中小学最初开展了以“提出数学问题”基本课
堂教学方式的数学课 堂教学方式试验(将来被称为“情境-- 问题”教学试验)。
2实验教学方式



Chuanhan Lv
Bingyi Wang
ome3 sym4Earcome3_Chuanhan%20Lv_

17


中小学基本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教学目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核心模式:质疑并提出质疑,让学生加强“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 程
内在联系:这是数学的情况下,这是一个焦点;威胁;数学是一个核心问题来解决
问题 ;应用数学是数学知识的目的。
教学方法:老师能够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学生将会用以小组 合作为中心
的学习方式吗?在整个的数学教学期间,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老师的指导者的
角色 应该甚至更被强调,科学的教学的方式“情境-- 问题”是一次互相交流的
模式和开放性教学方式。
由于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是携手并进、形影相伴、相互引发的,在
解决数学问题 和数学应用过程中,已解决的问题又会成为提出新问题的情境,应
用中形成的成果也会成为某种情境.从 而引发在深一层次上去提出新问题.如前
所言 这种“情境一问题”学习链.既是学习数学 发展数学的 规律.更是在教学
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途径。我们真诚地期待数学老师“让
学生有自己的疑问”,老师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习惯与提出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
能力。
3 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2001 年 1 月在贵州的某些中小学最初开展“情境-- 问题”形式的教学实验
研究。试验学校已经扩大到很多地区的多于 200 中小学,诸如 四川省, 云南
省,重庆市,浙江省,黑龙江省,内蒙古省,广东省,北京市等等。中小学的试
验课也从最 初的一节扩大到多于 500 节课。“数学情境和数学问题”的教学参考
书(一卷是关于初中的,其他都是关于小学的,每卷有 100 个案例。)在 2001 年
5 月被出版。在“教学情境的调查”的实验工作的同是进行着“中小学生问题调
查”(有20个“情境 --问题”教案例)也在在 2002 年 5 月被出版。五批特别
的专栏文章诸如“数学教育杂志” 在国内主要的期刊被出版,“贵州师范大学的
杂志”(自然科学版本),刊登过包括多于 30 个这些 和整个教案例。我们继续广
泛地在几所中小学和多于十个高等学府中以及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的会议上宣
传我们的思想。四年教实践显示它是能够通过老师在中小学中容易地被应用的新
的教育想法和一 种基本的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中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中小学 的学生中间能够了解数
学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通过从情境提出和解决问题得到训练,
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
(二)推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教师应重视领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解决
18


学生的问题,是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做到师生活动,老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引导
学生灵 活、严谨地研究和探讨,因此,它促进教师在数学教育的专业能力发展。 在
过去四年里, 在贵州实验学校培训了近300名重点中小学校的数学老师。
(3)开展数学课程改革的实施。 每所学校参加“情境--问题”数学教学实验,
新一轮的教师都能进入数学课程教学取得更好的发展, 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并推
动教育改革实施。 如在贵州城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很好地开展, 如今贵州已
被选为课程改革实验基。 一些学校的已转移到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实验。
(四)取得专家和社会良好的评论。 “情境-- 问题”数学教学的实验获得专
家、学者、教研部门的国内数学教育界的好评。 例如: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Tu-Rongbao指出:“教学模式实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直接针 对传统的教学
模式改革。这一教学模式已体现了科学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 还创造性地运用和
发展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情境-学习理论建构。 这是一个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具有时代性和易于操作性。”
2003年,中国教育学会批准上面的教学实验课题的程式列入中国教育学会
第十个五年计划。 为了使 这一实验模式,能在全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得到
发展,我们正在扩大“数学情境和数学问题”两册四 本书的编写。 四本书将作
为“教师的成长系列丛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7月出版。 他们可
以使全国中小学数学教师根据新的教育观念进行课堂教学。


























19


外文原文1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Experiment of “Setting
Situations and Posing Problems”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1 Proposition of the experiment

In the 21st century,the education of China faces the era challenge: economical
internationalization、more educated,developing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a high speed makes
the human civilization move towards integration. “The rising and declining of a country depends
on the education”. The modern school educ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raining scientists and
experts. The key quality of different experts i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is comes from problems. Where there is no problem,there is no innovation . The discipline
teaching is the main channel that the school educates. The disciplin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component of discipline teaching. So, no matter in order to solve the subject
matter existing to mathematics teaching, or to realize the goal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under the
new form,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must be launched in order to train
students` mathematics 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posing and
solving mathematics problems. So, the activity of posing and solving mathematics problems
should be dissolved as an organic whole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showing the appearance that
mathematics happens ,develops and is created. This is the important supplement for solving
problems in the past and the essential intension of the goal now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It is a key
issue of the course reform of national mathematics at the same time .

Poliya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search that mathematics problems were solv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He made enormous contribution to the teaching of solving problems. The
mathematics course standard in America stipulated clearly mathematics problems were solved for
the center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of the school in the eighties of the 20th century. After the
seventies of the 20th century, China promoted the extensive research that the students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solved mathematics problems. We may make a general survey of recent
developments that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educates. Then we can say, in the mathematics
teaching of the school,the teaching that mathematics problems were solved has caused the general
concern and got great achievements. On the contrary, the teaching of posing problem has not got
the due attention . It has been ignored for a long time in China.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the
students` mathematics problem consciousness is weak and their ability of posing mathematics
problems is very low. Even if the ability of solving mathematics problem seems single.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y solved much routine and closed mathematics problems but little open mathematics
problems.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ability that the Chinese pupil posing mathematics problems is
obviously less than the American pupil has been found by us and the professor of University of
Delaware . It is an illustration.

A mathematics problem evolves from the mathematics situation. The mathematics situation is an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mathematics activity is engaged . It is one condition of producing
20


mathematics behavior too.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mathematics information in
the mathematics situation, people will doubt and puzzle. Then they can form the question
progressively. Therefore,it is an important job to set mathematics situations.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of posing problem. When we are setting mathematics situations ,we should combine the
content of courses, link teaching goal closely , suit students` cognitive competence and close to
their most recent development area. We should make them have abundant mathematics message,
be vivid and ocular as much as possible,be apt to understand , so that students can pose
mathematics questions. And then the teacher let students go to solve their self mathematics problem
posed and experience mathematics knowledge form and develop while obtaining mathematics
knowledge.

On the basi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bove,we think we must change the state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strengthen students' problem consciousness , change
the mode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of mathematics,pay attention to setting mathematics situations
and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posing problems, pay attention to solving mathematics problems and
applying mathematics knowledge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process that
mathematics science happens,develops ;and the activity course that mathematicians create
mathematics;and the basic view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and pedagogy, psychological modern
theory; especially the understanding of cognition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subject education ,
dialectical materialism;we put forward the basic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f “setting mathematics
situations and posing mathematics problems ”clearly in January 2001, and has launched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experiment in some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of Guizhou
at first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situation ——question”teaching experiment).

2 Teaching mode of the experiment
A basic model of mathematics classroom instruction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Students: Doubt and question, independently cooperate and explore
set up the
mathematics
situation
(observe , analyze)
put forward
the mathematics
question
(Probe , guess)
solve the
mathematics
problem
(rescue and solve, refute)
pay attention to
mathematics
application
(learn ,apply)
Teacher:Inspiration is led,corrects and explains the puzzle to teach

Teaching aim of this mode: Train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ing ability.
Mode core: Let doubting and questioning,and strengthening students`“ problem
consciousness ” and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pos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run through the whole
course to teaching.
Inner link: It is a prerequisite to set mathematics situations; It is a focal point to pose
mathematics problems; It is a core to solve mathematics problems;Applying mathematics
knowledge is a purpose.
21


Teaching method: The teacher can adopt all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 in which inspiration is the
center. Students take probing as their learning method in which dependent cooperation is the
center。 In the course of whole mathematics teaching,students` subject status should be reflected;
the teacher’s leading role should be emphasized even more, including teaching scientifically.
The teaching mode of “situation——question ” is intercommunion chain of a circulation and
organic and open system.

Posing problems goes forward hand in hand with solving the problem. Their shape shadows are
accompanied. They cause each other. In the course of solving the problem and applying
mathematics knowledge,the problem that has already been solved can be regarded as the situation
in which the new problem is posed;the achievement of applying mathematics knowledg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situation in which the new problem is posed too. This teaching of “situation ——
question ”,is a study chain ,which is a good way of training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course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We ardent to expect all students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have their own most thing to get at mathematics in the mathematics
teaching of“situation ——question ”. We hope sincerely that mathematics teachers “ have
students without questions be problematical ”,that they let the students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find , pose meaningful mathematics problems consciously, that the teachers get them form
the habit of posing problems and have stronger ability to pose and solve mathematics problems.

3 State and result of the experiment
The work of“ situation ——question”teaching experiment was launched in some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of Guizhou in January 2001 at first. Experiment schools have already expanded to
more than 200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of many areas ,such as Sichuan province,Yunnan
province, Chongqing city,Zhejiang province, Heilongjiang province, Neimenggu province,
Guangdong province, Beijing city,etc. Experiment classes have already expanded to more than
500 classes from grade one of primary school to grade three of high school now. The teaching
guide books of “ mathematics situations and mathematics problems”(One volume for middle
school,the other volume for primary school. every volume has 100 cases.)were published in May
2001. The phased achieve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work of “research of the teaching of‘setting
situations and posing problems’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14 theses, 20 “ situation ——
question” teaching cases) was published in May 2002. Five groups of special column articles are
published in the domestic key periodical, such as “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include more than 30 theses and
teaching cases altogether. We have carried on extensively spreading at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academic meeting, in more than te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 in several dozens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A four-year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it is a basic teaching mode
embodying the new education idea that can be easily applied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by
teachers, and it makes good results, they behave mainly in following:

(1) Have improved the mathematics teaching quality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Among the
teaching, students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can firm to grasp mathematics foundation
knowledge and obtain basic training of skill,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training of posing and
solving questions from the situation ,it trains students' 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on
22


ability, and has facilitated students to obtain the beneficial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
in the independent and positive studying activities.

(2) Have brought about an advance in the mathematics teacher's specialization. Because teacher
pays attention to leading students to put forward questions, and directs against students' questions
to develop the activity of teaching i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erdynamic, the teacher naturally will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and guide students flexibly, alertly to study during
probing into, so that, it promotes teachers themselves in mathematics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at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ver the past four years, it trained nearly 300 the key mathematics teachers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in the experimental school of Guizhou.

(3) Favor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thematics course reform. Every school participating the
mathematics teaching experiment of in mathematics course
teaching of new round, the teachers can all develop better the activity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new education idea, and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rse reform in order.
Such as in the urba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of Xingyi Guizhou , their mathematics course
reform is launched better. Now it has already been chosen as the experiment base of course
reformed of Guizhou .In some schools, the teaching mode has been moved to other disciplines to
experiment.

(4) Obtain favorable comment in the counterpart's expert and the society. The mathematics
teaching experiment of
and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education circle of domestic mathematics. For instance:
Tu--rongbao professor--- the doctoral supervisor of the normal university of Nanjing,he pointed ou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his teaching mode has already reflected the modern education
thought idea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it is also creativ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the modern education theory, especially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and situated--learning .It is a
classroom basic teaching mode with front, era and easy to operate.

In 2003, Chinese Education Society sanctioned this teaching experiment listing in 2003 subject
of the programmer during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of Chinese Education Society. In order to
enable the mode experiment to promot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mathematics course reform, we are expanding “mathematics situations and mathematics
problems” from two volumes to four(two primary schools, junior middle school, one high school).
The four books will be published as growth array series of books by the publishing
house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in July 2005. They can help national mathematics teachers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carry on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new education idea.







23


外文译文2

基于问题式学习的介绍
关于高等教育的全体教员对基于问题的学习所有一切程度的兴趣总是带 有
某些一定会有强迫性事物。归根结底,没人认为它更容易的或者耗费更少时间。
以及,就像在 教学方面的几乎都和以前的不一样,至少最初学生抵抗它。为什么,
医学专业的学校如此狂热地信奉了它 ?为什么Pew 慈善基金超过 600,000 美元
的钱给Delaware大学和Alabama 大学作为研究补助金,为了调查研究基于问题
的学习的调整传统的教育模式?
它能做什么
理由是基于问题的学习 (PBL) 最终使学生结束了灌输式的学习,适应了通
过事实调查, 搜集信息。他们通过这中学习方式的解决了问题学和改善了他们的
学习情况。因为,即便是小组合作还是 独立调查,他们的理解能够达到更高的层
次,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发展自己的技能,提高社交能力。这一 做法使教学知识
发挥出来比以前更快, 结果培养学习适应新的形势和相关领域能够很快的进入
角色。
它是什么
从某种意 义上说什么是PBL似乎不言自明:学习成果产生于问题。正式的描
述通常把它称之为“推动了教学与学 生的互动,建构所遇到的问题,努力找到解决
办法的一种教学模式。”
但是哪里做它适合对应 于所有其他知识全体教员听说合作学习,协力完成学
习,和活跃的知识?知识和随之重新觉醒党派营邀请 长期影响教师对教育上的时
髦作法和方法即使如此,对PBL增长,因为这不仅显示了较高的研究学习质 量(在
更高同等数量的事实),但问题的学习权利,仅仅凭直觉认为。 这似乎反映到实际
工作的方法,而不是拿出一套游戏操作的程序变成学生学习。
这样,看在 基于问题的方法教学中,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上好像硬币双面,不
是由一个小组到另一个,而是能感受到 知识共同点的研究和教学,在自己的智力
生活和角色的智力生活的学生。
约翰规划学术课程,并在特拉华协会资助调查,进行各种地点之间PBL知识是:
“想象族谱: 我认为,作为一个小PBL的是将主动学习, 合作协作的一个合在一
起。 基于问题的小组工作不集中于案例。”
历史渊源
现代基于问题的学习开始于70年代初在加拿大大学医学院。 它的历史远远
非常的悠久。 S amford大学校长托马斯女士,认为PBL是“新发现的学习方式”
在她看来,它包含的问答与辩证 方法,以及苏格拉底的辩证法等综合辩证。用
John Cavanaugh话形容:“就像19世纪60年代发现型学习, 我们知道它,但我
们并没有这样做。 在一次和杜威约会的时候,他有正确的抽象水平。 杜威说,
我们现在做的更好的细节就好了,因为认知科学和技术进步。



James Rhem http:lpi9812pbl_
24


直到最近PBL方式蓬勃发展,主要是在医学专业学校。 慢慢的,一般都学校开
始采取这中学习方式, 甚至更多缓慢地,人文科学。 PBL 没有像合作的知识那
样的可转换的技术或者方法,没有坚硬的理论证据。 众说纷纭PBL是否应该对整
个课程实施,还是可以只用部分课程的教学。 一般,主张放宽到接受学院式的做
法,而是主张在长连续性。
角色和程序
通常,一个班分为五个部分大约每个学生。 各小组的成员在一学期内一般保
持不变。 同等的 水平,集体确定的“学习问题”。他们认为,每一个新的问题,提
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并决定如何消 除这些分歧。 这样,具竞争性 PBL 执行
需要丰富的图书馆资源。同样地,大的课处境需要导师的 充当对小组的支持和促
进,作好协作者的角色。
事实上, 部分教师对促进者的作用提出了强烈质疑。 知道如何与小组携手合
作(以及如何训练小组,如何与彼此 携手合作)不是大多数教员的专长。知道如
何引导看来是不比布置任务要容易的事。 而且不容易发现真正的问题,这些问题
具有一定开放对他们的把握很难。
“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在师生之间,你就不能一个标准衡量。 ”
说到制造问题, John Cavanaugh说:“一开始的一个地方乃是靠的考试,向后
操纵。送那些词问题和试图问题和在他 们之外制作图表。”Delaware技术职业学
院心理系教授Loreta Ulmer, 它说是改 建进问题的一门课程是困难的工作,“但
是在你做了它以后,整个的课程变得这样令人激动的,你不会回 去。”
Ulmer在星期天晚讲座的时候使用一被修改的PBL种类 ,在问题上把关于一
些日的小授课与课内小组工作结合起来。她认为,合作的工作,并提供资源,为有
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 像大多数全体教员一样,开始她担心教师和导师的作用的
不一致,想把困难和学生放在一起的讨论。“我 跟那一起最初有困难,”她承认,
“但是我开始相信想出事情的学生,于是我解决了它。放弃控制是困难 的,但是
如果你让想知识掌握,你就会。”
一开始, Ulmer 使那担心学生不在得到足够暴露到不同理论的远景。当她
的 PBL 学生在他关于人的发展这一个课中 ,她发现当他们能滔滔不绝地说相关
知识,他们有概念。“这是真的好。”她说。
Ulme r说:“这种方法给学生立即的反馈。在老师和学生之间保持一次持续的
交流,你不能够把一个标准放在 那上面。”
在特拉华的大学教艺术历史的钱德拉讲师,刚刚使用 PBL 同样的方式,不
因为在图书馆和其他资源上的限制,但是因为她不会准备好在一切方面使用
P BL。她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应用和搜集整理材料,从而真正了解他们本来不是。“大
量的学生不记得我教 的课程与教学资料的四分之三,我失望,”她说。“现在,不
同的,在一个小组中工作当他们使用它的时 候,他们自己想出它,他们记得它。”
基本方针达成协议后,教师的理解和实施PBL大相径庭。一些 教师告诉我几
件事情:我很少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教学和激励学生,以罕见的动机和参与。德拉
25


瓦州副主任的数学和科学教育资源中心杜芭芭拉说:“演讲了几年来, 关于强大
PBL学习方式 。你可能对这个不大会去相信,但是出勤是100%, 学生是有研究
问题动机的。 教师也燃起了他们的兴趣。”



































26


外文原文2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 Introduction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compellingly effective about problem- based
learning, given the level of faculty interest in it all through higher
education. After all, no one thinks it's easier or takes less time. And,
as with almost every other change in teaching, students resist it, at least
at first. Why, then, have medical and professional schools embraced it
so enthusiastically? Why has 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 given over $$600,000
to the University of Delaware and a similar grant to Samford University
in Alabama to investigate restructuring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along
problem-based lines?
What It Does
The list of reasons includes the fact that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ends up orienting students toward meaning-making over fact- collecting.
They learn via contextualized problem sets and situations. Because of that,
and all that goes with that, namely the dynamics of group work and
independent investigation, they achieve higher levels of comprehension,
develop more learning and knowledge-forming skills and more social skills
as well. This approach to teaching brings prior knowledge into play more
rapidly and ends up fostering learning that adapts to new situations and
related domains as quickly and with the same joyous magic as a stone skipped
over a body of water.
What It Is
In some ways what PBL is seems self-evident: it's learning that results
from working with problems. Official descriptions generally describe it
as instructional strategy in which students confront contextualized,
ill-structured problems and strive to find meaningful solutions.
But where does it fit compared with all the other faculty hear
about--
learningThe proliferation of and their attendant partisan
camps invites the reawakening of long-standing faculty prejudice against
educational fads and
not only does research show a higher quality of learning (though not a
greater amount if
problem-based learning simply feels right intuitively. It seems to reflect
the way the mind actually works, not a set of parlor-game procedures for
manipulating students into learning.
27


Thus, seen as a reification of cognitive processes, in a problem-based
approach teaching and learning at last seem like two sides of one coin,
not something done by one group to another, and faculty instinctively feel
the intellectual commonalities between research and teaching, between
their own intellectual lives and their role in the intellectual lives of
students.
John Cavanaugh, vice-provost for Academic Programs and Planning at
Delaware and principle investigator on the Pew grant, sorts out the place
of PBL among the
Learning would be at the top. CooperativeCollaborative would be a subset
of that, and I see PBL as a subset of CoopCollab based on cases. All forms
of group work don't center on cases; problem-based groups do.
Historical Origins
The modern histor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begins in the early 1970s
at the medical school at McMaster University in Canada. Its intellectual
history is far older. Thomas Corts, president of Samford University, sees
PBL as newly recovered style of learningIn his view, it embraces the
question-and-answer dialectical approach associated with Socrates as well
as the Hegelian thesis-antithesis-synthesis dialectic. As John Cavanaugh
puts it: like discovery-based learning in the 1960s. We knew about
it; we didn't do it. Dewey talked about it when he talked about
'engagement.' Dewey had it right on the abstract level. We do the details
better now, that's all, and that's because of advances in cognitive science
and in technology.
Until recently the PBL approach has flourished mainly in medical and
professional schools. Slowly the sciences in general have begun taking
it up, and even more slowly, the humanities. PBL does not have a store
of transferable techniques or methods like Cooperative Learning, no

whether PBL should be implemented for entire courses or whether it can
be used merely to teach certain parts of courses. In general, advocates
accept faculty easing into the approach piecemeal, but favor course-long
continuity.
Roles And Procedures
Usually, a class is divided into groups of approximately five students
each. The groups' membership generally remains constant throughout the
term. At the purest level, the groups define the
believe each new problem presents and decide how to divide their labors
to resolve them. Thus, aggressive PBL implementation requires ample
28


library resources. Likewise, large class situations require an adequate
number of tutors to act as support and facilitators to the groups.
Indeed, this facilitator role poses the strongest challenge for some
faculty. Knowing how to work with groups (as well as how to train groups
how to work with each other) is not something most faculty presume
expertise in. Knowing how to guide without seeming to be coyly hiding the
answer is no mean feat. And it's not an easy matter posing authentic
problems, problems with a certain open-endedness about them, either.

and you can't put a price tag on that.
When it comes to creating problems, John Cavanaugh says:
start is to take your exams and work backwards. Take those word problems
and essay questions and make cases out of Ulmer, who teaches
psychology at Delaware Technical and Community College, says it's hard
work revamping a course into problems, after you've done it, the whole
course becomes so exciting, you'd never go back.
Ulmer uses a modified form of PBL, combining mini-lectures on some days
with in-class, small group work on problem sets later in the week. She
sees in- class work, with all the resources provided, as a necessity for
students at her two-year school. Like most faculty, in the beginning she
worried about coverage and struggled with the tutor's role, wanting to
keep the students on the path in their discussions. had trouble
with that at first,she admits, the more I've done it, the more I've
come to trust students to figure things out. Giving up control is hard,
but if you let the learning happen, it will.
At the start, Ulmer worried that students weren't getting enough exposure
to differ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When her PBL students turned up
in her advanced class in Human Development, she found that while they might
not be able to spout names and dates, they had the concepts.
was better, really,
Says Ulmer:
a constant flow going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and you can't put a
price tag on that.
Chandra Reedy, who teaches art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Delaware, uses
PBL in just the same way, not because of limits on library and other
resources, but because she's not quite ready to use PBL for everything.
For her the problems move students to apply and integrate material and
thus to actually learn it in ways they otherwise wouldn't. was teaching
29


courses with lots of information and students weren't remembering
three-fourths of it and I was discouraged,she says. Now, it's different:

themselves--they remember it.
Beyond agreement on a basic approach, faculty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PBL varies widely. Uniformly, however, practitioners
agree on several things: they've seldom felt as energized about their
teaching and seldom seen their students so motivated and involved. would
have a hard time telling you of a single faculty member who's tried PBL
and then gone back to traditional lecture,Barbara Duch, associate
director of Delaware's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Resource Center.
Duch, a physics professor and a passionate advocate of PBL, recalls:
lectured for years, but there is something so powerful in PBL. You're never
quite sure what's going to happen, but attendance is 100%, the students
are motivated, working on problems. It has restored the intellectual
excitement for faculty who said they had been burned out.




























30


附件三:(3-6年级)
小学生质疑现象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这是一份有关小学生质疑现 象问卷,旨在依据各位对问题的回答了解
目前小学生质疑能力的状况。本问卷中的问题并无对或错,所以 同学可依据你最
真实的状况和意见来填写。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仅供学术研究分析,不会做其
它用途,敬请放心作答。
你所提供的意见对本研究是非常宝贵的。没有你的帮助,研究者将难以完 成
所预定的研究目标。感谢你的协作和合作!祝学习进步!

年级( ) ;年龄( ); 性别( )

请将你要选的答案填写在括号内;如你有不同的答案,请写在横线上。

1、 你对老师上课教的内容有过疑问吗?( )
A 经常有 B 有时有 C 很少 D 从没有过
2、你在学习中经常产生疑问吗?( )
A 经常有 B 有时有 C 很少 D 从没有过
3、你对你们父母说的做的产生过疑问吗?( )
A 经常有 B 有时有 C 很少 D 从没有过
4、你产生的疑问中,与( )关系最多。
A老师 B 书本或作业 C 父母家人 D 其他
5、你产生疑问后是怎么做的( )
A 马上提出疑问 B 自己先思考,再提出疑问
C 认为自己能解决,不准备提出 D 根本不想提出来
6、你产生疑问后,大部分都和( )说。
A 老师 B 父母家人 C 同学 D 朋友 E--------------
7、老师给你提出疑问的机会多吗?( )
A 老师都能让你提出疑问 B 大多时候能让你提出疑问
C 大多不让你提,偶尔让你提出疑问 D 基本不让提出疑问
8、当你对老师提出疑问时,老师会( )。
A 总会对你进行表扬 B 大多数情况下会对你进行表扬
C 偶尔进行表扬 D 从来不表扬
9、你希望你提出疑问后,他们怎么帮你解决?(请把你们的答案写在横线上)
——————————————————————————————————
10、你产生的疑问都能得到解决吗?( )
A 全部都能 B 大部分能解决 C 只有一部分能解决 D 都没能解决
11、你认为经常产生疑问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 ?( )
A 有很大的帮助 B 有些帮助
C 只有一点帮助 D 没有帮助
12、你认为妨碍你质疑的因素是( )
A 老师的态度 B 同学的反应 C 家长的态度
D 自己的态度 E 其他--------------
31

湖北高考分数查询-规章制度


志向是什么意思-法制教育资料


寒假致家长的一封信-大班保育员工作总结


戴戒指的讲究-一句话冷笑话


会计毕业生简历-北京语言大学留学生


宁波城市学院-我眼中的学校


工程资料承包合同-高级护理专业


创新作文大赛-六一儿童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