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全册

余年寄山水
748次浏览
2020年09月15日 17:5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华北地区包括-春节简介


三下买文具《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第6册第2——3页上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 学课,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
学习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 ,直接关系到小数的
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法等相关知识。学生对小数意义的学习过
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本节课就是以学
生已有的“元、角、分” 的经验为背景,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
—“笑笑买文具”让学生经历认、读、写小数的学习 过程并理解小数的意义,
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认识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①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②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③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①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②具体认识小数的特征。
③学生能正确读、写、认小数。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五、设计理念:
因为本课中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小数。为了完成从分数到小数的过渡,我
力求在课上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测量长度单位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
不是整元数,这 些都是生活中用到小数的最常见的情况。本节课选用从学生已
有的“元、角、分”的经验出发,紧密结合 “笑笑买文具”这一具体情境,使
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数的现实作用。
2、体现数学教学的朴素与真实。从“数学课本的单价是多少?”引出“小
数的认识”“小 数的读法”“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写法”等知识内容,很有
数学味。

1


3、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学中小数的认识及小数特征的探索,力求在
学生自我观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教师应在其中起到引导者
及合作者的作用。
4、在课堂设计中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从对小数 的理解到对小数特征的体会,应具有层次性。重视培养学生的
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师:开学了!我们又发新书了。谁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的单价是多少?你
能写下来吗?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写的定价:7.40元。
师:在数学上我们一般把它读作:七点四零元。
说一说:这个数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数
呢?
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领学生轻轻松松走进生活,走近小数,初步感受小< br>数在现实生活中地应用。另外还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二)联系实际,探究发现。
1、小数的认识。
(1)观察情景图:
板书:买文具
让学生看买文具的情景图,在小组里自由地说出每件文具的价格。
(2)在班内汇报交流,让学生读出小数: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
水彩笔:16.85元
(在这个环节中,注重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因为小数表示价格在生活中
比较常见,许多学 生已经有体验,并已了解部分相关知识,让学生交流互学,
效果会比较好。)
(3)你能说说小数的特征吗?
A.认识小数点

2


让学生观察小数,跟同桌说说小数有什么特点,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
法 ,然后教师进行补充讲解,这个数中的点叫做小数点。
师介绍,我们原来学习的数字如:7,27 等数都叫做整数。让学生说说什么
样的数是小数,生汇报后,师做小结:像0.50,1.06……这样 的数叫做小数。
B.认识小数的两个部分
师:我们可以把小数分为三个部分:整数 部分、小数部分、小数点。以小
数点为界限,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右面是小数部分。
1。06
整数部分小数部分
(“小数”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真正地去接触认识 。对于小数各部分
的认识应以教师的介绍和强调作为重点,不必让为学生盲目地去猜想和讨论,
以免误导。)
2、小数的读法
让学生再读一读“文具店”各商品的价格,师逐一板书“0.50读作:零点
五零元”等等。
(读小数和写小数的学习过程要求每个学生都开口读一读,动手写一写,
才能使知识落实到位。)
3、小数可以表示什么
在本课中,用小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1)我们刚才知道了数学课本的价钱是7.40元,那么它到底表示几元几
角几分呢?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并说明自己的想法。
(3)班内交流:7.40元表示7元4角0分。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做小结:整数部分是几就是几元,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数是几就是几角,
第二位数是几就是几分。
(4)让学生说出每一件商品的标价所表示的意义。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水彩笔:16.85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课本上填出答案,然后在班内反馈。
4、小数的写法。

3


(1)师拿出10元2角5分,让学生说出总共是多少钱,然后让学生试着
用小数表示出来。
(2)班内反馈:10元2角5分10.25元
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师做小结:把10元写在小数点的左边,2角写在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5
分写在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
(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的“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反馈。对做全对的学生进行鼓励。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完成书上练一练①②。
2、实践活动。
笑笑买完文具回到家后,她想把这学期的教科书的价格统计出来,我们也
一起来帮她统计一下吧。
价格

《买文具》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北师大出版的小学数学三 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元角分与
小数》中认识小数的内容。对于本节课我主要是从教材分析、目标定位、确 立
重难点、教学准备和教学流程这五个方面进行展开。首先在教材分析方面,我
将会从教材分析 和学生分析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三
年级下册整一本书的开篇节,它是学生学好 整本书的一个根基,教材从学生已
有的“元、角、分”的经验基础为背景开始,来认读小数、写小数,从 而理解
小数的意义,并提供相应的练习和相应的生活实际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更进一
步体会到生 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就会很自然而
然地去接受这样的一个学习的开始。本 节课的内容,也将为今后学习小数的性
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法等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学生 分析。三年
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是孩子跨入中高年级的起始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
学习 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还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但由于生活经
验不足,很容易造成情绪不稳定 和自控力不强。他们对友谊的认识有了提高,
但还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往往把学习的好坏当作衡量人 的能力的标志。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将
目标定位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部分: 在知识上,让学生结合“买文具”
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 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在技能上,通过学习了小数
的意义和特征,教会学生用小数表示元角分,并进 一步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4


增强他们动手操作的要求。在情感 上,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工作经验两种
形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小学生对知识的 撑握大部分通过
老师的传授,所以通过个人和小组的形式,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外界的条件来
得 到更多的知识,并且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
活,为他们在新的一个学习阶 段里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 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从学生 已有
的经验出发来学习数学。因此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 本 节课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
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 生亲历知识的观察、发现、应用的过程。主
要利用迁移法、讨论法、练习法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学习。 < br>2、由于小数的意义是小学阶段较为难理解的概念。因此要注重教学中数学的生
活化。本节课从学 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出发,紧密结合“买文具”
的具体情境,激活学生先前已有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来,再认识小数,经历读写小数,要有层次性。把小数与价钱紧密联系起 来,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
【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材中创设了“买文具”的情境图,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情境,激活 学生先前的
生活经验,为此教师也可适当加上一点语言,比如新学期开学了,小朋友们要
准备买 一些学习用具,小飞在文具店里看到“橱窗”里陈列着的文具,出示情
境图,师:你知道每种文具是多少 钱吗?这样的数你见过了吗?这个问题激发
学生的兴趣,让同桌互相说一说每一种文具的单价是多少?学 生对于这样的情
境图是很熟悉的,价钱也应该能说清楚。
2、探索新知
看着标价牌 上的数据,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每一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
角几分。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促进每 个学生去感受和理解每个文具标价牌上
小数所表示的意义。然后,要求每个学生都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 格,同桌互
相检查核对。在学生理解了标价牌上小数的意义后,就引出课题,这样表示文
具单价 的数叫做小数,今天我们来学习对小数的认识。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小
数与以前学过的数进行比较,你发 现了什么?(学生会很容易就发现小数多了

5


个小数点) 师讲解:尺子 1 . 0 6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读作:一点
零六
讲解读法的 时候要强调不同小数部分的读法,小数部分只要读数字就可以了。
再讲解写法,并让学生再说一说这个小 数中的“1”表示什么?“0”表示什么?
“6”表示什么?整个小数又表示几元几角几分。为了巩固知 识,老师可以再写
几个小数,让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分别表示的价钱。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小数点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可以创设一个这样的情境:在超市里,售货员叔
叔粗心地把水彩笔标价牌上 的小数点位置写错了,16.85元写成了1.685元,你
想想看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样一个问题 ,学生会很感兴趣的,让他们讨论
讨论,可以引发他们对小数点的关注。
3、巩固练习 书本上的“试一试”,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同桌互相检查反馈,并读一读,再老
师讲解,分别说一说 每一个数字的意义。
“练一练”,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反馈。练习中可以出现一些比较有挑战性的题< br>目,让学生能够与同伴合作,解决一些问题,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
存在数学。
4、课堂小结:谁能向大家介绍你认识的小数朋友是怎样的?你是是怎样认识
的?这节课你最得意的是 什么?(让学生反思学习活动,以及学习的内容)



《货比三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货比三家”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元、角 、分
与小数》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特征,并
能认读、写简 单的小数的基础之上来学习比较小数的大小,探究比较小数的方
法,并进一步感受小数。
二、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特征已经有所了解,并会认读、写
简单的小数,学生 的观察、思考、倾听、提问、书写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
且对小数有了好奇心和求和欲,但独立思考, 与人合作的习惯有待于进一步养
成,克服困难的意志需要培养。教学时结合现实素材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 活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习惯。
三、教学目标

6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
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做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比较简单小数大小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能用多种策略比较小数的大小,并体会其中的多样性与有效性。
六、教学过程
基于对新教材新课标的理解,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着重体现以下几方面:
1、做数学。美国图 书馆中曾有这样的一句话:“听见了,还会忘记;看见
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 课,我让学生去做数学,玩
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2、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3、“用教材教”而不 是“教教材”。新教材给教师留有很大的空间,在教
学中力求不拘泥于教材,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依据 以上几点,我设计了这样
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 老师,为了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我一上课就直接问学
生:“同学们,你们去商店买东西吗?”“买 过哪些东西呀?”引起学生对东
西的美好回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说:“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 好消
息,奇奇、丁丁、豆豆三家文具店今天开业了,你们想去看看吗?”马上向学
生出示三家文 具店的情境图(出示课件),并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有关小数的知识,从上面的图片中你获得 了什么信息?说给同学们听听。”让
学生互相交流,有效地复习了上节课小数的知识,然后问学生:“三 家文具店
的文具价格都不一样,你们想买什么?到哪家文具店买更合算呢?”这样就引
出了我本 节课的课题“货比三家”。
这一环节将生活中购物的经历引入新课,不仅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扫除学习路上的“拦路虎”,形成“未成曲调先

7 < /p>


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而且还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搭起了现
实生 活与数学的桥梁。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小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较两个小数。
我引导学生明确要想知道哪个文具店铅笔盒便宜,就要比较4.90元和 5.10
元的大小,接着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比较4.90元与5.10元大小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的?结果是什么?最后小结比较两个小数的
方法,一化成几元几角几分 进行比较,二以一个整数为标准,间接比较。(板
书)对于学生其它不同的比较方法,只要合理,我都给 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
2、比较三个小数。
我鼓励学生勇于向自己挑战,通过引导使学生明 确,要想知道哪个文具店的
橡皮便宜,就要比较2.36元、2.63元、2.65元,提示学生可以在 两个小数比
较的基础上进行三个小数的比较,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接着让 学生代表来汇报讨论的结果,基于学生的理解水平,我想学生可能有两
种方法,一是先比较两个小数再考 虑第三个小数,二是把三个小数都化成几元
几角几分比较,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出正确结果,但哪种方法 更好呢?我最后
小结:比较小数的大小要根据小数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方法。
这一环节我注重协 调学生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以帮助同学为突破口,以互
相交流、讨论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由 情入境,由境带理,对讨论学
习的内容有了动力和热情,学得轻松愉快,得出的方法也能记得牢固。当然 ,
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直观而形象,学生能根据的引导由浅入深,探索发现小数
比较大小的方法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游戏活动,应用拓展。
1、我为学生准备的第一个游戏是为“>、<、=”找家(出示课件)
5.8○6.9 6.05○6.5 0.89○1 0.07○0.71
1.25元○2.4元 4.59元○4.58元0.05元○0.5元
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结果。我设计这个游戏目 的是通过练习,让学
生巩固掌握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2、第二个游戏是:“模拟购物” 。我向学生出示三个文具店的情境图,每
个文具店都有同样的商品,站学生小组合作,小组内提出问题, 小组内讨论解

8


决。最后汇报购物结果。这个游戏能让学生练习用 符号表示三个小数的大小,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第三个游戏是:“数学排队” 。这个游戏比较的是五个小数,是前两个
游戏的加深和延续,游戏的目的是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游戏巩固练习中我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激,让学生
在快乐中练习、巩固 、运用。这一设计一方面体现了教学的民主与平等,体现
《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数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
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一教学理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生 的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四)课堂评价,总结延伸。
在这一环节我准备了三个总结、评价性的问题,这三个问题都是面向学生直
接提问。
1、请你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2、你觉得这节课谁表现得最好,你最欣赏谁?请你评一评。
3、生活中还有哪些小数呢?你 能举个例子,并比较这些小数的大小吗?(学
生回答后我会适当地进行总结并完成我的板书:简单小数的 比较)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总结与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与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
和体会,并 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
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 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
心。
五、板书设计。
货比三家
简单小数的比较
方法 直接比较(化成几元几角几元)
间接比较(以一适当的整数为标准)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我力求把这节课的内容简单明了地呈 现给学生,使学生
对本节课的内容一目了然。
《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数的加减法,它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 br>单元第二个信息窗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初步认识分数
的基础上学习的。 这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认识的再一次扩展,为
将来进一步学习小数乘除法,小数四则混合运 算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通过经历自主尝试解决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计
算的过程,知道用竖式计算时,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通过交流各自算法的过
程,体验算法多样化。这 部分内容我先创设了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第一个问题
是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一位小数加一位小数,引导 学生把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迁移到小数中来.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真理.第二个问< br>题是探索一位小数减一位小数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有了小数加法的基础,我让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然后交流。再组织学生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
同点和不同点,讨论在计算时的注意点,引导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和归纳计
算方法。
一、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
计算方法的过程。
2、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方法。
3、能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
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过程方法: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法则
二、根据教学目标和本班学生的特点,我准备按如下教学程序进行教学:
1、导入新课 我首先采用“三年级一班的王书含”发现了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来导入【目的
主要是让学生意识到所 学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
欲望】引导学生观察,从她的发现能得到哪些数学 信息,学生说说各种学习用
品的价格.接着我引导学生: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独 立
思考,汇报提出的问题,可能提出很多的问题,最后我适当选择两个问题,板书:
“一支铅笔 和一支圆珠笔一共多少元?一个文具盒比一支钢笔贵多少元?”,这
部分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平时所需要 学习用品的价格,产生学习的欲望,通过让
学生提出问题,明确了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小数加减法,同时培 养了学生提问题的
能力
2、尝试计算,探索新知

10


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一支铅笔和一支圆珠笔一共多少元)?:让学生口答列
式:“0.6+0.9=”引导这是一道小数加法的计算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小
数加减法(板 书课题)。我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怎样解决0.6+0.9=这道算式,再让
同学们小组谈论一下他们的计 算方法,并请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在这学生
可能探索出两种方法:1)6角+9角=15角 15角是1.5元 2)列竖式】接着我示
范把竖式板书在黑板上,强调小数点应对齐等细节.我接着出 一道练习:
1.4+0.8= 接着我出示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一个文具盒比一支钢笔贵多少< br>元?”让学生列出算式,自己计算,然后让学生汇报。我再给学生示范竖式的书
写格式。
先让学生想: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再让学生讨论,在小组里说说自己
的想法,然后集体交流 得出计算小数注意的问题。
最后引导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小数
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都要数位对齐,都是满十进一.小数在计算是应
小数点对齐
3、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第一层:改错练习.先引导学生判断错在哪里 第1题错在小数 点没有对齐,第2
题错在忘掉写然后独立进行订正并交流自己的想法.通过改错,让学生体会在计
算时应注意的地方,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二层:练一练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强调计算过程中的
注意点,整数的小数点在右下角,计算的结果应化简.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 br>握小数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
第三层:出示两道应用题,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看谁做得又
对又快.

综合这节课的教学程序,本课的教学特色是:(1)通过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
活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体会了数学的实用价值.(2)通过学生的
自主探究,分组讨论 ,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得出小数加减法应小数点对齐,从中
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真正让学生 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成为了知识的
探索者与发现者.(3)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通过练习的分层设计, 不断完善学生
的知识,弥补学生思维的不足,重新建构已有的知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11




《森林旅游》说课稿
我教学的内容是北 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森林旅游》。本节课的教学
目标是1巩固和运用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 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提
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2通过活动的开 展鼓
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和学
习品质。教学 重难点: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在森林旅游中培养学生提出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会比较小数大小会计算会计算一位小
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学习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本
单元所学知识的机 会,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
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家庭环境较好,购物的生
活经验较多,因此,很适合在本节课里 开展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购物”
游戏活动。
教学流程:
1导入:通过创设淘气笑笑要去旅游的情境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森林旅游”
2 讲授新知:主要分为旅游前的准备和旅游中食品购物及旅游结束时购买纪念
品三部分。
这三 部分的数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旅游准备这一部分内通过创设蓝猫商店这
一情境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自己都想买些什么东西并且计算出价格,充分
地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训练了孩子的发散思维。在森林 食品店这一环节内
的模拟情境,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组织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进行
游戏活动,同桌两人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问题的任务:另一人扮售货员承担
问题的任务。为了增加游戏 的挑战性和游戏性,我还设计了一定的平分规则,
在规定时间内积分最高者为“优秀售货员”或“精明顾 客”的荣誉称号。当购
物地点从森林食品店转到纪念品商店,二人也随着对换角色。这个游戏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追求完善,友好合作地学习态
度和学习品质。 < br>课外延伸:请同学们收集生活中的小数,并记录下来与同伴说一说,这一环节
的设计在于让学生体 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反思小结:请学生谈收获,意在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12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北师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中的第一
课时的教学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 生的空
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对称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重要
的作用。教 材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案,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
让学生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 对称现象,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对称图形做准备。
3.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正确识别轴对称< br>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操作,经历认 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培养学
生动手、创新等能力。
(3)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 过程中,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5.教学难点:制作轴对称图形。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
生的发展为本,采用了以探究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
学方法。教学中,精心设 计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
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3


三、说学法
为了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 学中体现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
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安排 了玩一玩、
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有趣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
素材, 创设了较宽松的学习空间,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激趣引入
课始,老师一句:给你一张纸,你会怎么玩?一个“玩”字就把 学生的兴
趣调动起来了,接着老师的撕纸表演,作品——小衣服的亮相,更是把学生的
兴趣推到 了极致!你会象老师这样玩吗?话音刚落,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
了折纸和撕纸。灵巧的小手把一张张 白纸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图形,争先恐后
地将作品贴到黑板上。这样的新课导入,抓住了孩子们好动爱玩 的年龄特点,
通过“撕纸”这一操作活动,让学生目之所及,手之所触,都是美丽的轴对称
图形 ,从直观上引发出“对称”之美,课堂教学随之直奔学习主题。
(二)“识”对称,体悟特征
1.找特征,初识轴对称图形(作品)
结合学生的撕纸作品,师一句:这些图形有相同的地方 吗?找准了学生的
认知起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这些图形左右两
边形状相同,对折后会完全重合。在此基础上我巧妙地引入“轴对称图形”这
一概念,接着从“轴”字出 发,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验特征,再识轴对称图形(图片)
出示图 片,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抓住了学生好胜
的特点,学生很快就想到用对折的办法 验证了自己的说法;这一环节加深了学
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3.辨特征,找出真假轴对称图形(课件)
赏心悦目的练习面画,增强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 练习的层次性,促进了学生
对知识的“内化”。
(三)“做”对称,深化体验
1. 猜一猜:(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这是什么?(学生充满自信地猜测
着,猜到最后一个,打开后居然不 是同学们异口同声猜出的“花瓶”。)在学
生的惊讶中,老师趁势启发学生:想一想,花瓶的另一半形状 和大小会是怎样
呢?你能想办法剪出这只完整的花瓶吗?
2.剪一剪:小组合作完成“花瓶” 图,全班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说一说制
作的方法,并给予激励性评价。
3.画一画:你想自己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吗?全班交流时鼓励学生说出他们
画图形的窍门。

14


此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实践,不着痕迹地得 出了制作轴对
称图形的方法,主张通过实践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发展思维。
(四)“赏”对称,提升认识
由轴对称图形,进而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引导学生 通过赏析,
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受到美的熏陶,感受数
学与生 活的紧密联系。






三年级数学镜子中的数学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轴 对称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呈现的
是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是一节以观察为主的活动课。 教材安排这一内容
的目的是: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镜面对称现象,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
由于三年级学生处在小学的中级阶段,对知识的理解不是很 深刻。设计照镜子、
玩镜子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做学,能深刻体会和把握图形变换的特征;在做中学,动作逻辑内化为心理的逻辑,促进技能的生成;在做中
学,也有利于培养实践 能力和创新意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镜 子中的数学知识蕴藏于游戏、活动中。活动
的设计是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具有生命活力的,通过组织学 生开展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充分体
验的基础上自主认识,在交流中迸发灵感,挖掘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通过
动手操作,建立镜面对称现 象的模型,并能运用镜面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互相对
称、方向相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 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
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 新能力。

15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
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三)解释应用,发展思维
(四)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镜子中的数学》教案和点评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三年级下册第17页
[教材分析]
“镜子中的数学”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镜面
对称的内容。它是前一课时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本课是以观察为主的活动课,
是一种体验性活动,包含 了丰富的过程性目标。教材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镜面对称现象,巩固轴对 称图形的知识,发展空间
观念。
[学生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学过前后、上下、左 右,并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在上一节
课研究了轴对称图形,这些内容都有助于帮助三年级学生理解镜面对 称。作为
活动课,本内容将为学生最大限度的提供自主空间,保障学生的主动参与。让
学生经历 “观察、操作、验证、应用”的活动过程,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发展空间观念。

16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掌握镜面对称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丰富对称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2)经历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主动
地探索数学知识。
[学具准备]
一面小镜子、一只剪纸蝴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面大镜子、填空题、三角板或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l、师:听说我们浙江衢州实验小学三(3)班的学生对数学特别有兴趣,
你们能帮老师解决个 问题吗?
屏幕显示:
5+5-2=2
师:这是一道由火柴棒拼成的错误算式,你能移动其中一根火柴棒,把它
变成正确的算式吗?
生回答后屏幕显示正确答案:
5-5+2=2

17

< br>2、师:5+5-2=2,如果一根火柴棒也不允许被移动,你能让自己看到一
道正确的算式吗?
生1:用镜子。
师:怎么用镜子?
生2:把镜子放在算式的旁边。
师:请同学们把镜子竖直地放在算式的旁边,看一看镜子里的算式。
生惊喜:变成5=5-2+2
师:小小的镜子这么神奇,里面又蕴含着什么样的数学奥秘呢? 今天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学习“镜子中的数学”。(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点评:“小小的 镜子这么神奇,里面又蕴含着什么样的数学奥秘呢?”老
师的过渡导入主题的语言多么自然。以“帮老师 解决个问题”为借口来创设问
题情景,既有亲和力又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中领悟到镜子的奥妙, 刺
激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知识在情感
的作用下更好的 被学生接受、内化。这一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就把学生研究探
索镜子奥秘的欲望激发起来。
二、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1、复习旧知
屏幕显示:一张蝴蝶剪纸
师:它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生:轴对称图形)
师:这条虚线是轴对称图形的什么?(生:对称轴)
师:这个图形沿对称轴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屏幕显示)
2、确定镜子的位置
师:现在去掉蝴蝶图的一半,你能利用你手中剩下的一半和镜子让自己再
看到整个蝴蝶图吗?动手试一试 。
生:只有把镜子放在蝴蝶的对称轴上才能看到整个蝴蝶。
3、观察发现

18


屏幕显示:把镜子放在对称轴上,看一看镜子里的图形和镜子外的图形以
及整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4、学生汇报
师: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一手拿着半 只蝴蝶,另一只手拿镜子,让镜子
竖直放在整只蝴蝶图的对称轴上,让这半个蝴蝶慢慢靠近镜面,镜子外 的半只
蝴蝶与镜子里的半只蝴蝶怎么样?(生:重合)
师:而且是完全重合。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对折后能完全重合

图形是轴 对称图形,这说明镜子外的一半图形与镜子里的一半图形也组成
一个什么图形?(生:轴对称图形) < br>点评: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刚才学生通过
动手操作建构了镜子外的 一半图形与镜子里的一半图形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的
数学模型,还要通过验证后再加以应用。
5、练习l
数学书17页试~试。
6、练习2
如果把镜子不是放在一个 图形的对称轴上,而是放在整个图形的旁边,在
镜子中看到的情形又是怎样呢?
屏幕显示:b 3 上 A 生猜测,验证。
5、练习l
点评:让学生经历猜测—— 验证的过程。学生凭生活经验或者是照镜子都
能得到图形或物体在镜中成像的感知,但到底是不是真理, 还需学生经历一个
先“观察”再“操做”的过程,让学生知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道
理。
三、照镜实践,探索特征。
1、设疑。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照镜子,你能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对我们下列情况做
出判断吗?

19


(1)我面向镜子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向( )走一步。
(2)我面向镜子向后退一步,镜子里的我向( )退一步。
(3)我的手向上指,镜子里的我向( )指。
(4)我的手向下指,镜子里的我向( )指。
(5)我用右手敬队礼,镜子里的我用( )手敬队礼。
(6)我用左手拿笔,镜子里的我用( )手拿笔。
2、验证。
组织学生到镜子前,有目的、有意识地做动作,并仔细观察,填好表格。
点评:放手发动学生 ,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体验感悟,加强探究式的学
习。同时拓宽思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更合适 的发展。
3、汇报交流。4、归纳特征。
师:照镜子时,镜子外的人和镜子内的像前后、上下不变,但左右相反发
生变化。
5、游戏。
老师做镜外人,学生做镜中人,师生一起边表演边对口令。
点评:组织 学生到镜子前,有目的、有意识地做动作,并仔细观察,让每
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使全体学 生都能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小组
交流汇报使一些学生探索不到的内容经别人提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达到
了知识互补的目的;集体的交流,使知识更加完善系统化。同时,也激发了学
生的学习兴 趣,调节了课堂学习氛围。
探究过程中,老师通过形象的动画,结合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得出< br>一般结论:让学生学会分析、总结,从现象看到本质,从建立表象到建构模型,
掌握从特殊到一般 的规律。
再利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
识,培养 学生用确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欣赏倒影图片

20

< br>师:这种现象在生活中也很常见,叫做倒影。看到这些画面,老师想到一
个词,水平如镜,在这里 谁象镜子一样?
生:水面。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是把平面镜竖直放置的情况,倒
影这种情况在七年级我们在研究。
五、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印章文化。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学情及教学内容简析: 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从二年级上册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
察物体的静态形状,发展到 动态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符合儿童的空间发展水
平。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大量感性、直 观的生活实例,引导学
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并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平移的特点。认识平移和旋转对发展空间观念有重要的作用。
平移和旋转教材没有 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
识,在教学安排时,我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和认知发展水平,是有层
次地逐渐递进的教学。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 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
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判断平移,能将图形进行平移。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 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感性认识,启发他们的操作能力,针对这
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 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
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 。

21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单是纯粹地掌握 书本知识,更重
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主
要 体现了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方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
生活。
三、说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我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导入。以生活中< br>物体的运动来初步感受运动特点。第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以教材中提供
的物体运动为基点,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能判断物体的运动。第三、揭示特
征、数平移的距离。按判断方向、找对应点、数 格子三个步骤来体会平移的图
形的特征,并能根据平移的图形进行判断。第四、根据特征,画平移的图形 。
在感受了平移图形的特征基础上,按平移的特征对一些简单图形进行平移,进
一步加深学生对 平移距离的理解。第五、实际运用,全课小结。学生在有趣的
平移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感受数学的 趣味性和生活性。
四、说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导入
情境互动:今天,王老师是坐公交车来学校的,那同学们,你是怎么来学
校的啊?
揭示: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汽车在行驶,我们都可以
说成它们在运动。
小结: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在运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创 设这一情景互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同时,激发了
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到运动是日常生活中不可 缺少的。)
(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
1、出示6个物体的运动现象,火车、电梯、缆车 、风扇、螺旋桨和钟摆。
观察运动特点,能用手进行模仿运动。
2、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现象进行分类。
学生先小组讨论,怎么分以及为什么这么分,初步呈现分类的标准。
3、交流:以直线运动和转动进行分类。其中,钟摆的运动会产生争议。
4、讨论钟摆的运动。
示范钟摆运动,感受钟摆是围绕顶端的一个点转动,运动有幅度,因此 是
和风扇、螺旋桨是一类。
5、小结: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 平移、左
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螺旋桨、钟摆的运动,叫旋转。同时揭示课题:
平移和旋 转。
6、及时巩固应用,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判断下面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
转。要求学生 能关注每幅图中物体运动的特点,并能清楚表达。平移用直箭头
表示,旋转用弯箭头表示。
7、寻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8、回顾平移和宣战的运动,尝试用手势来表示。

22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生活中常 见的运动现
象出发,让学生从中找出两种不同的运动,一方面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
能让 他们感受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并通过小组交流分类,给学生提供
了一个探索的空间。接着让学生 展开思维的翅膀,寻找发现自己身边各种平移
和旋转现象,又进一步突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设计 让学生用动作来表
示运动的特点,动作的准确性弥补了语言表达的不足,帮助学生建立平移和旋
转的概念。这些学习活动,不仅强化了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加深了学生的感悟,
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来源 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
关的体会。同时, 他们也会在自己亲自发现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
受到数学是那么的有趣。)
(三)揭示特征、数平移的距离。
在初步感知了平移和旋转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后,着重感受平移中的位置
变化。
1、 首先,出示运动的小房图,判断小房图在做什么运动。并及时讲解,用
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 平移后的图形。
2、提问:小房图怎么平移的?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从而明白
通 过箭头可以知道运动方向。并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平移的距离。
3、确定平移的距离
(1)出示几个特别的点,找到平移后的对应点。
(2)一起数一数房顶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
(3)请一个学生模仿的数左边屋檐的点移动的距离。
(4)学生在教材上寻找一个或者几个特别的点数一数。
(5)交流发现:每个点都向右平移了6格。
4、小结:小房图上每个点都向右平移了6格, 我们就说小房图向右平移了
6格。同时观察发现,平移后小房图的形状和大小都没变。
5、出示金鱼图
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过程判断金鱼图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个。在交流中表述清判断的方法,并以金鱼图上不同的点来进行验证。
在交流中让学生发现,一般选择一个好数的点来数就可以了,如金鱼的嘴
巴。
6、独立完成火箭图,判断火箭图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7、及时应用,挑战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先独立完成,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交流时突
出怎么看方向,怎么数 平移的距离的。
8、小结:数平移距离时,找怎么样的点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巧妙的设 计学生喜欢的小房图、金鱼图、火箭图的平移,很
自然地把学生引向对平移距离的探索。在引导学生数平 移距离时,从一个点出
发,逐渐发现每个点都平移同样的距离,从而总结出整个图形都平移了这样的距离。整个教学过程,从教师扶,到半扶半放到放手让学生思考,对于平移距

23


离的研究就更加的深刻了,学生也能逐渐的掌握方法并能应用方法。通过简单
的练习 到挑战性的练习,让学生细化了操作方法,并能把方法内化,使学生对
方法掌握得更加扎实到位。最后从 学生的操作中提升,找怎样的点更方便)
(四)根据特征,画平移的图形。
在学生已经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上,当个设计师,进
行动手操作实践。
1、引着学生进行平移操作。
出示试一试的三角形图,先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重要的要求,既向右,
平移6格。
提问:我们该怎么移?有什么好办法吗?从而呈现出找到点,把几个点都
找到对应的点,再连起来接着画 。
在操作前,要让学生同桌互相提醒注意点:箭头的方向和距离。
然后进行操作,指导有问题的地方。
在平移好后,同桌说是或自己先画了什么,再画了什么, 最后怎么做的。
按先……再……最后……进行交流,肯定学生的多种画法。
2、放手让学生去 平移平行四边形,依旧按刚才的步骤进行操作。想清楚先
画什么,再画什么然后动手。
(设计 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讨论的方法进行画图操作练习,在操作中强调
注意点,以学生的汇报展开具体的操作 方法,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移距离
的理解。)
(五)实际运用,全课小结。
给 每个学生提供一张练习纸,上面是四个需要平移的简单图形和要求,最
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组合成一 艘小船。
以学生用自己的智慧画出的“一帆风顺”的小船作为本课的结束,鼓励学
生应用平移 和旋转创造出更多的惊喜,收获更多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课堂的学习推向的高潮,学生 利用本课学习的知识把
原本不相关的图形通过平移变成一艘美丽的小船,从而更加感受到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感受到了平移的魅力)
这就是我对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第一课时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24







《欣赏与设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欣
赏与设计》。
2、教材分析:本单元把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内
容,从运动变化 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
3、教学对象分析:三年级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 网络具有浓
厚的兴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概念性教学比较抽象,仅仅借助于书本和黑
板等静 态工具不易于学生理解。计算机能动态地展示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特
征,可以突破平日课堂教学中无法 解决的问题。所以,我选择在网络环境下对
这一部分知识进行教学。
4、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确定了如
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图案中的
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机中设计精美
图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感受图案的美。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图案中的
作用。
教学难点: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在计算机上设计精美图案。
二、说教法: < br>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
其然”,更要让他 们“知其所以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深刻地理解掌握本课
内容,教学中借助动画的直观演示将抽象的 知识具体化,创设主动参与的环境,
运用媒体技术体验移动知识的生成,突破靠单一讲解带来的不易于理 解的重难
点,从而促进认识的深化。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 课时用PPT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说一说它有
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兴趣 出发,初步感知本课的学习内容。在这组图中我安
排商标、沙发、壁纸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或 是分别由平移和旋转得

25


到的图案,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一 找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使学生乐
于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把教学 内容放入到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同化、索引出
当前知识。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 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
心。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发展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实践活动
在动手实践部分,我又设计了“感受”“设计”“欣赏”三个环节。
感受环节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计算机上运用练习软件进行轴对称图形的
练习:在点子图上画出轴 对称图形、画出已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在平日的课
堂教学中也可以做这样的练习,但是局限于黑板、挂 图等静态的工具使用,无
法用语言精准表达,更改起来也很麻烦,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是在计算< br>机上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并会在对比之中巩固对知识的理
解。
本课 的难点是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在计算机上设计精美图案。
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形象地 呈现过程,在“设计”这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
信息技术,形象直观地演示了由一个图形平移、旋转之后得 出新图案的过程,
让图像媒体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
高。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 性,丰富性和快捷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生机互动等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 向交流的机会,有利于
学生自主合作精神的培养。
学生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把计算机当作数学 学习的工具,借助教师提供的图片
素材,自主创作,设计出精美的图案。而且精美的图片素材也能激起学 生的设
计兴趣,为空间观念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欣赏”部分出示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看 看从图片中能数出几匹马,之后
思考:这幅图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效果,它是怎样设计出来的。这是对学生 发散
思维的训练。
(三)拓展延伸
首先展示教师从网络上搜集到的各种不同的图片 资料,再次将数学知识与实际
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获得更直观的经 验。
接着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资料,进行交流讨论。
网络教学环境下 学生的思维是不断涌动的,网络世界知识的容量是无限的。学
生在收集、整理、交流、欣赏的过程中感受 图案的美,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
野,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所学。
四、评价
本课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一节数学课。教学过程中体现了 “让学生在体验中
学习数学”,从 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信息技术与
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 来了生机,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
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途径,我们的课堂因信息技术的应用变得生动有趣 。有效地

26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知识 结构的完美,激发了学生
的情感,课堂教学也因此而变得生动活泼、趣意盎然。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 br>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会让我们的学生收获更多。






第一课时 找规律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25页。
二、教材简析
“找规律”是第 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
习并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一位 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
习。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的 联
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教材设计了“算一算”、“试一试”、“练一练”
等算法活动给学 生提供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探索交流、概括总结的学习机
会,学生可以在这些算法活动中体验和感受 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并能应用所
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节课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具体情境,探 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
动探究的欲望。
2、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 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
基础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过程。

27


2、通过男女同学抢答比赛及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实践机会 ,
在探究过程中理解计算的规律。
3、练习设计层层深入,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
力实现我的备课精神:
(一)复习导入
1、直接说出得数。
9× 6 = 24×2 =
17×3 = 8×11 =
40×4 = 12×3 =
5×61 = 12×3 =
2.说出下面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40 × 4 = 160
在乘法算式中乘数与积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找找乘法计算中的规
律。
(二)探索规律,归纳方法
师:那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算式,并思考这些算式的特点。
5×1 3×2 12×4
5×10 3×20 12×40
50×10 30×20 120×40
师:孩子们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这些算式吗?请同学们拿出题单1,仔细地
计算。
(师巡视,并表扬计算快的学生。一分钟后老师请同学开始汇报计算结果。)
师: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生1:等于5、50、500、
师:那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算这道题的吗?
(学生说算法。)
师:你们计算得又快 又正确,在计算过程中肯定有一定的规律,现在我们就
一起来找找这些算式里面的乘数和积的变化有什么 规律。好不好?(好)师板
书课题:找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大约三分钟左右请学生汇
报:)

28


试练:
150×30 =
150×40 = 为什么150×40=6000的乘数一共有2个0,可乘积6000中却有3个0?是不
是算错了 ?
(总结规律,归纳方法:计算时可以先把乘数0前面的数相乘,最后在积的末
尾添上被省略 的0就可以了。)
(三)巩固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做一做
80×10= 60×20=
50×40= 700×20=
90×90= 40×80=
24×10= 12×200=
2.根据每组中的第一个算式填空。
12×3 = 36 5×13 = 65
( )×30 = 360 5 × ( ) = 650
( )×30 = 3600 5 0× ( ) = 6500
3.买大号运动服25套,小号运动服45套。
(1)两种运动服各付多少钱?
(2)一共应付多少钱?
五、对比分析
1、目标实现的自我分析
本课 的教学实践比较顺利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出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 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
维。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 的实际问题。在
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整个课堂的
气 氛比较轻松、活跃。
2、动态生成情况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对于适当 的刺激会有较大的反馈。因
此生活化生动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合
适的,无需过多的引导,老师教学上的放,反而会引发孩子们意想不到的精彩
表现,成为老师教 学设计的动态延伸。
3、成败得失的分析
本节课的亮点:

29


(1)、教态优美,语言标准,清晰,声音动听,板书漂亮,基本功很过硬。
(2)、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亲历计算、观察、讨论、交流
等数学活动培养了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归纳方法等数学能力。
(3)、总体设计具有一定的逻辑思想,从自主尝试--探索规律 --回头验证
尝试,其间很具有比较性,学生对自己所探索的知识印象深。
(4)、练习量大,比赛形式好,学生求异思维在这一环节发展的好。
(5)、感觉算法教学到位,师生共同探究、参与,很深入;
(6)、课堂引导较开阔,学生创新思维表现很好。
需改进的地方:
(1)、算理 讲得不够深入,如在比较找规律计算题时,应引导学生说出比
较迁移的算理较好,如5乘10较5乘1扩 大了10倍,相应的积也扩大10倍,
更利于算法的掌握。
(2)、有一点契机没有捉到,有 一位同学讲到25乘32,我没有对那位学
生及时表扬,没有关注到细节。





《住新房》说课
我教授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六册第 三单元《住新房》一课。本课的教
学目标是1、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经历交 流算法多
样化的过程。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
问题。 教学难点是理解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和算理。这节课我是这
样设计的。
《住新房》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
算和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的基础 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本节课是学生第一
次接触两位数乘两位数,首先是两组不同类型的口算题的复习,为 新学知识做
一定的铺垫。然后在教学情境引入之后,先是一个估算的环节,继而让他们独
立探究 计算方法,面对问题,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无论哪个学
生,凡是以自己的学习方式,根据 自己的特点,以自己的步调进行学习,都是
有效的。为此在教学时我十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 思考,提倡算法
多样化,并请他上黑板演示并说说计算的过程,重点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和方
法 。如竖式计算的每一步是怎么来的;用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并把竖式计
算和口算联系起来进行比较。 让学生发现其实竖式就是口算方法的一个综合算
式。学生的思维活跃,比较策略的多样性足以说明学生是 有自己的数学现实的,
学生的学习总是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建构。

30


新授之后,作为一节计算课,更多的还是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进行强化和巩 固。
首先通过试一试的三道题让学生上黑板板眼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情况,加强学 生对这种程式化计算及其算理的感悟和体验。然后又到小马虎体
检中心,通过改错的方式来提醒学生竖式 计算的时候应注意什么。紧接着是再
次通过习题来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熟练程度,继而考察学生解决实 际问题的
能力。最后是深化提高,欣赏数学。让学生用眼睛去发现规律,发现数学中也
蕴涵美。
但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学生计算不准确性的时候反馈纠正的不是很及
时,对学生全体关 注的不是很够,学生做题速度参差不齐,尤其是学生练习,
老师下去巡视的时候,个别生还是没有学会, 感觉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是很
合拍,我想这也是对一个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再你不用自己的学生上 课的
时候,怎么能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融入你的课堂。还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
意见。











《电影院》说课稿——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8-29页。
2、教材简析: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以及对乘法
的进位也有一定经 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
数(进位)的算法。本节课主要通过“电影院 ”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
引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让学生在经历 具体
的活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体验算法策略的多样化,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
位数(有进位 )的算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
算方法。

31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
(3)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 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
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及与他人交流各自 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丰富的情感体验,
感知数学的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帮 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对数学
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节约用水)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难点:是否能正确无误地利用乘法计算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合理利用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说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引导探索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合作交流法、尝试解决法、独立解决法
说教学过程:
谈话式引入课题(同学们看过电影吗?喜欢看吗?)
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自主尝试估算和笔算,小组汇报)
引导探究建构新知 (积极引导,探究方法)
(总结生成,体验应用)
巩固深化运用新知 (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
总结评价 (总结方法,自我评价)
说教学设计:
电影院
——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
估算: 21×26≈500 21×26≈520 21×26≈ 525
20 25 20 25
算一算:21×26=546(个)
1、26×20=520 26×1=26 520+26=546
2、26×21=26×3×7=78×7=546
3、竖式计算
答:这个电影院一共有546个座位。

32


附详案:
课前交流
同学们看过电影吗?喜欢看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电影院看一看。
(课件出示电影院)
(一)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师:认真观察,说一说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知道有500人去看电影;还知道笑笑说,这是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
座位。
师:同学们想一想,笑笑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影院有21排,每排有26个座位。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500人看电影,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生2: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师: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棒!请大家解决第一个问题,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组
内的小伙伴听。
(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
(二)引导探究建构新知
1.估一估
师:电影院的座位够吗?你们是怎样估算的?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2)学生组内讨论时,教师参与 到小组中,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对学生的各
种策略做到心中有数,再组织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生1:20×25=500。 假如是20排,每排25个座位,能坐500人;那么有21
排 ,每排26个座位,能坐的人数大于500,所以够。
生2:20×26=520。假如20排,每排 26个座位,能坐520人,520大于500,
所以够。
生3:21×25 =525。因 为20排,每排25个座位,就能坐500人,再加上一排
25人是525人,525大于500,所以 够。
师:通过交流,我们又学到了许多估算的方法。现在,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
题。
2.算一算
师: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请同学们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1)学生自主探索,独立解决。
(2)组内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组内的小伙伴听。 < br>(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讨论交流的具体情况,并及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掌握
其中一种算法就可 以了。)
(3)小组长汇报,教师讲评。
算法一 算法二 算法三
26×20=520 26 21×6=126

33


26×1 =26 ×21 21×20=420
520+26=546 ―― 420+126=546
师小结:请大家观察以上几种算法,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特别是用竖式计
算时,同学们要注意进位的算法。
(三)巩固深化运用新知
师:我为同学们准备了 几道题,想看一看大家的计算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不是又有新的提高。想不想试一试?
(1)试一试
24×28 15×36 35×43 42×28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教师重点指出:5×36除了用口算方法以外,还可
以交换乘数的位置 后用竖式计算。)
(2)抢算(教师读算式,学生抢答。)
6×30 16×70 30×12 7×90
60×7 25×60 35×20 50×12
(3)教材32页第3,4题(渗透思想教育)
师:第3题,你能独立完成吗?
(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时,注意学生对问题的语言表述,
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 想的。)
师:我们国家的部分地区正面临着严重的缺水问题,政府部门号召咱们老百姓
节约用 水。那么,大家想一想,要节约每一滴水,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做?
生1:洗完手立即把水龙头关掉。
生2:看到有浪费水的现象及时劝阻,并讲明原因。
(4)生活中的数学。(选一题。)
师:下面有两道题,你可以选择一题完成。比一比谁做得又快又好。
l 北师大附小有550名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租了12
辆车,每辆车限坐48人。够坐吗?
l 小猫搬运1袋土豆,途中丢掉土豆12个,每个土豆大约
70克。丢掉的土豆大约是多少克?
(四)总结评价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你认为你这节课表现怎样?



《旅游中的数学》说课三年级下册第36~37页旅游中的数学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旅游中的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 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6~37
页的内容。

34


2、说教学内容的作用、地位及意义
《旅游中的数学》是一节专题性的综合实 践活动课,本课之前,教材已有类似
内容分别编排在其他各册中,学生已有初步的活动经历、体验,因此 这节课把
出发、租车、住宿、吃饭、门票到设计旅游计划,都进行了有序的安排,把数
与计算、 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也融合在解决旅游问题的过程中,这
样既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又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解决问
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生成数学 内部知识之间
的内在有机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计算、
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
学的信心,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 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1)结合学 生的生活
经验,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
处需要用 数学,并在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
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 识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激
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
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活 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
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本课的教学难点:感悟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法
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上力求做到: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育 技术,呈现丰富多彩的精美图片,为学生
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参与到学习活 动之中。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旅游活动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
3、以学生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 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学生是数 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
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四、说学法
新课标指 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
此在学法上力求做到:引导学生联系 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相关的问题,并以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汇报等学习方式解决问题 ,感受到解决
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提高 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本节课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活用资源、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35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 平和已有的知识经
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
机会。”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发现与本次旅游相关的问题,如:参加
这样的集体旅游应考虑好 哪些方面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很自然地提
出应考虑安全、租车、租房、吃饭、门票等问题。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课标》指出:“有效的数 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
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一
环节的设计主要以学生为本,模拟生活实际,逐一创设租车、租房、吃饭、门
票4个活动情 境,如:学生认为旅游首先要解决好坐车的问题,因此,这一环
节的开始,我首先创设的是租车情境,于 是就出示租车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
根据信息,先分小组讨论、设计各种租车方案,再选出最合算的方案 进行汇报,
最后是小结优化解决租车的方法,为后面解决租房问题作好铺垫。
其次是创设租房 情境,解决方法虽同上,但是租房与租车要考虑的问题不同,
在设计租房方案前向学生设计了这个问题: 租房要考虑好哪些方面的问题?旨
在提醒学生讨论设计方案,要联系生活实际,弄清男、女生人数各是多 少及各
种房间的价格。为了节省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交流、体验机会,就让1、2、3
小组设 计男生租房方案,4、5、6小组设计女生租房方案,最后再综合出最合算
的租房方案。
再次 是创设吃饭情境,在解决吃饭问题时,要求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口味,自由
选择,但要注意不得浪费,口算 自己一餐饭得花多少钱?旨在对小数的加、减
法进行复习,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最后是创设门票情境,运用多媒体屏示信息,请学生合作讨论,算一算老师带
3200元买门票,够吗 ?买哪种票价合算?旨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领会买门
票的策略。
以上这一环节的活动,让 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
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形成良性的
互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三环节:反思交流、形成技能、感受快乐 < br>全课总结时问学生:“在这次的模拟旅游的活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
获?”学生在反思 交流中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懂得数学的真价值,
从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形成技能, 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
础。
第四环节:活用数学、课外延伸、提高能力
新 课标倡导教学活动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基于学生已在反思交
流中形成技能,获得积极的情 感体验,本课的实践活动是——为来参加此活动
的21位老师,设计一个旅游黄果树瀑布的计划,旨在灵 活利用身边资源,由课
内向课外延伸,为学生提供课外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提高参与社会实践的能
36


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使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实践做到有机相结合。


















《什么是面积》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什么是面积”是北师大版版第六册第四单元面积的 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学生
已经掌握了长、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维空< br>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长、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打 下良好的基础。是整个小学数学几何知识的基础内容。对
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 的经验和体会。因此教材在编
排上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二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 先
安排图色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入课题;接着进一步比较手掌、硬币、
数学课本与练 习本等实物面积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
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第二层次 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
个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 的理解,又
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为后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与老教
材的编 排有很大不同。
因此,教学中采用了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逐
步感知,逐步体验,通过师生、生生相互间的互动作用来完成。结合教材特点
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了 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理解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37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通过教具 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观察
比较及操作过程上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教学法:课一开始,创设“涂色”比赛形式导入,激发了 学生
的学习欲望,为学习新知作了较好的铺垫。
(2)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实物、学具、教 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
兴趣,愉快学习新知。
(3)认知冲突教学法:充分发挥教 师的主导作用,低中年级操作随意性大,对
学生的操作必须适当指导启发,另外根据认知冲突论,教学中 我不断设置矛盾
冲突,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合作、操作学习法: 切 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加强操作实践活动,提
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归纳 理解概念。充分调
动学生手、口、眼等多种器官参与探究学习活动。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
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1、比赛活动:教师出示一个小正方形和一个大正方形,挑选男女生各一名,进
行涂色比赛。
2、学生比赛。
3师问:你们觉得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图形一大一小,大图形花的时间要多。
师:那么图形的大小指的是图形的什么呢?(生:面、面积)
4、引出课题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体的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由学生感兴趣的比赛活动情景引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很自然地
引入新知)
(二)初步感知面积概念
1、说一说:你们生活中都见过哪些面呢? 生: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冰箱的
面、……
2、摸一摸:铅笔盒的面、数学书封面、桌子的面
3、比一比:
①教师的手掌和学生的手掌。
让一个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手掌,教师 同时也展示自己的手掌,让全班其他同
学比一比两个手掌表面的大小。
② 1元硬币和5角硬币。

38


③数学课本的面和数学练习本的面。
师:我们在比它们的什么?(生:面的大小)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怎样?
生:面有大有小。
(三)、结合具体实例说说面积的含义。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这个物体的面积。(板书:
表面的大小 面积)
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说。
课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几个人说)
回忆一下,你刚才摸的是物体哪个面的面积?能照样子说说看吗?(指板书)
(四)、联系生活拓展。
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吗?能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先小组说,再集体交流。
小结:看来面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很普遍的,只要大家多 注意观察,
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 、比一比、说一说,在充
分体验的基础上,适时地揭示面积的初步含义,并让学生直接使用“面积”一< br>词进一步观察、比较和描述,加深了对面积意义的理解。)
(五)、实践活动:
(1)制造认知冲突。
投影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
师:你们觉得哪个图形面积大?
生:长方形面积大
生:正方形面积大。
师:看来有争议。有什么办法知道吗?那现在你们就利用学具分小组来证明自
己的想法吧。
(2)体验借助工具比较图形的大小的方法。
①学生拿出剪好的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附页2中图5)
②小组活动。
③学生汇报。(投影显示活动结果,并配合课件演示几种比较方法)
生1:我们小组是用摆硬 币的方法,长方形共摆了10个5角硬币,而正方形共
摆了9个硬币,所以我们认为长方形面积大。
生2:我们小组是用画格子的方法,数出长方形的格子要比正方形要多。
生3:我们小组是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要大一些。
小结:比较面积的 大小可以用多种方法,尤其是可以借助工具进行比较大小,
在用画格子,数格子的方法时,所画的每一个 格子的大小应一样大。
(学生自己探索比较的方法,然后在小组和班级内交流自己比较的策略,如用< br>硬币摆、画格子、剪拼等,并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使学生从中学到比较
的方法,得到解决问 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

39


的好习惯。)
(3)创意大比拼,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1、创作要求:在方格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
确而有创意。
(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2、活动思考:通过这次活动,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
(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各异。)
3、让我们用画笔把图形美化一下,选一个图形,用蓝 色笔描出图形的边线,用
红色涂出它们的面积。展示学生作品。
师:图形上一周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红色部分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六)、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知识?(面积、面积的含义、比较面积大
小的方法。)
(七)、巩固练习:课本第41页的“练一练
分享到新浪微博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阅读(34)|评论(0)|收藏(0)|打印|
举报






《量一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北师大教材小学数学第六册P42—43内容,以及相对应的练习题。
2.教材简析:“量一 量”一课是“常用面积单位的认识”。这一课是在学
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能够初步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之
前学生已经认识的“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br>是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基础。本课教材通过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使学生认识到
测量标准不同则测量 结果不同,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于是引入面积单

40


位。 因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所以要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面积单位,即:平
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认 识。通过学习,正确地运用这些常用面积单位
来估计物体的面积。
3.教学目的:
⑴.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感知1平方米、
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 大小。
⑵.能根据物体表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并能初步运用面积单位估
计物体表面的面积。
⑶.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体
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 的密切联系。
⑷.在小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难点:在生活中会正确使用面积单位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
5.教具学具:
教具: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各一个及电脑教学课件。
学具: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个。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 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与面积单位有关的常识,如:我家房子的面积是
100平方米,龙泉每平方米的房价约 是3000元等,但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面
积单位的概念,在学生看来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更抽象、更 不易理解。因此,
在认识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或者生活中找到与面积单位大小相
近的面,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和记忆面积单位,会让学生较快地在头脑中
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学生 建立面积单位表象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单
位估计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大小,在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 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更加
深刻。
三、.说教法学法。
㈠.强化感知,主动参与

41


本节课根据学生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以学生发 展为本,以活
动为主线,以创新为宗旨,让学生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
的方 式,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观参与,让学
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 形成的过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创设平等、
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小学生认知特 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
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看一看、数一数 、比一比、议一议等一系列的操作
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 识的抽
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㈡.矛盾激趣,引导探究。
数学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除了源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外,还有解决 数学内容
矛盾的需要,本课注重揭示和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
强烈的求 知欲望,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我创设了一个“用数方格比较两个图形
面积的大小”的问题情境。第一组两 个图形方格数不一样多,但每个方格大小
相同,第二组两个图形方格一样多,但每个方格的大小不相同, 使学生在矛盾
中意识到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也使学生明白了
规定 面积单位的原因。
㈢.突出重点,促进迁移。
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认识平方厘米是教学的 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量
边长,比一比、记一记、量一量等活动去理解1平方厘米。在认识1平方分 米、
1平方米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迁移和推导的形式来认识1平方分米
和1平方米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迁移和推理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过渡引入
这部分我设计了“判断下面哪些是面积?”
书面的大小 文具盒的表面 数学书的宽 小明的身高 手掌的
大小 汽车的载重 菜园地的地面
菜地四周围的栅栏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面积的认识,让学生正确判别出面积、周长、长
度、质量)

42


2.制造矛盾,引出面积单位。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 时,我先出示两张肉眼可以观察出并可以用重叠法比较的
两张长方形纸,然后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 在小组内比较两组长方形的大
小,在比较的过程中使学生想到用眼观察和比较都不能判断的情况下,可以 用
数方格的办法使问题得到解决。接着我又创设方格多少不能准确比较面积大小
这一矛盾情境, 即:两个面积明显相等但格子数不同的长方形和两个面积明显
不等但格子数相等的长方形比大小,引出要 有统一的测量标准——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讨论:学生意识到,格子大小不同,不能根 据格子
的多少来判断面积的大小,只有格子的大小相同时才能根据格子的多少判断面
积的大小。 引入只有统一了面积单位才能更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
3.动手操作,联系实际,形成面积单位表象。
通过实际操作,发展空间观念是促使学生理解 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
数学思考的一个重要策略。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出示 自
学提示,并设计了多种实际活动,既有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1平方
分米大小的正 方形,并摸摸它们,再量一量它们的边长,也有让学生举例说说
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大约是1平方 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既有用
面积单位测量身边的物体的大小(如“橡皮擦的一个面,课桌面” )也有估测
一个物体表面的大小(如“课本封面,黑板面”)通过一系列这机关报实际活
动,使 学生较好地掌握了面积单位这基础知识和测量,估测等基本技能,还帮
助学生建立了1平方厘米、1平方 分米、1平方米的空间观念。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活动,结合生活常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1平方 厘
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4.应用知识,拓展思维。
在学生已经建立 了关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的表象后,
为了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欲望,我设计了考考 你——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填空,
和当小老师修改小东的日记,进一步检查面积单位这个抽象的知识在实 际中应
用。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
际的运用)
5.归纳总结。
结合板书巩固面积的意义,并让学生说一下学习的感觉和收获。

43


五、板书设计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可写作1cm2(测量较小的面
积)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可写作1dm2(测量稍大的面
积)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可写作1m2(测量较大的面积)









《摆一摆》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摆一摆》是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
册97—98页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2、教材地位: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 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在此之前,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 一个较
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一些几何形的面积。本节课,是
学生学习平 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的第一课时,今后平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
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因 此,教学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整个
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
3、教材分析:

44


《标准》中“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具体目标要求为“探索 并掌握长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材从估测三个
长 方形面积开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然后,教材安排“摆一摆”的探索活
动,让学生经历通过实验研究 建立数学模型的抽象思维过程,通过测量、操作、
观察、比较,发现长方形面积与长、宽的关系,从而建 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
式,并通过类比推理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起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但是,
教材未能使学生感受到 面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还有按照教材的内容实验操作
明显带有盲目性,即学生的探究活动的方向不明确 。
4、学情分析
对于长方形面积的知识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的学生可能已经看书了解
了一些,前面的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也有了一些体验,有的学生在课外学习中已
经学会长方形面积 的计算方法,但即使学生已经知道了计算方法,也不一定是
获得真正的理解,特别是空间观念的培养上是 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努力
让学生亲身经历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
5、学习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
式进行计算。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实验--发现-- 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
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⑵、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
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6、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方法,掌握面积计算 公式。
7、学习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45


二、说教法与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小学生学习小学数学是儿童主动建 构其数学认知结
构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完全是自主的活动。《课标》同时指出,数学课程“动
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考虑到三年
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 知识经验基础及年龄特征。因此,确定本节课主要
采用“引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 先,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课的伊始,教师通过创
设:教室的地板铺上地毯,应该 买多少地毯呢?让学生在这一现实的情景中,
提出疑问: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可以直接求出一个长方形 的面积呢?从而,
进一步思考: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什么有关呢?这样,让学生在现实的生
活中产生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其次,引导学生自主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标》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
过程是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 并通过
自己的主动活动,去构建对数学的理解。因此,关于发现“长方形面积=长×宽”
这一关 系的学习过程,努力引导学生自主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小组里分工、 合作完成(1)估计每个长方
形的面积(教材p45三个图);(2)用1c㎡的小正方形摆一摆,看看 每个长
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面积又分别是多少?(3)填表,观察、找规律。
这一 过程学生通过量一量、摆一摆、观察、找规律的方法,初步得出长方形
的面积与它长和宽有关的重要发现 ,即得出长方形的长×宽=面积的初步结论。
接着,让学生独立运用结论,抽象归纳出计算公式。 < br>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的长乘以宽来计算呢?让我们来验证
一下好不好?让学生, 拿出事先剪好的任意长方形,各自操作、探讨、验证。
这一部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 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
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
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进一步的验证,集
体交流归纳出长方 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结论。
“引导”体现了教师的作用及其必要性。引导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猜一猜,长
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接着,教师再安排两组图形直观比较它们面积的 大
小,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和他的长与宽的长短有关。再进一步引
导学生思考:长 方形的面积和他的长与宽的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时,再让学
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摆一摆”、填 表、观察比较、找规律、推理等活
动,探究出长方形面积=长×宽的关系。最后,再引导学生结论进行验 证。

46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猜一猜,教室的面积有多大?学校操场的面积有多大?
师:如果我们要把教室的地板铺上地毯,应该买多少地毯呢?你想要怎么算
出这个间教室的面积呢?
小结:显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果都用面积单位比、摆或画格子的办法
来算出一些图形的面 积是不现实的,那么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可以直接求出
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 的问题。(板书:长方形的面
积计算)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1、 猜一猜: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什么有关呢?
A、生自己猜一猜。
B、说一说,你是怎样猜的?猜的根据是什么?
C、比比看谁的眼力好。
(1)出示一组等宽不等长的长方形,提问:这两个长方形哪个面积比较大?
(2)再出示一组等长不等宽的长方形,提问:这两个长方形哪个的面积比
较大?
小 结:通过刚才这两组长方形的比较,我们发现了,大家的猜想是正确。那
么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具 体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我一起来研究这一
问题。
B合作探究
。提出活动要求。
。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交流汇报。
A、为什么,“长×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B、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7


·集体交流、汇报。
(三)运用结论,抽象归纳。
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的长乘以宽来计算呢?让我们来验证
一下好不好?
1、让学生,拿出事先剪好的任意长方形,各自操作、探讨、验证。
2、归纳计算公式。(课件演示)
(四)转化与应用。
1、研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 设疑:知道正方形的边长,能直接求出它的面积吗?
2) 说说理由。
3) 验证。引导学生用研究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来验证(利用
p46试一试的图)。
4) 引导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有什么联系?
(五) 归纳学法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是怎样研究的?研究的结果是什么?
总之,为了让学生学好《 长方形的面积》这课知识,我是尽量多让学生自己
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 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
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学生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48










《铺地面》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下面我将从教材、知识基础、教学目标等环节进
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 br>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
进率,常用的土地面 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很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教
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 形和正方形周长、面积计算和
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 维
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能利用面积单位换算,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3、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2、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能进行正确地单位间的换算。
三、说教法和学法
我选择的基本教法、学法有: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
提出数学问题。

49


学生小组合作,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 着从
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 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
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 感
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学习,我引导学生 带着问题自学。通
过自学,回答问题,思考,学生能迅速总结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思考单位
换算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
课本的问题是小明在铺 地面的过程中遇到难题:不知道需要多少块地砖。开始
上课时就借次来创设情景。
(二)带着问题读书思考、分析。
1.结合课本47页的图,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得出:1平方米=100
平方分米。
2.设计问题,帮助学生通过计算分析,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读书自学,认识平方千米、公顷。
(三)找规律、记进率。
(四)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五)拓展:为什么1平方千米=100公顷
(六)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分一分》一说课

50


《分一分》是北师大版义务 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数与代数”认识分数的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 、学”方法和教学
流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谈教材分析
《分一分 》是小学数学概念中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的一课,这部分教
材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 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
数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 整数都是
有很大差异。开始学生掌握分数的含义是很困难的,因此,本单元第一次出现
分数时, 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和一些图形,着重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
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 的初步概念,这一节教学能为以后深入学
习分数系统知识和小数系统知识打下良好而必要的基础,更为以 后解答分数四
则运算和应用题奠定坚实而重要的基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 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
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二次 是五年级的系
统学习分数知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
境初 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
课。它是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平均 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
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 学数学教学体系中
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 出数的过程,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
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运用生活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
的乐趣,培养自 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二、 讲“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 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
“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 见的
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
理强,教师在 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
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 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
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 面、比较肤
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使
学生主 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知识学的热情。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
知识。
本节课中主 要采用“学生自学,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辩论”等形式,
不仅能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 流和合作意识而且能起到传递感情,
增进友谊的作用。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本 节课注重

51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让学生 亲自参与知识推导的全过
程,通过亲身经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探究兴趣
导入新课时创设一个分苹果游戏,三个同学一组把6个苹果分给两 个同学,
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几个?接着分4个苹果,分2个苹果。教师把学生回答
的3、2 、1分别板演,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生分多少?游戏
1、起学生对平均分的回忆,突出平均分这一关键。[小学教学设计网
]
2、通过把一个 苹果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得不到一个苹果(半个)该用
哪个数表示呢?给学生留下悬念,为探索新知 创设了情镜,也使教学从整数很
自然的过渡到分数,由整数不够而用分数表示是符合数的扩展规律的。
(二) 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学习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 活中有时遇到不够一个
的,就不能用整数表示,那用什么数表示呢?有知道的吗?有的学生有预习的习惯,也有的同学学奥数就知道用12表示,让他在师板书的3、2、1下面试
写,学生看到整数不 够可以用分数表示,从整数过渡到分数学生一点也不感到
陌生,很自然便于接受。写对后教师加以表扬, 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感到很
自豪,课上表现的会更积极。让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卡片用自己喜欢的颜色 涂
自己喜欢的图形,分别涂出它们的12。涂后展示给同学们。教师放慢速度,提
高音量讲解1 2的读写法,分数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读。突出教学重点.在这
里教师重组了教材把教材后面的内容先 学了.让学生把正方形纸折成它的二分
之一并涂色,让生把涂好色的正方形粘到黑板上,师鼓励生用多种 折法折,如有
困难同学间合作,研究折.(对于偏离对角线的折法教师给予表扬)让生说一说为
什么图色的形状不同都能用12表示呢?这一设计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给学
生提供想象的空间,注重 发散思维培养发挥学生聪明才智.让学生想在日常生活
中在哪还见到过可以用12表示的事物.注重数学 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
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在重点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的基础上大胆放手发挥小 组
学习的作用.学生从学具口袋中拿出学具,动手操作把不同形状的纸平均分成几
分把其中一分 或几份涂色并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开展小组夺红旗游戏
活动,看哪组折法多,折法特别,小组合 作,研究折法,在探索,合作中获取多种折
法,多个分数,激发创新意识,在评选活动中,对于折法特别 涂法特别的与重不同
的让他们说出表示的意义.突出了难点.活动后评出红旗组,组中每个成员得一朵小红旗,装在自己成长记录袋中又一次体会成功的快乐.设计游戏活动学生积
极参与,兴趣浓厚, 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三) 愉快教学,创设宽松环境。
如 让学生标出绳子的110,再让学生标出不同的方法,教师在表示出其中的
两部分,这又怎么表示呢?学 生互相说一说,再出示五角星图,点子图说一说图的
35,56等表示的意义.突破难点,让生灵活运用 知识.由于有“折一折”做铺

52


垫,“说一说”部分,教师不是 以讲授方式传授那样势必局限学生思维活跃性,
影响他们思维发展这样开放式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充分发 挥想象的空间,可以
在分享彼此思考见解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师有意识把学科进行整和,竞赛时男
女孩头像下用英文girl,boy书写在学生进行折纸活动时放舒缓的音乐,学生学
起来更加轻松, 课堂上不再是枯燥无味,鸦雀无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数学
的乐趣,活 泼的游戏,优美的音乐,教 师丰富的表情,鼓励性的语言都能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整堂课都能兴趣昂然。
(四) 竞赛练习,激发竞争意识。
设计了“勇夺小红花”节目老师当主持人,学生是竞赛选手, 分男女两组
进行竞赛,让同组的做在一起,获胜组每生一朵小红花,粘到班级红花栏中,
共设计 三关题,第一关 必答题,男女生互选题,答对得苹果卡。第二关抢答题,
答对得卡,答错扣卡。第三关 能力测试题,此题目的是为了对问题深层次的理
解,给学生一个思维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自身水平和能力 得以展现。练习活化
了题形,新包装,新口味题形必将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参与性得到空前高涨。
(五)及时评价,体验成功快乐
评价目的在于激励 ,课堂上学生通过老师、同学、自己的及时评价更加体
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体会成功感。

认识分数——分一分(一)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4-P65认识分数—分一分
教学简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第一次在数学课本上接触到分数的知识。对于他们,从认
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质的飞跃。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平均
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的编写适合于三年级的学生性格特点及认知规
律.力图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 性。在感知分数的意义环节
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的平台。本节课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及分数加减计算等知识的
基础。所以本节课 的知识在整个小学数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 认知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 情感目标:
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53


(四)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让学生通过评价认识自我、
评 价他人。培养与激励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
数的重要性。
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笔、几何图片、正方形折纸、尺子等。
二、说教法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及本
课 的内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直观演示法、启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
自学辅导法等教学方法。我采用这 些教法的依据是:《小学数学新课程
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数学的组 织
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
究与合作交流等形式来 完成,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的
演示、诱导启发借助多媒体课件动态地展示分数的产生过 程,帮助学生
进一步认识分数的产生源于“平均分”。及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
分数的必要 性和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三、说学法
因为所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 ,他们的知识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操
作与思考还不能有机的结合。所以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我选择 了如下学法:
自主探究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学研讨法。在探究12的产生时,
通过 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让他们经历由图形符号到数学符号的形成过
程。在认识12的基础上认识更多 的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这个环节我采用
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学研讨的学法,让每 一个学生都
经历分一分,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等活动过程。感知分数产生的过程理
解分数的 意义。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 成为课堂
上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读懂教材, 了解学生的的基础上灵活的处理教学环节。我设计了以下
教学环节:
(一)情景引入 设疑导新(分一分引出分数)
引入环节我采用的是故事情景引入,在取西经的途中,唐僧师徒四人走< br>失了,猪八戒和孙悟空到了一间破庙里,饥寒交迫,猪八戒找遍了整间破
庙,找到了2个苹果,接 着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如果把这2个苹果平
均分成2份,每人可分几个苹果呢?这时候,同学们一定 会说“一个”。
猪八戒吃完了一个苹果后觉得还不过瘾,还想再吃,于是又搜了一下破庙,
终于 又搜出了一个苹果,这时猪八戒说:“师兄,我想把这个苹果平均分
成2份,每人吃一份,我来分好吗? (屏幕展示一大一小),这时同学们

54


可能会议论纷纷说:“这 样分不对!”我马上问同学们,你为什么说这样
分不对?估计同学们会回答:因为没有平均分。接着在屏 幕中展示出苹果
卑平均分成两份并提问“要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个?”从
而引出 “半个”。
我紧接着以外国的朋友看不懂“半个”这两个汉字为由,提出问题用什么
方法表示 “一半”?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时,我就因势利导地让学生在草稿纸
上用自己喜欢的图形或符号来表示一 半,表示好后再小组交流。
在全班交流时我先出示学生表示一半的每个图形并给予肯定,有部分同学< br>可能会用12来表示一半,我都给予表扬。如果没有学生会用12来表示一半,
我将在屏幕展示另 一个可以表示一半的符号——12,并让学生比较,用12
表示一半比用图形表示一半有什么好处,通过 学生比较得出,用12表示一半
的优越性是既简便又国际通用。
(板书: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2)个)。
由于学生对12已经有了初步了解 ,接下来,我让学生用阴影部分来表示
几何图片的12,并向全班展示,总结出:12不仅能表示苹果的 一半,还可
以表示花瓶的一半,正方形的一半等等。
【设计意图】分一分,引入12这一环节 ,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采用故事
情境引入,激起学生的兴趣,故意用错误的分法引起学生的质疑,突出“ 平均
分”,为后面学习分数的意义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自然引出分数,为分数
产生的埋下了 伏笔。
在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这个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学过
的数不够用, 要另想办法表示“一半”,这时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造
表示“一半”的方法。接下来让学生在“ 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
等活动中体会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半个花瓶,半 个正方形,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模型的作用。
(二)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理解分数的意义 )
在领会分数的意义时,再次延伸引入中的故事,对同学们说:孙悟空 和猪八
戒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印度找到了师父,唐僧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印度薄饼,
对他们说 :“如果你们能回答出问题,就可以吃一块薄饼,你们想办法把这块
薄饼平均分成4份,把你想吃的份数 ,只要能用分数表示出来,就可以吃到薄
饼。”这时我就让小组成员分别扮演唐僧师徒四人,正方形纸代 替薄饼。要求
分工完成以下要求(屏幕出示折一折的要求),学生汇报时,会说出把正方形
折纸 平均分成4份,一份可以用14表示,接下来可能有同学依次说出24、34、
44,这时我都给予肯定 与表扬。
认识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用故事的引入,通过引导学生分一分、涂
一涂、折 一折、说一说进一步认识更多的分数,逐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这一
过程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独立思 考,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接着利用实
物展台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结合正方形折纸,说说自己写出 的分数所表示
的意思。此环节让学生初步生成分数的意义:即平均分成几份为分母,涂色部

55


分占几份为分子这一数学模型。培养了学生操作、观察、思考、概括的能 力,
突破教学难点。
(三) 自学课本 获得知识(认识分数的读写 ) < br>通过分一分,涂一涂,折一折等活动,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分数的读写就变得轻松了 。这部分的教学,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本的方式,
自学分数的读写和各部分的名称,取34这个分数为例子 ,进一步巩固分
数的读写方法并渗透各部分名称所表示的意义。在此过程中,我适时点拨,
及时 评价,由传授者变为合作者、引导者。
(四)实践与应用 (巩固新知)
在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新知,培养能力。
第一层次是基础题,包括 读一读,巩固分数的读写;断一断,这一部
分我询问学生为什么不能用分数表示,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分 数的产生
源于平均分;说一说,结合图意,先个人说,再小组说,全班说。然后
引导学生进行相 互评价,让全班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
意义。
第二层次是发散性题目,折一折 ,涂一涂,创造自己喜欢的分数。我
为同学们先准备好四幅对称的几何图片放进信封里,第一幅图,引导 学
生平均分成四份,涂上你喜欢的份数,并用分数表示出来,其余三幅图
让学生自由创造分数。 (屏幕展示四幅几何图形)
【设计意图】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过程的 重
要环节。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旨在巩固新知,掌握重点内容。让不同层次的
学生都学有所得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课堂小结,交流评价
教学过程固然重要,但对一节课归纳总结 也不可缺少,它是对所学知识的
反思与回顾,又对今后有关知识起到引导作用,特别是教师的归纳总结。
本节课的小结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个分数(如把一个蛋糕平均分
成5份,其中的3份就 是35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
又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于生活。激励他们更好学 好数学知识,并让学生再一
次体验学习和获得新知的快乐。
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这 节课的板书设计,我认为这样的板书,直观生动,既突出了本节课
的重点,又有很强的概括性,使学生容 易明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较分数的大小》说课及反思
【教学内容】

56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8页。
【教材分析】
“比大小” 是在学完“分一分(一)”和“分一分(二)”,对分数的意
义和读写方法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对于分数 的进一步认识。
教材呈现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是通过图形表示分数,让学生通过具体、直
观 的思维操作去理解和掌握。这样编排,可以进一步加强分数意义的理解和巩
固,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形结合 的数学思想,突出现阶段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
本节没有建构分数比较大小法则的任务(它是第二学段五 年级进一步学习的内
容)。本课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二是几分之一的
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目标】
1.借助直观图形,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
小。
2.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能力,发展数
感。
3.培养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总体上 还处在具体运算操作的发展阶段,形象思维
是他们的优势。直观不仅是他们理解数学知识的手段,也是他 们探索数学、发
展抽象思维能力的工具。所以,比较分数大小,应以掌握图示等直观方法为主,
在此基础上借助具体背景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2)班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热爱数学, 由于外籍学生差不多占全
班人数的四分之一,加之其中有些学生不懂中文、不能运用中文,学习习惯不< br>好,从而出现沉默的一端。本堂课主要是如何支持和帮助学生学习数学以及对
外籍学生的关注。
【教法和学法】
为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直观演示法、实际操作法、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
操作中领悟新知,通过 小组合作、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活动学会观察问题、
对比分析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数感。
【教学设计思路】
课堂教学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1.分类整理――意在从一组数据 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发现:
要比较分数的大小必须先观察分数的特点。这样设计,再现了 知识产生发展的
过程,同时也使学生自然地运用分类整理的方法。
2.探索规律――通过折、 分、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
能力,尝试概括比大小的方法。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大量动 手操作、独立思考与
合作交流的机会和空间,突出体现教师的组织、引导、合作者角色和学生的主
体地位。

57


3.运用规律――通过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的练习和活动,使学生牢固
掌握所学的知识,习题的设计不拘于教材,更多地挖掘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
【主要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把分数分类,引出课题。
1.出示分数,让学生在分类过程中整体感知分数比较的两种情况。
2.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一):探究分母相同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
活动一:以34和14为例,探索分母相同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
1.小组合作探究,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阐述。
2.交流、汇报:是怎么比较的?
3.小结出分母相同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活动二:层层深入的练习:
练习A.看图,比较分数大小;(借助图示,形象思维为主。)
练习B.想一想,再比较分数大小;(借助部分图示,思考分数表示的涂色
部分,再比大小。)
练习C.直接观察、理解分数意义,比较大小;(过渡到抽象思维,形成同
分母分数比大小法则 。)
练习D. 试一试,30秒能写出多少组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式子?
练习E. 把58 、18 和28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第二环节(二):探索分子相同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
活动一:1、以14和12为例,小组内自主探索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
法。2、汇报研究结 果。
活动二:找朋友,比一比。
1.每人创造一个分数(几分之一);
2.与老师写的几分之一比较大小;
3.与班级中所有同学写的几分之一比大小。
活动三:比较27和25的大小。(分母不同、分子相同但不是1的分数
比大小。)
1.观察,分析。
2.验证并尝试概括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第三环节:分数王国智慧殿堂。
1.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比大小的基础练习。
2.提高练习:A.把29,23,27,和25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B.你能想出多少个小于37的分数?
3.总结。
4.质疑、课后延伸:如何比较38和14(异分母、分子分数)的大小。




58


《吃西瓜》说课
1、说课内容:北师大版第六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中《吃西瓜》一课。
2、本课属于新课标教 材中第一学段数与代数部分数的运算范畴。本节课结
合小熊吃西瓜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中,探索出同分母分数加
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加深< br>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也为第二学段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打下了基础。在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中探索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加减
的实际意义,体会学习它的必要性。在探索分数 加减法法的计算方法时,借助
直观的图形演示,算法就不难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而“数形结合”本身也是 解
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3、目标分析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 生活
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整数是从一个一个数开始
的,儿童生活 里有这个经验。分数是建立在等分某个单位开始的,并且是不可
分的,儿童生活里没有这样的经验,而且 表达方式也不相同,读数的方法也不
相同。尤其是分数既表示一个量,又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小学生 较难理解。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
分数的 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
认识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
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力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
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
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学法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
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设计着眼让学生有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
行独立思考,鼓励 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
只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选择学生中有价 值的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以寻求问题的答案。教法: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 乐学。
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学法:动手操作,动眼
观察、动脑 思考。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辩论。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析
1、遇 困求知、导出分数(1)把4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平均每个人分得几
块饼?(2)把2块饼平均分给2 个人,平均每个人分得几块饼?(3)把1块

59


饼平均分给2个 人,平均每个人分得几块饼?设计意图:这一阶段的教学,复
习“平均分”,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 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1)(2)
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3)题对学生发出了挑战,旨在激 发学生的求知
欲。
2、自主创造,探究分数(1)这半块饼怎样表示?请大家想一个办法。设 计
意图:(学生自由创造)(指名学生汇报所想符号,并说出意思)这个问题的
设计意在让学生 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来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2)原来学的数不能表示这“半个 ”,需要创造一种新的数—分数。(出
示课题)(3)你想知道分数的哪些情况?(4)你准备怎样学习 ?设计意图: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课题和遇到的新的数学问题,提出所想知道的
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和问题意识。同时,引导学生
在学习新知识前就确定自己的学 习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策略意识。教师从
学生的问题中重点筛选以下三个问题作为本课目标:1、分 数表示什么?2、怎
样读?3、怎样写?(5)现在就请同学们借助于学具和课本自主探索。 让学生< br>通过学具的折叠、涂色、不仅自己学会了什么是,什么样的结果是。在学习过
程中,借助于讨论、 交流,还能把分数的意义向完整的整体均分推进,体现学
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6)教学 。 ①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
分”。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在横线下面写“2”,要表示这样的一 份,在
横线下面写“1”,写作。读作二分之一。(出示课件) ②指名学生说出的意
义。 ③举例说明的具体含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 ④有了分数,我们就可以
解决许多问题。这只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得这块饼的( )这只饼
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这块饼的(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适当总
结,让学生形成的初步概念。再通过举例说明分数的含义又回到日常生活中,
促使学生经厉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的过程。
3、看图辨析,深化认识下图哪些阴影部分表示的是。,并说明理由。 (加图)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不局限于课本上的正方形和线段,引导学
生与其它同学争论 ,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自抒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 。2、渗透单位“1”相同,则其。也相
同,单位“1”不同,则其。也不相同。为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 埋下伏笔。3、
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自主探索,扩展认识(1)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表示、、、、 (2)小组交流
讨论。( 3)学生汇报,集体辨论。(4)指导“?”。(5)练习运用。练习的1、2、
3 设计意图:本阶段 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讲解已
经初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在这里让学生想办法 表示、、、、 。学生去进行自主
创造、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学生的办法也许五 花八门,
但只要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就应该给予肯定。在这里,难点得以突破,教
学的各项 目标得以集中实现。

60


5、形成概念,明确认识。(1)像、、、、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介绍分数
各部分的名称。(3)读写分数。练习的4、5题。设计意图:这一阶段的教学让
学生明确认识 ,形成分数的完整的概念。
6、实践探讨妈妈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怎么吃呢?方方说:妈妈吃一 块,
我吃一块,奶奶吃2块。他们各吃了这个西瓜的多少呢?
7、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 了什么?是怎样学的?六、教学评价分析评价的
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
节课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1)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习活动 。
如:在要求学生想办法表示半块饼时,是否参与了创造活动,只要学生在独立
思考,不管他们 “创造”的符号怎么千奇百怪,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赞扬。(2)
看学生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 本节课安排了让学生小组交流想办法
表示、、、、的环节。就是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与他人交流。
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进行数学思考的情况。(3)
看 学生是否进行独立思考。本节课的设计也安排有要求学生利用课本和学具自
主探索的环节。这个环节除了 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外,还可以考查学生学习的
方法是否科学。
本节课中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的评价,主要是结合具体情境,考察学生对分
数的意义的理解。如: (1)下图中阴影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2)你能
用哪些方法表示?四、说板书。(投影)
板书:吃西瓜
第一行出现三个问题
第二行出现直观图
第三行出现算式
《比一比》说课稿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将本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
确定为:
1.知识目标: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并会求平均数;
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培 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新知的精神,并引导学生养成珍
惜时间的好品质。
根据以上三维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61 < /p>


以及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定为:运用平均数的知识灵活的解决实际问
题。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大胆重组教材,在教学中
创设情境,引入探究 式的教法,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 间和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分
析、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 ,
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一开始,我创设了“投 篮比
赛”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课件给出人数相同时男女生
队的比赛结果 ,引导学生观看课件,了解情况。接着,我提出 “谁胜谁负”的
数学问题,引出课题,同时要求学生做 小裁判,同桌合作观察思考该怎样比。
再集体交流订正,得出“当参赛人数相同的时候我们直接比较投篮 的总个数就
能比较出胜负”这一结论,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接着创设新的情境——两队的 人数不一样。让学生比一比,哪队能被评为优
胜队呢?通过讨论,使学生发现其中的隐蔽条件,深刻体会 到两组人数不一样,
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投篮总个数或以投篮个数最多在哪一组来评选优胜队都是不
合理的,用每队平均每人投篮的个数比,比较合理,体会到求平均数的必要性,
从而引入新知探究。
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方法,但是数目小的可以用移多补少,数目大了,
移多补少就很麻烦 了,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让学生同桌讨论,集体反馈交
流,课件演示,引导比较。以男生队为例,分 析列式各部分名称,“4+7+5+4+5”
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5”呢?总结出求平均数的 方法。
本环节设计通过小组操作、讨论,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内涵就是
“移多补少” ,从而揭示平均数的含义。当学生的思维刚刚获得平衡时,又巧
妙设置认知冲突,“这平均数除了通过移 动得到,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迫使学生打破已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而获得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先 合并再平均
分),为此再次组织同学进行小组探究,从讨论、反馈中,得出如何来求平均数。
在 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探索。在这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尝试总结出求平 均数的方法。
紧接着,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依 据“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1、为参
加“新苗杯”校园小歌手比赛选 手统计成绩 2、了解生活中的平均数
设计这些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渗透统计与平均的思想,增 强学生对所学知识
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这节课你都知道了< br>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这节课你表现得怎么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
巩固这节课的重点,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以数学故事《危险吗?》活跃课堂气氛,深化 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

62


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表 达、广泛交流的机会,以提升“数学交流”的能
力。也让学生明白“平均数”反映的是某段时间内具有代 表性的数据,比如说:
“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2厘米,并不是说游泳池的每一处都是132厘米,同
时渗透不私自到水边游泳的思想教育,为本课的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纵
观这堂课的设计, 我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
主动的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得 三位教学目标落
到实处!主动的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得三位教学
目 标落到实处!
《猜一猜》说课材料
我说课的内容是《猜一猜》选自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
能力、合作能力,增强学 生的科学意识。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可能性的实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俗话说:“良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
参与课堂教学之中,我采用了谜语导入 。这种导入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和年龄特点。同时营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由猜谜进入到转动转盘,让学生通过猜一猜,再转一转的方法。
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同时感受到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于转盘来讲,哪种颜色
的面积越大,那么 指针停在这种颜色的可能性越大。
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抛图钉的实验,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 因为是用
图钉做实验,所以要强调注意安全,然后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抛图钉,小组内
做好记录 ,最后全班汇报,得出结论。总之,让学生通过实验、汇报等一系列
的活动感受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有 大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合作
能力。
(三)实践应用。

63


通过抛图钉,学生已经知道了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接下来的摸球游
戏 进一步证明这个结论:1、当箱子里有1白2黄球时,任意摸一个球有两种结
果,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 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小。2、当箱子里有1白2黄3红
球时,任意摸一个球,可能出现三种结果,摸到红球 的可能性大,摸到白球的
可能性小。
通过着两个游戏,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然后进行讨论:当箱子 里有二个白球,二个黄球时,可能出现哪些结果,此时
不需要实验,学生经过讨论就能说出结果。为了培 养学生的能力,我在这题的
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在箱子里又放进了二个红球。现在已经有二白、二黄、
二红,任意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学生经过讨论会说出所有的结果。
接下来,为了 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可能性的问题,我用了一个让学生抽奖的例
子,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其实中奖的机 率是很小的。能够中大奖的机率就更
小了。
(四)全课结束。 五、板书设计
课题“猜一猜”,黑板上贴有四个转盘,同时书写本节课的重点“可能性是有大
小的”。 总之,本节课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玩中学,玩
中悟,既增长知识,又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和爱学、会学、乐学的情感。


















64



三年级数学《比赛场次》说课:
〖教材分析〗
要说本节课前,先整体的看完小学阶段这类问题教材出现了三次,第一次
是3年级上期“生活中的搭配问题”,以配餐的学问为例,让孩子们接触了列
举、画图连线等直观方法 解决一一对应组合问题;第二次,也就是本课我将说
到的“比赛场次”问题,在上学期的基础上主要出现 了列表法,以表格的清晰、
直观、有序,来提升学生的认识;第三次,孩子们将在6年级下册再一次学到
“比赛场次”问题,那是给学生介绍从简单情况入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
决问题的更进一步 训练。
下面我就本课给大家说说:“体育中的数学”是通过研究体育中“体操队
列”与“安排 比赛场次”的问题,将基本的数量关系与组合问题融合在一起。
通过“体操队列”的变换队形,探索行数 、每行人数与总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突出表现为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 过安排“比
赛场次”来研究组合问题,探索运用图示、列表、计算、连线等不同的解决问
题的办 法,学会有序思考。本节课仅就第二个体育问题和学生、老师们一起探
讨,使学生在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 过程中来获取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
现数学的实际价值。

〖学生状况分析〗 本节为实践活动课,内容设计将数学与体育问题结合在一起。
一般学生每一学期都会参加学校的运动会, 也经常观看电视里的体育节目,对
于书中所提及的体育问题可以说经常接触,并在不同层面上有过思考。 基于这
一点,书中的问题,部分学生是可以解决的。但要将两个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并要利用 数学的方法进行解决,这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有序思
维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体育中的实例,探索比赛中的搭配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结合体育中的实例,探索比赛中的搭配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前看“中国女足的图片”,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学习中国女足不怕困难,< br>勇于挑战的精神!介绍一下“单循环赛”和“淘汰赛”,今天我们讨论的小组
比赛就是“单循环赛 ”,也就是小组内的每支球队要和组内的其他每支球队各
赛一场,简单的说就是“每两支球队各赛一场” 。

65


1我们一起来看:2003年第四届世界杯女子足球赛, 中国队所在的小组共有4
支球队,每2支球队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你们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有什么< br>数学问题?——(1)中国队在小组赛中要进行几场比赛? (2)整个小组共赛
多少场?
2.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解决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比赛场次”)
【设计意图:充分激发孩子们好胜的心理,并创设女足比赛场次的情境,以解
决运动会中遇到的问题 为切入口,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解决问题——比赛有几场,探究体验
1. 先猜一猜总共要安排几场比赛呢?(学生可能 可以很快说出一共要比赛12
场,也有可能会说6场,产生矛盾和疑问)
2. 同学们真了不 起,这么快就说出了比赛的场次。但到底对不对,我们还得想
办法验证一下。请大家运用画图、连线、列 表或其他的方法,在你的练习本上
验证。验证完成后,和你的小组成员交流,互相说说你们是怎么验证的 。
3. 学生分小组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4. 分小组汇报与展示验证的方法,教师适时板书3+2+1=6
提供列表格的方法,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来 说一说这种方法的含义。(在表格
中,两个班级交叉的表格代表两班之间的一场比赛,自己班级和自己班 级不能
比,用斜线划去,而斜线将表格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代表各班之间的比赛,
而另一部 分是重复的,
舍弃
。)
完成表格后,观察表格,有何发现?(竖着看,第一列中国队 分别和其他三
支球队各战一场,第二列加纳队分别和除自己和中国队以外的其他两个队各赛
一场 ,……问题:俄罗斯队是否没有参加比赛呢?横着看就知道了,因为有重
复的,当“中俄”比赛时,也就 是“俄中”比赛)那么你觉得表格法有什么好
处?(有顺序,不会重复或遗漏)
5.小结学到的有关“比赛场次”的解决方法有哪些?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方法。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通过解决比赛场次问题,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学习画图、
排列、连线和列表等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培养孩子们的探究能力的同时,发展
数学思维;通过成功地解决问题,让孩子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习数
学的兴趣。】
6.即时练习:我们小队有5位同学,也要每两人打一场乒乓球赛 的话,小队内
共打球赛多少场?请你像刚才一样用
列表格
的方法在本子上试一试。(独 立完
成比赛场次的计算。)
7.在解决比赛场次的时候,有4个队,我们用算式3+2+1= 6可以计算出比
赛的场次,有5个人,我们用算式4+3+2+1=10可以计算出比赛的场次,从这两个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得出用算式计算比赛场次的规律“
从比
比赛人数少1 开始加一直加到1为止
”)
8.解决比赛场次问题的方法其实在
生活中也有其他的应用


66


比如,有6名同学拍照留念,每两人拍一张。如果每筒胶卷最多拍36张 照片,
那么老师准备了1筒胶卷够吗?这一题与刚才的比赛场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因此可以怎 么解决?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快速而准确的得到答案吧!请你在作
业本上试一试。
三、课堂总结:
太棒了,我们学习了比赛场次的解决方法(把课题补充完整)。周末回家后,
你准备怎么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告诉爸爸妈妈呢?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的目的在于 让孩子们能够回顾一节课所学的内容,采用
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告诉当事人的方式来总结,以鼓励学 生仔细思考,积
极发言。】
剩下时间借助2010南非世界杯图片,请孩子们课后计算32支 球队,每4支分
成一个小组,小组赛共有多少场?











比赛场次
列举 连线 列表 (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中,加


中,澳

加,澳

中,俄

加,俄







澳,俄


3+2+1=6(场)

67

求职申请书范文-三年级手抄报


消防征文-世界大学排名2014排行


深情表白-向往的大海


光盘镜像-开幕式发言稿


青云门-初一学期总结


高校专项计划-健舞毯


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济南市中考分数线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录取分数线-美国税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