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部分).doc

余年寄山水
735次浏览
2020年09月15日 17:5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zhouji-关于宽容的名言









1.古诗三首


《绝句》说课稿
一、说教材
《绝句》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本单元的主题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
学生热爱大自然 的情感。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画面
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 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高山上的积
雪、待发的船只 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黄、翠、白、青”描 绘出明丽的色彩,
“千秋雪”表现时间的永恒,而“万里船”又让人联想起广阔的空间。这首诗对仗工< br>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成都杜甫草堂明
媚的春色,表达了 诗人愉快的心情。
(一)说教学目标
为了让二年级学生认识更多的生字,能够流利有韵味的 朗读古诗,通过品读古诗
感受大自然之美,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会认、会写诗歌中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理解诗意,读出诗的韵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
情。
(二)教学重点:识记生字,领会诗意,读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读出诗的韵味,体会大自然之美,感悟诗人愉快的心情。
二、分析学情 < br>在经过了一年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
习的目标,对学习 语文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在此之前,他
们只学过《画》,《静夜思》《山行》,《 草》等简单的古诗。在课外也有一部分小
朋友积累了一些古诗,但也只是会读会背,对于诗的意思、诗的 意境,并不能领
会。但是他们又很喜欢古诗,因为短小,读来朗朗上口,他们能很快背诵下来。
教学中我准备把重点放在故诗意境理解,不是一字一句的理解,而是明白大致的
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通过朗读,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意境。
三、说模式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诗歌的美贯穿 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
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我 设计了5个环节: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朗读古诗,感悟诗意
诵读古诗,体会情感
四、说设计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新课伊始,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 习了《望庐山
瀑布》,谁能背一背。学生背诵后,紧接着我说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使我们看
到 了一幅壮丽的图画。那么杜甫的《绝句》又会把我们带入到怎样的情景中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绝 句》这首诗。然后师板书课题,这样设计是为了激发
学生浓厚的学习兴 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启发性的谈话,拉近


文本内容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堂。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出示生 字,谁愿意把这
些生字读给大家听,先是指名朗读带拼音的生字,然后是开火车朗读不带拼音的
生字。设计意图:课标指出学生 在初读古诗的同时,借助拼音 认识生字。
(三)、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先让学生回忆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后根据方法提示了解诗人 和绝句这种体
裁。意图:让学生大致了解作者,知道作者的朝代,了解绝句这种古诗体裁,初
步 向学生渗透一些文学常识。
(四)、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我在教学中出示诗句,请同学读一 读,把自己读懂的讲给大家听,有指明读,分
男女读,齐读。在读的基础上,点拨理解鸣上青含等词语。 了解“两个”对“一行”、
“黄鹂”对“白鹭”、“翠柳”对“青天”、“窗”对“门”、“西岭”对“ 东吴”、“千秋雪”对“万
里船”。杜甫的诗被称为 “有生有色,有动有静”请找出诗中描写颜色和动 作的词
语。学生很快找出表示颜色的“黄”“翠”“白”“青”四种颜色,感悟黄绿相间,白兰
辉映绚,丽多彩的画面。这样的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美。前两
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 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
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 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
优美的意境。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 的是静景,
窗虽小,因“含”着,千年积雪而让人感受到时间的久远;船虽泊但静中寓动,也
因 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意境幽远,更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
(五)、诵读古诗,体会情感
设计理念:《课标》指出通过读诗,展开想想,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
优美。这首古诗 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口,所以划分全诗让学生有
感情,有节奏的正确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感受 语言的优美。通过不同形式的朗
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出示古诗背景图,学生看图背诵。
五、说板书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简明扼要的板书利于学生拓展思路、
开启心智,利于师生关系的默契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绝句
(近) 黄鹂 翠柳
(远) 白鹭 青天
(近) 千秋雪
(远) 万里船
六、说评价
课标指出要注意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 性的理解,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
文大意。在教学中我用生生评价和生生评价。
七、说资源
课标指出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所以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了有关诗人的图片
和文学常识,古 诗背景图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力求给学生呈现一堂内容形象丰富
的语文课。
八.说得失 《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可教学之处实
在太多。回顾整个教 学过程,我感到有收获也有遗憾。成功之处有:


1、 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读悦情
本节课以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图文并用 ,借助图
画将古诗形象化,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古诗,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感悟
诗意, 体会诗的意境。
3、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教学中我多次 创设情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古诗的对仗特点。学生从
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古诗词的魅力,激 发学生大量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当然,我的教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课标指出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 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有着广阔想象空间,小学阶段是进行想向力训练的良好时机。在教学中
我不 敢完全放手,束缚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没有充分利用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给我更好的建议。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绝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绝句》是人教版部编版三年 级上册的古诗三首第一首。本单元的主题都是通过
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
甫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描写了成
都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题地位 ,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念书”而是要创设一
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地学习。本节 课的教学我充分体现以生
为本,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学习了本诗的色彩美,
结构美,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含”的妙用。
2、能力目标:在学习古 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通过想象画面,
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心情 。
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中感受春之美,大自然之美。
四、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诵全 诗,使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领悟诗的意境。(针对本课的教学目
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 学环节)
五、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诗歌的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 了让学生感
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我设计了5个环节。
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初读古诗——让学生体会本诗的色彩美
再读古诗——让学生领悟本诗的结构美
品读古诗——让学生感受本诗的意境美
拓展迁移——让学生延伸美


(一)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1. 在音乐的伴奏下,欣赏春天的图画,学生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如《江南》、
《春晓》、《村居》、《 咏柳》)
2.导语:听着你们的诵读,我仿佛看见了嫩绿的柳条,粉红的桃花;听到了
燕子的呢喃,闻到了花草的清香。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诗,这首诗就是唐代
诗人杜甫的《绝句》,让 “诗圣”杜甫带领我们到四川成都浣花溪草堂去领略那里
的美景,不过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大诗人及他 的大作[课件出示杜甫简介,绝
句简介]
3.了解诗人,课件出示一段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在杜甫晚年时,国家平定了战乱,天下终于太平了。得知这个消息,杜甫的心情
无比舒畅。多年 的战乱终于平定,交通也恢复了。看到来往东吴的船只,想到自
己也可以返回故乡,怎能不叫诗人喜上心 头呢?杜甫站在草堂的窗前,面对春天
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千古名诗《绝句》。
4. 简介绝句这种体裁。
(二)初读古诗——让学生体会本诗的色彩美
1.学生放开声音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在初读古诗,读通古诗的同时,我让学生划出诗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再读,
再体会。 诗人 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
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 。学生找出这些色彩,老师再加点拨。
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 映,读来怎不
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
(三)再读古诗——让学生领悟本诗的结构美
在熟读了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古诗、细 读古诗,找出诗中的数量词。这
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 得了独
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该诗被奉为千百年来的蒙学读物,
数量词不 可不讲。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也说明鸟叫不是叽叽喳
喳而是一唱一和,欢快而不嘈 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
是远写,也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行,而不是 轰然飞散,各奔东西;第三句
“千秋”雪,写“面”,表明历史久远;第四句“万里”船,展现空间的广 阔。简短四
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
构美 ,耐人寻味。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四)品读古诗——让学生感受本诗的意境美
这个 板块中,我设想紧扣一个“窗”字展开教学,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透过这个
“窗”,诗人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在诗中找出来,用直线画一画,随后学生交流。
1.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教学这句诗时分四个层次,先找出“黄鹂”“翠柳”“白鹭”和“青天”,让学生感受到
春天鲜 明的色彩,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幅黄绿相间,青白和谐的美景图。
第二层次教师提问:杜甫把春天写的 那么诱人,让我们好像真的看到了美景。竖
起你的小耳朵,听,你还听到了什么?啊,黄鹂一唱一和多有 趣多热闹啊!让学
生感受到细柳新绿,这正是春天的色彩,黄莺唱和,这正是春天的声音。
第 三层次就是指导学生读出春天的美好。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到晴空万里,一碧
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 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
上的奋发。同时在朗读中引导感受古诗的对仗所带来 的节奏美。
最后是说话练习:春天真是一幅美丽的画!诗人看到___________,听到了


___________,啊,春天__________!
2. 出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对于这一句诗的教学,我设计了两个步骤:
第一 步是让学生自己读读这句诗,提出疑问,教师适时解疑,抓住这样几个关键
词,(1)西岭(课件出示图 )诗人说千秋雪,指的就是西岭上多年不化的积雪。
这“千秋”指的很多年,可真的是一千年吗?(2) 东吴。东吴指的是当时的吴国,
东吴和成都的距离可谓是路远迢迢,行程万里,所以诗人说万里船,指的 就是这
些停在江上的商船,诗中哪个字就是停的意思?这些商船住来于四川和江浙,要
经过很多 很多的路。告诉学生这里的万和千都不是真的指数量,在古诗的写作手
法中,叫虚指。
(3) 含。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也是难点。含就着衔着、镶嵌的意思。我准备
采取换字理解的方法。出示:窗 有西岭千秋雪 窗嵌西岭千秋雪让学生在对比中
发现 “有”太一般了。 “嵌”又只是像一幅画镶嵌 在窗框这中,只是静态的画。而
“含”却是生动活泼。早春之际,西岭上的积雪就像是一幅美丽的雪景印 在窗上,
窗和景真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难道不是一幅美丽的画吗?
(五)拓展迁移——延伸美
在课即将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课后收集一些杜甫的诗或 描写春天的
诗,在晨读会上展示给同学们。
古诗具有语言凝炼含蓄,韵律和谐优美,意境深邃 高远等特点,是陶冶学生情感,
增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审美能力的好教材。大量阅读优秀的古诗,能使 学生掌
握中华语言的精华,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板书设计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的板书既是原诗又高于原诗,既让学生掌握了诗句中的字词,又 使学生对本诗
的节奏有了清晰,明了的认识,更利于学生诵读、记忆,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五、教学反思
《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可教学之处实
在太多。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收获也有遗憾。成功之处有:
1、创设情境,诱发热情
上课伊始,教师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情境,
并播放课件,把学生引人诗情画意之中。
2、给诗配画,领悟意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
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 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谓“诗画一家”。本节课我引
导学生先学诗,品诗,再展开想象,给诗配画。这样既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
新能力,也促使其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将零散的事物组织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3、反复吟诵,升华诗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
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 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


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 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当然,我的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给我更好的建
议,是我少一份遗憾,多一份完美!








惠崇春江晚景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这是苏轼为惠崇和尚《春江晚景》图所写的一首题画诗,诗中既 依画面所绘,
又融进作者的想象,刻画了一派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 人对画面生动
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其中第 2 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
难点。

三、教学理念

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引导学生有感情诵读。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做到知识活学活用。

3、拓展延伸古诗的内容,使语文知识体现在生活和学习中广泛使 用。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学生对诗人苏轼的了解,引出课题。让学生 在对诗题的感
知与了解上,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 景象,然后在读懂诗题
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为了能实现教学目标,我依据学校现行开展的“先学先教,当堂 训练”的课题研
究,我将总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目标:读古诗,识记诗中生字。要求读诗正确、流利、 有感情。

第二阶段目标:再读古诗,理解诗意;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
上的内容。

第三阶段目标:了解题画诗的特点,背诵古诗。

为了能构建高效课堂,深入课题研究,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全 面解读文本和
学生,充分准备教学用具,大量搜集与这首诗有关的资 料,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逐步实现每一 阶段的教学目标。

一是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认真指导学生反复读诗,掌握诗篇的 韵律节奏,让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读诗的过程 中培养语感

1、读准“蒌蒿” “豚”的字音,并能正确书写“崇” “轼” “蒌蒿” “豚”等字。

2、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标划出停顿的地方。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在此后引导学生反复读。

二是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教学挂图。通过学生的自读自司, 在图文并茂
中让学生理解诗意,学习作者描绘画面的方法。让学生在 学习中不仅能深入文
本研读,而且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描绘事物 的基本技能。

1、学生能准确理解诗意。

2、了解了作者描绘的方法:第一是有序,从江边——江中——江 岸——联想。
第二是有物,竹林、桃花、春江鸭、河豚。第三是有理, 由画中想到画外的河
豚上市。

3、由诗人的联想,留给学生更广阔的联想空间。



4、进一步感受诗中江南初春美景,和诗人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 学生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是加大知识的学习面,知道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和无
穷的魅力。

我在教学中将与本诗相关联的诗篇,与本诗相关的知识,通过学生回 忆、诵读,
师生共研的方法让学生知道题画诗的特点。 四是通过课堂训练,巩固学生本节
课所学过的知识和内容,教师 相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及时辅导。











《三衢道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三衢道中》是人教编版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 三首。《三
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茶山集》中。首句写出
行时 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
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 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
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 活韵味。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题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念书”而是要创设一
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地学习。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体现以生
为本,以读为本 ,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学习了本诗的色彩美,
结构美,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
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哲理意味。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三、重难点

重点:感悟、积累、应用语言。

难点:1、理解古诗,入情入境。2、领悟“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哲理意味。



四、教学流程
一、导语引入

记得在老师学生时代,曾经学到过一篇著名 作家朱自清爷爷写的文章,叫《春》。
有些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给大家朗诵几句,好不好, 师朗诵: “春天
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 去。”
写得美吗,这几句话,赞美了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地喜人景象。
今天这节 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
下的春天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引入,既是联系新知,是下面诗
文整合的一个铺 垫和引子,又含蓄地揭示了诗文。同时又暗示学生,老师学生时
代学过的课文还记忆犹新,说明优美文章 的段落是需要长期积累,记忆的。】

二、自读古诗

自己读读《三衢道中》这首诗,把不懂得画下来,查工具书解决。 三、学《三
衢道中》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三衢山的道上,

2、要理解诗句 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能些好方法,,
补省略、换语序、查字典、看注释、 看插图,

板书:补换查看

3、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字古诗

4、反馈:齐读1、2句。
,1,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那句诗,来汇报一下。

“泛”“添”分别解释成什么,

辩析“泛”的字义,根据下句的意思来确定。

让学生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很有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三年级学生
已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方
法,是照顾到学生的“最近 发展区”。这种字字落实的方法,也为今后的古文学习
打下基础。】


诗人游兴未至,又上山路,自有一份惊喜于心头,那该怎么读这两句话,
< br>,2,正当诗人有些失望的时候,却看到树上黄鹂的美丽,听到其叫声,于是情不自
禁地吟出了下 面两句诗。齐读。

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填写后两句。

绿阴不减来时路,,不但,

添得黄鹂四五声。,而且,

说出了诗人的惊喜心情,该怎么读这两句,,男女分工读, 【设计意图:因地制宜,
既进行了 语言文字训练,又能让学生充分感悟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
化。】

,3,齐读整首诗,读出心情的变化。

,设计意图:读出心情的变化是第一个层次的朗读要求。,

5、你们想不想去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江南春色,

6、多媒体欣赏江南春色。
7、用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绘满园春色。

,设计意图:诗文整合、新旧知识 整合、课内外整合,通过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
文的储备,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正如巴金所说,“ 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
我的脑子里面,——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

欣赏着你们动情的朗诵,我又想起了《春》里的那几句话,跟老师一起朗诵,媒
体出示:“春天像刚落 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
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
们上前去。”

【设计意图:再次吟诵《春》中的 排比句,好似在已掘过的泥地上再掘了一锄,
打下了更深的烙印。】

四、回归全课整体

1、学完了这首诗,老师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朱自清爷爷写的话 ,一齐读“春天
像……”,多媒体出示,



,跟我们今天学的那几句诗联系得起来的,,



【设计意图:最后再 用《春》当中的排比句整合两首诗,找到诗、文中的契合点,
进行概括、总结,使整堂课的结构回归一个 “圆”。】 2、配乐齐诵两首古诗。

五、作业设计

用画、说、写、背、演等方法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春天的诗。
【设计意图:把代表老师至高权 力的“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
作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有选择作业的权力和 自由,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
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五花八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 和其
他各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六、教学反思
< br>《三衢道中》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可教学之
处实在太多。回顾 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收获也有遗憾。成功之处有:

1、创设情境,诱发热情

上课伊始,教师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情境, 并播放课件,
把学生引人诗情画意之中。

2、给诗配画,领悟意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 使学生可见可闻,
产生真切感, 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谓“诗画一家”。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先学诗,品
诗,再展开想象,给诗配画。这样既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也促使其
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将零散的事物组织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提高感受美,理解
美,鉴赏美的能力。

3、反复吟诵,升华诗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 以贯之,从自由
练读到品析美 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
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 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当然,我的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 我更好的建
议,是我少一份遗憾,多一份完美~







《燕子》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燕子》是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的作者是现代作家郑
振铎先生。 《燕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状物散文,主要描绘了春天里燕子在
天空中、湖面上飞翔、在电线上停歇 的画面,给春天带来了许多生机。
课文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描绘外形 美)。第二部分
写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生趣(写出了春天的美)。第三部分写燕子飞
行时的情景(写出了动态美)。第四部分写燕子停歇时的特点(这是静态美)。
文章的篇幅短小、条理 性强、语句优美,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表现了燕子的可
爱,春天的美丽,既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训练 的好文章,也是本单元培养学生
观察和表达的好材料,又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按新课标
要求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俊俏、聚拢、增添、倦了、音符”等词语。
(2)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描写事物的能力。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分析
课文的题目是燕子,因此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 春天景色是
文章的重点,同时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小学生认识分析事物的特点学会按
顺序 抓特点的观察方法也是本课的重点。而理解课文两个重点句子“为春光增添
了许多生机”和“电杆之间连 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宜将情教学
法贯穿教学始终,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感情
朗读,读中悟情,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充分调 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完成本课教学。
【说学法】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 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
法,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方法 学习本课。
【课时安排】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此教学内容一课时完成教学
任务。
创设情境,激 情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第一、二、三、四自然段;质
疑问难,总结全文。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由唱儿歌《小燕子》引入课题, 这样的导入既触动了儿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增强趣味性,同时让学生齐唱便无形中让学生对歌词中的“ 燕子”、“春天”有了熟
悉的感觉同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一调动


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教授新课
(一)师范读课文,使学生更准确的掌握好字词的读音。
学生听读全文整体感知,就为下面深入了解课文作好铺垫
(二)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
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通过读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句子做
铺垫。
(三)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细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从 那几方面描写了燕子的外形美?表现
了燕子怎样的特点?再出示燕子的投影片让学生观察,小组内讨论交 流。
板书:
羽毛——乌黑发亮 翅膀——俊俏轻快 尾巴——尖刀似的
(总的特点:活泼可爱)
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可弥补语言文字不足,充分发挥教学直观性的特 点,也可提
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观察能力。
(2)“凑”字是什么意思?(几方面合起来)
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 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点击电
脑课件,与学生一起边叙述燕子的外形,边演示“一身乌黑光亮的羽 毛”(使羽毛
闪动),“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使翅膀闪动),“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尾巴闪动)< br>这几部分合起来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个“凑”字就使文章顿显生动,
可爱的小燕子 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抓住了那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 勾画有关
词语。(2)理解“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教 师边板书边帮助学生理解本段内容,板书的外形犹如一朵鲜花,体现了一种美
感,有助于学生体会春天的 美,并利用板书展示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赶集”和“聚
拢”这两个词。
(3) 指导背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运用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燕子飞行时的特点。
(2)展开合理想象,想一想鸟儿具体的“掠”“沾”的姿势和叫声。
这一练习的设计目的是 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把学生放飞到想象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取得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
同步发展的效果。
(3)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
(2)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辨析“几痕”和“几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两组线,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在两组线上 分别添上几笔,利用板书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形象直观,


使学生一目了然。
(3)看图比较,了解五线谱。
(4)指导朗读。
三、练习
《语文 新课程标准》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能力,针对本课的内容以《燕
子的自述》按要求进行说话练 习。
四、总结全文
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全文,可促进学生对全篇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提纲挈领 ,培养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可
使学生的 思维再次受到熏陶,感情得到升华。
五、作业
背诵全文。

【说板书】
羽毛——乌黑发亮

外形 翅膀——俊俏轻快 (活泼机灵)
燕子 尾巴——剪刀似的
燕子 赶来 (增添生机)
飞行 (快)
该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 局谋篇
的能力。它是施教的“蓝图”,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是一篇课文教学的缩影。











《荷花》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 课的题目是《荷花》。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
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几个方面来具体解 说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荷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3课,课 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
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 的热
爱。课文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是一篇文
质兼美的经 典课文。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能够在


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并形成自己的感悟。但他们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
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欣赏荷花那不同
寻常的美。
三、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并结合上述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挨挨挤挤”、“冒”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
3.欣赏荷花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有序观察,抓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文章中想象部分出现的景象及其对动态美的叙述。
四、说教法
本篇 课文的作者、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
得法。”为此,我设计了以下 两种教学方法:
1.以读代讲法:展示一个以读为主线的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美和语言美。
2.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展示图片,播放音乐,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五、说学法
由于本课的主题是赞美了荷花生机盎然的美,所以本课的学法,我以“美”字为纽
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感受作者所描绘的
美景。并随着教 学过程的推进,设计“走进美”、“积蓄美”、“感悟美”、“深化美”
和“我写美”的教学环节让学生 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 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
线。我紧扣“美”字设计了“走进美”、“积蓄美”、“感悟美”、“ 深化美”和“我写美”
的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走进美
我先给学生出个谜语 ,由此引出课题。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直观形象的荷花图片,
把学生一下子带入到荷花的世界中。
如此激趣的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有利于
调动学生的情 趣,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
(二)游戏识字,积蓄美
识字是小学语文 的重点,但是很多学生对此却不感兴趣。我设计了摘苹果、开火
车等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了生字 词,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气氛
活跃起来。
(三)品味荷花,感悟美
这个部 分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我以“美”为主线,以“读”为主导设计了“听读课文,
体验美”、“自读课文 ,寻找美”、“精读课文,交流美”、“品读课文,感知美”、“齐
读课文,想象美”等五个活动。
1.听读课文,体验美
由我配乐朗诵课文,使学生进入作者营造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验荷花的美。
2.自读课文,寻找美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觉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哪 里,能讲
出理由更好。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们从第一段中的“清香”,到第二段中的荷叶的


美、荷花的色彩美、姿态美,再到第三段中的“一大幅活的画”,这样既充分找出
了课文中美 的句子、词语,又帮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3.品读课文,感知美
以“荷花是那样美,谁 能读得最美?”激发读的兴趣,通过学生练读、点名读、评
读、同桌互读,让学生真正读出、感受、体会 荷花的美。
在读到写荷叶的句子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写荷叶特点的词语“挨挨挤挤”,通过看
图想象一池荷叶茂盛美。
读到“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中冒出来”时,我紧紧抓住“冒”字进行引导。让学 生理解:
怎样的长才能叫冒?能不能把“冒”换成别的字?
读到“有的……有的……有的…… ”这个句子时,让学生体会荷花的姿态美。并让学生
仿照这种句式造句,展开想象说话。从读学写,水到 渠成,训练技能,形成学力。
4.精读课文,交流美
学生通过再次精读课文,对文章的内容 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定会产生一
定的疑惑,例如“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呢?”“ 为什么作者在文章
结尾处说自己忘了是在看荷花呢?”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 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解决
问题,得出答案。
5.齐读课文,想象美
如何理解课文的第四段“我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这一段想象的情境,这是教学的一
个难点。 < br>在处理这个难点时,我利用课件呈现一池生机盎然的荷叶荷花,并配上优美的背
景音乐,让学生的 视觉感受形之美,听觉感受声之美,仿佛置身其中,课文中描
写的那种原来似乎不可捉摸的想象变得可闻 可见了。学生在前面自读自悟交流体
验的基础上,再加上课件视听感受的引导,已经有了与作者相似的体 验,情感上
与作者产上了共鸣。
此时,让学生齐读本段后,启示学生:“在这美丽的荷花池中 ,蜻蜓飞过来,小
鱼游过来,它们会跟荷花说些什么呢?”学生此刻会产生强烈的语言表达欲望,
进入角色,抒发内心情怀。这样不仅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想象力也得到了发展。
(四)拓展延伸,深化美
课件出示有关荷花的诗句,让学生在吟诵中感受诗人眼中荷花别样的 美。接下来
展示满池荷花的图片,让学生说出此时最想说的话。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
从欣 赏感受到荷花的美,延伸到对大自然的爱,使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小练笔,我写美 < br>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语言美,仿照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小练笔,
尝试自己介绍一 种自己喜欢的花。
七、板书设计





板书用关键词突出课文的重点,用
箭头表示了文章的脉络, “美”字体
现了文章的主 题,“爱”字体现了文


章的再升华。这样的板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 生创造性思维,
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





昆虫备忘录(略读课文)略(2019.6.15)












《守株待兔》

一、说教材

《守株待兔》是九年义务教育六 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八单元第二课。这是一篇
寓言故事,讲的种田人妄想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是 不对的,《守株待兔》
位于本单元第二篇,上承《刻舟求剑》、《掩耳盗铃》下跟《亡羊补牢》。它处于
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
到理性认识阶段 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
学目标:

1 、学会4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守株待兔”、“乐滋滋”、
“再也没有”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 /p>


课文第3自然段讲的是种田人拾兔后的心里活动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守株待兔”
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我认为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
探索的能力:(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 词意;(2)做实验,
体验“守株”的结果。从而揭示寓意;(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天高日落,一日 又
一日,体会种田人荒废的时间;(4)设计“种田人认识错误”,启迪学生创造性地
想象,深 化认识。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拾兔 ’为线索,以读代讲,
以读促学, 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学生喜欢
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 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动片演示等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表演法、实 践法等教学方法,
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学生掌握了
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
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其学习效率就
会大大提高,做 到事半功倍。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
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 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
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 疑阅读,学会自
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说练习

积累 和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
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练习, 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1)学生听老师范读,
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2)动画演示种 田人拾兔后的心理,抓重点词让
学生练说(3)个别读、齐读、小组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 遍,其
义自见的效果;(4)布置学习课后续写种田人认识错误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
涵,培 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 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
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 、听、说、读、练
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 /p>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物谈起,说有没有妄
想 过不劳而获的成功,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二)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借助图片动画弄懂 “丢下”、“全完了”,在简笔画中
找出这样的情景。

(三)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重点引导体会感叹号的语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文;(2)通过 “拾兔”,
懂种田人懒惰的原因。

(五)总结学法,引导自学。检查效果,完成练习。

(六)角色表演。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种田人认识错误后的情境。

(七)归纳总结,提示寓意。

六、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
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 的,在板书中,我利用简笔画和图片吸引
学生,理解课文,提示寓言,板书如下:

守株待兔
守了一天→→守到兔子
一直守→没有








《陶罐和铁罐》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非常荣幸今天能和大家一起交流讨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 三年
级下册语文《陶罐和铁罐》,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生
学习情况、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作简要说明。
一、 说教材
《陶罐和铁罐》是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寓言故事,本寓言趣味性强,寓意
深入,讲的是国王御厨里两个罐子的的故事 。铁罐自以为坚硬,看不起陶罐,经
常奚落它,而陶罐却没有与它计较。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 成为文物而


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我们要正确 看
待别人的长处,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用一颗平和的心对待自己和别人。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的三维目标,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
1、读通课文,复习巩固本课所要求掌握的生字词,并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
解词意。
2、了解课文中的故事内容,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会从不
同的语言体会不同角色的人物情感,知道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去比。
3、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了解寓言故事,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
罐的谦虚而不软 弱。
难点:理解课文讲的道理,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
四、说学情
本课是三年级的内容,为了方便本次讲课,我就用了我们班学生来上。总体来说,
小学三年级学生阅读 能力比较薄弱,四年级的学生理解力上多少要高于三年级的
水平。所以本节课学生的表现还可以。在平时 教学中,我也把阅读理解放在了重
要的位置。采用多种多种形式让学生尽情地读,在读中有悟:悟情、悟 景、悟得。
并教育学生用迁移方法阅读课外书,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我班学生情况,结合寓言故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因此确定运用“自
主尝试读——分角色 读——自我展示读——创造性的读——师生合作读——分组
合作读——表演练习说”的学习方法,使学生 不但能领悟课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
而且能培养他们熟读能力、想像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中,我将结合陶罐和铁罐的四次对话为线索,以读带讲,以读促学,让学生
在读中悟情明理 。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为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 用了对比法、谈话法、表演法等方法,
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突 破重难点。
在理解词语方面,我教给了学生“关注提示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学习方
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中出现的小泡泡,在课文教学中,多次运用这种理
解词语的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 主
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
的教学思想, 说说我的教学步骤:
因为本次三年级进行新的课改,实行主题学习的方式,我本次的教学过程也是按< br>照临沂市教研室下发的新主题学习的步骤安排,教学过程共分为四个环节:
(1)创设情景导入
1、上课开始,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喜欢读寓言故事吗?回顾一下你
有读过哪些寓言 故事?通过播放图片坐井观天、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狐假虎威
等寓言故事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 的兴趣。在通过出示寓言故事的定义及
特点,让学生深入的从理论上理解到底什么是寓言故事。然后再通 过贴出陶罐和
铁罐的图片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检查预习通过发放自主学习单进行。让学生在课前 先读通课文,识记生字词语。
自己概括课文内容。通过检查明白学生的预习情况,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确定
学习的方向。
(三)精讲点拨,随文得法
1、通过这个环节重要抓住陶罐和铁 罐的对话部分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我将通过
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的情势来学习。
2、抓住人物特色,品读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
阅读课文时,我用课件出示阅读提示:请 同学们默读课文1-9段,用横线画出铁
罐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陶罐说的话,并把描写它们神态的词语 圈起来,然后和
你的同桌讨论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
学生画完后,我先进行第一次的朗读训练。提示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展
开练习朗读。
在通过具体的分析让学生明白“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它为什么看不起陶
罐?”让学生带着问 题再读课文,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从铁罐说的所有的对
话中让学生抓住铁罐的傲慢、轻蔑、恼怒等神 态的变化,从而明确“奚落”一词的
意思。为了领导学生读好铁罐的这些话,我再让学生画出描写铁罐说 话时的神态
的词语,想像铁罐说话时的神色。学生很快抓住了“傲慢”、“轻蔑”、“愤怒”这些
词语(课件出示这些词语)。在理解这些词语之后,学生再读这些句子。
接着,我要求学生按照上述 划词、理解词语、读句这一学习过程找出描写陶罐说
话时神态的词语,读好陶罐说的话在学生理解“人物 ”特色的同时,我让学生分角
色朗读文中“人物”的对话,我先出示铁罐和陶罐的对话课件,让学生边看 边想:
说说如何“读”才能把“人物”的性情体现出来?这一环节有生生合作读、有师生合
作读 、有分组读、也有表演读,通过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在学生把握
“人物”特色,体会“人物 ”的内心活动后,我让学生上台表演。按文中所描写的“人
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我还激励他们加 上自己设计的动作。我的目的在于
让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就 不知不觉的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我又通过出示说
话练习,想象练习等多种方式的训练加深了学生对两 个人物的认识。同时也明白
了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应该多向陶罐学习,做一个谦虚、平和善良的人。
在上述说、演、读的基础上,我抓住机会出示问题:“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
罐有着怎样的结 局呢?”让学生结合文本和课件悟出陶罐铁罐的最终结局是:陶
罐依旧“光洁、朴素、美观”,铁罐已完 全氧化、消散得“无影无踪”。通过图文对
比学生一目了然,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更加透彻了。
4、拓展阅读,学法迁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让学 生在学习本
课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五官争功》这篇寓言故事。通过自己的
感悟 ,明白课文的寓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正视自己的短处,要相互尊 敬,和睦相处。
七、说板书设计
27、陶罐和铁罐
陶罐 (贴图) 谦虚、友爱、善良 副板书:关注提示语
联系上下文 铁罐 (贴图 ) 骄傲、傲慢、轻蔑、恼怒
板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为了 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我设计了贴图主板书和总结学习方法贴副板书的方式。


我的说课完毕,由于水平有限,还会存在许多不足,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各位老师!





《元日》说课稿
第一部分 说教材解读和教学价值
《元日》是部编三年级下册一首古诗,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
石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叙事与写景结合,表现了欢乐祥和、万象更新的新年气
象,呈现了“放 爆竹、喝屠苏、换桃符”的春节传统行为文化。同时,《元日》是
王安石拜相实施变革、推进新法之初写 的,是诗人借新年新气象来表达自己对变
革充满喜悦和自信。这首诗历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我想,人 们传诵的是一种
美好生活,春节过大年的欢乐祥和的美好生活;传诵的是一种民俗文化,中华民
族过年的种种行为文化;传诵的是一种人生追求,王安石为国为民实施改革的人
生追求。
根据 王荣生先生的“定篇”概念,作为古诗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传承优秀文化上。因
此,我把感受欢乐氛围,理 解节日文化,体会诗人内心作为《元日》的核心教学
价值。
第二部分 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把课文等同于教学内容。有了以上对
教材的解读,我把本诗教学设定为“三个一”:一首古诗,一种文化,一个诗人。
即,理解古诗 的意思,感受春节文化,体会诗人情感。
与“三个一”的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古诗,能说出诗句的意思。能感情朗读、背诵古诗,能读出古诗的味儿。
2、读写互动,能感受春节文化。
3、适度拓展,体会诗人内心。
第三部分 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坚持“读悟结合、读写互动”的教学理念。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诗意,感悟 文
化,体会诗情,并朗读出古诗不同的味儿;以写为训练,把“写”挤进课堂,丰满
文本,丰厚 文化。
第四部分 说教学特色和教学创新
教学模式的创新:实施“三段式古诗教学模式” ,即基础板块——核心板块——发
展板块。这是我的古诗教学课题研究的一大显著成果,也是教学的最大 特色。
感情朗读的创新:以读为线,三个板块的感情朗读的味道不同,要求不同,方式
不同, 分别读出古诗的欢快味、文化味和诗人的自信味,并分别把这种味道读到
脸上、头上和手上。
二次理解的创新:在介绍诗人王安石及写作背景后,将王安石的变法改革融入到
古诗理解之中,并创造性 地说出古诗的意思。
第五部分 说教学过程和教学意图
一、基础板块——解题导入,朗读背诵,理解诗句
(一)理解“元”字,导入解题
1、理解“元”字: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元:第一,开


始。旦 :字形告诉我们是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就是公历一
月一日。)你还能想到“元×” 吗?(元年、元月、元宵、元日)这里的“元”都是第
一的意思。
2、导入解题:今天我们要 学的一首古诗就叫《元日》。题目意思是农历正月初一,
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如果你用这个题目来写作 文,你会写什么?(写春节做什
么,写出春节的快乐。)
[教学意图:导入要与生活相结合,要有语文味,要简洁明快。]
(二)朗读背诵,理解诗句
1、背诵古诗:预习过了,短短的4句28个字,能背下来吗?
2、理解字词:预习过了,哪 些字词的意思你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还不懂?(“一
岁除”、“入屠苏”、“瞳瞳日”可能要引导学生 理解)
3、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只要学生理解,说通就行,但要
做到字 字落实。)
在爆竹声中,除去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春风送了温暖,人们欢快地喝
着 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门万户。人们总是把新桃符换去旧桃符。
4、感情朗读:
(1) 读出节奏味:古诗朗读讲究节奏、重音,一般七言绝句朗读的停顿、重音
有规律,停在第四字后,重音落 在第五字上。我们来试试,读出节奏和重音。
(2)读出欢快味:这首诗的基调是欢快,要读出欢快味,把欢快味读到你的脸
上。
[教学意图: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加上古诗简短,古诗教学就不应该是零起点,
教学完全可以从直接背 诵开始。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教师只要适当追问、指点,
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有了理解古诗 的基础,让学生运用古诗节奏、重
音规律,把握基调进行感情朗读。]
二、核心板块——读写互动,感受文化,体会诗境
1、过渡圈画:春节,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 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从
诗句中就能知道春节做些什么,请圈画出有关词语。(放爆竹、喝屠 苏、换桃符)
2、感受文化:能说说这样做的起源、目的,以及发展到现在的做法、意愿吗?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概括板书)
放爆竹:开始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驱除邪鬼,后来人们改用放鞭炮 ,现在还放烟
花,由单纯的驱鬼求平安,变成了一种欢快。
喝屠苏:正月初一这天,古人要饮 屠苏酒,祈求健康。现在亲人团圆、亲朋聚会
都要喝些酒,是健康的需要,也是一种庆贺。
换 桃符:古人用桃木板写上神的名字,或者画上神的图像,悬挂在门上来驱赶邪
鬼。到现在改用了贴春联, 是一种喜庆。
小结:春节,是一个祈求平安的节日,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一个充满浓浓
文化味的节日。
3、形象描述:王安石用诗句呈现了一幅欢乐祥和的节日画面,读读诗句,看看
插图,想想生活 ,用你的笔来具体描述其中一个画面。(引导学生先说后写,灵
动生成。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的预设 )
画面一:过年,放鞭炮可是孩子们的最爱。你看,几个孩子在放“轰天雷”呢,小
女孩们捂 着耳朵围在那儿不敢上前,只有那个小男孩蹲着身子,伸长手臂,捏着
引火,一点一点向前移。“滋—— ”,引线着了,随即腾空而起,“碰——啪”炸开
了花。孩子们也乐开了花。


画面二:亲朋相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纷纷端起酒杯敬酒祝贺,这个说祝
你身体健康、合家欢乐, 那个说祝你事业兴旺、恭喜发财。真是人人妙语连珠,
个个喜气洋洋。
画面三:年还未到,家 家户户就忙着贴春联。这家写着“梅花春烂漫,竹报岁平
安”,那家写着“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 福多”,都是那么红火,都是那么
喜庆。
(三段话都是训练总分结构,但又有所侧重,三个画 面分别侧重于人物动作、人
物语言和看到的对联内容。)
4、感情朗读:现在要读出文化味, 应该读好哪些词语?(爆竹、屠苏、新桃、
旧符)读时可以摇头晃脑,把文化味读到你的头上。
[教学意图:关注、理解、传承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对话交流、读写
互动中,引领学生把握 春节文化符号,感受民俗文化气息,丰厚春节文化生活。]
三、发展板块——拓展探究,走进诗人,体会诗情
(一)简介诗人,体会感情
1、 过渡激疑:我们理解了古诗,感受到了春节的欢乐气氛,春节的万象更新,
春节的文化传统。难道王安石 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些吗?这还要联系诗人写这首
诗的背景来体会。
2、简介诗人:王安石,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他两度出任宰相,
为了国家富强,百姓富裕,他实施变革,推行新 法。
3、体会诗情:这首诗就是在王安石变法之初写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变法成功的
喜悦和自信。
(1)诗句中处处都能看出来,我们先来关注一些重点词语。(教师可以先示范,
再由学生交流 )
爆竹:是在庆祝实施改革、推行新法的爆竹。
春风:是改革的春风。
瞳瞳日:是改革的阳光。
新桃:是推行的新法。
(2)有了这些新的发现,我们可以把每句诗的意思用上“改革或新法”来说说。
在爆竹声中 ,废除了旧法,推行了新法。改革的春风送了温暖,人们幸福地喝着
屠苏酒。改革的阳光普照千门万户。 人们改革总是要实施新法换去旧法。
(3)小结:由此可见,王安石是借新年万象更新的气象来寄托自 己实施变法的
自信。因此,这首诗不但表现了春节万象更新的景象,还表达了诗人对实施改革
的 自信。
4、感情朗读:现在我们应该读出诗人的自信味,要读好哪些词语?(爆竹、春
风、瞳 瞳日、新桃)读时可以加上动作,把自信味读到你的手上。
三次感情朗读味道不同,要求不同,方式也不同。可见,感情朗读可以根据自己
的理解来读。
[教学意图:诗人简介要儿童化,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古诗内涵,体会诗人感情。
让学生用上“ 改革或新法”来说说诗句意思,更是为了使体会诗情儿童化。这样,
品读这首诗,就是在品读王安石一段 独特的人生经历。]
(二)课后拓展,表达文化
1、改写古诗:课后,把课堂中交流的三部分合起来,加上头尾,就是一篇古诗
的改写文。 < br>2、拓展古诗:我们熟知的王安石的诗还有《梅花》《泊船瓜洲》,都与王安石实


施变革有关。课后可以与人合作,查阅资料,学习探究这两首古诗,你会更加理
解、敬佩王安石的。 < br>[教学意图:有了课内的片段说写基础,课后的改写古诗更丰厚了文化。有了课
内本诗的学习基础 ,课后的探究学习更丰厚了诗人。这样,就将古诗教学的触角
伸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第六部分 说板书设计和设计意图
元 日
放爆竹 平 欢
喝屠苏 ……
换桃符 安 乐 [设计意图:左边的“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是突出春节文化的符号;中间
的两个灯笼似的“ 平安”“欢乐”,是呈现春节文化的核心。右边的省略号表示春节
文化内涵还很丰富。]









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说课稿
《元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元日》,下面我将从教材 分析、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元日》一诗中,作者王安石通过“爆竹声 ”、“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
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的欢快情景和 万象更新的情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王安石既是诗人,又是政治家,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这首诗就
是通过新年新气象的 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
观自信的情感。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 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洋溢着节
日的欢快气氛。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标准的新要求,我制定如下三个教学目
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
好情感的追求。
2、朗读课文,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在交流中学习古诗,并以读悟情。
3、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自学古诗的能力。
其中教学目标2是本课重点,教学目标1、3是难点。
本课的教学1课时完成,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准备课件及写有古诗的小黑板。
二、说教法学法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有效地让学生走
进诗的天地呢?我尝试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
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 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参与中自悟自得。在教学中用多层次的吟诵、多 层次的问、拎出一条主线等方
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 体验,
让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入文本世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
再现。并 收集其他诗句,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
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 知识面。立足古诗文校本课程的大背景,让学
生课上品析、课后创作,从中提升学生的古诗文素养。整堂 课以问为针,以读为
线,力求创建语感共生的课堂,诗意的课堂。
三、说教学过程
(一)“聊”出“年景”
“未有曲调先有情”,要让学生走进诗的情境,就要调动他的生活体 验,唤醒他的
情感积累。为此,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中国最热闹、最盛大、最富
有 特色的传统节日,知道是什么节吗?春节到啦,过年啦!哦,大家脸上都露出
了笑容,为什么这么开心呀 ?”紧接着,学生就会说到在春节里令自己开心的事
情,而这些快乐的事是由过年时那丰富多彩的习俗带 来的。老师在评价时也要运
用多种方式营造快乐的氛围,令学生感受到春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节日。如让 学
生模拟爆竹声、引导学生想象使用压岁钱的情景等。这里,让学生在和谐、宽松
的氛围中聊出 春节的特色,春节的气氛,既有利于激发学习情趣,又能为学生后
面的学习做好心理铺垫。随后揭示课题 ,这就进入了第二个环节。
(二)初读有“韵”
古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转承合辙的韵律,遵 循这一文体的特点,我首先让学生带
着字音、节奏两方面的要求——字正腔圆和有板有眼自由朗读古诗, 接着在反馈
时注意运用激励性评价和划分节奏符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并落实这两个层次的
朗读要 求,扎扎实实读好诗。由“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的初读要求使学生明白
诗所特有的节奏魅力,并掌 握了读出韵味的基本方法——划分停顿符号。经过古
诗文大环境的熏陶,大多数学生都明白读诗仅字正腔 圆有板有眼是不够的,还要
读得有感情,这就向学生提出了朗读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接着就进入了第三个 环
节。
(三)巧问促“悟”
首先让学生轻声地读这首诗,读的时候结合插图和有关 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在
讲什么意思?并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在读和想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在看注释、
看插图,是对他们运用资料自学古诗能力的培养。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理解诗
意、感悟情境是 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一直是学生的弱项,有些学生甚至产生惧
怕心理。因此,随后在交流古诗意思的过 程中,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而是提出
了两个大问题,第一问:“在这一岁之首的元日,有哪些换了?” 并要求学生用“在
一岁之首的元日,——换成了——”的句式说一说。学生很自然地会说到旧符换成了新桃、寒风换成了春风、旧岁换成了新年这些辞旧迎新的景象,接着引导学生
快说辞旧迎新的心情 ,进而让学生带着那样的心情齐读《元日》,通过这第一问
完成了感悟性朗读上的第一次提升。在这个过 程中应该注意当学生交流到寒风换
成了春风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曈曈日”,可以这样问学生:“春风吹 拂在我们脸
上暖洋洋的,你从诗中的哪里还可以感受到这股暖意呢?”学生接着便会提到“曈
曈 日”的意思,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之一。第二问:“冬尽春来,万物更新,人


们心中都 充满着辞旧迎新的喜悦,那么人们又是用什么方式来辞旧迎新的呢?”
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他们很快就会说到燃爆竹、换桃符、喝屠苏酒这
些方式。这时陡然一转,以一个追问“咦,人们怎么都选 择这些方式来辞旧迎新
呢?”激发学生再次运用注释、探索文本的热情。学生便会发现燃爆竹、换桃符、
喝屠苏酒这些春节习俗中所传达出的人们期盼新的一年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
紧接着引导学生 想象说话:“人们还会期盼些什么呢?”在想象说话的环节中教师
要在引导学生说话注意完整性的同时捕 捉学生回答中的亮点(如用得好的四字词
语)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的说话逐步有质量上的提升。随 后引导学生读出
企盼、读出祝愿就水到渠成了。通过第二问又进行了朗读的第二次提升。最后教
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想象,并结合整首诗说一说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
了什么?仿佛处在一个怎 样的世界?通过这最后一问引导学生说一说整首诗的
意思,在前面两个问题的铺垫下,学生说的难度降低 了。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教
师要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带着感情说。随后就分别从把祝福 送
给诗中的人们,送给现在身边的每一个人及自己和送给全世界的人这三个角度朗
读《元日》。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提供适当的帮助,通过有层次的问吸引学生注
意力,适当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 让他们很自然地进入诗的情境中去探索,
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以问串起一条主线,打破了 传统古诗教学模
式,增强了讨论交流的有效性;让学生依靠想象走进诗境,增强了体验的有效性。
一首《元日》,仅仅是学习春节诗篇的开始,这就进入了第四个环节。
(四)走向延伸
投 影出示描绘春节场景的其他诗句(3句),要求学生按照初读《元日》的要求
先自由朗读这些诗句,读到 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再交流从这些诗句中分别可以
看到怎样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 随后引导学生课后也试着写
一写关于过年的诗句或诗篇。拓展阅读让学生触类旁通,感悟更深,课后让学 生
尝试创作,使学生“我口写我心”,写出积累的情感体验,萌发一种我是“诗人”的
自豪感!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板书如下:
元 日
爆 苏 美好喜悦
换 符 辞旧迎新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清明》, 作者杜牧描写的是中
国传统节日清明时节的景象,借春雨绵绵寄托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惆怅感伤无限哀思。这是一首叙事诗,寓情于景,同时也是一首七言绝句,语言十分简洁,通
俗易懂,音韵和谐。 四年级的学生学了一定的古诗词,也已经掌握了一些朗读诗
歌的方法。《清明》这首诗所表达的茫然若失 的心情,学生可能不易理解,对此


需要积极诱导,通过重点字、词的解释,加深对诗句的 理解。同时要从学生已经
学过的知识入手,巧妙点拨,最终化解难点。
二、 说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大意,并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三、 说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品位诗歌丰富的内涵。
2、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图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几幅图,描绘的是中国哪些传日吗?(通过图 片,激发学生对
于了解传统几日的热情,从而引出清明节 )
2、播放微课视频,导入古诗《清明》,尽可能的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
3、 介绍“清明”
清明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春季。在这个节日里按照惯例,家人应该团聚,
一起上坟祭扫, 或是踏青游春。
3、作者简介
杜牧(803-825)字牧之,唐代晚期著名的诗 人。人们把他与杜甫并提,称为“小
李杜”。
4、读诗
(1)、依照课本,自学古诗(1分钟 )
“老师待会儿要提问哦,认真看,可以读出声音来的”
(2)、 找同学,读古诗——“好,读的非常好!”
“有哪位小朋友感觉自己比他读的还要动听?大胆的举手!”
“好,我们为她的勇气,鼓掌!”
5、 解释具体字词——“我们已经预习过了”
A、“雨纷纷”——春雨绵绵,淅淅沥沥(图画上显示的)
想一下“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雨中,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B、“欲断魂”——欲、将要;断魂:形容心里十分的哀伤、痛苦。
C、借问:请问
D、“牧童”——放牛的小孩儿;“遥指”——指向远方;
“杏花村”——杏花盛开的地方
6、简述诗意:(注意看背景图)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路上的行人,心中烦闷,像是丢了魂似的。请问哪里有喝
酒的地方? 放牛的小孩用手指着远处杏花盛开的地方。(欣赏图片)
“诗中哪一句,没有在图画中表现出来?”——“路上行人欲断魂”
7、思考:在这个节日里 按照惯例,家人应该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是踏青游
春。可诗人为什么“欲断魂”可能由哪些原因?诗 人又是怎样消除忧伤之情?大家
分组来讨论一下:
借酒浇愁
A、思念亲人,怀念故友
B、郊游无人陪伴


C、踏青却没有找到春天的痕迹
7、 分组合作,探究、小结。
(1)、请学生朗读并尝试背诵古诗。
(2)、根据诗歌,用自己的话叙述诗意。
(3)、体会作者心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
作。诗人一开头便 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
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 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
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 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我 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
三年级学生对古诗已不再生 疏,对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认为
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是本课的另 一个重点。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
的 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
难点。
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看注释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3、能正确朗读古诗,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
4、拓展积累其他几首思乡的诗和句子。
二、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要让
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
到情感的熏 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和情感体验。
2、古诗是 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
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 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
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 生比校久远,所以
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想通
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


点。总 之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始终有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从整体上
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 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
的思想感情。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 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
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 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
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 br>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三、教学方法
1.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已有一定的基础。以往 的串讲串问,效果不理想。所以我
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运用多 媒体,动
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
2.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习古诗的基础,我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
学:
(一)揭题,读题,解题
古诗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诗人写作视角的小结,直接揭示 本课课题,
学生也很明确这是一首思乡诗。诗歌的学习要在课开始就先声夺人,抓住情感的
基调 ,因此在读题上加以强化:“读诗要从读题目就开始入情入境。”题目中的“忆
山东兄弟”中“山东”地 理位置是个难点,采用板画形式,直观形象地画出诗人家
乡蒲州、华山以东、长安的简单示意图,突破难 点,同时也了解了诗人写作背景。
(二)诵读,理解意境
毛苌曰:“诗者……情动于中而形 于言。”鲁迅先生也指出:“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
的热情的,发讫即罢。”这都在说明诗是情感的载体。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
呢?原因就在于 只有在朗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
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 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
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 反复朗读。本
课朗读,我设计了“字正腔圆”去初读,让学生读准诗句;“有板有眼”去认真读,
让学生注重节奏;“原汁原味”去吟诵,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
在此诵读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走近诗 人,走进古诗,让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自
主学习诗的意思。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通过 “诗人的身 在哪里?心在哪里?”
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入情入境。在分析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 br>思亲”,让学生展开想像翅膀,从“独”、“异乡”、“异客”中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
情;从“ 每逢”、“倍”体会诗人的思乡思亲。通过描绘意境小结第一句诗,让学
生对读诗句,加深了学生对千古 名句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想像王维和兄弟互相牵
挂对方,更深层地体会作者思乡的伤感。在理解全诗的基 础上,师生通过韵译、
诗文的反复对读,充分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
(三)古今乡愁诗歌拓展,学以致用。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 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
打开新的视窗。本中拓展了两首古诗:一首是苏轼的《水调歌头》,另一首是现
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对古今文人墨客诗作的欣赏,熏陶学生的情怀,
陶冶情操,提高 语文素养。本课中还设计了一个“古诗今用”,把千古名句巧妙地
运用到现代意境中,引起人们的情感共 鸣,也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四)总结课文,共勉学生
课的最 后,赠送一首勉励诗于学生,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
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 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
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学生学 习语言之美,学习运用
美之语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
册第三单元第10课的 文章,本单元主要讲的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九月九日忆山
东兄弟》是一首表达作者背井离乡在重阳节对 故乡对亲人的真挚思念的一首诗。
学习这首古诗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字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感 情。

二、说学情
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本课的授课对象 是三年级学生,这
个年级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思维活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已经具有了
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总结概括能力还是较弱。,要指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
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 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学生用多种读的方式展开教学把握
全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 出疑问。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结合新课标对该学段的具体要求,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
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情,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全诗
内容及重点词。难点是感 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 重点、突破难点,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
讲”的基本思路。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法、探究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上课伊始我将谈话法进行导入 ,并伴随这样的导入语:同学
们,每逢佳节亲人相聚一堂,欢乐的气氛难得难忘。有一个人在九月九日重 阳节
的时候在他乡苦读。看着别人扶老携幼、开开心心地过节,于是他拿起手中的笔
来表达心中 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诗作《九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感受千古佳作 的无限魅力。【板书课题】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这样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将学生快速
的带入到课堂中,为本节课的讲解铺设一个良好的感情基调。

(二)初步感知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该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 ,
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此环节,我首先会请同学们自由朗
读课文,回答 以下问题。

1.思考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
诗人 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
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 诗。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三)深入研读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所了解之后,我安排了第三个教学环节--深入研读。阅 读是
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要想完成多重关系的对话,就需要我们对文本
有着深入的 认识和理解。
因此此环节我会引导学生默读,边读边展开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和与讨论:
1.理解首联独、异乡、为异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
体会出作者孤独、无奈的情感。
2.理解颔联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3.诗中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
个人呢?
4.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巩固提高
为了实现语文学习由课内 到课外的延伸,我设置了思考问题:王维的笔下,有着
这样浓浓的乡思诗句,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乡思的诗 呢?
这是一步学以致用的做法,学生不但对本堂课的知识得以巩固还能从课内延伸到
课外,达 到知识的迁移和巩固。至此,本节课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 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教师总结: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
的思乡,曲折有致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历 经10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
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 这浓浓的乡愁中,
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作业:搜集王维的其他诗词,研读并赏析。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好的板书应该结构清晰,构思新颖,内容高度凝练。因此,
我对本课的板 书进行了如下设计。便于学生理解。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 老师批评指正。再次感谢
各位评委老师。(鞠躬,擦黑板)





《纸的发明》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纸的
发明》。本单元是综合性学习,围绕“传统文化” 主题 编排课文。本组课文都是围
绕传统文化来展开的,三首古诗、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历史遗产赵州 桥、
清明上河图的名画,每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培养学生 感受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在学习中,学会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
一段话写清楚的,收集传统节日的 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共 有5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造纸方法发明以前,人们把
文字刻在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 或木片上,写在帛上;西汉时期造出麻纸;
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及对后世的影响。教学中要结合 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想想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要体会古代中国人特别是蔡伦的探索精神,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借助本课,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传
统节日文化。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 求知欲望强,但是学生对造纸的过程比较生疏,需
要教师在教法上下功夫。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及学生实际 ,特制订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教授法、讨论法、谈话法、朗读法。

2.学法: 看图片,看视频,多朗读体会,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法。

3.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搜集造纸术相关资料



学生:查找有关造纸术方面的资料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伊始,为了检测前一节课的所学,我出示问题,生思考: 这篇文章给
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品 读课文,深入探究。1.仔细阅读第二、三自然段,体
会东汉以前造纸术的发展。(1)师出示问题:造 纸方法发明以前,人们如何记录文
字的呢?生探索后回答: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或木片→帛。( 3)这样记录文
字有何弊端?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或木片(笨重,不方便)帛(轻便但太贵,< br>不能普及),正是由于这些不利的方面,所以人们一直探索。西汉时期人们又造
出什么纸?怎么样 ?生探究后回答:麻纸(粗糙,不好书写2.生阅读第四自然段,体
会蔡伦的探索精神。(1)师出示问 题:a.蔡伦为什么要改进这个造纸的方法呢?b.蔡
伦用什么方法改进造纸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c.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一说。(2)生讨论交流,汇报成果。(3)师总结:蔡伦凭一种探索精神发明了造纸术,
真的了不 起!

3.学习最后一段,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1)蔡伦的造纸术影响 大吗?
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一说。蔡伦的造纸术影响了全世界,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
会的进步 和文化的发展。(2)由此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全世界,我们要学
习它,热爱它,发扬优点。

(三)拓展:你开展了哪些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了哪些传统节日文化。以手< br>抄报或其他形式向大家展示出来。

四、说板书设计。

10 纸的发明

以 前: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或木片→帛

(造纸方法发明)

西汉时期:麻纸

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的造纸术

后来:影响全世界












《赵州桥》说课稿
大家好!
教由文本入,学从读中来。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赵州 桥》,下面我将从教材、
学情、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及资源开发七个方面谈谈对本
课教学的初步设想:
一、 说教材
《赵州桥》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 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紧
扣“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展开的,根据新课标对第二学段关于识字 与写字、阅
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方面的要求,我设计了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赵
州 桥》主要介绍了桥设计的特点和优点,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和
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 < br>根据教材的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理念,在教学
中我拟定了以下几 点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流利、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学习 重点定为: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
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 的特点及好处。
二、说学情
孩子们在二年下学期时已学过《北京亮起来》这篇文章,从多角 度介绍了北京的
美。本课承接了二年级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走近赵州桥,体会劳动人民智慧和才
干。孩子们通过看视频,读文章,看图片,旅行等方式对赵州桥有所了解,为本
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说教学模式
本课教学采用的是我们双语课堂六步教学法基础上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落实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课前我们精心编制前置自学本,以前置性自学为着力
点,引导学生通过读 、标、找、写、思、解、疑、搜八步预习法读懂课文,采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 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更多展示
机会,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该模式下的课堂一般分为两个课时 完成:第
一课时主要对八步预习法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第二课 时采用六步教学法的步骤展开进行探究式教学。
四、说教学设计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 这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
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为了顺利达成目标,突破 重难点。我想安排两课时完
成本课教学下面我着重讲讲第2课时的教学安排及其设计意图。
出示六大板块的时间预设。


(一)复习回顾,
着重对雕刻 横跨 堆砌 桥墩 这几个易错词语的字音字形进行检查。
(二)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在上课开始,我这样导入:昨天,我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是一位远在异国的网
友寄来的,他正在学习桥 梁工程。最近他打算来中国游览,并想了解我国的古桥。
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就在我国河北。现在,我想请同
学们帮个忙,做一回设计师,当一回研究员,用你的设计向人们推荐这座 桥;用
你的研究让人们了解这座桥。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个个跃跃 欲试,都想亲自设计、
研究。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我演示课件,播放录像,并配上解说,使学生对课< br>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接着,我让学生自读回顾课文,了解赵州桥的基本特点,学生经过自读课文 思考,
知道了赵州桥的特点是雄伟、坚固、美观。(板书:雄伟、坚固、美观)
设计意图:兴 趣是最大的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 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讲与练)
这个板块,我这样设计:现在,我给每
个小组发了两种卡片,请各小组的设计师和研究员们合 作学习,研究课文(1—3)
自然段,并把研究成果填写在卡片上,
并说明了卡片一、卡片二的研究内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学生在学习中,角色不只是 学习者,这时更是一个设
计者、研究者,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学生的想象力潜能得到
施展,天性才华得到演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小组合作探究后,我请学生汇报研究成果,分以下几步。
⒈汇报卡片一:我指名小组代表汇报卡片一的研究内容。
(即有关赵州桥的设计图、桥的位置 、桥长和宽、桥的用料及设计特点。)随着
学生的回答,我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读读说说,重点 点拨下面两个
句子。
①句一: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设有桥墩,只 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
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②句二: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在点拨句一时,我这样问学生:这么长的桥,有多长,可 能有几个教室那么长?
这样一问,学生马上拿桥长与熟悉的教室长度进行比较,这样就对赵州桥的长度< br>有了具体大概的数字,体会赵州桥的雄伟。
我又点拨,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在没有钢筋、水泥, 和现代化的建筑材料的情况
下,一般桥的用料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一抛,学生马上想到“木头”,这样 拿“木
头”与眼前的“石头”进行比较,学生马上感受到赵州桥的“坚固”,在学生有所感悟
后 ,我出示课件,展示桥的设计图供学生观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教师引领学生联系实际生 活经验理解文本,能更
好地感受赵州桥的特点。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运用,使画面形象与文字< br>形象得到统一,使学生深刻体会赵州桥的设计特点。
接着,我抓住“创举”联系现代建筑设备点 拨,理解词语意思,又通过读读、说说,


使学生体会这种设计的优点。
⒉汇报 卡片二:接着,我请学生汇报卡片二的研究内容,这样设计:先指名汇报
赵州桥的特点,随着学生的回答 ,我随机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重点让学生交流
赵州桥美观的特点。我问学生:赵州桥的美观,你是从哪 儿感受到的?让学生抓
出“精美”和“有的……有的……有的……”这些词句获得初步感受。接着,我出 示赵州
桥石栏的课件图,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美美地欣赏。随后,我又点拨:这么精
美的图案 ,谁能把它读出来?通过指名朗读、赛读等形式进行有感情朗读,进一
步感悟语言。这时,我趁机说:“ 这么美的文字,谁能把它记下来。”让学生背诵
内化。通过让学生背诵、、积累语言。
然后, 我请学生做一个小导游,看着录像向大家介绍赵州桥。结合课内外的知识
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培养了学生 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接着,我又这样深情点拨: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 霄。”在一千三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赵州桥经
受了洪水的冲击,地震的摇撼,车马的重压和风化腐蚀的 考验,至今仍完好地保
持着原来的结构。面对这一奇迹,我们忍不住要夸夸他。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br>四自然段,通过教师深情地点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他们很自然地体会到作者
歌颂我国劳动人民 的智慧和才干,赞美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升华了感情,达成
了本课的目标。
(四)板书设计:(知识梳理)
赵州桥
雄伟、坚固、美观
设计意图:这 样的板书设计,清晰地显示组织本课教学的主线,简明扼要地突出
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
(五)延伸拓展,深入实践(练习与测试)
教育是延续的,语文学习应该有他更广阔的空间。 在学完了课文后,我播放现代
化高科技的大桥,让学生了解人类经过一千多年的不断学习和努力,已经造 成了
许多现代化的大桥,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最后,我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发挥自己
的聪明才智 ,让学生把赵州桥和学生所在家乡的桥进行比较,或自己设计一座桥,
用线条勾勒出桥的大致样子或形状 。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它的特点如:多拱桥,坡
度较小,桥上行走方便,具有一定的观赏性等。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人尽其才,以此使学到的知识得以运用,提
高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述自己所设计的桥的一个特点,写成习惯作文。
设计意图: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提高写作水平。
五、说板书设计(教学设计中已提到)
六、说课堂评价
1. 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主要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 价为
主,采用激励性的课堂语言,从正面加以引导。
2. 注重对学生评价的多元和互动。有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
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 进学生主动学习,
自我反思。
3.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学生在有效识字、理 解词语的基础上,
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七、说资源开发。
1.课堂教学资源。在讲述赵州桥的设计特点后的拓展环节 让学生自己动笔设计
桥,并总结桥的特点,设计此类教学环节,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动手的乐趣,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后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梦想做一个桥梁设计专家。
2. 课外学习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师搜集大量图片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加深
对课文理解。
教学 有法,但无定法,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成为学
生学习的乐园,展现的舞台。











《赵州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的第19课《赵州桥》。
下面我将从教材内 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它从坚固和美观两方面介绍了闻名世界的赵州 桥。
课文开头先交代赵州桥的所在地,设计人及建桥时间,然后重点介绍赵州桥雄伟、
坚固、美 观的特点,最后讲作者由衷的赞美。全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通过对
赵州桥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 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结构情况,我制

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读写“坚固、美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增强民族自豪感。
4、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
话。
重点: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三、说学情
我班学生的拼音、字词基础 比较好,而且有预习的习惯,所以字词的学习相对轻
松。但学生处于三年级的上学期,年龄小,阅历浅, 就本课来说,他们对赵州桥


的感受往往只停留在浅表的形式上,要激发孩子了解赵州桥的 特点和设计的妙处
是一个难点。因此我在教学时会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把“总——分”的写作顺序作为重中之重。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以读代讲”法:《新课标》指 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帮助学生
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第一自然段比较简单,第三自然段 写赵州桥“美观”部分,
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扶放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
养学生自学 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特点,采用“举一反三,扶放结合”
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二段,教 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
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段,旨在教学生 乐学、会学。
“直观教学”法:通过投影配合使用,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
解课文,培养能力, 陶冶情操。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赵州桥的投影片)请同学们看图上这座雄伟而美观的桥, 1400多年来经
受住无数次洪水的冲击, 八次大地震的摇撼,以及车辆的重压,千年如一日,至今< br>仍巍然挺立在洨河之上。你们知道它叫什么桥?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是谁
设计建造的吗?从 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今天要学的《赵州桥》。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后说说你搜集了赵州桥及其设计者的哪些资料。
2.抽查自学效果,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词卡让学生认读,然后重点讲解易错难
懂的生字词。
3.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带着问题: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
人民的智慧和 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认真地学习每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和搜集资料的 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进行学习。)
(三)以读代讲,学习第一段。
这段的内容比较简单,让学生自由读,找出第一段写了哪几个 内容?(地点、桥
名、设计建造者、建造年代)理解“世界闻名”。再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四)教给学法,学习第 二段。(这一段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总——分”
的构段方式,我以找出中心句→围绕重点词理解 →总结学习方法的思路设计。)
1、这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容 易理解赵
州桥的雄伟,我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自读并思考:全段有几句话?说说每句话
的主要 意思。整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波浪线画出来。指名说出中心
句,请学生读1、2句,问:这 两句告诉我们什么?(预设生答:第①句概括地
写赵州桥非常雄伟。第②句具体写大桥的雄伟,是用具体 数字写了桥的长度,
宽度;用既能走车,又能走人,进一步说明桥宽。两句都是写桥非常雄伟。)我针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出示投影片并采取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方式引导学生:
赵州桥五十多米长, 就是我们操场的跑道那么长;九米多宽,比我们课室的长还
要多一米,我们可以想象、感受一下,赵州桥 的雄伟。引导学生明白第一句是个
总起句,后面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都 是围绕“雄


伟”展开具体的描写。今后,我们在习作中也要学会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 体
的方法。再通过指导朗读感受赵州桥的雄伟。(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渗透
写作方法的指 导,有效地把阅读与写作进行整合)。
2、体会赵州桥的坚固 ,理解赵州桥巧妙的设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
理解这一难点 ,我让学生默读4——6句,找出设计巧妙的句子,并用横线画出
来,然后议一议这种设计的巧妙和好处 ;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我由浅入深地
设计以下问题:
(1)赵州桥的设计有什么特点?(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左右两边各有两个
拱形的小桥洞)
(2)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板书四个好处:减重量、省石料、冲击小、承重
大)
(3)这种设计有什么作用? (重点理解“创举”)。出示文字投影片:“这种设计
在建桥史 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
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 料。”让学生齐读,第一遍朗读按课文原句顺序
进行。第二遍朗读时将前后两条划线部分内容互相交换。 这样,使学生从朗读的
实践中理解“既……又……”是同一内容的两个方面,体会并列句式关联词语的使 用。
(设计意图:避免讲语法术语,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利用投影片将“既”和“又”后面
内 容的位置交换进行读的训练,真正做到在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理解。)
3、画一画赵州桥,然后指名上台展示并介绍桥的形状、特点,加深对本课重难
点的理解。
4、填空练习: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主要特点是:( ),这种设计的主要优
点是:( )。这种设计在( )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是一个
( )。
5、总结学法:先找出中心句,再围绕重点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首先扶着学生 学习第二段,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句理解
一段话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 三段,旨在让学生乐学、会
学。)
(五)运用学法,学生自学第三段。
(1)自由 读后,小组合作讨论,找出中心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认
识过渡句,讨论归纳出它“承上启 下”的作用。然后找出重点词——美观。(板书:
美观)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讨论交流后指名答。
预设答:生A:我读懂了这段话写赵州桥的美 观。生B:我读懂了这段话是围绕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写的。生C:我读懂了这段话写 栏板上雕刻
着精美的图案(板书:精美的图案)。生D:我读懂了这段话写了龙的三种姿态。
( 投影出示三种龙的图片,欣赏。)
设计意图:电教手段可以超越时空,把学生带到赵州桥上,使其身临 其境,亲眼
目睹那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自然也就会感到这一历
史遗 产的珍贵。
(3)引导学生想象龙的其他形态。 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说。 (4)通过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体会美感,
再次感悟作者围绕一 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5)训练迁移。(选择其中的一句话,把它写具体)
①操场上真热闹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园真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设计意图:通过说、读、写的方式,让学生学以致用,有效地把阅读与写作进
行整合,同时也培养了学生 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六)以读代讲,学习第四段。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第四段的 内容已心领神会,因此,采用以读代讲法,读
出自豪、骄傲的感情,让学生领悟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 遗产。(板书:宝贵
遗产)
(七)总结
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 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
习。它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 遗产。如
今赵州桥旁,竖立着李春的塑像(出示投影片),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
可见 赵州桥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六、说板书设计
板 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我的板书简洁、重点突出,把课文的思路、教师
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 体,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说课稿
说教材 < br>《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是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介绍名
扬中外的古代绘画 作品《清明上河图》的略读课文。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 称它为我国
宋代的小百科全书。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
大小 ,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 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
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 热闹非凡,介绍了画
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
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一、 说学情
我班三年级的学生学习的习惯好,特别愿意提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资料,对于


本课来说很有益处。因为本课的历史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距深远,让学生在课前
搜集有关《清明 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但本班优等面少,中下等面多,
在教学中应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用 有意思的教学环节去吸引住每位学生。
二、 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
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三、 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我把握 住中年级略读的教学学要求,在教学
时将语言文字训练有机融合。主要通过“合作探究”和“朗读感悟” 的教学方法,指
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采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方位合作方式,引导有
步骤、按计划的学习。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抓住总
起句、重点句,利用词语 推敲等方法,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通过各种
方式的朗读,以声传情,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蕴含的 人文内涵。注重学生的思维过
程,致力于怎样读懂。整个教学过程中,合作研讨、辨析比较、朗读悟情、 综合
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将交替使用。
四、 说学法
俗话说“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 的金钥匙。”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
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教师要成为“善教者” ,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根据
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学习课文:
1、 通过感情朗读、合作朗读、观察图画等训练形式来读懂句子,领会含义了解
课文的大致内容。
2、 本单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本课是本单元的略读课文,因此在本课学
习中,让学 生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对照图画反复朗读描写画面内容的三个
自然段,感受《清明上河图》画面的 生动,初步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3、 继续学习有效合作、探究的方法,发展合作能力。
五、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紧扣课题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 学生入情。我联系本单元专题谈到:同学们
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祖国历史的悠久,中华 民族那令世人惊叹
的中华文化,也认识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
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我边说边板书课题:一
幅名扬中外的画。让学 生齐读课题,并问:你看到课题有什么想法和问题呢?学
生积极提问“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北宋时期 的大画家张择端给这幅画取了什么
名字?”等等。学生对课文有了想法,激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从而给 课文的学
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我肯定学生的质疑 后问: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教师引导学生回忆
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并让学生选 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
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新课 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发扬学生合作探
究精神。学生只有真正地动起 来,才能获得真知,提高能力。设计时,我根据学


生实际情况,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 量和方式,注重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时间
的协调,以及合作探究性学习方法的随机指导。在学生自主阅读 课文之后,我为
学生提供了足够的交流时间,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
《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以及历
史意义。紧接着我利用多 媒体课件把《清明上河图》这幅画配上音乐、解说生动
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让学生课文描写的与图画内 容相对应的部分,使学生在交
流中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学生自由读课文,
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 落,准备读给大家听。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回顾,畅谈
本单元的其它几篇课文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认识 了古
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老子,领略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神话的魅力,还欣
赏了劳动人 民智慧和才干的结晶──赵州桥。随机出示课件,课件相继展示孔子拜
师、盘古开天辟地、赵州桥的插图 。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畅
谈感受,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灿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等。 我总结:中华民族文
化源远流长,同学们一定已经收集和阅读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请继续准备,下次我们将作专题交流和展示。









篇一:13.花钟说课稿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花钟》。下面我就教材方面、教法学法、教
学过程及板书四方面对这篇课文作一 个初步的教学构想。

一、 说教材

1、对教材的理解 《花 钟》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按照“归
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一天 之内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
开放及其原因,最后讲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文章思路清 晰,文
质兼美。它和后面的《蜜蜂》《玩出了名堂》等课文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突出
本单元“ 细心观察”这个专题,激发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和前面第三单元
秋韵相连,传递着自然的神奇, 升华了人类的智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 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
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正处于从低年
级升入中年级的过渡时期这 一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等词语。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运
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情感目标:激发观察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认真思考的
习惯。

3、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悟鲜花开放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二、 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倡导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学语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
行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课设计时,我删繁就简,围绕“花钟”这个主线,
借课件入手赏 花钟──以读为本识花钟──合作交流探花钟──延伸拓展编花钟,让学
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这样读 书必然是乐趣盎然而又有所收获。
三年级语文正处于由低年级识字教学为主向高年级阅读教学为主 过渡阶段。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注重向学生渗透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法
指导 ,整体把握、品词析句、朗读感悟等方法,悟出效,激活思,调动学生积极
性。

三、 说教学程序

本课我预设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学习字词,了解大意。 第二课时:入情
入境,品味花钟,自悟自得,积累语言。 接下来我重点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
想。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分四个板块进行:

(一)悄然入情赏花钟 (二)品读美文识花钟。

(三)合作交流探花钟。(四)拓展延伸编花钟

下面我说说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悄然入情赏花钟

课伊始,,我这样激情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现
在让我们一起走入花的王国,去领略一下花的美丽与 神奇吧!用一个词或者一句
话来描绘你刚才看到的景象吧。

【这样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积极状态,
引入第二环节的学习。】

(二)品读美文识花钟。

引领学生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分这样几个步骤指导学习的。

1.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有哪些花呢?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找花。

2.交流:花钟上有哪些花。问:你认识它们吗?来叫一叫它们的名字吧。

3.这些花在什么时间开放呢?请学生回答。然后和课文中的句子 进行比较,
体会交流。带着特殊的朗读体验读这些句子。

【在这个环节中,指 导学生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品词、品句。这样既欣赏了语
言文字之美,也提高了学生细心观察,认识事物的 能力。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
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读写结合,学表达。为了体会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我设计了拓
展练习,学习用不同的方法来 表现花开放。

省略号是文本的又一个亮点。我会问:同学们,你们平时观察到哪些花在 什
么时间开放呀?借机让学生结合平时观察,生活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填
补课文中省略 号的空白,以突出这篇课文在本单元中的引领作用。

(三)合作交流探花钟。

课文第二段是归纳原因,我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1.读一读: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议一议:在小组里讨论讨论: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

3.填一填,一天中造成不同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的原因有哪些。

4、说一说:昙花为什么会在九点含笑一现?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学生充
分学习后,进行交流。



5. 借助材料理解植物开花和昆虫活动时间的关系。

仙人掌原生长于热带沙漠地区,那里白天气温非常高。到晚上六七点钟,昆
虫活动开始频繁 ,所以,此时开花最有利于昆虫传播花粉。

猜一猜:仙人掌大致在几点左右开花?

(四)拓展延伸编花钟

发现了鲜花的秘密,了解了其中的原因,再引导学习课文第三段,学生齐读
课文第三自然段。

1.我再次播放大花钟让学生欣赏:瑞士的日内瓦花钟把美丽的鲜花与钟表
奇妙地结合在一 起,给人以美的享受,各国的能工巧匠们纷纷效仿,制做出了形
形色色的花钟,这里有俄罗斯花钟、日本 花钟、北京花钟。这些花钟装点了城市,
美化了生活。

2最后我提议大家一起来做一个花钟吧!同学们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快乐的一
起编了一个新的花钟。

最后,读练结合,建议学生们观察周围的花草并写成日记,为本单元习作埋
下伏笔。

【语文学习是学习积累、过用的过程,语言运用催生新思想和新言语的双重
功能,是言语和 精神同构共生的根本途径。】

四、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 教案浓缩,课文内容的主线,主题的升华。我利用学生收集的资
料图片,编成花钟,作为本课的板书设计 ,体会到花的有趣与钟表结合的奇妙,
回归文本整体。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 是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
养,这始终是我追求的目标,这节课也是我追求过程 的一个中间站,正如一位专
家所言:语文教学没有句号,只有逗号。

篇二: 13.花钟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花钟》是人教版三年级上 册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
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一天之内不同的花会在不同 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
最后讲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文章思路清晰,文质兼美。它和后


面的《蜜蜂》《玩出了名堂》等课文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突出本单元“细心观察”这个专题,激发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和前面第三单元秋韵相连,传递着
自然的神奇,升华了 人类的智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 生
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二、教材处理

新课程倡导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学语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
行开放而有活力 的语文课程。本课设计时,我删繁就简,围绕“花钟”这个主线,
借课件入手赏花钟──以读为本识花钟 ──合作交流探花钟──延伸拓展编花钟,这样
读书必然是乐趣盎然而又有所收获。

三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 升入中年级的过渡
时期这一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并用欣赏的心情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与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到鲜花开放的不同表达方式。

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五、说教法学法

三年级语文正处于由低年级识字教学为主向高年级阅读教学为主过渡阶 段。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注重向学生渗透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法
指导,整体 把握、品词析句、朗读感悟等方法,悟出效,激活思,调动学生积极
性。

突破文本局限,第一次罗列课文中的九种花,什么花开放了,什

么时间开放,用这样的 句式,一串下来,一共九句,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大屏
幕上,让孩子们读这九句话,读后产生了单调、枯燥 、乏味的感觉,再让大家一
起来对照原文,读一读,品一品,发现句子的意思没变,但味道变了、节奏变 了、


语言的美感变了。大家通过比较品评,体会到这样写的妙处,自然水到渠成。

说学法

1、进行段的训练,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2、采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地读,引导学生在读中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利用 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千姿百态的花,让学生能通过阅读了解花的
知识,让他们在不同形式的知识拓展中 互相帮助。

六、教学手段

进入三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 能力和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对大自然充
满好奇。学生对花感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千姿百 态的花,激发学
生兴趣 。

七、说教学流程

从这一 课时的整体上看,我设计了四大环节:(1)激趣导入;(2)自主阅读,
学习字词,感悟文意;(3) 入境入情,自悟自得,积累语言(4)课外拓展

具体的流程与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一、 激趣导入

1、出示“钟”字,你了解钟吗?说说你了解到的钟。那么“花钟”呢?出示“花”
字。学生猜一猜。

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花的世界,去了解一下奇妙的花钟。齐读课题。

3、生活中你见过花钟吗?(多媒体展示几种花钟,学生欣赏) 师:这种花
钟不仅美观, 而且还能报时。那是因为人们把钟表的机械结构设置在地下,将花
卉之美与钟表的工艺结合在一起了。那 么课文中的花钟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让
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从学生 的生活实际出发,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好奇心理。同时利用
媒体课件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课 外知识。

二、自主阅读,学习字词,感悟文意

第一遍读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后畅谈感受,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遍读画出带 拼音的字,读准字音,逐步深入解决文字障碍。依次是先读


准带拼音的字,再读准要求会 认读的生字,然后认读本课

中的词语,最后通过找一找哪些词语是描写花的,有选择性地理解词语。

新课标指出要 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在初读课文后,学生所得的感受是最真
切的,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体会到 阅读的乐趣与成就感。

根据新课标课文的识字特点,紧扣教学内容,逐层深入地解决文字障碍。

三、 境入情,自悟自得,积累语言

1、理解第一句话“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出示自由读——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在音乐中欣赏各种美丽的花——交
流欣 赏后的感受——带着感受再读这句话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处理好想像、文本与音像材料之间的关系。

2、了解各种花的样子与开花时间

指名读第一段,其余的画出作者所描述的花——交流名字——看图识花

——找出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左右”一词)

调动学生的感官 ,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并将阅读
能力的培养润物细无声似的渗透于教学中。

3、对比朗读,感受语言文字美

(1)出示:凌晨四点,牵牛 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
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 ;傍晚六点,烟草花
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怎样?(开了用得太多,单调,太烦了)

(2)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吗?同样写“花开了”,文中是怎样写的?读一读,
画一画。

学生通过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
调、 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
欲望,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探究 的精神。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
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 丰富和精妙。通过这样的语
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读一读,画一画后。请学生挑其中一句,反复朗读,想象一下这花的样子?

交流,可以边做动作边说,并结合进行朗读。

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知识环境中寻求生活气息和人

文氛围,体现生活化教学理念。

4、积累与运用

积累:填填课文中的句子。

运用:试着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说说秋天的丰收。

积累与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运用学生更深刻地体会
到了语言文字的 丰富多彩,也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四、 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花的资料,填补花钟。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将语文学习带向课外 ,走向生活。【语文学习是学习积
累、过用的过程,语言运用催生新思想和新言语的双重功能,是言语和 精神同构
共生的根本途径。】

八、 说板书设计

板 书设计是教案浓缩,课文内容的主线,主题的升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就是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的发现 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

不同



原因 温度 、 湿度、 光照

昆虫活动的时间

钟实际运用 修建“花钟”

九、 课后反思 本课觉得最成功的一点突破文本局限,第一次罗列课文中的


九种花,什 么花开放了,什么时间开放,用这样的句式,一串下来,一共九句,
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孩子 们读这九句话,读后产生了单调、

枯燥、乏味的感觉,再让大家一起来对照原文,读一 读,品一品,发现句子
的意思没变,但味道变了、节奏变了、语言的美感变了。大家通过比较品评,体< br>会到这样写的妙处,自然水到渠成。

遗憾的一点是在对课文的朗读上下的功夫还不够,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没有读
出课文的情感来。

篇三:13 花钟说课稿

一.教材

《花钟》一 文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的第一篇课文。
文章仅用3个自然段将鲜花之美、花 钟之奇描述的生动形象、情趣盎然。 选择
本篇课文的理由

1. 语言优美, 容易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充分朗读,读出对花的热爱,
读出对修建奇妙的花钟的赞叹。特别是第一 自然段,用词准确,多样,优美,特
别引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描写了不同种类的鲜花开放的美好姿态,词 句表达丰富
多样,有序有趣。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迁移运用。

2. 本篇 课文综合了语文,科学,思品,美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多角度发
现课文中的知识点,在观察中体验成功 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思考的
信心和能力。

3. 条理清晰,让学生了解写作的一般思路: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 艳”等
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情感与价
值目标:激发观察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认真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导入是吸引学生学习课文兴趣的关键,必须 简单精炼,因此我打算先用多媒
体出示课件,让学生在优美的轻音乐中欣赏花卉,在视觉和听觉上获得美 的享受,
同时让学生用词语或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积累语言词汇。然后老师小结,引出
课文的 第一句话: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学习生字 艳 ,并指导朗读
句子。接着导入课题:知道吗,这么美丽的花儿还蕴藏着许许多多的奥秘呢!板

书课题——花钟。然后让学生就课题提问题(什么是花钟,花钟上都有哪些
花)。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

(二)自主朗读,感悟文意

虽然课前我都有让学生预习,但是 很多学生都没有预习习惯,因此还是提示
朗读要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课文,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

1.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自由郎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喜欢的部
分 多读几遍(可电脑出示朗读要求)。

2.接着,通过个别读,小老师带读,齐读等方式 学习生字词,为课文学习解
除拦路虎,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在这里只要求读准,不对词语进行解释,然后 把
词语送回课文,指名分段朗读,指正错误,再让学生说说朵朵鲜花中究竟藏着什
么奥秘,引出 课文第一段中心句: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
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并齐读句 子。

(三)研读第一段

第一段按时间顺序描写,语言优美, 用词准确多样,知识点丰富,是第一课
时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读读连连”、 “比较品读”、“拓
展说话”、“升华感情”四个内容。

1.读读连连:课件 出示时间,花名,开放的词语,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自
己的发现(时间顺序),根据课文内容连起来, 读读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原因。

2.比较品读:

我用“你能 把花开时的不同样子读出来吗?”这一问题来带动整段的朗读。先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读自悟,让他们 与文本做亲密交流;然后在学生朗读展示
过程中,教师做针对性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在 朗读中陶冶情操。

然后出示两段不同的文字,让学生比较感受文本语言的细腻,多样, 抓住“欣
然怒放、绽开笑脸、吹起喇叭、舒展花瓣、含笑一现”等词句,充分调动学生的
创新思 维,想象读、表演读,使词语理解与情感朗读融为一体、浑然相成。

3.拓展说话:语 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因此,我打算根据班


级情况,出示一些学生较熟悉 的动物或植物(早上六点的蒲公英,傍晚五点的铃
兰花,课堂作业本),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说 话。

4.升华感情:在有了不同的体会后,再让同学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在理解
后促进学生的感情朗读。

(四)研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说说什么是花钟,然后找找课 文中怎么介绍花钟的,找到句子朗读理
解,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幻灯片出示最后一段,朗读, 理解陆续、刚
刚、大致,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五)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为了检验上课的质量,也为了提高作业的质量,在课堂留置八分钟左右时间
来完成相应的作业。

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美丽的鲜花居然能做为时钟来使用。那么到底为什么
不同 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会不同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1. 接下来,就让我们仔细观察 苏醒 这个词语,看看书写是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写出漂亮的字。(在生字本上抄 写三遍)

2. 完成课堂一,二两题。

板书设计

13 花钟

现象 不同的花开放时间不同

原因 温度、湿度、光照 动物活动

应用 花钟











《蜜蜂》说课稿
一、说教材:



《蜜蜂》 是人教版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作者是法国的生
物学家法布尔。这是一篇叙述线索清楚 ,情节完整的科普说明文,讲的是法国昆
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做的一个试验, 最后发现20只
蜜蜂有17只都准确无误地飞回了家,这靠的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文章语言
简短精练,通俗易懂,实验过程介绍得十分清楚,作者用词精确,观察仔细,值
得学生去细细品位,从而 对科普说明文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课
文介绍实验过程的方法。

2.通过体会“几乎、大概”感受科普说明文中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感受法布尔“勤动手,善思考,细观察”严谨的科学品质和求实的科学作
风,激发学生 观察的兴趣,培养对自然界、对科学知识的热爱。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实验的过程,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从而感受作者严谨的
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介绍实验过程的方法。

四、说教法:

为了落实新课程,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
知识 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了尝试教学、变序教学等多种方法,利用多媒体软
件,运用“以读代讲”、“小 组交流”、“点拨议论”的方法。

五、说学法:

二十一世纪 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开始
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授之以鱼不如授 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
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 此我让学生充分
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合作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渗透“读”、“思”、“议” 、“悟”、等学法。
六、说教学程序:



(一)、揭题导入,了解作者

1.揭题: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神奇而美丽 的花钟,今天,我们要走近可爱
的小蜜蜂,去看看它身上又藏着什么特殊的本领。板书:蜜蜂

2.介绍作者:法布尔——法布尔是法国的生物学家,他一生都在研究昆虫
世界,在自然环 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各种特点,写
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蜜蜂 》这篇课文就选自《昆虫记》。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试验 证实 阻力推测 沿途 超常陌生 准确无误

几乎(jī) 几个(jǐ) 尽管(jǐn) 尽力(jn)闷热(mēn) 纳闷(mn)(多种
形式检查读的情况。)

(三)、读课文,了解大意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者做了一个什么试验。

2. 学习第一小节,了解实验目的。

(1)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呢?读第一小节。

(2)作者因为听说蜜蜂有这样的本领,所以做了这样一个试验,最后得出
了试 验的结果。这就是科学家们研究问题的方法。

3. 初步了解作者的实验过程

(1)默读课文2小节,简单说说实验步骤。与小组同学交流,用自己的话
说说试验的过程。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捉蜜蜂做记号 放蜜蜂 等蜜蜂

(3)讨论:这些过程重要吗?少了其中一个行吗?

4.试验的结果又是如何呢?(“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
法解释的本能。”)


(四)、指导书写

(1)左右结构的字中,有 “论、试、证、误”四个字都是言字旁,一起出示,
引导学生观察规律,形声字,左形右声,左窄右宽。

(2)“途、超”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捺划的指导。

(3)“袋”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右下角没有小撇。








14.《蜜蜂》说课稿
张北县师范路小学 赵艳玲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底十四课
《蜜蜂》。下面我就 教材、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这几方面对这
篇课文作一个初步的教学构想。
一、说教材
《蜜蜂》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课文作者是< br>法国生物学家布尔。他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
辨认方向的能力, 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法布尔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昆虫学家。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既可 以让我们获得科学
知识,感受科学的严谨与条理,又可以让我们体会人文的细腻与真诚。从科学的
角度,法布尔的思考是比较周密的,实验过程是条理清楚的,对实验的记述也是
比较客观的。并且,在 实验的过程中又不乏人文的光辉。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 者观察、思
考、试验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1、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 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
证实”等词语。
能力目标: 学习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试验证
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
继续学习收集资料,积累语言,提高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朗读理解课文,体会学习法布尔的 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
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2、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并从中体会作者 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说教法和学法


二十一世 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开始转向
追求个体的自由,“授之以鱼不如 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 为此我让学生充分去感
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合作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渗透“读”、“ 思”、
“议” 、“悟”、等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首先课前我设计了一个前置性 作业,也就是让学生在老师设计的小练习的指导
下,先自己尝试着走进文本,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的
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使课堂上有更多空间去探究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附:14、《蜜蜂》前置性作业
★知识链接
介绍作者:法布尔——法布尔是法国的 生物学家,他一生都在研究昆虫世界,在
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各种特 点,写成了《昆
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蜜蜂》这篇课文就选自《昆虫记》。
★夯实基础
一、高声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加上拼音,并多读几遍;遇到难读的长句子,
速度放慢并多 读几遍。
二、轻声再读课文,过程中遇到不理解意思的词用“△”标出来,读完后利用手中
的 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意。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阻力;
超常:
三、自学课文生字,给课后的生字加上拼音并口头组词,想一想每个字的部首。
1、读一读下列词语。
无论 试验 纸袋 证实 大概 减少 阻力 推测 包括
准确无误 沿途 陌生 超常
2、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尽 几 闷
jǐn( ) jī( ) mēn( )
jìn( ) jǐ( ) mèn( )
★ 探究文本,理清脉络。
一、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
2、作者是怎样做这项试验的,结论如何?细读课文并排序。
( )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
( )一天,我在我家花园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
( )然后,我叫小女儿在蜂窝 旁等着,自己带着做了记号的二十只蜜蜂,走了两
里多路,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
( )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 )出乎意料的是 两点四十分的时候两只蜜蜂竟回来了,身上还沾满花粉。第
二天又发现有十五只背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
3、读了课文,你从作者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拓展积累
读课后的资料袋,并通过书籍或网络了解更多的有关蜜蜂的知识。
本课我预设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学习字词,了解大意。
(一)、激趣导入,了解作者
1.老师事先准备几只小蜜蜂,装在一个透明的容器里,要保证小蜜蜂健康的活
着。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好朋友,你们想见吗?
孩子们肯定会说“想”。这样 ,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会
有所提高。紧接着,我会把蜜蜂展示在同学们面前, 并让孩子们说出它们的名字。
我相机板书:蜜蜂。
2、介绍蜜蜂:学生交流课前所收集到的有关蜜蜂的资料。
3、介绍作者:学生凭借课前了解交流对作者法布尔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按事先分好的小组,在小组内读课文。要求:小组内自己安排读文方式,要读
准字音,读通 句子。如果有读错的,读的不准的,读的不好的请组内成员互相帮
一帮。
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试验 证实 阻力 推测 沿途 超常 陌生 准确无误
几乎(jī) 几个(jǐ) 尽管(jǐn) 尽力(jìn)闷热(mēn) 纳闷(mèn)(多种
形式检查读的情况。)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 默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者做了一个什么试验。
[因为在前置性作业里已经出现过这个问题,所以这个环节可适当的少用时间。]
2. 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试验目的。
(1)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呢?请学生们读第一自然段,明白试验的目的。
(2)老师引 导总结:作者因为听说蜜蜂有这样的本领,所以做了这样一个试验,
最后得出了试验的结果。这就是科学 家们研究问题的方法。
(3)抓住“听说”一词体会作者不轻信盲从的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识字、书写
这一环节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测、阻”是平舌音;“证”是 后鼻音。在
写字方面要注意“论”的右边不要写成“仓”,“试”的右边不要多一撇。左右结构的
字中,有“论、试、证、误”四个字都是言字旁,一起出示,引导学生观察规律,
形声字,左形右声, 左窄右宽。“途、超”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捺划的指导。
“袋”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右下角没 有小撇。
具体方法:
1、小组内轮着拼读生字并组词,交流组的不同的词,然后想办法记住字形。
2、学生在田字格书写,展台展示。针对书写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正。
3、学生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抓住词句,了解过程,研究结论,激发探究。
(一)直接导入
(二)默读课文,粗知大意
1、法布尔的试验过程是怎样的?结果是什么?通过试验下了什么结论?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 文,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写试验的过程,哪些地方写试验


的结果,哪些地方写了作者的 结论。(学生默读课文,读后交流,课文第2自然
段写试验的过程,第3-5自然段写试验的结果,末尾 一段写作者下了结论。
【默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最终能够使学生达到快速地阅读,在有限的时间
里最大限度地获取较多的信息,并能准确地理解文章要义。默读能力是衡量学生
语文能力的重要 标准。因此要求学生边默读边思考,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然后边
默读边思考课文内容的分布,这是这一课 在通读环节的默读训练任务。】
(三)抓住重点,了解过程。
1、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课文 第2自然段,先看看他的试验过程可以分哪几步,
然后想想从他做试验的过程中,又能感受到他是怎样对 待科学研究的。
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并用笔画出有感受的句子。(学生第二次默读。)
2、试验的过程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
里多路- 放飞蜜蜂
3、你能从试验过程中感受到什么?
(1)学生小组交流感受,组长组织按序号交流,做到互相补充,逐步完善。
(2)选择个别组的代表全班交流。
过程中点拨学生从以下四方面理解感受:
(1)给蜜蜂做记号,是为了区别其他蜜蜂,使试验能真实。
(2)两里多路大约要走多少时间?要走两里多路才放飞,能使试验更说明问题。
(3)要捉二十只,而不是两三只,是为了能比较、分析,得出较准确的结论。
(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边等,就能够准确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
4、其实法布尔写道“打 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就已经说清了试验过程,为什么
还要写后面的内容呢?自己读读,和同桌讨论。 (交流:说明法布尔边试验边观察
蜜蜂的活动情况,还动脑筋思考。)
5、从试验的过程,我 们已经感受到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观察、
用心思考的研究品质,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朗读 这一段。生读课文第2自然段。
【紧接着前个步骤的默读训练,第二次的默读更深入了,让学生理清试 验过程,
并感受法布尔的科研精神。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感悟了课文的语言和
精神。 这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就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
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 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
审美乐趣。”】
(四)、继续深入,了解结果。
1、同学们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蜜蜂的的确确有辩认方向的能 力?还是默读,一边
读一边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
2、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
两 只蜜蜂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小女儿很是激动,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
这是因为我没想到,我推测 它们可能找不到家了。指导学生用激动的语气读课文
第3自然段。
第二天,我发现有十七只蜜 蜂准确无误地都回了家。这儿的“无误”是指什么?逆
风没有使它们迷失方向,沿途陌生的景物也没有让 它们偏离一点点方向,它们准
确无误地回家了。课文说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我们也用确确实实的语气 读这
一段。
3、从法布尔试验过程中你感受到什么?可以感受到他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和严谨
的科学作风。读好写他推想的有关语句。
【继续沿着默读训练这一主线,带着问题让学生自读 自悟,这符合《语文课程标


准》所指出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 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五)、研究结论,激发探究。
1、法布尔通过试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学生读末尾一句话:蜜蜂靠的不是超常
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 无法解释的本能。针对这个结论你有什么疑问吗?鼓励学
生多元思考,比如:什么是本能。资料袋里说的 蜜蜂会跳舞,它们就是这样认路
的吗?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等等。
学生提出的这些疑问可 以让他们互相解答,不要求有多准确,重在鼓励学生探索
科学奥秘的积极性。借此,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课 下可以再去查查资料,了解其它
昆虫,设计一张手抄报;给学生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
【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再生疑,促使学生去主动地发现,自主地深
入探究。】
四、说板书设计
蜜 蜂
试验 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 放飞蜜蜂
本能 能辩别方向 准确无误
? 无法解释
抓住 “试验”这一关键词语,展现课文脉络,揭示课文主旨,“本能”后面加一问号,
更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 趣。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想体现“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精神,关注学生,
关注过 程,努力将语文课上成发展语言和个性的综合训练课。
谢谢大家!

















三年级语文《小虾》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小虾》说课稿
说教材:
《小虾》是北师大小学语文第六册“可爱的小 生灵”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通过对小
虾吃东西、打架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写出了小虾的可爱,表现了作者 对小虾的喜


爱之情。
课文比较浅显易懂,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教会学生 学习方法为目标,通过正
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体会小虾的
特点,感悟作者的喜爱之情。
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的认读、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4、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一段话,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把文章写具体的。
说教学重点:
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说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围绕一句话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
说学生: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 阅读能力,能对所读的课文质疑,能借助工具书理
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
力,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说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 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
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 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同时也积极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 性和创造性。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分钟)
1、出示课件小虾图片,谈话导入新课。 (直观导入,激发兴趣)
2、板书课题《小虾》,指导书写“虾”字。
3、学生在本子上练习写“虾”字两遍。(落实写字目标)
4、质疑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关于小虾的什么呢?
二、自读识字 (6分钟)(扫清阅读障碍,对课文内容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先画下来。
2、出示词语,检查生字掌握情况:(1)同桌二人开火车读(2)全班开火车读 (3)
指名部分同学读词语。
三、学习课文(28分钟)
1、梳理课文内容:3分钟(提高阅读能力和归纳能力)
(1)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们读过课文后获得了一些什么信息?
(2)按自然段梳理内容:每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小虾的什么知识?
2、了解小虾的外形:6分钟
(1)快速默读1、2自然段,画出描写小虾外形的句子。
(2)指名一个同学读句子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两种小虾的样子。
(4)男女生分组读句。
(5)出示课件,口头填空检查学习效果。
(6)出示两种小虾的图片,分辨。
3、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小虾的有趣。19分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画出体现小虾有趣的句子。
(2)指名读体现虾有趣的句子。
(3)画出动作的词、板书。
(4)四人小组学习,模仿体会小虾吃东西时的小心和吃饱后的自在。
a、出示四人组活动要求。b、交流感受。
(5)齐读这一自然段,体会小虾的可爱。1
(6)找出表示顺序的词,用表示顺序的词说一句话。(备用环节)
(7)出示课件,小结,点名中心句并进行课堂小练笔。
四、小结:(1分钟)
1、出示各种小虾图片,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
说板书:(突出教学重点,直观简洁)
小虾
吃东西时 小心
有趣
吃饱 自在









《小真的长头发》说课稿(部编本三年级下册)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双江小学的梁艳红,现在我进入说课环节。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标准(2011)年版》指出第一学段要能“借助读物中的图
画阅读。”英国政治家麦考莱曾说: 在所 有人当中,儿童的想象力最丰富。日本
绘本之父松居直认为:丰富的想象力并非天赋,而是经由直接或间 接的体验得来
的,体验越多,想象力越丰富,而绘本正好是提供更多机会让儿童去体验这种神
奇 想象的读物。基于这样的理念,就有了我今天上课的主题《遇见想象 走进想
象 丰富想象》,《小真的长头发》是我为体现这一主题而选择的绘本。下面,我
将按照绘本解读 、学情解读、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的程序进行说课。

一、绘本解读

《小真的长头发》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童趣绘本,绘本作家高楼方子用单色与彩
色画面交替的方 式串起现实与想象的不同场景。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充满天真稚趣
的问答,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张力。鲜 艳明快的画面,妙趣横生的情节,智慧
幽默的对白,带领我们走进一个美妙的童趣世界。


二、学情分析

上好一堂课,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学情。低年级孩子识 字量少,注意力集中时间不
长,自控能力和忍耐力都较差,但是他们对图画这种直接感官刺激的物体感兴 趣,
形象性思维占主导地位,联想丰富,并乐于表达。在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每
个孩子都是 画家,错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将不再能够发现色彩与线条所表现的神
奇。于是,我和我的搭档唐老师在王 子荣老师、xxx老师的指导下,在我班开展
读写绘实验将近一年,我班孩子已读过近百个绘本,他们爱 读绘本,读完绘本后
画一画、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故事也成了他们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接触和了解以独特想象为特点的绘本故事,感受它的生动有趣。

2、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掌握“边看边读边猜想”的阅读方法。

3、能将生活和想象结合,进行想象力训练。

4、在阅读中积累相关语句,用“要是(只要、如果)•••••就能••••••”组织语言。

5、续编故事,动手画一画,感受绘本的趣与乐。

五、教学过程

整堂课,我设计了五个板块:

板块一 图片引入,打开想象之窗

板块二 共读故事 ,感受想象之奇

板块三 续编故事, 展开想象之翼

板块四 绘写故事, 分享想象之趣

板块五 自主阅读 ,体验想象之美

五个板块,层层推进,点燃孩子阅读绘本、想象说话、写绘的热情。

六、教学方法

本堂课,我个人尝试在以下方面体现新课程理念,实现教学目标。


1、猜测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事开始时,让学生猜一猜图片上三个小
女孩里面到 底谁是小真;观察小真站在凳子上的图片时,让学生猜测小真会说什
么;自主阅读前,让学生猜测小叶和 小美会担心什么,在猜测中实现故事与读者
的互为编织,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和想象热情。

2、品读入境:如读课题时,让学生一边比划头发的长度一边读课题,把学生带
入有趣的故事中 。共读故事时,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动感图片、有声有色的讲述,
把学生带入故事的真实场景,钓鱼、拉 牛、当被子、晾衣服。。。。。每个孩子就是
绘本中的小真,他们为自己的长头发感到无比自豪,为长头 发能做各种神奇的事
而感到惊叹。于是他们情不自禁地表演,情不自禁地读故事中的文字。这样的共读绘本,师生一起完成一次与众不同的生命体验,游戏的欢愉,始终萦绕在每个
人心间。




3、体验促思:《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 养学生的想象
力,开发创造潜能。”品读了小真的故事,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也
有 一头神奇的长头发,想象长头发还可以干什么?滑滑梯、跑道、荡秋千、抓坏
人••••无一不是极富个 性的想象。虽然,孩子们的想象也许是“不合理”,却又是
那样的可爱。

4、注重 语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要
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在带领孩子们欣赏绘本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充满天真 稚趣的问答后,我让学生及时
回归语文,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相关语句,能用“要是(只要、如果)•• •就能•••”
组织语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5、创作获乐:课堂是孩子求知、创造、展示自我、

体验成功的平台。在完成小真 与自己的身份替换、现实与想象编织交错后,鼓励
孩子自制绘本。自制绘本,如同每个孩子在自己的思想 沙滩上,串起一颗颗想象
的珍珠,这时全班孩子的想象不再是只言片语,也不只是一个画面,一个场景,
而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制作一本充满童真童趣的班级绘本,是一件多么温馨、有
趣的事。

6、自主阅读:“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
学 习的方法。”课后让学生带着习得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绘本故事,延伸了40分
钟的课堂。

这堂课,我的预期效果是能带着我班孩子遇见想象,走进想象,带着想象进入书
的世界。师生在 想象的欢愉中,领略意外的美妙探险,进入别样的童心世界。但
是,由于自身经验不足、能力有限,这堂 课还存在很多不足,恳请各位专家和各
位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让我在绘本阅读教学之路上越走越宽。谢谢 大家。









《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

《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是是一篇儿童诗,是一篇 阅读课文,说实话我本
不想这样上这节课,由于是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儿童诗。但这不是我这样上这节课< br>的主要的目的。主要的是学生很喜欢儿童诗,在还没有学到这一课的时候,有的
学生在和我聊天的 时候说还喜欢这一课,我问为什么学生的回答令我很吃惊,这
样的文章语言多美啊,还有这不是画,但是 读了之后大脑就会浮现出一幅美丽的
图画来.还有一个学生对我说我也想自己写一写这样的小诗。我想生 本教学不就
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吗?但是我也知道要想上好这
节课 很不容易,没有一篇阅读的课文好上。特别是生本教学的这样模式。为了满
足学生,我今天这节课也是尝 试着来上的,所以肯定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的地方,
诚恳的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与批评与指导。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我采用小组汇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想象诗
的意境,感受童 年生活的带来的快乐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同时,
通过学生的收集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练习 说话,写话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
力,尽可能地使语文学习综合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2、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
发学生热爱生活

前置性作业

我在本节课设置了五个前置作业:

1、把《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读给你的家人听。读给家人的目的是让学
生认真的去读,并让家长给与 指导,把课文读到流利正确。

2、你在这篇课文中有认识了哪些字、词朋友呢?



生字:

生词:

3、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

4、追寻童 年的记忆,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一写,画一画。可以是自己童年
的趣事,也可以是童年的梦想。还可以是 搜集来别人的童年的趣事。

5、搜集《水浒传》的知识

设计流程:

课前背古诗一分钟小喇叭让学生介绍有关童年的感悟。

结合生本教育的课堂环节即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我在这节课设
计了以下环节:

一、歌曲导入

我选择了歌曲导入课题的办法,请学生汇报前置 预习中的思考。由于课堂时
间有限,我选择一组选一人汇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
置作业的检测

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

三、理解诗意,放飞想象

“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 一,这首诗你最
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
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
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在 小组交流汇报中,我采用了先请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同
学或小组补充说明的方法。根据生本教育的特点, 学生就之前没有提到的或提到
但观念不同的可以补充展示,有深入认识的也可以补充,如果有的小组与前 一组
同学找的亮点地方不一样,也可以就自己的亮点进行展示发言,其他小组或同学
在进行补充 ,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时间问题,并且也使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
有展示的空间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主 体地位,学生在交流对《水浒传》的了解,
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快乐练笔

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 ,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
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 的趣事,童年的梦
想,搜集名人的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有所看、所读、所经历的在小组内交流。这
一环节即让学生读了、看了、想了、说了、同时也写了,我想更重要的是学生真
正的懂得课文的意义所 在,那怕是一句话也好,同时也达到了生本的教育理念。
读写结合。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小结、布置实践作业。

生本教育重视语言实践,由课内引向课外,从 学生感兴趣的办一次以“儿童
诗”为主的手抄报活动。目的让学生学会真正的生活的方法。其实更是这一 节课
的理论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实践的过程。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说课稿【暂缺】










《肥皂泡》说课稿

丰师附小

李红卫

一、教材分析:

《肥皂泡》这篇课文反映了作者冰心童年时代的有趣生活。本文按 “吹肥皂泡——
欣赏肥皂泡的样子——感受肥皂泡的乐趣”顺序构建文章,结构清晰。而且文章


通俗易懂,用词准确、精美。但由于学生语言积累的现状,不易理解,抓住一些
关键词句 理解文本,这将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有两年半的学龄,他们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的能力,对文章“按事情的发展
顺序”的表达方 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引导学生了解吹肥皂泡的顺序,不会很
难。

这篇课文内容 离生活较近,很多学生也曾做过这个游戏,这为学习本课提供了必
要条件。但由于学生在游戏中往往不注 意观察肥皂泡的形、色的变化,这又会对
学生感受作者细致入微、用词准确地描写肥皂泡的理解产生困难 ,所以我联系学
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理解、品味。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 过程
与方法:

(1) 抓住关键词语,想吹肥皂泡的情景。

(2) 自己吹肥皂泡, 观察肥皂泡的样子,并能试着说一说自己吹的肥皂泡与作者
吹得有什么不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吹肥皂泡的乐趣和作者的情感,并能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第三)四)五自然段,学习抓住关键词语,想象吹肥皂泡的情景。 难点:

1

14页


教学难点是体会吹肥皂泡带来的乐趣和作者的情感。



对重点段的处理:(教法)

课文第三自然段重点写“怎样吹肥皂泡”,尤其把“吹 ”、“提”、“扇”的过程交待得
非常清楚。教学中如果仅限于学生找到“吹”、“提”、“扇”这些动 词,那么“生活中
的乐趣” 、“学习中的情趣”又从何体现呢,在感受了“吹泡泡”需要“吹”、“提 ”、“扇”
之后,我反问:只要这样做,就能吹好泡泡吗? 再读读课文,找一找吹泡泡还需
要 什么“窍门”,学生对这个“窍门”非常感兴趣,纷纷品读着课文,思考着,寻找着
„„ 当学生们发现 ,需要“慢慢地”吹,“轻轻地”提,这些窍门时,喜悦自然洋溢在
了他们的脸上。此时我继续引导学生 感受:“慢慢地”、“轻轻地”多么简单的词语用
在这里却是那么的恰当、准确,缺一不可。当学生们感 受到,如此普通的词语却
再次发挥着关键而神奇的作用时,对语言文字的情趣,已在他们的心田萌发。此
处的教学设计以小见大,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情趣。

第四自然段对肥皂泡的颜色 形状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五色的浮光”、“轻清透明”、
“玲珑娇软”、“脆薄”、 “光影凌乱”等 词语准确的写出了肥皂泡的特点。为了尊重
学生的认知,从情趣出发,我采取让学生用“组词”的方法理 解“轻清透明”。“轻,
轻重,表示肥皂泡的重量很轻很轻。” “清,清澈,肥皂泡壁很干净,没有杂 质,
透明。”虽然这些解释不够准确,但足以说明学生对语言文字“轻清透明”的理解,
对学习 方法的掌握。为了进一步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与恰当,我又从情趣出发,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比较“轻轻透 明”、“清清透明”、“轻清透明”有何不同。学生在
反复地朗读比较中,逐渐感受到只有“轻清透明” 才能帮助我们想象出肥皂泡“清
澈透明”,“轻悠悠”地在空中飘舞。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理解“送上天去,送过海去” “挨着
明月,渡过 天河,飞跃山颠„„”感受肥皂泡给作者带来快乐与自豪,带来希望与
幻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有些难度。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挖掘、把握和运用教材
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在此我在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之 后,运用多媒体创设
了想象和表达的情境:这美丽的肥皂泡,轻轻地飞起,带着我的心愿飞向远方,我希望 。

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发展,情感在不断的升华。此时学生对自己美好愿望的 表达,
足以说明对文本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验。



五、本课安排了以下几次“按按按”选择:



冰心奶奶小的时候最喜欢的游戏是什么,

2


24页


1、做小橘灯 2、赏花 ,、吹肥皂泡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

的一个选择形成一个组题 。



你喜欢吹肥皂泡吗,

1、喜欢 2、一般 3、不喜欢

目的是了解学生对这个游戏的热爱程度,



为学完课文后的情感检验作准备。

吹肥皂泡时,做好“吹”、“提”、“扇”这几个动作,就能吹好泡泡吗? 吹肥皂泡的
技巧:

(A)慢慢地”吹 (B)快速地提

(C)使劲吹 (D) “轻轻地”提

选择: (1)AB (2) BC (3)AD

引导 学生感受:“慢慢地”、“轻轻地”多么简单的词语用在这里却是那么的恰当、准
确,缺一不可。



“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 。”,这句
话中的“轻清透明”可以替换成“轻轻透明”、“清清透明吗,

(1)可以 (2)不可以

目的是检验学生对“轻清透明”这个词的理解程度。



你喜欢吹肥皂泡吗,

1、喜欢 2、一般 3、不喜欢

目的是通过学习感受,检验学生情感体验的程度。



六、学法:

学生两次亲身实践,边吹肥皂泡边观察,目的是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感受作者的喜悦心情。

3

34页




七、本课安排了以下几次口语训练: 1、说一说,自己吹的肥皂泡的样子。

2、把自己在吹肥皂泡时的新发现,介绍给大家。 试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学生想象:这美丽的肥皂泡,轻轻地飞起,带着 我的心愿飞向远方,我希望 。



八、板书设计:



5、肥皂泡



吹 轻清透明 趣

玲珑娇软

光影凌乱











《我不能失信》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不能失信》是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最后一篇课文,本组的主
题是“名人故事”。本组共有四篇课文,都是通过具体事例展示名人在平凡的小故
事中不平凡的 一面,赞颂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我不能失信》是一篇略
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星期天,宋庆龄 全家准备到父亲的一个朋友家去,可是宋
庆龄想起要在当天教朋友小珍叠花篮,虽然父亲和母亲都劝她改 天再教,可是宋
庆龄还是留下来,履行了自己的诺言,赞美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

因为《我不能失信》是本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所以,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
主学习,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迁移运用前三< br>节课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抓住描写宋庆龄的重点句子,联系上下文,联系学
生实际自主阅读、 自主品味、自主感悟宋庆龄的可贵品质,然后引导学生就自己
的阅读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与人分享阅读 的乐趣、提高阅读的能力,从而达到
自主读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三、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是自己在做人
做事获得启示。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宋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的原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
点。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时教学过程
我分五大环节:

一、谈话导入,据题提问。

同学们,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们知道哪 些诚实守信的小故事?请
你概括地说一说。学生概括地介绍诚实守信的小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
名人小时侯诚实守信的小故事。老师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课题。然后指导理解
“失信”的意思 ,找“失信”的反义词。教师追问:看了课题,你还有那些疑问?

(设计意图:教师首先引 导学生概括介绍诚实守信的小故事,为学习本文做了情
感铺垫。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围绕题目质疑” 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
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这一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二、课前反馈,整体感知

1、开火车读文,纠正字音,指导难读的词、 句。读后引导学生交流:预习提纲
中的第五个问题。教师点拨、指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并共同补充介绍 宋庆龄(即
完成提纲2、3、5)

2、检查生字词语,教师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

提纲4在展示交流过程中完成。

预习提纲:

(1)自读文前导语,画出阅读要求。

(2)利用资料袋和搜集的资料了解宋庆龄。

(3)用序号标出自然段,把课文读 通读顺,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带拼音的字
词和难懂句子多读几遍。

(4)利用工具书解决不理解的字词,提出不懂的问题记在文中。

(5)文中讲到 了哪几个人?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根据他们之间的联系说
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认为宋庆 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主预习,感 知课文内容,
并学会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课前师生共同交流,学生互相学习,查漏补缺,使
学 生对全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迁移学法独立学习能力。)


三、精读感悟,展示交流

(一)精读品味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描写宋庆龄诚实守信的语句。

2、交流描写宋庆龄诚实守信的语句。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反复读一读,抓 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
简要批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小组交流:

交流要求:

1、先朗读自己画的句子,再说说自己的体会感受。

2、讨论怎样读才能读出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品格。

3、交流时要认真倾听,能听出好在哪里,哪地方说得不够完美,能够补充。

(三)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以下句子:灯片出示句子

这里我以第一句为例,说一说我是如何引导学生展示交流,品味小庆龄伟大人格
的。

“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

1、学生首先朗读句子谈感受。

2、其他同学补充感受。

3、想象说话:同学们想象一下,此时此刻小庆龄心理可能在想什么?学生自由
发言。

师追问:那你们能把自己体会到的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4、指名感 情朗读,教师引导学生评一评哪地方读得好,为什么?教师点拨、指
导朗读。特别指导读好三个叹号,( 这里如果学生读得还不到位,教师可以范读)
学生自由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5、教师追问:这段话是通过描写小庆龄的 和 来展现小庆龄诚实守信的


品质的?生:动作、语言(教师板书语言、动作)

6、继续展示交流。(教师板书表情)关于展示交流其他句子的过程,在这里我就
不再详说了。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 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
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准确读
好每一个关键 问语,每一句话的语气、语调。)

3、挑两个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五)师生共同质疑解疑

教师 小结:刚才,我们重点朗读、品味、交流了描写小庆龄语言、动作、神态、
心理的句子,小庆龄诚实守信 的品格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本单元的习作就是
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那么,要想使你写的人也能像宋庆 龄这样特点鲜明,大家一
定要注意描写这个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在体现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一理念,真正的把学习自 主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抓重点句,联系上下文,联
系生活实际自读自悟,展示交流感受、分角色感情朗 读,轻松地感悟到宋庆龄诚
实守信的可贵品质,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宋庆龄说什么?选择你喜欢 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
是一首小诗,一段感悟,一首歌曲、…

首先学生自我酝酿,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交流

总结:俗话说“一诺千金” ,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
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争做诚实守信 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自主表达对宋庆龄崇敬,渗透语文的 人
语性,升华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受到启发,明白做人要
诚实守信的道 理,从而转化内在的行动。)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诚实守信的成语、名言记在采蜜本上。

2、读一读课外诚实守信的故事。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通过多种方法创设师生 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
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课堂氛围,实现了“三个课堂”的有机结合, 努力使学
生在饶有趣味和充满情感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美的熏陶,提高语文能力,真
正体现 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我们奇妙的世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们 奇妙的世界》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英国的彼得·摩西。
这一单元以“探索、发现”为 主题,共编排了4篇课文,体裁不尽相同。而本课则
是一篇短小精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的散文,通过 具体描写天空中的缤纷色彩、
奇妙形状和大地上丰富的财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美妙世界的热爱。
全文按“总——分——总”的顺序来写,先总写这个世界很奇妙,再具体从“天空”
和“大地” 两个方面进行描写,每个方面分别都有一个总起句,并且结构相似。最
后又总写我们这个世界太奇妙了, 需要我们去仔细探索。文章首尾呼应,使作者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得更加强烈。
二、目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按照这 一
要求,结合本册教材及本单元的具体内容,我设定的三维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自主识 记生字,积累词语,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
描写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联 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
课文,体会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世界的奇妙所在,懂得留心观察,激发热爱大自然
的感情。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因此,引导学生理解、感
悟世界的奇妙,体会 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文章中描写的事物都是大自然 中常见的事物,学生都十分熟悉,但平时却不一定
留心观察这些事物的特点。所以,如果让学生来写,往 往写不具体,难以言之有
序,言之有物。而本课教学,就是要结合课文,让学生也随作者感受到,每一片
云彩、每一颗星星、每一粒种子、每一滴水珠都充满了神奇,要真正领悟世界的


奇妙,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观察,还要从中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做到读
写结合。
为此 ,我在教学中主要以“读”为主,从第一课时的“初读”,到第二课时的“精读”“品
读”,层层深入。 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脉胳,领悟作者按照一
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写作的方法,体会 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这一过程,始
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 求欲,通过
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学情分析
根据 我校学生实际,应注意安排好预习环节,关键是字词的掌握。提前给学生布
置好预习题目,要求他们自己 利用工具书及资料,解决字词难点,保证教学过程
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落实。
五、教学流程设计
依据本课的目标,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来进行教学,即“初读感知”“精读领 悟”“情感
升华”,共需两个课时。
第一环节:初读感知。
1、激趣导入。通过倾听一段关于大自然的音乐,启发谈话,引入到本课的教学。
2、初读课 文,整体感知。通过初读,让学生把握文章的脉胳,知道作者是从“天
空”和“大地”两个方面来写大自 然的奇妙的。同时,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把握
情况,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3、再读课文,加深巩固。通过再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结构、课文内容的印象,
巩固理解。
以上属于第一层次的教学,也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第二环节:精读领悟。
1、首先 让学生去精读课文的2——8自然段,并思考:天空向我们展示了它的哪
些宝藏?学生自读交流后,教师 进行小结,并让学生谈谈作者是怎样把它们写生
动、写具体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课文的精 读,领悟作者的写作方
法,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对大自然的热爱。
2、在学习“天空 ”部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进
行自学,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反馈自学 成果,加深对作者写作方法的理解。
3、学习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先让学生自由地读,然后思考交 流:最后两段
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与文章第一段的关系。在教师引导下,完成这一步后,
再让学生谈谈读完这两段,从中明白了什么。这样设计,旨在通过读,进一步体
会作者的写作方法,理解 首尾呼应对文章主旨的突出作用。同时,明白这篇小散
文带给我们的启示: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这样才能发现美,发现这个世
界的奇妙。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环节:情感升华。
课堂应是学生积极参与的的课堂,应是学生开拓思维的课堂。因此,在 把握课文
内容的基础上,我安排了“仿述”的环节,让学生说一说你眼中奇妙的世界。这样
做, 既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又锻练了他们的口语能力。之后,还安排了一段小小
的视频,从而更让他们懂得: 蓝天白云、山川河流、飞鸟走兽……只要留心观察,
你眼中的世界就一定是个奇妙的世界。以上两个步骤 ,既是对文章内容的拓展,
又是在情感层面的升华。
以上三个环节,都是希望在“以读促悟, 以悟促读,读悟结合”的原则上突破难点,


达成目标。
六、板书设计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这种艺术的集中体现就在板书上。板书的要求是力争做
到实、新、精。本文以 “总——分——总”的顺序重点展示了“天空”和“大地”的奇
妙,这是作者留心观察世界的感悟,也是 教学文本的核心内容。为体现这一核心,
我采用了图画式板书,引导学生从课文所体现的两个方面内容有 所领悟,即“留
心观察,感悟奇妙”。借助板书这一窗口,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解读文本内容,
理解作者所传达出的对生活的启示。
总之,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开放而又有活力的,既要注重培养学 生的字词、朗
读、说写等基本能力,又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情感领悟。在本课的教
学 中,难免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恳请各位同仁予以指出,使我们共同进步。
附板书设计:
这个奇妙的世界

天空 大地
(留心观察,感悟奇妙)










海底世界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海底世 界》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的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这是
一篇有关海洋的常识性课文,全文用生 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海底的景色奇异、物
产丰富。

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 自然段紧扣课题提出问题:“你可知道,海底世
界是什么样的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至五自然 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
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具体、生动、有序的描述了海底的声音、动物、植物、矿
藏,展现了一幅神秘有趣、色彩鲜艳、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图。最后
一自然段是全文 的总结,指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给学生留
下一个整体的深刻印象。

二、说教法、学法


1、激发兴趣

《海底世界》一课着重描写了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教材虽配有
插图,但却是静止的,不能很 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们精心制作了一
套动画课件,为学生创设了形象、直观的和谐情境。

2、突破重点

《海底世界》一课,教学重点之一是让学生了解 海底世界景色的奇异之处,
但这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海底那静中有声,动静结合的奇异景色。为了便 于
学生充分了解海底世界的景色,我创设了和谐情境,即通过CAI让每位学生亲自
去领略一番 。

①进行海面和海底的对比:利用动画先后演示海面上波涛澎湃(伴有海浪
拍 打岩石的声音)和海底悄然无声的对比情境,并分别提问:这样的景象可以用
个什么词来形容它?学生不 仅理解了“波涛澎湃”和“宁静”这两个词的意思,更体
会到了大海动中有静的奇异之处。

②整体感知,加深印象:通过CAI欣赏海底美丽的景色,再次整体感受“海
底是一个景色 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立下大志,长大探究
海洋奥秘的情感。
这样 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创设和谐情境,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外显为直观形象的
动态画面,让学生充分感受了语言 文字所描述的意境,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重
点,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强化训练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

我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是这样进行训练的:

(1)观察训练。在教学 第2自然段时,根据课文内容设计CAI课件,把文
字介绍转化成动态画面。要求学生在观看画面时,用 一个词来概括其内容,这促
使学生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特点,积极进行思考。

( 2)说话训练。观察解决了言之有物的问题,而说话应该是培养学生表现
事物的能力。在进行说话训练时 ,我是这样做的:

①看画面,说图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把第2自然段的语言描述用对 比的
动态情境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用学过的观察方法仔细地看了画面以后,用自
己的话说说 画面的意思。由于说话训练是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生
在表达观察时都能做到有条有理。

②看画面,练复述。在学完课文后,出示总起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


产丰富的世界。”通过电脑把海底美丽奇异的景象呈现于学生面前,要求学生看
着画面,用上 总起句和板书上的重点词语说一说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表现
在哪些方面。这样,学生对课文的主要 内容加深了理解,同时又锻炼了运用语言
的能力。

总之,通过CAI创设和谐 情境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在自我参与中兴趣盎然,
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三、教学程序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4课,你们能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海底是
怎样的世界?那 么,海底景色的奇异表现在哪里?物产丰富又表现在哪里?这一
节课,我们再一次去探索一下。

(二)创设情境,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共几句话?每句讲的是什么?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细读交流

①讲读第一、二句(板书:宁静)(相机出示课件)

②讲读第三句(板书:有声音)(相机出示课件)

③讲读第四句(相机出示课件)

④讲读第五句(相机出示课件)

⑤引读第六句

3、齐读第二自然段。

小结:海底的景象就是这么光怪陆离,这么千奇百怪。

(三)讲读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第三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这句话中的关
键词是什么?

2、请同学们自由读,看看你对哪种动物的活动方式最感兴趣,说说它的活
动特点。(相机出示课件)



3、选择读。

小结过渡:为了写动物活动方式 的多种多样,作者选取了五种动物来具体说
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由于这些动物不同的活动 方式,也使海底世
界奇异无比。海底植物的风采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四自然段。

(四)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学生再自由读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色彩多样,形态各
异)

3、欣赏美丽的海藻。

小结过渡:海底植物真是千姿百态,奇观异彩,不仅丰富了海底 的物产,使
海底的景色也如此奇异。海底除了我们所看到的动植物,还有什么?

(五)讲读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板书:矿物、丰富)

2、齐读。

(六)总结课文。

通过 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是一
个生气勃勃的世界;是一个神秘的 世界;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

1、欣赏海底的美丽和富饶。

2、齐读课文,出示练习。

3、已经有不少探险家、研究海洋的科学家到过海洋,还把 奇异的景色拍成
电影、电视,但是,人类对海底还没有完全认识,我们还要想办法打开这座神秘
的宝库,这就需要科学知识,需要勇气。

(七)作业。

1、继续阅读有关海洋的书,准备交流。

2、运用本课已学过的先总后分的写法,写一片断:课间活动真是丰富多彩。


附:板书

景色 奇异 宁静

有声音

海底世界 动物 活动 有特点

物产丰富 植物 色彩 多样

形态 各异

矿物 丰富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首先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无论是全文的教材处理,
还是一个自然段 读的训练,都采取了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方法。其次,遵循
了实践性与主体性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和 谐情境中去理解与体会,从而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再次,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 到了发展。







《海底世界》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海底世界》。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行说课。

一、说教材
《海底世界》是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是一 篇科普性
说明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从海底的明暗度,声音,动物、植物和矿藏
几方面 介绍了海底的有关知识,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
我们透过作者对海底世界的描 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整个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 趣。
课文结构清楚,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课文开头先讲海底深处的情况,然后
具体讲 述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最后总结“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的世界!”在具体说明 时,详略分明,动物、植物说得较详细,矿藏说
得简略。
文中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见识少,再加上海底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很陌生,根本没
去过,了解就更少了 ,要想感受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就更不容易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运用多媒体,出示声音, 图片,为学生展现真实的动态的海底


世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1 、探究课文第2~6自然段,凭借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认识一些海底生物,了
解一些海洋知识,感受海 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总分总”的结构,学会围绕一 句话把
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海底生物的特点,了解海洋知识,感受到大自然的
神奇。
教学的难点是:学会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四、说教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空
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 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
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 境地。
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从情景教学入手,先从形式到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课文, 再从内容到形式,使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最终获得知识、
情感和能力三丰收。本课的教 学设计就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能牢牢把握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动 因——情感,展开和推进教与学的双
边活动,使教学收到最优化的效果。本教材是一篇适宜于进行情境教 学的好文章,
而且也只有通过情境教学,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海底世界的奇妙,激发出他们探索
大 自然奥秘的兴趣。动画、声音的及时展示,再现了课文的情景,变具体为生动,
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感 到自己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对大自然的喜爱得到了进
一步的升华。
2、读写结合法
这篇课文采用了总—分—总 的结构,其中第四自然段又是围绕中心句来写具体
的,在教学时要 让学生对这种写法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后面设计了一个一个小练
笔,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这样“就文取 材”的说写训练,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
密度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同时充分发挥了文本的作用,使其 成为一种有效的
作文教学途径。
3、直观形象法
这篇文章所讲的动物、植物都是活 生生的东西,我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动、
植物的图片,声音,为学生展现真实的海底世界,让他们眼 见为实,切实感受到
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4、朗读品析法
语文课应 注重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
容,感受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 产丰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五、说学法
1、小组合作探究法
科普类文章往往容 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比较容易理解。我觉得在这堂
课中,“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可以 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教师是一个组织者的新教学理念。
2、朗读法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自 由读、通过多
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理解课文
内容,感受海底世界的景色 奇异,物产丰富.“有感情朗读”能够让学生在读中领悟
出海底景色的奇异,培养学生的美感意识;
3、表演,模仿法
“形象表演或者声音模仿既是对抽象文字的具体反应,又是培养学生其他能 力(比
如表演能力)的一个契机。
六、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2、明确任务
3、小组交流 4、全班展示
5、总结全文 6、读写结合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海底世界给你留下了怎样
的印象 (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除此以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二、明确任务
想想海底世界“景色 奇异、物产丰富”表现在哪些方面?画出相关句子,谈谈你的
体会,并有感情的读一读。
三、小组交流
在昨天晚上预习的基础上先自行整理,然后小组交流,再进一步整理完善。 < br>目的是为了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尤其是那
些学习程度不太好 的同学,现在面对同学们消除了害怕,他们就可以畅所欲言。
四、全班展示
全班展示按照“说句子-----谈体会-----有感情的朗读”的顺序进行。
五、总结全文
1、认识总分总的结构及总分的构段方式。
2、了解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总结:海底世界不但暗中有光,而且静中有 声,还有这么多植物,动物和矿物,
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海底世界的美景。
六、读写结合 < br>1、学了这篇课文,请你模仿文中总分的构段方式写一段话。可以以“节日的大街
上真热闹。”或 “课间的校园真热闹”或“春天,田野上真美丽。”也可以自选中心句,
围绕这句话把这段内容写具体。
七、说板书设计
海参
梭子鱼 景色奇异
海底世界 动物 乌贼和章鱼
贝类 物产丰富
植物 矿物








篇一:人教版说课稿《火烧云》
《火烧云》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 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课《火烧
云》。这篇课文选自本教材的第一单元,本单元四篇课文 都是写景,让学生注意
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欣赏大自然中那些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象”。下面,我就从
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火烧云》是现代女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夕阳西下,
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 化,文中景物美和语言美有机地融为一体,让读者充分领
略了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观的绚丽多彩。文章体现 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
思想感情,同时也启发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要大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 象力。
课时内容安排:本篇课文我共安排三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字
词,学 习课文第一段。第三课时学习第三段,巩固单元训练目标,背诵课文第3—6
自然段。今天所讲的第二课 时主要学习课文3—6自然段,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
的变化。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交流理解 课文内容,感受和了
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的变化。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在观察中善 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展开
丰富想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 教学难点 :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和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多彩画面,感悟火烧云的绚丽多姿和丰
富多变。
三、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这也是我在< br>本课中努力实现的教学思想。
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不仅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火烧云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引
导学生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学习如何表达,着重训练学生的语感。根据
这 个要求和课文的特点,主要采取了以下3种教法:
1、读中感悟:通过有层次的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 的优美,感受火烧云这一自
然景观的绚丽多彩,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同时对学生 进
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 个民主、
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和自学 能力。
3、对比理解重点词句:教学时通过读句子,分析两个对比句的异同,加深对重
点词句 的理解,有效地为突破难点服务。
四、说学情、学法:
孩子们都看到过火烧云,却并未仔细 的观察,研究过火烧云。心中有对火烧云的


好奇,却还未曾有作者那么深的感受。所以我 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
了多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和电教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受火烧云 的美,培
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此外,中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
法,具 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想像丰富,所以,在这课中我主要通过学生的
读读、想想、议议,写写等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掌握:“读→
思→议→读”的学习方法。通过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通过思,即根据教师提
出的问题认真思考,从深层次上进一步认识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通过议,进行< br>信息反馈和交流,检验读和思的效果;再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会,
也使感情进一步 升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
学生学会学习。
五、说教学设计: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我将本课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小天地”,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好一 定情境,使学生进
入角色,就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为此,课堂伊始我设
计了这样的导语: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播放课件:火烧云)多美的火烧云
啊!它让人入迷,让人 陶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现代女作家萧红到天空中遨
游,领略一下大自然的壮美,感受夕阳西下,火 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瑰丽情景。
教师创设了情景,以富有激情的导语,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心神 ,释放学
生的心智潜能。以“一石击水”之势,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自然引出下个
环节 的教学。
(二)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火烧云的美在于它的“变”,作者是从颜色和形状两 方面来写的,而颜色和形状的
变化,又都具有变化多和变化快的特点。于是,我紧紧抓住“变化多、变化 快”
这条线索来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受景物美,品味语言美。
1、学习“火烧云的颜色变化”
新课程倡导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这里的读不是一遍一遍反复地读,而是读的
有层次,更深入 。因此,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整个自然段,
说说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使学生有了初 步的感受。再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使
学生对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有了深一步的体会,这时再让学生去读 一读,感受
会更深,也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最后又读这一段,不仅读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
爱 ,也能读出自己的这份热爱。同时根据《课程标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
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 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 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
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此,在学习火烧云颜色 变
化这部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环节:
(1)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出示课件并交流: a、4个“一会儿”说明火烧云颜色变化快。(在屏幕上进
行批注4个“一会儿”)
同时投影 对比句子:a、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
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 半灰半百合色。
b、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通过比较,让学生从“一会儿??一会儿??”中体会变化“快”这一特点。
b、让学生找出描写 火烧云颜色的词语,并体会出红彤彤、金灿灿??说明颜色变


化多。(在屏幕上进行批注 4个“一会儿”)
在这一环节中,学习理解了书上写颜色的词,教师又说:那么我们试着把这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用“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种带比喻的形
式来说说。让 学生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来延续作者丰富而绝妙的
想象,此时
又引导;天空中 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么美呀!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
概括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呢?让学生用积 累的词语来形容一下看到的火烧云,注
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同时感悟作者对美丽的火烧云由衷的热爱, 也受到热爱大
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熏陶。
(3)读出感悟
“学生通过理解,经历 了作者的情感历程后,便产生了表达情感的欲望,而朗读
无疑是最好的表达方法。”此时运用进行多种形 式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惊奇、
高兴之情,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
2、学习“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 学生的语文实践能
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在学
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语文素养,让学生在体味
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 ,陶冶、塑造学生心灵。
在学习“火烧云的形状变化”部分时,(出示课件)布置学生先自由读读四~ 六自
然段,思考:火烧云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儿感悟到的。在此基础上引
导学生通过 小组合作探究,想象体会,了解作者所描绘的充满了大胆神奇想象的
火烧云景象,并体会作者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的情感。在学生汇报时,引导学
生谈个人对文句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 的情感。同时进行
品词品句的训练。如比较句子:
a、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的背上,它才站起来似的。
b、马是跪着的。 使学生感受到第一句,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写,不仅使文章生动、
具体,还突出了火烧 云的变化美。
作者写火烧云的形状变化时,按“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个顺序,并融入自
己的想象,在瞬息万变中,捕捉了清晰、印象深刻的造型,动静结合,寓情于物,
强化了火烧云的变化 性和趣味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写出了火烧云
形状变化的特点,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了火 烧云的美,于是教师顺势引导:“其
实火烧云就像一幅幅抽象画,只要你展开丰富的想象,天空中就什么 都有。(课
件展示一组火烧云变化的图片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 想象一下,它们像什
么呢?” 让学生想象它的形状,并按照它的“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一顺序
写一段话,然后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创新,
用自己的话来描 绘美丽的火烧云。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发展了
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不但能更好的理解 文本,也有利于突破重难点,这样的拓
展,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
最 后,师生进行问答式引读。这样使原本难懂的内容在“读,思,议,读”的过程
中,沿着作者的思路,上 升到高尚的思想意境中去,从而升华了情感,轻轻松松
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简明 扼要、巧妙妥帖,这既抓住课文精要,又便于学生记忆,一目
了然。这堂课的板书设计,既概括了本节课 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所述事物的特点,
同时条理清晰,亦可落实单元训练目标,作为这一段的背诵提纲, 便于学生理解
和记忆。
篇二:火烧云 说课稿
《火烧云》说课稿
各位 老师、同学大家下午好!我是11初教语文的吕慧歌,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
说课题目是《火烧云》,下面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
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六个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
一、教材分析
《火烧云》是课程标准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 课文
都是以写景为主,描写了大自然中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象,是著名作家萧红的作品,
本篇课文 主要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的颜色、形状的变化,通过本文,品味
作者语言,感受作者情感是现代教 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感悟中让学生认识
到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观的绚丽多彩,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 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特点及新课标要求,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1学会“檀”、“盈”等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纠正笼罩、奔腾 等
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 能力目标:1.熟读
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颜色与形状变化的描写方法。
?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生命的热爱和赞美。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我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并会对景色 进
行描写。
? 教学难点:感悟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丰富多变,充分发挥想象作者所描绘的
画面以及对大自然风光的无限热爱之情。
四、教学方法
为了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 点,并贯彻教学大纲提出的全面体现素质教育思想,
我将采用设疑问答法、直观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来引 导学生展开想象。在教学过
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潜能,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指 导
学生学习:读中感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研究了教材,确定教法和学法,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看到过火烧云吗?喜欢吗?(听完学生的回答)好的,没看到过的同学
可以在本节课里感受到火 烧云的美,见到过的同学可以一起跟随现代女作家萧红
一起到天空中遨游,领略一下大自然的壮美,感受 夕阳西下,火烧云颜色、形状
变化的情景。
下面一起观看火烧云图片。(我会向学生展示火烧云的图片)
? 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新课标提倡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通过对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会写“檀”、


“ 盈”等字,对词语“若隐若现”、“风平浪静”正确运用。
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希望学生能够学会自 主学习,因此,我将安排学生自由阅
读课文,并通过阅读得出文中作者怎样写火烧云的。(播放课件) ? 研读课文,
分析问题
根据《课程标准》,阅读时学生的个性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
情感活动中,加深 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
趣,为此,在学习火烧云的变化时为主要环 节。
首先,我会带领大家进入角色,自由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完问题,
我会给与 充分的肯定,并加以引导,使之趋于正确答案)
针对课文第二自然段,通过学生的阅读,我相信,四年 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这样
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我会根据课文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三个“一会
儿”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白通过这样的词语来形容火烧云的变化“快”的特
点。为了帮助学 生理解文中的“半黄半紫”“半灰半百合”等词语,我会给学生找到
相关图片,以便于理解。
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描写颜色的词语,我还进行了以下
练习,“同学们,我们之 前学过很多关于颜色的词语,大家谁愿意来试一试?”
这样一句话,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更是让 学生积极地回顾以前学习过的
知识,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 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语文的实践能力,而要
培养这种语文实践,就要学生在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现自我, 提升语文素养。因此,
在学习火烧云变化部分时,我会让学生先自由读4~6自然段,思考火烧云变化的
样子?并简单分析马、大狗、狮子的形象,最后总结着三个自然段,火烧云的美
在于它的“变” ,通过它的变化可以看出火烧云的变化多端。
最后通读全文,感受作者的语言美,想想作者是如何表达 火烧云的美的?(引导
学生回答完问题,我会引导学生谈谈个人对课文句子的理解和感受,并鼓励学生< br>通过诵读表达感情。
?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六、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三:火烧云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册说课稿 《火烧云》说课稿
一、说教材
《火烧云》是 一篇写景的文章,是训练学生认真观察,注意积累的好课例。描绘
了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过程中 ,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可从说教材、说教
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来说课。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
想象能力。
2.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学方法
1、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这节课,主要采用读中品
味体会,多媒体 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


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
2、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读渗透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
通过学生 的听听、读读、想想、品品,写写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在整个
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在早晨或傍晚,我们经常会看到天空中现一些美丽的云霞,谁能用自己的语
言给大家描述一下?(这个问 题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自由发散思维,激
起学生学习兴趣。
2、听情景朗读、初步感受文中描绘的“火烧云”之美。
(二)、重点品读,欣赏景美,语言美
1.指导学生欣赏火烧云上来时霞光照在大地上的美景。
2.重点指导学生欣赏火烧云上来时 的色彩美。结合课件重点体会:极多”和四个“一
会儿”都是讲颜色多、文化快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两 个重点句进行赏析:“这地
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 一
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
不出来、见也 没见过的颜色。指导读好重点句。
3.启发学生欣赏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形状美。充分利用课件和文本的 有机结合。辅
助教学,发散思维。
(三)指导学习写法,积累语言。
在学习火烧云 颜色变化这部分时,大部分学生能够从“红通通的、金灿灿的……”
等表示颜色的词中体会出火烧云颜色 变化多的特点,但不一定能从“还有些说也
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句中体会出火烧云这一特点。 删掉这个句子,让
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体会出这句话也能说明变化多的特点,但不一定能找出颜色
变化“快”的特点,出示对比句子: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半紫半黄…… 让学生从“一会
儿……一会儿……”中体会变化“快”这一特点。
例如:引导学生读课后“思 考·练习”第3题的句子,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
际仿照着说。先同桌说,再指名说。这样就形成 了信息的多向交流与反馈,使学
生对火烧云颜色、形状美的认识更加深刻。
五、说板书设计:力求体现文章脉络和训练点。
篇四:火烧云说课稿
《火烧云》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火烧云》
一课,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 课。
一、说教材
《火烧云》是现代女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写景文章,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夕阳西 下,
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将景物美和语言美有机地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热爱
大自然,热 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作为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火烧云》在围绕“自然奇观”这一主题下,
通过美景、美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的同时,
激发了学生观 察自然的兴趣,完美地总结了这个单元并为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打下


基础。
课文 按照景观发生过程写了火烧云上来和下去的全过程。先写火烧云上来时,大
地笼罩在柔和明亮的霞光中, 万物都改变了自己原有的颜色,接着作者以多个不
同构词形式的词语描述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渲染了瞬 息万变、目不暇接的奇妙
景观。之后,又描写了火烧云各种奇妙的形态,向我们勾勒出三幅动态的画面,
并且十分传神地写出瞬息之间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的变幻过程。
根据对教材的 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再依
据本单元导读语以及略读课文前的连接 语的要求,我按照三维目标制定我的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5个二类字。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火烧云的神奇的变化,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
(4)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1)本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方 法,想
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2)“读书”是增强“语文素 养”的有效手段,所以我采用“从读中悟情”的方法,感
受大自然的美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生动地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体会和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多彩画面,感悟火烧云
的绚丽多彩和丰富多变。
二、说教法
在单元整体教学的引领下,按照多课型的要求,我的教法设计如下:
(一)以生为本。充分发 挥小组合作探究的优势,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讨论、
交流和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 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
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合作能力。
(二)一堂好的语文 课应书声琅琅,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点,我采
用了“读中感悟”的教学方式。
(三)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采用“收集与积累并用”的教学方式将课堂容量增大、
拓宽。
三、说学法
中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我安< br>排的第一个学法就是(一)自学
a在课前安排学生自己搜集资料;
b在上课初始阶段安排学生自学连接语,归纳学习任务;
c在上课中安排小组合作,探讨、交流自己的想法;
d在课后安排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二)一堂课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 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我引导学
生掌握:“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读,初步感知课文内 容;通
过思,即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从深层次上进一步认识课文内容和写作

< br>方法;通过议,进行信息反馈和交流,检验读和思的效果;再通过反复诵读,加
深对课文内容的领 会,也使感情进一步升华。
四、说教学过程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我将本课划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自学连接语,提炼、归纳学习任务。
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单元导读课”中, 学生已对本课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
解,所以我没有再选择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而是直接引导学生自学连接 语,提炼、
归纳学习任务,“课堂的主人”——学生,明确这节课我们应完成哪下任务。
(二)带着任务学课文,在小组中交流、探讨。
本文是略读课文,文字浅显易懂,可以放手让学生带着“读文”、“想象”的任务自
主阅读。 1自读课文,体会火烧云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自读课文,对火烧云有了“美”的印象 ,再引导学生说出:色彩
绚丽,形态多变这两个特点。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边读 边想象画面,体会火烧云颜色极多、形状
丰富、变化极快的特点。
a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认 知之后,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小组自由选
择自己团队感兴趣的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这时老师进入到学生中,
查看学生们从哪个角度来说的,做到心中有数。)
b小组汇报。 找相关小组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老师适当引导、点拨,让学生通
过讨论体会到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 文章写的生动,形象。)
(三)在交流、理解、感悟基础上朗读课文,在读中积累好词佳句。
1.新课程倡导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这里的读不是一遍一遍反复地读,而是读
的有层次,更深入。 所以在“读中感悟”的基础上,为了读的更好,我又安排了“悟
后读”的环节,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情融 入课文中,与作者一道“观察”,一同“赞
叹”,读出自己对火烧云对大自然的热爱感情。
2.在读中积累,通过读,学生对好词佳句有了感觉,这样他们有兴趣将他们积累
下来。
(四)发挥想象,拓展练笔。
在这一环节我利用悠扬的音乐作为背景,让学生在动人的音乐旋 律中放飞自己丰
富的想象,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收集的或者画的火烧云图片,再根据自己的观察
充分发挥想象,模仿者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片中的火烧云。
(五)作业设计:
本着“以 生为本”教育理念,参照教参的要求,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不同,
我设计了三个作业供学生择性。
(1)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必选)
(2)运用作者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自己喜 欢的其他自然景象,并充分展开想象,
然后记录下来。
(3)继续查阅有关自然景观或火烧云的资料。(培养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五)板书设计
虽然板书是辅助教学的,但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本着直观、清晰的原则,将教 学
内容及重难点设计进了板书。
绚丽的色彩 热 火特点 爱 烧 多变的形状 大 云 自 丰富的
想象 然
篇五:《火烧云》说课稿


《火烧云》说课稿
我今天要与大家交流的课文是《火烧云》,这是四年级上册 的一篇略读课文。此
时,学生刚刚从三年级升入四年级,很多方面都存在着衔接的问题,在语文学习上也是这样。那么,怎样带领学生顺利过渡,在语文课上学知识重积累习方法,
提高语文素养呢?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第二学段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基于以上思考,我将以《感悟重点词句 注重语言积累》为主题进行说课。
这是一篇非常优 美的写景之作。著名女作家萧红以热情酣畅的笔墨为我们勾画了
一幅绚丽多彩的火烧云图景。
这篇课文所处的单元主题是“自然奇观”,这组课文是以精略结合的形式安排的。
学生在前面三篇文章的 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关键
词句,体会景物之神奇,因而本课教学仍然是巩 固这一学习方法,提高阅读理解
能力。《火烧云》是一篇略读课文,与上一篇《鸟的天堂》都是名家之作 ,在写
法上都是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因此本课阅读教学我将在阅读指导中让学
生积累好 词佳句,巩固写作方法,为单元习作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时学习中,学生自学 生字词,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
也品读了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 要根据学情引导学生,随
着课文的描绘,想象画面,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地描写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
多变的神态,注重积累,丰富词汇,培养语感。
【教学目标设置】
基于以上分析与思考,我设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火烧云变化、下去部分,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2、重点积累描写颜色的词和想象火烧云的形态变化并练习说话。
针对教学目标,基于《语文 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反复诵读,注重积累,体
会巩固静态和动态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作为本节 课的教学重点,而出于对学
情的考虑,教学难点为“根据画面加以想象,并将所学的描述方法运用于说写 活
动中。”
【教学过程阐述】
在教学中我将尝试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去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重点和难点。
环节一:问题导入 引发思考
环节二:指导朗读 感悟体会
环节三:积累词汇 丰富语言
环节四:引导巩固 明确写法
环节五:运用方法 尝试说练
第二、三个环节是我教学的重点,第四、五环节为教学的难点。
一上课,我先回顾上节课所了 解的课文的脉络,然后通过问题导入:火烧云到底
有哪些神奇的变化呢?引导学生轻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 段,交流阅读感受,体会
火烧云变化之多、变化之快。学生会发现“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以
及多个不同构词形式的颜色词。通过设计归类说写的环节,引导学生积累,丰富

词汇量。(预设在ppt)
通过归类积累这些表示颜色的词,并设计说说写写的形式,鼓励学生多积累,丰
富词汇量。 < br>接下来,我通过问题引领“作者除了向我们描述火烧云的颜色变化,还写到了它
的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发现下面介绍的是火烧云形状的变化。
在“引导巩固 明确写法”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三个层次:
(一)根据老师提示语读课文,感悟写作顺序
(二)抓住文本中的语句,巩固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法
(三)结合火烧云的图片,让学生仿照 课文想象说话,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和口头表达能力,为他们的写作奠定基础。
通过设置 “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什么?什么样子的?后来呢?”“忽然又来了什么?
什么样子的?后来呢?”“接着 又来了什么?什么样子的?后来呢?”这样的提示
语引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那就是先写 天空出现了什么,介绍它
是什么样子的,后来又怎么变化消失的。从而为习作教学和练习奠定基础。 < br>在巩固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环节,我采用“扶与放”相结合的方式,先“扶一扶”,
引导学生在第 4自然段也就是描写跪着的马那部分寻找哪些句子是静态描写,哪
些句子是动态描写;再放手让学生自读 第5、6自然段,感受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最后再出示火烧云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联想,“天 空还会变出些什么来
呢?”并引导说话:“这时,又来了……”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
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一遍遍地读,多种方式地读,能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 品
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良好的
语感。 而对于第7自然段,写火烧云下去的部分,我让学生自读,读后交流阅读感受,
“我从这段话中读明 白了——”从而体会人们的喜爱、赞美、留恋之情;或者是作
者观察仔细,或者是火烧云变化之快等等。 这里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允
许他们有不同的阅读体会,通过与他人交流,获得多方面的收获。
最后,在“运用方法 尝试说练”环节,我设计了作业,一是把你认为本文中最美
的段落背一 背,也可以摘抄下来。二是利用课余时间仔细观察朝霞或晚霞,观察
它的全过程,写一篇观察日记。此项 设计意在让学生注重积累,加强写作方法的
运用。
特色:
引领学生深入感悟描写景物的方法
这篇课文是学生所学到的写景的文章,我在教学设计中首先 按课文条理分三个层
次,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了解火烧云的特点,明确火烧云的颜色绚丽多彩和形态的千变万化。只有在充分地朗读过程中才能品味到火烧云的神奇景观,以及作者
的描写顺序和方法。
注重积累,学以致用
因为只有在学生深入巩固了写作方法,并且明确写作顺序之后,才能充分 体现出
环节设置的价值。而基于本班学生特点,让学生及时想象说话得以反馈到学生的
学习效果 并进行有效的评价。
篇六:火烧云说课稿
《火烧云》说课稿
《火烧云》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 人教版第六册的课文《火烧云》第二课时,学
习第2至6自然段。
《火烧云》是一篇写景的文 章,描写的是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
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 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启发学
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要大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下面我就从 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
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们确定
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交流,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和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
彩和美妙奇异的变化。
(二)、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
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
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善于摘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的良
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和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多彩画面,感悟火烧云的绚丽多姿
和丰富多变。
四、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朗朗 、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
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 的教
学中,我们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
情感朗 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
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 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二)、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 会读
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通过学
生的读 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 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五、教学过程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可将本节课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出示彩图,让学生描述在早晨或傍晚,我 们经常会看到天空中


现一些美丽的云霞(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自由发散 思维,激起
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发言后,小结:看来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美丽的云
霞叫 火烧云。(板书:火烧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火烧云》(板
书:10)看看作家萧红是 怎样把绚丽多彩的火烧云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二)合作探究 ,分块阅读,读中感悟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采用了情感朗读法,通过精读细讲,引导学生通过边
读边想回答问题
1.火烧云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这一特点的?
2.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各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请标出来。
根据学生的 回答:火烧云最主要的特点是“变”,作者从(颜色)和(形状)两方
面来写,板书:
颜色
>变
形状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半紫半黄??
让学生从“一会儿??一会儿??”中体会变化“快”这一特点。
让学生从“红通通、金灿灿、一会儿半紫半黄……”等七个表示颜色的词体会变化
“多”这一特点
” (三)、作业设计:
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是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 句摘抄下来,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和学
生学习的高度自主性。
六、板书设计
这堂课 的板书设计,既概括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所述事物的特点,又形
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 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1火烧云最主要特点是“变”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写的
颜色

形状
2火烧云颜色变化有“快”“多”两个特点
“一会儿??一会儿??”中体会变化“快”这一特点。
“红通通,金灿灿,一会儿半紫半黄……”等七个表示颜色的词体会变化
“多”这一特点
篇七:火烧云说课稿
火烧云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七课
《火烧云》。
一、说教材:
《火烧云》是现代女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夕阳西下 ,
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文中景物美和语言美有机地融为一体,让读者充分领
略了火烧云这 一自然景观的绚丽多彩。文章体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
思想感情,同时也启发学生在观察事物 的过程中要大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二、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 读、想象、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和了解火烧云


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的变化。
2.学习作者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展开丰富想象
的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
教学难点:欣赏并想象火烧云奇丽的景象。
四、说教法:
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 不仅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火烧云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引
导学生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学习如何表达 ,着重训练学生的语感。根据
这个要求和课文的特点,主要采取了以下3种教法:
1、读中感 悟:通过有层次的读,学到“排比”修辞手法,帮助感受到语言的优美,
感受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观的绚丽 多彩,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
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
2、对 比理解重点词句:教学时通过读句子,分析两个对比句的异同,加深对重
点词句的理解,有效地为突破难 点服务。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入新课。
1、自然界里有许多奇 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
们。(图片欣赏)
(二)、重点品读,欣赏景美,语言美
1.指导学生欣赏火烧云上来时霞光照在大地上的美景。
2.重点指导学生欣赏火烧云上来时 的色彩美。结合课件重点体会:极多”和四个“一
会儿”都是讲颜色多、变化快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两 个重点句进行赏析:“这地
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 一
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
不出来、见也 没见过的颜色。指导读好重点句。
3.启发学生欣赏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形状美。充分利用课件和文本的 有机结合。辅
助教学,发散思维。
火烧云的美在于它的“变”,作者是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来 写的,而颜色和形状的
变化,又都具有变化多和变化快的特点。于是,我紧紧抓住“变化多、变化快”< br>这条线索来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受景物美,品味语言美。
1、学习“火烧云的颜色变化”
(1)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a、4个“一会儿”说明火烧云颜色变化快。
同时投影对比句子:
a、这地方的火 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
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b、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通过比较,让学生从“一会儿……一会儿……”中体会变化“快”这一特点。
b、红彤彤、金灿灿……说明颜色变化多。
(3)读出感悟
运用进行多种形式朗读 第三自然段,读出惊奇、高兴之情,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


之情。
2、学习“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在学习“火烧云的形状变化”部分时,布置学生先自由读读四 ~六自然段,思考:
火烧云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儿感悟到的?在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谈个人对文句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六、说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既概括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所述事物的特点, 同时
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篇八:火烧云说课稿
火烧云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课说课稿
万全县上营屯学区教师:郝美红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火烧云》。首先我说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地位与作用)
《火烧云》是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
手法,以酣畅淋漓的笔墨 给我们描绘了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
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使景物美和语言美有机地融为 一体,让读者充分领略火烧云
这一自然景观的绚丽多彩。《火烧云》是人教版必修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 元的
第四个课题。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以 “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整组教材中
安排的各 种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
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 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
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火烧云”是学生熟 悉却不太了解,见过却
又并不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这很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 br>欲。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 结构及其心理
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一是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二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文章,
想画面,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事物和生动描写的方法,以及丰富的想
象力,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晚霞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
大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火烧云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
学重点:通过 学习,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事
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
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 纷、
高潮迭起、读读写写。这也是我在本课中努力实现的教学思想。根据这一教学思

想,我主要采取了以下3种教法:
1.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 的融入到课文的意
境中去,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读中感悟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

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等多种方式,实现在
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尤其在朗读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课文中,与
作者一道“观察”,一同“赞叹”,读出自己对火 烧云的喜爱之情。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 br>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二)、说学法
说 了教法,再说一下学法。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
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 读书。尤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更要放手让学生读,
一读再读。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 ,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
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 个教学
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五、教学过程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于是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环
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在阅读 教学开始时,老
师借助多媒体展示火烧云的彩图,展现所学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过
程中激起他们学习新课文内容的兴趣,自然引出下个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文字浅显易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初读课文时,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先自读,然后同桌之间互相听读,达到流利朗读
全文的程度。并且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一句可 以概括什么叫“火烧云”的话,(即
第二自然段“天空中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 空着了火。”)
引导学生此话中“烧”字用得好: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火烧云上来时很快、很有气势
的景象。并鼓励学生采用换词法,例如把“烧”字换成“红”字可不可以,使学生对
关键词的把握更加 准确具体。
(三)、细读课文,品味体会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采用了情感朗读法,引 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了解作
者所描绘的充满了大胆神奇想象的火烧云景象,并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 生活
的情感。首先,让学生带着发现的心态熟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仔
细体会,并 在空白处做旁批。这样学生便有充足的时间自读、自悟、自得,体现
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有话想说 的时候,鼓励同桌之间议一议,畅谈自己的
独特感受。
随后,再开展全班交流。这样的设计, 给学生一个缓冲的空间,让个人收获融入
集体,形成集体智慧,尤其是让学困生得到同伴的帮助,同时培 养学生的合作意
识及倾听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相继出示有关语句,相信学生在交流中有能力去
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同时我将发现学生问题中的闪光点,引导学生质疑、思考。
最后,教师指名有感 情地朗读自己喜爱的段落,捕捉关键词句,读出火烧云的颜
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例如,在学习交流到“ 火烧云颜色变化”这一块时,引导学

永乐店中学-家庭英文


高二语文-我读书我快乐


行政总监-蹲踞式起跑教案


英语四级准考证-销售口号


禁飞区-财务工作总结


苏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小学数学总结


丢手绢作文-教师格言大全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院-出纳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