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全册

绝世美人儿
955次浏览
2020年09月15日 18: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2011高考数学-吉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课程 改革,让学生在轻松的
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 能力,特制定本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名学生,其中 男生**人,女生**人。同学们基本上
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 家
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
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 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
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 松懈,
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
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 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
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
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
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
位数, 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
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 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
析和平 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1



在数与计算方面 ,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
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 然是小学生
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
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
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 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
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
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 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
元,这是 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
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 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
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让学生
获得 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
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
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 除了面
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
计时法。这些内容的 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
念,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 间长短的
意识和能力。

2



在统计知识方面, 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
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 生利用已
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
习平均数的含义和 简单的求平均烽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
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 br>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
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 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
“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 br>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
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 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 br>本册教学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
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 br>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 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
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
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 乘积不满十)。

3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 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
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
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
能够用给定的一个 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
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能描述行走
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
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
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 的
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
以及全年的 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 单的数据分析;了
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
会统计在 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 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
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4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
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奋斗目标
1、教学重点和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
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
元,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 。
2、奋斗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组合
信 息,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习反思和评价。
3、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能积极地参加观察、操作、探索、
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与数学有关 的身边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对学习
内容和学习活动感兴趣,有学好数学的愿望。
4、在教师 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培养学好数学的愿望 。
5、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把握
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合情 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具体措施
1、创设一个自由、开放、安全的学习氛围,从而拓展学生的思
维点击,学生的创新火花。

5



2、课堂上引入开放性的例题,使学生在探索中促进发散和求异
思维的发展。
3、改 革课堂教学的空间组织形式,采用问题式教学与小组合作
交流等形式来揭示知识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在问题与合作交
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
4、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5、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拓展练习, 课堂上准备
一些不同层次的练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力。
六、教学专题研究计划
主题:如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 < br>1、能应用在本册教科书里学到的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
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理解 面积含义及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
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主动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
2、 进一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到现实生活中收集和整理
数据,能解决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简单的实际 问题,体会数据的重要
性,增强统计观念。
3、增加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能主动与同 学共同进行学
习活动,积极与同学交流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与所选用的方法。
4、在教师 的指导下,能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
动经验。能利用估计,判断解决问题结果的合理性。
七、尖子生的培养和学困生的转化

6



1、学困生的转化
本班有几个学困生,他们口算能力差,解决问题不会分析,
面对以上情况,准备采取如下转化措施:
(1)课上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留心观察他们,
提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他们回答。
(2)课堂练习中,督促他们认真完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大
胆问。
(3)采取“一帮一、一对红”的措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尖子生的培养
(1)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留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
问题,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2)发展他们的智力因素,开发非智力因素,多举办课外活动。
(3)开展争做小老师活动,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展示
自己。
八、课时安排
(一)、位置与方向(5课时)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3课时)
1、口算除法 3课时左

2、笔算除法 9课时左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7



(三)、统计(4课时)
1、简单的数据分析 2课时左右
2、平均数 2课时
左右
(四)、年、月、日(5课时)
制作年历
(五)、两位数乘两位数(8课时)
1、口算乘法
2、笔算乘法
整理和复习
(六)、面积(7课时)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解决问题(4课时)
设计校园
(九)、数学广角(2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1课时
3课时左右
4课时左右
1课时
1课时
8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新学期开始了,为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
解、探究 、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拟订如下教学工
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考试成绩分析,本班学生的基础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好,口算、 笔算验
算及脱式计算比较扎实;但一些学生粗心大意,灵活性不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大
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但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
不能及时 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要在端正他们学习态
度的同时,加强各种数 学能力的培养,尽快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
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复式统计表 ,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搭配(二)
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一)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能认、读、写小数)
2.数的运算
⑴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变化:根据课标的要求删去了用 一位数除,商四位数;改变口算除法的编排;增加了估
算的内容。
⑵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变化:改变⑴口算乘法的编排;将“三位数乘两位数”后移至四年级上册;加强估算。
3.常见的量
第六单元: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增加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有意义的情境。
(二)图形与几何
1.测量。
第五单元:面积。
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2.图形与位置。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三单元,统计。
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 能够进行简
单的分析。
(四)综合与实践
1.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搭配(二)
2.实践活动(“制作活动年历”和“我们的校园”)。
三、教学目标 1、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
(东、南、西 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

9



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 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
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4、了解不同形式的复式统计表,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
活中的作用。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
进行简单 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
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 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 的天数;知道
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 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
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 法。
8、了解数学广角,学会解决搭配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年、月、日。
教学难点:位置的确认,计算的算理,时间的计算。
五、教学措施
1.教师要 通过自身的言行以及自身的工作态度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做到恰当的组织教
学,兴致勃勃地出现在整个教 学过程中
2.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科研意识和实验的紧迫感。
3.通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纪律等方面提出始终一贯,科学而
严格的要求。
4.转变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 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
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 br>5.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
互相交流, 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
力。
6.在 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
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 变能
7.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
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8.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
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9.认真及时地记录教学后的感受和感悟,及时准确地审视自己的教学。
10.加强对家庭教 育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勇敢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
困难,做学习和生活的强者。




10



六、课时安排
周次 时 间 教学内容或活动内容
一、位置与方向
1、辨认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2、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3、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看简单路线图“八个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5、机动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除法
2、一位数除几百几十
3、练习三
4、一位数除两位数
5、机动
6、首位够除的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
7、首位不够除、有余数的一位数三位数的笔算
8、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练习
9、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解决问题
10、商中间有0的除法
11、商末尾有0的除法
12、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练习
13、一位数除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14、利用估算解决问题
15、整理和复习
16、练习课
单元测试
三、统计
1、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2、练习课(练习八3~6题)
3、机动
单元测试
四、两位数乘两位数
1、一位数乘两位数或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 整十数乘一位数或两位数的口算
3、练习:练习九9~12题、能力挑战
4、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5、练习十
6、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7、练习十一
8、两步乘法解决问题
9、两步除法解决问题
10、解决问题练习课
11、整理和复习(
12、练习十三(1~6题)
课时数
5
备注
1 3.2-3.6

5
2 3.9-3.13

5

3 3.16-3.20
5

4 3.22-3.27
5
5 3.30-4.3
4
清明
6 4.6-4.10
5

7 4.13-4.17
5

8 4.20-4.24

11



机动
五、面积
1、面积的意义、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面积单位
3、机动
4、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5、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6、练习课
7、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8、利用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9、练习课
机动
单元测试
六、年月日
1、认识年、月、日
2、认识平年和闰年
3、练习十七
4、24时计时法
5、简单的经过的时间的计算
6、练习十八
机动
7、整理和复习
8、练习十九
9、在4个正方体上制作活动日历
单元测试
七、小数的认识
1、认识小数、小数的含义
2、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机动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4、小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5、练习二十一
机动
单元测试
八、数学广角
1、简单的排列
2、简单的组合
3、稍复杂的组合
机动
我们的校园
1、铺草坪问题
2、设计赛程安排
九、总复习
1、学期各单元知识整理
4
五一
9 4.27-5.1
5

10 5.4-5.8
5
11 5.11-15

5

12 5.18-5.22
5
13 5.24-5.29
5

14 6.1-6.5
5

15 6.8-6.12
5
端午 16 6.15-6.19

12



2、练习二十三
3、109、110综合练习
4、解决问题练习二十三
机动
期末考试

4

5
5


17
18
19
6.22-6.26
6.29-7.3
7.6-7.10





三下买文具《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第6册第2——3页上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 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
的基础上学习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 重点,
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法等相关知识。
学生对小数意义的 学习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主
动投入学习活动。本节课就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 分”的经验为
背景,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笑笑买文具”让学生
经历认、读、 写小数的学习过程并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认识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13



①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
征。
②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③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①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②具体认识小数的特征。
③学生能正确读、写、认小数。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五、设计理念:
因为本课中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小数。为了完成从分数到小数的
过渡,我力求在课上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测量长度单位的结果不是整米数,
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元数,这 些都是生活中用到小数的最常见的情况。
本节课选用从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出发,紧密结合 “笑
笑买文具”这一具体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又让学生充
分感受到小数的现实作 用。

14



2、体现数学教学的朴素与真实。从“ 数学课本的单价是多少?”
引出“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读法”“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写法”
等知识内容,很有数学味。
3、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学中小数的认识及小数特征的探
索,力求在学生自我观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教师
应在其中起到引导者及合作者的作 用。
4、在课堂设计中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符合
学生的认知规律,从 对小数的理解到对小数特征的体会,应具有层次
性。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 行交流,使
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师:开学了!我们又发新书了。谁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的单价是
多少?你能写下来吗?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写的定价:7.40元。
师:在数学上我们一般把它读作:七点四零元。
说一说:这个数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那么这是一种
什么数呢?
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15



(在这个环节中,我 引领学生轻轻松松走进生活,走近小数,初
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地应用。另外还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 基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实际,探究发现。
1、小数的认识。
(1)观察情景图:
板书:买文具
让学生看买文具的情景图,在小组里自由地说出每件文具的价
格。
(2)在班内汇报交流,让学生读出小数: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
水彩笔:16.85元
(在这个环节中,注重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因为小数表示价格
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许多学 生已经有体验,并已了解部分相关知识,
让学生交流互学,效果会比较好。)
(3)你能说说小数的特征吗?
A.认识小数点
让学生观察小数,跟同桌说说小数 有什么特点,让几个学生说说
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进行补充讲解,这个数中的点叫做小数点。

16



师介绍,我们原来学习的数字如:7,27等 数都叫做整数。让学
生说说什么样的数是小数,生汇报后,师做小结:像0.50,1.06……
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B.认识小数的两个部分
师:我们可以把小数分为三个部分 :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小数
点。以小数点为界限,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右面是小数部分。
1。06
整数部分小数部分
(“小数”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真正 地去接触认识。对于小
数各部分的认识应以教师的介绍和强调作为重点,不必让为学生盲目
地去 猜想和讨论,以免误导。)
2、小数的读法
让学生再读一读“文具店”各商品的价格,师逐一板书“0.50
读作:零点五零元”等等。
(读小数和写小数的学习过程要求每个学生都开口读一读,动手
写一写,才能使知识落实到位。)
3、小数可以表示什么
在本课中,用小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17



(1)我们刚才知道了数学课本的价钱是7.40元,那么它到底表
示几元几角几分呢?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并说明自己的想法。
(3)班内交流:7.40元表示7元4角0分。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做小结:整数部分是几就是几元,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数是几就
是几角,第二位数是几就是几分。
(4)让学生说出每一件商品的标价所表示的意义。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水彩
笔:16.85元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课本上填出答案,然后在班内反馈。
4、小数的写法。
(1)师拿出10元2角5分,让学生说出总共是多少钱,然后让
学生试着用小数表示出来。
(2)班内反馈:10元2角5分10.25元
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师做小结:把10元写在小数点的左边,2角写在小数点右边的
第一位,5分写在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
(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的“试一试”。

18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反馈。对做全对的学生进行鼓励。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完成书上练一练①②。
2、实践活动。
笑笑买完文具回到家后,她想把这学期的教科书的价格统计出
来,我们也一起来帮她统计一下吧。
价格

《买文具》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北师大出版的小学数学三 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元角分与小数》中认识小数的内容。对于本节课我主要是从教材分
析、目标 定位、确立重难点、教学准备和教学流程这五个方面进行展
开。首先在教材分析方面,我将会从教材分析 和学生分析两个方面来
进行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三年级下册整一本书的开篇节,
它是 学生学好整本书的一个根基,教材从学生已有的“元、角、分”
的经验基础为背景开始,来认读小数、写 小数,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
并提供相应的练习和相应的生活实际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体
会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就会很自
然而然地去接受这样的一个学习的 开始。本节课的内容,也将为今后
学习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法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19



二、学生分析。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是 孩子跨入中高年级
的起始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
还是形成 自信心的关键期。但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很容易造成情绪不
稳定和自控力不强。他们对友谊的认识有了提 高,但还具有明显的功
利性特点,往往把学习的好坏当作衡量人的能力的标志。
根据上述教材 结构与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
征,我将目标定位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部分: 在知识上,让
学生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在技能上, 通过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特征,教会学生用小数表示元角
分,并进一步认、读、写简单的小数,增强他们 动手操作的要求。在
情感上,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工作经验两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独
立思考 能力和合作能力。小学生对知识的撑握大部分通过老师的传
授,所以通过个人和小组的形式,让学生懂得 如何通过外界的条件来
得到更多的知识,并且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
来源 于生活,为他们在新的一个学习阶段里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 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来学习数学。因此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

20



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 本节课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 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
则,主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观察、发现、
应用的过程。主要利用迁移法、讨论法、练习法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学
习。
2、由于小数的意 义是小学阶段较为难理解的概念。因此要注重教学
中数学的生活化。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元、角、分” 的经验出发,
紧密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激活学生先前已有的生活经验,使
学生积极主动 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再认识小数,经历读写小数,要有
层次性。把小数与价钱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合 作交流中学习,从
而理解小数的意义。
【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材中创设了“买文具”的情境图,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情境,激活学
生先前的生活经验,为此教 师也可适当加上一点语言,比如新学期开
学了,小朋友们要准备买一些学习用具,小飞在文具店里看到“ 橱窗”
里陈列着的文具,出示情境图,师:你知道每种文具是多少钱吗?这
样的数你见过了吗? 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同桌互相说一说每
一种文具的单价是多少?学生对于这样的情境图是很熟悉 的,价钱也
应该能说清楚。
2、探索新知

21



看着标价牌上的数据,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每一种文具的单价
是几元几角几分。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促进每个学生去感受和理解
每个文具标价牌上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然后,要求每个学生都动笔填
写各种文具的价格,同桌互相检查核对。在学生理解了标价牌上小数的意义后,就引出课题,这样表示文具单价的数叫做小数,今天我们
来学习对小数的认识。再引导学 生观察这些小数与以前学过的数进行
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很容易就发现小数多了个小数点) 师
讲解:尺子 1 . 0 6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读作:一点零六
讲解读法的 时候要强调不同小数部分的读法,小数部分只要读数字就
可以了。再讲解写法,并让学生再说一说这个小 数中的“1”表示什
么?“0”表示什么?“6”表示什么?整个小数又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为 了巩固知识,老师可以再写几个小数,让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分
别表示的价钱。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小数点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可以创设一个这样的情境:在超市里,售货员叔叔粗心地把水彩笔标
价牌上的小数点位置写错了,16.85元写成了1.685元,你想想看会
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样 一个问题,学生会很感兴趣的,让他们讨论
讨论,可以引发他们对小数点的关注。
3、巩固练习
书本上的“试一试”,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同桌互相检查反馈,并读
一 读,再老师讲解,分别说一说每一个数字的意义。
“练一练”,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反馈。练习中可以出现一些比较有

22



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能够与同伴合作,解决一些问题,知道数学源
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
4、课堂小结:谁能向大家介绍你认识的小数朋友是怎样的?你是是< br>怎样认识的?这节课你最得意的是什么?(让学生反思学习活动,以
及学习的内容)



《货比三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货比三家”是北师大版三年级 下册第三单元
《元、角、分与小数》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认识小数的 特征,并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的基础之上来学习比较小
数的大小,探究比较小数的方法,并进一步感受 小数。
二、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特征已经有所了解,并
会认读、写简单的小 数,学生的观察、思考、倾听、提问、书写都得
到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对小数有了好奇心和求和欲,但独 立思考,与
人合作的习惯有待于进一步养成,克服困难的意志需要培养。教学时
结合现实素材多 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
流习惯。

23



三、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
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发展数感。
3、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做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比较简单小数大小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能用多种策略比较小数的大小,并体会其中的多样性与有效性。
六、教学过程
基于对新教材新课标的理解,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着重体现以下
几方面:
1、做数学 。美国图书馆中曾有这样的一句话:“听见了,还会
忘记;看见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所 以在这节课,我
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
思的过程。

24



2、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
思想。
3、“用教材 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给教师留有很大的
空间,在教学中力求不拘泥于教材,有创造性的使用教 材,依据以上
几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我一上课就
直接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去商店买东西吗 ?”“买过哪些东西
呀?”引起学生对东西的美好回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说:
“同学 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奇奇、丁丁、豆豆三家文具店今天
开业了,你们想去看看吗?”马上向学生出 示三家文具店的情境图
(出示课件),并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
从上 面的图片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说给同学们听听。”让学生互相
交流,有效地复习了上节课小数的知识, 然后问学生:“三家文具店
的文具价格都不一样,你们想买什么?到哪家文具店买更合算呢?”
这样就引出了我本节课的课题“货比三家”。
这一环节将生活中购物的经历引入新课,不仅能激起学生 参与学
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扫除学习路上的“拦路
虎”,形成“未成曲调先 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而且还能唤起学生

25



已有的 生活经验,为学生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数学的桥梁。让学生感受
数学就在生活中,小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较两个小数。
我引导学生明确要想知道哪个文 具店铅笔盒便宜,就要比较4.90
元和5.10元的大小,接着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比较4.9 0元与
5.10元大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的?结果是
什么?最后小结比 较两个小数的方法,一化成几元几角几分进行比
较,二以一个整数为标准,间接比较。(板书)对于学生 其它不同的
比较方法,只要合理,我都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
2、比较三个小数。
我鼓励学生勇于向自己挑战,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确,要想知道哪
个文具店的橡皮便宜,就要比较2.3 6元、2.63元、2.65元,提示学
生可以在两个小数比较的基础上进行三个小数的比较,首先让学 生在
小组内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接着让学生代表来汇报讨论的结果,基
于学生的理解水平,我 想学生可能有两种方法,一是先比较两个小数
再考虑第三个小数,二是把三个小数都化成几元几角几分比 较,这两
种方法都可以得出正确结果,但哪种方法更好呢?我最后小结:比较
小数的大小要根据 小数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方法。

26



这一环节我注重协 调学生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以帮助同学为突
破口,以互相交流、讨论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由 情入境,
由境带理,对讨论学习的内容有了动力和热情,学得轻松愉快,得出
的方法也能记得牢 固。当然,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直观而形象,学生
能根据的引导由浅入深,探索发现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
(三)游戏活动,应用拓展。
1、我为学生准备的第一个游戏是为“>、<、=”找家(出示课件)
5.8○6.9 6.05○6.5 0.89○1 0.07○0.71
1.25元○2.4元 4.59元○4.58元0.05元○0.5元
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结果。我设计这个游戏目 的是通过
练习,让学生巩固掌握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2、第二个游戏是:“模拟购物” 。我向学生出示三个文具店的
情境图,每个文具店都有同样的商品,站学生小组合作,小组内提出
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最后汇报购物结果。这个游戏能让学生练习
用符号表示三个小数的大小,培养 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第三个游戏是:“数学排队”。这个游戏比较的是五个小数,
是前两个游戏的加深和延续,游戏的目的是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数
感。

27



在游戏巩固练习中我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激, 让学生在快乐中练习、巩固、运用。这一设计一方面体现了教
学的民主与平等,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 “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数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
一教学理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
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四)课堂评价,总结延伸。
在这一环节我准备了三个总结、评价性的问题,这三个问题都是
面向学生直接提问。
1、请你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2、你觉得这节课谁表现得最好,你最欣赏谁?请你评一评。
3、生活中还有哪些小数呢?你 能举个例子,并比较这些小数的
大小吗?(学生回答后我会适当地进行总结并完成我的板书:简单小数的比较)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总结与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与总结这一
节课的收获和 体会,并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 出来的情感与态
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五、板书设计。

28



货比三家
简单小数的比较
方法 直接比较(化成几元几角几元)
间接比较(以一适当的整数为标准)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我 力求把这节课的内容简单明了地呈现给学
生,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一目了然。
《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数的加减法,它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 br>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个信息窗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四
则运算、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 上学习的。这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
是对数的认识的再一次扩展,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小数乘除法,小数 四
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通过经历自主尝试解决简单的一位 小
数加、减计算的过程,知道用竖式计算时,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通
过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体验算法多样化。这部分内容我先创设了一
个贴近生活的情境,第一个问题是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一位小 数加一
位小数,引导学生把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中来.理解把小
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 数位对齐的真理.第二个问题是探索一位小
数减一位小数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有了小数加法的基础,我 让学生
独立列式计算,然后交流。再组织学生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

29



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讨论在计算时的注意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来总结和归纳计算方法。
一、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经历探索小
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
法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
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
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过程方法: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法则
二、根据教学目标和本班学生的特点,我准备按如下教学程序进行教
学:
1、导入新课
我首先采用“三年级一班的王书含”发现了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来导
入 【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让

30



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观察,从她的发现能得到哪些数学
信息,学生说说各种学习用品的价格.接着我引导学生:你能根据这些
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独 立思考,汇报提出的问题,可能提
出很多的问题,最后我适当选择两个问题,板书:“一支铅笔和一支圆
珠笔一共多少元?一个文具盒比一支钢笔贵多少元?”,这部分教学
通过让学生观察平时所需要 学习用品的价格,产生学习的欲望,通过
让学生提出问题,明确了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小数加减法,同时培 养了
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2、尝试计算,探索新知
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一支铅 笔和一支圆珠笔一共多少元)?:让
学生口答列式:“0.6+0.9=”引导这是一道小数加法的计算 问题,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我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怎
样解决0.6+ 0.9=这道算式,再让同学们小组谈论一下他们的计算方法,
并请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在这学生 可能探索出两种方法:1)6
角+9角=15角 15角是1.5元 2)列竖式】接着我示范把竖式板 书在
黑板上,强调小数点应对齐等细节.我接着出一道练习:1.4+0.8= 接
着我出示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一个文具盒比一支钢笔贵多少
元?”让学生列出算式, 自己计算,然后让学生汇报。我再给学生示
范竖式的书写格式。
先让学生想:计算小数加减法 时应注意什么?再让学生讨论,在小组
里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集体交流得出计算小数注意的问题。
最后引导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不

31



同点?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都要数位对齐,都是满十
进一.小数在计算是应小数点对齐
3、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第一层:改错练习.先引导学生判断错在哪里 第1题错在小数点没有
对齐,第2题错在忘掉写 然后独立进行订正并交流自己的想法.通过
改错,让学生体会在计算时应注意的地方,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二层:练一练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强调计算
过程中的注意点,整数 的小数点在右下角,计算的结果应化简.通过练
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点对齐 的重要性.
第三层:出示两道应用题,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看
谁做得又对又快.

综合这节课的教学程序,本课的教学特色是:(1)通过创设了一个贴
近学生生 活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体会了数学的实用
价值.(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分组讨论 ,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得出
小数加减法应小数点对齐,从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真
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成为了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3)根据
本班学生的特点,通过练习的分 层设计,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弥补学
生思维的不足,重新建构已有的知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32











《森林旅游》说课稿
我教学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森林旅游》。 本
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巩固和运用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
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
的应用价值。2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 敢于
质疑,善于评价,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教学重难点:巩
固本单元所学知识,并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森
林旅游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会比较小数大小会计算会计
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的。本节课的学习学习为学生
提供了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机会,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 br>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 城市,家庭环境较好,
购物的生活经验较多,因此,很适合在本节课里开展由学生扮演顾客

33



和售货员的“购物”游戏活动。
教学流程:
1导入:通过创设淘气笑笑要去旅游的情境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森林
旅游”
2 讲授新知:主要分为旅游前的准备和旅游中食品购物及旅游结束
时购买纪念品三部分。
这三 部分的数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旅游准备这一部分内通过创设蓝
猫商店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自己都想买些什么东西并
且计算出价格,充分地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训练了孩子的发散思
维 。在森林食品店这一环节内的模拟情境,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参与
的积极性。组织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进行 游戏活动,同桌两人一人扮顾
客,承担提出问题的任务:另一人扮售货员承担问题的任务。为了增
加游戏的挑战性和游戏性,我还设计了一定的平分规则,在规定时间
内积分最高者为“优秀售货员”或 “精明顾客”的荣誉称号。当购物
地点从森林食品店转到纪念品商店,二人也随着对换角色。这个游戏< br>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追求完善,友
好合作地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 。
课外延伸:请同学们收集生活中的小数,并记录下来与同伴说一说,
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反思小结:请学生谈收获,意在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价值。


34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北师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
中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对称在自然界和日
常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 材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案,以
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让学生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
对称现象,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对称图
形做准备。
3.教学目标:

35



(1)了解生活中的对 称现象,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正确
识别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操作,经历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过
程,培养学生动手、创新等能力 。
(3)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物体或图
形的对称美,培养学生的审 美情趣。
4.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5.教学难点:制作轴对称图形。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
难点,以 学生的发展为本,采用了以探究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
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方法。教学中,精心设 计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
的问题,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出结论,培养学生
的思 维能力。
三、说学法
为了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动手实践、自
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
特征,安排了玩一玩、折一折、剪 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有趣的实践

36



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了较宽松的学习空间,经
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激趣引入
课始,老师一句:给你一张纸,你 会怎么玩?一个“玩”字就
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接着老师的撕纸表演,作品——小衣服的
亮相,更是把学生的兴趣推到了极致!你会象老师这样玩吗?话音刚
落,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折纸 和撕纸。灵巧的小手把一张张白
纸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图形,争先恐后地将作品贴到黑板上。这样的新课导入,抓住了孩子们好动爱玩的年龄特点,通过“撕纸”这一操
作活动,让学生目之所及,手之 所触,都是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从直
观上引发出“对称”之美,课堂教学随之直奔学习主题。
(二)“识”对称,体悟特征
1.找特征,初识轴对称图形(作品)
结合学生的撕 纸作品,师一句:这些图形有相同的地方吗?找准
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发现 了其中的奥秘:
这些图形左右两边形状相同,对折后会完全重合。在此基础上我巧妙
地引入“轴 对称图形”这一概念,接着从“轴”字出发,引导学生认
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验特征,再识轴对称图形(图片)

37



出示图片,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抓住了
学生好胜的特点,学生很快就想到用对折 的办法验证了自己的说法;
这一环节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3.辨特征,找出真假轴对称图形(课件)
赏心悦目的练习面画,增强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 练习的层次性,促
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三)“做”对称,深化体验
1. 猜一猜:(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这是什么?(学生充满
自信地猜测着,猜到最后一个,打开后居然不 是同学们异口同声猜出
的“花瓶”。)在学生的惊讶中,老师趁势启发学生:想一想,花瓶
的另 一半形状和大小会是怎样呢?你能想办法剪出这只完整的花瓶
吗?
2.剪一剪:小组合作完成 “花瓶”图,全班交流时着重引导学
生说一说制作的方法,并给予激励性评价。
3.画一画:你想自己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吗?全班交流时鼓励学
生说出他们画图形的窍门。 < br>此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实践,不着痕迹地得出
了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主张通 过实践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发展
思维。
(四)“赏”对称,提升认识

38



由轴对称图形,进而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引导学 生
通过赏析,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受
到美的熏陶,感受数学与 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年级数学镜子中的数学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轴 对称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的,呈现的是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是一节以观察为主的活动课。教材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镜面对
称现象,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
由于三年级学生处在小学的中级阶段,对知识的理解不是很 深刻。设
计照镜子、玩镜子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做学,能
深刻体会和把握图 形变换的特征;在做中学,动作逻辑内化为心理的
逻辑,促进技能的生成;在做中学,也有利于培养实践 能力和创新意

39



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镜子中的数学知识蕴藏于游戏、活
动中 。活动的设计是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具有生命活力的,通过组
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 让学生经历一次“研究与发
现”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主认识,在交流中迸发
灵感,挖掘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建立镜面对称现
象的模型,并能运用镜面对称的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
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 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
内外互相对称、方向相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 。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
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 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
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数 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
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40



(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三)解释应用,发展思维
(四)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镜子中的数学》教案和点评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三年级下册第17页
[教材分析]
“镜子中的 数学”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
学习镜面对称的内容。它是前一课时知识的延伸与拓 展.本课是以观
察为主的活动课,是一种体验性活动,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目标。教
材安排这一 内容的目的是: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41



[学生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学过前后 、上下、左右,并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在上一节课研究了轴对称图形,这些内容都有助于帮助三年级学生 理
解镜面对称。作为活动课,本内容将为学生最大限度的提供自主空间,
保障学生的主动参与。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验证、应用”的活
动过程,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掌握镜面对称
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丰富对称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2)经历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利用生活
经验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

42



[学具准备]
一面小镜子、一只剪纸蝴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面大镜子、填空题、三角板或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l、师:听说我们浙江衢州实验小学三(3)班的学生对数学特别
有兴趣,你们能帮老师解决个 问题吗?
屏幕显示:
5+5-2=2
师:这是一道由火柴棒拼成的错误算式,你能移动其中一根火柴
棒,把它变成正确的算式吗?
生回答后屏幕显示正确答案:
5-5+2=2
2、师:5+5-2=2,如果一根 火柴棒也不允许被移动,你能让
自己看到一道正确的算式吗?

43



生1:用镜子。
师:怎么用镜子?
生2:把镜子放在算式的旁边。
师:请同学们把镜子竖直地放在算式的旁边,看一看镜子里的算
式。
生惊喜:变成5=5-2+2
师:小小的镜子这么神奇,里面又蕴含着什么样的数学奥秘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镜子中的数学”。(板书课题:镜子中
的数学)
点评: “小小的镜子这么神奇,里面又蕴含着什么样的数学奥
秘呢?”老师的过渡导入主题的语言多么自然。以 “帮老师解决个问
题”为借口来创设问题情景,既有亲和力又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问题
情境中领 悟到镜子的奥妙,刺激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
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知识在情感的作用 下更好的被学生接受、
内化。这一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就把学生研究探索镜子奥秘的欲望激
发起 来。
二、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1、复习旧知

44



屏幕显示:一张蝴蝶剪纸
师:它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生:轴对称图形)
师:这条虚线是轴对称图形的什么?(生:对称轴)
师:这个图形沿对称轴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屏幕显示)
2、确定镜子的位置
师:现在去掉蝴蝶图的一半,你能利用你手中剩下的一半和镜子
让自己再看到整个蝴蝶图吗?动手试一试 。
生:只有把镜子放在蝴蝶的对称轴上才能看到整个蝴蝶。
3、观察发现
屏幕显 示:把镜子放在对称轴上,看一看镜子里的图形和镜子外
的图形以及整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4、学生汇报
师: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一手拿着半只蝴蝶,另一只手拿镜子,
让镜 子竖直放在整只蝴蝶图的对称轴上,让这半个蝴蝶慢慢靠近镜
面,镜子外的半只蝴蝶与镜子里的半只蝴蝶 怎么样?(生:重合)
师:而且是完全重合。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对折后能
完全重合的

45



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说明镜子外的一半图形与镜子里的一半 图
形也组成一个什么图形?(生:轴对称图形)
点评: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并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刚才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建构了镜子外的一半图形与镜子里的一半图形组
成一个轴对 称图形的数学模型,还要通过验证后再加以应用。
5、练习l
数学书17页试~试。
6、练习2
如果把镜子不是放在一个图形的对称轴上,而是放在整个图形的
旁边,在 镜子中看到的情形又是怎样呢?
屏幕显示:b 3 上 A 生猜测,验证。
5、练习l
点评: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学生凭生活经验或者是
照镜子都能得到图形或物体在镜中成像的感知,但到底是不是真理,
还需学生经历一个先“观察 ”再“操做”的过程,让学生知道“实践
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道理。
三、照镜实践,探索特征。
1、设疑。

46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照镜子,你能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对我们下
列情况做出判断吗?
(1)我面向镜子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向( )走一步。
(2)我面向镜子向后退一步,镜子里的我向( )退一步。
(3)我的手向上指,镜子里的我向( )指。
(4)我的手向下指,镜子里的我向( )指。
(5)我用右手敬队礼,镜子里的我用( )手敬队礼。
(6)我用左手拿笔,镜子里的我用( )手拿笔。
2、验证。
组织学生到镜子前,有目的、有意识地做动作,并仔细观察,填
好表格。
点评:放手 发动学生,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体验感悟,加强
探究式的学习。同时拓宽思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 到更合适的发
展。
3、汇报交流。4、归纳特征。
师:照镜子时,镜子外的人和镜子内的像前后、上下不变,但左
右相反发生变化。

47



5、游戏。
老师做镜外人,学生做镜中人,师生一起边表演边对口令。
点评:组织学生到镜子前,有目的 、有意识地做动作,并仔细观
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处于积极
的探索之中;小组交流汇报使一些学生探索不到的内容经别人提示,
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达到了知识 互补的目的;集体的交流,使知识
更加完善系统化。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了课堂学习< br>氛围。
探究过程中,老师通过形象的动画,结合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
归纳得出一般结 论:让学生学会分析、总结,从现象看到本质,从建
立表象到建构模型,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 < br>再利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
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用确切的 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欣赏倒影图片
师:这种现象在生活中也很常见,叫做倒影。看到 这些画面,老
师想到一个词,水平如镜,在这里谁象镜子一样?
生:水面。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是把平面镜竖直放置
的情况,倒影这种情况在七年级我们在研究。

48



五、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印章文化。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学情及教学内容简析: 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从二年级上册辨认从不同的
位置,观察物体的静态形状,发展到 动态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符合
儿童的空间发展水平。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大量感性、< br>直观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
现象,并通过画一画、说一说 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平移的特点。认识
平移和旋转对发展空间观念有重要的作用。

49



平移和旋转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 有
初步的认识,在教学安排时,我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
发展水平,是有层次地逐 渐递进的教学。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 旋转,并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
观念。
3、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判断平移,能将图形进行平移。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 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感性认识,启发他们的操作能力,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 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
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
法 进行教学。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单是纯粹地掌握书本知
识,更重要的是培 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
学习过程中,我主要体现了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合作交 流、实践操作
等方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三、说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我分 为五个部分:第一、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导入。
以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来初步感受运动特点。第二、观察比 较,初步感
知。以教材中提供的物体运动为基点,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能判断
物体的运动。第 三、揭示特征、数平移的距离。按判断方向、找对应
点、数格子三个步骤来体会平移的图形的特征,并能 根据平移的图形

50



进行判断。第四、根据特征,画平 移的图形。在感受了平移图形的特
征基础上,按平移的特征对一些简单图形进行平移,进一步加深学生< br>对平移距离的理解。第五、实际运用,全课小结。学生在有趣的平移
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感 受数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四、说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导入
情境互动:今天,王老师是坐公交车来学校的,那同学们,你是
怎么来学校的啊?
揭示: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汽车在行驶,我
们都可以说成它们在运动。
小结: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在运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
的运动。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这一情景互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同时,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到运动是日常生 活中不可缺少的。)
(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
1、出示6个物体的运动现象,火车、电 梯、缆车、风扇、螺旋
桨和钟摆。观察运动特点,能用手进行模仿运动。
2、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现象进行分类。
学生先小组讨论,怎么分以及为什么这么分,初步呈现分类的标
准。
3、交流:以直线运动和转动进行分类。其中,钟摆的运动会产
生争议。

51



4、讨论钟摆的运动。
示范钟摆运动,感受钟摆是 围绕顶端的一个点转动,运动有幅度,
因此是和风扇、螺旋桨是一类。
5、小结:像火车、电 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
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螺旋桨、钟摆的运动, 叫旋
转。同时揭示课题:平移和旋转。
6、及时巩固应用,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判断下面哪 些是平移,
哪些是旋转。要求学生能关注每幅图中物体运动的特点,并能清楚表
达。平移用直箭 头表示,旋转用弯箭头表示。
7、寻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8、回顾平移和宣战的运动,尝试用手势来表示。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 数学。从生活中常见
的运动现象出发,让学生从中找出两种不同的运动,一方面能够引起
他们的 兴趣,同时,能让他们感受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并通
过小组交流分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的 空间。接着让学生展开思
维的翅膀,寻找发现自己身边各种平移和旋转现象,又进一步突出了
数 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设计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示运动的特点,动作
的准确性弥补了语言表达的不足,帮助 学生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这些学习活动,不仅强化了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加深了学生的感悟,
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
活息息相关的体会。同时, 他们也会在自己亲自发现的过程中,体
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数学是那么的有趣。)

52



(三)揭示特征、数平移的距离。
在初步感知了平移和旋转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后,着重感受平移
中的位置变化。
1、 首先,出示运动的小房图,判断小房图在做什么运动。并及
时讲解,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 平移后的图形。
2、提问:小房图怎么平移的?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从而明白通 过箭头可以知道运动方向。并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平移的
距离。
3、确定平移的距离
(1)出示几个特别的点,找到平移后的对应点。
(2)一起数一数房顶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
(3)请一个学生模仿的数左边屋檐的点移动的距离。
(4)学生在教材上寻找一个或者几个特别的点数一数。
(5)交流发现:每个点都向右平移了6格。
4、小结:小房图上每个点都向右平移了6格, 我们就说小房图
向右平移了6格。同时观察发现,平移后小房图的形状和大小都没变。
5、出示金鱼图
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过程判断金鱼图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个。
在交 流中表述清判断的方法,并以金鱼图上不同的点来进行验证。
在交流中让学生发现,一般选择一个好数的点来数就可以了,如
金鱼的嘴巴。
6、独立完成火箭图,判断火箭图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53



7、及时应用,挑战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先 独立完成,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交流时突出怎么看方向,怎么数平移的距离的。
8、小结:数平移距离时,找怎么样的点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巧妙的设计学生喜欢的小房 图、金鱼图、火箭图的
平移,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对平移距离的探索。在引导学生数平移距
离时 ,从一个点出发,逐渐发现每个点都平移同样的距离,从而总结
出整个图形都平移了这样的距离。整个教 学过程,从教师扶,到半扶
半放到放手让学生思考,对于平移距离的研究就更加的深刻了,学生
也能逐渐的掌握方法并能应用方法。通过简单的练习到挑战性的练
习,让学生细化了操作方法,并能把方 法内化,使学生对方法掌握得
更加扎实到位。最后从学生的操作中提升,找怎样的点更方便)
(四)根据特征,画平移的图形。
在学生已经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上,当个设
计师,进行动手操作实践。
1、引着学生进行平移操作。
出示试一试的三角形图,先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重要的要求,
既向右,平移6格。
提问:我们该怎么移?有什么好办法吗?从而呈现出找到点,把
几个点都找到对应的点,再连起来接着画 。
在操作前,要让学生同桌互相提醒注意点:箭头的方向和距离。
然后进行操作,指导有问题的地方。

54



在 平移好后,同桌说是或自己先画了什么,再画了什么,最后怎
么做的。按先……再……最后……进行交流 ,肯定学生的多种画法。
2、放手让学生去平移平行四边形,依旧按刚才的步骤进行操作。
想 清楚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然后动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讨论的方法进行画图操作练习,在操< br>作中强调注意点,以学生的汇报展开具体的操作方法,从而进一步加
深学生对平移距离的理解。)
(五)实际运用,全课小结。
给每个学生提供一张练习纸,上面是四个需要平移的简单图形和
要求,最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组合成一艘小船。
以学生用自己的智慧画出的“一帆风顺” 的小船作为本课的结束,
鼓励学生应用平移和旋转创造出更多的惊喜,收获更多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课堂的学习推向的高潮,学生利用本课学
习的知识把原本不相关的图形通过平移变 成一艘美丽的小船,从而更
加感受到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感受到了平移的魅力)
这就是我对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第一课时的说课内容,谢
谢大家!






55













《欣赏与设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二
单元的《欣赏与设计》。
2、教材分析:本单元把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
与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 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
3、教学对象分析:三年级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
网络具有浓厚的兴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概念性教学比较抽象,
仅仅借助于书本和黑板等静 态工具不易于学生理解。计算机能动态地
展示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可以突破平日课堂教学中无法 解决
的问题。所以,我选择在网络环境下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教学。
4、教学目标:

56



结合教材特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
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
图案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机中
设计精美图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感受图案的美。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
图案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在计算机上设计精美
图案。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教学中不仅要
让 学生“知其然”,更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
深刻地理解掌握本课内容,教学中借 助动画的直观演示将抽象的知识
具体化,创设主动参与的环境,运用媒体技术体验移动知识的生成,突破靠单一讲解带来的不易于理解的重难点,从而促进认识的深化。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课时用PPT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说
一说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初步感知本课的学习内容。

57



在这组图中我安排商标、沙发、壁纸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或是分别由平移和旋转得到的图案,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身
边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使学生乐于 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下面的学
习做好铺垫。
把教学内容放入到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利用已 有的知识经验,同化、
索引出当前知识。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
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发展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
力。
(二)实践活动
在动手实践部分,我又设计了“感受”“设计”“欣赏”三个环节。
感受环节中,学生亲自动 手操作,在计算机上运用练习软件进行轴对
称图形的练习:在点子图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画出已给图形的 轴对称
图形。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做这样的练习,但是局限于黑板、
挂图等静态的工具使 用,无法用语言精准表达,更改起来也很麻烦,
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是在计算机上学生可以完全按 照自己的意
愿进行创作,并会在对比之中巩固对知识的理解。
本课的难点是运用平移、旋转和 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在计算机上设计精
美图案。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形象地呈现过程,在“设计”这个
环节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形象直观地演示了由一个图形平移、旋
转之后得出新图案的过程, 让图像媒体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激发学生
的创作欲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 ,构
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

58



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机互动等多
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
自主合作精神的培养。
学 生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把计算机当作数学学习的工具,借助教师提
供的图片素材,自主创作,设计出精美 的图案。而且精美的图片素材
也能激起学生的设计兴趣,为空间观念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欣 赏”部分出示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从图片中能数出几匹
马,之后思考:这幅图之所以出现这样的 效果,它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这是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三)拓展延伸
首先展 示教师从网络上搜集到的各种不同的图片资料,再次将数学知
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进一步感受 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
获得更直观的经验。接着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本课内容相关的知
识 资料,进行交流讨论。
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是不断涌动的,网络世界知识的容量是无
限 的。学生在收集、整理、交流、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图案的美,进一
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全面地理解和 掌握所学。
四、评价
本课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一节数学课。教学过程中体现了 “让学< br>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入手,在实践活动中
强化概念。信息技术与数学教 学的有机整合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
生机,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途径,我们的课 堂

59



因信息技术的应用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调动了 学习积极性,拓展了
学生的思维,促进了知识结构的完美,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
也因此 而变得生动活泼、趣意盎然。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技术与数
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会让我们的学生收获更多 。






第一课时 找规律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25页。
二、教材简析
“找规律”是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表内乘法 、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一位数乘整十数
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通
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教材设计了“算
一算”、“试一试”、“ 练一练”等算法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认真观察、
独立思考、探索交流、概括总结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在这 些算法活
动中体验和感受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
简单的实际问题。

60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节课达成的教学目标
如下:
1、结合具体 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
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概括、
总结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2、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
建模过程。
3、以小 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
放性练习的基础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过程。
2 、通过男女同学抢答比赛及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
实践机会,在探究过程中理解计算的规律。

61



3、练习设计层层深入,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 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
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 展对本课教学时
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现我的备课精神:
(一)复习导入
1、直接说出得数。
9× 6 = 24×2 =
17×3 = 8×11 =
40×4 = 12×3 =
5×61 = 12×3 =
2.说出下面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40 × 4 = 160
在乘法算式中乘数与积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找找乘法
计算中的规律。
(二)探索规律,归纳方法
师:那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算式,并思考这些算式的特
点。
5×1 3×2 12×4
5×10 3×20 12×40

62



50×10 30×20 120×40
师:孩子们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这些算式吗?请同学们拿出题单
1,仔细地计算。
(师巡视,并表扬计算快的学生。一分钟后老师请同学开始汇报
计算结果。)
师: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生1:等于5、50、500、
师:那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算这道题的吗?
(学生说算法。)
师:你们计算得又快 又正确,在计算过程中肯定有一定的规律,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找这些算式里面的乘数和积的变化有什么 规
律。好不好?(好)师板书课题:找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大约三分钟左右
请学生汇报:)
试练:
150×30 =
150×40 =
为什么150×40=60 00的乘数一共有2个0,可乘积6000中却有3
个0?是不是算错了?
(总结规律,归纳 方法:计算时可以先把乘数0前面的数相乘,最
后在积的末尾添上被省略的0就可以了。)

63



(三)巩固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做一做
80×10= 60×20=
50×40= 700×20=
90×90= 40×80=
24×10= 12×200=
2.根据每组中的第一个算式填空。
12×3 = 36 5×13 = 65
( )×30 = 360 5 × ( ) = 650
( )×30 = 3600 5 0× ( ) = 6500
3.买大号运动服25套,小号运动服45套。
(1)两种运动服各付多少钱?
(2)一共应付多少钱?
五、对比分析
1、目标实现的自我分析
本课 的教学实践比较顺利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能结合
具体情境,探索出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 法,感受积的变化规
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
能解决 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认真观察,独立
思考,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整个课堂的气 氛比较轻松、活跃。

64



2、动态生成情况分析 < br>本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对于适当的刺激会有较大
的反馈。因此生活化生动化的课堂 教学形式,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
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合适的,无需过多的引导,老师教学上的放,反而< br>会引发孩子们意想不到的精彩表现,成为老师教学设计的动态延伸。
3、成败得失的分析
本节课的亮点:
(1)、教态优美,语言标准,清晰,声音动听,板书漂亮,基
本功很过硬。
(2) 、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亲历计算、观察、
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归纳方法等数学
能力。
(3)、总体设计具有一定的逻辑思想,从自主尝试-- 探索规律
--回头验证尝试,其间很具有比较性,学生对自己所探索的知识印象
深。
(4)、练习量大,比赛形式好,学生求异思维在这一环节发展
的好。
(5)、感觉算法教学到位,师生共同探究、参与,很深入;
(6)、课堂引导较开阔,学生创新思维表现很好。
需改进的地方:

65



(1)、算理讲得不够深入,如在比较找规律计算题时,应引 导
学生说出比较迁移的算理较好,如5乘10较5乘1扩大了10倍,相
应的积也扩大10倍, 更利于算法的掌握。
(2)、有一点契机没有捉到,有一位同学讲到25乘32,我没有
对那 位学生及时表扬,没有关注到细节。





《住新房》说课
我教授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六册第三单元《住新房》一课。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
法,经历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2 、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理解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和算理。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住新房》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 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
位数的计算和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
本节 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两位数,首先是两组不同类型的口
算题的复习,为新学知识做一定的铺垫。 然后在教学情境引入之后,
先是一个估算的环节,继而让他们独立探究计算方法,面对问题,每
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无论哪个学生,凡是以自己的学习

66



方式,根据自己的特点,以自己的步调进行学习,都是有效的。为此
在教学时我十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
化,并请他上黑板演示并说说计算的 过程,重点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
和方法。如竖式计算的每一步是怎么来的;用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
么?并把竖式计算和口算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其实竖式就
是口算方法的一个综合算式。学生 的思维活跃,比较策略的多样性足
以说明学生是有自己的数学现实的,学生的学习总是在自己已有知识< br>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建构。
新授之后,作为一节计算课,更多的还是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进行强化< br>和巩固。首先通过试一试的三道题让学生上黑板板眼来进一步了解学
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加强 学生对这种程式化计算及其算理的感悟
和体验。然后又到小马虎体检中心,通过改错的方式来提醒学生竖 式
计算的时候应注意什么。紧接着是再次通过习题来提高学生计算的速
度和熟练程度,继而考察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是深化提高,
欣赏数学。让学生用眼睛去发现规律,发现数学中也蕴涵美 。
但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学生计算不准确性的时候反馈纠正的
不是很及时,对学生全 体关注的不是很够,学生做题速度参差不齐,
尤其是学生练习,老师下去巡视的时候,个别生还是没有学 会,感觉
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是很合拍,我想这也是对一个老师提出的更高
的要求,再你不用 自己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怎么能让不同的学生都能
融入你的课堂。还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67













《电影院》说课稿——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8-29页。
2、教材简析: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 是建立在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以
及对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 使学生进一步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本节课主要通过“电影院”这
一学生熟悉的 生活情境,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算
意识和估算能力;让学生在经历具体的活动中,拓 展学生的思维,体
验算法策略的多样化,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法。
并能解 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8



3、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
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
(3)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 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及与他人交流各自 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丰富的
情感体验,感知数学的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帮 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节约用水)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难点:是否能正确无误地利用乘法计算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题。

69



合理利用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说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引导探索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合作交流法、尝试解决法、独立解决法
说教学过程:
谈话式引入课题(同学们看过电影吗?喜欢看吗?)
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自主尝试估算和笔算,小组汇报)
引导探究建构新知 (积极引导,探究方法)
(总结生成,体验应用)
巩固深化运用新知 (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
总结评价 (总结方法,自我评价)
说教学设计:
电影院
——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
估算: 21×26≈500 21×26≈520 21×26≈ 525
20 25 20 25
算一算:21×26=546(个)
1、26×20=520 26×1=26 520+26=546
2、26×21=26×3×7=78×7=546
3、竖式计算
答:这个电影院一共有546个座位。

70



附详案:
课前交流
同学们看过电影吗?喜欢看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电影院看一
看。
(课件出示电影院)
(一)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师:认真观察,说一说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知道有500人去看电影;还知道笑笑说,这是21排26号,是
最后一个座位。
师:同学们想一想,笑笑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影院有21排,每排有26个座位。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500人看电影,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生2: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师: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棒!请大家解决第一个问题,并把自己的
想法说给组内的小伙伴听。
(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
(二)引导探究建构新知
1.估一估
师:电影院的座位够吗?你们是怎样估算的?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
一下?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71



(2)学生组内讨论时,教师参与到小组中,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
对学生的各种策略做到心中有数,再组织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生1:20×25=500。 假如是 20排,每排25个座位,能坐500人;
那么有21排,每排26个座位,能坐的人数大于500,所 以够。
生2:20×26=520。假如20排,每排26个座位,能坐520人,520
大 于500,所以够。
生3:21×25 =525。因为20排,每排25个座位,就能坐500人,
再加上一排25人是525人,525大于500,所以够。
师:通过交流,我们又学到了许多估算的方法。现在,我们再来解决
第二个问题。
2.算一算
师: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请同学们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1)学生自主探索,独立解决。
(2)组内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组内的小伙伴听。 < br>(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讨论交流的具体情况,并及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
同学,掌握其中一种算法就可 以了。)
(3)小组长汇报,教师讲评。
算法一 算法二 算法三
26×20=520 26 21×6=126
26×1 =26 ×21 21×20=420
520+26=546 ―― 420+126=546
师小结:请大家观察以上几种算法,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特别是

72



用竖式计算时,同学们要注意进位的算法。
(三)巩固深化运用新知
师:我为同学们准备了几道题,想看一看大家的计算水平以及解决问
题的能力是不是又有新的提高。想不想试一试?
(1)试一试
24×28 15×36 35×43 42×28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教师重点指出:5× 36除了用口算方法
以外,还可以交换乘数的位置后用竖式计算。)
(2)抢算(教师读算式,学生抢答。)
6×30 16×70 30×12 7×90
60×7 25×60 35×20 50×12
(3)教材32页第3,4题(渗透思想教育)
师:第3题,你能独立完成吗?
(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时,注意学生对问题
的语言表述,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 想的。)
师:我们国家的部分地区正面临着严重的缺水问题,政府部门号召咱
们老百姓节约用 水。那么,大家想一想,要节约每一滴水,我们小学
生应该怎样做?
生1:洗完手立即把水龙头关掉。
生2:看到有浪费水的现象及时劝阻,并讲明原因。
(4)生活中的数学。(选一题。)
师:下面有两道题,你可以选择一题完成。比一比谁做得又快又好。

73



l 北师大附小有550名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春
游。租了12辆车,每辆车限坐48人。够坐吗?
l 小猫搬运1袋土豆,途中丢掉土豆12个,每个
土豆大约70克。丢掉的土豆大约是多少克?
(四)总结评价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你认为你这节课表现怎样?



《旅游中的数学》说课三年级下册第36~37页旅游中的数学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旅游中的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 师版)三年级
下册第36~37页的内容。
2、说教学内容的作用、地位及意义
《 旅游中的数学》是一节专题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课之前,教材
已有类似内容分别编排在其他各册中, 学生已有初步的活动经历、体
验,因此这节课把出发、租车、住宿、吃饭、门票到设计旅游计划,
都进行了有序的安排,把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
也融合在解决旅游问题的过程中, 这样既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又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 br>
74



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生成数学内部知识之 间的内在有机的
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计算、分析、
解决问题 的能力,体验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
数学的信心,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1)结合学
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生活
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 并在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
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计< br>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
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 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
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
本课的教学难点:感悟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法
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上力求做到: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育 技术,呈现丰富多彩的精美图
片,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参与到
学习活动之中。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旅游活动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

75



3、以学生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 独立思考、合作探
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
优化解决 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学生是
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
四、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 的重要
方式。因此在学法上力求做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
相关的问题,并以独 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汇报等学习
方式解决问题,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 化解决问题
的方法,从中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数学
的应用意识,感 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本节课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活用资源、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 认知发展水平和已
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
充分从事 数学活动的机会。”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发现与本
次旅游相关的问题,如:参加这样的集体旅 游应考虑好哪些方面的问
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很自然地提出应考虑安全、租车、租房、
吃 饭、门票等问题。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

76



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
的重要方式。”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以学生为本,模拟生活实际,逐
一创设租车、租房、吃饭、门票4个 活动情境,如:学生认为旅游首
先要解决好坐车的问题,因此,这一环节的开始,我首先创设的是租车情境,于是就出示租车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先分小组
讨论、设计各种租车方案,再选 出最合算的方案进行汇报,最后是小
结优化解决租车的方法,为后面解决租房问题作好铺垫。
其次是创设租房情境,解决方法虽同上,但是租房与租车要考虑的问
题不同,在设计租房方案前向学生设 计了这个问题:租房要考虑好哪
些方面的问题?旨在提醒学生讨论设计方案,要联系生活实际,弄清男、女生人数各是多少及各种房间的价格。为了节省时间,让学生有
更多的交流、体验机会,就让1 、2、3小组设计男生租房方案,4、5、
6小组设计女生租房方案,最后再综合出最合算的租房方案。
再次是创设吃饭情境,在解决吃饭问题时,要求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口
味,自由选择,但要注意不 得浪费,口算自己一餐饭得花多少钱?旨
在对小数的加、减法进行复习,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节约的良好习 惯。
最后是创设门票情境,运用多媒体屏示信息,请学生合作讨论,算一
算老师带3200元 买门票,够吗?买哪种票价合算?旨在培养学生的
估算能力和领会买门票的策略。
以上这一环 节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
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们体会到数学与生 活的密切联系,掌握
到一定的生活技能。这样的教学设计,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

77



进师生和生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
能力。
第三环节:反思交流、形成技能、感受快乐
全课总结时问学生:“在这次的模拟旅游的活动中 ,你们发现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反思交流中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懂
得数学 的真价值,从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形成技能,为解
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第四环节:活用数学、课外延伸、提高能力
新课标倡导教学活动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 实践。基于学生已
在反思交流中形成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本课的实践活动是—
—为来参 加此活动的21位老师,设计一个旅游黄果树瀑布的计划,
旨在灵活利用身边资源,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为学生提供课外从事数
学活动的机会,提高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使
课内 的学习与课外的实践做到有机相结合。









78













《什么是面积》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什么是面积”是北师大版版第六册第四单元面积的 第一课时,本课
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的,是 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
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打 下良好的基础。是整个
小学数学几何知识的基础内容。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
中有 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因此教材在编排上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
生活经验,分二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认识 和体会。先安排图色比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入课题;接着进一步比较手掌、硬币、数学
课本与练习本等实物面积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

79



大小,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第二层次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
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
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 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为后
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与老教材的编排有很大不同。
因此 ,教学中采用了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让学生从
活动中逐步感知,逐步体验,通过师生、 生生相互间的互动作用来完
成。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理解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通过教具 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让学
生在观察比较及操作过程上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初步感知面积
的 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教学法:课一开始,创设“涂色”比赛形式导入 ,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习新知作了较好的铺垫。
(2)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实物、 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习兴趣,愉快学习新知。
(3)认知冲突教学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低中年级操作随

80



意性大,对学生的操作必须适当指导启发,另外根据认知冲突论,教
学中我不断设置矛盾冲突,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合作、操作学习法: 切实体 现学生主体地位,加强操作实践
活动,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理解概念。充分调动学生手、口、眼等多种器官参与探究学习活动。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 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1、比赛活动:教师出示一个小正方形和一个大正方形,挑选男女生
各一名,进行涂色比赛。
2、学生比赛。
3师问:你们觉得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图形一大一小,大图形花的时间要多。
师:那么图形的大小指的是图形的什么呢?(生:面、面积)
4、引出课题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体的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由学生感兴趣的比赛活动情景引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
很自然地引入新知)
(二)初步感知面积概念
1、说一说:你们生活中都见过哪些面呢? 生:黑板的面、桌子的
面、冰箱的面、……
2、摸一摸:铅笔盒的面、数学书封面、桌子的面

81



3、比一比:
①教师的手掌和学生的手掌。
让一个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手掌,教师同时也展示自己的手掌, 让全
班其他同学比一比两个手掌表面的大小。
② 1元硬币和5角硬币。
③数学课本的面和数学练习本的面。
师:我们在比它们的什么?(生:面的大小)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怎样?
生:面有大有小。
(三)、结合具体实例说说面积的含义。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这个物体的面
积。(板书:表面的大小 面积)
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说。
课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几个人说)
回忆一下,你刚才摸的是物体哪个面的面积?能照样子说说看吗?
(指板书)
(四)、联系生活拓展。
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吗?能比比它们的大小
吗?
先小组说,再集体交流。
小结:看来面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很普遍的,只要大家多
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82



(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
说,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适时地 揭示面积的初步含义,并让学生直
接使用“面积”一词进一步观察、比较和描述,加深了对面积意义的< br>理解。)
(五)、实践活动:
(1)制造认知冲突。
投影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谁的面积大,谁的面
积小。
师:你们觉得哪个图形面积大?
生:长方形面积大
生:正方形面积大。
师:看来有争议。有什么办法知道吗?那现在你们就利用学具分小组
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吧。
(2)体验借助工具比较图形的大小的方法。
①学生拿出剪好的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附页2中图5)
②小组活动。
③学生汇报。(投影显示活动结果,并配合课件演示几种比较方法)
生1:我们小组是用摆硬 币的方法,长方形共摆了10个5角硬币,
而正方形共摆了9个硬币,所以我们认为长方形面积大。
生2:我们小组是用画格子的方法,数出长方形的格子要比正方形要
多。
生3:我们小组是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要大

83



一些。
小结: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用多种方法,尤其是可以借助工 具进行比
较大小,在用画格子,数格子的方法时,所画的每一个格子的大小应
一样大。
(学生自己探索比较的方法,然后在小组和班级内交流自己比较的策
略,如用硬币摆、画格子、剪拼等 ,并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使
学生从中学到比较的方法,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 br>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
(3)创意大比拼,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1、创作要求:在方格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
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2、活动思考:通过这次活动,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
(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各异。)
3、让我们用画笔把图形美化一下,选一个图形,用蓝 色笔描出图形
的边线,用红色涂出它们的面积。展示学生作品。
师:图形上一周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红色部分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六)、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知识?(面积、面积的含义、
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七)、巩固练习:课本第41页的“练一练
分享到新浪微博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阅读(34)|评论(0)|收藏

84



(0)|打印|举报






《量一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北师大教材小学数学第六册P42—43内容,以及相对应的练习题。
2.教材简析:“量一 量”一课是“常用面积单位的认识”。这
一课是在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能够初步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 础上
进行教学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的“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
位,长方形、正方形的 特征,是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基础。本课教材通
过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使学生认识到测量标准不同则测量 结果不
同,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于是引入面积单位。因为物体的表

85



面有大有小,所以要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面积单位,即: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认识。通过学习,正确地运用这些常用面积单位
来估计物体的面积。
3.教学目的:
⑴.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感
知1 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
⑵.能根据物体表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并能初步运用
面积单位估计物体表面的面积。
⑶.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空
间观念,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 的密切联系。
⑷.在小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
的表象。
难点:在生活中会正确使用面积单位1平方米、1平方分米、1
平方厘米。
5.教具学具:

86



教具: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各一个及电脑
教学课件。
学具: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个。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 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与面积单位有关的常识,如:我家房子
的面积是100平方米,龙泉每平方米的房价约 是3000元等,但学生
头脑中并没有形成面积单位的概念,在学生看来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
更 抽象、更不易理解。因此,在认识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身
体上或者生活中找到与面积单位大小相 近的面,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来
理解和记忆面积单位,会让学生较快地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
象。学生建立面积单位表象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单位估计生
活中物体表面的大小,在应用的过程 中使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更加
深刻。
三、.说教法学法。
㈠.强化感知,主动参与
本节课根据学生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宗旨,让学生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
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 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
调动学生多种感观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

87



过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创设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
围。
小学生认知 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看一看、数一 数、比一比、议
一议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
的位置,解 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㈡.矛盾激趣,引导探究。
数学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除了源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外,还有解< br>决数学内容矛盾的需要,本课注重揭示和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
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 知欲望,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我创设了
一个“用数方格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问题情境。第一组两 个
图形方格数不一样多,但每个方格大小相同,第二组两个图形方格一
样多,但每个方格的大小 不相同,使学生在矛盾中意识到要用统一的
面积单位进行测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也使学生明白了规定 面积单
位的原因。
㈢.突出重点,促进迁移。
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认识平方厘米 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
自己动手量边长,比一比、记一记、量一量等活动去理解1平方厘米。
在认识1平方分米、1平方米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迁移

88



和推导的形式来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
础上,培养他们的迁移和推理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过渡引入
这部分我设计了“判断下面哪些是面积?”
书面的大小 文具盒的表面 数学书的宽 小明的身
高 手掌的大小 汽车的载重 菜园地的地面
菜地四周围的栅栏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面积的认识,让学生正确判别出面积、
周长、长度、质量)
2.制造矛盾,引出面积单位。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出示两张肉眼可以观察出并可以用 重
叠法比较的两张长方形纸,然后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
比较两组长方形的大小, 在比较的过程中使学生想到用眼观察和比较
都不能判断的情况下,可以用数方格的办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接着我
又创设方格多少不能准确比较面积大小这一矛盾情境,即:两个面积
明显相等但格子数不 同的长方形和两个面积明显不等但格子数相等
的长方形比大小,引出要有统一的测量标准——面积单位。

89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讨论:学生意识到,格子 大小不同,不
能根据格子的多少来判断面积的大小,只有格子的大小相同时才能根
据格子的多少 判断面积的大小。引入只有统一了面积单位才能更准确
地知道面积的大小。)
3.动手操作,联系实际,形成面积单位表象。
通过实际操作,发展空间观念是促使学生理解 和掌握基本知识和
技能,学会数学思考的一个重要策略。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我先让学
生自学课 文,出示自学提示,并设计了多种实际活动,既有让学生从
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大小的正 方形,并摸摸它们,再
量一量它们的边长,也有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大小
大约 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既有用面积单位测量身
边的物体的大小(如“橡皮擦的一个面, 课桌面”)也有估测一个物
体表面的大小(如“课本封面,黑板面”)通过一系列这机关报实际
活动,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面积单位这基础知识和测量,估测等基本
技能,还帮助学生建立了1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空间
观念。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活动,结合生活常识,让学生更 直观地感
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4.应用知识,拓展思维。

90



在学生已经建立了关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 1平方米的大
小的表象后,为了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欲望,我设计了考考你——选择
合适的面积单 位填空,和当小老师修改小东的日记,进一步检查面积
单位这个抽象的知识在实际中应用。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实际的运用)
5.归纳总结。
结合板书巩固面积的意义,并让学生说一下学习的感觉和收获。
五、板书设计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可写作1cm2(测量
较小的面积)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可写作1dm2(测量
稍大的面积)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可写作1m2(测量较大
的面积)




91









《摆一摆》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摆 一摆》是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小
学数学第六册97—98页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的推导。
2、教材地位: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在 此之前,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
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 直接度量一
些几何形的面积。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的第一课
时,今后平面图 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
导的。因此,教学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小学 阶段平面图形面
积的教学。
3、教材分析:

92



《标准》中“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具体目标要求为“探索并
掌握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
积”。教材从估测三个长方形面积开始,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然后,
教材安排“摆一摆”的探索活动,让学生经历通过实验研究建立数学
模型的抽象思维过程,通过测量、操作、观察、比较,发现长方形面
积与长、宽的关系,从而建立长方 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通过类比推
理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起长方形、正方< br>形的面积公式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但是,
教材未能使学生感受到面积计 算公式的必要性,还有按照教材的内容
实验操作明显带有盲目性,即学生的探究活动的方向不明确。
4、学情分析
对于长方形面积的知识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的学生可能已
经看书 了解了一些,前面的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也有了一些体验,有的
学生在课外学习中已经学会长方形面积的计 算方法,但即使学生已经
知道了计算方法,也不一定是获得真正的理解,特别是空间观念的培
养 上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努力让学生亲身经历面积计算公式
的形成过程。
5、学习目标:
⑴、认知目标:

93



①、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
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实验--发现-- 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
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⑵、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
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6、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
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 公式。
7、学习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说教法与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小学生学习小学数学是儿童主动建构其
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完全 是自主的活动。《课标》同
时指出,数学课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
的重要方式。……”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94



基础及年龄特征。因此,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自主探究”
的学习方式。
首 先,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课的伊始,
教师通过创设:教室的地板铺上地毯,应该 买多少地毯呢?让学生在
这一现实的情景中,提出疑问: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可以直接求出
一 个长方形的面积呢?从而,进一步思考: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
什么有关呢?这样,让学生在现实的生 活中产生数学问题,使学生产
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其次,引导学生自主经历解决问 题的过程。《课标》指出,学生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去构建对数学的理解。因此,
关于发现“长方形面积=长×宽 ”这一关系的学习过程,努力引导学
生自主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让 学生小组里分工、合作完成(1)估
计每个长方形的面积(教材p45三个图);(2)用1c㎡的小正 方形
摆一摆,看看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面积又分别是多
少?(3)填表,观察 、找规律。
这一过程学生通过量一量、摆一摆、观察、找规律的方法,初步
得出长方形的面积 与它长和宽有关的重要发现,即得出长方形的长×
宽=面积的初步结论。

95



接着,让学生独立运用结论,抽象归纳出计算公式。
问:是不是所 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的长乘以宽来计算呢?让
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让学生,拿出事先剪好的任意 长方形,各自
操作、探讨、验证。
这一部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 发现,
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
教学,同时又培养了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
用。通过进一步的验证,集体交流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 算方法,即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结论。
“引导”体现了教师的作用及其必要性。引导创 设情景引导学生
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接着,教师再安排两组图形直
观比较它们 面积的大小,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和他的长
与宽的长短有关。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长方 形的面积和他的长与
宽的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时,再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摆
一摆 ”、填表、观察比较、找规律、推理等活动,探究出长方形面积
=长×宽的关系。最后,再引导学生结论 进行验证。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猜一猜,教室的面积有多大?学校操场的面积有多大?

96



师:如果我们要把教室的地板铺上地毯,应该买多少地毯呢?你
想要 怎么算出这个间教室的面积呢?
小结:显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果都用面积单位比、摆或画
格子的办法来算出一些图形的面积是不现实的,那么有没有比较简便
的方法可以直接求出一个长方形的 面积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
究的问题。(板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1、 猜一猜: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什么有关呢?
A、生自己猜一猜。
B、说一说,你是怎样猜的?猜的根据是什么?
C、比比看谁的眼力好。
(1)出示一组等宽不等长的长方形,提问:这两个长方形哪个
面积比较大?
(2)再出示一组等长不等宽的长方形,提问:这两个长方形哪
个的面积比较大?
小 结:通过刚才这两组长方形的比较,我们发现了,大家的猜想
是正确。那么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具 体有什么关系呢?接下
来,我一起来研究这一问题。

97



B合作探究
。提出活动要求。
。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交流汇报。
A、为什么,“长×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B、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集体交流、汇报。
(三)运用结论,抽象归纳。
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的长乘以宽来计算呢?让
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
1、让学生,拿出事先剪好的任意长方形,各自操作、探讨、验
证。
2、归纳计算公式。(课件演示)
(四)转化与应用。
1、研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 设疑:知道正方形的边长,能直接求出它的面积吗?

98



2) 说说理由。
3) 验证。引导学生用研究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来验
证(利用p46试一试的图)。
4) 引导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有什么联系?
(五) 归纳学法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是怎样研究的?研究的结果是什
么?
总之,为了让学 生学好《长方形的面积》这课知识,我是尽量多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 在学生探索
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这样,学生才 真正学到了知识。









99











《铺地面》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下面我将从教材、知识基础、教学目标
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
单 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 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
元很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
位,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面积计算和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的基础上
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 ,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
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00

玩世不恭是什么意思-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教务系统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班干部竞选


预备党员考察表范文-公务员考试咨询电话


保护视力桌面壁纸-祭奠英烈寄语


山西招生考试网官网-妇女节活动主题


汉字的字谜-安全保卫工作总结


中国林科院-幼儿园保健工作总结


圣诞节吃什么-四字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