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六单元 说课稿

温柔似野鬼°
884次浏览
2020年09月15日 18:4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女人被打屁屁-建议书


6 面积 :面积和面积单位 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面积和面积单位》。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和教法、学法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本节内容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
生初步 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
提供了思维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
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 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
按照先认识面积,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 用的面积来展开的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 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br>平方厘米、平方米、形成正确的表象,并会应用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情感目标: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力和估测能力
三、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法、学法
活动教学法:即 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生活情景,提出数
学问题,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 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它遵行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 p>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识的起点。教学中要
注重直观演 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
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直观经验
五、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两把不同的尺子,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
大小不同
2、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 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来实际问题抽
象成数学模型。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 间飞跃。
(二)探索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的面积
(1) 观察身边的很多物提,比如黑板、红旗、桌椅、书本等,让学生指出他
们的表面在哪?
(2) 让学生比较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便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板书)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1) 课件出示各种规则及不规则封闭图形,让学生说出什么是封闭图形
(2) 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
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概念:
通过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和封闭图形大小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面积的概
念。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
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 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识冲
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 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
长方形上拼摆
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 形,操作中比然出现矛盾:
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 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
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 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
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
程,也是经历统 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 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
方米)
②拿一拿:从 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
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
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土地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指定不需要学生的探究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
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 ,充分感
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
作用。
(四)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第76页第2题 。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
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我遵循 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面积
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 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
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五)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
么?
设计 意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
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 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六、 说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表面
或 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封闭图形
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设计意图:面积的概念和常见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
出教学重点,更有利 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6 面积 :面积和面积单位 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 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
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 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
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 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
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 行的。
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
“由线到 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
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
注重 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
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 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
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 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
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
表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
表示从未听 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
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 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 积单位一词”,
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 br>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
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
于它们实际大小 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
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 2)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
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说教法和学法

我选择的基本教法、学法有: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
学问题。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
从生 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 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
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 中学
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 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 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
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
大小不同。

2.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课 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
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环 节中,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
表面”的经验呼之欲出,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 间飞跃,引出对“物体
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 br>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 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
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一词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
么说?

2. 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数学方法就是数学的行为。比较中 ,我会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
叠、割补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 面积。』

3. 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
们的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简单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
或封闭图形的大 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 亲身经历,通过与
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 br>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
践、体验活动中, 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4. 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 比
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知冲突,
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
形上拼摆。

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 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
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5)汇报:选择的图形 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
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 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
单位最合适。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
重要 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
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 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
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5.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
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
示面 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
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能记住,做过了就理解。” 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
学生探究。这一 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
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 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
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 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 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
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 小资料:有关各国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由此想到
了什么?
『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
单位的认识,并结合 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
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
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 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七、说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面 积的概念和常见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
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 正确的概念。』
6 面积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一课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 77、78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
经初步认识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长
方形的有关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 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
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 的面积都可用长×
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根据教材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长使学生经 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
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索, 概
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
含的厘米数与 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以至关系到整个小 学
阶段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平
面图形面积的 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
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知识的重点。
本节课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经历获得新知的
学习过程。
2、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 节课
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和操作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
学生多种感 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法的选择以发现法为主、
操作法和演示法为辅。


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两个长方形纸片。
在学法上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创设操作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培
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
3、运用电脑辅助教学和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教学程序:
(一)课前谈话,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用面积单位 铺满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
的面积的谈话来导入课题。使学生明白要学什么,知道用已有的 知识来解决新的
问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 习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让
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 公式的得出时,改变了
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
1、让学生动手操作,用 单位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组成不同的长方形,并
完成表格。并将长方形的长,宽,以及面积的数据 统计出来。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交流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
关 系,并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了长方形的长所含厘米数×宽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
含的平方厘米数。初步得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运用结论,抽象归纳。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的长乘以 宽来
计算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以此提问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要求学生通过现 有的材料,各自操作、探讨、验证。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
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发现, 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能力,充分体


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方法,
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结论。
(三)实现转化。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 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
而是在完成教材78页做一做中第2个图形练习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 算迁
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
方形的面积 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巩固应用。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让学生完成如下练习:
1、试一试:教材78页例3
2、练习十九第二题。
3、判断
(1) 长方形面积公式是 (长+宽) ×2。 ( )
(2) 长方形的长10米,宽5米,面积是50平方米。( )
(3) 有一块正方形的桌布,边长9分米,它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 )
(4)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4、提高延伸
下 图:有一块长方形的园地,中间有一口正方形的水塘,周围是菜地。请你算出
菜地有多少平方米?

8米

20米

25米







通过这一基础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解决一般问题。
最后,教师以提问 ,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这节课你们学了哪些知识?这一
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补充,使 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
个完整的体系。
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这课知识,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
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 师只是启发者、
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学生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6 面积 :6 面积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
教育六年制教科 书第77—78页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例1。在
此之前,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 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
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 于平行四边形面
积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在学习和研究这一内容后,
让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
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小组合作,师生交 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 发现长方
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


得出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学生掌握了
长方形面积计算 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 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2、学习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
式进行计算。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
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⑵、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
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3、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说教法
新 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
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 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
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 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 br>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起着对学生进行积 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
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 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
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 把自己的所


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的
热情。
三、说学法
课前先让学生自学有关内容: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 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
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上课开始先让学生< br>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全班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
一猜:长方形的面 积是怎样计算的。接着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
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让学 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
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 养了学生的
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
方式 。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
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 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
一、出示导学提纲,反馈自学情况
1.自学数学书第77至78页。
2. 准备1 0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并用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
方形拼成摆不同的长方形,可以有几种 摆法?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3. 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
4. 尝试完成数学书第78页“做一做”。
二、猜测 。
师: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学生可能会说与长方形的长、宽有关,也许还有的会说与长方形的周长有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用算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板书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三、自主探究


1.提出假设。
问: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到底有什么关系?
学生大胆猜测。
2.操作验证。
3.归纳总结。
学生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教师追问:求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长方形的哪个条件?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充足 的空间,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活动
中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 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
解。]
4.反馈练习。
(1)试一试
(2)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仔细观察 3 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5.正方形的面积又该怎样计算呢?你能概括一下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吗?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四、实践应用
1.计算下列面积。
(1)、门面长2米,宽1米,它的面积是( )。
(2)、黑板长4米,宽1米,它的面积是( )。
(3)、一块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0厘米, 它的面积是( )。
2.一张长方形的餐桌,桌面长14分米、宽9分米。要配上同样大小的玻璃,
这块玻璃的 面积应该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块玻璃台板,面积是 24 平方分米,昨天不小心打破了,想配一块大小
相等的玻璃,请你们想一想,它的长和宽可能是多少?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1)长是 6 分米,宽是 4 分米;
(2)长是 8 分米,宽是 3 分米;
(3)长是 12 分米,宽是 2 分米;
(4)长是 24 分米,宽是 1 分米 。
结合实际生活,考虑哪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哪种情况最合适?
师出示已打破的玻璃台板。
师:现在你能确定它的长与宽了吗?
生:量出宽、就可知道长。
实际量一量,并计算。
24÷4=6(分米)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层层深入,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新知。联
系生活实际,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 与生活的联系
及数学应用价值的同时,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从一张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图形
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疑惑?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 组合作学习为基础,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猜想验证;
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 境、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
方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动,变被动的教 为让学
生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我们的学生就会萌发创新意


6 面积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 说课稿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的一节综合< br>复习课。由于三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比较薄弱,并且这部分知识
相对比较独立,所 以造成学生学习差异比较明显。空间观念较强的学生能灵活运
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而空间观念较 差的中下层生(特别是学困生)对此知
识是一知半解的,有的能说出公式,但不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有的概念不
清晰,导致求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公式混淆;少数学生则公式不熟练。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设计是使学生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分
析、比较等方法,发现并解决现实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将内在的知识转
化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材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建立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br>在讨论、归纳整理的活动过程中,树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学数学、
用数学的好习惯 。
2、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进一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
象,能根据 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能对物体面积进行估测,并能进行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能利用
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进一步明晰面积单位的大小,以及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
区别。
三、方法的选择


数学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实际上就是学生将已有知识按照自 己的理解方式进行重
新编排,进而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 br>我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为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
设计上力求充分体 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研讨式和体验式的教
学方法,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力争把整理复习过程变为动态的自
主探究过程。
四、教学程序设计
层次一:明确任务,构建知识网络。
课一开始,直接出示课题,然后引导学生看书,说说这章 学过哪四个主要知识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拟出一个提纲,并将这几个知识点板书出来。这样开门见
山,学生一下子就可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置身于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氛围之中,
一种强烈的参 与欲望油然而生。
层次二:回忆整理,解决疑难。
学生根据提纲回忆知识点,把整理的结果 填在学习卡里,形成知识网络。这样一
来,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由学生主动参与,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探究 意识。学生对
于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便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对学生存在的疑问,我把问题输入 课件展示出来,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学生解
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指点。比如学生容易把长度单位和面 积单位混淆,就运用
课件演示,说明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这样设计意在放手让学生大胆说,< br>让他们拥有展现自我的空间。
层次三:探究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 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
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 中的应用价值。”为巩固
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一组题。
1.估计一下教室地面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如果知道教室的长为8米,宽为6米 ,请问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要在教室的天
花板一周围上装饰线条,需要多少米线条?


2.小刚房间的一面墙壁长6米,宽3米,墙上有一扇窗面积是3平方米,现在
要粉刷这面墙壁 ,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
3.一辆洒水车每分行驶6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直行9分,被洒 水的地
面是多少平方米?
4.一张长方形的纸,长9厘米,宽4厘米,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后,剩下纸
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小明用3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6.有 两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长18厘米,宽9厘米,拼成一个正方形,它的周
长是多少?拼成一个长方形, 它的周长是多少?拼成的两个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是多少?
课快结束时,我还出示了一道思维拓展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一个农民伯伯把两块 同样大小的地分给了他的两个儿子。有一天,哥哥给他的地
围上了篱笆。弟弟用同样长的篱笆去圈,结果 发现篱笆不够围一圈。这时,两兄
弟发生了争执,都认为对方的地比自己的大,认为老父亲不公平。

6 面积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 容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
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知道了 面积单位和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进行单位换算的必备 条件,也是为
今后探索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打基础。
2、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具体目标要求,我制定本
课的三个目标:
(1)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单位的进率,会进
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推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3 )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
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 系。
3、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4、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及其与长度单位间进率的区别。
二、说教法
这是一 节数学概念课,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基于新课程“教
师的教不再是‘给学生一份知识的行 囊’,而是为学生搭建探索知识的平台”的
理念,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 方法,放手让学生
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
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让学生在学习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数学知
识的同时,也学到对终 身发展长久起作用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数学思想
和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复习已学单位间的进率,引导学
生建构“面积单位间进率”数 学知识,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探索知识,
与同学合作交流,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 识的来龙去脉。通过师生、
生生互动、探究合作等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联系 生
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五、教具准备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卡纸、直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同学们还记得数位顺序表吗?
……万 千 百 十 个


(1)谁和谁是相邻的数位?
(2)相邻的两个数位的进率是多少?
2、在我们学过的单位里,有没有邻居?它们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时 分 秒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吨 千克 克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在复习已学单位进率的基础上引出课 题,提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引入衔接
自然,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新课后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间的进率)
“看看课题,你想在这节课里学到什么知识?”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探索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1)出示一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这是一个……?要想知道这个正方形的面积,该怎么办?
指名答
(2)请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正方形卡纸和直尺,大家一起寻找答案。同桌< br>二人合作,测一测、算一算,这张卡纸的面积是多少?然后回报结果。
有的学生测得卡纸的 边长是1分米,算出其面积是1平方分米;有的学生用
厘米做单位测得卡纸的边长是1厘米,算出其面积 是100平方厘米。根据大家的
测量计算结果,你们有什么发现?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汇报交流,得出结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在学
生汇报的同时板书:
1分米×1分米=1平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
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鼓励学生的各种想法。
(“教师只是课 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以上环节重在以学生
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自己的方 法解决问题,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
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2、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间的进率是100,请猜想平方米和平
方分米间的进率是多少?
有学生会猜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所
以平方米 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也是100。
只是猜想不一定正确,有什么依据来说明1平方米=100平方 分米?鼓励学
生结合已经写出的板书内容,独立思考。如有困难可与同桌商量请求帮助。
(因为有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进率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经历,学生
很快就能想到平方米和平方分 米间的进率就是100。与同学商量的目的是使自己
的说理达到条理性和完整性。)
学生汇报,教师边板书:1米 × 1米 =1平方米
10分米×10分米 = 100平方分米
100厘米×100厘米=10000平方厘米
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教师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小小年纪的你们就能用寻找证 据的方法来证实某一
种想法是否正确,这种数学思想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用得很多,但愿你们将来成为一名对祖国、对人民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3、归纳总结:
认真观察板书内容,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1米=10分米,那么1平方米=100平方 分米;1分米=10
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对应的


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还发现1米=100厘米,那么1平方米=100 00
平方厘米…
(让学生观察有条理的板书内容,调整知识结构,疏通知识网络,很好地 突
出了本课的重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
得到进一步升 华,也就是新知识的“再创造”的具体体现。)
(三)巩固运用
1、5平方米=( )平方分米
5米=( )分米
30平方米=( )平方厘米
6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8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800厘米=( )分米
2、我是小法官
1平方米比1米大。 ( )
50平方分米=5平方米 ( )
每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 )
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8平方分米。 ( )
3、一个长方形花池长30分米, 宽比长少10分米,这个花池的面积是多少
平方分米?如果每平方米可种6棵荷花,这个花池一共可以种 多少棵荷花?
6 面积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说课稿二
一、分析教材
面积单位间进率是《人教社》九义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位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面积 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
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这部分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
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
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 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
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 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
积计算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 间的进率。同时它也是学生在以后四年级
学习的小数与复名数和与面积有关的应用题及在生活中解决与面 积有关的知识
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设计本课时我们力图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多 种活动中获得多种
感观认识,抽象出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我们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使学生明了活动目的,亲身经历比较完整
的探究过程,获得探究的体验。
二、说教材的三维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
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重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难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三、说设计意图
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组的教师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教材,先
后尝试了多种不同的教学设计,下面仅结合课堂教学中的三大环节(开课、活动
操作、练习设计)来简 述一下我们的研究过程及我们对每种设计的感受。
1、第一环节开课的研究


关于开课的研究,第一次试教,学生回忆长度单位复习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引
导到面积单位的研究。这里教师让学生通过画1cm、1dm的线段,1cm2、1dm2的
面积来引入 。第二次教师拿出一个长方形(面积是1 dm210 cm2)让学生猜它的
面积是多少,学生会选择 以平方分米为单位来描述大小,当老师用1平方分米的
正方形进行覆盖发现多了一点,给学生制造研究的 动力,学生用低级面积单位去
描述,并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思考展开对面积单位的进率的研究,第三次试 教叶
靓老师出示三个不同大小图形,分别是正方形、长方形让学生选择手中的学具研
究得出三种 图形的面积。由于3号图形是1dm2也就是100 cm2,从而揭示cm2
与dm2之间的进率。第 四次试教我们回归课本,从回顾长度单位的进率迁移到对
面积单位的进率的学习。
这四次 开课研究每次的侧重点不同。第二、三次的导入设计突出了面积单位
的应用价值,试教发现分散了教学重 点,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认知障碍,重点不
够突出。
而第一、四次开课研究目的性更强, 直接引导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探索。尤
其是第四次的教学设计借用多媒体使学生对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关 系产生强烈
的视觉冲击,有效的排除了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这一知识点产生的负迁移效应。
2、第二大块:探研活动的教学设计
这一个教学环节我们设计了很多种不同的活动形式
第1次是学生分小组活动探究,叶老师把学具全部提供给学生,学生活动内
容丰富有摆一摆,有用面积计 覆盖、有用尺量一量等,但我们发现容易造成小组
活动混乱,我们应引导他们有条不紊地操作,而今天叶 老师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
的一种或二种学具进行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满怀疑惑和好奇去探索。首先让
学生思考和选择工具(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先思考、再动手)同时教师鼓励学生
用不同的方法展 开研究。不同的方法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
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样,通过猜想、研究、验证等一系列的过程,充分放手让学生研究、发现、
归纳、总结, 学生不仅学会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且还培养了学习的意识。


对于书本的使用, 叶老师也没有忽略,教学完这一环节后叶老师指导学生阅
读课本,帮助学生学会用教材来学习,必竟教材 是学生学习的文本。
3、第三大块,练习
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 课堂上,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
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叶老师结合 日常生活
情形丰富特点,设计开放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应用,促进自身主动发展。学
生探索 出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后,有一种应用的期待,“我努力的结果究竟能解决
什么问题呢?”马上引入实践应 用。
本节课,我们对练习的设计有这样一个思考
“本课我们到底练什么?”
虽然这节课我们认为:是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如果练习仅仅停留在面积
单位间的换算是不够的。
我们的看法:
1、继续夯实对面积单位进率的认识,所以在叶老师的练习中出现了针 对实
际物体填写合适的面积单位,再对面积单位进行换算的练习形式。
2、本节课的练习形式多样有填空、连一连、实际应用。
能有效帮助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3、如何使练习具有延伸课堂的效果
对于一节课的学习是不是就是40分钟?答案是否。
教师在课常上教给学生的知识与方法如何换变 成学生的能力,怎样让学生的
学习延续到40分钟以外?在本节课中,叶老师引导学生用各种不同方法, 引导
学生得到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叶老师在课的最终提出的思考题给予那些学
有余力的学 生继续研究的目标,鼓励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数学思想
去继续研究。


6 面积 :公顷、平方千米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84页。公顷和平方
千米是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 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
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
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
和平方千米。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对 数学有
较浓的兴趣,思维较活跃,好动,想像丰富,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所
以我在教 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我主要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索、交流,发
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最佳 的教学效果。
三、学习目标的确定: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 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
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 知识,
发展思维。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学习
目标: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和
1平方千米的实 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
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能
力。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 1
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四、说教法和学法
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巧设悬念,以现实生活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望。 小学生的认知 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
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摸一摸,看 一看,量一量,摆一摆,
数一数,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
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
维的不断突破和 发展。数学课堂应是一个多向互动的环境,重视师生之间、生生
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和组织学 生合作与讨论,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
径,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在集体中进行知识和经验碰 撞,有助于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思维更活跃、更发散。
五、说教学流程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
实处,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可能把
实践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成为一 个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
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口算训练:(3分钟)
300×20= 100×10= 13×100= 20×500=
40×200= 3×400= 50×70= 600×30=
700×10= 800×20= 15×20= 30×14=
(二)、复习旧知,揭示课题(3分钟)
1、说出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指名完成下列单位换算,并说出换算的方法。
7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9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3、(出示84页主题图)
谈话引入:同学们刚才看了这么多图片,体育场、森林、 首都北京的面积都
很大,测量这种较大的土地面积时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位新朋友。(板书课题)
(三)、以标导学,探究新知:
1、自学提示:(2分钟)
①自学课本84页,划出重要的句子。
②认识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及单位之间的进率。
③阅读“生活中的数学”,感受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学生自学(7分钟)
师:自学时想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每个知识点可用横线划
出,疑难问题要记录下来。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自学过程,掌握学生自学信息。
3、自学反馈(8分钟)
汇报自学成果:
① 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②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公顷,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就
是1平方 千米。(同学们想象一下)
师:认识了 1公顷、1平方千米。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加深
记忆,帮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
③教师引导学生感受1公顷、1平方千米有多大。


我们的一间教室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 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和起来面
积约是1公顷? (200个) 空旷的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140个足球
场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
④问:你知道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关系吗?(引导学生推算。)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4、教师总结:(2分钟)
这节课学习了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还学习了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这些知识要牢记
在心,才能正确运用。
(四)、巩固练习:(8分钟)
1、课本85页第1、2题
2、填空:
4公顷=( )平方米 20000平方米=( )公顷
5平方千米=( )公顷 80公顷=( )平方米
3平方米=()平方分米 900平方米=()公顷
(五)、课堂检测:(7分钟)
1、填空:
8平方千米=( )公顷 6公顷=( )平方米
40000平方米=( )公顷 100公顷=( )平方千米
700公顷=( )平方千米
北京世界公园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微缩景观公园,面积约47( )。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平方米,也就是( )公顷。
面积是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 )米。


2、在○填上“>”、“ <”或“=” 。
3公顷○3000平方米
500公顷○5平方千米
70000平方米○7平方千米
6公顷○600平方米
3、某农场有一块长方形的 水稻田,长是800米,宽是400米。这快水稻田
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板书设计:
公顷、平方千米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六、教学建议: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3、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4、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5、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6 面积 :公顷、平方千米 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公顷是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在三年级(下册)教学
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
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果用于计量面 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
此需要公顷。让学生认识1平方千米,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发现 平方米、
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本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 步形成1公顷的观念,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
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结合土地面积计算 ,应用平方米与公顷、平
方米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能方便地表达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面积;整
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测量和
计算大面积的土 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以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为基
础,告诉学生其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掌握平方千米和公 顷间的
进率,会用进率进行换算。
2、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比较形象地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
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概念。
教具准备: 挂图一张,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体现我国地大物博的资料。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老
师启发引导, 师生交谈,图像信号法,课堂讨论、交流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感悟、
探究让学生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 道平方米与公顷以及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
并利用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 主参与知识的发
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学习新知、巩固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 力的发展以及思想
品德形成的有效途径,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以 “联系生活,提炼新知——学习新知,建立表象——应用巩固,深化拓展——全课总
结、深化认识”的四 大教学流程展开教学,这样能给学生更多的主动参与、积极
思考的空间,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在获得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
思维,培养能力。具体的教学程序是这样的:
1、联系生活,感受新知
2、 学习新知,建立表象
猜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认识 1平方千米:结合实际,进行估算;我们学校
的面积大约是5公顷,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面积才是1平 方千米呢 学习土地
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顷?你能推算出来吗?
学生尝试,小组交流,说出推算过程。
3交流,完成板书: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1、同桌交流自己对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认识与掌握情况
4应用巩固,深化拓展
(1、运动场面积、居民小区占地面积、我们市的面积、江苏省面积以及我国
的领土面积用 哪个土地面积单位较合适呢?
出示练习十三第7题;出示从同一幅地图上描下来的5个省的地图, 估计出
其他四个省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5、全课总结,深化认识.



2016年河南高考分数线-关于爱情的格言


春天的好词好句-销售月工作总结范文


永远的雷锋-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都柏林城市大学-医药代表面试技巧


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祖国在我心中作文


黄河科技学院主页-把握现在


专业术语翻译-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


我的心爱之物-监外执行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