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单元分析解读

温柔似野鬼°
640次浏览
2020年09月29日 05: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2014考研国家线-中秋节贺词

2020年9月29日发(作者:张敬轩)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单元分析解读
1.正气歌
本板块是小学生进 入6年级的第一个学习板块。本板块主题为
“正气歌”,取材于《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的五言长诗《正 气歌》。
本板块共有3课,内容分别是歌词《苏武牧羊》、七言律诗《过零丁
洋》、七言绝句《 狱中题壁》和五言绝句《绝笔诗》。这个板块课文
的内容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颂扬人间浩然正气、抒 发胸臆、表达
作者坦荡的情怀。在情感基调上,本板块课文突出了一个“爱”字。
爱国,所以甘 洒一腔热血;爱民族,所以不畏凶悍强敌。苏武历尽苦
难信念不改,文天祥面对亡国痛楚慨然赴死,谭嗣 同为强国信念情愿
献出生命,吉鸿昌义正词严抨击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爱是
产生信念 的基础。6年级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提升时期,也是树立人
生观的黄金时期。本板块在落实语文学习任务 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
生观两方面都有切实意义。
苏武牧羊
教材分析
本 课是一首歌词,由蒋荫棠创作。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
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 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
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本课篇幅不长,
韵脚清晰,语句长短适宜,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
资料把课文内容读懂,并产生真切的 感受。
过零丁洋


教材分析
本课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作品。公 元1278年,文天祥抗元
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崖山(在
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
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 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南宋将领张世
杰,文天祥严词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
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连称:“好人!好诗!”
竟不能再相逼。从艺术 上说,此诗是大气势、大手笔,在具体表现手
段上同样是别具匠心。开头两句从概括回顾自己一生主要经 历入手,
是从纵的方面追述。三、四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具体形容当时的局势,
从国事说到自身, 是从横的方向着笔,重在气氛情调的渲染。接下去
五、六两句则承接前两句进行具体地补充,“惶恐滩” 和“零丁洋”
是两个地名,对仗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
境的艰危,表 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没
有亲身的体验和出众的才华,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 。可以看出,前面
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
由虚到 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
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 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前
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激奋高亢。
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
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 ,主要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
是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狱中题壁
教材分析
《狱中题壁》是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所写,表达了自己为变
法情愿献出生命的决心;
2.汉语家园
《汉语家园》这一板块包括《贴春联》《对子歌二首》两篇课文。
由《 汉字家园》到《汉语家园》,虽然只是一字之差,透射出来的却
是对汉语文化层面的关注,如果说《汉字 家园》注重的是语言文字的
学习,《汉语家园》则更多地关注汉语文化的积淀。本板块的三篇课
文中,《贴春联》是节选自《红岩》的小说片断,五副对联是课文的
主体;《对子歌二首》是嵌对的韵文 。对两篇课文的学习,重在引导
学生通过学习对联这种文学形式、诵读嵌对的对子歌以及品味含蓄优美的诗意语言,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体会祖国
语言文字的隽永,领略汉语言的 无限魅力。
贴春联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罗广斌、杨益言的长篇小说《红岩》第1 6章。《红岩》
反映的是全国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的一场特殊搏斗,充分表现了共产
党人崇高的 革命献身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16章主要写
了1949年元旦,国民党反动派兵败如山倒, 不得不玩弄“停战”的
把戏,想骗取喘息的机会,以便聚集力量,反扑过来。在这样的背景
下, 国民党反动派设在重庆市郊区歌乐山下的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渣滓


洞的特务也在表面上对被 囚禁的革命者做出一点放松的姿态。我们的
革命前辈,巧妙地利用这个机会,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新年 联欢会,
欢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对狱中的革命力
量进行了一次检阅 ,表现了随时面临死亡威胁的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
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选入教材后有删节改动。课文按 照狱中联欢的
过程,写了唱歌、交换礼品、贴春联,其中具体描写了“贴春联”。
课文的重点、 难点也都集中在“贴春联”这一部分。具体说来,较难
理解的是五副对联字面的意思和含着的意思,以及 “猩猩”面对这些
对联的态度。课文中五副对联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从字面看,没有一
处体现革 命的词句,没有一处可以被敌人抓住把柄,但在当时当地,
大家都能领悟到这些对联中所蕴藏的欢呼革命 大好形势、赞颂革命
者、抨击反动派的内涵。正因如此,意在“挑剔”的“猩猩”看了之
后,可 能已意识到某些不同寻常的意义,但因找不出问题、抓不住把
柄,也就只能无可奈何地溜走。编这篇课文 的主要意图,一是通过对
文章中对联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对联这种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了解
对 联的特点;二是借助这样一篇饱含着作者鲜明爱憎而又有一定难度
的课文,培养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尤其是 含义深刻的对联体会作者思想
感情的能力;三是引导学生接触以描述革命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当代优
秀文学作品,从中了解革命者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感受革命者坚定
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和 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对子歌二首
教材分析


《对子歌二首》选 自《中国蒙学精选赏析》中的“声律启蒙”,
内容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风霜雨雪、春夏秋冬、莺歌燕舞 、绿竹苍
松……情境极其优美,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同时语言精练,读起来
朗朗上口,利于学 生了解对子,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

3.感悟成长
所谓“感悟”,是指“有 所感触而领悟”。在成长中感触,在感触
中领悟,在领悟中成长,这正是对《感悟成长》这一板块的最好 诠释。
这里选择了两篇耐人寻味的文章,两位作者都感触到了成长历程中显
而易见却能给人以深 刻启迪的哲理,从而有所领悟。“我思故我在”,
两位作者都在感悟中成长,取得了成功。两篇课文文辞 细腻深邃,在
小故事中体现了大智慧,易于教师与学生的心灵碰撞。因此在这一板
块的教学中, 教师能够捕捉到的教育教学契机比较多,应该精心设计,
争取在课堂上呈现精彩的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在 学习中感悟,在学习
中成长。
和时间赛跑
教材分析
《和时间赛跑》是一 篇清新、淡雅又略带淡淡忧伤痕迹的散文。
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课文首先写作者小时候在外婆去 世后,
通过和爸爸谈话,懂得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道理,接着写他珍惜
时间,与时间赛跑, 并因此受益无穷的故事。这篇课文生动,形象,
贴近生活,可使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受到“珍惜时间”的教 育。这篇课


文是按时间顺序描述的。课文中引用了多个实例,如:外祖母去世,
我与爸爸谈话,懂得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道理;太阳落山,再升
起的就是明天的太阳,而不是今天的 了;林鸟归窠,再飞过同样的路
线,也永远不是今天的了。这几个例子都说明了时间如流水一般匆匆而过,再也不会回来。再如:作者和太阳赛跑,和作业赛跑这几件事
则体现了作者是怎样“和时间赛 跑”的。例子贴近生活,很有说服力。
“真美”与“真糟”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 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作品,讲的是作者童年
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作出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 种评价对他产
生的巨大影响,作者就是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了不同方式的爱。这
篇课文条理清 楚,首先写“我”八岁时写下了第一首诗,然后写父母
对这首诗迥然不同的评价,接着写这两种评价对“ 我”的创作之路的
深刻影响,最后写出了自己对父母不同方式的爱的理解。课文人文性
较强,文 中的赞美与批评在学生实际生活中都出现过,引导学生体会
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 的爱,特别是蕴涵在严
厉批评中的爱,令学生不会在赞美中迷失自我,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
要意 义。

4.异域风情
本板块安排了三篇课文、一个表达和一个综合学习活动。 “ 异
域”在这里指外国,这一板块主要是让我们了解外国的一些风光、风


土人情等 ,所以安排的三篇课文都是介绍外国景观的,而且是一组说
明性的记叙文。《埃及金字塔》主要向我们介 绍了金字塔的位置和形
状、作用、名字的来历和几个著名的金字塔的构造以及这些金字塔是
怎样 建成的。《音乐之城维也纳》向我们介绍了维也纳这座城市,十
分生动地告诉我们音乐的神圣和维也纳以 及人们平凡的生活已经融
为了一体,它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名副其实的音乐城。《科罗拉多大
峡 谷》向我们介绍的是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它位于美国亚利桑那
州西北凯巴布高原上,为举世无双的大 自然杰作。通过这几篇课文的
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建筑、民俗等特点的同时,学习记叙说
明的表达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安排的表达内容《美
丽的大自然》也和本板块文章密切 结合,选择一处景物来写,运用学
习到的写作方法,把身边最美的景物和景物中蕴涵的民风民俗介绍给< br>大家。
埃及金字塔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金字塔的位置和形状, 名列世界七大奇迹
之首;金字塔的作用、名字的来历和几个著名的金字塔的构造以及这
些金字塔 是怎样建成的。文中运用了数字说明法、举例说明法和对比
说明法等说明事物的方法,条理十分清楚。
第1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金字塔的位置和形状。在埃及首都开罗
西南面金黄色的沙漠中,是一座 座巨大的角锥形建筑物。
第2自然段介绍了金字塔列世界七大奇迹之首,而且保存完好。


第3自然段介绍了金字塔的作用和其名字的由来。
第4至第7自然段对比写了 三座最著名的金字塔。采用了举例说
明事物的方法、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对比说明事物的方法,让我们
从这些具体的数字中感受金字塔的庄严和雄伟、不可思议的高度的科
技水平与精湛的建筑艺术。
第8、第9自然段介绍了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
第10自然段写了金字塔的雄伟和神秘,吸引 着科学家、学者、
探险家,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学生学习这篇课文首先整体感知课 文,理清文章的顺序,然后再
进一步去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大胆质疑,这样可以
更深入地学懂文章。
音乐之城维也纳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用了7个自 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维也纳这座音
乐之城,而且也十分生动地告诉我们音乐的神圣和维也纳以及人们平凡的生活已经融为了一体,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名副其实的音乐城。
课文由《蓝色多瑙河》这首施特 劳斯的风靡全球的乐曲将我们引到了
多瑙河,又由多瑙河的发源地和流经的地方把我们引到了奥地利的首
都维也纳这座音乐之城,并且夸张地告诉我们奥地利只有两样东西:
多瑙河和音乐,也可以说是 一样东西,因为多瑙河和音乐已融为了一
体,不可分割。而且只有来到维也纳你才能感受到音乐的神圣是 怎样
地化为平常,而这种平常又是怎样地筑成不朽的神圣。这是课文前三


段的内 容。4、5、6、7这4个自然段又从维也纳的大街小巷、公园、
音乐厅、剧院这些地方无处不充满了音 乐,进一步告诉我们维也纳是
个音乐之都,是全世界热爱音乐的人们向往的地方。课文字里行间在
告诉我们这座城市是个音乐城,音乐、城市,以及这里的人们的平凡
的生活已经融为了一体。这一点正 是作者慨叹、赞美、向往的。但是
对学生来说,这一点却不容易理解,教学时要注意加以引导。
科罗拉多大峡谷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它位于 美国亚
利桑那州西北凯巴布高原上,为举世无双的大自然的杰作。“大峡谷
不仅风光奇绝,野生 动植物也种类繁多,堪称一个庞大的野生动植物
园。”这句话既是本文的过渡句,又是本文的中心句。以 此句为分界
线,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了大峡谷的位置 、面积,以
及它已经作为世界天然遗产加以保护。
第二部分是课文的第2、3、4自然段,详 细地向我们介绍了大峡
谷的风光奇绝及其原因。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又可以分为三层:第
1层 介绍了大峡谷的形成和它的雄伟壮观。这段采用了数字说明法
——长达347公里,平均谷深1.6公里 ,谷底宽度为762米,峡谷最
窄的地方仅1.6公里,最宽处竟有29公里。这些具体的数字让我们< br>不得不惊骇大峡谷的奇绝,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第2层主要介绍了大
峡谷的岩峰峭壁和洞穴。从它 们的美丽富有神话一般的名字,会引起


我们无限的遐想。第3层介绍了大峡谷两壁岩石的 颜色会随着太阳光
的强弱和天气的阴晴产生无穷的变化。这段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
法,形象地 写出了大峡谷好似一块巨大的调色板,又似仙境落人间,
令人流连忘返。
第三部分介绍了大峡谷的野生动植物繁多。这部分也是采用了数
字说明法。
第四部分 总结全文,告诉我们大峡谷已经是每年能接待约三百万
游人的游览胜地。本文层次清晰,在理清课文的结 构的基础上去学习
课文,对课文内容学习会更深入,也会更加赞叹大自然的神奇。

5.童 年
本组的四篇课文都是描写童年生活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
描述了不 同时期、不同人物的童年。《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分别
讲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和鞋店学徒凡卡的悲 惨命运,而《忆读书》《高
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则分别讲述了童年读书的快乐以及孩子们浓
郁、淳朴而愉快的乡村生活。学习本组课文,要用心感悟,注意联系
自己的实际,从课文的内容引起对往 日生活的回忆。
卖火柴的小女孩
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 女孩
在平安夜冻死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
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 文先叙述平安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
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 又一次地


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在大年
夜 被冻死了。本课教学重点是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
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从最后三个 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
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凡 卡
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 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
会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课文按写信的过 程
记叙。开始叙述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去教堂做礼
拜的机会,偷偷地给爷爷 写信;接着通过写信向爷爷倾诉自己在鞋铺
当学徒遭受的令人难以忍受的悲惨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 开这
儿,回到乡下去,并回忆了与爷爷在一起时的生活情景;最后凡卡没
有把收信人的地址名字 写清楚就把信塞进邮筒里,在甜蜜的梦中看见
爷爷正
在念他的信。本文表达上的特点主要有两 方面。第一,讲凡卡的悲惨
遭遇,由作者的讲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
穿插起来,互相映衬。第二,采用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文
中以引用写信的内容为主,凡卡向爷 爷倾诉在鞋铺当学徒所受的虐待
欺凌,基调是“苦”;文中插叙回忆的内容,主要讲在乡下与爷爷一起生活的“快乐”,基调是“乐”。“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形
成内容、情感上的对比,再加 上作者对凡卡写信环境、动作、神态的
描写,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凡卡内心的“痛”。最后,文章以凡 卡
甜蜜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


们对凡卡 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懑。
忆读书
教材分析
本课是冰心老人的一篇关 于如何读书的文章。课文中作者生动地
回忆了幼年和少年时代读书的经历及多年读书的经验,告诉青少年
“读书好”,勉励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课文首先总说作者
对读书的感受,体会强烈; 接着叙述幼年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
说明读书的快乐;然后以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读书的经验体会:读 好书;
最后概括全文的主旨: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描写乡村生活的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在麦子熟了,豆
荚长大的时 候,孩子们赤足走在泥土里,放牧、野炊,“让五月的阳
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上漂亮的图案”的种 种乐趣。课文语言生
动活泼,让我们感受到一股浓郁而淳朴的山村乡野气息。开篇课文先
描写了 由黄黄的麦子、青青的豆荚构成的田野,让我们置身于早麦丰
收之中。接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忙碌的田间 劳作图,大人们、大一点
儿的孩子们、小一点儿的孩子们,无论是谁,都有自己要做的和该做
的 事情。但是,孩子们的事情最有趣,你看,跟着鸭子、羊儿的后面
吹着竹笛放牧,引得你的心痒痒的,选 个地方生起火来,自己动手做
一顿野米,馋得你直咽口水,躺在草地上在太阳底下睡上一觉,更是
令人羡慕和向往……



6.抒 怀
本板块的主题是“抒怀”。抒 怀即抒发情怀。在这一板块中,选
取了杜甫、陆游和辛弃疾这三位我国古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在这三首< br>诗词中,三位爱国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在《蜀相》这首诗中,杜
甫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 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之情;陆游在《诉衷情》这首词中,抒发 了
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慨;辛弃疾在《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这首词中 ,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
之情。三位诗人虽然没有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是他们的爱国情 怀是一
样的。这种爱国的美德,正是我们中华儿女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在本
板块里,安排了与课 文抒发的情怀紧密相连的表达练习——《美德在
我身边》。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 现我们身边
具有传统美德的人,并进行歌颂和赞扬。在表达的同时抒发自己对传
统美德的赞美之 情。
蜀 相
本诗是唐朝诗人杜甫的名作。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
自安 史之乱以来就一直颠沛流离的诗人杜甫到了成都。第二年(公元
760年)春天,他满怀时事兴衰之感和 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
到“锦官城”(成都)西北郊拜谒了始建于晋代的武侯祠庙。祠庙前那株相传为“孔明手植”的巨柏,历经沧桑,遒劲挺拔;绿树丛中的
黄鹂百啭千啼,自鸣得意。诗人 面对年久失修,颓圮破败的祠堂,追


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和赫赫 业绩,不由得触
景生情,热泪满襟,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律《蜀相》。《蜀相》
是杜甫 的名篇之一,对于壮志未酬者,它既是颂词,又是挽歌。唐代
诗人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 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
《蜀相》一诗囊括历史,融汇古今,语言凝练而内涵丰富。如果把刘
禹锡的话用来评《蜀相》,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7.小英雄的故事
本板块教材 围绕以“小英雄的故事”这个主题,选编了两篇富有
儿童特点、情节生动的课文。课文分别以中国的抗日 战争和苏联卫国
战争时期为背景,展现了中外英雄少年的机智、勇敢,字里行间表现
出强烈的爱 国主义情感。管桦的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早在50多
年前就已被选入了全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感 染和教育了不止一代
人。小说中的芦花戏水,星夜攻读,智护交通员的情节,苇丛雏鸭、
五谷飘 香的田园风光景物,鲜活的方言土语,无一不是60多年前那
场波起云涌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燕赵大地的真 实写照。《夜莺的歌声》
一文通过人物外貌、行动、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小男孩
形 象。小男孩的几处话语一语双关,既麻痹了敌人,又流露出对敌人
的憎恨,表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和爱 憎分明的思想感情。这两篇文
章虽然篇幅很长,但是语言通俗易懂,能够以生动的故事情节深深地
吸引学生,促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愿望。在进行本板块教学的时候,应
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在读懂课文 内容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学习体


会,提出疑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在 交流中充分发
表各自的阅读感受,交换阅读心得,加深阅读体验。两篇课文都很适
合分角色朗读 ,可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进行朗
读训练。
小英雄雨来
教材分析
《小英雄雨来》选自管桦的中篇同名小说《小英雄雨来》。这篇
课文记叙了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儿童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
叔,机智地和日本鬼子斗争的故事,歌颂了雨来热 爱祖国、不畏强敌、
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课文共有六部分,各部分都是紧紧地围绕课文中的 主要人物雨来
和敌人勇敢斗争的事迹来描述的。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年仅12岁的
雨来,学生可 以通过阅读课文感受到小英雄同日寇斗争中表现出来的
灵活、机智、勇敢的美好品质,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受到爱国主义教
育;另外,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课文要有一定的速
度的能力 。
夜莺的歌声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一个小故事,一个被 游击队
员称作“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
递敌情,有力地打 击了敌人,充分表现了“夜莺”的机智勇敢。选编这
篇课文的意图有两个:一是体会课文叙述的顺序并初 步了解贯穿叙述


的线索;二是体会“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8.《西游记》与《水浒传》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各以其独有的思想与艺术魅力饮誉于世,
是汉语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作品。这四部著作历久不衰,其中的故事、
场景,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 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四部著作具
有很高的艺术水准,细致的刻画和所蕴涵的思想为历代读者所称 道。
本学期,教材编者从《西游记》与《水浒传》中精选了两个片段,
情节连贯、曲折,语言 明快、洗练、生动,有助于唤起学生阅读名著、
走进名著。
8—1 猴王出世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
写了花果山 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
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 了石猴活泼可爱、机
灵勇敢、敢作敢为的特点。在课文中,对石猴跳入瀑布泉中的动作以
及对石 猴的语言描写,都充分表现出了这些特点,在学习课文的过程
中,要加以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
分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第二部分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
源 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第三部
分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课 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
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
武松打虎


教材分析
《武松打虎》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课文记叙的是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经过,表现了武松浑身
是胆,勇武机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同时,感受
武松的英雄形象,是本课的教学 重点。学习本篇课文之前,可将题记
中涉及的原著内容介绍给学生,有助于学生了解并积累完整的故事情
节,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武松的性格作铺垫。
9.饮食文化
在华夏文明中,饮食 有其独特的地位。中国精神文化的许多方面
都与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到治国之道,小到人际往来 ,举凡
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军事学、医学以至艺术理论、文学批评,无
不向饮食学、烹饪学 认同,从那里借用概念、词汇,甚至获得灵感。
古人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天”者,至高 之尊称,也就是
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这是传统政治哲学精粹之所在。中国人善
于在极普 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哲学家更是如此。
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 八个字:精致、悦目、
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
情 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本板块 围绕“饮食文化”这一主题,分
别选取了《豆腐颂》《说吃》和《中国茶》三篇课文,赞颂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平民”食物、列举了中国人在饮食方面的一些恶习、概述了


历史悠久的中 国茶文化,旨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感知中国的饮食
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并能客观地看待 社会上存在的不文
明现象,了解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学习本板块的课文,一是
让学生通 过体会语言文字,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二是希望
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比较、辩论等,对中 国的饮食文化有进一步
的认识,引起深深的思考。
9—1 豆腐颂
教材分析 《豆腐颂》这篇课文以“赞颂”为文章的基调,介绍了平民化的食
品——豆腐。文章首先以“有中国 人的地方就有豆腐”一句开头,概括
地介绍了豆腐可“做汤做菜”,可“配荤配素”,可“苦辣酸甜,随 心所
欲”。文章以“它洁白,是视觉上的美;它柔软,是触觉上的美;它香
淡,是味觉上的美” 的排比句式一气呵成,具体写出了豆腐的特点,
表现出赞美之情。文章的第2自然段具体写了豆腐可以和 哪些食品配
制成菜肴,吃豆腐做的菜肴有什么样的感受。“它像孙大圣,七十二
变,却傲然保持 着本体”一句,把豆腐比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一方
面写出了豆腐可以做成许多种菜肴,另一方面写出了 对豆腐的喜爱和
赞美之情。第3自然段介绍了豆腐的营养价值。“吃肉不如吃豆腐,
又省钱又滋 补”一句谚语,概括地写出了豆腐的食用价值。接着从豆
腐所含的植物性脂肪、极少量的碳水化合物、钙 质等对人的健康的重
要作用,具体写出了它的作用。第4自然段介绍的是豆腐的发展历史。
在这 段里,先说明豆腐是汉文帝时代的淮南王刘安发明的,然后说明


在宋代逐渐在百姓中普及 ,最后介绍从清代开始豆腐扩及上层社会,
成了帝王餐桌上的菜肴。第5自然段讲的是与豆腐有关的文化 。章回
小说和戏剧中人物的生活经历,美貌的贫家女的称呼,以豆腐对为官
廉洁的官员的评价, 都体现出豆腐与我国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第6
自然段讲的是豆腐烹调的高手麻婆以及她的烹调技艺和这 道名菜的
形成原因。课文最后一段,以“豆腐原是很平民化的食品”呼应文章的
开头,以豆腐“ 是含有深远哲学意味的食品”“它是平民的,但并不平
凡,我们的‘中国豆腐’”总结了全文,洋溢着对 豆腐的赞美之情,流露
出对豆腐的喜爱之意。
说吃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列 举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不文明的吃,从反面阐述
了不文明的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课文第1自 然段是全文的总
起,概括地指出生活中人的三种“不文明的吃”:第一类是吃不应该吃
的东西; 第二类是挥霍无度、暴殄天物;第三类是与饮食有关的种种
恶习。第2、3、4自然段主要列举了第一类 不文明的吃——“吃了不
该吃的东西”,明确指出那些不该吃的东西是“珍稀动物和濒临灭绝的
动物”。第5、6、7自然段主要列举了第二类不文明的吃——“奢吃”
和“强吃”,明确地指出奢吃就 是浪费,就是摆阔,“强吃”就是强行布
菜、逼酒,霸王请客。第8、9自然段主要列举了第三类不文明 的吃
——“与饮食有关的恶习”,明确地指出在就餐时,还要让食者观看“技
巧难繁惊险,令人 揪心扯肺”的杂技表演,弄得就餐环境“乌烟瘴气”


是一种不文明的吃。第10、11自 然段总结全文,指出我们要清除那
些不文明的习俗,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华。
中国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饮茶的历史和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课< br>文围绕中国茶先介绍了中国人从神农尝百草的时代就开始饮茶,这说
明中国茶的历史悠久;接着介 绍到了唐代,茶开始形成一种文化,不
但影响东亚一些国家,而且对汉语史也表现出了相应的影响力;然 后
介绍了茶在民间普及以后对中国的语言生活的影响;最后,写茶叶输
出的历史以及“茶”字译 音不同的原因。
10.信息与生存
“信息与生存”这个板块选编了三篇课文:《“嗵嗵” 》《古诗二首》
和《网上呼救》。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动物以及古代和现代人类信息传
递的不同方 式。从文体上分现代文和古文两种,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人
类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递方式在不断改进,互联 网如今已成为人类生
活的必需品;同时动物界中同样存在着信息的传递,它是那么奇妙,
又是那 么有趣。
10—1 “嗵嗵”
教材分析
本文的作者欧内斯特?汤普森?西顿被誉 为“动物小说之父”。他开
创了动物小说这一崭新的文体,在世界文学和儿童文学史上都具有不
可撼动的崇高地位。这篇课文节选自《破耳兔的一家》,有改动。这


篇童话主要向我们介 绍了莫利妈妈是怎样教给破耳兔传递信息和摆
脱敌人的方式,其主要有后腿敲击地面的“嗵嗵”声、嗅气 味以及“逆
行”三种方式。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 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送李判官之润州 行
营》是一首很有特色的七绝送别小诗。作者用恭维笔法,赞颂了对方
远离家乡到江南从军报效 国家之举。
网上呼救
教材分析
现在,网络已如空气一样渗入我们的生活。本课就 充分体现了在
当今这个信息社会,网络是如何发挥着它巨大的作用与价值的。课文
讲述了一个1 2岁的美国男孩桑恩是如何通过互联网,救助一个旧病
复发、独自一人在图书馆里找寻资料的20岁的芬 兰学生苏珊的感人
故事。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情节紧张、扣人心弦,不仅让我们体会
到了互联 网的功不可没,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那种跨越国
界、真诚相助的动人真情。课文是按照“呼救— —救助——获救”的顺
序记叙故事经过的,对苏珊为什么发出求救的内容的记叙属于插叙。
11.推 敲
这一板块包括了三篇文言文,表现的是古人严谨创作、反复推敲
的学习 态度。重点关注文言文的教法,带领学生读熟、读准停顿,读


出韵律。在读中初步了解文 言文言简意赅、语言凝练的特点;同时学
习古人潜心推敲、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11—1 贾岛推敲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唐代诗人贾岛潜心推敲诗句的故事,表
现出诗人反复吟咏、苦心推敲、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这篇文章的条
理清楚,内容具体。开篇先讲诗人在 驴上得一诗句,然而“推”“敲”二
字难确定;接着写诗人因在街上比画着推门和敲门的动作而挡了韩愈
的路;然后写韩愈认为用“敲”字好,并邀请贾岛一路同行论诗。
荆公改字
教材分析
《荆公改字》一文选自南宋洪迈的《容斋续笔*诗词改字》卷八,
主要讲的 是《泊船瓜洲》一诗草稿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王安石
曾改来改去,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 “绿”字。课文虽然短小,
所表现出的王安石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炼字精神是足以让人深受感
动的。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王荆公的绝句《泊船瓜洲》,
第二部分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一 句的修改过程。
欧阳定稿
教材分析
《欧阳定稿》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著名的文学 家欧阳修将《醉翁
亭记》中“滁州四面有山”等数十字修改为“环滁皆山也”五个字的故
事。课 文先讲明欧阳修的文章多是修改到妙处的,然后讲了有人买到


他的《醉翁亭记》手稿,看 到将“滁州四面有山”等内容由数十字修改
到“环滁皆山也”五个字。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假日放假通知


石家庄邮电技术学院-科学手抄报


2006年高考-美世留学


创先争优标语-关于生命的格言


中长跑-上海兴韦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泗阳教育网-幼儿园老师工作总结


英国时间-青年教师工作总结


南京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今年感恩节是几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