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与新课程标准理念论文

巡山小妖精
970次浏览
2020年09月30日 02:4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纪念册封面-qq群公告

2020年9月30日发(作者:米万钟)


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学观念
翻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新教材, 我们不难发现其中
的内容很丰富,信息量增大,板块多样,布局新颖,与老教材相比,很少有干瘪
的纯知识性的叙述。但是也许正是新教材的这些优点使教师感到了棘手。因为面
对这样的教材,你根本 无法照本宣科或放任自流,必须下一番苦工夫,认真钻研
教材和研究教法,才能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 教学内容,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要
求的教育目标。围绕新课程教学目标,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课堂改革实践呢 ?
一、要注重课程意识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 ,而课程意
识十分淡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
是由 教师、学生、教材、教师准备的材料、教学环境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
统,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传统课 程观要发生重大变革。
所谓课程应理解为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师准备的材料、教学环境等因素< br>的组合,这就决定了课程是独特的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应有多少种课
程,有多少所学校 就有多少种课程。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
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 探求新知识的过程。通过教学应使每
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使学生能从 同学身上、
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
造者 和主体,都要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
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应是 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
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劳动 。
二、要改变教师的角色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不难得出教师的角色也应改变,即教师应 从知识的传授
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 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
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 通,
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
享对课程的 理解。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
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超 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突破 ,而且在实践上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改变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 关系,是新课程改革
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应放下尊严的架子,应从讲台上走下来,应与学生成为朋友,要使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与合作中学习,要使学生在学生与学生间的
研讨中学习,使他们 真正感到学习过程是一种愉悦的感受过程。
三、要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
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考虑学生在某一个知识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
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 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活
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 察、猜想、探索、
归纳、类比、质疑等,从而克服只向学生预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乃至结论,以促进
学生积极的思维,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显然,这种教法是对传统学习方
法的一种挑战。现代著 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
一个结果。”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 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录下来,而


是要使他参与把知识建构起来的过程。这种模式的主要特 征是教师“讲”得少,学
生“想”得多。从追求教科书的结论到注重学生知识的建构,鼓励学生说出自己 的
理解,讲明自己的观点,决不能教师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以成人的理解代替学
生的感受。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课堂中,几乎是清一色的标准答案,没有问题就是最好 的教学。而
今天,新课改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
在 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以前,教师
认为做题就是解决问题,而新 课程强调的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
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 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
进行学习。例如,对“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应先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 种
子萌发可能需要的条件有哪些,比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然
后再设计实验 ,通过实际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分别验证种子萌发的必需
条件。
在教学中,我们要 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开动脑筋、敢于质疑、
亲自动手、大胆探究,充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因此,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是非
常必要的。
学生有极大的潜力,他们的自学能力及互助精 神是不容低估的。教师要充分
相信学生,引导他们学会从实验探究中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能主 动对
事物与事物现象进行研究,经过探究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
目的。
总之,新课标的实施,既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探索空间,也给我们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作为一 名教师,要尽快的弄懂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强化新课标意识,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算一堂好课


小刘小学 王军


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算一堂好 课?尽管对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
准,在学习和培训上从"教学过程"、"六大目标"及其"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做了较全面系统的阐释,但在实际操
作方面,具体落实在课堂教学上 ,不少教师仍然感到迷惘,甚至是无
所适从。我在教学实践探索中,觉得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应该明确
地凸现在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身上,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
状态。
一 、是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
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 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
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3就
广 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
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 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
动地探究。从这一点上讲,表现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
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
二、是学生的交流状态。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民主、平等、宽
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
的、自主能动的,他能和同学、教 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他讲
错,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同教师,不会受批评;
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
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 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
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当他学习困难时, 会得


到善意的帮助;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福;在这样的环境
里,学 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
灵的天空。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三、是学生的达成状态。一堂好课,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更
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 价一堂课必须守住的底线。
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察学生有
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
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 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是否积极主动的跟进、共鸣、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
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 "慢生"、"后进生""吃得了",
真正学有所得,各得其所。
评价一堂好课应该是取得 了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
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不是对原有课堂教< br>学评价的否定,而是发展与超越,它更多地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为主。





树立正确的新课改理念


小刘小学 陈忠娥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猛,各有关的教育主管部
门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 措施,或以行政式的命令来强制下面的学校搞
探究性教学,搞校本课程的开发;或限令各任课教师在一个 学期中一
定要开出几节所谓探究性教学的课程,限令各任课教师申报研究性课
题。那些专门搞教 研的人,也纷纷给下面的任课教师布置任务,要开
出能体现新课改理念的公开课,要上校本课程研究的观 摩课。
这样一来,教师们被逼无奈,只好去申报课题,大做纸上文章,按照
课题研究的一些程 序,把表格填好,凭空编了很多所谓研究的过程和
内容,然后又闭门造车来搞什么结题报告。这样一来这 些教师就有了
评职晋级的资本了。为了捞取这些所谓的资本,有的老师就自动请缨
来上校本课程 研究的示范课。一些学校还特地在高一段里每周开设了
两节研究性活动课。而老师是怎么上的呢?其实这 所谓的研究性根本
是一种形式,大多的老师面对自己的教学现状根本没有办法上什么研
究性课程 。于是,这些老师们就随便想了一个专题,有的老师搞什么
婚俗文化研究,有的搞茶文化研究,有的搞酒 文化研究,有的搞书法
研究,有的搞网络文学研究,有的搞光污染研究……听起来这研究的
样式 还五花八门的。可是没有一个能搞出什么名堂的。结果,每周的
这两节课变得无事可干了,有的老师就让 学生自由活动了,或让学生
到阅览室里去一下,名义上是为研究性学习搜集材料,实际上学生各
自去玩自己的爱好去了。到了后来,这所谓的研究性活动也不了了之
了。


那些 搞校本研究和新课程研究的人又是怎么做的呢?他们就借校本
研究或新课改研究的名义,开一节公开课, 无论是上课的内容,或教
学方法,都没有一点新意,根本看不出校本的特点,或新课改的理念。
别说什么新课改,新理念,就是这本身的教学模式还是阵旧的、传统
的,早已经不适合目前的这种形势了 。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是教师们对新课标学习不够,对新课标的精神还不 了解。《高
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从2003年颁布以来已经两三年了,可下面的那
些学校里很少 有组织教师去认真地学一学,很多老师连新课标讲些什
么都不清楚。只听报纸杂志经常在提新课标,可我 们只管教自己的书,
没有去想一想为什么要用新课标。不只是教师们不知道,管教研的、
管教学 的也不懂新课标的特点是什么,他们也跟着潮流走,目前新课
改之风正猛,他们就要求下面的教师开课时 要突出新课改理念。所以,
下面的教师也只能按老的授课方式来开课了,这当然是不能体现新课
程的理念了。其实新课标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的素质,是以人为本。
新课标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里在提
到阅读教学时,反复强调学生“自我”意识的发挥。也就是说不管我们
上什么课,首先是使学生能够做到自我阅读,自我思考,自我发挥。
对照新课标的精神,看看我 们这些教师是怎么做的?搞研究性学习,
则是老师准备了很多材料,老师在做讲座,学生不能提出自己的 见解,
不能有自己的研究目的,研究方式,研究结果,研究特点。说穿了,
这种所谓的研究性学 习,既学不到大纲规定的必修知识,也学不到掌


握知识的方法,更无法掌握一定的知识技 能了。
其次,教师们对新课改的意义还不了解。新课改就是要改变旧的教育
观念,真正确立起 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改变旧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重建教学管理制度和教 育评价制度。
对这种新课改的精神教师们大都还没有深切的体会。然而,我们的教
育制度制定以 来已有几十年了,在这种教育制度下,老师们已经习惯
于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习惯于单一的授课方式, 习惯于由老师在课
堂上给学生授课。虽然近几年来,我们不断的提倡教改,提倡教学研
究,提倡 改变教学方法,但为了应付高考,为了让学生掌握大纲规定
的知识,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得不强调学生 接受知识,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也就是说尽管我们想改变教学方式,但由于受教育制度等
诸多 因素的制约,教师们也就不敢搞什么新花样,在教学改革上也不
敢有越轨之举了。这样久而久之,教师们 也就按部就班的去搞课堂教
学了。尽管在目前的新课改呼声那么强烈的情况下,他们还是没有办
法改变自己的老一套的教学方式,抛不开旧的教学观念。因此这课堂
的气氛就怎么也活跃不起来了。没有 改变旧的教育观念,那么什么校
本课程研究,什么研究性学习,最终都只是玩一下花样,流于形式而已。
再者,教师们对新课程的结构不明白,对课程的概念还不清楚。我们
很多老师都把课 程简单的理解为教材,理解为文本知识。其实课程包
括教材、环境、学生和教师。而课程结构应分国家课 程、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由于课程不单指教学文本,因此,我们在上公开课,要体

现新课改理念时,也应把各方面联系起来看一下,这堂课有没有体现
出新的教学理念。即学生这个学 习的主体特点有没有得到充分表现,
教学的方法有没有给人一种新意。可现在的一些教师在上公开课时,
说是体现新课改的特点,实际上就是教材换了一下,把课内的教学篇
目换成课外的篇目,这根本 不叫什么课改。要知道,即使改变教材,
也要有依据,有一定的目的,为什么要换教材,要达到什么目标 ,这
些一定要明确的。可是,这些教师们对此是很盲目的。又比如校本研
究吧,那是要根据自己 学校的具体情况,要能够发挥自己学校的特色
来选用校本教材。可是,现在的一些学校在搞校本研究时, 根本没有
去挖自己学校的潜能,没有发挥自己学校的优秀特色,而随便给学生
上一堂课,或教一 些别的内容,就称之为校本教育尝试了。这实在是
不懂得新课改,不懂新课程为何物呀。
总之 ,为了适应新课改,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必须深入领会新课
标的精神,必须努力参加教学实践。那样 才不会被教改大潮所淘汰,
才能在新课改中辟出一条新路,创造出更大的成绩。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员公开承诺书范文


申根国家-活动策划案格式


十月围城影评-中秋节祝福语图片


备忘录模板-黑龙江会计管理局


终止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书-心得体会


深圳考试院网上报名系统-教育学试题


地质工程排名-选调生工作总结


民办学校查询-北京会计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