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电子教案

萌到你眼炸
875次浏览
2020年09月30日 13:1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湛江寸金学院-湖南高考信息港

2020年9月30日发(作者:俞鸿钧)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专题编写。五篇课文从不同 的角度阐明了
人生的哲理。《文言文两则》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应该有不同角
度 的道理;《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无奈,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
识;《桃花心木》借物喻人 ,说明人的成长应该经受考验,学会独立自主。《顶碗
少年》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手指 》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
理。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
得人生的启示;
2、引导抓住重点语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蕴含的哲理,积累语言,增强
语感;
3、引导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
在习作中运用。
三、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
四、教学措施
引导抓住重点语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蕴含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五、教时安排
13——15课时
1 文言文两则
课型: 嵌入问题训练课
教材分析: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
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情分析:学生基础较好,对古文有很爱好,只要教师精心组织,定有精彩的课
堂出现。
设计理念:通过教学,学习孔子实事求是额精神。
学科渗透: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
教学(教具、学具)准备:孔子画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或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 ,
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2.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 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
知识。重点词句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遇到
困难教师给予帮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 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重点、难点: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先听老师范读课
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 br>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
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 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 、“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
句话。)


(1)讨论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
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 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
(“之 ”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
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
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 争”等浅显易懂、故事
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 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
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 、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
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 单的问
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
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
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 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
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 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
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 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
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 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
趣。
2 匆匆
课型: 嵌入问题训练课
教材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懂得珍惜时间。


学情分析:让学生懂得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
设计理念:教师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
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科渗透法制(德育):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
1、用“匆匆”说一句话
2、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
二、听录音或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
四、再读课文, 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在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地方或自己特别
喜欢的句子旁写上一两句话。)
五、交流
六、有感情地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采取各种方法朗读,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
七、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重点研读第三节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读具体描写时间匆匆的语句
3、让学生仿写
4、交流,写的好的,让学生记录下来
二、课外推荐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自读
三、激发兴趣,为问配画
1、激发兴 趣,提出要求。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是文,还是画,
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 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请大家欣赏。
2、放录音
3、再读课文,感悟散文已经,为下一步的图画创意打基础
4、小组合作,构思图画,画外配 音这一环节,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两段
内容。要求有朗读,有画中景的描述。
如生( 甲)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丰收的景象。高高的天
空,燕子们呼朋唤友,相约一起 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这去年住过的地
方。
生(乙)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丙)描述场面燕子飞过清清的柳梢,飞过鲜艳的花朵,好一派迷人的春色
生(乙)朗读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5、交流展示小组学习后,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相机评价,鼓励
四、交流惜时的句子
五、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读好课文后,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 词,名言警
句,故事等办专题手抄报。
3、桃花心木
课型: 嵌入问题训练课
教材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懂得不只是树, 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
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 ,深化了
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学情分析:娇生惯养严重,缺乏自食其力,培养自食其力的能力。
设计理念: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
中感悟。


学科渗透法制(德育):养自食其力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
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
的体会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1、揭题板书,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
补充介绍。
3、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写了些什么内容,就让我们一读
为快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 考课文围绕桃
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
2、交流
(1)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
(2)交流 问题,小结: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
着耐人寻味的道理。下面,就让我 们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走入课文,初观其貌,提纲挈领,与文本的初次对话为 下
面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1、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 桃花心木这种树,也结识了一位举止
奇怪的种树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也 可以用自己的语
言来介绍。
3、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 树人,就在你面
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忍不住 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
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 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
吧?”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5、同学们一定急于解 开心中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种
树人,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6、自读种树人说的话,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7、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解决刚才的问题。
四、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
话,更是领悟 到了深刻的道理。
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
学会把很少 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默读,启发思考:同学们能理解吗?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 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
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
(由于学生阅历尚浅,教师可通过课件简单补充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以加深学 生
对此段话的理解。)
4、小结引读: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了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 理啊!你们
喜欢吗?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吧!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努 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
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补充典型事例来与文本再度展开对话,使原来远离 学生的深刻道
理变得鲜活生动,真实可及。)
五、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 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
如今又怎样了呢,出示——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
生机 。”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 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
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 的人们说„„)
3、总结: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 特体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
谈出对文本的感悟,不仅充实、升华了文章主旨,也使课堂焕发出蓬勃的个 性风采,
闪现着灵动的智慧之光。)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自找水源
拼命扎根
长成大树

生活考验
独立自主
努力成才
(借种树喻育人)
4* 顶碗少年
课型: 嵌入问题训练课
教材分析: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
成功。
学情分析:学生缺乏毅力,培养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
设计理念: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
中感悟。
学科渗透法制(德育):失败乃成功之母。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 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
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进行激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二、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按文章不同内容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按文章不同内容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这是作者赵丽宏回忆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一个 表演杂技的顶碗少年那一夜的表
演,为什么会使他常常想起?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顶碗少年》这篇课文 ,就会找到
答案。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
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分了几部分进行描写的?
第一部分:(1—5)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
碗,赢得了 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6—7)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自由读第一部分
思考:顶碗少年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最后怎样了?(小组讨论学
习)
(3)集体学习
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
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内容,课文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一部分
1.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默读,并批画,找出顶碗 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少年的神态变化以及场内观众情
绪的变化的语句,加以体会。
2.结合观众们的表现,你能想像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
的意思。)
3.这时一位老者上台向少年说了些什么,使少年重新镇定下来,老者可能对他说
了些什么呢? 顶碗少年听了之后又是怎么想的?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出示ppt: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 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要喊了一下,嘴里
低声说______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 _____________,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
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4.交流讨论,思考。
5.第三次表演开始了,如果你是场下观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怎么想?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多年以后,“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 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
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我想,他现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 家了。”我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一是:“我”认为他是一个强者,他在人生和艺术之路 上不会颓丧、退却;二是:
“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 变会突
然在我尔畔响起”是少年在挫折与失败面前勇于拼搏的精神常常激励“我”前进。)
2 .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在读了全文后,你对这课文的最后一句有怎样理解,能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出示: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
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
一定会迎来温暖的 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四、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有什么?
2.“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画下来。(4次)
3.有没有让你有重复的感觉呢?为什么?
(这是一种“反复”的写法,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含义)
4.你还能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五、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
顶碗少年
(成功)
客观原因:老者的鼓励
主观原因:自身的原因
失败乃成功之母
5* 手指
课型: 嵌入问题训练课
教材分析: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学情分析: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设计理念: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
中感悟。
学科渗透法制(德育):认识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 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
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
有所短的道理。
二、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自学题的课件。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
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 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
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已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出示自学讨论题,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自读课文,填表格。
手指名称优点缺点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 致,成为一
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4.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两遍。
5.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
个课本剧表演 一下。
四、检查自学,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自学题中前三题的理解。
2.指 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
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 道理是否正确。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 的方法,下面有一篇短文,请你
读一读,想想短文蕴含一个什么道理?
五个手指的故事
“唉!又忙碌了一天,简直把我累死了!”大拇指伸了个懒腰,有气无力地说。
“难道我就不累吗?”大拇指的这句话被不服气的食指给听到了,“我的腰都累弯
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小主人玲灵的手指在谈话!
它们的对话 ,被高个儿的中指,纤细的无名指和瘦弱的小拇指听到了,于是五兄
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唉!”大拇指又叹了一口气,说道,“要数最累的,那这冠军肯定就是我和食指
老弟了。小主人上了高 中后,学习压力大,作业繁多,每次小主人写作业,我俩都要
用力地捏住笔头,跟着小主人不同的作业和 要求旋转,有时是中文汉字,有时是英文
字母,有时是数学符号,有时是美术风景„„把我们俩转得头晕 目眩,一工作就是好
几个小时。瞧,我俩原先圆凸凸的表面,都被压扁了。”
“还不止呢,小 主人的握姿又不够正确,总喜欢把你压在我的脸上,害得我都快
喘不过气了。”食指气愤地补充道。 < br>“咳!大拇指食指老兄,小主人写字,我必须弓着腰同你们二人合作,用脖子去
支撑笔杆,看,这 儿都磨掉了一大块肉。还不止呢,我还要经常忍受着烧伤的痛苦。”
中指禁不住叫了一声,“有一次,要 将燃烧过的试管中的溶液除去,但必须等到试管不
烫后才能用水清洗,否则会使试管破裂,但主人总是迫 不及待地就习惯性地伸出最长
的我去触碰那试管壁,在碰到的一刹那,我的整个身体都像被烙铁烙了一样 ,有一种
很疼痛的烧灼感!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非常可怕呢!”说着,中指竟呜呜地哭了起来。无
名指坐了起来,帮食指擦干眼泪,接着说道:“咱们都是同病相怜啊!”
“嘿,无名指小哥,你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啊,还挺耀眼的。”小拇指看着无名指上
的圆圈问。
“唉,别提了,它可差点要了我的命。您大概有所不知,情人节那天,小主人的


男友硬要把这个戒指送给她。小主人戴上它后,视它如珍宝,每天抚摸着这个戒指,
然后就是一阵幸福地 发呆。可是这个戒指,从此以后,像个铁环一样套着我,让我动
弹不得,呼吸也变得很困难。这枚戒指对 我来说并不是很合身,戴上它时,我有些上
气不接下气,可是昨天,小主人为了清洗它,不顾我的感受, 硬是把它从我身上扯出。
你看,我身上竟留下了一段深深的勒痕„„”还未说完,无名指哽咽了。 “咱们的命真是太苦了!”大家纷纷说。“可是不管怎么说你们都有显示自己身手
的机会,可我呢, 主人看不起我,从来不用我,我觉得自己好没用啊。”小指伤心地说。
四兄弟安慰它:“你别这样想, 平日里似乎没有你独挡一面的时候,但我们帮助小
主人搬东西,提书包,拧毛巾,少了你,那可费力极了 !况且如果少了你,人们只有
4个手指,那是多么别扭、多么难看呀!”小拇指没有回答,似乎陷入了沉 思。
屋子里一下变得寂静了。朦胧的月光透过窗子,怜悯地轻抚着五兄弟的脸,兄弟
5人伸展 着疲惫的身躯,慢慢地进入了梦乡。明天也许还会有着更多、更新的任务等
待着它们呢„„
(作者:王凡选自:福州日报)
2、我们每人都有五官,有一个相声曾经讲了五官争功的故事 。你有兴趣写写它的
故事吗?请你以《五官的──》为题,编一则寓言故事。
板书:
手指
丰子恺
姿态不同
性格各异
团结就是力量
口语交际·习作一
课型: 问题综合解决课
教材分析: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 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
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 < br>学情分析:学生怕说话,培养他们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
把事情经过叙述清 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设计理念: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
中感悟。
学科渗透法制(德育):培养学生的习作爱好。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


要真实 ,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
过程与方法:
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 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
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 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课前准备
和家 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
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 常
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
但无论怎 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
呢?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 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充分准备
想: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
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
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
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
三、小组演练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 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
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 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四、班内交流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
题。
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


五、总结点拨
1.小组讨论: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点拨性小结(针对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好的见解,补充没提到的方面,提出
建议。)
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明确要求
1、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指名说说自己选定的内容及选定的理由。
3、大家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在交流中自然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
二、习作指导
1.回想我们学过的、读过的含义深刻的文章,作者是怎样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的。
(可翻阅手 头资料)
2.同桌交流:准备用哪种表达方法叙述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及想法、感悟。
3.指 名简要谈谈自己的习作设想或习作结构,教师和同学着情评议,让其他同学
得到借鉴。(习作指导自然化 )
三、自主成文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四、习作欣赏
1.自主到前面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
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
五、习作修改
1.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2.回忆常规修改内容,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 完成习作修改,要注意到
错别字、不合适的标点、不通顺的语句等。
3.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回顾·拓展一
课前准备
1.重新阅读本组几篇课文。
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
3.阅读成语故事书。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阅读同一篇文 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这些理


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
二、体会范例。结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读懂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 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学
过的某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么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四、拓展练习。结合自己读过的文章,想一想自己的理 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
是怎样加深的;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本组课文在表达感悟方面的写作方法。
日积月累
一、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名言的意思。
二、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名言的意思。
三、全班交流,对这6句名言含义的理解;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及时讲解。
四、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背诵名言。
五、当堂检查背诵情况成语故事。
六、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
一、读故事,讲讲故事的内容。
二、悟寓意,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想生活,谈谈现实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邯郸学步的人和事。
四、拓展阅读,推荐《东施效颦》和《蜥蜴失策》两篇文章,供学生阅读。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五篇课文 从不同的角度介
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北京的春节》描绘的
是节日风俗。“藏戏”被称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
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 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和田的维吾人》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 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和饶有趣味
的风俗。
二、教学目的
1、了解传统的民风民俗,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民
风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2、进一步 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
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三、重点难点
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 br>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教学措施


1、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
2、加强教学内容整合;
3、避免把语文课上成品德与社会课或艺术课。
五、教时安排
10——12课时
6、北京的春节
课型:嵌入问题训练课
教材分析: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情 分析:学生喜欢节日,让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
俗,激发对艺术的爱。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
学科渗透法制(德育)感受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
民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二、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童谣;歌曲《恭喜》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
的回忆。) < /p>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出示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
别 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
十四,扫房子;二十五, 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
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 、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 节,感受独
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 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
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 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
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 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 合阅读说出“热闹、
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
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 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
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 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
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
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 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 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
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 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 ;杂拦儿;二十三,把肉、
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 味;
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
会(充 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
满 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 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
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 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
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 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
--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 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
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 回
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 少人今
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
灯。正如一首诗 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
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 全民同庆的狂欢。
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
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 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
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 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
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 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
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 览会”“色味双美,使
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
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
进行详细描写,而 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
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 br>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
写法,淋漓尽 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
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 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
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
包粘豆包、做豆腐 。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
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 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
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
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 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 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
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 菜(用蚕豆泡
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 、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
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 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


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 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
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 ,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
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 ,
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
春节,写一 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7、北京的春天
课型:嵌入问题训练课
教材分析:教材意在让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
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情分析:学生缺乏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设计理念: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学科渗透法制(德育)感受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 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
涵, 了解藏族的文化。
二、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
戏面具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 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
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 漫
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
天,我们就 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
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
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 突出了藏戏的问题综合解决课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
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 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
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 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
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 舞台的特点;
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
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
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 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 独特的魅力。
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
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
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 ,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
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 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
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 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
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 上建了58
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 →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
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 赞叹的剧种。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 藏戏,作
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让我 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作业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戴面具演出
藏戏 没有舞台 传奇来历: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三五天没结束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课型:嵌入问题训练课
教材分析:目的让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 字、打比方、举
例子的说明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的个民族风俗人情认识不够,培养学生的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


学科渗透法制(德育)感受客家民居、傣家竹楼是世界民居奇葩。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
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
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出示:如上海石库
门、西藏民居 、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
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 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
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 .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
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 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
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
一自然段) < br>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
造型奇特;异常坚 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
厚1米 、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
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 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
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
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
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 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
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 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
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 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
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 “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
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 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
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 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
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 有如从地下冒
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
在烟雾中。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


25 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
有房子328间,里 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
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 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
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 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
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 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
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 片为顶盖,因而
异常坚实牢固。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9、和田的维吾尔
课型:嵌入问题训练课
教材分析:目的是让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 描述相结合的特
点,领悟表达方法。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
族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的个民族风俗人情认识不够,培养学生的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设计理念: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
为乐的民族风情
学科渗透法制(德育):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惊恐、恶劣、深邃、铺天盖地、迎风 引吭、肃然起敬、形态各异、
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载歌载舞、豁达乐观”等词语。
2、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 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
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3.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条相关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 以苦为乐的民族
风情。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动漫歌 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如能歌善舞、
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 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现在,我
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 族哪些风俗习惯。
(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 。(六年前的一个
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
豁达乐观的和田维 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 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
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板书:苦甜)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
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 盖地的沙尘暴
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
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
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 br>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
吾尔民族的豪 气与乐观肃然起敬。
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A.“民 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
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 又能想到”两个感叹句。看图片,认识烤肉、馕、“库
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美味的馕坑。) 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
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 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
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 < br>C.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诗人艾青曾深情
吟诵:为什么我的眼 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
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A. 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
亮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 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
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 ;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像
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
B.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 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
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 地吐露芬芳。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 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
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 的不在
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 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
感觉也是甜的。”(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 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
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享受美。所以
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 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
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4.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条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


口语交际·习作二
课型:嵌入问题训练课
教材分析:培养学生将调查了解到的民风 民俗加以整理,想一想哪方面的民俗
自己最感兴趣、积累的素材最丰富,哪些内容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 刻。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学情分析:学生不会修改,因此培养学生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
级习作集。
设计理念: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
学科渗透法制(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过程与方法:
(1)指导选材。
将你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想一想哪方面的民俗自己最感兴趣、 积
累的素材最丰富,哪些内容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好材
料,确定自 己要写的内容。
(2)明确要求。
一要民俗特点突出,二要内容具体,三要语句通顺。
(3)指导构思。
仔细回顾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结合自己的选材想一想:自 己
准备怎样写,才能把内容写得清楚、具体,才能凸现所写民俗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
二、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


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 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 br>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
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
1.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 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民俗进行
交流。(如,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 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
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
(2)交流要 求: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
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 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
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如, 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
手中的材料,说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
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
2.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
(2)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3)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评选最佳发言人:共同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
刻。
口齿清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出,运用本
组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
4.引导大家总结: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
多彩。吃穿住行 ,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建议同学
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 ”和“央视国际网--国家地理-民风民俗”,
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激发习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 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
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这节课,我们就来 写一定
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
解的, 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
的。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
的内容。
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3.回忆口语交际课中评为“最佳发言人”的同学采取了哪些方法来介绍民风民
俗的。
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三、指导学生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 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读,认真修改。
2.小组内听读,结合口语交际课上介绍过的,说说在作文上有什么进步,并提
出修改建议。
二、全班评议
1.各组推荐或同学自荐交流欣赏优秀习作。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 是否突出民俗特点,是否清楚具体等,来进行表达上的评
议。并提出修改建议。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对 习作进行修改完善。
三、形成作品集
1.请小组同学或自己的好朋友为自己的习作写一写评语。
2.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装订成集,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共同商议起个醒目的题
目。
回顾·拓展二
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要引导学生交流以下内容:一是通过阅读 课外书和向长辈调
查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二是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阅读“交流平台”中的对话,理解对话的意思。然后要
紧密地结合本组课文展 开交流。第一个交流的内容即本组专题──民风民俗,要引
导学生结合四篇课文和课外搜集的资料,交流 不同地区的节日风俗和不同民族多姿
多彩的风俗习惯。在交流时,还可借助一些图文资料,加深印象,领 悟其文化内涵。
第二个交流的内容是四篇课文的表达特点。老师应有意识地在每篇课文的教学过程
中,指导学生在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基础上,发现和梳理表达方法。
在此次交流过程中 ,要结合具体课文内容加以体会,并鼓励学生在今后习作中尝试


运用。
教师要 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贯穿在以后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延
伸到课外,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 起来,组织学生进行佳作赏析,提高学生的阅读
鉴赏能力和习作水平。
日积月累
本 次“日积月累”安排了两首古诗: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和唐代皮日休的《天
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一首写元旦,一首写中秋节,两首诗与本单元主题和课文
内容有紧密的联系。目的是拓展课文内容,感知 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
言特点,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
教学时,可以先 让学生自己读通读顺,教师相机指导。对于诗的意思,学生只
要粗知大意即可,不要求串讲。最后鼓励学 生熟读成诵。
趣味语文
本次“趣味语文”编排的材料,是三种文体的变化,阅读后既感到有 趣,又能
领悟到标点符号的妙用。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清明》,标点符号略作改动,竟变成
一 首绝妙的小令,标点符号再作改动,又变成一出精致的小短剧。而且文体变了,
基本意思不变。可见标点 符号的作用真是神奇。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想一想,再说说自己的理解,有趣之处在哪里,< br>然后说说体会到什么,最后交流自己了解和搜集到的其他趣味语文的材料(或关于
标点符号故事的 材料),老师相机补充材料。如:
有一次足球比赛,是上海队和广东队对垒。比赛结果一出来,有一位 记者便连
夜赶写了一篇新闻报道,并且用了一个醒目的标题“上海队大败广东队得了冠军”。
结 果,有的读者说是上海队胜了,有的读者说是广东队胜了。你知道他们分别是怎
么断句的吗?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 人事迹:我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被捕后倍受酷刑,
但面对敌人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解放战争时期的 郝副营长在一次战斗中舍身
为后续部队引路,壮烈牺牲;开国总理周恩来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 日夜
操劳;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虽然没有具体介绍张思德的事迹,但通过查
找资料我 们可以知道战士张思德打仗、纺线、烧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救战
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本组教材 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为
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为了人民的利益,他 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因此,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围绕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加强各篇课文 教学之


间的联系,还可以尝试进行单元整组教学。
紧扣单元专题,口 语交际?习作安排的是“我的理想”,希望学生在学完课文后,
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并将自己的理想和革 命先驱的理想联系起来。回顾?拓展安排
的是交流课文的写法,阅读、积累一些革命诗歌,并在课外阅读 一些革命题材的名
著。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
道理;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
用。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1.本组教材不仅内容感人,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去发现。
2.本组课文距离学生生 活都比较远,因此课前应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在重
点、难点上给以必要的点拨,以此激发学生的阅 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
性。
3.教学本组课文时,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阅 读、思考,放手让他们讨论交流,
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五、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计12课时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型:嵌入问题训练课
教材分析:本组课文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体会我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
被捕后倍受酷刑,但面对 敌人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学情分析:学生离现实背景较远,适当做历史背景介绍。
设计理念:在学中探究。
学科渗透法制(德育):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的崇高精神。
教具、学具:李大钊文献资料。
教法:引导法。
学法: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 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
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强调整体感知课文。本课的教学应强调从整体着眼,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
的印象。
2.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
传统教育。
二、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课时:2课时
四、课前准备:收集关于李大钊的故事,大家互相交流。
第一课时
学习本课7个生字。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 斗争
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抓住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言行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说
出自己的体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 导入激情:
同学们,看着你们胸 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的一角,是无数
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 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出
示:李大钊的画像。)一起学习第10课,(板题、读题)。下面让我 们随着课文回到
十六年前,看看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 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
要求: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3. 检查自学:
1) 读生字,正音。
2) 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简要地复述课文以及简介作品背景。)板书:被捕
前、被捕时、被捕后
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课文是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事,请
浏览一遍课文,找出相应 的三部分。
(读后提问。)
4. 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从李大钊被捕前、 被捕时、被捕后的言行中划出给你留下深刻
印象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互学:你读了这些句子体会到什么?在小组里交流。
5. 汇报交流情况:
被捕前:
(示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这里的工
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板:坚决地说
(“轻易”看出李大钊的地位——当时他是北京党组织 的负责人;“重要”联系
上下文——他要联系各成员开展革命地下党工作,为避免党组织被破坏,还要经 常
处理大量的书籍与文件。他完全明白形式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
工作岗位。 板:忠于革命)
导读:李大钊这种坚守革命岗位的态度应该怎样读?(练读)
被捕时:
(示句)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板:不
慌不忙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板:视死如归)
导读:谁能把李大钊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读出来?
被捕后:
(示句)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板:瞅了瞅没说
(“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 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
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板:坚贞不屈) 为什么会这样呢?(联系
上下文)
导读:对,这就是他对革命事业坚决的信心,坚定的信念。你能通过读表现出
来吗?试一试。


5. 总结全文。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3课,主要抓住了李大钊的言行来体会他高
尚的革命情操。
2).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发散思维,进行思想教育)
6. 课外延伸
收集关于革命烈士、革命前辈的故事,下一课,我们开一个小故事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理解课文后,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知道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第十 六课,你有什么体会?指名回答。(从李大钊的言行
中,体会到他忠于革命,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 大无畏精神。)
2、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3、精读课文,体会本课的写作方法。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分小组讨论。
5、汇报交流,老师进行点拨。(这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6、进一步深化:课文里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你能举些例子,并说说
体会吗?
7、课外延伸交流
把你收集到的革命烈士、革命老前辈的故事在小组里交流。
8、总结全文。
附板书: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坚决地说 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视死如归
被捕后:瞅了瞅 没说 坚贞不屈
11* 灯光
课型:嵌入问题训练课
教材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体会解放战争时期的郝副营长在一次战斗
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 壮烈牺牲。


学情分析:现代生活条件优越,学生很难体会解放战争时期环境的艰苦。
设计理念:在学中探究。
学科渗透法制(德育):体会郝副营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具、学具:灯泡。
教法:引导法。
学法: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战地、围歼、茂密、突击、歼灭、注视 、漆黑、陷入、憧憬、
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教师可以提覆盖全文的问题,让学生自 读自悟
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作适当点拨引导,加深学生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
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 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帮助 学生体会郝副营长
为了幸福的明天,宁愿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难点:帮助学生 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及课
文中心之间的联系。
四、教具准备: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揭题,练说
1、板书课题。
2、练说。教师提问:
① 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② 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
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天安门广场感到“光明”和


“温暖”有 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文,练说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 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
派,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⑴ 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 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
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
⑵ 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
_ 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
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⑶ 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
______。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
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 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
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 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
时刻。)
3、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
(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
后读一读上下文, 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
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 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第
一次说这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 接原因。第二次说
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激情,练读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分 要读出“猛
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
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 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


幸福生活来之 不易。)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2、练笔: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内容自选。
【板书设计】
12为人民服务
课型:嵌入问题训练课
教材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张思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敬业精
神。
学情分析:现代生活条件优越,学生很难体会这种敬业精神。
设计理念:在学中探究。
学科渗透法制(德育):体会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教具、学具:灯泡。
教法:引导法。
学法: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剥削、兴旺、解救、哀思、乱蓬蓬、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 br>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结合课文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
兵简政”“死 得其所”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 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
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第一课时,充 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第二课时 ,可以让学生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研词析
句,领悟语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句,能独立完成作业。


三、教学难点:
对文体(论述文)的了解,学会写作时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进行预习。
2、出有思考题的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为人民服务 》(板题)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1944年9月8日,
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 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
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 一情况,讲述
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
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树立这
样一种信念:不是人人 为我,而是我为人人。
二、学生自学字词。
1、查字典,读准“鸿、鼎、铭、悼”的字音,掌握字义。
2、查工具书,理解“鸿毛、哀思、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精兵简政”等词语
的意思。
三、学生质疑,教师析疑,释疑。
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加以解决。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层次。(带着思考题读课文)
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 ?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什么?
(用小黑板挂出来,因为没幻灯)
师生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
1、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重於泰山
2、死的意义:
为人民服务轻于鸿毛
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五、作业:
1、抄写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明确学习目的。
同学们,上个课时我们预习了课文,初 步明确了毛泽东同志这篇讲话的时代背
景以及课文内容。本节课我们着重理解这篇讲话是围绕一个什么中 心写的,是怎样
围绕中心一层一层论述的,以及我们应该向张思德学习些什么。
二、整体入手,明确中心
学生带着思考题自读全文
1、本文围绕一个什么样的中心思想来写的?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全 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来写的。一是《为人民服务》提示了讲话
的中心;二是“我们这个队伍完 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
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阐述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 的性质、宗旨,是作者论述
的中心论点。)
三、分层详读,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一层
(1)朗读第一层
(2)学生思考:这一层中的第1、2句是什么关系?(因果)
(3)学生练习:用因果关系读第1、2句话。
(4)学生思考:哪些词具体说明了党和人民的密切关系?
(完全、彻底)
(5)板书:(宗旨: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3、讲读第二层:
(1)指名读课文
(2)理解:“固”(本来)、“于”(比)、“重于泰山”(即比泰山重 )、“轻于鸿
毛”(即比鸿毛轻)
(3)思考:为什么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 法西斯卖力,替剥
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启发学生从看过的电影、 电视中的正、反两面的人物来理解:为人民利益死
死得光荣、有价值;替敌人卖命,损害人民利益,死得 不值,为人民所痛恨。)
(4)小结:
这一层中讲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着重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重于泰山


(5)板书(死的意义)
轻于鸿毛
3、讲读第三层
(1)第一大组读课文
(2)思考:为什么说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我 们这个
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3)用词素分解理解“精兵简政”的意思。
(4)这段话句与句之间在逻辑上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先指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就不怕 别人批评;再举例说明这样做的好处,
强调我们务必这样做。)
(5)板书(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讲读第四层
(1)第二大组读课文
(2)理解“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的意思
(3)给这段课文划分层次
(学生动手,教师巡视,然后师生讨论订为4层)
(4)思考:第1层与2、3、4层是什么关系?(因果)
(5)思考:为了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必须怎样做?
(6)利用学生对(5)的回答板书: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讲读第五层
(1)第三大组读课文。
(2)理解:“哀思、寄托”的意思。
(3)思考:为什么要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团结才有力量,才能实现共同的革命目标)
(4)板书:(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 全、彻底为
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2、写作特点:
(1)文章在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思想论述时,注重摆事实,讲道理,
条理清楚。


(2)本文的语句在逻辑上结构严谨。
五、课堂练习。
1、划去下列词语中错误的读音。
困难(nàn nán) 还(huán hái) 要兴(xīng xìng)旺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精( )兵( )简( )政( )
(2)死得其所( )
3、填空。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先总述_ __________________;再从(1)
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分述,最后指出开追悼会的目的是。
六、课外练习。
1、背诵课文中自己喜爱的章节。
2、完成练习册。

七、附板书设计
1、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重於泰山
2、死的意义:
为人民服务轻于鸿毛
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13一夜的工作
课型:嵌入问题训练课
教材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周总理工作的艰辛、劳苦。
学情分析:学生很难从周 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到周
总理的伟大人格,因此,历史简介十分重要。
设计理念:读中感悟。
学科渗透法制(德育):体会周总理日理万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教具、学具:花生米、绿茶。
教法:引导法。
学法: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审阅、陈设、极其、转椅、隔壁、记录、浏览、思索、热腾腾”
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2、深入解读教材,正确引导学生“解疑”。
3、抓住课文的难点进行教学。
4、把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和领悟表达方法结合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
伟大人格。
二、教学重点:
学会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学生虽然学过几篇歌颂总理的文章,但总的来说,要培养对总理的热爱和敬仰
之情有些困难。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有关周总理的故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周总理生活俭朴的崇高品质。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3、了解总理生活的简朴,并能仿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课题《一夜的工作》,读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
二、熟悉课文
1、自读课文5分钟,注意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了解你最想
了解的东西。
2、反馈:你了解了什么?


顺带检查朗读情况。
三、理解课文
1、把最后两节读二遍,比较一下这两段文字,有什么联系?
2、指导朗读最后两节(女同学,轻声的,男同学声音响亮地)
3、带着“他是多么劳苦,多 么简朴”这一句话,读读课文1-7节看看课文哪
些地方写出了周总理生活的简朴?
提示:
(1)我走进他的办公室。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说明因陋就简。
(2)室内陈设极其简 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
而已。说明陈设简单。
(3)两杯热腾 腾的热茶,一小碟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好像并没有因
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说明生活简 单。
4、有感情的朗读。
5、片断练写
把这些组合起来,(可以增加一些词句, 删掉一些词句)以“周总理的生活是
多么简朴”为开头写一段话。
6、交流。
7、 小结:通过朗读,我们学习了语言,通过练笔,运用了课文语言,变成了
自己的语言,这就是我们学习语 文的方法。
五、作业巩固
作业1、6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周总理工作劳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2、学习描写总理工作劳苦的句段,并仿写一段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总理工作是多么劳苦?
提示: < br>(1)从工作时间上看:我今晚上„„„„就听见公鸡哦哦地叫明了。
(2)从工作量上看:总理 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厚厚的一叠文件说:'我今
天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 „„'
(3)从工作态度上看: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
画一个小圆 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是停笔想一想,有


时还问我一两句。
在研读中区别三组词的意思和用法。
2、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3、把这些句段组 合起来,(可以增加一些词句,删掉一些词句)以“周总理的
工作是多么劳苦”为开头写一段话。
4、交流
5、联系全文,想想“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6、作业:2.3.4.5
二、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拓展练习
选做一项
1、以同样的方法,描写一下教室,卧室,中队角„„
2、他一句一句地 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
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是 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让我们也像总理审阅文件一样以严谨的态度,认真细致地审阅一份你的 文
件。这份文件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则报道,一篇自己或同学的习作等。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感受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俭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br>初步培养热爱和敬仰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2、了解周总理的其他动人事迹。
教学过程:
一、颂总理故事交流会
1、请学生主动上台讲
2、伙伴间交流
3、网上查询更多
二、课外阅读
周总理,你在哪里?
三、拓展练习
本文的作者因为工作的原因,偶然间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感慨万千,想< br>要对全世界说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你们见过这样的总
理吗?
我 们因为作者的一篇《一夜的工作》,真切的感受到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
活的简朴。我们还通过其他的 途径知道了周总理许多令人敬佩的事迹。你心中是否


也有一份感慨?
请以《我想说„„》为题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激动和感慨。
板书:
一夜的工作
生活简朴——陈设简单、食物简单
工作劳苦——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工作态度认真
口语交际·习作三
课型:嵌入问题训练课
教材分析:由于本次习作与口语交际结合得比较紧密,因此不必重新创设情境,
主要的精力应该 放在指导学生列习作提纲以及习作后的讲评上。
学情分析: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 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
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教学难度很大。
设计理念: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
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 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学科渗透法制(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教具、学具:例文。
教法:引导法。
学法: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 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
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2、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习作前,可以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到课堂上交流。
2.由于本次习 作与口语交际结合得比较紧密,因此不必重新创设情境,主要
的精力应该放在指导学生列习作提纲以及习 作后的讲评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 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
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 孩
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
华的理想火 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
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
a 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b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 ?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
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
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a 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 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
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b 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
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
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a 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
导或同桌互助的 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b 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 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
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C 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 种化


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大家畅谈理想,发 言各有见地,颇为精彩。把你们交流的内
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同学 们敞开心扉,让自
己心中的理想流淌于笔端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投影出示)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己的< br>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根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学生进行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习作评改
1.自改自评
a 教师出示下水文,留下修改的痕迹。说一说:
⑴老师修改了什么?
⑵老师是怎么修改的?
b 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
加错的标点等。
c 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
2.互评互改
a 交换作文
⑴用赞赏的符号划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⑵你认为他的作文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
b 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
3.全班交流 a 指名朗读作文 b 师生评议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 望。这次
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它们,我们仿佛在触摸
着一 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理想能够早日变为现实。
回顾·拓展三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
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
听。
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
革命 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
的向往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透 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
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
a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 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
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的。本组教材的编排是和五年 级
上册第一组“我爱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一脉相承的,目的
引导学生读 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学生读书的视野,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


精华的滋养。
本组选编的4篇文章,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
卡》,它们 是安徒生童话和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是单篇的作品;一种是外国
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 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它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
精彩片断的编排方式。4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 物不同的命运同样引人关
注。
结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的内容紧紧围绕 《鲁滨孙漂流记》,“回
顾?拓展四”各个栏目从外国文学作品内容及阅读方法交流、外国作家作品中的 隽
语集萃到外国作家趣味故事,无一不是和主题相互呼应、步步深入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
2、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
3、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
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梗概加精彩片段的教学。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 br>从本组的编排特点出发,课堂教学与组织课内外阅读活动相结合,使学生从单
篇作品走向长篇作品 ,在名著梗概和精彩片段引领下,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汤
姆?索亚历险记》等文学名著。
五。、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计11课时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课型:嵌入问题训练课
教材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体会沙皇统治下的黑暗。
学情分析: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很难。
设计理念:读中感悟。
学科渗透法制(德育):体会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教具、学具:安徒生童话集。
教法:引导法。
学法: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 、裂缝、填满、橱窗”等


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
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
1.深入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
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 同情。
2.鼓励学生就有关句子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后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讨论,
交流各 自的理解和体会,体会到句子的言外之意和其中饱含的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
二、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
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词语组织近义词填空
课外:朗读课文
四、教学课时: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第一部分,了解小女孩的家庭情况。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作者“安徒生”
2.简介作者
安徒生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出生在
丹麦中部的一 个小镇上,祖父是个农民,父亲是个鞋匠,他们常给幼年的安徒生讲
故事,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 1835年初,安徒生决心为孩子写作童话。自
此,每年圣诞节,他都献出一本“给儿童们看的童话”。 你们看过安徒生写的哪些
童话?(《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丑小鸭》等)


3.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课文插图,这个坐在雪地里的小女孩就是 大年夜还在卖火柴的小女
孩。请大家根据图想象这个小女孩在干什么,这篇故事会告诉我们什么,请大家 都
来关心这个小女孩的命运。
二、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
1.读“预习”,理解“预习”要求。
2.边自学,边把每次擦燃火柴的起止位置画出来,注明每次擦燃火柴所看到
的内容。
3.检查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指导理清脉络。
1.卖火柴的小女孩所看到的五次幻象,课文中从哪里到哪里?
2.刚才我们从课文的主要内 容入手,抓住了主要段落,请大家再想一想,其
他部分与这个主要段落有什么内在联系?其他部分应该怎 样分段呢?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想想你读了知道对小女孩有了哪些了解?
2.指名说说
3.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用“”在课文中注明。(可怜的小女孩)
4.围绕中心句展开讨论
(1)这一段怎样写小女孩“可怜”?
(2)小女孩的确可怜,主要是因为她家里很穷,书上是怎样写她的家的?
(3)朗读体会。
5.小女孩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一次擦火柴的内容
默读思考:
(1)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第一根火柴的?
(2)理解“终于”
(3)擦一根火柴为什么还要鼓足勇气呢?
(4)“奇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5)透过火柴的亮光,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
(6)结果怎样?
指导朗读。
2.自学第二三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 学指导: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经过可分为哪三个阶段?(擦——
燃——灭)这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了哪 三个内容?(现实——幻象——现实)以下几
次擦火柴。请大家运用这个方法,自学第二三两次擦燃火柴 的内容。
(2)自学提示:第二三次擦火柴,她从火柴的亮光中分别又看到了什么?她
为什么 会看到这些东西?
(3)检查自学情况。相机指导朗读
3.学习第四五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由读,思考: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奶奶的?她看到的奶奶是什
么样子的?
(2)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3)学生读完师接着读:“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问:她 为什么赶紧擦
着了一大把火柴?开头擦一根还要经过思想斗争,这时她毫不可惜地擦了一大把,
想想这又是为什么?
(4)指导朗读。
(5)这里的“光明”和“快乐”指的是什么意思? “飞走了”指什么?为什
么又说“她俩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呢?
(6)表达朗读。读前指导:见到奶奶,小女孩的心情是多么高兴,因为奶奶
是唯一疼她 的人,这种高兴的心情集中在“奶奶!”这一感叹句上,所以这一句声
音要响,音要上扬,带着惊喜。“ 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
不见的。”这些话表现出小女孩害怕火柴灭了,见不到奶 奶的心情,所以要读得快
些。她擦着一大把火柴后,得以看到奶奶,以及奶奶的“抱”“搂”,要读出美 好的
感受。至于最后一句关于“飞”的内容,要读出既快乐又带渺茫的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了《卖》的第一二部分,这两部分讲了些什么?
2.小女孩后来怎样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学习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出示: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理解两个“幸福”的意思。
3.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4.练习感情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学习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1.课文中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少美丽的东西”,作者知道不知道?
那么作者是怎么写出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看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的呢?
2.这篇课文是童话。童话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但具体情节往往是要根据想象
虚构的。
这篇童话作者是根据什么来想象的?
3.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生活经历,联系这篇文章想象一下 :如果卖火柴的小女
孩来到你们中间,你会怎样做?
四、作业
再找一些安徒生的童话读一读。
板书设计:
光着头
一、悲惨生活 大年夜 又冷又饿
赤着脚
火炉——温暖
二、抱回孩子 烤鹅——食物
圣诞树——欢乐
奶奶——爱抚
三、冻死街头:坐、捏、微笑
15凡卡
课型:嵌入问题训练课
教材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体会了解沙皇统治下俄国 社会中穷苦儿童的
悲惨命运,知道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学情分析:现代生活条件优越,学生很难体会当时生活的艰苦。
设计理念:读中感悟。
学科渗透法制(德育):体会感悟凡卡的悲惨生活。
教具、学具:信封。
教法:引导法。
学法: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
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
蜜、暖炕、耷 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
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叙 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来写的表
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快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法有个大致的了解,理清课文
“准备写信──写 信──寄信”这一线索。
2、引导学生想象凡卡来做学徒,曾经有什么指望?然后采取自读和讨论的方
式,弄清凡卡过着怎样的学徒生活,设身处地地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最
后,把信的全 部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知道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2.体会凡卡的悲惨遭遇并受到思想教育。
三、教学难点
体会插叙部分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
五、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介绍作家及写作背景。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步自学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4.读议第一段,人凡卡写信前的动作、神态中体会他当时的内心活动。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运用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学习凡
卡写信和写信后的内容,体 会凡卡命运的悲惨,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上节课同学们初步自学了这篇课文,按写信前、写信、写信后的顺序理 清了文
章的层次,并从凡卡写信前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出他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害怕的。这
节课我 们继续运用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的方法学习写
信、写信后这两部分内容。
二.情境导读直奔重点
1.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写信这一部分内容包括信文 和凡卡
的回忆。下面先请同学们听听凡卡写给爷爷的信(师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想一想 :凡卡在信中写了哪些内容?什幺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板书:学
徒生活苦)
2.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苦?(第8自然段)
3.自由朗读第8自然段 ,想一想:凡卡受了哪些苦?把感触最深的词句划上
记号,然后谈体会。(着重从挨打、挨冻、挨饿三方 面进行引导)
①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挨打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拖”、“揪”、“揍”等
动词认真加以体会,再想象凡卡挨打时的惨状,并结合凡卡挨打的原因深入体会凡
卡生活的苦。 ②引导学生从“睡在过道里”、“简直没有”、“一点儿”、“稀”等描写凡卡挨冻、
挨饿的词句中 进一步体会他生活的苦。
③综合老板、老板娘、伙计们对凡卡的态度,从“直戳”、“捉弄”等词中体 会
凡卡生活的孤独。
4.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着重从语气、 重音、
停顿、心情几方面进行引导)
①如果你就是可怜的凡卡,你会用什幺样的语气跟爷爷说 ?(乞求)指名朗读
第8自然段的后四句话。
②自由朗读,体会一下把哪些词读成重音更好一 些?(“再也”、“发发”、“跪
下”等)说说为什幺?再指名朗读。
③在这短短的四句话中,作者用了两个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幺意思?(因难
过而写不下去)
④出示幻灯片(凡卡跪在地上写信的情景)此时此刻,凡卡正赤着双脚,跪在
冰冷的地上,向爷 爷诉说着自己的种种不幸,求爷爷尽快地带他离开这个火坑。这


点点省略号就像是辛酸的 泪珠。(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从而懂得朗读带省略
号的地方时,停顿的时间要长一些)
⑤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写信时的动作的句子)引导学生“撇撇嘴”、“抽噎了
一下”这些带点的词语中 体会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⑥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前面的四句话。
三?进行对比突破难点
1.凡卡一边写着信,一边想起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那么,凡卡
想起了哪些事?在 他看来乡下生活怎么样?(板书:守夜砍树乐)
2.指名把凡卡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这件事快快乐乐地朗读出来。
3.乡下生活真的就那么美 好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从“爷爷冷得
吭吭地咳”、“缩成一团儿”、“冻僵”等词句中得 出结论――乡下生活实际痛苦)
4.乡下生活既然很苦,为什幺在凡卡的回忆中确是那幺美好呢?(引 导学生把
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主了衬托学徒
生活 的苦)
四?控究结果深化主题
1.自由朗读写信后的内容,把描写凡卡动作、神态的词句划上记号,体会他
的内心活动。 < br>2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寄信的句子),全班齐读,引导学生从“只穿着衬衫”、
“跑到街上去了 ”这些带点的词语中体会他当时的急切心情。
3.出示幻灯片(凡卡做梦的画面及相关的句子),引导 学生从“怀着甜蜜的希
望”中体会他寄信以后的内心活动。
4.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幺?
小结:凡卡甜蜜是希望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他还得 在莫斯科痛苦地生活下
去,这就更让我们体会到凡卡命运的悲惨。
5.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 最后一个自然段。(注意:声音轻轻的,好让凡卡甜
蜜的梦多停留一会儿。)
五?启发想象渗透教育
1.联系凡卡的爷爷的情况想一想,假如爷爷通过别的途径了解了凡卡 的遭遇,
把他接回了乡下,爷爷能帮助他摆脱悲惨的命运吗?
2.凡卡才九岁,他本该像同学 们一样拥有金色的童年,可他的命运为什幺那
么悲惨呢?你从中懂得了什幺?(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 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
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中心。
2.巩固生字词。
3.写一篇读后感。
15.凡卡
板书设计
写信前__怕
挨打命
学徒生活挨冻
(信文)挨饿__苦运
写信
乡下生活守夜悲惨
(回忆)砍树__“乐”
写信后(甜蜜的希望)__梦
16 《鲁滨孙漂流记》
课型:嵌入问题训练课
教材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关注人物命 运,体会鲁滨孙不怕困难、顽
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很难。
设计理念:读中感悟。
学科渗透法制(德育):体会感悟鲁滨孙求生的精神。
教具、学具:《鲁滨孙漂流记》全传。
教法:引导法。
学法: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2.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先让 学生阅读梗概,整体把握梗概内容,简单
讲述一些梗概中鲁滨孙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在此基础上,引导 学生浏览精彩片段,
交流精彩片段的精彩之处,以及自己对鲁滨孙的评价或读后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人物命运,体会鲁滨孙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学习重点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 象与精神,激发起
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插图)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
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 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他就是《鲁滨孙
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板书课题)
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 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
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 0—1731),
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
四年后被救回英 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
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 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
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 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
喜爱的小说之一。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2.交流这部小说的 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
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 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
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
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
决的。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3)安全-防御。
(4)孤独-救助“星期五”。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 样的印象?(勇
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阅读精彩片段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 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


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
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 阅读时,好像
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
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
活动,这就大大加强 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2.快速默读,了解主要内容。(主要写了鲁宾逊在绝境中的心 理活动过程,用
理智战胜失望,改善生活。)
3.感悟精神光辉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 朗读,感受这种精神。(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
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 ”;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
“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
来说一句话。 (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
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一个善于调 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
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不 怕孤独的
人,他一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
质贫 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 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4)出示
并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 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
聊以自慰的事情。”
五、拓展延伸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面对人生困境,鲁 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
本色。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 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
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 打败的。你
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
朋 友或自己共勉。
3.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怎
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题,
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 ,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读书体会,为
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
17* 《汤姆·索亚历险记》
课型:嵌入问题训练课


教材分析:让学生能 简要说说小说的内容,并围绕“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人”
“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等问题交流读书 感受,感的有趣。
学情分析: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学生有一
定的难度。
设计理念:读中感悟。
学科渗透法制(德育):体会感悟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具、学具:《鲁滨孙漂流记》全传。
教法:引导法。
学法: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过程与方法:
1.本文是略读课文,可以先从题目入手,猜测小说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课
兴趣。
2.在学生阅读梗概,浏览精彩片段后,让学生简要说说小说的内容,并围绕
“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人 ”“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等问题交流读书感受,
感的有趣。
3.把梗概和精彩片段进行 对比阅读,找一找精彩片段可能是梗概的哪一部分。
并且通过猜测梗概中相关部分内容、抓住梗概中矛盾 或不明之处,激发学生读整本
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二、学习重点:
1、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2、探讨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汤姆·索亚的优秀品质,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学习难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的整合。
四、学习过程:
一、引读。
1、二十一世纪初,一部电影《哈利波特》风靡了整个世界,昼夜之间哈利波
特成了青少年心目中的偶 像与英雄。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
就塑造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青少年偶像英雄,那 就是:汤姆·索亚。


2、引出了我们的主人公汤姆·索亚,那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程 :图书推荐
与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对于马克·吐温,我们的同学通过网络资料已经了
解 了不少情况,我也找到了一些,还有图片,算是一点补充吧。我把这些资料做成
了一个帖子发在了我们的 教学论坛资源库中,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我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的同学可 也没闲着,不少人
给我的信箱中发来了他们所写的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我挑选了一篇,让他发在我们的资源库中,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原创梗概。
二、导读。
1、读书而有所感。看了《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作为同龄人,汤姆在
你心中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制 成电子文档,再以帖子的形
式发送到我们的教研教学版里,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好帖我将会给他加精。
其实在老师的心中,也有一个我自己的汤姆,我也把我的感受写了出来,放在
我的电脑中的共享 e 盘里,请大家通过网上邻居访问我的电脑,也来看看老师心
中的汤姆。
2、我们的心中都 有了汤姆这个形象,那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呢?也请同学们把自己的观点以帖子的形式发 送到我们的教学教研版。
三、精读《当海盗去》。
1、谈完了对汤姆的印象,我们的同学其 实对书中的情节更感兴趣,因为情节
是小说的生命线。在书中最能引起我们遐想的是哪一个情节呢?(《 当海盗去》)
那谁能立刻把这个片断的梗概写出来我们大家看看呢?还是以论坛帖的形式。
2、在这个片断中,汤姆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她会是什么呢?你读出来了吗?
能否在网上找一幅图片把这 个抽象的心愿直观地表达出来呢?(帖子)
海盗。汤姆此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去当“海盗”。
3、提到海盗,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骷髅旗和铁钩船长。我也找到一个有
关海盗的电影片断;《加勒 比海盗》。我们来看看汤姆的海盗是不是就是这种?
播放电影片断。
4、很显然,汤姆的海 盗不是这种杀人放火的强盗。那他想当海盗的本意又是
什么呢?请将你的观点上传。
5.如果生活中你遇到了汤姆的际遇,你将采取怎么样的行动呢?
四、拓展。
1、 在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你还喜欢哪一个?结合小说内容,
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论坛帖上传 。
2、汤姆·索亚这个人物形象,对于21世纪现代青少年的健康心理的成长有哪
些影响?


3、上网搜索网络中有关《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资料。
口语交际·习作四
课型:嵌入问题训练课
教材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是激发学生珍爱生命, 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
本领。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情分析:培养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尽量用事实说话,指导学生完整讲述已知
的事实,阐明自己 的观点。这也是表达自己观点的重要方法。学生很难做到。
设计理念:读中感悟。
学科渗透法制(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教具、学具:教师例文。
教法:引导法。
学法: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
过程与方法:
1.请学生进行充分准备。准备得充分,是开展本次活动的关键所在。让学生
通过报刊、电视等 媒体和身边的现实生活,积累有关自我保护的事件,对自我保护
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组织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交流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
3.交流过程 中,尽量用事实说话,指导学生完整讲述已知的事实,阐明自己
的观点。这也是表达自己观点的重要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能把自己看到 、听到、
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1.同学们,《鲁滨孙 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鲁滨孙在荒岛上
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 为一个英雄的象征。我们可能终生
也遇不到那样的情境。但“学会生存”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 题。(板书:


学会生存)
2.“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倡的一个概 念。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
德加·富尔说:人们再不能一劳永逸获取知识了,而要终身学习如何建立一个 不断
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说说由这四个字你想到些什么。
二、畅所欲言聊话题 < br>1.教师读一则报道《14岁少女勇斗歹徒惹争议:该不该见义勇为?》(正方:
称赞她是“小英 雄”,社会呼吁见义勇为,有助于弘扬社会风气;反方:“鸡蛋不要
碰石头”,在通常情况下,未成年人 还不具备与违法犯罪分子或突发事件、自然灾
害作直接面对面抗衡的能力,而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徒 劳的甚至付出生命。我
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了尊重生命这一主题,鼓动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是与法律
明显相悖。)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2.出示: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 育局主持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正
式出台,“敢于斗争”在新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被删 掉,“见义勇为”也从中学
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消失。“主动报告”、“遇有侵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学 会‘自
救自护”等有效保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的内容则首次出现。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要珍视生命,就要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
3.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自己遇到、听到或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
自我保护的事情。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讲了什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自我的方法;发
表自己的看法,提 出不同见解。然后共同讨论: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
该如何应对;小组总结后推选代表参加全 班交流。
三、召开“自我保护”座谈会
1.请各组代表到主席台就座;推荐一名主持人与老师共同主持。
2.确定座谈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必须将发布的内容或事情讲清楚。
(2)在发言过程中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3)在座的各位同学可以和发言 人共同讨论同一个自我保护故事或方法进行
提问。同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各位代表 分别发言,每次发言完毕,主持人组织发言人与同学们共同讨论
话题,或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4.评选“最佳发言人”和“最佳自我保护办法”,并说明评选理由。
5.引导大家总结,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如何应对?


(1)在家中的自我保护:防火-及时关闭电源、煤气灶阀门, 同时打开门窗, 呼
唤邻居、行人帮助灭火。家里或近处有电话, 应迅速拔119报警;防水-知道家里
水源的总开关在哪里, 一旦发生跑水情况, 先把总开关关闭。如果拧不动, 要赶快
请邻居帮忙。迅速拨打维修电话。防煤气-要知道预防煤气中毒 的常识和使用炉火
和煤气灶的方法。屋里要经常通风换气。防盗-一人在家, 把屋门、防盗门从里反
锁上, 钥匙放在固定位置等。
(2)在外边的自我保护:上学下学尽量走大路, 少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
如遇坏人打劫, 尽快避开, 跑向人多的地方, 同时大声呼救;如发现火灾, 有人溺水
等要大声喊人, 不要自己去救火, 不会游泳, 不会救护, 千万不能下水救人;不进网
吧,不与网络聊天中认识的陌生人见面或留下联系方式等。
四、总结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天就有十多个未成年人因为天灾或人祸而提前结束
春天般的生命。在灾难面前,生命都会显得无比脆弱。但是,很多灾难的背后,我
们又会痛切地感觉到 ,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多点求生意识、求生技能,也许,很多人
还是可以逃出死亡。让我们珍爱生命、善待 生命吧!
资料袋
2004年12月26日,11岁的英国少女蒂莉·史密斯跟爸爸妈妈已经 在泰国度
假胜地—攀牙湾游玩时,发现远处海水突然不平静起来时,她马上觉得非常不安。
蒂莉 注意到,远处的海水开始出现泡沫,水流的速度也在加快,且急速后退,这让
她立即联想到老师在地理课 上讲述的有关海啸将发生的知识。蒂莉歇斯底里地狂呼
“不好了,要发生海啸了!”父亲带妻子女儿返回 旅馆,并将此警告带给100多位
游客和旅馆的工作人员。就在人们逃离海滩没几分钟,巨浪袭来,人们 却全都获救
了。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 ,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听到了那么多自我保护的故事,这些故事中都
蕴含着知识与智慧的力量,还有令 人敬佩的坚强、镇定与乐观,使危难化险为夷。
有些故事让我们听起来惊心动魄,有些让我们赞叹不已。 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自
己经历或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也可以写《鲁滨孙漂流记》的读 后
感。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1.你最想写的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上自己或别人说的自我保护的故事,哪些令自己印象深
刻或受益非浅。


2.谁来告诉大家你最难忘的自我保护的故事?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上写出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列出提纲。
3.通过这件事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4.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些惊险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能够写得很精彩。
三、回顾写作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写作方
法:
细 节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心理描写让人了解事
情背后的变化;侧面烘托将使 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使文章条
理清楚等。
2.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三、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 我修改:写完后,自己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修改,注意字、词、
句和标点等,同时对自己不满意的 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
2.同学互改:与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交换,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细节地 方,
对文章整体可以在后面写一写修改建议或简单的评价。
二、全班评议
1.教师 选择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作文或由学生推荐,作为讲评作文。可
以请学生把整篇作文读完,也可以读 到关键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同学们评议。
2.评议的重点
(1)事情是否完整,有条理,记叙得是否具体生动。
(2)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是否恰当。
(3)哪些部分写得最精彩。
3.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再次修改完善习作。
4.范文:
让希望栖息在灵魂里
──读《鲁滨孙飘流记》有感
希望,一个多么温暖的词啊!美 国诗人狄金森在《希望》一诗里写道:“希望”
是个有羽毛的东西 它栖息在灵魂里 唱没有歌词的歌曲 永远 不会停息 在暴
风中 听来 最美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风暴 它甚至能窘困 那温暖着多少人的


小鸟 „„
我喜欢读《鲁滨孙飘流记》,不是因为他生活的 惊险刺激,我是个女孩,我还
不能想象如果真的置身于那样的境地里,会不会痛苦地失去活下去的所有希 望。而
这部著作打动我的,正是那栖息在鲁滨孙灵魂里的希望。
我想,这有羽毛的温暖人的“ 小鸟”──希望,一定住在鲁滨孙的灵魂里,那
样的可怕的荒岛都没有困住它。当身处绝境时,他首先想 到的是怎样活下去。他是
不幸的,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紧紧地拥抱着希望。正如他所说:在最不幸的处 境
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通过对照,
他意识到 ,虽然自己身处荒岛,与人类隔绝,饱受孤独,但是能够活着,独免一死,
身在热带,身边没有野兽,还 有吃的,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
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我想到了 邻居阿姨,我一直以为她是个不幸的人,因为车祸夺去了她的双腿,
不理解她每天如花的笑脸。现在我明 白了,她的心中同样住着希望:虽然她行动不
便,可那个叔叔很疼爱她,周围的人那么怜惜她,女儿已经 上学,能帮妈妈做家务,
人见人夸,啊,她不依然是个幸福的人吗?孩子渐渐长大,日子越来越好,这么 美
好的希望陪伴着她,难怪她要笑着生活了!
小玲叮当姐姐说过:“你四周一片黑暗时,你的 心就是自己的明灯。”是啊,鲁
滨孙的四周一片黑暗时,他的充满希望的心,不就是他自己的一盏不灭的 灯吗?当
邻居阿姨遇到灾难的时候,她的充满希望的心,不也是自己的一盏不灭的灯吗?我
希望 读过《鲁滨孙飘流记》的人,都能从他那二十多年孤独苦难的生活中,看到闪
着金色翅膀的小鸟──希望 ,并拥有它!
回顾·拓展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二是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2.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
的读书方法。
3.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导语: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比较深入 地阅读了外国文学名著,了解
了名著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今天我们就开一个小型读书交流会,好不好?
二、从四个方面交流:


1.交流外国名著及名著中的人物,可以说说读了什么 名著,简介名著内容,
交流读后感受,可以介绍名著中印象深刻的人物。
这个部分是重点。教 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交流,一方面给他一个展示的平台,另
一方面也是一次好书推介。
2.交流读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不同的感受。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注意外国名著的语言特点,对不同国家语言特点有
所了解。
3.交流阅读外国名著和长篇的方法、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方法。
比如书中提到的宗教 信仰、名字姓氏、风俗习惯,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化,
不同时代人的思想,而不要排斥或迷信。
4.交流怎样做读书笔记。
长篇名著可以摘录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话语、摘录优美的片段,写梗概等方法做
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一、自读文学大师智慧的话语。边读边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说说打动自己的句子,并试着说说自己的感悟。
三、背诵句子。
四、交流自己阅读外国作品积累的值得记忆的句子。
五、简要介绍几部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阅读这些作品。
飞鸟集:《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 它
包括300余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 都在泰戈尔的
笔下合二为一, 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
泉。
玉米人:伊龙大地是土著印第安人世世代代主活繁衍的地方 ,林木蓊郁,莽莽
苍苍。山下的皮希古伊利托村里住着几十户拉迪诺人其(即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种人)。他们计划放火烧山,种植玉米,出售玉米。这完全违反了印第安人的
传统观念。当地印 第安人认为,人是玉米做的,卖玉米就是出卖自己的子孙。围绕
着种玉米发生了一个离奇的故事。 老人与海:故事讲到一个精神沮丧的老渔人,在他对职业的自豪感(他留下的
唯一自豪感)的支持之 下,冒险远航至墨西哥湾流并在那里钓住了一条该水域中从
未见过的最大的马林鱼。故事接着说到他孤零 零地、在因奋力叉住这条大鱼而耗尽
了力气之后,被迫投入一场和一群海盗似的鲨鱼的绝望的搏斗之中, 结果是那些鲨
鱼只给他留下了猎获物的一具骨架。
趣味语文


一、读几则小故事,想想趣在哪里?
二、分别就三则小故事交流。
1.《巧问巧答》巧在什么地方?你能把问号和感叹号变成语言吗?
2.《一个逗号》说明了什么?(作家创作的严肃和认真)
3.《文豪和蚊子》马克·吐温的话巧妙在哪?

第五单元单元分析
本组 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既是低中年级科学故事、
科普文章的承接,也是上述单元的发展。选编 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
用不同的方式对科学精神做出了阐释。《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散
文, 文章从居里夫人的“美丽”下笔,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
“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这一问题而进 行的艰苦的研究,赞美她对
科学、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更赞美了她的人格与精神。《千年梦
圆在今朝》,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
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 ,重点记述了“神舟五号”的发
射成功,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人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真理诞
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用事实强 调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就能在
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我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认识到了科学精神的
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
“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口 语交际安
排的是辩论,辩题是“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习作编排有两项
教学内容,一是自 由作文,二是编一本自己的习作选。“回顾·拓展
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 具体感受;二
是交流语文学习的收获和感受。“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关于工作态度
和工作精神方 面的20个成语。“成语故事”讲述了“舍本逐末”的故
事。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 ,体会中国航天人
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3、认识到不迷信 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
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1、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
2、指导学生学习、运用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家传记及其他科普作品。

授课
内容



18 跨越百年的美丽
课时 共 2 课时,本节是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 、
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
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
重点
3.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
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 深层含义。

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讲授法
教学
难点
教学方法或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或
媒体使用
1.教师准备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图片或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
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新课,走近居里夫人
1.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居里夫人的演讲录像。
2.同学们,你们知道眼前这位端庄、漂亮的女士是谁吗?(居里夫人)
3.课前同学们已经 搜集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相信居里夫人的形象已
经定格于同学们的头脑中,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 心目中的居里夫人。
4.请几名学生自由发言。
二、编写习作提纲,试写居里夫人
1.通过交流,同学们对居里夫人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现在如果让你来


写居 里夫人,你打算写些什么内容、怎样去写?请同学们快速构思,列出
写作提纲。
2 .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作文思路。
3.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
三、初读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思路
1.结合学生的作文思路进行简单小结。
2.同 样是写居里夫人,我们看看作者梁衡在纪念居里夫人逝世100周年
时创作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怎样 写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18课(板
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认读生字新词。
5.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6.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写了有关居里夫人的哪些内容。
7.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
四、细读探究课文,理解“美丽”内涵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里,请从文中画出有
关语句。
2 .根据学生的发言,机动教学。教师边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
所在,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 有关语段,深入理解“美丽”的内涵。
(1)外表美。重点品读下面语句。
玛丽?居里穿着 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
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 切,看透未来。她的
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
也 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引导学生理解“定格”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而她那美 丽、庄重的
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这句话。
(2)内在美。相机出示有关语句。
①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 下而已,可
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
别人摸瓜她 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执著的探究精神。
②这点美丽的淡蓝 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
信念。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 刚毅,有远大、
执著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


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体会居里夫人执著的信念与追求。
③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 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
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 ,变成一
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直到她身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从这两段话中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的巨大贡献及其为科学而献身
的伟大精神。
④ 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
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 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
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一心想 着人类的科学事业,视名利如粪土。这
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居里夫人最美的地方。

巩固
练习
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结合课文谈一谈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为什么
美丽能跨越百年?


外在的美是短暂的、易逝的,只有内在的美才会是永恒的,不变的。
居里夫人的“美 丽”不仅表现在她美丽的容颜,更重要的表现在她那坚定
小结
执著的信念与追求、为科学献身 的崇高精神、淡薄名利的人格魅力上。所
以,她的美丽才会牢牢铭刻在人们心中,才会跨越百年,甚至是 永远。

作业

1.写会本课生字新词,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2.阅读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 居里》原文

美丽:外在美 内心美
板书
设计
授课
内容
18 跨越百年的美丽 课时 共 2 课时,本节是第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 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
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2、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理解什么是“美丽”的意思。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方法或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或
媒体使用
体会人物的情感,感受句子的含义。

讲授法
收集相关居里夫人的资料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
一、听写生字新词,回顾课文内容
1.听写下面词语:
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
卓有成效
2.同桌互查,自我改正,教师指导普遍存在问题。
3.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二、互相质疑解疑,深入探究文本
1.请同学们再来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是否还有不懂的问题,在课文
中作出标记。
2.提出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探究。
3.共同探究:具备怎样的品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此处可补充阅读玛丽?居里《我的信念》一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居里
夫人的高贵品质。)
三、欣赏品析课文,感悟表达方法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特别好,作出标注。
2.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说明理由,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特
点。
3.上节课老师让大家试写居里夫人,列出写作提纲,现在对照你的提
纲,想一想这篇课文在布局谋篇上 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4.教师小结:这篇课文作者选取了居里夫人人生中具有典型性的片段,
由表及里,应用多种手法对居 里夫人的形象、人格及心灵、精神进行了盛
赞,使居里夫人的形象跃然纸上,熠熠生辉。作者的写作方法 非常值得我
们学习、借鉴。
四、进行随文练笔,提升内心感受
1.下面让我们也拿起笔来,把你心中对居里夫人的赞美之词写下来。


2.读一读刚才写下来的对居里夫人的赞美之词,共同赏评。


巩固
练习
课外拓展阅读,自由进行习作

这篇课文作者选取了居里夫人人生中具有典型性的片段, 由表及里,应用
小结
多种 手法对居里夫人的形象、人格及心灵、精神进行了盛赞,使居里夫人
的形象跃然纸上,熠熠生辉。作者的 写作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继续搜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 料,写一篇有关居里夫人的短文,可以
按照原来拟定的提纲写,也可以结合自己阅读《跨越百年的美丽》 和爱因
斯坦写的《悼念玛丽?居里》后所受到的启发,重新构思并完成作文。
作业
2.搜集其他一些科学家、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仿照《跨越百年的美
丽》写一写你心目中最崇敬的一位 科学家或历史文化名人。

板书
设计
授课
内容

19* 千年梦圆在今朝

课时 共 1 课时,本节是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探索、惨重、穿越、振奋、规模、
协作、精细、宛若、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
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
教学
重点
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
懈的努力。


教学
难点

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或
教学手段
讲解法 自由读法
教具准备或
媒体使用
1.教师准备“神舟五号”发射与飞行过程的录像资料,生字、新词、
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神舟五号”有关资料,课件出示“神舟五号”发射与
飞行过程的录像。
2.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追寻奋斗者的足迹,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探
求去思考。请同学们读读 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
了哪些阅读建议。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
等方法解决。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三、围绕提示,自读自悟
1.学生 围绕阅读提示中的思考题“数千年来的飞天梦是怎样变为现
实的,在说说自己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来自 主学习。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学习体会,教师组织学生就重点内容进行全
班交流与研讨。
1.关注追寻飞天梦的人们带给我们的思索和启示。
2.关注语言,句式,具体的数字。
3.关注文章的叙述顺序,文章的详略。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巩固
练习

学生围绕阅读提示中的思考题“数千年来的飞天梦是怎样变为 现实的,
在说说自己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追寻奋斗者的足迹,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探求去思
小结
考。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哪些
阅读建议。

作业
板书
设计

授课
内容
教学
目标
记中国近代所取得的关于航天科技的材料。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时 共 2 课时,本节是第1 课时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
逆时针、司空见惯、无 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 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
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讲授法,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方法或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或
媒体使用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 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
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
说的发现者、创立 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
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找到
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


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 同
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
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
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巩固练习

课外收集感兴趣的相关真理的话题。
小结
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 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
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
地 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
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 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
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
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
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 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板书
设计


授课
内容
20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时 共 2 课时,本节是第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课文 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
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2.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
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br>
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讲授法
教学
难点
教学方法或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或
媒体使用

举行一个短小的辩论会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 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
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
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 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
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
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
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 岸却没有,魏格
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
开了, 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
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
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 一百个问号
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
做议论文, 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1.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
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 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
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
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 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
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 到,便只能靠
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 当随
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
事前的思索,不 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
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 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
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 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
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
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 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 疑的精神,不要
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 设新学
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
想上的懒惰。这 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
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
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


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
时的书,朱子 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
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 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
抱怀疑的 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
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 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
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
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
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 步了。
(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
(1)自读自悟。
(2)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做学问首先
要有怀疑精神。)


读了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论说文。请同学们
仿照课文 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

巩固练习
不负有心人”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
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小结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
怀疑而思索,因 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
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 学问。否则便是盲
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
怀疑的 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作业
板书
设计
授课
内容
教学
目标
请2~3名学生读小练笔,共同评议。

21 我最好的老师

课时 共 1 课时,本节是第1 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
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教学
重点
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 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
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 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讲授法 表演法
教学
难点
教学方法或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或
媒体使用
教师查阅、收集关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故事、文章。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篇课文的 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
于发现、极具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 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
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最好”
1.默读课文,想一想:
① 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 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
句。(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
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最好”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
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 .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 信书本、不迷
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

< br>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
伽利略等。)
2.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


巩固练习
小结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

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
威,

作业
板书
设计
授课
内容
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


口语交际习作五

课时3 共 3 课时,本节是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科技进步问题,培养学
生思辨能力。针 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
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

教学
重点
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科技进步问题,培养学生思
辨能力。

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
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

教学
难点
教学方法或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或
媒体使用
讲授法,引导法
课前搜集有关口语交际的资料。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近段时间以来,咱们在诗歌的海 洋中拾到了许多美丽的贝壳,了
解了许多关于诗歌的知识,谁能谈谈自己前一段活动的收获?(预设:)
2.在大家的心目中,诗歌是那样神奇,那样美好,诗人是那么的了不起,可今天




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两首你们的同龄人写的诗,你一定会对诗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二、自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
1.你欣赏哪首诗?为什么?
2.读了这两首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预设:我知道写诗并不是那么神奇的事,我们也可 以学着写。写诗就是写平时
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3.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 ,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
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
三、补充诗歌,让学生欣赏。将下面的诗歌复印给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交流
交流写作方法。
巧用比喻;妙用拟人;运用夸张;运用假设。
四、你喜欢哪首诗,就试着学它写一写,注意想象要大胆,语言要精炼,表达出
自己的情感。
五、在小组里交流你写的诗,听听同学的看法,再改一改。
六、小组推荐优秀诗作全班交流。


巩固练习
小结
作业
板书
设计
授课
内容
教学
三维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方法或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或
媒体使用

课外收集感兴趣的诗歌并试着朗诵。
你喜欢哪首诗,就试着学它写一写,注意想象要大胆,语言要精炼,表达出
自己的情感。
学写诗歌
巧用比喻;妙用拟人;运用夸张;运用假设。
诗歌知识竞赛

课时 共 课时,本节是第 8 课时
1.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几组。
2.搜集竞赛题目:可以是诗句接龙、诗歌常识、诗句释义等。
3.出题方式:学生出一半的题,教师出一半的题。

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朗诵法 表演法
带上自己活动过程中随时记下的点滴收获和体会以及活动前拟订的活动计划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激情导入,创设交际的情境
在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牛顿、参与“神五”研制的科研人员等一代又 一
代古今中外的科学家的努力下,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
网络拉近了人们交流 的时空距离;克隆技术使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繁
衍新的生命„„但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也为我们 的生存带来了新的问
题:环境污染、交通负担过重、土地严重沙化、网络严重影响了一部分青
少 年的生活„„
2 .发表观点,激发交流愿望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你想说些什么?(引导鼓励学生说明自己的观
点,并说出理由)
二、启迪思维,开展辩论
1.有的同学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也有的同学 认为“科技发展弊大”,
我们将就这个问题进行辩论。(根据学生的观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
推选辩论主持人。如果学生较多可以分为两组或三组进行)
2.在辩论中怎样才能说服别人,使自己的观点有立足之地呢?
①认真搜集说明自己观点的具体事例和材料
②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根据其发言据理进行反驳。
③预测对方会从哪些方面提出相反的意见,己方该怎样反驳。
④注意围绕自己的观点举出恰当的事例,条理清楚地进行表达。
⑤组内团结协作,从不同的侧面丰富资料。
2.自己准备相关的资料
3.小组内讨论交流,进行资料整合和组内分工。
4.学生就自己的观点双方展开辩论,教 师及时的进行指导、点拨(注
意学生是否围绕自己的观点举出恰当的例子,表达的条理是否清楚。)
三、教师总结,深化认识
教师总结: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为人类 的生活创造了一
个又一个神话,在我们惊叹科技的伟大与神奇、享受科技为我们带来无限
便利的 同时,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点滴做起,尽量减少科技的发展为人
类带来的副作用。


巩固练习

学生总结本次口语交际的得失


小结
同学们,本次口语交际活动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之下,开展得比较成功,在这
次活动中, 我们走出了语文课堂,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延伸到了其他课堂和学校以
外的其他地方,在这样一些有意义的 活动中,大家都有了一些收获,今天,我们
就把自己点滴的收获总结一下,让我们今后的活动开展得更好 。
学会一真实的事例说服人

作业
板书
设计

授课
内容
教学
三维
目标

习作

课时
共3 课时,本节是第 2、3课

1.激发学生表 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
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2.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

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
习作。

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

引导法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方法或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或
媒体使用
组织学生课前收集自己满意的习作,为整理个人习作集做好准备。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成长是我们生命的永恒的主题,生活中的人、事、 景、物汇成了我们
丰富的生活轨迹,带给了我们快乐、醉人、难忘、忧伤等不同的生活体验,
这 些体验令我们的童年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今天让我们将自己最感兴趣的
东西流于笔端,共同分享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学生读书,明确习作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三、调动储备,精心选材
1.读了作文提示,相信你的头脑中一定会浮现出生活中的一幕幕 情


景,请选择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和同桌交流交流吧。
2.你与同 桌交流的同时是不是又想起另外的一些事情呢?赶紧拿起
笔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吧。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五、修改习作,评价赏析
1.学生自改
请将你的习作朗读两至三遍,对照习作要求自己进行修改。
2.小组内同学互评互改
①画出值得欣赏的地方,并说说好在哪里。
②对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还有好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来。
3.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润色作文。
4.精彩赏析
每小组推荐一名 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说说好在哪里(着重注意内容是 否具体,语句是否通
顺,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能够打动别人)。


巩固练习
小结
作业
板书
设计

练习习作
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延伸到了其他课堂和学校以外的其他地方,在这样一些有意
义的活动中 ,大家都有了一些收获,今天,我们就把自己点滴的收获总结一下,
让我们今后的活动开展得更好。


誊抄作文

授课
内容
回顾·拓展五

课时1 共 1 课时,本节是第 1课时
教学
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受(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培养科学精神)。
2.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教学
重点
积累成语,能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


教学
难点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
学到的方法。

讲授法 引导法
教学方法或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或
媒体使用
学生笔记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本单元课文内容及课外学习的感受
1.学生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二)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三)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二、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成语大意。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成语意思,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探
讨。
3.指名朗读。
4.交流成语意思。
5.练习背诵。
6.交流课外收集成语。
7.齐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并默记心头。
三、成语故事
1.谈话导入。
2.交流从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
3.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自学成语故事《舍本求末》。
4.交流读后感受。


巩固练习

讲故事


小结
作业
板书
设计
授课
内容
教学
目标
同学们要学会把故事变成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讲给别人听。
推荐课外成语故事。


板块一:成长足迹

课时 共 6 课时,本节是第 1课时
通过读“ 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
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

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
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 助。

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
美好的志向
讲授法表演法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方法或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或
媒体使用
教师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浏览本组教材,讨论和制定活动计划
1、阅读单元导语,联系实际,激发开展综合性活动的兴趣。
2、阅读“活动建议”明确可以开展哪些活动。自由读。 指名说。
教师针对 学生发言相机板书。
3、浏览“阅读材料”,了解可以参考哪些材料。
4、根据“活动建议”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开展哪些活动。制定
和交流活动计划。
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小组长





小组成员
活动内容
资料收集分工 1、 2、
3、 4、



巩固练习
小结
作业
板书
设计
授课
内容

体会师生感情,讲故事。

快要毕业了,想对你喜欢的老师说些什么?

活动后小结

第二、三课时 成长足迹

课时 共 6 课时,本节是第 2、3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 悟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感受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方法或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或
媒体使用
作者对启蒙老师回忆的三件事

“抗日讲演比赛”与“抵制日语课”的理解

讲授法朗读法
相关资料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
一、板书课题
(1)释题:什么叫启蒙?
(2)在你六年的小学生活中,给你印象最深的老师是谁?请用简 单
的一两句话说说他对你的影响。


(3)文中作者那“难忘的启蒙”是什么? 课题为什么叫“难忘的启
蒙”?请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全文,思考文章写了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
2、这几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怎样的品质?
3、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交流感悟,深入理解
1、这篇文章回忆了小学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情?
2、你觉得“我”的启蒙老师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1)热爱祖国
①演讲:教师引导:“我们”的演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进行的?说明了
什么?有感情地朗读这一 部分。
②宽严之间:教师引导:对什么宽?对什么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
么?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2)治学严谨,教育严格
①“嗅觉特长”的故事 教师引导:你对这件事怎么看?你由此想到
了什么?
②“写大字”的故事 教师引导:老师说“我”时“我”的心情是怎
样的?联想一下,老师批评你时你是怎么想的?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3、理解最后一段话
老师播下的种子是什么?这些种子开 花结果了,是什么意思?最后一
个反问句是什么意思?由这段话你想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巩固练习
小结
读了课文 ,你想到了哪位老师,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具
体的事例说说这个老师的美好品质。有兴趣的同学 可以写下来。

在你六年的小学生活中,给你印象最深的老师是谁?请用简单的一
两句话说说他对你的影响。

读了课文,你想到了哪位老师,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具< br>体的事例说说这个老师的美好品质。写下来。

作业
板书
设计


授课
内容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方法或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或
媒体使用
老师领进门

课时4 共6课时,本节是第 4课时
1、知道识字要求的变化,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
2、会用“娓娓动听”、“恭恭敬敬地”造句。
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讲授法

收集赞美老师的诗句或名言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
一、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 :谁能来说说赞美老师的诗句或名言?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
是一位作家写的,作家回忆了她的启蒙老师。
2、板书课题:指导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课文。
1、板书:老师领进门。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然后说说课文大意
3、自读课文,找出生字,集体识字。 (1)告诉学生识字新要求:“大
家看到了,课文后面没有列出生字,以后的课文都这样,为什么呢?因 为
同学们已认识了很多生字,还掌握了识字的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呢?自己找生字、自 己学生字。
(2)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然后查字典。(3)检查。
4、指名读 课文,齐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读准字音,不漏字,
不加字,不读破句)、流利(口齿清楚,音量适 中,速度适宜。
三、再读,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怎样领进门?找到有关句子,然后交流。
2、领会田老师想象力的丰富。(1)朗读课文中的小诗: (2)
默读田老师讲述的故 事;(3)对照故事理解小诗,找到两者对应的内容;
(4)听:想象故事中的意境,感受田老师的丰富 的想象力;朗读:品味


故事的韵味,感受田老师的口才。
3、联系上下文,理 解句子。(1)“我听得入迷,恍如。田老师戛然而
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同桌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抓住重点词语(尤
其是“身临其境”)品味、朗读(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
之恩,我终身难忘。解释第一句,并朗读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深感激之情。
4、尝试背诵第二节。
四、尊敬老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许多名人不忘师恩的故事
流传至今。推荐阅读鲁迅的 《藤野先生》、毛泽东的《我的老师许特立》。
五、完成《词句活动室》2
六、课后拓展。说说我心中的好老师。
自读《新来的王老师》《忘不了的笑声》《作文上的红双圈》完成表格:

课文 主要内容 表达的感情
《新来的王老师》
《忘不了的笑声》
《作文上的红双圈》
二、难忘的回忆:
1、说:想想在小学生活里,曾经发生过哪些让你难忘的人或事?可
借助照片,小组互说,指名全班交流。勾起回忆,引起共鸣。
2、忆:难忘的小学生活
类别 内容 难忘的理由
难忘的老师
难忘的同学
难忘的一节课
难忘的一次活动
难忘的运动会
难忘的„„


巩固练习
小结
作业
尊敬老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许多名人不忘师恩的故事流传
至今。推荐 阅读鲁迅的《藤野先生》、毛泽东的《我的老师许特立》。


说说我心中的好老师。

想想在小学生活里,曾经发生过哪些让你难忘的人或事 ?可借


助照片,小组互说,指名全班交流。勾起回忆,引起共鸣。
板书
设计

授课
内容
第五、六课时 成长足迹
课时 共 6 课时,本节是第 5、6课时

教学
目标
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
想感情,培育团队精神。 < br>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路,
使他们体会到:同一题材,从 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作文

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
想感情,培育团队精神。 < br>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
路,使他们体会到:同一题材,从 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作文。
讲授法 引导法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方法或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或
媒体使用
收集老师相关资料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
1、导语。
2、范例及讲评。你为什么带这张照片 来?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
能说明什么?先想一想,谁愿意说说? 讲评重点:有无具体内容,是否
介绍清楚。
3、练习。
(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2)小组交流,练习口述。
4、大组交流。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得较好?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介绍各
自的特点。
5、当堂习作。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6、相互修改。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巩固练习
小结
作业
板书
设计

授课
内容
教学
目标
学习制作班级纪念册

师恩难忘”“同学情深”“集体荣誉”“艺术天地”“美好祝愿” „„
写习作


成长足迹
课时 共 1 课时,本节是第 1课时
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
路,使他们体会到:同 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作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方法或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或
媒体使用
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

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作文。

讲授法 学生练习法
收集相关资料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段时间为了制作好我们的成长记录册,大家 都在积极地
活动开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难忘师恩”的板块。
二、师恩难忘,活动载情
1、“教诲深深”(评语组)
老师为了我们的成长为我们写了多少评语呀,于是我们就 进行了
一次评语大搜索。小组成员出示活动计划,并给予介绍。
调查搜集途径 调查内容 人员分工
教导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成长记录册》 期末评语
同学保留的作业 作业批语(家庭作业上激励的话);作文批

同学珍藏的礼物 老师所赠送的礼物、奖品上的话


2、“精彩瞬间”(照片组)
(1)小组成员一边展示照片,一边进行简要的解说。
(2)给照片加小标题。
3、“师恩浓浓”(作文组)
①小组三言两语汇报本活动小组的名称、收集材料的途径,作文 类型
(记叙文、书信、诗歌)等,并表达对提供材料的同学的谢意。
②欣赏习作。(寻找成长的足迹,感念师恩)
(预设)生:这些作文写得很好,同学们能从各 自的成长过程中,选
取独到的事例,再现老师对的鼓励、教育和关爱,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
情 。请大家与我们一起再来感受“师恩浓浓”!
A深情诵读习作《老师,我想对你说》。
B片段赏析(2个)。③引导评议。

1、给老师的一封信
【活动主题】
师恩难忘―――书信传情
【学习目标】
1、阅读《给老师一封信》,继续感受老师对学生的爱和老师工作的辛

2、用书信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情引入。
人们常常用红烛,用园丁,用绿叶,用春蚕来比喻老师。的确,在
这六年的时间里,是老师伴随我们走过春、夏、秋、冬,是老师教会我们
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每一位老 师都甘心做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每
一位老师都期盼我们快乐成长,每一位老师都有各自的精彩。
二、阅读《给老师一封信》
(一)导语:是的,是老师把我们带到知识的彼岸,是老师把我们 带
到知识的殿堂。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老师说、让我们来读读露
露同学写的《给老师 的一封信》,看看他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爱之
情的。
(二)自由读文,按提示自主学习。
回忆了顾老师的哪些事例 令你感动的句子 赞美了


顾老师的什么品质 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 文章具有
哪些写作特色
(三)交流
①文 章回忆了顾老师教育自己的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开学的那一天,
是顾老师第一个把我领进门;第二件事是 顾老师指导我们写日记
②朗读文章中感动人的句子
③写作特色:
三、倾诉心声
(1)讨论;在这封信中,你可以写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
(2)交流
(3)学生独立写作

巩固练习
小结
交流学生自己写的信
是老师把我们带到知识的彼岸,是老师把我们带到知识的殿堂。
此时此刻 ,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老师说、让我们来读读露露同学写的
《给老师的一封信》,看看他是怎样表达自己 对老师的敬爱之情的。
将自己写的信送给老师

2、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课时 共 1课时,本节是第 1课时
作业
板书
设计
授课
内容
教学
目标
①通过演讲活动,进一步表达对老师、同学、学校的感激和留恋
之情。
②了解演讲稿撰写的方法,初步把演讲材料的选择、开头引入、
情感把握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方法或
教学手段
告别母校——激情演讲

初步了解演讲技巧,体验演讲。

引导法


教具准备或
媒体使用

①搜集资料,了解演讲的概念和作用。
②初步了解演讲稿撰写的特点和演讲的技巧。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揭题引入,明确活动任务。
(1)课件出示《唱得响亮》歌词,请同学们在音乐中一起深情读词:
(2) 出示题目:毕业之歌——演讲活动。
二、阅读材料,了解演讲稿撰写技巧。
(1)小组合作交流:你觉得什么叫演讲?演讲有什么作用?
(2)了解演讲稿的概念。
(3)演讲稿该怎么写呢?读《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小组合作
思考:在这篇演讲稿中,安排了那 些演讲材料?
(4)再读《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感受这篇演讲稿写作方面的
特点。
(5)集体交流:
三、情境演示,体验演讲技巧。
(1)演讲活动除了准备演讲稿,还要做什么?
(2)对比感受演讲与读文的区别。
①教师平铺直叙地读演讲稿——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演讲稿。
②你们觉得这样叫演讲吗?谈谈自己的看法。
③交流:
演讲要有动作性,朗读不必强调与动作结合;
演讲时要看着观众,讲究与观众情感和精神的交流;
④演讲体验:
那么,《在小学 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如何进行演讲呢?选其中的一个
小片段,小组合作,选出一位同学进行演讲,其他同 学进行指导。
(3)指名试演讲,合作评议。


巩固练习
小结
作业
引导学生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进行评议。

对今天的演讲作总结
每位同学写一份告别母校的演讲稿。

偃师高中-办护照流程


初三体育教学计划-最新入党申请书范文


审计法-汪国真散文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中秋节作文500字


辛弃疾简介-学习焦裕禄精神


给家长的一封信-黑道小说排行榜前10名


兴趣爱好-宣传口号


乐评-语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