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9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玛丽莲梦兔
618次浏览
2020年09月30日 14:4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扳倒井-重庆科技学院教务网

2020年9月30日发(作者:章懋)


9 古诗三首
一、读拼音,写词语。
mó tiān yí liú tì lèi wū xiá
( ) ( ) ( ) ( )
二、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孤城遥望玉门关 (远远的)

B.青春作伴好还乡(春天)
..
C.五千仞岳上摩天(一种旅游玩具项目)
..
D.不破楼兰终不还 (回来)

三、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课三首古诗全部都是描写边塞的诗。
B.《从军行》的第一句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
氛。
C.《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
饱含热爱之情,并 为后两句抒情做了铺垫。
D.《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听到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时无比欣喜的心情。
四、根据课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1.《从军行》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边塞诗人_____ _______,这首诗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当时西 北戍边将土生活、战斗的典型环
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 边关的
宏伟壮志。
2.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前两句用________ ____手法写祖
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____________作了铺垫; 第三句
“____________”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___________ _”字写
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
南宋朝 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写的,杜甫是唐代 伟大的
____________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____________”,其诗被称为< br>“____________”。这首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紧承上联从生


活细节上细致地刻画了诗人的狂喜,上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本诗
抒发了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
了诗人博大 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五、品析句子,完成练习。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穿”是________的意思,“金甲” 是指________,“穿金甲”的意思是
__________,从中感受到战争的_____、_ __。“___________”是身经百战的将
士豪壮的誓言。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从“将晓”可以知道作者写诗的时间是________ __,“有感”说明这首诗
的内容是___________。
(2)诗题正确的朗读节奏是( )
A.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B.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C.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遗民泪尽胡尘,南望王师又一年。
(1)对“遗民”理解正确的是( )
A.感到遗憾的人民。 B.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1)这两句话包括四个距离遥远的地 方,用加点的词串联起来,给我的感觉是
_________。
(2)作者用字准确:从巴峡 到巫峡,峡险而窄,所以用“______”;从巫峡到
襄阳,顺流疾驰,所以用“______”;从 襄阳到洛阳,改换陆路,所以用
“______”。
六、课内阅读
(一)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从军行”是_____________曲名,内 容多写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孤城”的意思是孤零零的城池。
B.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C.“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不打败敌人,绝不
返回。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
3.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做具体分析。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三 万里河”指的是__________,“五千仞岳”指的是__________。这里的
“三万里” 和“五千仞”都是虚指,分别形容很________和很________。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D.对比
3.对前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两句诗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十分工整。
B.山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摩”字,不但使人感到了山的雄伟,而且富有
生气。
C.诗中极力描写河山的奇伟壮丽,是为了突出祖国的可爱,表明朝廷收复失地
的决心。
D.这样的大好河山,却陷于敌手,更加使人感到无比愤慨。
4.如果把本诗第三句的“尽”字换成“滴”字或“流”字好不好?为什么?
4.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持续 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爱国诗人杜甫“初闻涕泪满衣
裳”,他的泪水不包含下列哪项?( )
A.国家平定了安史之乱,重获安定,诗人喜极而泣。
B.诗人回想战乱期间,乾坤疮痍,黎民受苦,因此感怀。
C.浩劫过去,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不禁喜不自胜,高兴得哭了。
D.52岁的诗人回想起自己这些年颠沛流离的苦日子,痛定思痛,悲从中来,无
法压抑。
2.“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的意思是( )
A.春天。
C.年轻的朋友。
B.年轻的时光。
D.春天的歌。
3.“巴峡”“巫 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远的距离,而诗
人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 起来,让我们体会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外阅读。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①戍(shù)楼:军营城楼。 ②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
用。
1.前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气氛?( )
A.和平宁静
C.欢快热烈
B.悲伤凄凉
D.紧张激烈


2.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用雪净牧马月明等营造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
B.第三句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思是何处吹奏《梅花落》。
C.第三、四 句妙在将梅花落拆用,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实景,让人看到落梅的
花瓣洒满关山的奇异景象。
D.本诗构思巧妙,言辞婉转,情思含蓄,意境深远,是唐人边塞诗的上品。
3.诗歌最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通过写听吹笛,描写出了塞上一幅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参考答案
一、摩天 遗留 涕泪 巫峡
二、C
三、A
四、1.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夸张
2.抒情 沮尽 望 3.现实 诗圣 诗史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五、1.磨穿 盔甲 把盔甲磨穿了 艰苦 激烈 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来
2.(1)快要天亮的时候 表达诗人的感受 (2)A
3.(1)B (2 )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在金人的暴政下,眼泪都哭干
了,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南宋朝廷的军队 能收复河山。
4.(1)回家的船疾速奔驰,一下子就到家了 (2)穿 下 向
六、(一)1.乐府 边塞情况 战士的生活 2.D 3.“黄沙”形象地点出< br>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戍
边时间之漫长,战 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
字中概括无遗。
(二)1.黄河 华山 长 高 2.B 3.C 4.不好。“尽”字强调眼
泪流干,程度 比“滴”和“流”字要深。5.表达了作者对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


姓的同情和渴望收复 失地的爱国之情。
(三)1.D 2.A 3.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七、1.C 2.A 3.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4.寒霜后
战 士赶着马群归来,入夜明月清朗,哨所里战士吹起悠扬的羌笛,边地一片和平
安宁的开朗壮阔景象。















































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 舟
下水喜洋洋。”这首民歌唱的就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 日,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传统
节日中叫法最多,有二十多个,如:端午节、端阳节、龙舟节、粽
子节、地腊节、诗人节……端午节最主要的习俗,要数吃粽子、赛
龙舟了。相传这些民俗活动是为了纪念 2200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的。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他们还把粽子
投入江中喂鱼虾,以免吃屈原的尸体。一直延续到今,就形成了端
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每到端午节,妈妈还会用五种彩色的线,搓成五彩缕给我戴在
手腕、脚腕和脖子上,意谓可避灾、除 病、保安康。端午节还有很
多习俗,比如:画门符、吃五黄、戴香包、挂艾草等。
怎么样,咱们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呢?

房屋租赁合同解释-经济法试题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述职报告结尾


我的妈妈作文600字-高三数学教学总结


爱无处不在-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江苏人事考试网-北京大学考研成绩查询


地球日是几月几日-安全教育的心得体会


学校花圃的标语-中考作文预测


吹牛大王-考研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