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综合能力练习题

余年寄山水
688次浏览
2020年10月01日 01:4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成都城市职业学院-2017放假

2020年10月1日发(作者:骆亮公)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综合能力练
习题
一、填一填。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 )。
2、将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后剪开:(1)能剪成两个相同的( );
(2)也能剪成两个相同的( )。
二、计算。
1、在○里填上或=。
5+9○14
9○18-10
7+8○16
10-8○7
12○3+8
9+6○15
2、算一算。
8+7=
1-1=
7+10=
13+4=
7+5=
3+8=
7+0=
第1页共4页


9-3=
19-9=
17-4=
2+7=
6+9=
11-10=
9-0=
10-0=
8+8=
3、算一算。
3+8+4=
17-3-4=
16-6+4=
6+7-2=
9-6+9=
7+3-8=
三、解决问题。
1、教室里面有12小同学,出去了2人。教室里还有几个小
同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课本 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 目、
第2页共4页


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 教
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
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 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
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
面的 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 文,或细读、默读、
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
自然领悟文章 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 技
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 发展。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
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 ,“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
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
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
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 出此言也?”;《论语》
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 ,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
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 法。可见“先生”
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
近。看来,“ 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
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
第3页共4页


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 意为“年长、
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2、我有
9颗水果糖,吃了一 些,还剩3颗,吃掉多少颗?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
门 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
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 更早的“先生”
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
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
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 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
策》中本身就有“先生 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
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
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
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 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
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页共4页

大学生户口迁移-敬重卑微阅读答案


日本学生装-上善若水任方圆作文


元宵节贺卡-天津城建大学教务处


房地产估价师考试科目-电力线宽带


南京艺术学院本科招生网-中考成绩查询2014


秋天的古诗大全-北京的二本大学


山西农业大学分数线-读后感300字左右


增广贤文全文解释-北京工业大学本科招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