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温柔似野鬼°
771次浏览
2020年10月02日 23:5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辽宁对外经贸职业学院-初二地理上册知识点

2020年10月2日发(作者:车进)


1、草 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
貌”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
深。
3、感受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
阳”的含义。
4、背诵1、 2 自然段。
教学重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引入
1、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2 、作家老舍 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当我们的作家第
一次来到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怎样的情 景呢?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草原看一
看。
3、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4、简介作者
老舍 (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满族,
北京人,出生于城市贫 民家庭。
二 、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 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 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
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2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 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三 、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 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要读准字音,把句子
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


四、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
作者是从哪些方 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
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
境之美”。
五、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六、升华情感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 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
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 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 渲染 勾勒 低吟 襟飘带舞、马蹄、礼
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2 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 、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
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 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二 、由景及人, 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三 、情感升华 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
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师生评
议朗读。
四、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五、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 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
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 感受,好
吗?课后认真完成。
六、课后反思:


2、丁香结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识记本课要掌握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中心。
3.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 达的胸怀,培养学生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
的“结”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从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3.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以豁达的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课件出示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 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
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 —《丁香结》,
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
题。)
2.作者简介。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 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 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
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 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
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读。)
(2)学写字词,师指导书写。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理解词语。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 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
愁怨:忧愁怨恨。 断断续续:不连续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名答,全班交流)
小结:《丁香结》写的是作 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
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 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了“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
开始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从古人关于“丁香结” 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
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 无味的人生认识。
3.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
描 写了丁香花。(主要写丁香花样貌。)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 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
描写了丁香花。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读者要以豁达 胸怀对待人生中的
“结”。(主要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四、总结感悟
1.师 :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
个角度展现了丁香 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
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 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
喜欢的部分。
2.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指名交流自己喜欢的原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课,设疑导入
师:上节 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领略了丁香花的美丽,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
心里。那么,作者笔下 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又赋予了丁香花
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 们继续深入学习。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3自然段。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 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
子。
3.全班交流。
小结:第1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 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2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
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我”住的斗室外的三 棵白丁香。
4.重点句子分析。(课件出示)
(1)有的宅院里……还要回头望。(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 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
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 姿态动人。
(2)月光下白的潇洒……这是丁香。
这句话描写了丁香花的颜色、仪态风姿和 气味。正是因为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在夜色中也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 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明香气浓郁。)
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 小,却不显得单薄”?(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固然单薄,
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 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5.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指名答)
小结:( 1)形状(视觉),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2)颜色(视觉),紫色、白
色;(3)气味 (嗅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6.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画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小结: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思考:在这部分中,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指
名读第4 ~6自然段,全班交流感受)
2.研读第4 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师: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指名答)
(2)师:在这几句话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 特点?(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 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雨中
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3)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
么作 用?(课件出示“阅读链接”,指名交流)
示例:“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 把花蕾丛生的丁香比喻为人的忧
愁,丁香在古人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 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
意境更加优美。
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
(1)什么是 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齐读,指
名交流)
明确: 丁香结本义指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象征意义是指人生
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本文中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
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 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2)作者赏花多年,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研读第6自然段。
(1 )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丁香结是什么态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小组讨
论,全班交流)
小结:古人寄托在丁香结里的情感是愁思,是愁怨,这从“阅读链接”中的诗句中可以体会
到。 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 “丁香结”
全新的艺术境界。
(2)思考:“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指名读、齐读,同桌讨论)

小结: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永远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 br>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 3)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和不
幸?(学生自由 发言)
(4)全班齐读第6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教师总结:丁 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
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 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
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 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
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 了挑战,充满了乐趣。这正是我们要找的答案。
2.揭示主题。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
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 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
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需要幽雅甜香的丁 香;同时,也需要细雨中的丁香结,愁肠挂肚,
百转千回。

【教学板书】
2.丁香结
赏花:色彩、气味、形状
悟花:“结”乃常态,坦然面对







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情感和古诗词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领略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宿建德江。齐读课题)
这首诗是孟浩然为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漫游吴越时写下的。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速度)
2.指名读,正音。
3.自由读古诗。(教师强调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师:平时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一般有哪些方法?(学生自由说一说 ,如多读、边看插图边想象、
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与别人交流等。)
2.师:这些方法都 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如果有不懂
的地方,请打上小问号。开 始吧!(自学)
3.师:同学们都读懂了哪些诗句?把你读懂的地方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尝试理解诗 意。(学生
汇报。)
4.质疑问难: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生:“野旷天低树”“愁新”“月近人”。)
5.出示图片,理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师:同学们,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 出了怎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


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 天比树低,月与人亲。)这幅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孤独、
沧桑、凄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 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融入到诗的字里行间。
7.讨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教师板书,齐读。
四、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师:“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诗人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是从诗中哪一个字看
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的他正身处异乡。诗
人孑然独 身漫游他乡,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不免顿生愁绪,谁来读一读这满怀
的愁绪?(指名读 )教师指导:读出思亲之愁、寂寞之愁和思乡之愁。
此时,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飞到— —(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
聚的情景,然而,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五、全诗回读,情感回顾
让我们再读读古诗,体会诗人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下课后 ,请同学们收集一些孟浩然的其他
诗作,互相传诵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有人说夏季的天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 空万里,转眼间就乌云滚滚,大雨倾盆,
有时雨还在下着,太阳就出来了。这就是夏天的阵雨的特点。
2.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古诗,看看他是如何写夏日里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写诗的时间、地点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诗。)
二、初读释疑,理解诗意
(一)熟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跳珠:指跳动的水珠。诗中指雨点大,杂乱无序。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小声跟读。
4.比赛朗读古诗。(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赛读。)
(二)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名读诗题。(教师强调读准朗读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师:如何理解诗题?(这首诗是在望湖楼酒醉之后所作。)
这个“醉”有似醉非醉之意。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由交流。
三、咬文嚼字,感悟诗境美
1.这首诗 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思考: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这个特点能从诗中 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
2.师: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有什么好处?
(“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水如天”。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3.师:这首诗除了运用比喻,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仗:“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四、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课件出示)教师指导朗读。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齐读古诗。(注意朗读节奏)
3.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词人简介。(出示词人辛弃疾的介绍)
2.我们还学过他的哪首词?(《清平乐·村居》)能背出来吗?(指名背诵)
3.上节课我 们跟随苏轼去西湖游玩了一番,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辛弃疾去欣赏黄沙岭的风光吧。(板
书课题: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齐读。
(2)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课件出示字词)
3.自由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词意
1.默读词句。师: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如借助注释、 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
序、补充词语等)有疑问、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词语的意思。(课件出示重点词语意思)
(2)指名说句子意思。(课件出示句子意思)
4.重点指导: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是谁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它会说些什么呢?又是谁“听取蛙声一片”?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四、感悟词情
1.思考,指名回答: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夏季;鸣蝉、稻花香、蛙声。)
(2)词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2.指导朗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情感。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音。
(2)按照停顿和重音的提示,指名读,尝试背诵,师生评议。
五、总结拓展
1.多么迷人的景色啊,齐读。(配乐师生合作串读)
2.积累其他田园诗或辛弃疾的其他词。
3.把这幅美景画下来,做成诗配画。


4. 花之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的丰富的哲理。
3.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4.感受花积极乐观的 态度,以及花渴饮朝露、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
神。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理解作者笔下的花的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主学习
在诗人笔下花有生命,有灵气,充满了智慧 ,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
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花 的世界,感受作者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
进而体会花的精神。(板书课题:花之歌。齐读课题)
1.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 《泪与笑》《先知》《沙与
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 一首。
2.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交流学习情况,教师适时指导。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要说一说作 者将花比作什么。(学生
讨论后发言)
2.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找出文中体现奇特想象的句子。(学
生自由说一说)
3.分小组讨论: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小组派代表交流)


预设: (赏析句子)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
遍……(花开花谢, 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
三、细读品析 ,合作探究
1.师:同学们齐读课文第1~3 自然段。思考:作者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
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花在自然界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2.思考: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学生合作交流后发言)
3.指名朗读最后一段,思考 :最后一段中“这些哲理”指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些哲理
的?(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 ;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体现了花的精神品
质。)
4.师: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小结: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四、课堂小结
纪 伯伦的《花之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
以得出某种哲理 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
在《花之歌》里,花的形 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从中我
们可以看到作者的理想追求和信念 。
五、拓展延伸
1.仿写句子,要求写出一定的哲理内涵。例:花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 花是婚礼的冠冕,
花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的其他四首:《美之歌》《幸福之歌》《浪之歌》《雨之歌》。

【教学板书】
4*花之歌
花的形象:奉献者和使者
花的精神:渴饮朝露,向往光明,
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能够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鉴赏文学作品。
2.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体会其应用上的妙处。
3.说说句子中分号的作用,掌握分号的具体用法。
4.积累并背诵《过故人庄》,体会诗歌意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2.体会排比句的好处,掌握句子中分号的用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针对两篇类似的文章,同学们有没有好的阅读方法?另外 ,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特点与好处、分号
该如何使用等,都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逐一进 行交流。
二、交流反馈
1.师:阅读文章时,在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 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还要能
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那么,具体有哪些方法呢?
明确: (1)阅读的时候,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比如,阅读《丁香结》。通过阅读,我们了
解 到课文写了丁香花的颜色、样子和气味,这时候,可以联想我们自己在生活中见到其他植物,
如桂花、梅 花、栀子花,它们都是什么颜色,有什么气味。
(2)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联想。比如阅读老舍的 《草原》,我们可以想到老舍的其他作品,
或者其他作家写草原的作品;读懂了文中主客聚会的欢快场景 ,可以联想到如果自己置身于这个
场景中会怎样;等等。
2.教师小结:阅读的时候,既要读 进去,又要想开去,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
且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3.学生自由交流自己所读的文章想开去的例子,教师总结。
三、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文中排比句)师:读一读排比句,体会排比句的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学生
自由交流)
2.从课外阅读中找出一两个精彩的排比句进行赏析,体会排比句的好处。
明 确: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
排在一起组 成的句子。有时候两个句子或以上的并列句子也可以称为排比句。用排比来抒情,节
奏和谐,显得感情充 沛;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师:说说分号的用法。
明确:下列几种情况使用分号:①用在复句 中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非并列关系(转折、因果
等)的多重复句,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②分条 说明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每一条里,不管是
词、词组、单句,还是复句,都作为一个分句,各条末尾用分 号,最后一条完了用句号。③句子
中有余指代词“等等”代表未说出的并列部分,在“等等”的前面也要 用分号。注意,排比句不
是一定要用分号隔开。
4.(课件出示路牌标志)师:在路上行走时或者坐车到异地时,你注意过路牌吗?
如果路牌上有不认识的字,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明确:每一条路都有路牌,上面有路 的汉字名称,汉字下面是路名的拼音大写,声母和韵母均大
写,但无声调。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认识路名, 除此之外,路牌上还有指示方向的箭头,这样,我
们通过看路牌就可以辨识方向了。
当然,公 路上还有一种路牌,当距离某一个地点还有比较长的路程时,通常以千米作单位,千米
也叫公里,用来告 诉我们距离目的地还有多远。地名也是汉字和拼音大写相结合的形式。
教师小结:正确认识路牌有助于 我们准确地辨识方向。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可以像路牌那样,用
拼音拼写你的名字吗?(学生自由交流)
四、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古诗《过故人庄》,教师指导朗读。
2.齐读,要求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理解古诗《过故人庄》。
(1)借助资料,用自己的话试着翻译诗句。
(2)小组成员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检查交流。(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对古诗主题思想的理解。
4.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习作:变形记
【教学目标】
1.根据习作提示,从四个标题中选择 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或者自己拟一个有趣的题
目进行习作。
2.展开想象,能够 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出自己变形后的见闻感受,并掌握具体的写作方
法和技巧。
3.要抓住变形的动植物或物体的特征,写出自己的传奇故事来,情节要生动,内容要丰富。
【教学重难点】
1.能够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出自己变形后的见闻感受。
2.抓住变形后的动植物或物体的特征,展开想象,写出曲折生动的传奇故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花之歌》是花的自述,想 象奇特,读来很有趣味。如果你有这样一个机会,把自己变
成另外一种东西,又会有什么样的“传奇经历 ”呢?倘若把自己的“传奇经历”写下来,也是挺
有意义的一件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想象的王国,抒写自 己精彩的传奇故事吧!
二、交流反馈
1.学生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2.指名说说自己选定的内容及选定的理由。(学生交流)
3.大家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在交流中自然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
三、习作指导
1.展开想象,学生展示自己变形后的经历,教师适时指导。
2.同桌交流。(叙述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及想法、感悟。)
预设:运用拟人手法,展开想象, 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描写自己变形后的“传奇经历”和
感受。

3.指名简要谈谈自己的习作设想或习作结构,教师和同学评议,让其他同学得到借鉴。
提示 :如谈谈自己习作的叙事线索,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贯穿全文、衔接过渡,怎样开头、结尾等,

从而让其他同学得到启示借鉴。
四、自主成文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让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习作。
五、习作欣赏
1.指名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
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
六、习作修改
1.课件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2.回忆常规修改内容,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
3.修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滁州学院地址-辽宁会计网


苟延残喘的意思-秋天的作文200字


奥黛丽赫本个人资料-qq个人介绍


文员工作内容-北京市委


留住那份美好-元宵节猜灯谜活动


世界无烟日是几月几日-课堂教学改革


上海公务员论坛qzzn-普通话推广周


中秋传说-和创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