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别妄想泡我
533次浏览
2020年10月03日 04:2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计小结

2020年10月3日发(作者:陶碧)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元、角、分与小数”这一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 习小数。教材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元、角、
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知识。学 完《买文具》后,在练习反馈中出现了这样
的问题:如“3.21元”读作“三元二角一分”这也是同事 们谈论的话题。我认为这是学生把小数的意
义与读法混淆了,一个小数是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 分组成的。整数部分按原来的读数方法
读,小数点读做“点”,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所 以3.21元读作:三点二一元。而把
元、角、分用元做单位的小数表示时,小数点左边表示几元,小数 点右边不满1元,则表示几角几分。
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的产生,明确小数点右边 两位表示几角几分,帮助学生建
立元、角、分与“用元作单位的小数”的对应关系。
学生对 小数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元角分的基础上,所以造成了学生对小数的认识仅限于钱。学生看到
小数就在其后 加上单位“元”,出现了认识的局限性。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补充,生
活中的小数如:我 的视力是1.5,我的身高是1.56米,我的体重是48.5千克,我的50米赛跑成绩是
5.98秒 等等。个人认为,在初步认识小数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具体的模型,有助于帮助学
生理解小数 的意义,但过于依赖这一数学模型会阻碍学生的思维,所以有必要拓宽小数的意义教学。
《元角分与小数》教学反思
元角分与小数”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教材的设计意图是 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
其简单的加减运算,为此,教材安排了“买文具”、“货比三家”、“ 买书”、“寄书”等具体情境。“买
文具”时,会看到文具标价牌上用小数表示的价格,从而自然地引出 小数;然后把这些小数改写为几
元几角几分、再把几元几角几分改写为小数表示的过程经历,使学生初步 理解了小数的具体意义,体
会到小数与它所表示的实际的量的单位之间的联系。但在读小数时却出现了口 头读对了,书面表达却
出现小数部分的读法和整数部分的读法混淆。
在“货比三家”中,凭 借生活经验,大多数同学都能很快判断出两个小数谁大谁小,但在交流思考
的过程时,却大都缺乏完整的 表述;让人郁闷的是:在完成作业“去哪家文具店买橡皮最便宜?”时,
凭借生活经验,他们很快就找到 答案,却出现了“2.63元>2.36元﹤2.65元”这样的书面表达。
“买书”与“寄书”的 问题情境,是为理解一位小数加减运算的意义及算法而创设的。可以说一位
小数没有进位的加法和进位加 法与一位数没有退位的减法,是学得不错的。在解决教材P8“小红付
给阿姨15元,应找回多少元?” 这个问题时,或许是具体情境的存在,结果也很快地出来了。
北师大版3年级数学下册《买文具》课后反思
《买文具》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 内容。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是对小数意义的
最初步的了解。教学时我结合买文具的生活情境, 在购物的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标价牌上用小数
表示的价格,自然的引入小数;再经历把这些表示价格 的小数改写为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和把几元
几角几分改写为小数表示的过程,初步理解小数的具体意义 ,认识小数的特征,并会认、读、写简单
的小数,同时让学生充分地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 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伊始,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星期天笑笑去文具店买文具,可是文具店里的标价 牌上的标
价她看不太明白,因此想请同学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你能从这幅图里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 生在
解读主题图的时候找到小数,发现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不一样,不是整数元的,有的不到1< br>元。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有购物的经历,因此他们对于标价所表示的几元几角几分能够很清楚地知道,
我及时地抓住这个时机,趁热打铁,研究这些价格的组成部分,让他们小组讨论这些数的共同特点,
从 而了解小数的意义:当我们不能用整数表示一个数的时候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如5角是1元的一
半,不 能用1元来表示,我们就可以用0.50元来表示。像0.50、8.00、3.50、16.85、1.06等 这些数
我们就叫做小数。
在讲小数点的重要性时,我为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70年6 月30日,前苏联著名宇航员费
拉迪米尔·科马洛夫在空间站工作了23天后,一个人驾驶着“联盟一号 ”宇宙飞船返航。但是,当
飞机返回大气层后,无论怎么操作也打不开降落伞,结果在着陆基地附近坠毁 宇航英雄科马洛夫遇难。
“联盟一号”所发生的事件就是因为在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让我们 记住小数点所酿成的
悲剧吧!我们在数学学习中,不能有半点的疏忽,不然就要酿成严重的后果。孩子们 对小数点的作用
印象非常深刻,有的孩子还把故事讲给了家长听。
巩固练习时我发现有不少学 生对于“贰圓、贰角、壹角、壹分、贰分”小面额的人民币不认识,


其原因:一是因为学 生对汉字的“壹、贰、叁……”不认识,二是因为有些小面额的人民币目前已经
很少见了,有的已经不流 通了,学生不认识。发现问题后,我及时把“壹、贰、伍、拾”这几个汉字
写在黑板上,并在字上注上了 拼音,让学生读一读,这样学生在完成第三页“练一练”第一题:用小
数写出具体的几张钱币为几点几元 时错误就少多了。我还要求学生这样表述:“几个几元几个几角几
个几分合起来是几元几角几分,写成几 点几元。”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用“合
起来”的回答方式可以帮助他们今后理解小 数加法的算理。
以前在课结束时,我经常因为时间不够省略了让学生回顾、总结这一环节,我知道总结 能培养
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所以这节课我没有省略这一环节,在今后的教学 中
也不会省略。总之,全课围绕着价钱的两种表示形式认识小数及小数表示的意义,较好的达成了本课< br>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新的知识。教学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只有研读教材,联系上下相关的知识点,沟通它们的联系,找出知识发生发展的联结点,进行通盘考虑,才能体悟编
者用意,做到心中有本,在课堂上,教师才能更加挥洒自如,尽情展示教学魅力,品味成功教学的喜
悦。
《货比三家》教后反思
要“货比三家”,当然首先要能比较这些小数(价格)的大小。在这 一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寻“比
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一开始,学生举手十分积极:
丁玲:先比元,都是8元,那就再比角,一个是5角,一个是2角,当然是5角大,所以8.50元> 8.20
元。
伍淑丽:把8.50元改写成8元5角,8.20元改写成8元2角,一眼就 看出来,8元5角>8元2角,
所以8.50元>8.20元。到这里竟然再也没有其他学生举手,课堂 上一片寂静,我有点恼火。可学生看
我越恼火,他们就越想不出方法来。
这时,刘 家元举手了。此人成绩不好,语文表达能力尤差,但上课举手一向都很积极,只是都
是一些没头没脑,不 着调的话,鲜有精彩之处。可让课堂这么冷着也不是办法,姑且听听他是怎么说
的吧。刘家元:8.50 —8.20=0.3,所以8.50元>8.20元。
咦,不错,小数减法还没学就会了,我正想表 扬他,下面其他同学开始嘀咕了:“这我也会……”“会
为什么不举手?”我十分恼怒,正想开口,周兰 又举手了,又一个不着调的,想想还是也让她说吧。
周兰:8.50和8.20,8一样大,就用50—20=30,所以8.50元>8.20元。
谁知,又有人嘀咕了:“这我也会……”
我更加恼怒了……课后,我静下心想:第一,可 能我太急躁了,每次都是这样,一旦课堂上出现我
认为是不该出现的冷场,我就急躁得很。可是我越急躁 ,学生就越紧张,就是有了好想法也不敢说,
只有刘家元、周兰这两个似乎不知道看老师脸色的人才敢站 出来。
第二,“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才过了一个年,都长大了。刘家元、周兰今天课 上的表现真
是令我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过了一新年,他们又有了新的进步,惭愧的是我内心竟然用老 眼光看
他们。幸亏课上我让他们发言了,还表扬了他们,以他们的性格,这一表扬起码有三天的学习热情 ,
尽管很多时候还是不着调。看来以后我得嘴巴甜一点,话动听一点,脸色好看一点,这样学生就会更< br>“活”一点。

《买书》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元、角、分与 小数》第三课时。本课
是学生在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会比较小数大小的基础 上进行教学的。这
节课把探讨小数加法的算法作为重点,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的基础上,独立解 决小数减法的
算法问题;理解小数点一定要对齐,是因为相同单位的数值才能相加减的缘故,小数点对齐 就是相同
数位对齐;让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法类似于整数加减法,把小数加减法融合到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 法的
经验中,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体会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一课是在学生对小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所以课开始,我直接出示了生 活
情景《买书》: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 11.5
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你会计算吗?由于课前指导学生进行了有效预习,所以我让学生直接 进行
小组交流。请一个小组代表上黑板板演,如果与黑板上的不同小组也可以上来板演。学生的方法果然
各不一样,交流时分别请这几位组长谈谈自己是怎么想的。一组组长说我们用口算的方法,先把元和元相加,再把角和角相加,然后再把两个结果合在一起,就得到了一共花了多少元。二组组长说:我


们把3.2元看成了32角,11.5元看成了115角,加起来得到147角,改写成用元作单 位就是14.7元。
三组组组长说:列竖式时只要把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分和分相加、就得出14 元7角,自然就
写成了14.7元。三位组长说的都很有道理,我就请同学们展开讨论,后两种笔算的方 法之间是否有
某种联系呢?在进行讨论之后,学生发现,今天要学习的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 则非常地
相似,黑板上一组的做法就是六组的做法一个想的过程,他们的差别就在于小数点的处理上。看 这些
学生讨论地这么热烈,学习这么认真,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练习,检查时我惊奇地
发现,全班95%的同学全队,较好的掌握了本课知识,课堂小结时我就继续鼓励学生探究:今天学习< br>的小数加减法,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或许是因为沟通了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学生
很快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如果相加或相减后小数部分末尾有0怎么办?如果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
的 小数位数少怎么计算?如果被减数是一个整数,而减数是一个小数,那怎么办?如果没有经过精心
的思考 ,怎么会提出这么有质量的问题!我大大地表扬了他们的探究精神,显然这两个问题引起了同
学们极大的 兴趣,我就顺势让他们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再次深化了对小数加减法的认识,不知不
觉中课堂上竟把 后面要学习的小数减法的教学内容给提示了。
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同学们谁也没有离开教 室,他们对小数进位加减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有的出题、有的计算、有的检查…看到这一幕,我由衷地 为学生的探究精神而高兴,也让我进一步体
会到了,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带给老师和学生的高效与 快乐。
《寄书》课后反思
这节课通过“寄书” 这一活动让学生学习小数 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让学生以已有的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算理和算 法的知识、整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
为铺垫,自主学习和探索本课的新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 考和与同伴交流各自不同的算法的过程,
深刻地体验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有不同的计算方法,算法的策 略是多样化的。
本节课教师主要是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 空间。学生在
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够很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迁移,掌握新的知识。同时,本节课还 要培养学
生的估算意识,在这个环节中,我认为教师的适当引导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如,在新课开始时 ,先
让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再向学生提出估算的要求:大约一共需要付多少元的邮费?所需邮费一定
不会多于多少元,也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但是在第一个问题“大约一共需要付多少元的邮费?”的解决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我的设计构思出现了偏离,大部分学生并没有估算,而是直接算出结果。
从这可以说明,学生的估算意识还有待于提高,仍需加强培养。在最后的采购食品的问题中,我注重
启发 学生从新的角度提出新颖的数学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森林旅游》教学反思
《森林旅游》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元、角、分与小数》后的复习课,在设计本课时,
我觉得以下 几点做得较好:
首先,我利用“旅游”的情景进入本课的学习,这样学习内容和生活相 接轨,能深入挖掘学
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借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体现了新
课标提出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 的理念。
第二,活动一开始 ,我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数学活动的比赛,比比哪组能获得更多的聪
明星,学生兴致勃勃,解决问 题的速度提高了,也细心了。
第三,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的内容都是与现实生活密切联 系的,学生学习的内容注重让学生
在生活中应用与解决,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整堂课,学生参与、学习的 积极性相当高。学生在游戏中
既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 学的兴趣。
《对称、平移和旋转》单元教学反思
《对称、平移和旋转》是小学数学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把对称、
平移和旋转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与研究的 内容,主要让孩子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
图形。本单元学生主要掌握以下几个知识要点: 会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
图形;会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 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
后的图形。由于在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
实际来创设情境,实现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1、在导学案的设计中,主要以各种数学活动贯穿课的始终,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对


称、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或对称图形。在课中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 ”“移一
移”“画一画”“做一做”等,这样在“做中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 动手能
力,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
2、老师富有目的地呈现了身 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孩子们充分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现象。
“轴对称图形”中的剪纸和折纸撕 纸,“镜子中的数学”中的镜子,“平移与旋转”中升旗、房子的平
移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旋转与 轴对称图形变换就在自己身边,图形变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
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在小组内主动学习 和交流的积极性。
3、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中我们让学生欣赏、收 集图案,引导学生
发现美。让学生尝试设计图案,鼓励学生创造美,展示美,同时使学生体悟到美丽的图 案其实可以用
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从而初步开成以简驭繁的思想。这样可以愉 悦学生心
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本单元的 教学使我们明显感到学生爱学数学了,学习气氛也浓
了,学习效果也好起来了,也再一次证明了“学习兴 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
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 学、体验数学、做数学。但同时也发现有的
学生很不主动很不认真,画图不用铅笔和尺子,随心所欲乱画 一气;有的同学不是很理解平移的方向,对
往哪个方向平移多少格理解不透彻;把平移和对称搞混淆,今 后在这些方面要加强针对性的训练。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必要基础 ,了解对称图形,对于帮助
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节学科 整合课的内容是认识轴
对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活动了解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初步 感性了解轴对称图
形的性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 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
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新课标的精神,我认为学生 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不是一个简单
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发现、创新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 较、思索、发现,才能真正
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领悟,内化为自己所有。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始时,利用学生熟悉笑脸引入,从一张扭曲的笑脸让学生感到好笑,接着通过问题“如何把笑
脸变得漂亮?”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上课件配合演示,为认识对称物体的共同特征打下了基础。
2、让学生的亲感亲历,在感知中总结学习。
在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对称图形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创作对称图形,感知它们的共同特点。经过
和老师的 共同探讨后,亲手剪出各种对称图形,进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再让学生说一说生
活中哪些东西 是对称的,使学生了解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给几何图形找对称轴的练习,
使学生进一步掌 握对称图形的特征和在教学中的运用,最后设计提高发展题,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的能力,给学生持续 发展创造空间。
3、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 实践、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的保障学生的主动参与。本节课按“初
步感知对称——亲身体验 对称——寻找欣赏对称——辨析拓展对称”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看一看、想
一想、折一折、剪一剪、画 一画、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最大限度的让
学生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教学过 程中,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感悟学法,实现教与学的和谐
发展。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动手剪对 称图形这一环节出示的太早,学生对称图形才有了一些了解,还不是太清楚的时候,
就放手让学生去剪有 点太早,这之前应该让学生再进一步的认识对称图形。
2.轴对称图形可以是左右对称,也可以是上下 对称,但我在这节课中出现的图形对称的情况比较单
一,都是左右对称为主,缺少上下对称的物体,容易 给学生造成思维定势。
3.在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对称轴时,由于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怎样通 过有限次的操作来发
现规律,有待于教师更好地引导。
4.我在各个环节中所提的问题顺序比 较随意,主次不明显,没有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个别语言组织


得不够严密。
《镜子里面的数学》课后反思
《镜子里的数学》一课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
些特征的过程,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课上,我利用教具、学生利用学具—— 镜子,展开一系列观
察活动:
活动一:学生拿出镜子整理衣服,说说镜子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二:猜猜头左边戴发卡的同学,镜子里的她,发卡在哪一边,从而引出镜子的奥秘,并板
书 课题:镜子里的数学。
活动三:把镜子放在半个图形的虚线上,镜子里能看到整个图形,发现镜子内外 ,相互对称,
而镜子相当于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活动四:师生、生生模拟照镜子滑游戏,发现镜面对称现象:相互对称,左右相反。
活动五:通过镜子看到的时间,猜猜现实中的时间,运用镜面对称现象原理。
这些活动为课堂 增添了不少氛围,学生兴致较高,发言积极,特别是第三、第五个活动,学生
切切实实感到镜子里的奥秘 ,第四个活动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师生、生一互动活跃,收到良好
的效果。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深刻感受 到了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增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
心。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现将我课前的预设、课堂的生成和课后的反思记录下来,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
益。《平 移和旋转》这节课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二是在方格纸上
平移图形。很 显然,重点和难点是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我在教学预设时,主要重视了以下两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能力。
具体体现在:课前谈话,用三岁大的外甥为 例,小手因模仿风扇转动而“跳舞”,激发学生探究
生活中的数学;在认识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后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和旋转现象,
在学生举例说明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 ,把握其运动特点;课堂尾声的一组“你知
道吗?”用三个典型的平移和旋转现象,给学生很大的视觉冲 击——大楼平移和地球旋转,而神奇拖
把——360度旋转,更是直接应用于生活,数学的应用价值、科 学的未知世界,引领着学生不断地探
索,从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二、展示学生错误的认识,让“错误”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资源。
本课教学中,学生 在两个地方很容易发生错误,一是对钟摆的运动是不是旋转难以判断,二是数
一数小房图向右平移了几格 。对于这两个环节,我觉得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充分地展示学生的错误,
然后结合实例或操作进行验证 ,当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后,再引导学生寻求最佳的思考方法。钟摆的
运动,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常见, 但自动卷笔刀却是每位同学必备的工具,教师在学生发生困惑时,
用自动卷笔刀摇杆的运动为例,学生通 过观察、思考,发现它们的运动是一样的:都是围绕一个中心
在转动。因此,钟摆的运动、自动转笔刀摇 杆的运动都是旋转。
在方格图上数出小房图向右平移了几格,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怎么突破 ?我认为,必须要让学
生充分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会反思,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养成 科学的严谨的学习
态度。教学时,我首先动画显示小房图平移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小房图是怎样运 动的,学生很
容易看出是向右平移的,我接着提问:小房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呢?这时,学生的答案很多, 有说两格
的,四格的、六格的,也有说八格的。学生各持己见、莫衷一是,那就请各种观点的同学分别说 说你
是怎样看出的?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数出图中房子的最近的两个“房角”之间的距离,有的说只要数出
图中房子的最近的两条边之间的距离,也有数图中房子的同一条边平移前后的距离,更有数出图中小房图距离最远的两条边之间的距离。到底是平移了几格呢?用事实说话。我让学生拿出课前下发的方
格纸和小房图,一格一格地向右平移,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应该是向右平移了六格。这时,引导学生反
思一 下刚才是怎样数的,为什么会发生错误。指名回答时,原来数错的学生发现小房图在平移前后都
能找到相 对应的点或边,而他们当时并不是数的对应点或对应边。教师顺势指出:那现在你们会数了
吗?到此为止 ,学生经历了思考、操作和再思考,终于明白了错误所在,同时也找到了通往正确的道
路。
教学本课后,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如:教师的语言怎样更加精炼?课堂练习如何更加有效?我
想今后的教 学还需要不断的思索和努力。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欣赏与设计》为北 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2至23页的内容,本课的知识目标在于:1、通
过欣赏图案,以及绘制图案 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图形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2、
能应用平移、旋转和对称等基本知 识与技能,绘制简单的图案。3、经历观察、实践活动,发展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与他人合作 、交流、评价的意识。4、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
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5、认识图形与日常 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图形对社会生产、发
展的作用。
在教学本节课前,我搜集了很多运用平 移和旋转方法制作的剪纸及会徽、旗帜、商标等各种标志。
课始,我用课件出示课本第22页的四幅图案 ,让学生欣赏。又组织学生欣赏生活用品中的图案
和教师收集的图案,使学生有亲切感,讨论每一幅图: 这些图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它是怎样制
作的?学生在小组内,就这些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充分 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过程,
通过讨论分析,让每个学生深切地感觉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 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
旋转或对称就可以得到的。同时,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欣 赏,实现学习上互
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有了前面大量的欣赏,学生 的创作欲望很强,我就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通过
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漂亮的图案,学生兴 致勃勃地选择基本图形,确定设计方案、绘制图案。从
学生最后展示的作品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已经会用 平移、旋转、对称等基本知识与技能,设计出
了非常出色的作品。
本次教学活动的 不足在于,前面大量的欣赏,占用的时间较长;后面的画一画,留给学生
的时间又较少。导致最后环节设 计图案的时间有些紧张,所以在展示、欣赏环节没能充分把学生
的作品一一展示、汇报,显得较为仓促。 另外,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以
及在教学时“放”与“收”的尺度把握得不够好。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乘 法,包括发现规律学习两个整十数的乘法的口
算,没有进位的两位数的乘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运 算三个部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是整
数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前面学习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计 算方法的发展,又是以后学习多位数
乘法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发展 自己的估算能力,能够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
律,通过发现规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法则,能采用多
种方法熟练地进行口算并准确地进行笔算。同时,通过让 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生
活中的某些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应用 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我认为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环境中学习。
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教 材中主题图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引导学
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在具体的 情景中提出问题,结合具体的情景展开学习,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
经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 重视知识的迁移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因为这部分内容是 在学生已有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两者的意义和算法基本
相同,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 用对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练习,让学生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
内容关系,形成新的计算能力。
3. 将学习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体会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鼓励 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发现数学知识,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实际生
活中的应用和地 位。
4. 加强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倡导算法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要 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要估算,什么时候要计算,鼓励学生应用估算检验自己的计算
结果。注意发现学生的 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计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 的规律与过程,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体现了数学知识“转


化”的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安 排由乘10→乘几十→乘几百,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先掌握基本算理,
并提倡计算多样化,再探索、发现 规律,而不是直接让学生去寻找,发现规律。同时也可以看出,
我在这节课中付出了很大的耐心去等待, 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学生去发现,而且重视细节问题,避
免了一些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从学生的作业检测中 ,计算准确率达到90%以上。
教学反思
《整理书包》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 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养成有条理地整
理事物的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达到这一 目标,我做到以下两点。
1.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提出整理自己书包 的要求,请同这们把自己
书包里的东西掏出来整理一下,小组内说说是怎样整理的。这一环节的设计,目 的在于联系学生生活
实际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确定分类标准。同时让学生在解决自己身边 的总是中感受到
将物品分类必须按一定的标准进行。
2.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生活中的分类是将具有同一特征的物品重新进行整理,是一个直观的过程,而数学中的分类则是
将概念根 据一定的特征进行重新归类,是一个抽象和过程。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分类的思想,从学
生熟悉的生活 环境着手,提出整理书包的要求,由于整理书包的物品都是具体,直观的,学生可将书
包的学习用品按三 类进行摆放,或者按四类进行摆放,并且说说这样分的理由。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
种整理的方法。使学生 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分类,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了解分类的方法。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了 三个教学目标: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
位)的计算方法。2 .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及与他人 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关于知识目
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 建立在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以及对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经验
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 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充分
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作用,放手 让学生尝试,在交流中,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强
化进位,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 两位数的算法。关于能力目标一是关注学生提炼数学信息和提出
数学信息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出 示情境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寻找数学信息,在此基
础上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引导学生探究算法 。二是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在列式后,引导
学生估一估,在交流中指导估算方法,培养学生估 算能力;在练习中,要求学生先估再算,培养了学
生的估算意识。但在第一环节的练习中要求学生先估一 估再计算。班级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做到先估再
计算,而是直接进行竖式计算。因此将班级学生的估算成为 习惯还需进一步培养。三是培养学生的计
算能力。在掌握算法后,我安排了学生进行练习。班级学生计算 的正确率在90%左右。通过练习反馈
出学生错题主要是因为抄错数、计算马虎、计算速度较慢等。主要 原因是计算习惯和能力两方面。在
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关于情感目标在 教学中,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
平等的交流空间,在交流各自估算策略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 乐,品尝成功的喜悦;进
一步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第四单元《面积》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面积,主要包括面积的有关概念、面积的涵义;涉及的面积是学生初 次
接触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对面积有了初步的体验,而且学习了基本图形的周长,但是< br>对面积并没有转化到知识的层次上;另外,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体会了如何更好地掌握一种新
的概念,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索的能力,也体会了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
了 自己的数学空间观念和数感。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教学重点。
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熟悉的实例,认识图 形面积的涵义,让学生充分体验每一种面积单位的实
际大小,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选择不同的面积单位, 学会估计图形的面积。一定不要只偏重面积的计
算和单位换算而忽略了空间观念的培养和发展。
2、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发展空间观 念必须以学生自身的空间知觉和体验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
给学生充分知觉和体 验的实践机会。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还应该努力创
设更多的实践活动,给学 生以更多机会。


3、重视估测活动的过程,鼓励估测方法的多样性。
估测是数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主要方法,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教
学中要让学生 充分体验教材提供的多种估测方法,在交流中体会估测的多样性,在学习中发展应用估
测解决问题的意识 和能力的培养。
4、重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学习知 识的目的就是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数学更是如此。本单元的教学中
面积公式的应用是 一个重点,为了防止学生对面积公式的机械记忆,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发展、
发现过程,真正实现学 以致用的目的。
《面积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 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
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单位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 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
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
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几点。
一、 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面积的概念在本单元是一个重要起始概 念,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看一看,看图片的大小,
人身高的大小;摸一摸、摸自己的手掌、和桌面 的大小,数学书的封面等;比一比、比手的大小和桌
面的大小,黑板和数学书的封面大小比较等方法,最 后形成概念。使学生通过观察和重叠多种比较活
动,获得感性的认识,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二、 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前面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操作来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br>出示各种形状的玩具和两张卡片,让学生比较这些图形的面积大小,从而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汇报讨论,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并养成严谨的学
习态度。
在本节课中由于学生实际操作占用的时间较多,所以在面积单位的确立中过的不 够扎实,需后
面加强指导。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了《面积单位》一课, 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
知识,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及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 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
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取得进步和
发展。” 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 入,到关注学生的主体
参与,在教学时注重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 还让学生经历
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一节课下来,收获很多,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1 、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指出“数学 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这节课的教学中 ,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
物体的表面的面积是1平 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
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 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学习、
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答案层出不 穷。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
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这样的学习紧密联系了学 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2、关注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 1平方厘米的教学,我采用有效引
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小正方形,引导学生认识边长是1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
平方厘米。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 米,计量哪些物
体表面的面积时可以用平方厘米。
通过平方厘米的教学,我引导学生 从平方厘米的名称中,通过个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创造出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并类推 出它们的意义。这样教学是一个大胆的实践,运
用相关旧知去促进新知的学习,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到了 学习过程中,在这一主动探究的过程中,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积 极迁移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过程,积累数学活
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本课中,我设计了“选择合适的面积单 位测量你


感兴趣的物体表面的面积”这一开放性活动。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他 们不仅会选择合
适的面积单位,还会主动和他人合作,从中掌握了测量的技巧。
下 课了,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我还沉浸在孩子们兴奋、快乐的活动中,课堂上他们高举小
手、活跃激动的表 情让我难忘。我在思考如何上好数学课,尤其是怎样体现“做数学”、 如何尽可
能使每个活动更充分、 有效。这些都值得自己要好好的思考。我想,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充分了解
学生的学习起点的基础上,结合 新课标,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自主
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 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
《摆一摆》教后反思
《摆一摆》是三年级数学下册 面积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和应用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 br>《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
技 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活动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教师的作用是借助活动的载体引导
学生去发现 。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先估一估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接着用小
正方形摆一摆并把结 果填一填,再议一议自己的发现,然后说一说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
推出公式。因为是自己发现 的,所以在感觉上格外亲切,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学生的思
维逐步抽象与概括,他们在观察、分 析中,逐步悟出了规律,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就水到
渠成。这种知识的建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 主,大量感性经验支撑的,学生获得的不仅是公式
的推导,空间观念的拓展,还有发现的快乐与幸福。有 效的教学! 《铺
地面》教后反思
《铺 地面》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这一单元的内容,对于面积的含义学生较难于理解,
并且很容易和 周长弄混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
础上教学的,在这 基础上引发本课内容,这样有助与学生以后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课标》指 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讲这节课时,我注重学生的动手活动,让每一个
学生都通过在练习本 上分别自己剪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亲身、直观地
去感受这些面积单位的大 小。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学生都能够在本上画的出来,通过自己的亲身
实践要比用眼睛看有更深刻的 印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里画1平
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他们之间的关系是1平方分米里面有100个1平方厘米 ,从而
总结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之后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的进率,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 快就
找到了进率也是100。在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时候,由于这两个面积单位太大了,但是为了能让 学
生能够理解,我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相关实例,从而便于学生理解。
在教学中以 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
体现了合作精神。这样 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破了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间的关系,先让学生通过计算面
积总结出1平方分米=10 0平方厘米,然后利用规律很简单地总结出1平方米与100平方分米的进率
关系。
练习有由浅入深,结合身边的事物,体现新课标精神,学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在生活中实践应用。这样就可以水到渠成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上周教完了第五单元《认识 分数》,并对这个单元进行了检测。通过检测,发现学生基本
掌握了这个单元的内容,而且可能是因为试 卷比较容易的原因,考试的分数都很高。但是,我觉
得还是有必要对这个单元的教学进行一个小结,反思 教学中的得与失。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分数意义的认识,分数大小的比较以及分数的 加减法。本单元的
学习内容是初步认识分数,而在五年级的学习中将系统地认识分数。因此,我觉得在这 个阶段的
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分数。
分数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的重要基础知识,学生建立这个概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帮助学
生逐 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素材。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过< br>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素材,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在自主
的 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

3、把学习分数加减运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分数加减计算,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加减的实际意义,体会学习它的必要性。在探索分数加减算法时,老师要借助图形直观,算理和算法就不难被学生理解和掌
握了 。

分一分教学反思
《分一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的一课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一些
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一次扩展, 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
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开始学生掌握分数的意义是很困 难的,因此,本单元第
一次出现分数时,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和一些图形,着重使学生理解一些 简单的分数的具体
意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这一节课教学能为以后深入学习分数系统知识和小 数系统知识打
下良好而必要的基础,更为以后解答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奠定坚实而重要的基础。
在本节课中,我在数学选材与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方面下了功夫。 本
节课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第一次操作是让学生说明什么是< br>一半。第二次操作是让学生尝试用学具表示四分之几。在教学中学生以具体实物为依托,借助对12
的理解,自主迁移到对n4的学习,通过几次的操作,学生思维越来越清晰,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也越
来 越深刻。第三次操作是建立在学生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创造出喜欢的分
数,既 是对学生本节课知识的反馈,也是对学生思维的一次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 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
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里,这种需要 特别强烈。因此,在这节课中,教师充分信任学生,相信
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鼓励学生 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如让学生用自己手中
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自己创造二分之一的 写法等。在课堂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空
间自己发现、理解、掌握新知识,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倾 听学生发言,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享受快乐
的教育,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快乐。
本节课还有很多 不足之处,比如在训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分数的意义上做的不够,在
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丰富, 没有及时赞美学生优异的表现和创造力,在这些方面以后要重点学习。在
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加强学 习,钻研教材,钻研学生,向指导老师及同事请教,争取教学水平有
更大的提升。
《比大小》教学反思
【背景分析】《比大小》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中 的一部分。分数大小比较的
学习分为两个阶段,三年级要学习的《比大小》主要是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 和同分子分数(分子是
1)大小之间的比较。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要到五年级才能系统学 习。
本节课教材要求分三步进行教学:用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比较阴影部分大小—— 比较分
数大小。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将数与形结合起来,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时,可以联想到图形的大小, 这
对学生理解分数大小的关系将会有较大的帮助。
由于是初次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所以本课 要求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动手操作,通过“折一
折”“摆一摆”“涂一涂”等活动,使学生直观地理解 分数大小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比较简单分数大
小的过程,积累一些初步的经验。
在本课分数 大小比较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母小于10);
二是几分之一的两个分 数大小的比较。
由于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是建立在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概念初步认 识的基础上的。通
过比大小这一课,进一步初步认识分数。本课时分数大小比较主要借助直观图形,让学 生通过看图,
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从而让他们感受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积累一些初步的经 验。其实,
在本课的教学中蕴涵着三种分数比较的方法,即三种比较模式。


1、看图比较大小,建立“形象比较”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 法进行。整个的模式中包含三个比较环节:用分数表
示图中阴影部分——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比较分 数大小,教材给出的教学情景的目的也是将数与
形结合起来,学生在比较时,可以联想到图形的大小。所 以我把例题交给学生自主探究分数大小比较
的方法。我把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组内把自己看到的图形 ,想到的理由进行交流。
2、理解分数,建立“意义比较”模式。
在这种 模式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说出填分数的理由和比较分数大小想法,再引导学生说出
每个图形各涂几格和 比较理由,然后根据分数的概念得出结论。在探究比较中,注意比大小的两个分
数的特点,进行分类:同 分母和分子都是1的分数。这一部分不是由老师教给学生,而是由教师引导、
激励,启发学生自己去观察 ,思考,推理,归纳。
3、发现窍门,建立“法则比较”的模式
在这里, 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和推理,最
后归纳出:分母相同 ,比较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小;分子是1(分母相同),比较分母,分母越
大,分数反而越小的法则 。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 间和空
间。要变听数学、看数学为做数学,关注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关注孩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 结
合,关注孩子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教师要关注孩子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 br>观,要给孩子以富有个性的评价,激励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我们的数学将不再枯燥,让我们的
数字会跳跃,图形会唱歌,我们的数学从此富有生机,充满乐趣。
《吃西瓜》教学反思

本课以“小熊吃西瓜”的有趣情境为主线 ,学习同分母分 数的加减法,这是在学生认识分数和
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通过有趣的情境和直观的图形,揭 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
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
成功。本课学习的重点是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其中探索用“1”减 去一个分数的运算是学
习的难点。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知识的产
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感悟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在教学中学生首先拿出圆形纸,先独立探索然后同桌互相讨论,寻求答案。然后教师课件演示,
这时要求 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仔细观察课件演示过程。最后老师耐心的引导学生说出同分母分数加
减法的算理, 并进一步让学生解释算理。被减数是“1”的减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教学时通
过引导学生理解“ 1”表示的意义后,就能够很顺利地进行运算了。
在本课的教学中使我感受到只有结 合教学的实际,灵活地把握教材,充分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掌
握情况,这样才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 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年级下册《统计》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迁移类推能力,很注意学生在什么知识点上会产生思
维障碍,就在这个地方解决,为了弄清例2怎样计算 ,让学生运用例1探索的方法,类推迁移,尝试
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类推到“做一做”练习之 中。
积极引探,发挥两主作用。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时,教师通过积极的“引”,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使教与学产生共振,和


谐发展。教师出示例2时,问与例1相对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出: 求平
均数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精心设计练 习。“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主要在课内
进行,练习要有层次, 有针对性,讲究方式,使全班学生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等。”我在课堂练习
中,除基本训练打基础外, 还出示了“尝试题”,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边算边讨论,成功地解答
尝试题后,我还根据本节课的教 学重、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专项练习:1.基本训练。2.变式练习。
3.游戏练习。为学生设计多 层次的尝试思维情景,让学生看有所思,练有所想。
加强了信息交流,促进尝试成功。尝试成功的重 要条件之一是学生讨论,是在学生获得自己的
努力结果之后进行的生动活泼、独具一格的“语言和思维训 练”,这种讨论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
情感上得到交流和满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 分析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
理解教材。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三次学生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输送 的信息,针对学习新知识的缺陷,
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我也参与 讨论,及时了解情况,并根据
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教”促“学”,“学”中有 “教”,密切了教
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人手,让学生经历掷硬币,体验观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研 究游戏规
则的公平性,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活动中,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亲 身体
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感悟事情可能性发生的特点,让
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主要有以下一些感受。
1、贯穿游戏,激发探究可能性的兴趣。
数学游戏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催化剂,数学猜想是引领学生走进数学宝库的金钥匙。本节
课 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玩跳棋引入,让学生猜想游戏的结果,这贴近学生年龄心理的安排和恰到好处的
悬念设 置,一下子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接着,又是抛硬币活动,又是掷骰子活动,还有自治“幸
运转盘” 设计,从课的开始到课的结束,始终有一根“游戏线”在舞动。这根“线”将学生的身心和
数学新知牢牢 地维系串联起来,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让教学变得自然流畅,有滋有味,让
深奥的数学知识变 得浅显易懂,亲近“好玩”。
2、贴近生活,实际感受“可能性”的作用
教学 中利用足球赛前裁判抛硬币让球队“挑边”的事例,利用课余时间学生下棋时掷骰子的体
验,充分挖掘生 活中的等可能性事件,充分挖掘数学生活中的生活原型,让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新知。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 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更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 知识技能在生活中的作用。
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感觉就是如果仅仅让学生活动,有时可能对 知识的理解还有困难,因为事
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实际实践的时候还有一点的误差。可能性的大小是很难通 过实验来得出的。因此,
做实验的话,一点要建立在实验次数足够多的基础上。而在课堂上要做大量的实 验那是不可能的,应
该把抛硬币这个实验留在课前让学生完成,课堂上让学生理解他们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就可以了,最后
通过例题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习目标。的关系,保证了尝试成功。
《奖牌给哪组》教学反思
1、让学生经历平均数知识的整个构建过程。
通过争当 公平、公正的小裁判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在评判人数相等
与人数不等的 两场投篮比赛中,发现问题,引起思维冲突。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让他们
在讨论中自然地将 平均数的意义不断引向深入,亲历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到人数不等的情况需
要求平均数才能公平地 做出评判的过程,把认识平均数与解决颁奖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淡化单纯学
习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使 学生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2、选择的学习内容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br>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取了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如:比较两组同学的投
篮水平,了解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了解比赛当中评委们打分后算出的平均分,还有月平均气温、家
庭 月平均消费等等,使学生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和作用的理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
的意识 ,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师注重角色转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给每场比赛的冠军队颁奖的全过程中,教师真正把“裁判”的角色交还给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时


间和空间去积极思考、反复讨论、大胆争辩,允许“一个问题多种声音”,最终通过师生互动 式的交
流、探讨达成共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新理念 。

嘎嘎小姐-公务员专业限制


公文写作-七夕情人节图片


碘酒的作用-雷锋的读后感


石门教师网-黄冈师范学院教务处


西交利物浦大学分数线-施工安全标语


安全宣传标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分数线


二级建造师考试地点-党员自查自纠报告


2014山东高考分数线-川音绵阳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