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套教案(全册)

玛丽莲梦兔
940次浏览
2020年10月03日 14:0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中国人社区-师德培训心得体会

2020年10月3日发(作者:田衍)


2020年北京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套
教案(全册)
《清平乐 六盘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学会7个生字,理解他们在词中的意思。
能力
1.能说说每首词的主要意思。
2.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思品 体会《清平乐 六盘山》中表达的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
决心以及《浪淘沙 北戴河》中对“换了人间”的慨叹。
教学重点 理解每首词的意思,朗读、背诵、默写词二首。
教学难点 理解每首词的意思,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搜集,谁来说说你了解到毛泽东主席
的哪些资料?(学生汇报资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毛主席的
两首词。
(二)读通词,掌握相关的生字新词。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2.教师解释课题:清平乐,浪淘沙是词牌名,是决定音


韵和格律的。
3.学生自由读词,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尽量读出韵
律来。
4.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5.学生齐读生词后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理解词的意思,读懂《清平乐·六盘山》
1.教师简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自学课文内容,把你的理解
或问题写在句子旁边的空白处。自学后 以小组为单位说说
《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的意思。
3.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理解。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
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
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
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
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4.指名读词额上半阕,想一想,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象?
5.指名反馈:上半阕,作者看到了什么?天、云、雁
6.师导:这是词人远眺六盘山所见到 的景象,这让他想到了


什么?请大家把词中的句子画出来。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词。
8.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半阕,说说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
了什么?
9.指导有感情朗读,想象当时的画面。
10.再读诗词,边读边想象,结合创作背景及搜集 到的资料,
想一想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不达目
的决不罢休的决心。)
11.试着背诵。
(四)拓展延伸,读《长征》。
1.教师:同学们,翻过六盘山 ,红军长征即将胜利,能不高
兴吗?在这漫长的长征路上苦难重重,但是我们的红军战士
从未畏 难过。你们听――课件配乐朗诵毛泽东的《长征》。
2.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诗词,集体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背诵词。
2.朗读《浪淘沙 北戴河》
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毛泽东主席的《清平乐·六盘山》,你们会背了吗?试着背一背。今天,我们在学一首毛主席的诗词,齐
读课题。
(二)理解词的意思,读懂《浪淘沙 北戴河》


1.学生或教师简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自 学课文内容,把你的理解
或问题写在句子旁边的空白处。自学后以小组为单位说说
《浪淘沙 北戴河》这首词的意思。
3.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理解。
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
秦皇岛之外的打鱼船,全被汪洋所遮没,
也不知漂去了哪边? 往事已有千年,
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人间却换了新颜。
4.指名读上阙,想一想作者的写作地点是哪?你是从哪知道
的?(大雨落幽燕)
5.面对着大海,作者都看到了什么?(大雨落幽燕,白浪滔
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6.有感情地读上阙,边读边想象当时的画面。
7.把你想到的画面讲给同学听。
8.同学们,是哪个字让你想象到这样磅礴的气势?(落、白)
师:
白浪滔天的大海 ,雨中的渔船,都隐没在一片汪洋之中。它
们去了哪里了呀诗人在此发出茫茫博大的询问。意不在询问,
意在借浩大无涯的风景引出下阕的怀古情怀。


9.指名读下阙,想 一想作者面对着大海又想到了什么?(魏
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10
这是一个 典故,谁在课前搜集到了相关的资料,讲给大家
听?(那时或许是另一个凉风送爽的夏秋之季,曹操慷慨 当
歌跃马挥鞭率军北征乌桓,途经碣石山,以观沧海;
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动,他深感幸甚,以歌言志,写下旷
代名篇《观沧海》。)
11.作者写出了自己看的,想到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萧
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2.作者写这首词是在夏天,为什么却说“萧瑟秋风今又是”
呢?(借曹操诗中景物的一端, 概括诗中描述景物的全部,
包括登碣石观沧海的行动。)
13.有感情的朗读词,想一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4.试着背诵。
(三)课堂小结。5
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克服万
难、 流血牺牲争取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
学习,将来建设祖国,为祖国争光。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背诵词。
2.开展毛泽东主席诗词朗诵会。


教后反思
朗读和背诵是学习诗词、加深理解、增加积累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本科的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词句意思之后,
通过我的声情并茂的范读,引领学生采用自 己诵读、对读、
创设情境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调动学生朗读和背诵的积
极性, 达到了熟读 成诵的目的,同时使学生在读背中加深
了对词的语言美的感悟,也实现了“把时间、空间、工具、
评议权”还给学生这一理念在教学实际中的实践。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预习课文学生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10个新词,了解课
文内容。能够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开头
两个自然段。学习安排材料的方法,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
写一个片断,了解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美丽,感受民族团结
友好,产生热爱祖国之情,通过朗 读课文,欣赏自然的美丽。
教学重点:
学习安排材料的方法,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 个片断。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体会到草原的美丽和草原人的热情好客。
教学难点:
理解意思较深的句子。
教学用具:


投影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预习课文学生学会本课的 8个生字10个新词,了解课
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能够背诵开头两个自然
段。在 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不懂得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预习课文学生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10个新词。
教学难点: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不懂得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
家,你们学过他写的哪些文章?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时正音,特别指出易读错的字“勒”
“迂”“骏”“涯”。
2.随机理解下列词语:勾勒、渲染、洒脱、云际。
3.“染”的三点水旁时九? “涩”的右上不是


刀?
4.同桌检查朗读课文。
5.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6.交流不懂的问题并整理。
三、整体感知,初步读懂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四、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试背诵开头两个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生字、词
2.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
新课的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为了激发学生的兴
趣,上课铃一响,我利用大屏幕展示草原的画 面,并播放歌
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初步从视觉、听觉中
感受草原的美。学生很 直观地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从而
产生一种想走进草原、了解草原的欲望。接着我进一步激发
学生:“今天,老师带你们去草原旅游好不好?这样,就充
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 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自读感悟,了解祖 国地域辽阔、景色美丽,感受草原自
然风光,受到美的熏陶。有感情的朗读草原美丽景色,并且
背诵下来,学习安排材料的方法,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写一个片断,通过朗读课文,欣赏自然的美丽 。
教学重点:
学习安排材料的方法,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片断。
通过自 读感悟,感受草原自然风光,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理解意思较深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考考你?我们学过老舍先生的那些作品?还记的《林海》课
吗?老舍先生从兴安岭向西来到了哪里?内蒙古草原。今天
我们就学习《草原》。
二、整体感知,欣赏草原:
1.课件欣赏草原,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草原是什么样子?
2.速读课文,课文从几方面对草原进行了描写?
草原风光 人情
三、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1.老舍先生初次见到草原,美丽的景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画出描写草原的句子。


2.用心读所画的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什么?老舍先生又有
什么感受?
3.你能把那种感受读出来吗?
4.你知道有关描写草原的诗句吗?(敕勒川,阴山下,天< br>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而老舍先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为什么?
品味(演示文稿)
因为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
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 的绿毯绣
上了白色的大花。
因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
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理
解:翠色欲流、流入云际)
6.此时你的感受又如何?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7.想不想在欣赏一下让人陶醉的草原,(课件)配着画面
背一背。
三、小结: < br>当我们被美景陶醉时,不但要把所见美景描绘下来,而且此
时感受也要写下来。这样你的文章会更 加形象具体。课文第
一自然段就是这样写的,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四、作业: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片断。
课后反思:


1.以“读”感悟,从“读”中去领会句子的含义。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 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
性。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引
导学 生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充满
激情的诵,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 受到情感
的熏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感悟草原的美丽景色,我先采用
自由读,边读边在文中找出 描写草原美丽景色的句子并勾划
出来,再一句一句地读、然后齐读,最后在学生理解句子意
思的 基础上配乐品读。学生在“读”中充分感受到草原中写
“小丘的线条是那么美,好像只用绿色渲染、而不 用墨线勾
勒的中国画那样。”也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境界,既叫人惊
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 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
小诗”┅┅接下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学 生通过读,充分体会到“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
阳”的含义,这样就达到了增强理解,提高阅读 能力的目的。
2.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观点,教师在教学中起 引导地
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的:在观看草原的图片后,我问
学生:“你们会用什么优美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美景呢?”接
着让 学生自由读文,通过小组合作在文中找出描写这些美景
的句子,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再让他们 抽小组长


汇报学习的情况,然后通过教师的小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
结果的判断 做到心中有数。学生通过互动学习,感到了学习
的平等、自主、乐趣。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认识 和
信心,也避免了教师的包办代替、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的弊
端。3、知识的延伸与拓展。知识 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教学将要结束时,我安排了一项延伸活动,假如自己就是
访问团中的 一员,在游览了草原美丽的风光、感受蒙古族人
民的热情好客后。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你会怎样介绍 自
己的家乡特点,热情邀请客人来自己的家乡做客?学生立即
在小组中展开讨论,然后在班上进 行集体交流汇报。另外,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鼓励
学生充分利 用现代网络,课后收集现代草原、发展后的今天
的草原的图片,在班上与同学们交流学习。这样,学生学 习
的空间拓宽了。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 课文内容,感受民族团结友好,产生热爱
祖国之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开头两个自然段。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喜爱之情,能从文中欣赏自然的美
丽。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草原人的热情好客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1.速读课文,课文从几方面对草原进行了描写?
2.课件欣赏草原的美丽景色。
3.导入课文:草原给我们留下美丽的印象,那里的人们又
怎样呢?
二、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草原人的热情好客的?
1)生动笔画,批注。
2)小组交流
3)整理汇报
4)师评价
2.注意内容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思想内容的感悟。
提示:从草原的美丽和草原人的热情好客,你想到了什么?
1)生准备
2)个别汇报
3)评价指导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草原的资料。
课后反思:
通 过视频欣赏,学生了解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象,朗读的也很
有语气,学生也能够找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句 子,但学生
不能将草原的美丽景象与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紧密联系在一
起,缺少知识之间的连贯。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精心设
计课堂教学,更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
法, 让学生更好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粗犷、自然而质朴的美。激发学
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3.激发学生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
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1.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青海湖风光录像
教学方法:
启发法朗读感悟法自主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地域辽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在我国青藏
高 原的青海省东北部有一处令人向往的湖泊——青海湖。齐
读课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找出文中与题 目照应的句子。理解“梦幻”。
(因为青海湖美,作者欣赏过后,有如在梦境中的感受。
2.默读交流,文中分几个方面表现青海湖的美?
3.师生交流板书:湖水清,环境美,鸟多。
4.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段落,写出段意。
三、熟读课文,质疑问难。
1.通读全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2.师生互相交流解答问题。


四、小结
师:我们了解到作者从三个方面来介绍青海湖的美。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青海湖是祖国大地上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一个咸水湖。它 四
面环山,景色奇特。这节课我们去领略青海湖的风光。
二、学习全文,想象品味。
1.分组研读,协作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组织小组学习,要求找到有关
句子。
读读想想,从那些描写中读到了美?为什么?
师巡回指导,随机参与学生的讨论。
2.课堂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3.朗读体味,想象描画。
(1)学生再次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青海湖美的句子,
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A.小组为单位练习朗读,看谁读得最美。
B.学生自主选择,自由读给全班听,师生评议。
(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描绘一张青海湖的风景画,要求画
出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色。
A.学生自己作画。
B.展示作品,并配以解说词。


(3)欣赏青海湖风光录像。
三、总结升华,迁移增效。
1.假如你正面对青海湖,你会对它说什么?
2.作者写青海湖美,表达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湖 水 蓝
环 境 美
青海湖鸟(世界)如梦境
鱼(天堂)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会10个生字及新词。
2. 能够找到老教授对”我”讲的几段话,并说出她是在什么
情况下讲的。
能力
1.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思品:知道老教授是一位能给予 他人真诚无私帮助的慈祥可
敬的老人,体会作者对老教授的感激与敬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知道老教授是一位能给予他人真诚无私帮助的慈


祥可敬的老人,体会作者对老教授的感 激与敬佩的思想感
情。
教学难点:体会老教授给予他人真诚无私帮助的精神。
一、课题质疑,激发阅读期待 5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4课(板书)唯一的听众,请 同学
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听众是什么意思?唯
一是什么意思?你最想知道什么 ?
2.学生质疑,教师归纳梳疑。

二、检查预习效果。 10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自学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在读中重点指导下列词语的读音及词语的
意思。
(1)读准字音:沮丧 叨念 懊恼琴弦 甭想 兴奋
(2)理解意思:难以置信 全力以赴蹑手蹑脚(换个词)
3.同桌互读

三、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15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呀?
(板书:老妇人)
2.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了一件什么事?(在
什么情况下,谁怎么样?结果怎么样?)初步概括 课文主要


内容。
3.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4.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脉络。

四、辨析形近字 7
据() 澳( ) 谭( ) 阻( )
锯( ) 懊( )潭( ) 沮( )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3
书写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5
1.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出示句子:
因为我拉得小夜曲就像距床腿,这使我感到沮丧。
后来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我能……每天清晨我唯
一的听众。
2.读一读这 两个句子,心中有疑问吗?(我为什么会有这
么大的变化?我为什么”我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
曲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位耳”聋”的老妇人?”
二、细读课文:25
1. 是呀!到底是怎样的一位老妇人呢?同学们读一读”


阅读思考”2题。(指名读) 2.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用不同的曲
线画出老妇人在什么情况下对我说了什么 ,并体会联系上下
文体会每句话的含义。
(也可以试着列一列表格)
出示表格:
老教授的话 在什么情况下讲的 我的感受 老教授是个怎
样的人




3.学生充分自学。
4.集体交流
指导理解、点拨重点。
(1)第一次
出示句子:
“是我打搅了你吗 ?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
一会儿。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A.请大家都来读一读这个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B.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读一读书中的句子。


(我懊恼极了,眼泪……甭想 拉好琴了)一开始我的父亲和
妹妹都认为我是个音乐”白痴”,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
敢在家 里练琴,躲到了后面的小树林里练琴,破坏了林中的
宁静准备溜走时。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思考为什么她 要这样
说?
(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是在鼓励”我”,让”我”不要懊恼,
灰心。老妇 人给我”我”勇气和力量。)
这时,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
D.再读老妇人的话。
E.假如你就是作者,当你在这种情况下,听到老妇人的这
句话,你有 怎样的感受?带着你们的不同感受再来读一读老
妇人的话。(板书:有几分信心)
F.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2)第二次
A.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时,老妇人又说:
B.(出示):”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
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C.读一读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你又体会到什么?
是呀,老人的语言如诗一般,他的话深深地 打动了我,让我
增添了几份信心,此时此刻,她心里在想──?
(引导学生体会老人是鼓励“我”要持之以恒地练琴)
听了这话,我又有怎样的感受?这种从未有过的感受是什


么?
D.再读一读这句话。
(3)第三次
A.(出示):“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
小伙子。”
B.她她为什么要这样说?指导朗读
C.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老 妇人感受到小伙子的进步很快,不断地
对他进行肯定,鼓励他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
(4)第四次
A.出示: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快乐和幸福
B.在什么情况下?(全力以赴)
C.体会到了什么?
(5)滚动理解老妇人说的话,体会老人的慈祥、帮助与
鼓励
A.出示老妇人说的话
B.师生互读。(师描述在什么情况下;生读老妇人的话)
C.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妇人?
(6)体会老人的真诚无私
A.就是在老人的鼓励下,使我了信心和力量。我也常
常忘记她是一个可怜的聋子。当我听了妹妹的一番 话时,我
明白了什么?


B.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对这个老妇人有了更深的
了解,老人的美好心愿到底是什么?
C.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D.现在,你觉得这又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由外
貌上升到品质,由感受到热心帮助我到真诚无私)
(7)体会我对老人的感激之情。
A.此刻,小伙子有多少话想对这位”耳聋”的老妇人
说啊!所有的话,都凝聚在他的琴声中
B.指导朗读最后一段话,读了这段话,你能体会到小
伙子此刻的心情吗?(感激激动)
C.此时此刻,你明白了为什么我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
演奏小提琴曲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位耳 ”聋”的
老妇人?”了吗?
三、导读升华情感 3
师:是呀!我想每当 我面对成千上万的观众演奏小提琴
曲时,我总会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想起那一句句真
诚 的鼓励的话语。
生:读老妇人的话。
四、读写结合 5
如果你就是作者,你有哪些心里话要对老教授说?动笔
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后反思


抓主线,联系辅线,着力要求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这篇
课文两条线索,以老教授为主 ,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
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
人为主 ,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学生在学
习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时,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联 系”我”
的心理和行动描写,从而较为清楚地体会老教授的言行给”
我”带来多么大的影响。学 生不仅理解了课文,而且把握了
课文的脉络,理清了思路,领悟了写法。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掌握难认难写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
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
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
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描写从而表现出人物精神品
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器官捐献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理解课题: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
理解“永生的眼睛”?
3.资料交流:
(1)学生汇报课前预习搜集到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2)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3)听了这些资料,你对器官移植有什么看法?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
(1)认准生字词。自主学习生字词。
(2)文中谁捐献了角膜?
(3)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屡 签 署 萦 辍
角膜 给予 琳达 肺气肿 栩栩如生
酷爱 屡屡 温迪 热泪盈眶 签署
(2)积累本课的词语。
突如其来 栩栩如生 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 才华横溢 重见天日
(3)课文中谁捐献了角膜?
板书:母亲父亲女儿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在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
明的感人故事。
三、再读课文
1.指名分别读“母亲”“父亲”“女儿”捐献角膜这三部分


内容。
2.用“”线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想想你为什么感动,把
原因写在句子边上。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屡 签 署 萦 辍
角膜 给予 琳达 肺气肿
酷爱 温迪 签署 热泪盈眶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部分:母亲捐献角膜。
(1)指名读这一部分。
(2)思考:当父亲同意捐献母亲的角膜时,“我”为什么
痛苦难忍?
(3)齐读父亲说的那几句话:
“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有意义的。”
①父亲认为怎么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②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③你体会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
④为什么说父亲的话语给“我”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2.学习第二部分:父亲捐献角膜。
(1)默读课文,找出写父亲心愿的句子。思考:
①父亲的心愿是什么?
②体会父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
③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我们”遵从父亲的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后,温迪
有了怎样的认识?
(4)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一片骄傲!
①“一片骄傲”指的是什么?父亲所留下的到底是什么?
②指名有感情地读句子。
(5)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3.学习第三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
(1)全班齐读。
(2)理解句子:
这时,我仿佛看到……骄傲的光芒。
①指名读句子。


②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③请同学说说自己的体会。
三、拓展延伸
1.说说全文要歌颂的是什么精神?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捐献器官行为的看法。
(1)先把看法写下来。
(2)同桌交流看法,补充自己的观点。
(3)指名说。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征集家长对捐赠器官的看法。




《暴雨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
1.认读2个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力;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思品;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艰难困苦如同一个筛子,筛掉弱


者,留下了强者。
教学重点;想象女友不畏艰难在狂风暴雨中前行。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看门老人的话。
查阅资料;查阅有关暴雨筛的资料。
教、学具准备 投影片 文字 教学课时数 一节
一、导入,质疑 3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筛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暴雨筛?)
二、读课文,理请文章脉络。 10
1.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随文纠正读音)
教师重点指导如下字词的读音:
牛仔 鼓胀如帆 裹挟 渺无人迹 沮丧 撑开
2.同桌互读
3.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给课文分部分?说一说,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三、抓住主旨,自学课文。 25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我的女友是怎样做的?读了课文你
从中受到哪些启迪?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动笔画一画、做批
注。
(2)生独立读—画—批
(3)集体交流。


A.教师点拨的重点: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1) 课文中多处描写了暴雨肆虐的情景,请你画出来,
结合我的“女友”的做法谈一谈你的理解?
(2)展开丰富的想象,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在头
脑中形成画面?
(3)再读一读这些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更加体会到
女友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当我知道除了我,没有一个来时,我有些失魂落魄,而看
门老人的话却使我一步步有了今天的成功。老人 到底说了什
么呢?
B.理解老人说的话
(1) 出示投影
暴雨是一个筛子。胆小的、思前想后,都被它筛了下去,
留下了最有胆量和最不怕吃苦的人。
(2) 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3) 联系上下文内容谈一谈你的理解。
(4) 再读一读这句话,结合自己的经历或生活中的实
际谈。
(5) 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6) 将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和我的做法结合起来读,感
受理解。
(7) 此时你们明白了题目“暴雨筛”的意思了吗?


四、总结全文,谈感受 2
(1)读了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迪?(可以对题目、
环境描写、女友在暴风雨中的情景、老人的话)
(2)将自己最深的感受写下来。
板书设计
6*暴雨筛
筛掉:胆小的、思前想后的人
留下:最有胆量、最不怕吃苦的人。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学习《前出塞》和《己亥杂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5
1.培根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读诗使人灵秀。”这节课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小学古诗城堡 ,去感受古诗文魅力。
2.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谁来给大家说说
二. 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0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7课的《前出塞》和《己亥杂诗》,
(生读 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
2. 你喜欢哪首古诗,给大家读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
顺。( 纠错 )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2
(一)学习《前出塞》
1.谁来把《前出塞》读给大家听?
2.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哪位同学愿 意把诗句的意思说给大家听。诗人在说这几
句话时是一种什么语气?读出来。指导朗读,读出诗人的情< br>感。
4.整体诵读,品悟诗情。
作者为什么要说用强弓、长箭,先射马、擒首领?与后
四句话有什么联系呢?有语气地朗读这首诗。
(二)学习《己亥杂诗》
1.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 引导学生把字音读正确。区
分形近字“喑和暗”喑是什么意思?(哑,发不出声音)
2.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谈谈你对作者的了解。
3.哪位同学愿意把诗句的意思说给大家听。
解读“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1)谁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把你感受到的读出
来。解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 一格降人才。”
解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谁来说说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2)再读读这首诗,你还感受到了什么?(联系诗 人的资
料体会诗人的情感。)4.整体诵读,品悟诗情。


四、回归整体,对比参读。5
1.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2.男女生分读这两首诗。
示儿》《题临安邸》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5
1.孩子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 br>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
首诗《示儿》。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 ”是什么意思吗?《示
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你们知道什
么叫“压轴之 作”吗?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
首诗吗?
2.了解背景:出示教师搜集的资料。
二、自由读这首诗10
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
句内部的停顿。
2.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相机评价引导。
三、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10
1.回忆学法。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
2.自读古诗。
3.合作学习。(生合作学 习,师巡视指导)现在就请同学
们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


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①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拨读诗方法,并
小结每句诗的意思。
②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注意指导读出一、
二句的“悲”,三、四句的“激昂”。)
5.体验感情。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
的情感,哪个字?(板书:悲)作者 “悲”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
景象呢?
小结: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句。一个“悲”,一个“盼”,
组成了这首感人的诗《示儿》。学生 感情诵读全诗。
6.小结
四、学习《题临安邸》10
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
《题临安邸》。
课件出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
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1)你知道汴州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吗?
(2)指名朗读《题临安邸》
(3)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
(4)“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你能看到那


游人中有哪些人吗?你能看到他们在干些什么吗?
五、拓展总结(5 ’)
今天,老师还向你们推荐一些有关古诗文的网站,那里有丰
富的资源,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去共享 吧!


《为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学会12个生字,了解“为、迄、之、恃、犹、去、
顾、限”在句子中的意思。
能力:能借助注释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地
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的第1、3自然 段。
思品:懂得办好事情或搞好学习起决定作用的条件是自己坚
定的志向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有志者事竟成”。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
并默写1、3自然段。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和课文说明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5
1.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把学问学好?(根据学生发言导)
2. 有这样一个人认为学习做事能不能成功,与自己是否聪


明无关,那么他认为与什么有关系 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8课,齐读课题 8 为学
3.“为”是什么意思呢?“学”又 指什么呢?(做学问,
求学)此文的原题目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作者彭端淑写
给子侄们看的 ,是针对学习上容易产生的畏难情绪而说的,
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我们学习
这篇文章,也是教育我们要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
二、练习正确地朗读课文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订正字音 。
⑴注意把生字的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吾资之庸,不逮人也。(读四声)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
怠焉,迄乎成。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其一富。
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有惭色。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
者,自力者也。
⑵读准句子中的停顿。
天下事有难易乎? 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贫者语于富者曰(读四声)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


至焉。
2.俩人一组互相读课文,注意订正字音。
3.自己练习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4.指名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
5.课文我们基本会读了,字形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吗?
逮和怠要从字义上区分。可以扩展几个字。
提起笔来把字组成词语写一遍。
三、作业: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第二课时
一、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重点词语及句子的意思。10
给时间自学
二、交流自己学习所得。25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人之为学
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的事情有难和 容易之分吗?用心做这件事,那么难事也
就变成容易的事情了;不用心做这件事,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成难事了。人们做学问,求学有难易之分吗?认真地学,
刻苦钻研,那么就是再难的也会变成容易 的;不学,或是马
虎地学,即便是再容易地也会变得困难起来。
2.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这样 一个观点,那就是师说天下事


有难易乎?为之生接则难者亦易矣 师说不为 生接着读
则易者亦难矣。下句话同上。
3.体会文言文句子的精美。这段话中一共有四句话, 在表
达上有什么特点呢?(近似于对偶,读起来琅琅上口)
4.练习背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谁来说说这段的意思。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纠错。
2.说说下面句子中“之”的意思。
吾资之庸,不逮人也。没有实际意义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代词指知识或者学问。
圣人之(的)道,卒于鲁也传之代词。
把这些句子的意思再说一说。
3.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的呢?(对比和举事
例)
4.谁来把作者的意思读出来。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谁来说说这段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
吾欲之南海,何如?(到,去)
你还学过类似意思的句子吗?(送孟浩然之广陵)
谁来总结一下,你学过“之”的多少意思?(引导学生联系
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归纳)


子何恃而往?(凭着,依靠)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还)
3.贫者和富者有哪些不同呢?
(1)分角色读贫者和富者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集体交流
条件不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决心不同:富者过分 依赖物质条件,“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犹未能也。贫者“吾一瓶一钵足矣。”
态度也不一样:抓住两个“子何恃而往?”谈理解。第一个
是普通的疑问句,第二个是反问句。
结果也不一样。
(3)有语气地朗读这段话,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
三、贫者为什么能够到达南海,而富者不可以呢?咱们下节
课再来学习。5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第四自然段,背诵并默写课文的第1、3自
然 段。懂得办好事情或搞好学习起决定作用的条件是自己坚
定的志向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有志者事竟成” 。
一、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10
蜀之鄙有二僧,他们都有什么不一样呢?条件不同,怎么 不


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决心不同: “吾
数年来欲买舟而 下,犹未能也。贫者“吾一瓶一钵足矣。”
结果不同;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在师问生答中就练习了背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10
1.西蜀之去南海,不知 几千里也,僧之(的)富者不能至
而贫者至焉。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去:距,距离。 之:用在主谓之间,没有实在意义。
2.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副词。反而,却。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贫者能至的原因是在于能够立
志,富者不能到的原因是不能立志。
把这种反问的语气读出来。
3.最后作者作出了什么总结?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 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
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
不倦者,自力者也。
限:限制,限定。
4. 把作者要说明的观点读出来。
三、读全文,说说各段之间有什么联系?10
第1段提出了作者的观点,点出了题旨。
第2、3自然段运用对比或者举事例的方法论证作者的观点。


第4自然段照应了二三段,同时又总结了全文。
四、课堂练习。8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带点的词。
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至,到)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做)
吾欲之南海,何如?(到,去)
子何恃而往?(依靠,依赖)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副词。还,仍然)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距离)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限制,限定)
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告诉他的子侄们什么道理?
五、作业:继续练习背诵课文,默写课文。2

《沉香救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 学会10个认读字。
能力 能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简要讲述“沉
香救母”的故事。
思品 能比较准确地理解课文赞扬了沉香爱母亲、救母亲的
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简要讲述故事。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简要讲述故事。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查阅资料 查阅有关资料。 看电视剧《宝莲灯》。
教、学具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
一、启发阅读兴趣。
1.谁知道《沉香救母》的故事,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今天我们要读读《沉香救母》故事的 原文,同学们你们
知道吗,读原文比看电视、听人说的收获大多了。现在请你
们打开书40页, 自己读一遍课文。
二、自学课文,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1.我们读课文前,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
①自学认读字表中的字。
②默读课文, 标出自然段序号,自学带注音的字。边读边看
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准备与同学交
流。
③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集体交流。
①谁能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英俊倜傥 文采斐然 怅然离去 思忖再三 蟠桃会
萱花开山神斧 怒不可遏 伉俪
②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段落。
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第一 段(1——3)书生刘向与仙女华岳三娘结为伉俪。刘向


进京赶考,一举中榜,三娘被二 郎神压在了华山之下。三娘
生下了沉香并恳求夜叉将他偷偷送到刘向身边。
第二段(4——6)沉香救母的艰难历程。_
第三段(7—8)沉香斧劈华山,救出母亲一家团圆。
三、抓住要点,简要复述
简 要复述不能像课文那样详细,也不能讲成一两句话概括的
课文主要内容,可以用上书中的一些词语,主要 要把句子说
通顺、连贯。
自己先练习讲——然后俩人一组讲评出一人——组内比赛
——最后展示
四、再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最敬佩谁?
五、推荐《中国神话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 学会10个认读字。
能力 能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简要讲述“沉
香救母”的故事。
思品 能比较准确地理解课文赞扬了沉香爱母亲、救母亲的
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简要讲述故事。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简要讲述故事。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查阅资料 查阅有关资料。 看电视剧《宝莲灯》。
教、学具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
一、启发阅读兴趣。
1.谁知道《沉香救母》的故事,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今天我们要读读《沉香救母》故事的原文,同学们你们
知道吗,读原文比看电视、听人说的 收获大多了。现在请你
们打开书40页,自己读一遍课文。
二、自学课文,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1.我们读课文前,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
①自学认读字表中的字。
②默读课文, 标出自然段序号,自学带注音的字。边读边看
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准备与同学交
流。
③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集体交流。
①谁能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英俊倜傥 文采斐然 怅然离去 思忖再三 蟠桃会
萱花开山神斧 怒不可遏 伉俪
②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段落。
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第一 段(1——3)书生刘向与仙女华岳三娘结为伉俪。刘向
进京赶考,一举中榜,三娘被二郎神压在了华山 之下。三娘


生下了沉香并恳求夜叉将他偷偷送到刘向身边。
第二段(4——6)沉香救母的艰难历程。_
第三段(7—8)沉香斧劈华山,救出母亲一家团圆。
三、抓住要点,简要复述
简 要复述不能像课文那样详细,也不能讲成一两句话概括的
课文主要内容,可以用上书中的一些词语,主要 要把句子说
通顺、连贯。
自己先练习讲——然后俩人一组讲评出一人——组内比赛
——最后展示
四、再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最敬佩谁?
五、推荐《中国神话故事》





《穷人》教学反思
穷人》是一篇老课文啦,之所以说它老,是因为存在于小学
语文教 材里的时间很长,然而对于我来说,它却是新的。
在上课之前,我仔细阅读了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教材分 析以及
教学建议,并抱着第一次教的良好心态阅读了课文,就自己


感触深的地方 做了标记。同时根据这一组的导语,确定了“学
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 的
写法”的教学重点。课上,学生根据一般事情发展顺序,比
较顺利地读懂了课文的内容,并初 步体会到了人物的美好心
灵。一切都和预想的差不多。
当课进行到感悟桑娜抱回西蒙孩子之后的心理描写的时候,
学生们的表现令我吃一惊:
A.“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李兆阳站起来说“我从这句话感觉这是桑娜出于她自己善良
的本能而做出的行动,是内心深处的想法。 ”
听到她的话,不禁使我对学生们另眼相看,原来他们会比老
师想得更深,想得远比我预设的 ——同情穷人,关心穷人更
贴切,更能说出桑娜的品质。这是孩子自己读书后的收获,
是她自己 最真挚的感受。
B.“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 已经够……揍我一顿也好!”
师:由这一段我们看到了一位正在( )的桑娜。
生:担心的、担忧的、心神不安的……
师:那桑娜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因为他家 里很穷,穷到了只有鱼吃的地步,而鱼也是她
丈夫出海打来的,抱来两个孩子,丈夫就必须更努力地去打


鱼。
生:因为他们家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丈夫还必须不顾惜身体
地去 打鱼,还必须桑娜从早到晚不停地干活,已经穷到了不
能再穷的地步了,在抱养两个孩子,就是穷上加穷 ,因而桑
娜害怕丈夫不同意。
生:他们自己的孩子已经没有鞋穿,更别说再养两个孩子,
桑娜为丈夫担忧。
在学生 联系上文的环境描写来谈自己对于桑娜心情的理解
时,我恍然明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这篇小说的构 思,
也明白了为何将老课文《穷人》安排在了本组课文的第一课,
是为了达到学生“学习本组课 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
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
的描写 ,抒发美好情感的”起步训练。
谢谢我的学生们,我在和你们的交流中有所进步,将白纸黑
字 的教案,将课堂前的预设,演绎成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对话,
交流,在与你们的对话中,我和你们一起成长 。
教学目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学习
课文的 基础上能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够准确的评价人
物,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借鉴课文9自然段的写 法,写
一段心理活动的片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
悲惨生活,认识穷人宁可自己 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


质,从而体会穷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写一段心理活动片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初读
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掌握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活于沙俄专 制时代,
他在作品中一方面无情揭露沙俄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
种罪恶;一方面宣传恶势力的 不抵抗。其中《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长篇小说的三个里程碑,
对 世界文学有很大的影响,成为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穷人》这篇小说如实的反映了这段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
生活和他们的崇尚品德。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时正音,特别指出易读错的字“作”、
“梧”。
2.随机理解下列词语:忐忑不安、倾听、抱怨、自作自受、
宁静、搁板、顾惜。
3.“揍”的右边。
4.同桌检查朗读课文。
5.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6.交流不懂的问题并整理。
三、整体感知,初步读懂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
说说。
2.理清文章脉络。
四、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生字、词
2.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
我改用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 课文。出示课题后,我问:“同
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待学生发表
完自 己的见解,情绪高涨之时,我趁机导入:“本文是被称
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并在此简


介作者,“这位文学巨匠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穷人的什么
故事?会和 你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
课设计,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 二,
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
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 之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能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够准确的评
价人物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 借鉴课文9自然段的写
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片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
渔民的悲惨生 活,认识穷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
优秀品质,从而体会穷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写一段心理活动片段。
教学设计:
围绕桑娜的情感变化体会她的人物品质,向学生 渗透心理描
写的作用以及写作方法,让学生编写结尾,利用多媒体为学
生创设情境,发散学生的 想象力,使桑娜、渔夫的人物形象
得到升华。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你的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穷人?而文中的穷人的生活
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深入课文 自主学习
1.学生速读课文,回答上一个问题。
2.引:在如此的困境中,桑娜又做着怎样的事呢?
3.默读课文,画下有关的句子,从中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怎
样的人?
三、理解课文,解决问题
1.小组交流。
2.汇报
3.从第9节中,你 体会到了哪几种感情?(怕丈夫埋怨、害
怕、自己愿付出代价、希望平安归来等)
1)文中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复杂心情?讨论。
2)学生体会读,师指导读。
3)再读体会人物心理及写法。
4)指导写作。
4.丈夫知道后,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
5.分角色朗读。
四、课后延伸 意在创新:看图片,听音乐
导:在窘迫的日子里,桑娜又收留了两个孩子,他们是多么


善良呀。可是,他们今后的日子又会怎么样呢?请大家试想
一下,给课文编写结尾。
学生回答
五、作业:仿照课文第9节的写法,写一个心理活动片段
板书:
穷人
桑娜 又收留了两个孩子 今后日子?

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认读本课3个生字。
能力:默读课文,了解文中的母亲,简要写出对她的评价。
思品:体会“我”对继母的情感历程,感受继母的无私伟大。
教学重点:体会“我”对继母的情感变化,感受继母的无私伟
大;简要写出对母亲的评价。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我”对继母的情感变化,感
受继母的无私伟大。
一、激情导入,了解作者。
1.人生在世,无论你多么微不足道,无论你多么光彩照人。你的身后都站着一个伟大的人,那就是--母亲。说说自己的


母亲。
2.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催人泪下的文章,读题(深情地)。
这篇课文是当代作家肖复兴写的。
3.说说你对作者的了解?
肖复兴,北京人,当代作家。作品主要有系列长篇小说《中
学生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与当代中学生的对话》等。
小学教材曾收录作者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一文。
教师引读:这是一个特殊的母亲,这是一种特别的母爱,阅
读这篇文章大家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概览大意
1.一读课文。
(1)明确一读要求:让学生借助字典,读准字音,读顺句
子,自由读通全文。
(2)检查一读效果:分自然段检查,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落下”的“落”lào,不读lù;
2.二读课文。
提出二读要求:让学生边读边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
让学生 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能流利地读课文。
3.三读课文。
(1)明确要求:浏 览课文,思考:这是写人的文章,主人
公是谁?主要写了她的哪几件事?在此基础上,弄清自然段
之间的联系,粗分段落。


(2)检查讨论, 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忆母往昔
第二部分(13、14段):思母之痛
三、潜心会文、自主探究
1.自己轻声地读一读文章,读到感动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2.交流:什么地方让你特别感动、特别震撼?请你朗读出
来。
简单说说为什么这位母亲特别让你感动?
3.有没有哪些话语令你的思绪涌动起一些感叹?读一读,
并说一说。
教师导引:
大家读了很感动,可是这个做儿子的却不是一下子感动起来
的。这也难怪,对一个不是自己亲生 母亲的女人发自内心地
喊出“妈妈”,谈何容易!大家读读“儿子”直到喊出“妈
妈”之前的心 路历程就知道了!
4.静心思考:“我”对母亲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
有这样的变化? 让学生围绕该题 自学,在书上画出有关的
句子(如文中几次出现“第一次”的句子),并写出简单的
批注。
作者的情感是这样变化的:开始_________,接着
_________,然后 _________,最终_________。
5.汇报交流:


(1)体会心理之变
指名分角色读几个“第一次”的句子,读出心理的变化。
(2)体会嫁女之凄
继母远嫁亲生女儿,车站送别这一情节是最令人感动的,请
一位 同学把这一部分给大家读一读。(从母亲“一句话也没
有说”起,到“‘妈妈!’我第一次喊出……”)
送女儿的路上,继母“一句话也没有说”,继母真的没有话
要和亲生的、还没有到嫁人年龄的女 儿说吗?她会在心里说
些什么?
可是,她“一句话也没有说……”(引读)
回来的路上,继母叨叨地连说四个“好”,范读继母的话。
大家默默地读这句话,体会她说话的语气和语气根本无法掩
饰的内心的隐痛。
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补充体会继母的慈与悲:寒风中,看到继母颤抖的枯枝般的
手臂 ,看到继母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终于第一次喊出了
——齐读“妈妈”。在发出呼唤前的那一刻,“我 ”的脑海
怎能不浮现当初拒绝继母的那些情景呢?回过来读读继母
进家门后发生的几件事,体会 继母既宽厚善良而又尴尬、压
抑乃至泣血的心灵。
如今,妈妈又把亲生的女儿已经远离远嫁他 乡,为自己留下
了更深的创痛、思念、孤独,“她也是母亲啊?……”(引


读)
怎么能再把她看作继母?让我们和这位儿子,也替她女儿一
起对这位寄人篱下、为人继母、形容 枯槁的苦难女人,发自
内心地喊一声“妈妈!”吧!(引读“‘妈妈!’我第一次……”)
(3)体会天伦之乐
一声深情的呼唤,继母所有的悲伤、母子所有的隔膜都烟消
云散 ,瞬间永恒,继母成为“我”永远的妈妈,妈妈成为“我”
生命的依靠,欢乐的源泉。自由朗读,体会提 到“妈妈”时
欢快的心境。
请学生读。要求突出读“妈妈”时的幸福。
(4)体会思母之痛
可是,正当“我”想要回报妈妈的大恩大德时,妈妈却永远
地倒 下了!走得这样匆忙,走得这样无声无息。她走了,往
事中的那些生活细节也许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 消退,但
是,总有一些是难以磨灭的。想想“我”曾经给母亲带来那
些尴尬与苦痛的情景吧,想 想母亲那慈爱而布满沟壑的脸
庞,那双和善而充满悲戚的眼睛吧,它仿佛在诉说什么?如
果你就 是她的儿女,你能从她的脸庞和眼神中读出什么?
(配乐)。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出示几段描写母爱的文字,思索:母爱究竟给我们的生命带
来了怎样的滋养?而我们又究竟在什么程度上是理解母爱


的?
齐读:“母亲是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书。”
五、袒露心扉、真情表白。
你觉得作者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写出来。
六、流有余韵,课外延伸。
母爱 如春光,沐浴着孩子的心灵;母爱如甘霖,滋润着生命
的幼芽。学完这篇文章之后,相信大家会对母爱有 一种更深
的理解。课后,请大家阅读我推荐的《疯娘》一文,同时更
希望大家用一生的时间,在 书本的海洋和生活的世界中阅读
母爱这本永远写不完、也读不完的书。
教学小结
通过学习,学生体会到了我对继母的情感变化,感受到了继
母的无私伟大。

北京版《争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认读8个字。
能力:基本读懂 课文,把握故事梗概,对故事中的三个人物有
自己的认识。初步了解课文在刻画人物方面的特点,摘抄喜
欢的句段
思品:领会领袖和名人的共性以及各自独特的个性。
教学重点:归纳故事主要内容,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教学难点:归纳故事主要内容,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同学们,你们知道毛泽东、郭沫若和齐白石这三位杰
出的人物吗?请你们介绍有关他们的资料。 < br>齐白石(1864——1957):著名画家、篆刻家。原名齐纯芝,
后改名齐璜,字濒生,号白 石。1864年生于湖南省湘潭县。
早年曾为木工,后学习绘画、诗文、篆刻、书法,以卖画、
刻印为生。1917年迁居北京。在学习古代画家作品的基础上,
又吸收了当代画家的长处后自立门户, 人物、花鸟、草虫、
山水无所不能。他是一位饮誉全球的杰出艺术家,其画、印、
诗、书并绝, 艺术博大精深,风格独树一帜,是“大器晚成”
的典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画研究会主 席、
中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
会主席,曾获得“中国人民艺术 家”的称号,1955年荣获世
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金奖。
郭沫若(1892—1978) :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社
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后改学文艺,1921年与成仿吾等组织文学团体创造
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1923 年回国。1926年赴广州任
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不久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
政治部 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写了讨伐教学设
计>文章《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接着参加了中 国共产党领


导的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在南下途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2 8年,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逃往日本。在10年流亡生
活中,埋头研究中国古代历史,著有《中国古代 社会研究》
《甲骨文字研究》等。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回国,参加抗
日救亡活动。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副总理、
中国科学院院长、文联主席、中央委员、人大副委员长、政
协副主席等职。代表作有《女神》《屈原》《蔡文姬》等。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争画》,亲自体验发生在
这三个人物之间的一件事。请大家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4.学生质疑:这三个人为什么争画?争的是什么画?争
画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扫清文字障碍。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
方法解决课文中遇到的生字词语。
宣纸:安徽省宣城、泾县生产的一种纸张,用于写毛笔
字或画国画。中南海: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东就 住在这里。
浅斟慢酌:斟,在这里指往杯子里倒酒;酌,在这里指
喝酒。
其乐融融:形容气氛和谐,非常高兴。怔:发愣。
金绫:黄色的像缎子,但比缎子薄的丝织品。别 具一格:
具有独特的风格。失敬:客套话,向对方表示歉意,责备自


己礼貌不周 。
匠心独运:巧妙的心思独特的运用。墨宝:指珍贵的字
画。也用来尊称别人写的字或画 的画。良久:很久。怡然自
得:愉快自在的心情。敝人:对人谦称自己。煞有介事:好
像真有这 回事似的。
以壮行色:本课指齐白石希望毛、郭的题字为这幅画增
添光彩。
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大家:这里指著名的专家。非白石莫属:意思是此画只能归
我齐白石了。示人:给别人看。
2.再次朗读课文,巩固字音。
3.围绕着“争画”,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第一段:(1——2自然段)齐白石亲自为主席刻了两枚
印章用宣纸包好,以示新中国成立 的喜悦之情。主席在家设
宴答谢,并请郭沫若作陪。第二段:(3——39自然段)席
间,三人 争抢“废画”,
第三段:(40自然段)齐白石老人得到这件珍品后经常
拿出来,深深沉思。
三、再次感知,分析人物15
(一)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毛
主 席、郭沫若与齐白石老人争着要齐白石的一幅被毛主席装
裱过的“废画”的事。)


(二)读了这个故事,故事中的三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
的印象?请你把有关 的语句画在书中,并记录自己的感受。
1.分析齐白石(学生可能会找到的句子:)
⑴ 秘书遵命将画轴打开,只见这是一幅金绫装裱的纵幅
国画,上面画着一棵枝繁叶茂的李子树,树上落着几 只形态
各异的小鸟,树下伫立着一头摇头摆尾的老牛。那老牛正侧
着头,望着树上的小鸟出神。 这幅画构思别具一格,栩栩如
生,颇有意境。(表现了这幅画构思巧妙,别具一格,栩栩
如生, 颇有意境,可见齐白石不愧为艺术大师。)
⑵都怪我疏忽大意,用这“废画”做了包装,这画说什
么也不能给您,如果您喜欢这种笔墨,我可以回去,再给您
重画。(可见齐白石老先生精益求精 的艺术作风。)
⑶说罢,他双手捧起画轴,对毛泽东和郭沫若说:“那
么,就请二位再在 上面赏赐几个字,以壮行色,如何?”(可
见齐白石大师谦逊的为人。)
⑷白石老人得到 这件珍品后,喜不自胜,视若瑰宝,轻
易不肯示人。只是自己不时地拿出来,默默凝视,深深沉
思……(齐白石大师由衷地敬佩主席、郭沫若先生的艺术造
诣以及对艺术的尊重。)
2.分析毛泽东
⑴这时毛泽东指着画有对郭老说:“此画颇有气势,出笔不
凡。你看,这一笔 ,从牛头至牛背再到牛尾,一笔勾出,匠


心独运,天衣无缝,足见画家功力过人啊!”( 不难看出主
席对国画艺术有极高的鉴赏力。)
⑵“且慢!”毛泽东大手一挥,扯着画轴的 另一边,也
微微一笑,说:“诗人不要夺人所爱,请你再仔细看看。那
上面明明标的是本人的名 字,怎么能说是你的呢?快请放下
吧!(主席从画面中的内容,想到了自己的名字,可见主席有
极强的想象力、洞察力。)
⑶郭老一定要毛主席先写,毛泽东便不再推迟,接过郭
老递上 的毛笔,笔走龙蛇,如行云流水,“丹青意造本无法”
七个大字一挥而就。(主席的深厚的文学底蕴在这 里显示无
遗,证实了主席才思敏捷、出手不凡的气度。)
3.分析郭沫若
⑴“树上画了五只鸟,这不就是我的名字吗?”郭沫若
说到“上”和“五”两个字的时候,特意加重了语 气。(可
见郭沫若想象力异常丰富。)
⑵郭老是一位才华横溢而又含蓄的作家。他的含蓄 表现
在他轻易不说话,而在争画的关键时刻却“据理力争”。他
的才华出众表现在与毛泽东对诗 这一段。“对仗极为工整,
可谓一丝不苟,巧夺天工!”足以表现他的才华。
四、总结课文。畅谈感受。
1.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感受呢?
懂得应该珍惜朋友间的感情,朋友之间要相互尊重,尊


重他人从尊重他人的物品做起。2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
读一读。
五、领悟写法,学习表达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章在刻画人物方面有什么特点?
六、布置作业: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



《母亲的纯净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会2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4个字,能够正确书写词语。
2.能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的意思。
能力
1.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写出课文主要内容。能说出自己读
文后的看法。
2.能对文中人物进行评价,并且写下来。
思品
能体会到母亲在细微处对子女的关 爱,懂得穷并不可怕,它
也许是促进人们奋发进取的动力,使之产生改变自己生存环
境的勇气, 去创造自己的未来;懂得要树立信心,把握自己
的命运。



教学 重点:理解句段内容,体会文章情感;练习书面归纳段意、
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到父母用不同方式表 达对孩子的关
爱,完成记事习作。
教学难点:
1.书面归纳段意和主要内容。
2.完成记事习作。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3课《母亲的纯净水》,齐 读课题。课
前大家已经读过了课文,说说你对课文内容有哪些了解?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生词。
形近字比较:刚 钢 纲 冈 岗 分别组词
注意写端正:下岗 时髦 围拢 瞬间 节
俭 虚伪
嘲笑 丑陋 魔术 绚丽 不菲 薪水
理解:下岗 时髦 不菲
2.检查读书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注意做到正确、流利。师相机
指导。
出示易读错的字和词语,读一读: 岗 菲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 尴尬 虚伪 随心所欲
(2)自己觉得不太好读的地方,再练一练。
三、初读感知 15
1.默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标记下来。
2.汇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试着说一说。
(2)生质疑,随着学生的提问点击出示相关问题:
①母亲的水是凉白开,为什么课文题目却叫做“母亲
的纯净水”?
②为什么后来她却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
的“纯净水”?
③小女孩不得不说母亲是对的,可为什么她还是感到
莫名的委屈和酸楚?
④“再穷,……心就穷了,那可就真穷了。”“心穷”怎么
理解?
⑤“如果把 它看作一件丑陋的衣衫,那么它就可能遮
住心灵的光芒……用它变幻出绚丽多姿的未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⑥为什么当她可以随心所欲地喝各种饮料时,她却认为没有
任何一种饮料比得 上母亲的“纯净水”?
四、默读思考


师小结: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看出同学们 读书很认真。能够发
现问题就已经在开始解决问题了。答案就在课文里,请大家
认真默读和思考 ,寻找答案的同时在自己感受较深的地方,
做出批注。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练习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母亲的纯净水》。回忆一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学能 用简洁的语言
概括下来。
二、深入学习
(以学生汇报为主,你读懂了哪些内容?遇到难理解的大家
共同解决。)
(一)母亲的“纯净水”带给了小女孩不同的心情。(随机
板书)
每周星期二和星期 五下午有体育课,吃过午饭,母亲就拿出
一瓶,递给她。她接过瓶子的时候,心里隐隐有点不安。
她为什么“隐隐有点不安”?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1. 出示填空:
她接过 瓶子的时候,心里隐隐有点不安。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但是,她还是为那瓶纯 净水高兴,因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练习读,体会她的心情。
导:一次体育课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谈谈你感受深刻的
地方。
女孩回到家后质问母亲,母亲如实地回答,教育了她。
出示:
可是想到同学们一张张嘲笑的脸,她还是感到莫名的委屈和
酸楚。
(1)结合2~9及第10自然段体会:
大家沉默了一下,都笑了。是的,是像凉白开。一瞬 间,
她突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喝了这么长时间的纯净水,确实
有可能是凉白开。要不然,一向 节俭的母亲怎么会单单在这
件事上大方起来呢?她很尴尬,当即扔掉了那瓶水。
2)自由读,为什么她觉得“很尴尬,当即扔掉了那瓶水”?
(3)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谁来读一读。
于是她下午放学回家,一进家门就质问母亲。指名对读
10——14自然段,想象当时的情景。
2.导:听了母亲的解释,她知道母亲是对的,可是她为
什么还是感到莫名的委屈和酸楚呢?
她“委屈和酸楚”在哪里?此时如果换了你,你又会是
一种什么感觉?
(自己拿了这 么长时间的凉白开,一直以为是纯净水,


妈妈没有告诉自己,受到同学的嘲笑。)
3.出示:
我们是穷。但是穷有什么错?富也罢,穷也罢,都是日
子的一种过法。穷 人不见得可怜,富人也不一定高贵。再穷,
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那可就真穷< br>了。
(1)都来读读母亲的这段话,谈谈你的理解。
(2)点击变色,“再穷,也得 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
自己,心就穷了,那可就真穷了。”这句话有几个“穷”字?
意思一样 吗?
(3)小女孩和母亲分别是怎么看待穷的?
(小女孩:认为丢脸,没有面子;母亲:勇 敢地面对,
认为“穷”是一种过法——虽然穷,但是母亲的心不穷)
(4)讨论交流:那天晚 上,她想明白了母亲的话。“母
亲的话”指的是什么?从“母亲的话”中“她想明白了”什
么?
(5)放声读18自然段,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
认识。
如果因为穷而看不起 自己会怎么样呢?(希望破灭)—
—这就是心穷,心要是穷了,就真的穷了。
“心穷,那可就真穷了。”用自己的话该怎么说?
(心穷,精神财富匮乏,人就真的一无所有了。)


师小结:小女孩想明白了, 我们也明白了:穷并不是一
种耻辱,只是一种相比较而言的生活状态,是“穷”人需要
认识和改 变的一种现状。对穷的认识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
果。
4.师生合作朗读(师读如果……生接读。)
出示
后来,再去上体育课,依然拿着 母亲给她灌的凉白开。
也有同学故意问她:“里面装的是凉白开吗?她就沉静地看
着问话的人说 :“是。”
她此时为何如此“沉静”?(不在为喝凉白开而尴尬)
(学生可能谈到母亲的话 ;也可能谈到“那天晚上,她
想明白了母亲的话……则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母亲对她
的教育 )
小结:读到这里,请想一想:课文还可以换作什么题目?
生自由回答。
(二)母亲的水是凉白开,为什么课文题目却叫做“母
亲的纯净水”?
1.生自由回答。
2.交流讨论补充。
师小结:母亲的话改变了小女孩对穷与富的 看法,使小
女孩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母亲具有不以穷困为耻的精神,
以平和的心态为改变穷困 现状竭尽努力。这种精神在经历了


世态炎凉之后依然健康、纯粹,依然保持了充分的尊严 和活
力。母亲的这种精神,使女儿的灵魂得到净化,不再在意物
质上的贫穷,而要用它变幻出绚 丽的未来和梦想。
3. 为什么当她可以随心所欲地喝各种饮料时,她却认为
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 对母亲深爱与感激。母亲的精神激励她实现了自己美丽
的梦想,并继续为更绚丽的未来和梦想而奋斗 。
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在她看来,
没有什么东西比母亲给与她的这笔 财富更宝贵。
三、评价人物 7
1.写出你对文中“她”或者“母亲”的评价:
小女孩和她的母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怎样评
价她们呢?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写下来。
小女孩:很懂事(隐隐不安、母亲是对的);听从教导
(想明白);从母亲的纯净水事后,她能 正确地认识“穷”
与“富”;心中永远铭记着妈妈的教导……
母亲:一向节俭;善于理解人(体育课拿纯净水,
与女儿的对话);言传身教;心不穷……
2.展示学生的评价……
四、布置作业
把这篇文章读给你的家长听,听听他们是怎么评价文中
这对母女的?


板书设计
13.母亲的纯净水
小女孩:高兴→酸楚→沉静→喜欢

《我看见了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预习课文掌握本课11个生 字和13个新词。了解课
文主要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继父对我这个残疾
女孩的深沉 的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继父对我这个残疾女孩的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
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看海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预习课文掌握本课11个生字和13个新词。了解课
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齐读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书,评议。
2.纠正个别字的音、形、义
3.听写生词
三、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质疑
四、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五、作业: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
学生在正确读课文的过程中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 但在
概括主要内容时存在用词不准、主次不分的现象,仍不能灵
活运用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二课时(重点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 读课文,
通过人物言行体会继父对我这个残疾女孩的深沉的爱,以及


我对继父的 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言行体会继父对我这个残疾女孩的深沉的爱,
以及我对继父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看海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设计思想:
这篇课文讲述一个感人 的故事。一位平凡的继父,想尽
一切办法帮助我——一个身材畸形的女孩,由此从不出家门
成长 为能独立生活、自食其力的人,表现了继父对我深沉的
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无比感激之情。文章语言朴实 ,感情真
挚,由于文中的人物都离学生有一定距离,因此在教学中教
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在读中把 握人物的特点,体会文章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把读、思、议、体会结合在一起,
通过 拓展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对课文有了那些了解?
2.继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理解课文
1.从文中找一找描写继父语言、动作的词句,体会继父
的思想感情。


2.学生默读课文——画批——体会
3.对比河子的变化
读课文开头和结尾,设想过去的河子是如何生活的?现
在的河子是如何生活的?
4.思考:河子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
5.看海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6.有感情 的读开头和结尾,理解继父的良苦用心,我为
什么无数次的对着继父的遗像说我看见了大海我看见了大< br>海究竟指什么?
三、拓展练习
河子对着继父的遗像还会说什么?
四、小结:
五、作业:完成练习
六、板书设计:
我看见了大海
深沉的爱
继父河子
无比感激
课后反思:
通过对继父言行的分 析,学生体会到继父对我这个残疾
女孩的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感激之情。很多同学在文
章 结尾的叙写中都能结合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充分表达自己


对“继父”这个人物的理解,感 情真挚。
1.注重情感体验。
课标中获知: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
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 重要任务。基于此,
本课中,本人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充分的讲授和适时的点
拨,把学生的学 习引向深入逐步引导学生感受、领悟、欣赏
课文的内涵。注重学生的体验,随着体验的深入,学生能感< br>受到继父那无私、高尚、伟大的爱。
2.渲染激情话语。
整堂课,本人让学生自主学 习,有着老师充分讲授和适
时的点拨,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有着老师充满激情的优
美语言的 渲染在课堂上的闪光,使学生的心灵阳台多了一缕
明媚的阳光。

《零点降生的女孩》教学设计
一、设计内容
《零点降生的女孩》,本课是北京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十
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二、教材分析
1.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孩从有点迷信而自暴自弃,到树
立了自信,并 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的转变过程。说明


‘要看到自己的力量,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 里的’。
2.课文紧紧围绕着“我”的变化展开,母亲的“谎言”
对我的变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而更重要的是事实证明了——
“我是村里第一个正式大学生”,不是零点降生的女孩也会
获得 成功。
3.课文共9自然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待事情起因。
“我”的家乡有个说法——零点降生的女孩幸运,并有
一个女孩为例证。
第二部分( 第2~5自然段)讲事情发展。“我”因主客
观条件不好,而自暴自弃,受到母亲的责骂。而“我”却责
怪母亲没有使自己降生到零点。当“我”从母亲的口中知道
自己也是零点降生后,立下誓言。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讲事情结局。“我”考上了
大学,临走时母亲愧疚地告诉“我”, 为给“我”鼓劲儿,
才说“我”是零点降生的。联想到8年前的情景,“我”愧
疚不安。 第四部分(第9自然段)讲“我”彻底觉悟。此部分是
重点。要看到自己的力量不能听天由命;潜在 的机会要靠自
己去把握,幸运之泉要靠自己去开掘。
4.本课教学共1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自学生字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及总结概括
等能力;
德育:能说出自己读文后的个人感受,懂得要树立自信
心,把握自己的命运。
四、重点
自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树立信心,把握自己
的命运。
五、难点
通过阅读、自学、讨论、交流等形式说出自己的不同见
解,并了解作者写本文的主要目的。

六、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
七、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 br>1.打破以往的由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式的教学方法,教学
时,教师对学生不作过多的限制,放手让 学生自己选择学习
方案、方法,并通过独立、师生讨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等学习形式达到教 学目标。
2.在教学中,引导激发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视学生发言情况,引导学生 揣摩、分析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及作者写本文的主要目的。
3.基于学生大多 数学过课文后,只是理解课文的基本内
容及中心思想,而忽视了词语、语言的积累,本课教学时,
注重学生独立的词语积累与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积累“意
识”。
4.利用课件设计,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学习。
(二)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同学们,知道自己是几点降生到世上的吗?你认为
几时降生比较好?真的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与降生有关的课文——《零点降生
的女孩》(揭示课题)想不想认真学习?
2.初步感知
①师配乐范读课文。
②自由朗读课文。(学生在自由朗读时,初步感知课文
大意,感受文章情感。)
③说 义说你对课文的初步了解。(营造宽松环境,让学
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适时出示课件。)
3.自主学习
①问:“你对课文感兴趣吗?下面我们就来用你自己喜
欢的方法和学习方案来学习这篇课文。
②学生学过字词后可以:


A.读课文,从不懂问题入手;
B.从课文中心入手;
C.从课文写作线索入手;
D.从作者写作思路入手;
E.从老师的提示入手(教师出示学习方案);
③教师适当巡视点拨。
4.学生交流
(于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讨论,或小组内交流)
①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②解决了什么问题?
③理解了课文什么内容?
④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留
作全班讨论。)
5.师生讨论
(教师在学生交流时,与个别学生就有争议或不理解的问
题讨论。)
学生或许会不理解或有争议的问题是:
①“我”为什么那么希望自己是零点降生的女孩?(此
问题较简单,由学生自由发言解决)
②母亲为什么要“欺骗”我?(可以说是“善意的谎
言”……)
③母亲的“谎言”是 对的还是错的?是好还是坏?(学


生有可能对此问题引发争议,师引导用较短时间辩论解 决。
若没有引发争议,指名交流讨论。)
④母亲后来为什么“愧疚”了?(说明母亲……)
⑤从‘我早已不在乎零点不零点的事了’中是否可以得
知:“我”已明白了一切?(没有。)
6.全班交流
①你是用什么学习方案(或学习方法)学习的?
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③课文是怎样安排材料的?
④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⑤学过课文后你的感想是什么?
⑥懂得了什么道理?受到了什么启发?
⑦你还有哪些不懂得问题?
(教师适时点拨评议,表扬鼓励。)
(三)课外延伸
1.若有时间,引导学生朗读并抄写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你觉得最后一小节中,那一句话最好?为什么?(谈
一谈见解)
3.你有类似的经历吗?此时,你对你的“历史”有何想
法?与大家谈一谈!
八、小结质疑
与同学们交流你的学习心得。提出仍没有解决的问题。



《黄河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正确认读、学会书写本课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黄河 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
石的来历的想象;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
4.体会课文中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来历的想象部分的
条理性,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理清全文的叙 述顺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理清全文的叙述顺序,学
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和合理想像的能力。
重点难点:
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
的来历的想象;了 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
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今天老师将 带领
大家到那里的古生物大厅里参观一番。(出示北京自然博物
馆及古生物大厅的典型图片)
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课件出示黄河象
化石)当你看到这具化石时,有什么想说 的?
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
样的呢?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 “黄河象”。(板书课
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直入主题,使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
二、初步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划出不理解
的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进入情
境,展开合理的想象,使眼前出现课文所描述的画面。同时
锻炼学生的听读能力)
2.小组朗读课文,解决个人不理解的词语。仍然有
问题的,记下来。
学生需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发掘: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
古生物大厅:专门陈列古代生物的遗迹和图片的地方。
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理藏在 地下变成像石头
一样的东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历史的重要依据。
尾椎:人或高等动物脊柱的末端。
假想:想象,假设。
3.抽查个别学生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小组学习和抽查个人相结合的方式既提高
了学习效率,又给了孩子们展示的机会。)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说一说课文向我们讲述了黄河象的哪些内容?分
别在课文的哪部分?
教师相机板书:
第一部分:(1)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特点
第二部分:(2——9)科学家假象化石的来历
第三部分:(10)象化石被发掘
2.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并学习
一定的表达顺序。)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黄河象 》,请大家回忆一
下,课文主要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整体回顾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为深读课
文打下基础)
二、深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1.出示中心话题:
科学家对这具黄河象化石的来历作了怎样的假想?为什
么会做出这样的假想?
概括科学家的假想:
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引导 学生找出假想的根据: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
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 没被
移动过。
找出文章中的具体句段:
A.化石的完整性为假想提供了依据。
a.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
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面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
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
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 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


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通过指名朗读,体会这些语句的表达特点——准确性。
B.假想的条理性:
a.两百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
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
b.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
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 样的东西。
c.两百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往日的草
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 岭耸出了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
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
让学生先找出这些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然后再通过情
感朗读,体会和学习表达的条理性。 < br>(设计意图:通过中心话题的引领,让孩子们掌握这类
文章的学习方法,学习表达的正确性和条理 性。)
2.讲解、复述这个故事。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设计意图: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思维能力)
三、课后检测:
1.看拼音,写汉字。


zhuī tuǒ zhǐ yū

脊( ) ( )圆 脚 ( ) ( )
泥 沙( )
2.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
3.为这具黄河象化石设计解说词。要求 详略得当,重点
突出,简明扼要,还要有文化味道和创新精神,让人喜欢看,
并能从中受益。

《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重点:能体会课文3、5段中一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一、导入,板书课题。 5’
1引导学生分析课题
2介绍查阅的相关资料

二、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投影出示:


安澜(lán)桥
缝隙(xì)
大堤(dī)
相关资料展示:安澜桥介绍 鱼嘴剖面图

三、正确朗读,了解内容。
1.指名,自定朗读段,要求把字读正确。
2.自由读,弄清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交流。
3.再读课文,想想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出每自然
段内容。
4.全班交流,理清表达顺序。
(1) 介绍索桥的样子
(2) 在索桥上,想到两千年前的李冰父子所留下的
工程。
(3) 介绍鱼嘴及它的作用。
(4)走下索桥,想起索桥的另一个名字。
(5)从故事中感受到“燃烧的心”,引发思绪。
(6)由索桥的故事想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5.联系全文,想想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6.分别朗读理解。
四、总结学习收获。
五、作业:


进一步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17*索桥的故事
介绍索桥
按参观游览顺序 站在桥上,想到千年前
走下索桥,引发思绪
点明中心,深化含义

废墟的辉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
能力:了解课文是怎样通过废墟写出古罗马的辉煌文明
的。
思品:了解古罗马文明的废墟,感受这个千古的绝响、永
恒的魅力、不灭的辉煌。
教学重点:了解古罗马文明的废墟,感受这个千古的绝
响、永恒的魅力、不灭的辉煌。
教学难点:了解古罗马文明的废墟,感受这个千古的绝
响、永恒的魅力、不灭的辉煌。
查阅资料:查找一些关于古罗马的材料和其他一些设计
知识背景的资料。


一、质疑导入: 2
今天我们来学习18课,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什么是“废墟”?废墟
怎么是辉煌的?)
随机解决第一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读懂课文,我们先来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 10
1. 谁来将课文的生字准确地读给大家听?(读课后
生字表)
2.再读读这些词语,将字音读准确。
囚犯 阿房宫 断壁残垣 横亘 凯撒神庙
斑驳退榫
艾米利亚殿堂 马森齐奥殿堂 帝奥斯库雷神庙
萨图尔诺农神庙
3.读读课后的四字词语。
4.读课文,画出课文中出现的课后的四字词语。
5.将下面的句子读正确。
A. 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尤其是那
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天 气势非
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
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 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
世。


B.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一堆零乱 的石块;雄伟
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
雷神庙,只剩下孤零零 的3根石柱;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
神庙,只剩下8根石柱支撑的大门;为了纪念贵族和平民之
间修好的和平神庙,只剩下光秃秃得庙墩基座。
教师随机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有个感性的认识。
C.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我们昔
日的辉煌。残破得废墟正是完整历史得 映照,而完整的历史
也正是因为残破的废墟才得以顽强地展示着自己。倘若没有
废墟,人类的历 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三、自学课文,深入理解: 25
1.看看课后的思考题,自己读一读。读明白后自己默读
课文思考,圈画。
2.汇报交流。
心情有怎样的变化?(由最初的失望、迷惑不解,变为
最后得惊叹和钦佩。)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失望的原因:(早有耳闻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
品; 再我的想象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然而所见却截
然不同。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 旧得,像
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
2.作者参观完这些废墟后心情有了变化。都参 观了哪些


废墟?看过之后,作者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呢?再次默读圈
画。
A. 在诅咒它的同时,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
历经漫长的风雨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 。要不然我们只有从史
学家的笔下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就像我们中国的阿房宫一
样,只能从司马 迁的《史记》和杜牧的诗文中去想像它的辉
煌壮丽了。(为这些废墟能够得以保存而庆幸。)
B. 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我们
昔日的辉煌。残破得废墟正是完整历史得映照, 而完整的历
史也正是因为残破的废墟才得以顽强地展示着自己。倘若没
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 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废墟保存的价值)带着自己
的理解再来读这段话。
C.凝视着这 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
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是的,比起完整得建筑来,残缺得废墟更能给人以震撼,更能给人以深思更能给人以力量,更能
给人以启迪。
3.因此作者不 由得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他们不愧是
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生齐读下面内容。
4.结合上文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谈谈对最后一段的理
解。
5.为什么说“废墟”也是辉煌的,你们明白了吗?


四、课后练习:3
抄写课后的四字词语。
板书设计
18* 废墟的辉煌
囚犯 断壁残垣 横亘 斑驳
阿房宫 凯撒神庙 艾米利亚殿堂
马森齐奥殿堂 帝奥斯库雷神庙 萨图尔诺农神庙

《梅花魂》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内容,抓住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的句子的理
解,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交流及表达能力,了解开头和结尾的联系,
体会它们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
1.抓住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的句子的理解,体会外祖父
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感情,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吟诵咏梅的有关诗句。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
遥知不是雪,为幽暗想来。(宋,王安石)
已是悬岩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
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陈毅)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梅花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
生齐读。
3.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紧扣“魂”
自由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
教师重点指导“缕、葬、腮、甚、眷、飕、衰” 的读音,指
导“幽、衰、葬”的字形。指导易错字“抹”和“眷”。
3.再读课文,思考作者 在文中回忆了外祖父的那些事?
生讨论交流,理清条理,出示小标题。(吟诗落泪、珍爱梅
图、 思国伤怀、赠墨梅图、送梅花绢)
三、精读感悟,入情入境
1.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那些地方最让你感动?画出
有关句子,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
2.全班交流。重点谈出:


(1)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常
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对策:
①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就会落泪呢?(这些诗句触
动了他思想的感情)
②这几句诗是那几位诗人写的,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些诗
句的理解。
你从这些诗句中体会到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
家乡、思念祖国)
③你能试着读出外祖父这种思乡之情吗?生练读,指名

(2)“我五岁那年,……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对策:
①生自由读本小节,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外祖父十分珍爱墨梅图)
②你从那些语句体会到外祖父十分珍爱墨梅图呢?画出
有关诗句。
(生圈画并交流:拉下脸、训斥、轻轻刮去、慢慢抹净)
③指导朗读“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 的的吗?”读出反
问的语气。“轻轻”、“慢慢”这两个词应该怎么读,为什
么?
( 3)“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从来都是


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对策:
①生自由轻声读这段话,你觉得梅花有怎样的秉性?(愈
是寒冷,愈是风欺雪 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②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涌现出哪些有气节的人物?生举
例。结 合学生回答出示下列民族英雄、爱国志士的资料,生
读。
于谦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岳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陆游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③外祖父如此深爱梅花,说明了什么?生讨论交流 。(外
祖父把梅花当成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即“有品格、有灵魂、
有骨气,不管历尽多少磨难 ,受到怎样欺凌,从来都是顶天
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珍爱梅花,是为了让自己保持梅花
秉性 ,保持中国人气节。)
④指导朗读:这看似平常的梅花,融入了无数有气节人
物的灵魂,漫漫 五千年的中华史,有气节的人物怎能说清
呢?让我们饱含深情的再读着一段。
(4)想不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绣着


血色的梅花。
对策:
①指名读
②外祖父为什么送梅花手绢给我?(让我保持梅花的秉
性 ,保持中国人的气节,因为让我把他对祖国的眷恋之心带
回祖国。)
3.讨论:此时你对课题 《梅花魂》中的“魂”有什么更
深的了解?是引导学生理解,“梅花”不仅指梅花的精神,
更象 征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生齐读课题。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学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吗?
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2 .古往今来,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想外祖父一样的中
华儿女流落他乡,但他们血管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 ,胸中跳
动着一颗中国心。

板书设计:
梅花魂
吟诗落泪
珍爱梅图
思国伤怀
赠墨梅图


送梅花绢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学会本课12个生字(含3个多音子)及10个
新词。
过程与方法:体会 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2、5、6、9自然段中自选一段背诵。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文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理解刘老师对学
生的热爱,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体会刘老
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
有些残疾 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
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 人的故
事。 板书:24.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25)


1.思考: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轻声朗读课文,读准
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学生汇报学生字情况) 。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
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再读探究
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
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4.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小组
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5.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大体归纳出以下问题:(出
示课件。
(1)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
什么关系?
(3)为什么“ 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
地想到刘老师。(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刘老师的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
上谋生动而富有激情,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讲 他循循善
诱,热爱学生。二是刘老师课下放风筝,讲他在放风筝时释
放出来的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以及对我的影响。
三、布置作业:一般生:抄写生字词(10)
优秀生:查阅资料,深入理解。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5)
1.师板书;风筝 2.师再板书“理想的”
3.师让生看课题提问(板书大“?”)
4生一提:为什么要加上“理想的”?
5.生二提:理想的风筝什么样?
6.师:你们提的问题提得都不错,老师也有问题,不过< br>先不告诉你,请同学们先读课文,然后你们猜一猜,老师会
提什么问题?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25)
1.师:本文讲了谁?刘老师
2.师:他的样子怎样?在第五自然段 (师让生齐读)
3.课件:师出示这一文段,并设问:从外貌上,你觉

刘老师怎样?
生:忠厚 生:慈祥
4.师提示:刘老师还有一个使一看就忘不了、与平常人
不一样的特征是什么?
生:残疾 (生再齐读这一段。)
5.师:课文还写了刘老师的什么事?
生:玩风筝 生:讲课
6.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细读揣摩提出的问题和自

科比的名言-内蒙招生网


梅雨之夕-水浒传读后感2000字


小中考成绩查询-水浒传第二回读后感


交通安全教育手抄报-房屋租赁协议范本


一本录取分数线-镇长述职述廉报告


懒惰的智慧-公安大学研究生


四六级准考证打印入口-武夷山公馆大桥


五官作文-高考报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