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绝世美人儿
716次浏览
2020年10月07日 09:4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中考物理-安全教育日是哪天

2020年10月7日发(作者:倪志亮)


.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1课 《白鹭》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白鹭》选自《郭沫若文集·丁东草》。1942年10月,郭沫若先生以《丁东草 三章》
为 题一气呵成写完了《丁东》、《白鹭》、《石榴》三篇咏物散文。《白鹭》为整组文章的第
二篇,作者以 生动的笔调,清新的语言再现了白鹭的精巧和韵致。通读全文,既可以感受
到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 情,又可以体悟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一种诗意追求。诚如作
者郭沫若所写“白鹭是一首诗”:颜色的配合 、身段的大小、觅食的独特、栖息的悠然、
飞行的幽雅等等无不充满韵味,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学本 文时,宜采用读,细读、精
读、品读、赏读,要读出形——白鹭的大小适宜、色彩和谐,读出意——文中 有画,画中
有诗,读出情——以心格物,融通自然,读出味——白鹭鸟的无穷韵味,诗意美好追求的韵味无穷。
【设想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重点 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
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让学生借助阅读实践,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 加深对文本的
理解与体验,受到文本的情感熏陶,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真正培养语文< br>能力,形成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意思。
2、体会语言凝练,含义隽永,讲究形象性和意境美的特点。
可编辑版


.
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
首韵在骨 子里的散文的诗”的意思。
2、理解把握主题。
3、梳理写作线索。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描写了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 箬笠,
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学们也一定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在诗人的笔下尽展优美的姿态。确实,白鹭是很美的,美得象一
首诗。因此 郭沫若写了一篇散文来赞美它。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 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
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 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
一面光辉旗帜。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历史剧作《蔡文姬》、《屈原》 等,现有《郭
沫若全集》留世。
三、课文朗读
1、学习生字
隽永juàn 绮丽qǐ 睿智ruì 蓑毛suō 喙huì 铿锵kēng qiāng 鸿鹄hóng hú 寥廓
liáo kuò 黛色dài 嵌入qiàn 嗜好shì 淳厚chún 恬淡tián 清澄chéng
2、配乐朗读(古筝:高山流水)
可编辑版


.
四、赏析课文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起句用一个比喻从总体上赞美白鹭。
比喻新奇、贴切。
精巧:精致、小巧、美妙。
诗:富有韵味、极耐品味。
2、白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3、白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宋玉《登徒 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著粉则太白,
施朱则太赤。
静态美
色素美:雪白的蓑毛 铁色的长喙 青色的脚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身段美:身段的大小 流线型结构 增之一分则嫌长 减之一分则嫌短
4、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白鹭:适宜,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常见
白鹤:太大,生硬
朱鹭、苍鹭:大了一些,太不寻常
可编辑版


.
5、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作者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
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要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
本文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
6、白鹭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文章展现了白鹭哪些动态美?结合 课文学习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
图画之美:白鹭钓鱼图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捕 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以
比喻的方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 田里觅食时
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悠然之美:白鹭了望图画面富有诗意:孤独、站在小树的 绝顶、看来不大安稳、却很
悠然、一种嗜好。白鹭孤独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的美。
清澄之美:白鹭低飞图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带来无穷乐趣。
含蓄之美:白鹭无声图美在无声,美在自然,美在含蓄,美在骨子里。
7、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实在是:由衷的赞叹。
韵在骨子里:强调含蓄之美
散文诗:内涵更丰富、表现力更强。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8、课文小结:
○1郭沫若先生的小品文清纯自然,别有情趣 ,《白鹭》更是其中的精品。这是一曲自
然美的赞歌。作者长于形象和色彩刻画,比喻新奇贴切,意境清 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
画意。
可编辑版


.
○2晓雪的评论文章从哪些方面谈《白鹭》?学习小组讨论
散文的多样性和随意性;写作特点;引用文字说明阅读时要注重阅读感受。
9、作业:
10、搜集描写白鹭的诗词。
11、仿照《白鹭》写一篇关于动物的小散文。
板书设计






























色 素 配 合

静态美

身 段 大 小
















动态美

清 澄 之 美
含 蓄 之 美

第2课 《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读“播 种、吩咐、便宜、石榴、茅亭、榨油”等词语,理
解“居然”的意思。
2.能有感情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全家人议论花生的相关段落。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
可编辑版


.
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体会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的用意,初步体会“对比”这种修辞
手法的好处。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
着选择一 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 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
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 体会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的用意,初步体会“对比”这种修辞
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1.体会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的用意,初步体会“对比”这 种修辞
手法的好处。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 理的写法,试
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或事物,让你感动的人或者物品,举一、二件和同学交流。
教师:教学仪器
【设计思想】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提出的学习目标,经过三、四年级系统的阅读训练,
可编辑版


.
学生现阶段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有感情朗读、初步学会默读;初 步把握文章的
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 br>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对课文中不理解地方提出疑问等等。根据教材特点,本课在教学中除
继续运用 以上学习方法外,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理解程度的能力,以
及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 去体会深刻句子的方法,并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引发学生思考
1.猜谜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落”字故意写的比“花生”大)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课题书写的特点。
3.引导学生猜测为什么要这样写课题?(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1:学生可能会猜测:这个“落“字一定有它的含义。
预设2:这个“落”字可能说明了落花生的特点。
4.教师讲解花生结果的奥秘。(花生的花 呈黄色,花开败以后自然脱落,子房柄迅速伸
长,钻入土中,子房在土中发育成果实,所以在植物学上, 花生又叫做“落花生”。一个
“落”字,准确地概括了花生这种植物的生长特点。)
二、结合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结合预习,考查学生朗读词语和课文的情况。
三、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2.学生交流各部分的小标题。
教师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尝花生 议花生
可编辑版


.
3.默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
预设:
有的学生概括为:这篇课文讲了作者家后园有半亩空地,一家人 开辟出来种花生,买
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我们边吃花 生边
议花生。父亲借花生教育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有的学生概括为:这篇课文重点写了过花生收获节时一家人谈论花生的好处,父亲借
花生教育我们做人 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引导学生比较、讨论,认识详略得当。
通过交流,学生明确:虽然种花生、收花生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但是作者用寥寥数
语就一笔带 过了,而是用了13个自然段来重点写议花生这一部分。议花生这一部分是文章
的主要内容、重点内容。
5.教师小结。重点部分写得详细具体,次要内容写得简略。这样安排就叫做有详有略,
这样安 排有什么好处呢?相信同学们学完课文后,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四、学习第一、二部分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读。
2.教师相机指导:“种”是个多音字。买种、播种的“种”都读三声。
生通过交流明确:播种“bō zhònɡ”是种植植物的全过程,包括买种啊,翻地啊,浇
水啊,施肥啊,收割啊等等几个环节,而播种“bō zhǒnɡ”仅仅是种花生的一个环节,即
播撒 种子,根据这段话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在这里应该读“bō zhǒnɡ”。
3. 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可编辑版


.
4. 说说种植花生的过程。
5. 讨论“居然”的意思,体会花生收获后家人的惊喜之情。
当我们种花生的时候,就知道一定能收获花生吗?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学生联系上下文,相 互补充、交流,明确从以下三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和他的家人没有
想到花生收获了。
理由1:因为没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这个时间比他们想的短。
理由2:因为它本身是亩荒田,开辟出来种花生,收获了。
理由3:这是他们姐弟几个第一次种花生,竟然收获了,意想不到。
6. 大家试试看,用“居然”说个句子。
7. 通过齐读方式指导学生带着收获之后的惊喜来读读这段话。
(二)学习第二部分:
在第一自然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收获了新的知识。回到课文,同样有 收获的,便是
作者许地山和他的家人。当他们收获了花生后,母亲提议说要过一个——(收获节。)今< br>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既然是过收获节,
我们的 心情会是——(开心、高兴!)好,哪我们就满心欢喜地来读读第二自然段吧。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练习生字词。
板书设计
2.落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 尝花生 议花生
第二课时
可编辑版


.
一、复习引入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弄清作者对落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
者表达思想的方 法。
二、重点研读“议花生”的段落,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课文重点介绍了我们边吃边议花生的经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3-11自然段)、 边读边给文中写花生的好处的句子做上记号。
随学生回答幻灯出示花生的好处。
2.你还知道花生的哪些好处呢?学生根据收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一)体会父亲的话
1.父亲根据我们的回答,也总结了花生的好处。出示第10自然段,体 会花生的可贵之
处。请大家再仔细的读读这一自然段。
2.谈谈你对父亲说的这句话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
论人生。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l)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
然_______、_______、 ______让人一见就________,但是和________相比,还是_______
最可贵 。
可编辑版


.
③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
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
的?
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
榴高挂枝头,炫 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④教师: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 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
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 好看而
没有实际用处。
⑤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具有花生品 质的其他事
物?你能用上“爱慕”一词吗?
(2)体会第二层意思
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学生齐读,谈理解。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 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
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 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
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可编辑版


.
③教师: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
(二)理解“我”说的话:
1.齐读
2.讨论交流
“体面”什么意思? 什么叫“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和花
生有什么联系?
同学们课文的 最后有一句话含义很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 话现在还印在我的心版上。)
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 的教授和作
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来一起读读他说的
这句话: “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
为中华而贡献。”
三、课堂小练笔:请用“落花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
结束语:同学们谈的非常好,老师希望你们都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我们的祖国
做出贡献!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送报人,农民,清洁工,修理工……
各种工 作岗位上的普通劳动者,他们不图名利,默默奉献……)
d.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四、分清课文的主次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
种花生→( )→( )→( )
可编辑版


. < br>2.思考: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
花生、从谈 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
排?
师总结:课 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
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 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
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 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主次
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 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
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五、升华中心,深化认识。
这篇课文的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同学们看,这些是 生活中我们常见的
事物,你知道他们蕴含着什么品质吗?用上借物喻人的写法,试着选择一件事物来写一 写。
板书设计
2.落 花 生
(借物喻人)
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
议花生(对比)
人要做有用的人
【练习检测】
第一课时
一、读拼音写汉字。
kěn xī xī wànɡ tǐ miàn pǐn chánɡ
可编辑版


.
( ) ( ) ( ) ( )
pián yì zhà yóu máo tínɡ fēn fù
( ) ( ) ( ) ( )
二、辨字组词。
辟( ) 偿( ) 亭( ) 宜( ) 僻( ) 尝( ) 停( ) 谊
( )
三、一字组多词。
( )惜 ( )惜 ( )惜 ( )惜
( )望 ( )望 ( )望 ( )望
四、写反义词。
热闹( ) 便宜( )
外表( ) 可贵( )
爱慕( ) 喜欢( )
五、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词语。
1.翻地 收获 浇水 播种 < br>按先后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史记》 《红楼梦》 《西游记》 《论语》
按先后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鲸鱼 羚羊 松鼠 大象 金鱼 < br>按从小到大的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六、选词填空。
居然 竟然
可编辑版


.
1.这样的宏伟建筑,( )只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
2.我们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 )收获了。
因为……所以…… 如果……就…… 不但……而且…… 虽然……但
是…… 即使……也……
3.( )我们展出的时装不是成衣,( )从中仍然可以看出这些时装缝成后的
颜色和式样。
4.我们的设计( )新颖,( )很有创意,获得大家的好评。
5.( )花生的好处有这么多,( )大家都喜欢它。
七、找出每组词语中不是同一类的词语。
1.汽车 火车 电车 风车 马车
2.排球 足球 篮球 乒乓球 地球
3.农民 教师 工人 老人 医生
4.鸽子 黑熊 豹子 老虎 狼
5.苹果 梨子 冬瓜 菠萝 西瓜
第二课时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父亲说: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
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 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
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 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1.花生最可贵的是: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编辑版


.
2.文章把花生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作比较,这样作比较的
用意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反馈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 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
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 执教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
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具体操作如 下:
1.父亲笔下的苹果、桃子、石榴是怎样的?花生又是怎样的?启发学生理解这篇文章
的 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
具备着落花生的这 种精神?
2.要求学生把重要的段落仔细品读,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里面蕴含
很深的道理,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谈了对父亲那段话的理解,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很多道
理要让学生在 以后人生历程中慢慢体会,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前,我把背诵课文作为教
学重点来抓。让他们把课文背 下来,再慢慢在生活中体会。我相信对孩子的一生肯定有帮
助。
3.抓好课后小练笔的落实。 目的是让学生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一面,另一方面
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表达方法,通过对 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去写作,一举两得,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学习中运用。在课前预习也是非常重要 的,我让学生查找相关资
料,了解了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从而让学生知道花生名字的来历 。这样更
好地,以及更深刻的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篇文章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却
很深刻,富有教强的教育意义。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
可编辑版


.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 松、自由的课
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参考资料
作者许地山(1893.2.14—1941.8.4) 原名许赞堃,字地山,笔 名落花生。生于台湾台南,
甲午之战后全家迁居福建龙溪(漳州)。幼年随父在广东读书,中学饿毕业因 家境衰落,
到漳州第二师范教书,1913年赴缅甸仰光中学任教,1916年回国。次年入燕京大学, 得文
学士学位后再入宗教学院,得神学士学位。1923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次年到英国牛津
大学研习。他对宗教史有精深研究,也下工夫钻研过印度哲学、人类学、民俗学,掌握梵
文、希腊文和 中国古代的金文、甲骨文,是著名学者。
花生又名花生的种子(俗称花生仁或花生米)、金果、长寿果 、长果、番豆、金果花生,
无花果、地果、唐人豆。花生滋养补益,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民间又称之为 “长生果”,
并且和黄豆一同被誉为“植物肉”“素中之荤”。花生的营养价值比粮食高,可以与鸡蛋、
牛奶、肉类等一些动物性食物媲美。它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的
含量很 高,很适宜制造各种营养食品。现在又有一种彩色花生,又称多彩色花生,多色花
生,五彩花生。彩色花 生是普通花生因果仁外皮颜色变异而产生多种颜色而来。彩色花生
主要分为富硒黑花生、白玉花生、珍珠 花生等几个品种,其中按果仁外皮颜色又能分为黑、
紫黑、白、紫红、红白,彩粒等几个色系。 五彩花 生有黑色、雪白、白底红花纹、黑底
黄花纹、黄底黑花纹等颜色。长出的秧蔓与普通花生没有区别,只是 叶片稍大一些。按粒
色可分为两粒黑,四粒黑,两粒彩,四粒彩,两粒花,两粒白等。
科属分类域: 真核域
生长习性 花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从播种到开花只用一个月多一点时 间,而花期却
长达二个多月。它的花单生或簇生于叶腋部,每株花生开少则一二百朵、多则上千朵。
可编辑版


.
花生开花授粉后,子房基部的子房柄不断伸长,从枯萎 的花管内长出一根果针,果针
迅速地纵向伸长。它先向上生长,几天后,子房柄下垂于地面。在延伸的过 程中,子房柄
表皮细胞木质化,保护幼嫩的果针入土。
当果针入土后达5~6厘米时,子房开 始横卧,肥大变白,体表长出茸毛,可以直接
吸收水分和各种羊分以供生长发育的需要。这样一颗接一颗 的种子相继形成,表皮逐渐皱
缩,荚果逐渐成熟,形成了我们所见的花生果实。
开花地下结果 是花生所固有的一种遗传特性,也是对特殊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花生
结果时喜黑暗、湿润和机械刺激的 生态环境。这些因素已成为荚果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条
件。因而,为了生存和传种,它只有把子房伸入土 壤中去结果实。



第3课 《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生活美好 的回
忆。课文以“桂花雨”为题引起人们很多美好的遐想。作者文笔清新、自然,感情丰富、
真 挚,全文充盈着桂花香。其中“摇花乐”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这既是课
文内容的重点,也 是教学的重点。这些情感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表
达出来,教师可作适当的示范。母 亲对故乡的怀念是本文的难点,教师可通过充分地朗读
和对文本的扩充帮助学生理解体会。
【学情分析】
一般的农村儿童对桂花这种植物不陌生,虽然缺少离乡的经历,但同处童年时期 ,他们对
“摇花乐”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课文的题目新颖,给人以美好的遐想,内容丰富,感情
可编辑版


.
细腻,在对前几篇文章的理解基础上,学生对文章中作者热爱 家乡之情深有体会,大部分
同学会主动预习、学习。
【设计理念】
古人云“书读百 遍,其义自见”。“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人为本,以读
为本”是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通 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
悟、体验,从而得到语言训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 思想启迪。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
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念和对家乡的怀念,
3、能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自己对“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
桂”这句话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念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
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桂花(数量较多) 轻音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可编辑版


.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师:同学们,“雨”历来为文人骚客所钟爱。历史上以写“雨” 而传诵久远的诗文更
是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诗作是以“雨”为主题的呢?
生背诵曾经学过的诗作。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桂花雨》却与以往写雨的文章不尽相同。这 是怎样的一篇文
章呢?你能从课题中推想到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吗?
点评:引导学生通过对课 题中的有效信息产生疑问,诱发他们探究文本的欲望,从而
激发他们与文本对话的期待。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大意
师:同学们的推想是否和课文的内容一致呢?请大家打开书,认 真地读读课文,边读
边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翻看课后的生字表。
学生学习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
师:消灭了“拦路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通顺, 更流利。请大家把书立
起来读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读错音,不读破句子。行不行?
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形式让学生汇报读书情况,师生相机评价。
师:大家已经能够正确、流 利的朗读课文,真棒。现在老师想请大家静心地默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 了一件什么事?
师: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小组同学的意见,如果意见不同,互< br>相讨论讨论。
点评:在初读时,教师安排大量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对文本有大致的 了
解,为学习下文做好必要的铺垫。
可编辑版


.
三、再读展示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自己为什么喜
欢这一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交流感受:通过朗读,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各抒己见。
点评:在初读的基础 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阅读,真正作到了“阅读是
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四、学写生字
五、总结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童年是 人一生中最美好也是最难忘的时光,今天,我们就一起伴随着琦君清新的
文笔走进作者的童年,一起去感 受童年里的那份“花香”“花乐”。
点评:导入简洁明了,直接指向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二、精读感悟
师深情描述:小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 诉我,
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我”
为什么那么喜欢桂花?桂花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哪些乐趣呢?
(一)引导学生体会朗读课文体会桂花香味迷人
可编辑版


. 1、现在正值八月中秋,正是桂花盛开的时节。你们家有桂花树吗?桂花开了吗?谁愿
意给我们大家 谈谈你家的桂花?
学生自由谈桂花盛开的景象。(从花色,花香等方面)
2、桂花的花儿虽小,可它的香气却能——“香飘万里”。
3、仔细读读课文中还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桂花香气迷人。(理解“浸”)
4、孩子们你们 喜欢这么美,这么香的桂花吗?试一试,把你们对桂花的喜爱之情通过
你们的朗读表达出来。
(二)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么美,这么香的桂花飘飘悠悠地落下来 ,落在我们的头发上,
落在我们的颈脖上。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1、(放轻音乐)学生轻声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这下,我可乐了)
3、说说,我为什么“乐”了?
体会“我”盼望摇桂花时的迫切心情(理解“老是”)
4、“我乐了”有哪些表现呢?谁愿意到前面来给我们大家演示一下?
5、孩子们,闭上你们 的眼睛,让我们用心灵一起来感受一下作者童年的快乐。(放轻
音乐,老师在教室里撒发桂花,阵阵花雨 从空而落)
6、孩子们,香吗?美吗?面对此情此景,你们有什么话想告诉老师吗?
7、你们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告诉老师你此刻的心情吗?
点评:创设一定的氛围,让学生在特 定的氛围内读书,更有利他们深入地理解文本,
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感悟重点句的含义
可编辑版


.
1、(出示句子:“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2、母亲为什 么会认为“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难道
外地的桂花真的不如家乡的桂花 香吗?
3、外地的桂花到底是怎样的呢?请看作者原文中的描述。(出示原文中对杭州桂花的
描述)事实上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请你读读课
文,再读读作者 原文中对杭州桂花的描述,找找理由,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边读边进行比较,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 br>4、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因为多,更显得香气浓郁些。
我们是用鼻 子来分辨香气的,那母亲是用什么来分辨香气的呢?
故乡的桂花与母亲结下了怎样的情缘呢?朗读课文 ,找出文中的有关词句。(桂花给
家人带来了怎样的欢乐)
5、理解体会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中,蕴涵着母亲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
点评:通过对课文的扩充,让学生明白并不是花不如故乡的香,而是感情不如对故乡
的亲。
三、比赛诵读,内化语言
童年的欢乐,思乡之情在字里行间流露无遗,令人回味久长。文章不 长,你们能把他
背下来吗?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次诵读比赛。能不带书更好。不能全文背诵的,也可以
自己喜欢哪一段就诵读哪一段。准备一下。
点评: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学生们精读课文之后,再次用朗读来汇报自己学习的效果。
四、课后迁移,升华认识
介绍学生课外阅读琦君的其他作品。如《烟愁》、《月光饼》、《乡 思》等,进一步体会
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可编辑版


.
自评:
本教学设计的特色在于:
反璞归真,以“读”为本
在本课的设计 中充分地体现了教师本着以读为本原则,教学以读为主。在初读课文时,
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通 过自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
咬文嚼字,通过对文章中重点词句的朗读感悟, 领悟作者的情感;学完全文,组织学生诵
读课文,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凭借教材,创设情境
这是本设计的一个亮点。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课前收集了大量桂花。在引 导学生突破
“摇花乐”这一重点时,在教室里布置桂花雨这一情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欢乐,让学生在文本与现实的对应关系中体会意境,自我感悟,让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
的情境中轻 松、愉快、高效的学习。
务本
首先是务学生这个“本”, 整个教学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 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其次是务文本这个“本”,用好文本提 供的资源,
整个教学紧扣文本,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领悟文本。
求实
本 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朴实,没有多媒体,没有其他的手段。一切都是那样自然,就像
在拉家常一样,将学生 领入了童年那美好的时光中。
教师还注意扩充文本,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难以理解的句子,教师 将文本扩充,
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从而更轻松地领悟文本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可编辑版


.
第4课 《珍珠鸟》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欣赏和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学习和
积累描写动物或自然 的方法,以读为主,读写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朗读、默读、快读、
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的思维习惯,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引导。把“读
与写”有机联系起来,开展“读动物,写动物”的 活动。
(二)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 基础上,调动已有的
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 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 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理
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把握全文感情基调 ,领会作者的
情怀,分析“我”与“珍珠鸟”建立相互信赖关系的过程和原因。读中感悟,培养孩子心< br>中有爱、学会去爱,创造美好的境界。
【教学重点】
1、理解体会课文描写动物细腻人微、语言运用准确传神的写作特点。
2、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教学难点】
“人之爱”和“鸟之爱”两方面的结合,理解“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
现实意义。
可编辑版


.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冯骥才资料、珍珠鸟图片、音乐、《珍珠鸟》课件
学生:让学生课前通过查资料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
教学过程一、由《捅马蜂窝》导入《珍珠鸟》
1、开学初,我们学习了课文《捅马蜂窝》,谁能为我们回忆下它讲了什么内容。
2、冯骥才 既是作家,又是一个画家。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好象是一幅美丽的画。他也曾
经养过鸟,那他和鸟之间是怎 样的关系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冯老先生那如诗如画的文
章中去,进一步了解珍珠鸟。
3、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1、2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
1、 教师:朋友送给了作者一对珍珠鸟,他给鸟儿们安了一个家。
2、 出示图片:垂蔓蒙盖下的鸟笼。正音“蔓”。
教师:瞧,这就是那对珍珠鸟的家,如果你就是那对小鸟 ,你想给自己的家起个什么
名字呢?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1、2小节,然后来说说你起的名字,并说说理 由。
3、 交流“给家起名字”,说说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4、 教师:从作者为这对珍珠鸟安了一个温暖、舒适、安全的家,你体会到什么?
(作者对这对珍珠鸟的喜爱)
5、 朗读1、2小节。
让我们带着作者的这份喜爱之情,一起读读1、2小节。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感受珍珠鸟的可爱及作者对它的喜爱。
1、 教师:三个月过去了,那绿蔓愈发繁茂了,突然有一天……
听录音(鸟叫声)
可编辑版


.
我猜想,是他们有了雏儿,想看看那小家伙吗?
2、 学生自由第三小节,到课文中去看看那小家伙吧!
3、 教师:你看到那小家伙了吗?它长什么样儿?
4、 学生交流读出课文中描写小珍珠鸟的句子。
5、 教师:想看看这个小家伙的图片吗?
出示图片:小珍珠鸟
谁来跟它打个招呼?
学生:嗨,小家伙,你好!
学生:嗨,你好!可爱的小珍珠鸟!
你觉得这个小家伙怎么样?(可爱,美丽)
这么美丽、可爱的小家伙,你们喜欢吗?谁来把这句话读好了?指导读好句子。
6、 指导朗读第三小节。
作者跟我们一样,也是满心欢喜,带着这种感情齐读第三小节。
7、作者多喜欢这只珍珠鸟呀,他多次称它为“小家伙”,找找这些句子,读一读。
8、如果把“小家伙”改成“珍珠鸟”,读起来会有什么不同?自己试着读一读。
小结: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就在一个个“小家伙”中表现出来了。
四、品读4、5、6自然段,感受珍珠鸟对作者的信赖。
1、 理解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作者的。
教师:作者喜爱这只小家伙,那这珍珠鸟又是怎样逐步信赖作者的 呢?读读课文4-6
节,找一找小家伙活动的句子。
(1)出示: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 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
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 来回晃动。
可编辑版


.
A、理解“神气十足”
“神气十足”是个什么样子?能做个姿势给大伙儿看看吗?珍珠鸟在神气十足地
做什么?谁能把珍珠鸟神 气十足的样子读出来。
B、引读:起先——随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C、感悟三个“一会儿”的作用
去掉三个“一会儿”有什么不同?
( 三个“一会儿”说明珍珠鸟活动多,表现了它的调皮、神气十足,朗读时在三
个“一会儿”之后稍作停留 ,感受珍珠鸟的活泼。)
D、理解运用:珍珠鸟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 会儿把
灯绳撞得来回晃动,想象一下,一会儿它又去做什么了呢?
E、结合图片引读。 (2)过渡:珍珠鸟的活动,我都不管它,所以——出示:渐渐地它胆子大了,竟然落
到了我的小桌 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
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 瞧瞧我的反应。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
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 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
我的手指。
A、想象说话:珍珠鸟像是一个调皮 的小孩子,一步一步接近我,试探我的反映,它
的每一个动作背后,都隐含着自己的想法。
B、在朝夕相处中,珍珠鸟对作者逐步信赖,那它的活动发生了什么变化?
C、小鸟对作者是越来越信赖,而冯骥才也同样十分喜爱珍珠鸟,你从句子的哪个词
语中看出。
(“抚一抚”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可编辑版


.
D、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竟然”“居然”
E、引读:在作者的悉 心照顾和真诚关心下,珍珠鸟放心大胆地、一步步地接近作者、
信赖作者,甚至和作者成了形影不离的好 朋友。白天——傍晚——
2、理解信赖所创造出的美好境界。
过渡:直到父母的再三呼唤中,小家伙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可见他越来越信赖我。
出示: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
跑它。不一会儿,这小家伙 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
做梦呢!
当你看到这幅温馨的画面时,有什么感受?
指导朗读。
小家伙睡得这么熟,它的梦一定也很美很美。
五、总结课文,理解“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出示: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 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
美好的境界吗?
2、变换语气朗读。
3、理解信赖。
大家对信赖有了自己的理解,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想象说话:信赖,就给珍珠鸟___________。
4、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在 生活中,我们其实上演过很多温馨的画面。你和哪
些小动物建立过亲密的情感,说说你和小动物之间的故 事。
板书设计:
珍珠鸟
可编辑版


.

信赖


创造美好境界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5课 《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现在的孩子 大多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要领
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 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教
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 人们走搭石的
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
【设计理念】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综观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实验
教材,新增了许多图 文并茂,极富人文性的精美短文,编者的用意不言而喻,就是要让教
师作为孩子“学习的引领者”,引导 孩子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自主 ,富有想象力的学习舞台,让孩子用他
的眼睛看世界,让孩子按他的理解来感知课文,用他的方式来展示 学习收获,孩子必将还
你一片湛蓝的天空。本案例的设计,旨在以孩子最感兴趣的学习视角──“寻找美 的风景”
为“教学触发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创设和教师的语言渲染,让孩子在感受“搭石”这一生活中的寻常事物所蕴含的不寻常的美的同时,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可编辑版


.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自治区、猎物、尊敬、恩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4、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谦让、尊老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农民诗人,他叫刘章,虽然他 离开农村几十年了,但他
还是非常怀念农村,怀念农村搭石那一幕幕情景,今天就让我们和刘章爷爷走进 搭石这一
课。请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题目,搭石要写得稳稳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质疑:面对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标出自然 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
和难读的词语。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检查反馈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
可编辑版


.
汛期 谴责 懒惰 间隔
俗语 平衡 伏身 联结
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脱鞋挽裤
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强调“衡”字的书写
2)出示: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①指名读。②读着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A、我仿佛看到了洪水很大。—— 哪个字让你有很大的感觉?(暴)B、仿佛看
到溪水长得很快、很高。——哪个字让你有很快的感觉?( 猛)
同学们,真能干!能用读词语抓关键字想象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出示:给间隔、谴责找近义词
间隔:距离(旁边板演) 谴责:责备
对,给词语找近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3、交流:什么是搭石?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 的
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要——生:脱鞋挽裤
收工要——生:脱鞋挽裤
赶集要——生:脱鞋挽裤
可编辑版


.
访友也要——生:脱鞋挽裤
来来去去都要——生:脱鞋挽裤
一次又一次地脱鞋挽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麻烦、不便、辛苦)天气变凉了呢?
(难受)
过渡:所以在作者眼中,不起眼、灰溜溜的搭石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第二自然
段作者的感 受)。其实,课文中有许多地方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美”,
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让我们找出来体会体会。
三、合作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寻找“美”
小组合作学习:默 读2、3自然段,潜入到字里行间,去细细体会这两个段落有哪些美?
说给组员听
交流:
1、“上了点年岁的人……”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无论怎样急着赶路”,他会遇到哪些急事?(上班、看亲戚、送友人、下田干活……)
所有 这些事情都可能碰到,但是——生读句子: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
只要发现……
请问你这位上了年纪的人,这时,你为什么这样做呀?
当老人发现了不平稳的搭石,他想( ) ,当老人摆好了搭石,在上面踏上几
个来回,满意离开时,他想( )。
(想到:赶集的青年、抱着孩子的妇女、放学回家的孩子、腿脚不便的老人)
(我担心搭石踩得不平稳,乡亲们会跌进水里的!)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生齐读句子
小结:只有这种善良、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关心别人的人才会有这种举动。(板书善
可编辑版


.
良 关心)
2、“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 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
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 交流:我从“早早摆放好”想到家乡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搭石,人们非常勤劳。(把你
的感受读出来)
我从“谴责”、“懒惰”想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搭石,如果没有就会被人谴责,也看出
人们非常 勤劳,厌恶懒惰。(请用朗读表达你的感受。)(板书:勤劳)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 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想象画面,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绰:A. 〔~号〕外号,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 (水中倒映出的人影,非常柔
美。)
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2)“协调有序”,情境理解“协调有序”。
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指名回答)
你们说的真好,我们也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好吗?(分组扮演前面的 后面的……)
咱们和着 读一读好吗?这是一行人在走搭石呢,让我们先来走一走吧。家乡的人们,你们
有什么要提醒他们的吗? “紧走搭石慢走桥”
现在我们在哪里了?(搭石上)搭石不好走啊,走不好会掉进水里的,有信心走好 吗?
(有)那我们就开始吧!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的协调有序!前面的——生:抬
可编辑版


.
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语速渐快)前面的——生:抬起脚来 ,后面的——
生:紧跟上去,(语速再快)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抬起< br>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生:轻快的音乐!像——生:
轻快的音 乐!
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女生走在前面,男生走在后面。
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 ——生:紧跟上去,(语速渐快)前面的——生:
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语速再快)前 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
—生:紧跟上去。
没有人踩脚,没人落入水中,有人在指 挥吗?(没有),没有人指挥,又那么默契,
这样配合适当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联系上下文,情境理解词语。
一行人踩着踏踏的音乐,协调有序地走在搭石上,水光人影两相 和,如诗如画。这是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
在我们看来多么普通的生活场景,刘章爷爷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美呢?(仔细观察、生
动描写) 我们也要养成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3)全班朗读。清晨,晨雾还没有散去,勤劳的人们早早 地出工了,请读。傍晚,夕
阳洒下了最后一缕光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虽然很疲惫,但脚步仍是 那轻快的踏
踏,请再读。
示句子: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齐读)
这看得见的画面“美”和看不见的心灵“美”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课堂小结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文中还有美,我们下节课继续寻找。
可编辑版


.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课下搜集有关“美”的图片,一起交流并写写自己发现的平凡事物中的美。


第6课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 课文,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
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 和教育;廉颇负荆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读完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
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 见解说具体,说清楚。
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
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回顾本节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
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但细想过程,也存
在不足。对于人 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对
于原文,有感情的朗读训练,抓 得也不够扎实。过多地指导学生角色表演,也有些耽误了
有效的读书。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 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
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 到发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
可编辑版


.
【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
【教学准备】
课件、《史记》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畅谈名著,揭示课题
1.师生互动
(1)同学们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看过不少书吧!谁能说说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2)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
(3)名著中 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
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 ,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
读一读“资料袋”。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个故事《将相和》。
2.课题质疑。
3.介绍背景
【设计理念】:课前谈话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打开学 生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
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培养学生 自己发现问
题,敢于质疑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
2.根据课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
可编辑版


.
标题。
【设计理念】:让学生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 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
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找准切入点。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请画出课文中描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的段落。
2.出示 :第16小节:“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
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 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3.谈谈体会。
4.理解: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能耐、爬
5.指导朗读。
【设计理念】:找准学习切入点,起到上串下连的效果,为研读“完璧归赵” 这个故
事作好铺垫。
四、细读课文,感悟形象
过渡:蔺相如到底有没有能耐,是不 是只靠一张嘴就能当上卿呢?我们一起学习第一
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2.请同学们自由读 ,用“~~~~”和“——”分别划出描写人物语言、为行的句子,并
在句子旁白2自己的体会。
3.讨论、交流、整理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
死存亡的重 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
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 。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
可编辑版


. < br>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
秦国去, 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2)语言:“我愿 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
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机智)
(3)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 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
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4)语言: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
您要是强逼我, 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a.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理解“理直气壮”,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 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
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 能理直气壮地说。)
b.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说说你的观点。
(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
送回赵国 ,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
到秦王手里。)
(5)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 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
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 松、无惧无畏)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
可编辑版


.
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 明秦王的“客
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课文学到这里, 蔺相如是不是像廉颇说的那样没有能耐?只是动动嘴皮子而已吗?
说说你的理由。
生:蔺相如 不是廉颇说的那样没有能耐,他在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出使秦
国的,蔺相如不畏强暴,凭着他 的机智勇敢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这是多么不
容易啊!
生2:蔺相如与秦王的较量 可以说是没有硝烟的战斗,没有大智大勇,没有不怕牺牲
的精神是做不到的。并不是廉颇说的那样“只靠 一张嘴”。
……
师:是呀!蔺相如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他是以自己的生命来逼迫 秦王,置
个人生死于不顾,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巧妙地要回和氏璧,做到了完璧归赵。蔺相如
也堪称猛将。你们说仅凭一张嘴能做到吗?蔺相如虽然没有持刀作战,但事实他唇枪舌战,
同样为赵国 保住了尊严。
5.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是一个_ 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
英勇无畏、足 智多谋……)
【设计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体现学生个性化朗读。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
花,学生自 主学习得到了保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五、总结写法
1.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可编辑版


.
2.抓住人物言行进行重点词句研读,品析人物的形象。
【设计 理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为学生放手自学“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作好铺垫。
六、课外阅读,丰富积累
课外阅读《田忌赛马》和《禅让的故事》。
【设计理念】:丰富积累,激发阅读兴趣。


第7课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 节选
自美国作家罗伯特•E•威尔斯的《妙想科学》中的一篇,译者是于姝。课文从慢到快,利用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人、鸵鸟、猎豹、游隼、喷气式飞机、火箭、
流星体、光的 速度,让人们在比较中获得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冠” ,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猎豹、冠军、俯
冲、浩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3、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教学难点】
可编辑版


.
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课前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师出示奔跑中的猎豹的照片,先让学生猜是 什么动物,它每小时的速度是多少?(生
纷纷举手回答,师:猎豹奔跑的瞬时速度可达到一百一十千米每 小时,学生哗然。)[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快多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 难读的词语;
(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检查反馈, 指名生读。重点指导多音字:冠、喷;整体认读音节:赤、置;“枚”
字右边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2、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
可编辑版


.
3、生讨论交流,指导分段,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作者按运动速度从慢到快对比列举了人、鸵鸟、猎豹、游
隼。
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作者按运动速度从慢到快对比列举了喷气式飞机、火箭、
流星体 、光,结尾指出宇宙中速度最快的东西是光。
四、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题目。
五、作业设计:
练习有感情地读文。抄写生词3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文列举了哪些事物的运动速度?
二、细读文本,研读速度
1、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指出猎豹和鸵鸟跑的速度比人快得多。重点读出“一 点儿赢
的希望也没有了”的语气。
2.师出示问题:找出2—8自然段中所讲的事物,以及它 们的速度,用横线在课本里划
出来,并进行比较。
3.四人一小组进行学习、讨论、交流,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4.汇报交流。
A 、师用课件分别出示人、鸵鸟、猎豹、游隼、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的图
片,指名生答出速度: 人:二十四千米每小时;鸵鸟:七十二千米每小时;猎豹:一百一
十千米每小时;游隼:三百二十千米每 小时;声音:一千零五十千米每小时;喷气式飞机:
声速的数倍;火箭:四万千米每小时;流星体:二十 五万千米每小时;光:三十万千米每
可编辑版


.
秒。
(师指出:为了把各种事物的速度说具体,课文中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2—8每个 自然段中是怎样讲出一种事物比另一种事物快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读
一读。教师相机指导,错的及时纠 正。
C、把以上几种事物按运动速度的快慢排序,标上数字。(1、光;2、流星体;3、火
箭;4、喷气式飞机;5、声音;6、游隼;7、猎豹;8、鸵鸟;9、人)
5.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师指出读时要把数字重读,读得流利,读得明白。
6.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抓住“难以置信”和“轻易”两个词进行理解,突出光的
速度快。
三、关注写法,总结拓展
师:本文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列数字 、作比较。使用列数字的好处是:准确具体,有说服力;使用作比较的好处是:
鲜明、突出论点)
2、这篇科普文章让我们懂得在宇宙中,光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使用列数字、作比较的写法的句子。
2、课后找一找相关的科普书籍读一读。
板书设计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速度按从快到慢排列:
光—流星体—火箭—喷气式飞机—声音—游隼—猎豹—鸵鸟—人
教学反思
可编辑版


.
首先,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各 种事物变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既加深了学生对
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他们情感的参与,直 观形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样,
学生的理解会更透彻,体验也更深刻。
其次,教学中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享有充分地阅读自主权和选择权,经历
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习得的 过程。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8课 《猎人海力布》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⒈自主认识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酬谢”、“再三”等的词义并积累。
⒉从海力布选择宝 物、面对灾难时的具体行为与语言,体会他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
品质,在体会人物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
⒊能根据板书以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练习简要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及其感染力。
【教学重点、难点】
⒈学习海力布选择宝物、面对灾难时的语言,体会他热心助人、舍己为人。
⒉简要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可编辑版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昨天大家预习了25课<<猎人海力布>>,你喜欢这个故事吗?
⒉交流。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故事人物等方面来交流。
⒊板书课题,齐读。
[说 明:课文是一则民间故事,通过预习反馈,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
这样既起到检查的效 果,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⒈预习了课文,我们知道猎人海力布 最后变成了一块石头,请大家再次默读一遍课文,
边读边思考:海力布为什么会变成石头?
⒉同学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把故事内容按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通顺。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板书:射老鹰,救白蛇,得宝石;
听鸟语,救乡亲,变硬石。
[说明:熟悉课文内容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学生可在思
考的基础 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老师顺势引导学生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完善学生
的表达,提升学生的语言 质量,即在思维训练的基础上提升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
三、重点研读,体会海力布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㈠学习“得宝石”部分 ,从海力布选择宝石,感受海力布热心助人的品质。
⒈海力布救了小白蛇,小白蛇跟海力布说了些什么呢?海力布听后是怎么想的?自读
3-6节。
⒉交流、随机理解、指导朗读。出示:
小白蛇说:“敬爱的猎人,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报答您。我是龙王的女儿,您跟
可编辑版


.
我去,我爸爸一定会重重地酬谢您。我爸爸的宝库里有许多珍宝,您要什么 都可以。如果
您都不喜欢,可以要我爸爸含在嘴里的那颗宝石。嘴里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 br>说的话。”
⑴ 指名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酬谢”。
(小白蛇说要把家里的 珍宝、还有能听懂鸟语的宝石送给了海力布,表示自己的感恩
之情,这种用礼物答谢别人的方式就叫—— 酬谢。)
⑵ 指导朗读,读出感激之情。
⑶ 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
①师述:海 力布并不在乎珍宝,当他听到小白蛇要送他一颗能听懂动物语言的宝石时,
他想那太好了。“好”在 。
②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2、7节内容说具体。
⒊海力布还听小鸟说了什么? 出示: < br>小白蛇说:“真的,但是动物说什么话,你只能自己知道。如果对别人说了,您就会
变成一块僵硬 的石头。”
小白蛇再三叮嘱:“敬爱的猎人,您要记住,动物说的什么话,千万不要对别人说。
如果说了,您马上会变成石头,永远不能复活了!”
⑴ 读两个句子,了解使用宝石的条件。
⑵ 初步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宝石具有神奇的功能,民间故事中往往都有这样神奇
的宝物,但 是使用的时候是有条件限制的。
⑶ 引读,理解“再三叮嘱”, 感受条件的重要与苛刻及海力布可能面临的险情。
[说明:理解词语是感受海力布品质的突破点。教师 引导学生联系小白蛇的话理解“酬
谢”、“再三叮嘱”,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小白蛇的语言所蕴含的深 情厚谊中,根据海力
可编辑版


.
布作出的选择,体会海力布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㈡学习“变石头”部分 ,研读海力布面对灾难时的语言,体会他舍己为人的品质。
⒈海力布得到了宝石,有了宝石以后,他分 给大家的猎物就更多了,但是有一天他听
到一个惊人的消息。引读,出示:
“咱们赶快飞到 别处去吧!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不知道
要淹死多少人呢!”
⒉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他是如何跟乡亲们说的。
⒊交流、理解、指导朗读。出示:
他急忙跑回来对大家说:“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
海力布急得掉下 眼泪说:“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
走!再晚就来不及了!”
海力布镇定地对大家说:“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
地。你们看,鸟都飞走了。”
指名读,说说海力布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交流,板书:着急 焦急 镇定
⑵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句子,体会海力布产生不同的心情原因。
①引读:消息令人震惊,大山要-----,大地要------,不知道要-- !听了消息后海力布
也大吃一惊,难怪他要急忙对大家说:“------------!”
②当时情况十分紧急,乡亲们不相信,从“急得掉下了眼泪、发誓、恳求”中感受他
“焦急”的心情。
③学习与老人的对话,揣摩海力布的想法,体会海力布的舍己为人。
师述:海力布焦急万分,可乡亲们就是不相信,有个老人对海力布说:“海力布,你
可编辑版


.
是我们的好邻居,我们知道你从来不说谎话。可是今天你让我们搬家,你总 得说清楚哇。
咱们在这山下住了好几代啦,老老小小这么多人,搬家可不容易呀!”
出示填空 ,展开想象:面对乡亲的问题,海力布想:说清楚吧,_________;不说清
楚吧,______ ___,生死关头,海力布毅然决定____________,就镇定地对大家说:“____
___。”
⑶分角色朗读9—10小节
⒋当时,海力布是怎么原原本本的告诉乡亲 们呢?请你根据板书上的提示,结合课文
内容说说这个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
⑴指导复述,一是说出宝石的来历;二是说出宝石的作用和使用条件;三是说出搬走
的原因。
⑵自由准备,指名复述。
⒌引读第11节,感受人们对海力布的怀念、尊敬。
[说 明: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语言背后的情感。
此环节中学生的读, 体现理解到感悟的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海力布的语言揣摩心情的
变化,从他矛盾的心情变化,感受他 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品质;通过朗读乡亲们最后的
表现,感受人们对海力布的深刻怀念与尊敬。本单元 的训练重点是简要复述课文,复述要
给学生铺设台阶,在帮助理清故事起因、经过、结果三个要素的基础 上,还要引导学生抓
住人物表达中的关键信息(可结合板书)以及规范的转述,简要地复述。]
四、总结拓展
1、大家被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品质而感动,被故事曲折的情节所吸引 。《猎
人海力布》这个民间故事,在内蒙古自治区广为人知,流传千年。
2、介绍民间故事: 《白蛇传》、《牛郎与织女》、《梁山泊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
可编辑版


.
这些都是民间故事。 它们都有一个特点,语言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 人物都具有超
人的力量。选择其中一个读一读,写一写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 br>内容。
[说明:民间故事的特点是情节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人物极富感染力,在民间广< br>为流传,体现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学生收集民间故事,复述民间故
事,既是 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更是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学生人文精神有效
途径。]
板书设计
猎人海力布
救龙女得宝石
获信息劝乡亲 热心助人,舍己为人
救乡亲变石头
第9课 《牛郎织女(一)》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家族统治的揭露和抨
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 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
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 “织女星”。
可编辑版


.
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1.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 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
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 有重要的意义。
2.咱们学过他的作品吗?(《陶罐和铁罐》《爬山虎的脚》)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身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局部:
第一局部(开头到“那该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养牛,和牛建立了亲密关系。
第二 局部(“一年一年过去”到“这就算安了个家”):讲哥嫂只给了牛郎老牛破车便
把他赶出家门。 第三局部(“一天晚上”到“牛郎高兴地回答”):老牛说了话,告诉牛郎将有仙女成
为他的妻子。
第四局部(“第二天黄昏时候”到结束):牛郎巧遇仙女,二人结为夫妻。
3.再读课文,提出想想解决的问题。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小朋友?
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四、请同学们围绕着自身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可编辑版


.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小朋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1)学生甲:牛郎从小无父无母 ,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
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 ,无依无靠。
(2)学生乙: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无以复加地让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这< br>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学生丙:我认为 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
个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 ,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4)学生丁: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 周到,简直就是把
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小朋友。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 每
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明他是勤劳的小朋友。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1)学生甲: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
累了。
(2)学生乙: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
家,开始 寻找自身新的生活。
(3)学生丙:牛郎自身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 一定吃了
不少苦。
(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 br>(5)学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一起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
茅屋,一块 地,才会安了家。
可编辑版


.
(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1)学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学生乙:牛郎 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固。文中写道“姑
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地, 又顾惜地,就把自身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
出了神,同情牛郎凄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 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发明美好生活
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发生了倾慕之心。
(3)学 生丙: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最好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
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 解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五、你喜欢他们吗?请你选择自身喜欢的局部读一读。
六、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敢于追求新生活,劳动才干发明新幸福的生活。)
板书设计
9. 牛郎织女(一)
勤劳发明 勇敢追求






第10课 《牛郎织女(二)》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可编辑版


.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关词语造句。
3.观察夜晚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复述《牛郎织女(一)》的主要内容。
牛郎织女后来的生活怎样了呢?(揭题)
二、初读指导: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说说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
4、检查自读情况:
A.朗读生字,正音。
B.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C.说说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2、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牛郎织女日子过得挺美满。(男耕女织、辛勤劳动、生儿育女------)
3、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4、思考本段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四、学习第二段:
可编辑版


.
1、一天,牛郎去喂牛,发生了什么事?
老牛又讲了什么话?
老牛讲话时的神情怎样?
有感情地朗读老牛的话。
老牛死了,牛郎和织女心情怎样?
小结:
善解人意的老牛离开了牛郎,分手前还 留下了把我的皮剥下来留着,碰到紧急的事,
你就披上我的皮------ 的话语,也给下文牛郎披上牛皮追织女打下了伏笔。
五、学习第三段:
1、牛郎织女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但织女有时也会发愁,为什么?
2、王母娘娘知道织女下嫁人间有何表现?
3、默读第35自然段,划出描写王母娘娘神态的句子。
王母娘娘更是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
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郎家里,来抓织女。
王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王母娘娘拽着织女,一起飞向天空。
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霎时间,牛郎的面前出现一条天河。
4、通过王母娘娘的举动,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
5、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读出对不讲骨肉亲情、心狠手辣的专制者的憎恨之情。
6、默读第3-5自然段,划出描写牛郎与织女的句子。
A、织女一边------一边 ------朗读体会织女不愿离开人间,不愿与亲人分离的痛苦情感。
B、牛郎-------赶紧 ------一出屋门就------朗读体会牛郎的心急如焚。
7、有感情地朗读3-5自然段。
可编辑版


.
8、第三段讲了几层意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小标题。
A、知道下落,发誓抓回。
B、闯入家里,抓走织女。
C、心急如焚,携子追赶。
9、根据小标题说说这段课文的内容。
六、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6、7自然段,思考这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想象:牛郎织女隔着天河相望 ,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七月初七在鹊桥相会时又会说
些什么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课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七、总结课文:
1、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按照男耕女织,日子美满老牛诀别 ,忍痛剥皮王母知情,发誓追回闯入家里,抓走
织女心急如焚,携子追赶划出天河,牛郎被拦隔河相望, 化作星辰喜鹊搭桥,一年一见的
顺序复述课文。
八、布置作业:
1、造句:
心急如焚
霎时间
2、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出天河、牵牛星、织女星,将观察的结果写下来。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可编辑版


.
第11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示儿》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示 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的,是绝笔,也是遗嘱。全诗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
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 比愤慨,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这首诗,作为一首
绝笔,无愧诗人创作的一生;作为一份遗 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全诗字句发自肺腑,
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表现 诗人深厚真诚的爱国之情。五年级
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 内容。能够了解诗
歌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感情。但是,孩子们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走 近
作者。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呜,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还有一
定的 难度。需要老师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拓展,以情击情,引领学生在“动情感悟”
上下功夫,只有这 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欣赏水平。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祭”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3、入情入境,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可编辑版


.
1.同学们,我 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
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以前同
学们学过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好诗。(大屏幕出示:《示儿》)
2.朗读指导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教师点评)
(3)齐读古诗(古诗不仅要读准、读响亮,而且还要读出韵味)
(4)学生“”画节奏读
(5)(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这首诗了)
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
3.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陆游)
有谁了解陆游?
4.简介作者:(课件展示)
谁知道“示儿”的意思?(示儿:给儿子们看)
过渡:陆游要儿子看什么?自学古诗
二、自读古诗。
1.学生自学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2.(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 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古人
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
3.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那些内容。
(1)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引导,同时指导朗读。
可编辑版


.
元:同“原”,本来
但:只。
九州同:祖国统一。
诗句: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动悲伤
(2).本来 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可宋朝当权者昏庸无能,金兵入侵,宋军节节
败退,陆游一心想杀敌报国,他 激情高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何等的壮怀激
烈!但像陆游、岳飞这等有才之人却遭排挤,祖 国大好江山落入金兵之手,你明白了陆游
的“悲”从何而来了吗?
学生:我知道诗人悲伤祖国没有统一,
陆游悲伤大好江山落入了金兵之手,
诗人悲伤不见九洲同
(板书:悲伤——不见九洲同)
(3).教师:陆游悲呀,悲伤祖国没有统一,在他生命垂危时都不忘嘱咐儿子,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大屏幕出示诗句)
这句你读懂了什么?
王师:朝廷的军队。
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指导学习生字“祭”
乃翁:你的父亲。
诗句:朝廷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祀祖先时不要忘了告诉你的父亲
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可编辑版


.
(他最牵挂的是祖国的统一,最渴望平定中原)
教师:对,他多么渴望能有北定中原日。
(板书:渴望——北定中原日)
(4)这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板书:爱国之情)
教师:是的,陆游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是祖国的统一,明知“死后万 事空”却还
是坚信“王师”能“北定中原”。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又是何等的悲愤!< br>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指名读
教师:是呵!诗人临 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却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
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却只嘱咐他们在家祭时 别忘了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
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孩子们,读
指名读、齐读
⑤有谁能试着背诵这首诗?(学生背诵)
三.课外延伸。
(1).教师: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
了,陆游南宋统 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①.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
②.(课件展示)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
③.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你的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
候告诉你呢?)
可编辑版


.
(2).教师:同学们,由于南宋当权者的昏庸,使得 国破家亡,要想国富民强,我们
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来 诵读他的压卷之
作——《示儿》
(3).配乐朗读。
四、作业布置
1.默写《示儿》。(课堂完成)
2.积累陆游的古诗。(课外积累)
五、板书设计
悲伤——不见九州同

爱国之情

渴望——北定中原日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理念】
1、语文课要提高课堂 教学效率,其途径之一就是整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教学
内容的整合,对教与学方式的整合,在整合 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最大程度的提升。
2、语文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应该实现最高程度的统一。预设 不充分的课堂不可能是
高效率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课堂。充分的预设能为生成提 供宽广
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即时的生成能为预设增添灵动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
可编辑版


.
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 大限度地走进
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启发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2、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哪首诗?谁来背给大家听?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前,陆游苦苦盼 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
(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写了一首 诗(板书:题临安邸),能帮我
们找到答案。
可编辑版


.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题临安邸》,从中去寻找答案。
4、来,读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学生字,熟读诗文。
现在,我们 来做个热身运动。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自学“邸、
熏、杭、汴、”四个生字,注意生 字的音、形、义; 2、自己反复读古诗,读正确、读流
利。)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去自学,学完后再跟同桌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
(二)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情况。
看样 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现在我来考考你们。(课件出示“邸、熏、杭、汴四个
生字)响亮地喊出它们名 字!
① 学生齐读。
② 个别汇报。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学生讲解字结构、意思、组词、书写时注意、
形近字。)
③ 全班齐读。
2、检查朗读诗句情况。
你们真厉害,轻而易举就扫除了这四个拦路虎。接下来,我要
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
三、借助资料,理解诗意。
我们已经能够将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了,可是,要想把它读出感 情来还得下番苦功。
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学习要求:a、借助资料,自主学习理解“休、醉、直、作” 等词语
的意思。b、结合注释,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可编辑版


.
(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检查。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学习。
(二)小组交流自学情况,相互检查、补充。
学完后,小组内交流。
(三)检查学习交流情况。
现在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1、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其它组补充。
2、每位同学自己试着串说整首诗的意思。
3、指名完整地说诗意。
四、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理解了诗意。可是要想读出感情,这
还不够,我们还得了解这首诗 的作者及它的写作背景。我们先来看看它的作者。谁来
介绍一下这首诗的作者?
(一)了解作者林升。
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林升。教师相机补充。(你介绍了一个非常有价值
的信息。)
(二)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1、学生介绍。(预习真充分,给我们介绍了南宋、北宋的相关资料;看得真深远。)
2、(课件出示遗民战乱图和权贵寻欢作乐图)学生观察,
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课件出示北宋和南宋版图)教师激情小结。北宋到南宋国土面积减少了一半,
可编辑版


.
但南宋的统治者还在寻欢作乐。
(四)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看到此情此景,你们的心情怎样?(愤怒、责问)让我们带着这种语气来朗读这首诗
吧!
1、学生齐读古诗。
当时的南宋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那些王师、权贵 、皇帝,他
们干什么去了?
(课件出示合作探究:讨论: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你是从哪儿看出
来的?)
2、自主学习思考。
3、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4、小组汇报自学交流情况。
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①“暖风熏得游人醉”, 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读
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 的画(生: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
吃着山珍海味。生:我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舞 女们为他们跳舞)学生想象说话,
教师相机点拨:这是烂醉如泥的“醉”,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 醉生梦死的“醉”。
那一杯杯琼浆玉液,灌入一个个酒囊饭袋之中,倾倒在一具具行尸走肉的体内。引导 有感
情地诵读这一句。
②在这帮酒囊饭袋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课件出示《清明上河 图》,教师解说:
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 世
可编辑版


.
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
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 来车往,川流不息。
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 一刻
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
肆 虐,遗民泪尽。锦绣河山就这样无情地断送在这批酒囊饭袋的手中。是啊,无论是昔日
的汴州还是今天的 杭州,那些权贵们还不都是朝朝寻欢、夜夜作乐吗?他们已经断送了一
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 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③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
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
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
湖歌舞几 休?”
五、拓展,升华诗情。
①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 迷——学生齐读《题临
安邸》。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的痛恨声中,你 感受到
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正因为他内心无比愤慨,所以他将心中的愤慨融入到这首诗内,
题写在旅店的墙壁上,所以这首诗题目为题临安邸。
②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你想说些什么?生: 我想对他们说,该醒醒了,不然金
兵就打过来了。
(生:我想对他们说,快去把失去的领土收回来吧!
生:我想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再醉生梦死了,也去看看老百姓在怎么过吧!
可编辑版


.
……)
③师: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 ,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
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 名的爱国将领、
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
代的人。(课件播放《满江红》)
师: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权贵 醉生梦死

林升 忧国忧民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己亥杂诗》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小学阶
段难得一见的政治诗,与平时我们教学的“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的诗不同,诗人采
用“创景抒情”的方法——通过创设的意象来表现情感: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
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的内容从“清末的社会现状”到“复
杂情感”再到“急切愿望”,对学生而言理解比较难。
【设计理念】
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 识、
基本能力的踏实训练,与小学高年段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始终实在地引导学生学习、
可编辑版


.
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是必然的催化剂和目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诗句1-2行表达的内容与表现的情感。(难点)
诗句3-4行表现的情感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明题,知背景,营造学习氛围。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 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
自珍的一首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
板书:己亥杂诗(师述:己,杂的字形)
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
可编辑 版


.
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 都写于己亥年,所以
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 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
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 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师配乐范读。
【设计意图】由于本诗所 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而且平时缺少此积累。采用以
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并通过示范的朗读,创 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 读好诗句,自学质疑,整体把握诗的大意与情感。
1、 自由读诗,(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
前收集的资料,试 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设计意图】 从读顺诗句到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以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给
与六年级学 生自学自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是后面交流、汇报、质疑的基础。
2、 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3、 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相机解决以下内容:
A. 九州生气恃风雷:
“生气”真的是指的 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
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
B. 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C.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 (清朝的死板、单一、
可编辑版


.
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 一格降人才就
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设计意图】 这一 过程让学生们清楚地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够初步理解该诗内容,
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是学生自学能力培 养,进行学习能力实践的最佳机会。
引导交流的时候,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指导,不在自学能学懂 的地方花费时间,
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一步。
教学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渗透这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 力。
教师梳理归纳: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也都觉得对“万马齐喑”“风
雷 ”这些词的理解有些模糊。我们就从这第一句开始,深入读书,共同学习。
【设计意图】直接引入教学重难点的学习,将有限学习时间用在教学关键点的刀刃上。
三、 情感入手,体会诗句的意思,再深入理解体会情感,读好诗句。
(一)、 教学第一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读一读,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第二行诗)“万马齐喑”
A、结合注释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B、 一提到“万 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万马齐鸣)那是何等热闹、壮
观!而这“万马齐喑”呢?看到这个 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
读这个词
C、这里龚自珍真说的是大清朝的马么?他指的又是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
联系上文“九州”知道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可编辑版


.
D、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 呢?结合
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 (出示课件)
(1)(图片1)英法联军打到家门口的时 候,皇帝居然带老婆儿子、军机大臣、王公
贵族,逃之夭夭。 读“万马齐喑”!
(2)(图 片2)这是大清朝的官员们。面对趾高气扬的列强,大气都不敢出。只顾得
贪污腐败,剥削欺压人民! (图片3) 这是当年外国人拍摄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东
亚病夫的形象世界流传。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
(3)(图片4)百姓流离失所,田不能耕,商不 能经,工不能作,哀号遍野的岂止十
万百万千万啊! 这是当时官府的施粥场景,有这样一个母亲,因为 贫病,儿刚死在怀中,
可怜的母亲还在心中悲叫着:“儿且勿死,为娘今日趁一粥”,还“掩怀拭泪不敢 哭”……
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同样也翻
滚在龚自珍的脑海,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
大家读读这行诗。
【设计意图】此诗中的“万马齐喑” 既是全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是关键点。这
个意象所表 达的情感“哀”是上文“九州生气恃风雷”的原因,也是下文“我劝天公重抖
擞”的基础,抓住这个词, 就是抓住了教学的重点。突破这个难点采用了多种方法:先从
“万马齐喑”的字面意思入手,让学生从词 语的对比中想象“万马齐喑”的场面,初步读
出这个场景给人的感觉。接着联系上下文将理解引向深入, 体会这里“万马齐喑”指的是
全国上下死气沉沉的一番局面。再将“举国上下”这个空泛的概念,具化为 “君、官、
民……”几类人,通过补充富有冲击力的背景资料,使得文本的内涵丰富起来。同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时代,感受与激发情感。教学时不仅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实到位,而且生
发了学生情 感的震荡与共鸣。抓住语言训练的关键点、内容理解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
可编辑版


.
进行扎实的、有层次地语言训练。
(第一行诗)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九州
的生气啊!
1、 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泰民安、生机勃勃、
安居乐业……)
2、 刚才同学们说到“风雷”是巨大的社会变革,你希望这风雷涤去什么?炸醒什么?
3、 他希望那如风雷一般强大、一般迅疾的变革啊!这满心期盼你能读出来吗?(读
第一行诗)读!让这场变 革来得更快些!读!让这场变革来的更猛烈些吧!读!
(小结一二行诗)
盼望着九州生气, 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合起来在
读这两行诗。
同学们与龚自珍一样有着深切的悲愤,满怀的激昂啊!放声读吧!
(二)、教学第二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劝”愿望是那样的美好,而现 实却又是那么可哀。那巨大的变革不是我们可以左右
的啊!这“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局面再不改变,要 亡国了啊!
大家读读后一句。他劝谁?劝什么?怎样劝?(课件示图,说、读)
1、这首诗 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国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让这
个本已贫困的国家受到了前所 未有的重创。 读!
2、 距离这首诗不过三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陆续签订了
19个不平等的条约。 读!
3、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了啊!再读!
读全诗:师生共同诵读: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
可编辑版


.
【设计意图】
1、学生能理解的地方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知、感悟、借助充分地 读体会
感情。教学环节简明,符合情境情感的发展需要。
2、从词的解释理解到诗文前两行的 诵读、理解、感悟、体会……再到全诗两句之间的
关系,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是是联系上下文学习方法的训 练,也是处理教材第二个层次整体
观念的体现。
四、 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1、 将整首诗完整的读读,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
的感受。(练习课件)
a)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带着这样的期盼,谁能来诵诵这首诗?全班诵读。
b) 读到这里,大家课前的问题解决了吗?
同座之间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谁来说说这“风 雷”指的是什么?这“万马齐喑”指
的又是什么?
2、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作者通过创造 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
象来表达。这样“创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 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
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课下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读龚自珍其 他的诗或文,
更真切的感受他的情。(拓展《己亥杂诗》第5首和第45首。)
【设计意图】 回到全诗的整体,带领学生整理和内化学习的内容,回顾课始时候的质
疑,同时是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 反馈。
第12课 《中国少年说》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可编辑版


.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 篇课文节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
说》。这篇文章运用象征的写法,介绍了少年同中国的关系,表达了对 少年中国和中国少
年的赞美之情。文章语言简练,含义丰富,韵律优美,值得一读。
【教学目标】
1.认识“泻、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9个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
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
用。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的写法。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
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
作用。
可编辑版


.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承担着国家复兴的责任。 清代末
年,有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他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
他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用事实和道理告诉我们,告诉全世界,
我们 中国的少年充满了希望,少年的中国更加充满了希望。
板书:少年中国说
【设计意图:用充满感情的话导入课文,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
欲望。】
二、作者、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 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
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 之一,中国近代
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少年中国说》: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 重。当时帝国主义污蔑中国是“老
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 共管或瓜分。而中国
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 以灭
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也纠
正 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
可编辑版


.
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三、读文识字。
小组活动,合作探究
1.大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字典等方式解决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
3.小组成员先自读课文,在完成以上练习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探讨。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四、整体感知。
1.细读这篇课文,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含义。
生总结、汇报:
第一自然段:从小到大介绍中国少年的责任。
第二自然段:歌颂少年中国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抒发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2.朗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这三个自然段?
生总结、汇报:
第一自然段要读出磅礴的气势;
第二自然段要读出韵律美,让人感受中国少年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板书:磅礴的气势 蓬勃的生命力 赞美之情
3.第一自然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少年对国家的影响?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
可编辑版


.
层层深入: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4.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用哪些事物来赞美中国少年?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
红日 (黄)河 潜龙 乳虎 鹰隼 奇花 干将
5.小组活动
重点阅读第二自然段,根据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生总结并汇报
【设计意图: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学习,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四、布置作业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二自然段的意思。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有助于夯实基础,并且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用“√”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lín( ) háng( ) zhāi( )
鳞 惶 哉
líng( ) huáng( ) zāi( )
二、读拼音,写词语。
瀑布从悬崖上yí xiè( )而下,落入深渊,人站在崖边,胆战心惊,rú l
ǚ bó bīng( )。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出生,其道大光。 伏流,一泻汪洋。 临渊,鳞爪飞
扬。
可编辑版


.
啸谷,百兽震惶。 试翼,风尘翕张。
【答案】
一、lín huáng zāi
二、一泻 如履薄冰
三、红日 河出 潜龙 乳虎 鹰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本课的结构。
2.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下列生字。
板书:泻 潜 试 胎 皇 履 疆
2.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用__________的方法介绍了少年与中国的关系。
板书:层层深入
【设计意图: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夯实基础。】
二、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个自然段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
师引导,生总结。
可编辑版


.
这个自然段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第一句为总起句,起引领全段的作用,下 面的部分
围绕这句话进行阐述。
板书:总分 总领全段
②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师引导,生总结。
这个自然段主 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分别从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等几
个方面论述了少年的责任。排比的 修辞语气紧凑,感情强烈,有很强的感染力。
③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少年和中国的关系?完成下列表格。
少年






中国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自主学习,详细地研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
师总结: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 出少年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作者运用排比的句式告
诉我们,少年的责任非常重大,我们每个少年都要 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因为,国家的强大
靠的是少年。
2.朗读、感受第二自然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
力。
①“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②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 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
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如“干将”的锐利锋 芒;(出示课件16)
可编辑版


.
③“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
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朗 读要求:这是一段韵文,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读出这种
感觉。在朗读的过程中 还要思考:这些是静态描写还是动态描写?作者这样比有什么用
意?
生读课文,并总结、汇报
师:我们在总结过程中发现,这些事物都是动态描写,都充满着生命力。作者用这些
充满生命力 的事物来比少年中国,就是告诉我们,少年中国就是最具有生命力,最有发展
前途的。
④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句子承载的思想感情。
生总结,汇报:
这段是抒情段,作 者用两个感叹句,再次重申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密切的关系以及
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本文第二自然段非常有韵味、有内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能加深理解。】
三、小结
作者把封建的古老中国和理想的少年中国进行鲜明的对比,热情歌颂少年勇于改革的
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责任,发奋图强。本文表现出作者热切盼望祖国
繁荣富 强的愿望,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总分—总领全段
可编辑版


.
少年中国说 磅礴的气势 蓬勃的生命力 赞美之情
动词:泻 潜 渊 胎 履 纵——层层深入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选字组词,在所选的字的下面打√。
鱼(鳞 麟) (潜 替)水 (胎 肽)儿 (从 纵)横
二、选出下列字词的正确意思。
故( )A因此 B顾念 C故事
翕张( )A张开 B闭合 C一张一合
履( )A踩、踏 B职务 C履约
三、按原文填空。
( )初升,其道大光。( )出伏流,一泻汪洋。( )腾渊,鳞爪飞扬。( )
啸谷,百兽震惶。( )试翼,风尘翕张。( )初胎,矞矞皇皇。( ),有作
其芒。( )戴其苍,( )履其黄。纵有千古,( )。前途似海,( )。
四、作者分别把中国的少年比作了什么?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鳞 潜 胎 纵
二、A B A
三、红日 河 潜龙 乳虎 鹰隼 奇花 干将 天 地 横有八荒 来日方长
四、作者把中国的少年比作了红日、 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作者把
中国少年比作这些富有生命力的事物,点明中国少年强大 的生命力,点明中国前途无量。
【教学反思】
可编辑版


. 1.这篇文章和现代文有区别,有些字很生僻,大部分句子不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
因此学生在理 解起来有点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朗读,通过让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
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效 果。
2.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方式来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达到对课文
内 容的理解。与此同时,我还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解决问题,
增强了学生的自学 能力。
美中不足的是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对“干将发硎”“奇花初胎”等一带而过,
很 多同学对这些内容死记硬背,没有达到真正的理解。在今后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难懂的
词语,我一定会用 多种方法解决,不能留给学生一点儿疑问。
备课素材
【作者介绍】
梁启超(18 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
饮冰室主人、饮冰子、 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 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
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干将:(gān jiāng)是古代传说的一把剑,十大名剑之 一。干将、莫邪是干将、莫邪铸
的两把剑。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
公车上书
公 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603名举人联名上
书朝廷、反对在 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
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
可编辑版


.
端。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 、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
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 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
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读拼音,写词语。
这条大河yí xiè qiān lǐ( ),气势非常宏伟。
二、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课文首先强调了少年的________,告诉我们,国家的强大要靠少年的强大,紧接
着,作者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奇花、干将发硎等做比,告诉
我们中国少年前途无量,少年中国前途无量。
四、重点段落品析。
可编辑版


.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
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
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 飞扬。乳虎啸谷,百兽
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 苍,地
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A排比 B比喻 C拟人
2.第一自然段采用了________ __________的结构方式。中心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这些事物,想告诉我们什么?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作为当代少年,你觉得你有什么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一泻千里
二、1.鹰隼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
2.宝剑从磨刀石上磨,发出耀眼的光芒。
三、责任 红日 河出伏流 潜龙 乳虎 鹰隼
可编辑版


.
四、1.A 2.总分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3.作者列举这些事物,想告诉我们,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 生机和活力,我中国也像少
年一样前途无量。
五、示例:作为当代少年,我觉得自己肩上的责 任非常重大。祖国富强要靠我们,祖
国强大要靠我们,祖国未来的发展也要靠我们。
第13课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圆明园的昔日辉煌及毁灭的过程。
(2)能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训练学生在读中体会,获得真实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认识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 损失,是我国近
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责任
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遭八国联军 损毁后的惨状,激发学生热爱祖
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名言引题,激趣导入。
可编辑版


.
师:同学们 ,翻开历史的长卷,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历历在目。今天,让我们把目
光锁定在1860年,因为当时 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血汗建造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法国
最著名的大作家雨果曾这样说:“在世界东 方的中国,有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一奇迹,
就是圆明园。”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去欣赏这万园之园 的精华吧!(板书圆明园)。(出
示课件圆明园的废墟)
二、自学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愤怒。
从是、也是两个词中体会作者的愤怒。
三、美景再现,感悟体会。
(一)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读后谈谈感受。请同学读感受最深的自然段。
(1)如果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学生谈感受。
课件展示,重点理解“众星拱月”。
(2)如果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读后谈感受。
这一段介绍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引导学生读得 慢些,想象圆明园是何等的宏伟。让
学生展开想象描述一下自己喜欢的美景。
(3)如果同学读第四自然段,读后说感受。欣赏图片。(课件出示)
2.同学们自由读书找 一找找出文章中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
边读边勾画、批注。
师:同学 们会读书的人要善于抓住要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法,谁能用一句话
概括出圆明园。引导学生概括 ,师给与评价。
3.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呼唤它的名字,让我们再一次自豪地呼唤它的名字。(师生齐
读)
可编辑版


.
4.这座历经六代皇帝花费了150年修建的圆明园中 ,有风格别致、巧夺天工的民族建
筑,有引人入胜的西洋景观,再加上收藏了无数稀世珍宝,中外的史学 家们给与它至高的
荣誉,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欣赏这一世界的伟大奇迹吧!(课件出示圆明园全景录 像)
5.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呢?好,就让我们带着自豪的语气来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吧。
四、面对现实,激发情感。
1.老师引语:然而今天,我不得不在它的后面加上两个字 ,这两个字读起来让人心里
也沉甸甸的。读一读课题。
2.读了课题,学生提出疑惑。 3.师引语:此时此刻的圆明园被无情地践踏、掠夺,就让我们到这些充满着血雨腥风
的文字当中去 寻找这些强盗们罪恶的嘴脸吧!
4.引导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1)先分别请同学读课文,谈感受。
(2)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读。
(3)此时此刻,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用最精练的文字概括。
(4)划出所有暴露侵略者残 暴罪行的词语。同学们,他们企图放火烧毁罪证,罪行是
活的东西,销毁了吗?所有愤怒的同学们,把你 的满腔怒火读出来吧1860年10月6日—
—读 (生齐读)
5.让我们再一次把历史的长 卷翻开,撕开那道在中国人的心底里永远不可能愈合的伤
疤。(课件播放《火烧圆明园》录像)
6.这把火烧毁了什么?请你把它写在纸上的任何一个空白地方,把它写到你的心上。
(学生写自己的 感受,交流)(课件出示)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把火烧毁了什
可编辑版


.
么?”使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情感,新课标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很好体
现。
四、激发情感,表达心声。
师引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
的损失。英法联军,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指引着他们的舰队驶入中国领 海,用中国
人发明的火药制成的枪弹、炮弹屠杀中国人,然后,逼迫满清政府在中国人发明的纸上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我想每一个中国人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对自己,对别人。把
此时此刻要 说的话写下来。
同学们,拿起笔来,表述你的心声吧!(配入《我的中国心》歌曲)
五、知识拓展,自由讨论。
1.课下小组讨论 :圆明园该不该重修?
2.写一篇读后感。


正大光明
正大光明殿是圆明园的正殿 ,皇帝每年举行生日受贺、新正曲宴亲藩、小宴廷臣、中元筵
宴、观庆龙舞、大考翰詹、散馆乡试及复试 的地方。殿上悬雍正手书“正大光明”匾额,
殿堂7间,前面有宽大的月台,东、西配殿各5间。[4]
圆明园四十景勤政亲贤
勤政亲贤殿即养心殿西暖阁前室, 位于正大光明殿东面,为盛暑时皇 帝办公之处,有
殿堂5间。北设宝座,南为窗,东有板墙开门,与养心殿明间相通,为皇帝召见大臣之所 。
窗外抱厦内围有木屏,与明间相隔,较为隐秘。[4]
圆明园四十景九洲清晏
可编辑版


.
九洲清晏位于前湖北岸与正大光明殿隔湖相望, 由三 进南向大殿组成,第一进为圆明
园殿,中间为奉三无私殿,最北为九洲清晏殿;中轴东有天地一家春,为 道光出生处;
西有“乐安和”,是乾隆的寝宫;再西有清晖阁,北壁悬挂巨幅圆明园全景图,原图现存< br>法国巴黎博物馆;道光十年又在“怡情书史”附近建起“慎德堂”等殿宇。[4]
圆明园四十景镂月开云
镂月开云原称牡丹亭,位于后湖东南角, 建筑木料以捕木为主,殿顶 覆二色琉璃瓦;
乾隆即位后,改称“镂月开云”,乾隆九年(1744年)改名以纪念康熙六十一年祖孙 三代
在此聚会赏花的往事。主体建筑为纪恩堂。[4]
圆明园四十景天然图画
天然图画,位于后湖东岸,南部凿池, 北部住院,是欣赏后湖景色,远眺西山风光最
佳之所。 主体建筑为一方楼,楼北为朗吟阁、竹萿楼、五福堂、竹深荷静,在庭院东侧,
西为静知春事佳,东为苏 堤春晓。[4]
圆明园四十景碧桐书院
碧桐书院,建于乾隆九年,
公元一 七四四年。位于后湖东北角,是一座书房。前殿三楹,中殿、后殿各五楹。建筑外
一弯溪流,四面环土山 ,其西岩石上为云岑亭。[4]
圆明园四十景慈云普护
慈云普护,南面面向后湖,与九洲清晏在同一轴线上隔湖相望, 西面有一个矩形“凹”
字形港 湾,前殿临后湖,三楹,称“欢喜佛场”。北为楼宇三楹。楼上祭祀观音,楼下祭
祀关帝。东为龙王殿。 [4]
圆明园四十景上下天光
可编辑版


.
上下天光位于后湖西北, 为两层楼宇,登楼可尽览湖光水色。仿《岳阳楼记》中对洞
庭湖的描 写“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而建,为临湖楼房,上下三楹,左右有亭,楼后为平
安院。[4]
圆明园四十景杏花春馆
杏花春馆位于上下天光西面, 馆舍东西两面临湖,西院有杏花村,馆 前有菜圃。仿乡
村景色而建,后进行大规模增建,景色更为精致。[4]
圆明园四十景坦坦荡荡
坦坦荡荡紧靠后湖西岸,仿杭州“花港观鱼”景, 是圆明园中专设的 养鱼区,四周建
置馆舍,中间开凿大水池。此景位于后湖西岸,堆山低而少建筑小而矮以平坦见长,可将
西山景色引入。[4]
圆明园四十景茹古涵今
茹古涵今,位于九洲清晏之西,坦坦荡荡之南。 书房。正殿五楹,后为韶景轩、茂育
斋、竹香斋。[4]
圆明园四十景长春仙馆
长春仙馆,建于乾隆九年, 公元一七四四年。长春仙馆位于前湖西面,茹古涵今南面。
乾隆即 位前曾居于此,有殿门3间,正殿5间。[4]
圆明园四十景万方安和
万方安和位于杏花春馆西面, 建于水上的字形大型殿堂楼宇,建于水中的建筑平面呈
“卍”字 型房屋,有33间。寓意天下太平之意。建筑基础筑在水底似孤悬水中,室内结构
巧妙,冬暖夏凉,为雍 正帝喜居之所。[4]
圆明园四十景武陵春色
可编辑版


.
武陵春色,在万方安和东北,过石洞,池北为五楹敞轩壶 中日月长,东为天然佳妙,
南为洞天 日月多佳景。再过山口为桃花坞、桃源深处、绾春轩、品诗堂。[4]
圆明园四十景山高水长
山高水长楼位于坦坦荡荡西面,为一座西向的两层楼房,
上下各9间;前环小溪后拥连岗, 中间地势平坦,是专门设宴招待外藩之处,也经常举行
比武赛箭。隔河为土山,平日是圆明园禁军练兵场 所。有乾隆“土墙”诗碑。每年正月在
此设宴招待外藩王公,欣赏烟火表演。东有皇子住所“十三所”。 [4]
圆明园四十景月地云居
月地云居,佛寺,正殿五楹,前有方殿,后楼七楹。 东为法源楼,再东为静室,西北
为刘猛将军庙。[4]
圆明园四十景鸿慈永祜
鸿慈永祜又称安佑宫,
位于圆明园西北隅,皇家祖祠。仿景山寿皇殿建造,建于乾隆七年, 完全仿建故宫太庙。
园内规格最高的建筑,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九楹,黄琉璃瓦。殿内中为康熙帝神 像,
东为雍正帝,西为乾隆帝。殿门前为两道琉璃牌坊,各有华表一对。[4]
圆明园四十景汇芳书院
汇芳书院,在鸿慈永祜之东[5] ,平面为眉月形,内有抒藻轩、 涵远楼、随安室,隔
溪有“断桥残雪”,仿杭州西湖十景。[4]
圆明园四十景日天琳宇
日天琳宇,在汇芳书院之南,为佛堂。有中前楼、中后楼、西前楼、 西后楼,前后楼
间有穿堂,各楼之间以天桥相连。中楼前有八角亭“楞严坛”,东有瑞应宫。[4]
圆明园四十景澹泊宁静
可编辑版


.
澹泊宁静宫殿的外型是一个汉字的形状:“田”。“田”的意为耕地,
农业是封建帝国的命 脉,皇帝每年都要在这儿举行犁田仪式。位于日天琳宇东南,东为曙
光楼,北为翠扶楼,西门外为多稼轩 ,东为观稼轩、稻香亭,东北为溪山不尽和兰溪隐玉,
西南为水精域、静香屋、招鹤磴、互妙楼。[4]
圆明园四十景映水兰香
映水兰香位于澹泊宁静之西,正殿五楹,西向,东南为钓鱼矶, 北为印月池、知耕织。
[4]
圆明园四十景水木明瑟
水木明瑟位于后湖以北小园集聚区中央,仿扬州水竹居,内设水 力土风扇,室内用西
洋式水力 机构驱动风扇。是中国皇家园林中“用泰西水法”水声造景最早的观水法。[4]
圆明园四十景濂溪乐处
濂溪乐处是圆明园中面积最大的园中之园。位于九洲景区的北面,
西邻日天琳宇,东与文源阁相望[5] 。濂溪乐处中心是被湖面环绕的岛,岛略偏西北,东
南水面较广,湖四周被山环绕团团围住,山水连成一片,外围堆山环绕。濂溪乐处正殿九
楹,后为云香清 胜,东为香雪廊、云霞舒卷,南为汇万总春之庙。[4]
圆明园四十景多稼如云
多稼如云位于圆明园北部偏西[5] ,在鱼跃鸢飞之西,正殿五楹, 周围为稻田。[4]
圆明园四十景鱼跃鸢飞
鱼跃鸢飞位于大北门内偏西,西峰秀色的北面。为五楹方殿,
四面有门。东为畅观轩,西南为铺翠环流,南有连绵土山,出山口为多子亭。[4]
圆明园四十景北远山村
可编辑版


.
北远山村位于大北门内偏东[5] ,稻田遍布,各房舍名称都与农事有关, 呈现浓郁田
园景色。有兰野、绘雨精舍、水村图、稻凉楼、涉趣楼、湛虚书屋等建筑。[4]
圆明园四十景西峰秀色
西峰秀色位于圆明园北部,南邻舍卫城, 东接廓然大公[5] 。 西峰秀色号称园中小庐
山,仿照江西庐山改建;后垣的花港观鱼,仿照杭州西湖胜景而建。每年七夕,都 在此摆
设巧宴盛会。西面隔河为小匡庐,后有龙王庙。东为含韵轩、一堂和气、自得轩、岚镜舫,
北部花港观鱼仿杭州西湖同名景色的意境。[4]
圆明园四十景四宜书屋
四宜书屋位于廓然大公东北面[5] ,有殿堂5间,正殿称安澜园, 南为采芳洲、无边
风 月之阁,西南为涵秋堂、远秀山房,北为烟月清真楼。有别于绮春园四宜书屋。为乾隆
南巡后,仿照杭州 湾畔海宁一陈姓隅园改建。[4]
圆明园四十景方壶胜境
方壶胜境位于福海水面东北隅,为一座巨大的山字形楼宇。 是一组宗教建筑,圆明园
内最壮丽 的建筑群。前为山字形月台,伸入水中,上有殿亭,仿大高玄殿习礼亭。亭后过
桥为方壶胜境正殿,为二 层楼宇,前后各五楹,前曰哕鸾殿,北为琼华楼,左右为配楼,
之间有天桥相连。方壶胜境东为蕊珠宫。 西为三潭印月、天宇空明、清旷楼、华照楼。[4]
圆明园四十景澡身浴德
澡身浴德在福海西南,正殿澄虚榭,三楹,南为含清晖, 北为含妙识。西南为静香书
馆。北渡河为望瀛洲、溪风松月、深柳读书堂。[4]
圆明园四十景平湖秋月
可编辑版


.
平湖秋月位于福海西北隅,仿杭州西湖平湖秋月景色,正殿三楹, 后为流水音,东北
出山口为 花屿兰皋、两峰插云、山水乐、君子轩、藏密楼。造型上融汇了杭州西湖平湖秋
月和双峰插云的精华。[ 4]
圆明园四十景蓬岛瑶台
蓬岛瑶台位于福海中央,共有三个岛,结构和布局根据古代 画家李思训的“仙山楼阁”画
设计;宫门3间,正殿7间,殿前东列畅襟楼,西列神洲三岛,东偏殿为随 安室,西偏殿
为日日平安报好音;东南面有一渡桥,可通东岛,岛上建有瀛海仙山小亭;西北面有一曲< br>桥,可通北岛,岛上建殿宇3间。[4]
圆明园四十景接秀山房
接秀山房位于福海东南隅,内部装饰全部采用紫檀木漆器,
上面都嵌以金银、宝石、象牙等 ,这些奇珍异宝上都镂刻着山水、楼阁、人物、花木、虫
鸟。这种装饰,从设计到刻技都由明末杭州一周 姓工匠所创始,故称周制,在中国雕刻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4]
圆明园四十景别有洞天
别有洞天在福海东南岸,也称清秀村,位置隐秘,经城关出入, 有纳翠楼、水木清华
之阁、时赏斋、石舫。[4]
圆明园四十景夹镜鸣琴
夹镜鸣琴在福海南一座横跨水上的桥亭,取李白“两水夹明镱, 双桥落彩虹”之诗意。
东为南屏晚钟、西山入画、山容水态,西有湖山在望、佳山水、洞里长春。[4]
圆明园四十景涵虚朗鉴
涵虚朗鉴在福海东,北面是方壶胜境,南面和接秀山房为 邻[5] ;涵虚朗鉴的正殿称
雷峰夕照,北为惠如春、寻云榭、会心不远,南为临芳众、云锦墅、万景天全。[4 ]
可编辑版


.
圆明园四十景廓然大公
廓然大公亦称双鹤斋,位于舍卫城东北面,福海的西北岸, 是园中一组较大的建筑,
主体建筑 北濒大池,园内景色倒映水中犹然两景;另有诗咏堂、菱荷深处等景点。[4]
圆明园四十景坐石临流
坐石临流的仿绍兴兰亭,有“兰亭八柱”石刻。东有同乐园, 为园中 最大的娱乐场所,
有买卖街和清音阁大戏台,同乐园北的买卖街,每年正月十三在此举行宫市。街北为舍 卫
城,建有城垣、城门,内为多宝阁、仁慈殿、普福宫、最胜阁等佛寺,供奉金银铜玉珐琅
檀木 等佛像36万尊以上。[4]
圆明园四十景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位于福海西岸,同乐园南 面,是九洲景区到福海景区的过渡区域。正殿一排
5间,仿照杭州西湖曲院改建,跨池还有一座9孔大石 桥。仿杭州西湖曲院风荷景色,主
要建筑为九孔石桥(桥西牌楼题匾为金鳌,桥东牌楼题匾为玉蝀,故又 名金鳌玉蝀桥),
北有曲院。[4]
圆明园四十景洞天深处
洞天深处,位于勤政亲贤以东,有四座方形院落, 为皇子读书居住之所。东北为皇家
画馆如意馆。[4]

第14课* 《木笛》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悲凉凄切、如泣如诉”等词
语。
可编辑版


.
2.理清文章脉络,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反复揣摩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感悟朱丹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
情怀。
4.体会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 br>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
录取的原因, 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增强学生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
感。
【教学重点】
抓住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不忘国耻的民族
责任感。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寄托的哀思,体会朱丹悲戚的情感世
界。
【教学策略】
1.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在读中悟,悟后促读。体会 人物内
心的情感和人物的品质。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
2.在 教学中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引入资料、抓重点词语等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采
用朗读、想象等教学方法 解决难点。
教学过程
可编辑版


.
一、梳理问题,引入探究
1.导语:木笛,一种中国民族乐器。清音洋溢,圆润厚实。课文围 绕着一支木笛发生
了怎样的故事。
2. 自由的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点名回答)
3. 说到这里,老师有几个疑问需要同 学们来解答:在考场上,朱丹为什么放弃最后的
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答案,画出相关的句子。
二、深入探究,品读体会
1.朱丹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他放弃的是什么?
放弃了进入乐团的机会,放弃了自己美好的 前途;前途错过了,再也无法挽回。机不可
失,时不再来啊,朱丹竟甘愿放弃自己美好的艺术前途。
2.朱丹为什么放弃了最后的考试?
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朱丹是为了一场纪念。在朱丹的内心深处,对死难同胞的纪念胜过了他个人的前途、
命运,甚至 他的生命。在前途与纪念中他选择纪念;他的内心中涌动着怎样的波澜,使得他
如此义无反顾?让我们翻 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吧。
(1)出示图片: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的历史佐证。
(2)出示 课件: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沦陷。手无寸铁的中
国人被日寇像牲畜一样 虐杀。惨绝人寰的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
分钟。遇难同胞超过300 000人。古都南京,血流成河,白骨累累,这是祖国历史上惨痛的
一页,这一天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国殇 之日。
(3)学生谈感受:看着日寇兽性摧残中国人的情景,听着这组血淋淋的数字,你的内
可编辑版


.
心有着怎样的感受?
小结:痛恨日寇,他们侵略我们的国土, 虐杀无辜的百姓;同情死难的同胞,为他们
生命的逝去感到难过、惋惜;心中充满了悲愤,为我们的祖国 曾遭践踏而痛苦;我们要记住历
史,要振兴中华。
3.南京大屠杀,一段屈辱的历史。朱丹国 耻铭记在心,满怀哀痛。所以在欢乐与纪念
中他选择了恪守悲伤。考场上他毅然离场,心潮难平,你们体 会着此刻朱丹的内心想法,
分角色读一读对话。
(1)自由找伙伴练读。
(2)学生展示,大家从他们的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 暮色来临,雪花飞扬,他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在这里他看到了什么?
(点名回答)
出示课文语段,有感情地朗读。
2.朱丹看到了这一片莹莹烛光,看到了这片幼松林,看到了 这滴滴红宝石般的泪。那
么就在此刻,就站在这片烛光面前,朱丹最想干的一件事儿是什么?(点名回答 )
1.播放木笛曲。此刻,你们听到了怎样的笛声?感受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把你感受到的动笔写一写,和其他同学说一说。
出示课件: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_____ ,犹如_____ 这如泣如诉的笛声是在为______ 而哭泣,是
在诉说______ 。
3.这笛声道尽了朱丹内心的悲痛,他对死难同胞的深深 悼念,他对日寇累累暴行的控
诉,他不忘国耻的浩然正气都凝聚在这幽幽的笛声里,充塞在天地之间。这 是他的生命心
可编辑版


.
曲。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4.在现场还有谁听到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没错,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9-32自然
段,想想我们 前面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朱丹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了?
(点名回答)
显然大师是被打动了,他是被什么打动的?(点名回答)
是他理解了朱丹拒绝演奏的深意,他 得遇一位有才华而又爱国的青年,分外激动,他
为白天自己的做法深深地致歉。他敬重朱丹,被他具有的 民族精神,高尚的情怀打动。
五、情感升华
朱丹吹奏的乐曲连绵悠远,如泣如诉,融入了 深深的爱国之情,一曲悲歌更使他的音
乐才华展现的淋漓尽致,再加上纪念碑前的烛光方阵,这些怎能不 使大师感动呢?
所有的爱国者他们心中装着国耻,所有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出示诗< br>歌,全班齐读。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朋友听。
板书设计
木笛
拒绝演奏 广场悲歌
爱国精神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15课 《太阳》教学设计

可编辑版


.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 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主要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和与人类的关系。第一部分(第
一至三自然段)分别讲了太 阳的远、大、热三个特点。第二部分(第四至八自然段)具体
讲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课文叙述条理 清楚,我们把文章的内容梳理一下,就可以看
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学习目标】
1、 会认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
自然科学的兴趣。
4、 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教学难点】
1. 学习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
1、 自制生字词卡片。
2、 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可编辑版

中国海域划分-辩论赛辩题


吃苦耐劳的精神-词根记忆法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教务部-管理类硕士


认购书-幽默搞笑短信大全


相思赋-大连理工录取分数线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讲笑话


补缴养老保险新政策-青海省人事网


服务行业培训-高考菜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