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绝世美人儿
575次浏览
2020年10月07日 10:1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高校放假-教育案例分析

2020年10月7日发(作者:仇炳台)


1 师恩难忘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通 过文本阅读,能唤起对印象深刻的一位老师的怀念,在内心燃起对老师的尊敬、
感激的情感。
4.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已经五年级了,从幼儿园到现在,老师一直伴随着你们一起成长。每个人的成
长都离 不开老师的辛劳,许多人长大之后都对老师充满感恩。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怀念老师
的文章——(板书课 题)《师恩难忘》。
2.交流信息,简介作者。
(1)学生交流自主查阅的关于作者的信息,教师结合学生的介绍进行梳理。
(2)教师引导 学生交流:有针对性地重点交流作者所取得的文学成就。(课件出示)刘绍
棠,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3 岁开始就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被
誉为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刘绍棠作 为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
他的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受到 人们的喜爱。他创作的洋洋600万字
的乡土文学作品,不少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 泛流传。1991年,被中

1


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专家”。
过渡:让这样一位大作家都难以忘怀的老师究竟是什么样的老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
走进课文,看看刘 绍棠是怎样来写他的老师的。
环节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字识、写。
(1)出示学生预习单,首先检查学生对能否读准文中易读错的生字新词。
重点指导易读错的字:“戛(jiá)然而止”的“戛”、“教诲(huì)”的“诲”字。
(2)检查学生易写错的生字的字形。
同位初次检查后,教师根据情况重点指导易写错的字。如“歇”和 “醒”字,教师可进
行范写,重点强调左半部的写法,还要提醒学生把两字写的左右等宽。
( 3)同位再次检查,看看临写的字和范字像不像,像的就用红笔把它圈起来,不像的字
请你告诉他哪儿不 像,指导他再写一遍。(师总结,表扬红圈较多的同学)。
2.检查课文的朗读。
(1)同位两人采用喜欢的方式检查朗读,做到认真倾听,及时纠正同位多错、读破的语
句。
(2)随机指名读文,看是否读正确、通顺了。
3.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让学生试着分段,概括段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及时板书:回忆、感恩)
(2) 阅读一篇文章,我们首先就要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这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师恩难忘》这篇文主要章写了什么?(指名、教师小结)
4.自主阅读,交流收获。
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习检查,回顾文本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随着刘绍 棠先生聆听了田老师讲的故事。能说说田老师给
你留下的印象吗?(学生自由交流)
2.教师 引述:简短的一节课,田老师就给我们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难怪在作家刘绍棠先
生的记忆里,永远铭刻 着这样一位田老师,永远记住了他所讲的生动的故事,永远记住那些温
情的画面……田老师以及田老师所 讲的故事成为作者永恒的弥散着芬芳的记忆。这节课,我
们就随着刘绍棠先生写下的这篇文章,走进田老 师的课堂,去咀嚼并回味那份难忘的师恩。
(板书:师恩难忘)

2


环节二:品词析句、读恩悟情
1.品读课文的三到七自然段,边读边用笔 圈画出文中让你最有感触的语句,并一边写写
自己的读书感受。
(1)生本对话,教师巡视、相机师生对话。
(2)师生互动对话,提炼、升华认识。
重点交流:
(1)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
来。
A.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娓娓动听”是什么意思。
B.从这个词你能感受到什么。
(2)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A.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怎样的故事能叫“引人入胜”。
B.(指名读故事)生思考:你喜 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生动有趣、教育意义……)再
次强调“引人入胜”(读词、读句)
(3)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A.引 导学生抓住“入了迷、身临其境、仍在发呆、捅、惊醒”体会田老师教学有方及我
对老师的喜爱和钦佩。 (读)
B.文中写田老师讲故事为什么要写我的反应呢?
(作者为了写清田老师故事讲得精 彩,不但用了“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等词语直接写
出,还通过我沉醉其中的反应侧面衬托出来了( 板书侧面衬托)。
(4)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A.田老师讲的故事到底带给了我什么?(指)知识、道理、学习的快乐……
B.是呀,田老 师的故事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道理,让我的心灵得到启迪,这些故事对
于我的作用就像是春雨对于大地 一样,在这些故事的滋润、营养下,我的心灵茁壮地成长了
起来。
(5)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A.上节课我们 了解到刘绍棠是一位著名的作家,那么他能够在文学上去的很大的成就,
这与田老师的教育有什么联系呢 ?(指说)
B.小结:是的,正是因为听了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使我爱上了文学。这种对文学的热< br>爱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使我能在文学这块沃土上得以健康、快速地

3


成长,并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指读)
2.几十年后,在文 学领域已有所建树的刘绍棠,还念念不忘当初是田老师把他领进了文
学的殿堂。(指名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
以评促读,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培植一棵树,需要十年的时间,培 育一个人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可见我们的成长,凝
聚着多少像田老师这样无私奉献的老师的心血呀!让我 们和作者一起深情地赞美田老师吧!
齐读最后一小节。
环节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老师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是老师给了我们腾飞的翅膀,是老师帮我们打开了心灵
之窗。 已经过去的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老师让你难忘?想想看,他(她)为什么令你
难忘?选择有关他( 她)的一件事写下来,注意写出真情实感。
六、板书设计
1 师恩难忘
田老师 叶绍棠
教学有方 尊敬、感激
七、教学反思
《师恩难忘》是篇文质兼美、情感至深的文章。文章内容虽然简单 ,且只举了一个故事
的例子,但是字里行间透出的是老师的智慧、老师对学生的负责与关心以及作者对田 老师的
喜爱和敬佩之情。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何难忘师恩”这个问题并让“师恩”植入学生的
心灵呢?
教学本课时,我紧扣关键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结合田老师
把古诗改编成动人的故事来讲课的经过,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是怎样的“教学有方”——
不仅 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
体味到老师的“恩 ”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带着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
的感恩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点 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
下了文学的种子。”在教学中,还有许多不足 之处:朗读指导太粗糙,学生感情不到位;对
一些重点词句的感悟还不深入,使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也不 够深刻。想想自己的教学,与文
中的田老师比一比,真是惭愧哪!
通过讲授这篇文章,我打心 眼里佩服这位可亲可敬的田老师,也更加热爱教师这项职业。
从本学期开始,我将认认真真的上好每节课 ,踏踏实实地度过每一天。不求学生永远铭记师

4


恩,但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让我们都争取成为像田老师这样的语文老师吧。

附《师恩难忘》预习单
★生字乐园
1.我会读
捅 炊 正月 滋润 教诲 姥姥 歇脚 恍如 戛然而止 引人入胜娓娓动听
2.我会写
姥 炊 歇 叨 恍 醒 滋 杖

3.把不满意的再写一写吧,加油!

★课文内容我知道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我读了( )遍;我能够做到:正确( )流利( )
2.你对本课的作者刘绍棠有哪些了解?查查有关资料并把重点记下来吧!
—————————————————————————————
—————————————————————————————
—————————————————————————————
—————————————————————————————。
3.我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
4.读了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试着把自己的收获写下来吧!
—————————————————————————————
—————————————————————————————。
(枣庄市立新小学 赵娣)


2 陶校长的演讲
一、教学目标

5


1.学会本课的生字,重点指导“策、炼”的书写,借助工 具书、联系上下文或借助语言环
境读懂“锻炼、否则”等词语的意思。学会用关联词语“即使……也…… ”“既要……也
要……”造句。
2.朗读课文,知道“每天四问”的内容,根据构段方式,进行复述课文。
3.了解演讲稿的特点,初步学习有层次、有条理地阐述一个问题的写作方法。
4. 通过探究性学习,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
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演讲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层次,在熟读并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 据构段方式,
进行复述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初步学习有层次、有条理地阐述一个问题的写作方法。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1.同学们, 作为一名学生,大家都渴望进步,但是怎样才能使自己在各方面得到长足的进
步呢?今天,我们将共同学 习第2课《陶校长的演讲》。
2.板书:陶校长的演讲
3 .介绍陶行知:(出示课件)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学识丰富,人格高尚,堪称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
的“ 一代巨人”,是人民教师的楷模。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自
勉勉人,陶行知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
4.回顾旧知,链接新知。
我们一年级学过的《双手和大脑》,就是他写的,一起背:“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6


用脑不用手,想到做不到;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手脑都能用,才会有创造。” 三 年
级第六册里也有写他的一篇课文,是《放飞蜻蜓》。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陶校长在育才
学 校三周年纪念晚会上的演讲词。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
(1)听写课后词语。
否则 锻炼 道德 鞭策
承担 值勤 源泉 激励
同位互相检查是否正确。 全班交流。
(2)出示预习单,同位之间相互检查是否写正确、规范。
“锻、炼、德、励、鞭”皆为左右结构,重点指导易错字“策”,下边部分不是“束”,
“炼”字的右边不要写成“东”,“德”的右边不要漏掉一横。
(3)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生字。
(4 )展示优秀预习单。
2.检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文,师随机纠正字音。
注意“锻、炼、鞭”都是前鼻音,“炼、垒、励”的声母都是边音“l”不能读成鼻音
“n”.
(3)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思考:文章中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是分哪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
(陶校 长主要谈的是“每天四问”,分别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
四个方面谈每天有没有进 步这个问题。)
3.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齐读第1自然段,明确演讲的中心话题。(板书:每天四问”)(总)
(2)分别指名读2——5自然段,明确各段演讲中心。
(板书: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分)
(3)齐读第6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希望同学们 “每天四问”,激励和鞭策自己进步。)板书:(总)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7


(三)精读感悟,学习段落结构,指导学法
1.指导细读课文第二节,进行学法指导。
(1)思考:陶校长为什么把“身体有没有进步”作为第一问呢?
①出示重点语句: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
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否则,一切都将是空的。
②交流:“否则”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否则”可以换成什么?
(不然的话、不然、不这样的话)。
③思考:“否则,一切都将是空的。”怎么理解?
④集体交流。
⑤师总结:曾经有人这样形象地道出了健康的重要:1000000(一表示健 康,后面的零代表
着金钱、地位、荣誉、理想、爱情等等,一旦1没了,也就是健康没了,后面剩下的是 什么?),
用文章中的话说:它是生命之本。板书“生命之本”
(2)思考:如果想拥有健康的身体,那应该怎么做呢?
①集体交流。
②出示语句: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自觉持久的锻炼,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
③理解“锻炼”的意思。
分析字形:“锻”为什么是金字旁,“炼”为什么火字旁?明白锻炼 本意,锻炼要吃得了苦,
经受得住考验。
④生举例说说对“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的理解。
(3)陶校长希望我们今后打算怎么做呢?读句子,说说“健康堡垒”的意思。
交流:垒”是 什么意思?是指用于防守的坚固建筑物。堡垒最显著的特点是坚固,不易摧毁。
“健康堡垒”指什么呢? 联系上文,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词在文中指有了“健康第一”的观
点,再加强锻炼,身体就会健康结实。
(4)归纳学法
①同学们能记住陶校长的关于“健康第一”的观点了吗?怎么才能记住呢?
②明白构段方式,小结学习方法:问的什么——为什么要问——希望怎么办。
③练习复述陶校长“第一问”的内容。
④指名复述,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8


(四)回顾学法
同学们,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学习“身体健康”这一段 的?(板书:问的是什
么——为什么要这样问——希望怎么办),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课文的第 3、4、5
自然段。
(五)按照第二节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三、四、五节。
1. 请同学们默读第3、4、5自然段,根据我们归纳出来的学法,理清层次,画出相关语
句,做好标记,我 们一会再交流。
出示自学步骤:
(1)问的什么问题?
(2)为什么要问?
(3)希望怎么做?
(4)用了哪个关联词语?你会用它说一句话吗?
2.学生自学第3、4、5自然段。
3.交流讨论自学结果。
(1)“问学问”部分
①层次:问什么——为什么问-——该怎么做
②结合同学发言,师出示文字灯片。
A.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
B.要想自己的学问有进步,就要专心致志,就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要认准目标,钻
进去,展开来。
(强调有学问的重要性,结合生活体验讲。举例说说怎么做就是“专心致志”,“坚韧
不拔”, “钻进去”,“展开来”。怎么做要读得有力,让人觉得必须这么做。)
③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
(2)“问工作”部分
①层次:问什么——为什么要问-——该怎么做
②重点句:“这些工作虽然都是一些小事,却能 培养我们的责任心,锻炼我们的办事能力,
是我们将来步入社会做大事的基础。”
③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自己在班级中担任的工作,是否有进步;今后该怎么做 。
④ 指导朗读。
(3) “问道德”部分

9


①层次:问什么——为什么要问——要学做真人
②出示句子:“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A.自读体会前后部分之间的关系。
B.交流。
C.试着用“即使...... 也......”说一句话。
③师过渡:“我们到学校里来,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紧的是要学习做人,学习做真
人。”
“真人”是什么样的人?(真诚,不虚伪的人。)这样的人在“公德”和“私德”上会
有些什么表现?(在公共场所会怎样,中午吃饭了会怎样,课间活动不小心被人推了一下怎
么办等。)
④出示句子:每个人既要讲究“公德”,也要讲究“私德”,要“建筑人格长城”。
A.自读体会前后部分之间的关系。
B.交流。
C.试着用“既要...... 也要......”说一句话。
⑤指导朗读。
(六)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一段。
2思考、交流: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回顾全文内容,师总 结:这篇课文是总分总结构,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陶校长
再次要求我们养成每天四问的好习惯。
(七)练习复述课文
1.理清全文结构。
本文按“总——分——总”的结构, 先提出问题“每天四问”,然后分健康、学问、
工作、道德四个方面具体地讲述,最后做出总结。
2. 理清段落结构:问什么——为什么问-——该怎么做
3. 自己试着复述。
4.小组内复述。
5. 全班交流,评价。
环节三、回归整体——拓展应用,读写训练。
(八)结合实际,拓展应用。

10


1.了解演讲特点。
师引导:这篇课文是陶校长在育才学校三 周年纪念晚会上的演讲词。同学们升入五年
级了,参加过演讲吗?你们觉得演讲和一般讲话有什么不同?
(演讲就是在群众集会或会议上就某个问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演讲的主要特点是真
实性和鼓 动性。演讲的内容贴近生活,讲的是真话。演讲中带有强烈的感情,具有很大的感
召力。)
2. 读写结合,学习有层次、有条理地阐述一个问题的写作方法。
(1)陶行知先生从健康 、学问、工作、道德四个大的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演讲,要求我们
做到每天四问,以此来激励和鞭策自己 不断进步。其实,我们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都不同,
存在的问题也不同,除了这四问,我们还可以问些什 么?
(最近视力有没有提高;课堂发言有没有进步;文明守纪做得怎么样等)
(2)每位同学向自己提一个问题,仿照陶校长演讲的层次有条理地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XX有没有提高——
有,提高了多少;没有,是什么原因——
怎么看待这问题,以后准备怎么做。
(3)小组内交流,互相提建议。
(4)集体交流,评价。
3.作业:
在班队活动时召开一次竞选班干部的演讲会,课下准备好演讲稿。
六、板书设计
2 陶校长的演讲
(总)——————(分) —————— (总)

健康 生命之本
每天四问: 学问 前进源泉 长足进步
工作 打牢基础
道德 做人根本

七、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学生在熟读课文,读懂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了课文层次,根据课文构段方式,

11


进行有条理地复述课文。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演讲的特点,体会了陶校长所 说
的“每天四问”的含义和用意。
不足之处:学生有层次、有条理地阐述一个问题,在拓展小 练笔中进行。先让学生进行
口头说话练习,再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况,由说到写,循序渐进,这样更 好。
教学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小练笔的拓展训练,应注意结合每位同学的
具 体情况启发、指导,结合本班的实情恰当地进行小练笔的拓展训练。

附:《陶校长的演讲》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我会识
1.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看谁能做到
正确、 规范。




2.读一读,抄一抄课后第3题词语,并试着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二.我会读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2. 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尝试理解;自己不能解决的还可
以和同伴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正确

规范
我读了 遍;我能够做到:正确 流利


三、我会思考
陶校长和同学们谈了哪四个问题?他为什么要谈这些问题? < 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滕州市荆河街道中心小学 李红梅)

3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 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
语言美和内蕴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朗读古 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生动景象,在反复吟诵、回味中,体会诗人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诗所 蕴含的内在意境。因为孩子年龄还比较小,缺少生活实践
体验,平时学诗歌主要是熟读、背诵诗歌及诗意 ,阅读理解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古诗
包含的感情及蕴含的意境还有待老师引导。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
1.收集作者及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2.完成预习单。
3.准备画画本。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3
这里还可以记下你读书时的疑问。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起兴趣 1.导入:放音乐,教师配乐激情讲述关于作者贾岛《推敲》的故事,说说故事中贾岛给
你留下什么 印象?(初步感受贾岛认真、严谨的文学创作态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创作
的一首古诗《寻隐者不遇 》,大家齐读课题。
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随机播放课件):笛声悠悠,宁静的画面上出现《寻隐者不 遇》
的诗句,漂亮的字体从四面八方飞入,排列成整齐的四行,还熠熠生辉。
2. 你们觉得应该怎样才算是学会了古诗呢?指名说。其他同学补充。
(总结需要掌握的问题:古诗的题目 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谁?要掌握重点词的意思、诗
句的意思。古诗蕴含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3.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分组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情况,教 师
出示课件,简要补充作者情况。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出示学生预习单,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第一关:和字宝宝交朋友。
(1)检查对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出示词语:隐者 不遇 童子 云深
①正确读词。
②学生说说词语的意思。(可以在理解古诗时理解)
2.第二关:我会朗读古诗。
(1)同桌两人为一组,互相检查。
(2)指名朗读古诗,集体评议、正音。
(3)再读古诗,做到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3.第三关:我会感知古诗的内容。
简单交流:古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名说。(引导:说说古诗中写了哪些人、事、物?)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品味古诗描绘的景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智囊团献计策:我会学诗意: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重点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14


(1)分组交流“我读懂了什么?”尤其是说说重要的词意和这首诗的诗意。
(2)小组代表分别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3)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2.我是小小表演家:(在表演中感悟古诗意境及问答式结构)
(1)小组进行准备阶段:
展开想象,说说你推测诗人可能会提哪些问题?童子是怎样回答的?
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两人对 话的情景,体会诗人的轻松自然、亲切随和及童子的天真可爱、
对答如流。如:
①我来拜访xx,请问你知道他在哪儿吗?
②你师傅在哪里采药?你是他徒弟,麻烦你能带我去找他吗?你能帮我找到他吗?
③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想象诗人听后 的动作、神态。诗人抬头仰望,看到山的幽深,树木茂盛,云雾弥漫,诗
人有些失望,可又陶醉于山林、 云雾美景,……)
(2)分组表演诗人和童子的对话,感悟意境。
(3)选派优秀小组上台表演。
(4)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指导朗读。
3.打擂台:我能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1)读完全诗,你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引导全班思考、交流:
① 诗人对隐者有着怎样的感情?说明理由。
②隐者为什么要归隐?说明理由。
③诗人为什么要执意寻访隐者?说明理由。
(隐者归隐,沉醉于山林之中,体现了他高洁的品 格。诗人亲自拜访,对隐者充满了仰
慕、敬意。)
4.百事通,我知道:诗人为什么寻隐者不遇?
(1)寻隐者不遇的原因是隐者“采药”,而 且“云深”,结合过去学过的课文《庐山的云
雾》,引导学生弄清在云雾缭绕的环境中,不容易找到隐者 。
(2)说说作者的情绪变化过程。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5


我有百宝箱:
(四)巩固、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你还读过诗人贾岛的哪些诗?分组诵读、交流。
3.你还收集到哪些诗人的诗?选择一首你喜欢的诗,读给大家听听。感受古诗的语言
美和内蕴美。
4.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想一想古诗和记叙文有什么不同?(教学重点
没有突破 )
六、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 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 彻底失望
第二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 复习导入
1.配乐、指名有感情地背诵《寻隐者不遇》。
2.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以前学过《 池上》、《小儿垂钓》,谁来背给大家听听?这
是写什么的古诗?(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古诗的魅力 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
富的画面,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今天,我们将用上节课所学的读诗句 、想画面等方法再来
学习一首体现乡村儿童的古诗。
3.解题:“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学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4. 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分组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情况,教师出
示课件,简要补充作 者情况。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6


第一关:生字关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 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由于本课一类字的结构都
是左窄右宽,所以引导仔细观察,掌握书写这 类字的规律。
(2)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生字。
2.检查对的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投影出示词语: 骑黄牛 振林樾 捕鸣蝉
指名读词语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第二关:朗读关
3.检查朗读古诗。
(1)同桌两人为一组,互相检查。
(2)指名朗读古诗,集体评议、正音。
(3)再读古诗,做到把古诗读正确、流利。齐读。
第三关:整体感知关
4.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简单交流:读完这首诗,你知道诗人所看到的是什么了吗?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品味古诗描绘的景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会说:
1.指导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1)出示投影,指导学生观看图片: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牧童骑着黄牛)
牧童不仅骑着黄牛,还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指名说。你从哪儿知道的?
(2)随机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
(3)让小牧童高兴 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思,展开想
象,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同桌交流。指名说。
(4)多么美丽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把前两行诗美美地读一读。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美丽的风光,突然,他不唱了。为什么
呢?投影随机出 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5)边读边想象牧童寻蝉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7


(6)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7 )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指名读。指导朗读,要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读出
节奏、韵味。
我会演:
2.这一切,都被诗人看在眼里,你能结合古诗的意境表演一下吗?分组表演。
选派优秀小组上台表演。师生评议。
3.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你们觉得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感?请谈谈理由。
我会分析:
作者袁枚刻画人物形象最打动人心的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谁来说一下,具体体现在什么
地方?
(让学生通过“振林樾”与“闭口”、“骑”与“立”的对比,感受诗句中的人物形象,感
受诗 句中展现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美好画面。)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巩固、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你还读过诗人的哪些诗?班级交流,品读。
3.我是小画家:
展开想象,试着把这首古诗用绘画表现出来。
六、板书设计
所见
清·袁枚
骑黄牛——振林樾——捕鸣蝉——闭口立
喜爱:田园风光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在学习《寻隐者不遇》一诗时,我认为有两点处理地比较满意:
(1) 分角色表演,感受古诗问答式结构。

18


通过分角色表演,学生 不仅感受到本诗的结构是问答式结构,还加深了对古诗内容的理
解,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一组同学表 演后,其他组纷纷补充,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表
演越来越好了。
(2)联系所学知识,结合诗的题目和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
通过探究,发现寻隐者不遇的 原因是隐者“采药”,而且“云深”,结合过去学过的课文
《庐山的云雾》,学生很容易弄清在云雾缭绕 的环境中,不容易找到隐者。
2.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学习《所见》一诗时,我先引 导学生回忆、背诵《池上》、《小儿垂钓》,感受诗中塑
造的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在此基础上, 再学习本诗,学生很容易明白这也是一首体
现活泼可爱的儿童和乡村田园风光的诗歌。
3.领会对比手法的妙处。
我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袁枚刻画人物形象最打动人心的是运用了对比 的手法,让学生体
会通过“振林樾”与“闭口”、“骑”与“立”的对比,形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美好画 面。
不足之处:对作者写《寻隐者不遇》时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够深入。课前应充分收集资
料, 了解作者情况。
教学建议:
通过补充《推敲》一文,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贾岛对文学创作认 真严谨的态度,同时适当
补充因为与韩愈结缘,贾岛还俗,多次参加进士考试未中的坎坷经历,从而明白 贾岛在《寻
隐者不遇》中流露出对隐者仰慕、钦羡之情。
本课除了让学生明白诗意之外,还要 锻炼学生的情感的力量,做到以情感人。这就要抓
住重点的词句,反复品味、感悟,领悟诗歌的语言美和 内蕴美。
总之,学生容易理解的,放手让学生学;不好掌握的,教师要注意引导,教给学生解
决问题的方法。
附《古诗两首》预习单
班级: 姓名:
一、我会识
认读生字并仿写:骑、振、蝉





19



二、写写我所了解的作者贾岛:

三、我会读。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四、我会质疑:








五、我会积累:
我还收集了诗人贾岛写的一些诗句。




(建设路小学 朱秀梅 )


习作 1

一、教学目标
1.从学习写作的角度读懂例文《我的班主任》片段,回 忆《师恩难忘》一文的写法,
联系习作要点提示,领会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写得细腻感人的方法。
2.根据作文的要求,自拟题目,抓住一两件事写一位老师。
这里记下了我读书时的疑问:

1. 古时候,有很多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是隐士,你还知道哪些人?

2.我还有一些疑问:



20

< br>3.习作后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
规范、整洁 。
4.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二、教学重难点
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抓住一两件事写一位老师,把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写得
细腻感人。
三、教学的准备
1.教师设计“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师”调查问卷。见附表:“给我印象最深 刻的老师”
调查问卷)
2.学生静心思考,完成调查问卷。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作前指导——观察体验,激活愿望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能说一句赞美老师的话吗?
预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您在学生
的心目中,是‘真的种子,善的信使,美的旗帜’”等等 。意在用头脑风暴发散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情感。
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老 师为了我们的成长,呕心沥血,付出了艰辛的劳
动。现在,一定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闪现在你眼前。那 么,就让我们来赞一赞这些可爱的
人吧!(板书课题:印象最深刻的老师)
(二)辅助取材、打开思路
1.交流问卷调查表,请拿出你的问卷调查表在小组内说说。(教师参与 倾听)
2.全班 交流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抒发情感。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当中,
教师始终参与其中和学生进 行平等的交流,适时点拨,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建立平等
交流的平台。
3.视频播放: 最美乡村女教师张丽莉在“至高荣耀2012教师节晚会”上和学生相聚的
感人场面!激发学生的情感, 引发学生的思维,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
(三)回顾《师恩难忘》,重温情感,明确写法
1.让学生自由朗读《师恩难忘》

21


(1)师恩 深重,师恩难忘,田老师教了作者4年,一定会发生很多的事情,作者为了表
达“师恩难忘”他写了什么 事?为什么要写这件事情呢?
(2)读文后,我们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为什么也会有这种感受呢?
2.学生思考交流,老师适时点拨。
预设:开学的头一天,田老师把一首小诗编成一个有趣的 故事,使“我”听得入了迷,
而且后来每讲一课都是如此。
田老师善于用故事吸引学 生,说明他是一位既教书又育人的好老师,能充分的感受到作
者对老师的敬佩和感恩之情。
田老师讲的生动,作者写得具体,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师生共同小结:作者选取的事例虽然 平常、普通,但却典型具体。由此可见,写人不但
要选取典型事例,更重要的是把人物写具体、写生动。 学习中,老师要当好组织者、引导者、
促进者的角色,促进学生围绕这些问题阅读思考、讨论交流。(板 书:典型事例 具体生
动)
(四)学习例文《我的班主任》,感悟情感,领悟写法 1.老师这儿有一篇文章,是一位小作者写他的老师的,这件事比刘绍棠写的事还要小、
还要平常, 但是同样细腻、感人!想读吗?
2.课件出示:《我们的班主任》内容。
请同学们认真地读 一读,想一想小作者他选取的事例有什么特点?哪些描写表达了作者
内心的感动?在相应的句子下做上记 号,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的。可以在四人
小组里交流交流自己的感受。
3.分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引导
4.全班交流:
预设: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
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动。
如:“忽然,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
(“温暖”、“慢慢地”可以看出冯老师动作是那样轻柔,体现了她对学生的关心、爱
护。)
“她的一双眼睛望着我,好像在说:三个一怎么又忘了?”
(这句话借我的感受生动地写出了冯老师当时的神态,使人觉得冯老师特别亲切、和蔼!)
“冯老师轻轻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朝前走去。”

22


(“轻轻”一词表现了冯老师对学生的关心。)
“我不好意思地一笑,立刻把身子挺直。”
(“不好意思、笑”说明“我”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从此,我每次做作业的时候,就 觉得额前有一只温暖的手。它时时提醒我:写字,一
定要保持正确的姿势。”
(这儿细腻地描写了“我”的感受,老师的教育使“我”一直难以忘怀。)
(板书:语言、动作、神态、感受)
5.小结
是啊,老师的每一个小小的举动,都 寄托着老师的情,也牵动着作者的心……读来真切
感人,也让我们身临其境!
(五)阅读习作要求,运用写法,表达真情实感
1.指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要求。
“在教过你的老师中,一定也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吧,请选择其中一位写一写。可以
写他在某 些方面(如外貌、性格、教育方法等)的特点,也可以写他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
事。题目由自己定”
2.刚才我们已经交流了你印象最深刻的老师,再给大家五分钟时间,细细搜寻记忆中
老师关心 、教育你的一个动人的场景,待会儿说给大家听听,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幸福与
快乐!
(1)学生自由准备。
(2)交流自己的幸福体验。
预设:师生共同口头评改2个学生的口头作文。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学会捕捉与人相处时细腻 的动作语言、丰富的神情变化和温情的语
言传递以及相关人物的所做、所想。
(3)小结:生 活和学习中,只要我们去用心体验,学会感动,就能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
把人物写得细腻感人!(板书: 细腻感人)
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六)写法指导、动笔习文
1.我们都有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每个老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也不一样,
在课堂上不可能 都站起来交流自己的幸福体验。现在请大家动笔来写一写。把想说的话,想

23

< p>
表达的情感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相关人物的所做、所想表
现出来。
2.习作的题目也很重要,你想给你的习作起个什么题目呢?怎样才能给你的习作起个
好题目呢?
学生交流,老师点拨
预设:第一具体,一看题目就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二贴切,就是习作的题目和习作的内容相呼应。
第三简洁,一般题目的字数不能太多,要简洁,要用最少的字把习作的内容表现出来。
现在就请同学们给你的习作起个名字吧。
3.动笔习作,教师巡视,针对现场习作进行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六)写法指导、动笔习文
教师巡视,针对现场习作进行个别指导。
(七)作后评改
1.自读自改
写好后自己先放声朗读,听听是否顺口,想想词语用的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让自
己印象深刻的那件 事的细节,那个场景是否交代清楚了,不合适的自己试着改过来。
2.小组互改。
现在请同 学们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的作文,再评一评:A、能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
物写得细腻感人?B、人物 的语言、动作、神态及相关人物的所做、所想表现出来了吗?C、
是否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D、题 目符合内容?是否新颖有创新?
也可以交换着改一改,小组成员互相提建议。
3.全班交流。
谁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全班同学听?(请一名同学读习作)
你认为他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又有哪些建议呢?(引导学生评价)
师生共同点评,因为这 篇习作是这学期的第一篇,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点评的欲望,老师
可以率先点评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 的一个句子,教学生点评。
4.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八)主动告白、表达真情

24


情感需要抒发和表达,找个时间向你习作的主人公主动倾述自 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感
恩之情,并且向老师深深的鞠一躬,表达自己深深的感谢!下课。
六、板书设计
印象最深刻的老师
典型事例
具体生动(语言、动作、神态、感受)→细腻感人
七、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引导 学生掌握习作方法是习作课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很多学生不是不
知道写什么,而是不知道怎么写。教 师必须授以学生写作之“渔”,不然学生写出来的作文
就是干巴巴的。“例文引路,章法导写”就是授以 学生写作方法的好途径,所以第一课时我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重温《师恩难忘》和学习分析例文《我的班主 任》,让学生明白:要把人
物“写得细腻”,必须抓住他在某件事情中的突出表现,特别要把语言、动作 、神态等写具
体,在写主要人物的同时,还要适当穿插写一写相关人物的所做、所想,这既是衬托主要人
物的需要,也能借此抒发情感,使习作中心更突出。
在习作课上寻找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也很重要。因此,在学生完成习作后,我设
计了一个“主动告白,表达真情”的环节,效果很好。一下课 ,学生就涌向了各个办公室,
让老师们备受鼓舞和感动,同时也让师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不 足之处:有部分学生在修改习作时只从文章表面入手,仅能修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
原因如下:一是老师 包办的太多,没有让学生养成先打草稿,再认真修改的好习惯。二是学
生没有掌握修改要点和修改方法。
教学建议:好的习作必须要经过反复的打磨。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先写好草稿,然后
再修改的 良好习惯。学生写完作文后,强调自评自改,师生共改,把修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挑选有代表性的习作 ,发动全班学生参与讨论、评改,经历修改的全过程,并根据每次习作
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修改方法 等,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提高文采。

附:“印象最深刻的老师”问卷调查
老师似春蚕、似蜡烛、似铺路石……他们始终默默地为了学生奉献着,耕耘着……在教
过你的老 师中,一定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吧。请你静静地想一想,认真的选一选、填一填,
完成下列问卷调查。
1.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几年级的哪位老师?

25




2.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能用几句话概括一下吗?






3.你知道中国最美乡村女教师的故事吗?知道谁的?如果还不是很清楚,你能找到相关
报道和 视频了解一下吗?




























26


4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 积累,推想文中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在 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读懂诗歌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
的课本”?怎样才能打开 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 通过诵读、品味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初步领悟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诗 歌的音韵美,并
模仿诗歌中明显的语言范式进行创编。
4.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激起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读懂诗歌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
色的课本”?怎样才能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难点: 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初步领悟诗歌的表现手法,并模仿诗歌中明显的语言范式
进行创编。
三、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附件)
教师:教学课件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释题、质疑。
绿色的课本指的是什么?
教师在课题中加上“这个”——去打开大自然(这个)绿色的课本
这句话把______比做 ______。(通过在题目中加上“这个”,让学生理解课题。知道
作者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3.为什么作者省略了“这个”呢?(通过对比初步感知诗歌语言特点:语言简洁)
4.再一次齐读课题,感受诗歌简洁的语言。

27


5.题目质疑
通过学生质疑筛选出本课教学重点: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 课本?如何打开大自
然绿色的课本?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学生带疑读书。
2.交流预习单。
A.出示学生预习单,检查学生对词语的认 读情况,对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重点指导,如
“敞”翘舌音,上声。“苍劲”的“劲”是多音字,在这里 应该读“jìng”
B. 针对难写的“敞”“芬”“限”三个生字进行书写指导,通过捺这一笔在田 字格中的
位置及走向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其相同之处,又要仔细观察其不同之处。
C.学生练习自己写错或不满意的的字词。
D.小组互相交流自己查到的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3.整体感知课文。
A.指名朗读课文。(一是要读得正确、流利,二是要指导读好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B.解决质疑问题,(把握学情,为下一步组织教学做好铺垫)
C.自由朗读诗歌,思考预习单第三题(大自然里有什么?)(引导学生抓住诗文中的 “挺
拔的翠竹”“ 苍劲的松柏”“丰收的果园”“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微风”
这些词语感知诗文内容。)
D.电脑出示: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大自 然?(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词语概括大
自然的特点,加深对大自然的了解。)
电脑出示:正是 因为大自然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 以
祖国召唤我们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提示的方式让 学生概括诗文的主要内
容,从而检查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程度。)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理解,重点突破——探究大自然这本书中有什么,感受绚丽多姿的大自然。
1.自由朗读第一小节,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祖国对我们的亲切,热情的召唤?
(引导学生抓住诗文中关键词语“敞开”“去吧”“去吧” 体会祖国亲切,热情的召唤。)
2.指导学生情感朗读第一小节。
3.为什么连续用了两个“去吧”?(通过反复朗读,体会 作者用两个“去吧”强烈表
达出祖国殷切的希望我们去打开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感受诗歌的又一个特点 ——节奏感

28


强。)
4.指导读出体会,读出诗歌的节奏。
5.过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呼吸山水 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这
绿色的课本。
(1)配乐范读2——5小节学生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
师电脑提示:
我仿佛看 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我仿佛感觉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汇报交流:
(3)根据学生汇报内容教师随机组织教学。
A.第二小节抓住 “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让学生分
别说说脑海中的画面,然后想象 画面感情朗读本小节;
教师电脑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果园的 丰收”“沃
野的耕耘”的画面,再一次情感朗读本小节;(通过联系生活感受,想象画面,图片展示,< br>让学生再现诗句描绘情景,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情感朗读诗句。)
教师通过调整词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另一个特点——韵律美。
例:a. 让明亮的眼睛
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用绚丽的色彩
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b. 让明亮的眼睛
去发现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
用绚丽的色彩
去描绘丰收的果园,耕耘的沃野。
读一读,哪一种表达方法更好?为什么?(通过对比 朗读感受原文诗句读起来琅琅
上口节奏感强。)
同位尝试背诵本小节。
B.第 三小节抓住“鸣禽”“野花”让学生说一说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配合课
本插图让学生谈一谈置 身于这种环境中的感受。从而理解“温馨”一词。

29


通过查字典理解“洋溢”一词,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指名情感朗读本小节。
C.第四小节通过教师引读“青山”“绿水” 的话,结合文中的“!”让学生感受到青山
绿水的呼唤,从而感悟大自然对我们的呼唤。
感受表达方法,仿写片段。
电脑出示:
青山说:攀登吧,
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绿水说:前进吧,
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这一小节运用了__________表达方法?让我们 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写:___蓝天____说:___翱翔吧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仿写感受诗歌的表达方法,语言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D.第五小节 抓住“片片云锦”体会“撒开”一词运用的精当,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明媚
的早晨”“愉快的黄昏”给人 们留下的美好回忆。
6.教师小结:一花一世界,大自然的课本,就是一本神奇无比、永远也读不尽的 厚厚的
百科书!
7.学生感情朗读2——5小节,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理解,重点突破——探究诗歌为什么把 大自然比作“绿色课本”,开拓“打开”
内涵。
1.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 .在大自然这本百科全书中,我们不仅能学到知识,增长见识,还能受到精神方面的
熏陶,大家默读2— —5小节思考:你从大自然这本书中受到哪些精神方面的熏陶?把你的
体会写在书中空白处。
3.学生感悟诗句,教师巡视指导。

30


4.汇报交流:
(教师引导从翠竹的挺拔,感受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 东西南北风”的顽强;从松柏
的苍劲感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高洁;从“无限风光在险峰”感 受青山的豪情;
从绿水启迪“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胸襟;从“联欢、相聚”感受到景人合一,人与动物、 自
然和谐相处的温馨与愉悦……)
5.补充练习:
成熟的麦穗低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
一群蚂蚁能搬动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
温柔的小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
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中采蜜,那是在教我们勤劳;
__________________, 那是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划线部分让学生自由填空)。
6.小结:大自然这本书即 让我们学到知识,增长见识,又让我们的精神得到?(陶冶)
品质更加?(高尚)让我们的胸怀更加?( 宽广)让我们生活的更加?(快乐 温馨 幸
福 健康)
所以,课题说是“绿色的 课本”。(通过大自然给人们的启迪,一草一木折射出的品质,
以及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一切,来理解为什 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从而突破本文其中一
个重难点。)
7.你对诗歌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课本”,还有其他理解吗?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 解,比如: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绿色代表着
希望;绿色就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原生态的……甚 至于有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比如:
有的学生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红枫、红花、红云,万紫千红,红 色代表着喜气洋洋,
象征着红红火火;有的学生认为大自然是白色的,白色象征着圣洁、高雅;有的学生
认为大自然是彩色的,“绿树红花”“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橙黄橘绿”等,教师可
以引用 苏东坡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句,阐明每一个人对自然欣赏的角度不
一样,而对自然地理解就不 一样,本文只是作者心目中绿色的大自然,意在引导学生
加深对本文的理解,表达出对自然的独特感受, 在阅读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齐读课题。
8.既然绿色的课本里有那么多的营养等待着我们去汲取,我们该如何去打开它呢?
默读诗文画下表示动作的词语,思考打开大自然绿色课本的方法。
交流:

31


根据学生汇报,电脑出示:
A.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B.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C. 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D. 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E. 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F.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小结:“打开”就是“去呼吸、 去发现、去描绘、去倾听、去攀登、去感受”,
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也就是叫我们到 大自然中闻、看、画、听、
登、走。
9.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帆风顺的吗?我们知道了 打开大自然绿色课本的方法还
需要哪些品质?
(提示:我们要想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就要善于观察,具有松竹一样坚韧
不拔的毅力;要想体验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就要不怕劳苦;要想饱 览无限的风
光,奔向浩瀚的大海,就要不怕危险,勇于探索。)
10.小结:打开大自然的课 本除了要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还要具有
善于观察、不怕劳苦、勇于探索的品质和坚忍不拔 的毅力。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响应祖国的和自然地热情召唤,一起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11.齐读最后一小节。
读了这一小节你有什么发现?
电脑出示:
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12.找两位同学分别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感受本诗文运用反复的好处。
电脑出示本诗文运用反复的特点:
(首尾呼应,增强作者表达情感。本篇文章不是简单地重复 ,第一小节是对本文主题的
暗示,最后一小节是作者情感的升华。)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
(五)回归课题,诵读课文
1.总 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既要向课本学习,还要向自然学习,知识
无处不在,关键要有一双 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探究的心。

32


2.自由感情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六)拓展阅读:《大自然的语言》
1.课件出示,学生自由朗读,组内交流朗读收获。
2.班内交流。
(七)小练笔
1.用心观察大自然里还有哪些事物,我们从中能增长哪些知识,仿照课文第二小节
的句式写一写。
2.学生习作
3.交流习作。
(八)作业
1.搜集赞美大自然的诗歌阅读,有兴趣的可以尝试背诵。
2.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首诗歌朗诵给爸爸妈妈或亲近的人听。

六、板书设计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简洁 节奏感强 韵律美)

去呼吸 去发现 去描绘 去倾听 去攀登 去感受
(不怕劳苦 不怕困难 善于发现 勇于探索)

七、教后反思
成 功之处:诗歌本质上是抒情的,它的词、句之间联系松散,这需要通过想像完整地把
握诗意;另外,诗之 美不仅仅是语言,还有韵律、色彩、语调等语言之外的手段。针对这样
的情况,我大胆地舍弃了原有的逐 节教学,各个击破的教学策略,化跳跃松散为连贯流畅。
先通过老师范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他们获得 初步的感性体验,然后顺势将分散在2-—5
中的诗歌意象抽取出来,形成一幅完整的画卷。这样,原来 凝练、简洁、跳跃性很强的文字,
就变成了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有情有情、立体的、鲜活的画面: “ 翠竹的挺拔”,“松柏
的苍劲”,“田野的肥沃”,“丰收的果园”,“珍奇的鸣禽”,“野花的烂漫” 。学生犹如置身于
大自然美景之中,与作者的心灵交汇,相互融合,不禁怦然心动、心旷神怡。
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感受到了祖国的呼唤,如果教师进一步引导这不只是祖

33


国的呼唤也是大自然的召唤,作者的召唤,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由于学生词汇积累不够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在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时,没有把
头脑中意象的 东西表达到位,老师如果能够随时补充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表达具体,课堂生成
会更加精彩。
教 学建议:在诗歌教学中“读”虽然贯穿于教学始终,但一定要凸显出其层次性,在本
篇诗歌中,第一层次 的“读”:读正确,流利——读懂大自然里有什么——感受大自然的绚
丽多姿——情感朗读诗文。第二层 次的“读”: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字词品悟为什么把大自
然比作绿色的课本——诵读重点段落;抓住重点 段落,重点字词品悟如何打开大自然这本绿
色的课本——诵读重点段落;抓住重点句段感受文中表达特点 ——诵读重点段落。第三层次
的“读”:有感情诵读诗文——拓展朗读。

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预习单
第一关:字、词大比拼。
1.认读下面生字,并在课本上描红。仿写在下面田字格内,没个生字写两遍,做到正确
美观。
敞 芬 限 锦 昏


把不满意的再写一个:

2.读一读,抄一抄,再听写。
敞开 芬芳 描绘 云锦 微风
相聚 苍劲 饱览 黄昏 无限





纠正写错的字词:


34




第二关:读书擂台赛。
1. 朗读诗文,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 读诗歌给爸爸妈妈或其他亲人听,记住他们对你的评价。
第三关:我会思考。
1. 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大自然这本书里有什么?随时用笔圈画出来。
2. 请记下你读书时的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亭区徐庄镇中心小学 尹作全)


5 装满昆虫的衣袋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文本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着迷、迷恋、 痴迷”
等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并借助这三个词语理清文章结构,提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
力。
2.朗读课文,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等方法读懂文章内容,感受法布尔对昆虫
的痴迷,体会“装满昆虫的衣袋”的含义,从中受到感染和启示,激起对自然、科学热爱的
志趣。 < br>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感受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初步体悟文章题
目与内容的 关系,学习作者拟题的巧妙之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着迷、迷恋、痴迷”理清文 章结构,并推进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体会“装满昆虫的衣袋”的含义。从而初步体悟文章题目 与内容的关系,学习作者拟题的巧
妙之处。
难点:体悟文章题目与内容的关系,学习作者拟题的巧妙之处。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35


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以便以学定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板题质疑。
1.师生 共板课题,提示生字“昆”的书写,(昆:上下结构,下部的“比”写扁些。)齐
读课题。
2.课题质疑。(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的识写。
(1)出示预习单第一题,读准易错的字音,教师适时指导。
【重点指导:“纺”二声,后鼻 音;“栖”读“qī”不读“xī”;“蠕”读二声不读三声;
“鼓鼓囊囊”一词中的“囊”读一声,掌 握叠词的变音规律。】
(2)检查默写。
①默写词语。
②展示,评议。根据学生 默写情况,教师重点指导“殿”的写法。【引导学生与本课其
他左窄右宽结构的字做好对比,注意“殿” 左右均等,撇捺写舒展,掌握好笔画之间的穿插
迎让,把字写紧凑;先利用扩词猜想“殿”的意思,然后 找出“殿堂”所在的句子,结合具
体语言环境理解“殿堂”在本文的意思。】
2.检查初读感知。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写的谁?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教师引导学生聚焦课文的中心句“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板书:着迷)引
导学生联系 生活经验,理解“着迷”。
(2)在课文中还有几个和着迷意思相近的词,你能找出来吗?(教师继续 板书:迷恋、
痴迷)整理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句子: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
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

36


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
指名朗读这三句话,引导学生说说“着迷、迷恋、痴迷”的意思,初步辨别它们在表达
情感上的 不同。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结合“迷”字,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紧扣“着迷——迷恋——痴迷”这一线索,
帮扶学生理清 文章脉络)
(4)指名读第二部分,检查读文情况,明确文章围绕法布尔是个昆虫迷讲了哪两件事,< br>指名读这件事,引导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件事,然后提炼段意关键词。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感受人物形象
A.品读课文2——10小节,感受“迷恋”。
1.品读“捉纺织娘”这件事。引导学生抓住 关键词句,透过人物的语言,并通过图文对
照、联系上下文、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等方法走进文本,感受 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1)默读2.3小节,边读边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个昆虫迷?结 合具体的
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课文。
(2)小组交流,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做好引导。
交流一:
【课件出示: “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引导学生透过人物 的语言,体会法布尔抓到纺织娘的喜悦心情,相机指导朗读,读出自
己的感受。
交流二: < br>【课件出示: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
唱歌。现在 ,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
引导学生抓住 “三天前”“经常”“终于”等关键词语体会法布尔的执着。
教师引导:听到花丛里这动听的歌声,法布尔想:( ),三天过去了,他还在想着
这只小虫子,现在他终于找到了,心情是( )。
激情引读:三天来,为了找到这只会唱歌的虫子,小法布尔可能会 ,可能
会 ,三天了,这小虫子的歌声一直在诱惑着他,现在,他终于找到了,他高兴地
对妈妈喊:【课件出示:“ 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多漂亮的

37

< br>纺织娘啊,它【出示图文:纺织娘图片和“全身翠绿,触角细长”】他在花丛里唱歌的声音
是那么 的动听,三天了,现在,法布尔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他忘记了天色已晚,忽
略了父母的焦急,他 只是兴奋地对妈妈说(再读第一句话。)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法
布尔真是位( )。学生口头填空。(教师板书:昆虫迷)
(3)教师小结:通过抓住关键词谈想法和设身处地地去读 去想,我们获得了和法布尔
同样的体验,相机指导朗读2.3小节。

第二课时
(四)复习回顾。
指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法。
过渡引入:上节课,我们细细品读 了“抓纺织娘”这件事,通过抓住关键词句谈体会和
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小法布尔 对昆虫的迷恋。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
二件事。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五)精读感悟,感受人物形象
2.品读“借放鸭的机会抓昆虫”这件事。着重抓住法布尔在 对待小甲虫时的态度、动作
描写,尤其是“闪烁着金属光泽”“比樱桃还小”“颜色比蓝天还蓝”等词句 感受法布尔对小
甲虫的珍爱。同时创设情境品读父母态度部分,再次引导学生透过父母的语言(侧写)感 受
他们的不解与气愤,与法布尔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1)默读5——10小节,边读边思:从哪里看出法布尔迷恋昆虫?
学生圈画重点词语,简单写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巡视指导,帮助理解有困难的同学深入
阅读。
(2)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重点引导交流以下几点:
交流一:品读第五自然段,感受法布尔对小甲虫的珍爱。
从“闪烁着金属光泽”“比樱桃还要 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体会小甲虫在法布尔的
眼中是多么的漂亮。【课件出示甲虫图片】,让学生 介绍甲虫的样子,与法布尔眼中的甲虫形
成对比,联系下文法布尔对待小甲虫的动作描写,进一步感受法 布尔对甲虫的珍爱之情。相
机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能捉到这只小甲虫的欣喜之情。
交流二: 品读父母的态度部分。

38


【课件出示父母 的语言。】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和标点符号,感受父母的不解与气愤,
相机指导朗读,读出父亲“怒气冲 冲”地责骂和母亲“厉声”地责备。为下文体会法布尔对
昆虫的执着做好铺垫。
创设情景:假如你是法布尔,此刻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法布尔又是怎么做的呢?
引导学生联系下文内容(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引读第10小 节,引导学生抓住“兴致勃勃、躲起来偷偷地玩”等词句体会小法布尔对
昆虫的依恋、不舍(即迷恋), 与着迷形成对比。
B.品读11小节,感受“痴迷”。借助资料对法布尔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他 卓越成就
是血汗的结晶,从中受到感染和启示,培养学生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教 师引导:为了捉住一只会唱歌的虫子,小法布尔会坚持三天都在草丛里仔细地寻找,
以致忘记了天黑要回 家;为了喜爱的昆虫,他顾不上父母的责骂。小法布尔对昆虫的这种酷
爱只能用——(痴迷)来形容。( 看板书:痴迷)
(1)指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个词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入资料——有一次国王召见法布
尔,他甚至把国王和大臣都看成是鞘翅目的昆虫,深化学生对“痴迷”的理解。正是这种对
昆虫 如痴如狂的迷恋,把法布尔引入了科学的殿堂。(板书:科学的殿堂)
(2)借助资料解读“殿堂”。
①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法布尔取得了哪些成就?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补充资料 :课件出示法布尔图像及文字:【法布尔的一生,是
为昆虫的一生,他一生为虫子写出了十卷大部头的书 ,这些写虫子的书一版再版,先后被翻
译成了五十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在读书界引起了一次又一次 的轰动,这不能不被称为
奇迹中的奇迹。】
②师引导:通过这些资料,你对本文中“殿堂”又 有了怎样的认识?你有什么话想对法
布尔说吗?(引导学生明白:他取得的成就,是辛勤劳动的结晶,是 仔细观察的收获,是深
入研究探察的花朵,更是对昆虫执着痴迷而结出的硕果。)
(3)配乐齐读最后一段。
4.小结:法布尔迷恋昆虫的事情有很多,但是课文只选取了这两 件最有代表性的事。
这就是通过选取典型事例的办法来表现人物的形象。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再读课题,回顾《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一课,进一步体会文章用“装满昆虫的
衣袋”做题目的用意。

39


(1)作者用“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作题目的用意是什么?(感召我们亲近自然,
探索 自然,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装满昆虫的衣袋”这个“眼睛” 你读懂了什么?引导
学生再读最后一段,说出自己的感受(“装满昆虫的衣袋”最能集中体现法布尔迷恋 、珍爱
昆虫的特点,透过“高高鼓起的衣袋”,也感受到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
2.作者是怎样围绕题目凸显人物的特点的呢?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
(引导学生从内容上、 从写法上、对人物、对语言运用等方面来总结,学习作者围绕题
目选取典型事例,并抓住人物的动作、语 言、神态集中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这一特点。)
3.拓展练习,巩固本课写法。
课件出 示:【从前波兰有个孩子叫扬科。他长得很瘦弱,脸黑黑的,淡黄色的头发直披
到闪闪发光的眼睛上。扬 科的母亲是个短工,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会在哪里,好象寄居在
人家屋檐下的燕子。扬科八岁就做了牧 童。
扬科很爱音乐,无论走到哪里,他总能听到乐声。有时候他到树林里去采野果,回家来
篮 子常常是空的,一个野果也没采到。他说:“妈妈,树林里在奏乐呢,‘噢咦’!‘噢
咦’!……”
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凡是乡村里能听得到的一切响声,他
都注意听 着,他觉得都是音乐。堆草料的时候,他听到风吹得他的木叉“呜呜”作响。有一
次他正听得出神,被监 工看见了。监工解下腰带,狠狠地打了他一顿,要他永远也忘不了。
大伙儿管他叫小音乐家扬科。春 天来了,他常常跑到小河边去做笛子。傍晚,青蛙“呱
呱”地叫起来,啄木鸟“笃笃”地啄着树干,甲虫 “嗡嗡”地叫。扬科躺在河边静静地听着。
村上的更夫常常看见扬科悄悄地躲在乡村旅店的墙角下静 听。旅店里有人在跳舞,有时
候传出脚踏地板的声音,有时候传出少女歌唱的声音。小提琴奏出轻快柔和 的乐曲,大提琴
用低沉的调子和着。窗户里灯光闪耀,扬科觉得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 ,
都在演奏。】
(1)仔细读读这段话,思考:这段话突出了小扬科的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 写出他的
这种特点的?
(2)运用本课的学到的命题方法给短文拟个合适的题目。
(3)教师总结:我们在描写人物时,为了表现人物最突出的特点,先拟个合适的题目,
然后围绕题目选 取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再现人物的特点,这样才
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40


六、板书设计
5 装满昆虫的衣袋 ?
着迷
法布尔 迷恋
科学的殿堂
(昆虫迷) 痴迷

七、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感悟情境创设得好。借助语言把学生带入文本情境,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 紧扣“着
迷、迷恋、痴迷”,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读,透过人物的语言,并通过图文对照、联系上下文、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等方法走进文本,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特别是在精读感
悟第二件 事时,引导学生着重抓住法布尔在对待小甲虫时的态度、动作描写,尤其是“闪烁
着金属光泽”“比樱桃 还小”“颜色比蓝天还蓝”等词句感受法布尔对小甲虫的珍爱。同时创
设情境品读父母态度部分,再次引 导学生透过父母的语言感受他们的不解与气愤,与法布尔
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感受法布尔对昆 虫的痴迷,体会题目“装满昆虫的衣袋”的
含义,拉近与法布尔、作者的距离,真正实现读者、文本、编 者、作者四者的对话,学生与
作者产生共鸣,达到读书的最高境界。
2、难点突破得好。引导 学生先回忆前一课的拟题方法,然后与本课做好链接,明白题
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个眼睛我们就能看 到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而教师又引入一段课外资
料,用尝试给课外短文命题的方式测评学生的对此教学重 点的学习水平,把难点的突破落到
实处。
不足之处:引导学生读文时,感悟了写法并通过片断 练习做好推进,若不受时间的限制
当堂落实写法效果会更好。
教学建议:资料搜集要有目的性 ,教给学生只择取对本课有用的素材,不可眉毛胡子一
把抓。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汇报时一定要有理 有据地去谈自己的感受,教师评价时要有
针对性和导向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入 ,切忌泛泛而谈。





41


附1:预习单
5装满昆虫的衣袋
1. 这些词语我会读。用“√”标出正确读音。(把握不准的借助词典读准确)
蠕(rú rǔ)动 笼(lónɡ lǒnɡ)罩 纵横(hénɡ hènɡ)
...
可恶(è wù) 痴(chī zhī)迷 纺(fánɡ fǎnɡ)织娘
...
鸟栖(xī qī)虫居 鼓鼓囊囊(nánɡ nánɡ nānɡ nānɡ)
...
2.这些词语我会写。
kūn fǎnɡ chá mà
虫 织娘 观 责
dú lā jī diàn
中 堂
你都写正确、美观了吗?对照生字表把不满意的再写一遍。

3.课文内容我知道:
⑴通过读书,我知道课文写了法布尔的这些事:

(2)读文后,我在感触深的地方写了( )处批注,我还有疑问:
4.我查到了法布尔取得了这些成就:


(滕州市北辛街道中心小学 马洪蒸)


6 变色龙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2.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默读课文,了
解变色龙的外形 特点和生活习性。
3.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掌握观察方法,抓住握事物的特点,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描
写事物。

42


4.学生能够产生保护动物的意识,学会探索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课文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
和生活习性。 < br>难点: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掌握观察方法,抓住握事物的特点,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
描写事物。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完成预习单。
2.教师:教学课件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5)导入新课
1. 同学 们,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是五彩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
朋友——变色龙。(教师板书 课题)
2. 齐读课题。
3. 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你对变色龙了解多少?
4. 教师出示课件,简单介绍。
(6)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出示学生的预习单,检查学生能否把文中的生字读正确。
教师重点强调:震zhèn 绍shào 翘舌音 棕zōng是平舌音。
2.借助预习单检查学生生字的书写情况。
(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书写正确、规范。
(2)学生练习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生字。
3. 出示学生的预习单,检查学生对生词和四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连续 准确 依然 判断 距离 介绍 弥漫 震惊 端详 迟钝 窥探 刹那间
绘声绘色 名副其实 凶相毕露 指手画脚 似睡非睡 色彩缤纷
(1)正确读词。
(2)用“绘声绘色”和“名副其实”说一句话。

43


(3)积累与“刹那间”意思相同的词语。
4.检查朗读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评析。
(2)同位两人为一组,每人一段接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5.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指导分段.
1.出示课后第三题:按下面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
2.自读课文。
3.小组讨论。
4. 全班交流。
5. 教师点拨
a.我们发现变色龙。(第一段:第1-8自然段)
b.我们端详变色龙。(第二段:第9-15自然段)
c.我们放回变色龙。(第三段:第16自然段)
(3)感知课文内容:说一说课文围绕着课题,主要讲了什么?
(4)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品读课文,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1.复习回顾,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哪一部分给你留下印象深,为什么?
3.学生交流。
4.情境预设。
(1)学习第一部分。
①默读课文的一至八自然段,边读边想在作 者的初步印象中变色龙的外形特点是什么?
找出相关语句。
②教师巡视、相机师生对话。
③师生交流。

44


重点交流:(多媒体显示)
A. “刚才我采豆荚时,手碰到冷冰冰的东西,一看是一条‘怪蛇’,吓了一跳。”
a.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在作者的初步印象中,变色龙的外形特点是什么?
b.指导朗读。
c.总结写法。
B. “啊呀!”小李的叫声震惊了寂静的田野。大家以为他碰上毒蛇,急忙赶了过去。
a.通过“震惊寂静的田野”我们可以体会什么?
b.指导朗读。
c.总结写法。
C. “在这里!”小李用手一指,豆藤上真的挂着一条绿莹莹的四脚小蛇,皮肤和豆叶一模
一 样,很难发现。这是条身长30厘米左右、似蛇非蛇的怪物。
a.通过这段话我们能够体会到在作者的初步印象中,变色龙的外形特点是什么?
(抓住“绿莹莹的四脚小蛇”“ 皮肤和豆叶一模一样”“ 很难发现”语句得出变色龙身体
的 颜色与植物一致,预示其变色的特点,为下文学习变色龙变色特点做铺垫。抓住“似蛇非
蛇”再次体会变 色龙的“怪”。)
b.还有哪些语句体现变色龙身体颜色与植物一致的特点?
④总结学习观察方法。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①默读课文9-15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是从几个方面来端详变色龙的?
板书: 外形特点 捕食特点 会变色
②我们一起来端详一下变色龙的外形特点。
多媒体显示:
我细细端详着:这条变色龙全身翠绿。椭圆形的头上长着三角形的嘴, 两眼突起,凶相
毕露。身躯呈长筒状,隆起的背部酷似龟背,腹部两侧长着四只短脚,尾巴尖细。尽管我 们
大声叫喊,对着它指手画脚,它却依然一动也不动。
a.指名学生朗读。
b.你对它哪个部位感兴趣,谈谈你的体会。
c.概括变色龙外形特点。
d.概括作者的写作方法。
e.出示变色龙图片,指导学生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介绍变色龙。

45


③体会变色龙捕食的特点。
A:学习正面描写变色龙捕食的语句
多媒体显示:
这时,一只色彩缤纷的蝴蝶 飞过来,离变色龙还有相当的距离。似睡非睡的变色龙,以迅
雷不及掩耳之势,“刷”地伸出它那长得惊 人的舌头——舌头长度超过它身长的一倍,刹那
间,那只彩蝶已被卷入它的口中,成为美餐。我们被它吓 了一跳。
a. 指名学生朗读。
b.体会变色龙捕食的特点
c.带着自己的感情读课文。
d.概括写法。
B:学习变色龙捕食又快又准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你别看它是可以连续几小时挂在枝叶上一动不动,但它是似睡非睡地窥探着, 伺机捕
捉昆虫。它的每只眼睛都能单独转来转去,分别观望四面八方的东西。当它的两只眼睛同时
注视着前方时,就会产生一种立体感,准确地判断自己与昆虫之间的距离,用舌头捕获食
物。”中非工 人朋加沙绘声绘色地向我们介绍着。
a. 指名学生朗读。
b.分析变色龙捕食又快又准的原因。
④体会变色龙会变色的特点
多媒体显示:
“真的,不信,马上试试看。”朋加沙抓起变色龙,先把它放在香蕉叶上,它的皮肤变
成了香蕉叶色。接 着,又把变色龙放在棕色的泥土上,我们眼看它慢慢地从绿色变为棕色。
再把它放在水泥板上,又从棕色 变为浅灰色。
变色龙,果然名副其实。
a. 朋加沙实验了几次?找出相关的词语。
b.它变了哪些颜色?分析变化的原因。
如果我把它放在秋天的枫叶上,它会变成——;把它放在枯草堆上,它又会变成——
c.看到这一幕,你还会说它是怪物吗? 你会怎样称赞它?
d.带着情感朗读句子:“变色龙,果然名副其实.”并体会名副其实的意思。
(3)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46


①同学们,这就是外形 怪异,捕食快速又准确,颜色变化多端的变色龙.如果此时,碰到
这只稀罕的变色龙的是你,你会怎样处 置它 ?
②交流 。
③那作者他们是怎样做的呢 ?
④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
(“小李用手一指”(整体地看,粗略地看)、“我细细端详着”( 仔细地看、有顺序地
看)——“中非工人朋加绘声绘色地向我们介绍着。”(听)——“变色龙如此迟钝 ,如何
捕捉食物呢?”、“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问)——“朋加抓起变色龙,先把它放在香
蕉叶上……接着,又把……”(做))
(2)总结描写动物的方法。
(3)实践运用
运用本课学习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课下描写一只小动物。
六、板书设计:
变色龙
发现————端详————放回
(事情发展的顺序)
外形特点 怪
捕食特点 准 快
变色特点 多
七、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一、在检查预习环节,除对生字进行读写的同时,重 视学生四字词语的积累,特别针对
变色龙捕食快的特点,在词语积累中铺垫了与一刹那意思相同的词语, 体会其表达效果;二、
根据教材体裁的特点,整堂教案的设计重视课文的朗读和抓住重点的词语了解变色 龙的外形
特点和生活习性,避免了把本课讲成科学课;三、以个性化阅读为依据,紧扣课后第四题“默< br>读课文,说说课文哪一部分给你留下印象深,为什么?”预设教学环节,进行开放式教学;
四、站 在写作的角度,重视习作方法的分析和指导,特别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观察描写与
感受描写同步进行” 方法的指导,点拨到位。

47


不足之处:
一、在教学 变色龙外形特点时未及时设计一个小练笔;二、在写法指导是忽略了过渡句
的分析;三可能由于所带班级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所限,学生对于发现变色龙环节中“身体
的颜色与植物一致”这一特点是花费的时间 较多。
教学建议:
一、教学环节的预设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进行组织,教师在使用时应该紧 扣中心问题(默
读课文,说说课文哪一部分给你留下印象深,为什么?)灵活使用,二、重视课文的朗读 ,
词语分析,写法指导,否则会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


附件:《变色龙》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我会读生字
震 筒 腹 判 距 介 绍 蕉 棕
二、我会写生字
1.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 看谁能做到
正确、规范。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三、我会积累词
连续 准确 依然 判断 距离 介绍 弥漫 震惊 端详 迟钝 窥探 刹那间
绘声绘色 名副其实 凶相毕露 指手画脚 似睡非睡 色彩缤纷
(1)读出下面的词语。

48
正确

规范


(2)用“绘声绘色”和“名副其实”说一句话。
绘声绘色:
名副其实:
(3)积累与“刹那间”意思相同的词语。

四.我会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2. 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尝试理解;自己不能解决 的问题
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我也会思考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怎样给课文分段(结合课后第三题)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山亭区徐庄镇丝宝侨心小学 王振海)


7 金蝉脱壳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规范书写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协调”、“抽搐”、“依依 不舍”等词语
的含义,在掌握关键词句的基础上,练习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表达的顺序,想象课文所
描绘的情境,感受金蝉脱壳的神 奇。
3.赏析第四自然段的精彩描写,总结出表达的方法;细致观察一种小动物的活动,并进
行仿写。

49
我读了 遍;我能够做到:正确 流利
这里还可以记下你读书时的疑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朗读中,大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找出描写 蝉脱壳的段落,掌握金蝉脱壳
的过程和每一过程的特点,理清表达顺序,了解表达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拓展迁移,观察一种小动物,重点观察它的
外形、动作等特点,模 仿本课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三、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师:
1.教学课件:金蝉脱壳的录像资料制作课件资料。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初读感知,激发兴趣
1.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有关蝉的诗句吗 ?动物世界,妙趣横生,今天我们一块走进
金蝉家族。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板书课题,读课题。
(1)谁能把读题目念准确?(提醒:“壳”这个字是个多音字,在课题成语中文中读
qiào ,在课文其他句子中读ké,ké口语色彩的语音)
(2)咱们这个课题其实也是一个成语,你在哪里 曾用过或者见过这个成语?今天我将
和大家一同观察大自然的中的金蝉脱壳,相信你不仅仅会被吸引,更 重要地你会金蝉脱壳的
过程所震撼!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唐. 虞世南

50


3.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一、二项学习任务。
(1)出示生字词语
(ppt课件出示:搜索 枝丫 配合 枝繁叶茂 协调 恢复 抽搐 依依不舍 花椒
籽)
指名检查,注意把握能否读正确。重点突出学生读错的字音,结合字形、组词引导学 生
识记生字。
(2)出示学生书写生字练习,纠正错字,有重点地检测“搜”字的结构及书写。
(3)检查 初读情况。指名解读课文,重点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读错的地方同学
进行纠正;师生共同评价,并 相机指导朗读。(注意二类字的识读;课文中几处“壳”音的
朗读。)
4.再读课文,图文结合,初步整体感知大意。
(1)同学们,你能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主要 讲了什么吗?文章的题目也就是题眼,高
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文章展开来说。
(2 )同学们,哪几自然段讲的《金蝉脱壳》的过程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理清文章
的脉络。)
第一部分(1-2)写叔叔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部分(3-6)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
第三部分(7)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
(3)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蝉壳的句子读一读。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ppt课件出示 :①有一天,我无意中见到了几个透明发亮的蝉壳。②突然,我发现了
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 的蝉虫,正沿着柿子树往上爬。)
(4)交流:看着蝉壳,你会有那些想法?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二)精读感悟,探索秘密
1.正是在这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作者在一个下着毛毛雨的晚上,爬上了柿子树。
作者看到了什么?
2.出示:“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 身上得旧衣,
换上华丽的新装。”从这句话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脱壳的时间、地点。)
(三)课堂小练笔
同学们,课下你还收集了哪些关于蝉的资料?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为书中的一幅插图

51


配上文字。(ppt课件出示教师补充资料:俗称“知了”、一种昆虫。 最大的蝉体长4~4.8
厘米,翅膀基部黑褐色。夏天在树上叫声响亮,用针刺口器吸取树汁,幼虫栖息 土中,吸取
树根液汁,对树木有害。蝉蜕下的壳可以做药材。)
(四)写字练习:书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五)复习回顾
1.上节课 ,我们每位同学都结合自己查找的一些资料,为书中的一幅插图配上了文字,
我们首先请一些同学来交流 他们的看图写话。2.提出倾听要求: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关注
最精彩的部分,谈谈自己的看法。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六)精读感悟,感受“奇妙”
1.在 文中,作者感叹道:“这是多么神奇有趣的事啊!”(ppt课件出示句子:这是多么
神奇有趣的事啊! )
“这”指的是什么事情?(金蝉脱壳)
2.文中还有个感叹句也说金蝉脱壳神奇有趣,你 能找出来吗?(ppt课件出示:这是多
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
指名读好两个感叹句。课件点红“神气有趣”“奇特动人”。
3.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课文,来细细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奇特
动人!
(七)精读课文,积累内化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课文是按照脱壳前、脱壳时、 脱壳后这样的的顺序
来写的。(教师相机板书:脱壳前 脱壳时 脱壳后)
1.感受奇特、动人
脱壳前
下面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金蝉脱壳前的第三自然段,自由 朗读,圈画出最让你感到金蝉脱
壳时奇特动人的地方,用心体会。 (1)我们先看金蝉脱壳前有什么神奇动人的地方?
(ppt课件出示: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 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正沿着柿子
树往上爬。当爬到一个枝丫上时,它用脚紧紧抓住树皮上的一处 裂口,停在那里不动了。)
交流点拨:“我发现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这句话写 出了金蝉脱
壳的样子。

52


①预设:我觉得蝉虫脱壳时 全身发着金黄色的亮光,非常漂亮!(因为蝉虫脱壳通身发
着金黄色的亮光,所以被称为——“金蝉”, 真漂亮!那请你来读一读)
②我从“金黄色亮光”,“肥肥的”这两个词语体会出蝉不仅漂亮,而且可 爱。(你来读
读蝉的可爱、有趣。)
③我从“紧紧抓住”“停在那里不动了。”可以想象金蝉 脱壳时一定很用力,是一个艰辛
的过程。(你能加上自己的想象,这是学习语文的很好的方法之一。)
我们一齐来边读边想像,让金蝉脱壳前的情景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2)作者是如何观察这一神奇有趣的情景的呢?
抓住“上下搜索”“轻手轻脚”“躲在”“聚精会神”这些体会作者的善于观察。
脱壳时
(3)品读金蝉脱壳的顺序。
此时的作者已经悄悄地跺在树背后,准备观赏这奇特动人的一幕 了。请快默读课文第四
自然段,看看金蝉脱壳的顺序。
(ppt课件出示:“蝉的( )露出来了,接着( )钻出来了,而后( )出来了,
最后是( )脱壳而出。”)
①背—→头—→脚—→尾
②指名回答——齐读。
(4)在这个 过程中,你觉得哪里最神奇有趣、奇特动人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课文,可以
在旁边写一写批注。
①ppt课件出示:蝉虫整个身体……一会儿变成了深绿色。
(预设: “立刻”写出了蝉露 背时很快。“抽搐”“裂开”这些动词把蝉背出壳时情景写
得具体。可以用手作蝉虫演示,让学生有个形 象感知。)
(预设:“保护甲颜色的变化从极淡的绿色—深绿色”,我觉得非常神奇。)
②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体会颜色变化很快、很神奇,就像我们前一课学习的变色
龙一样。(指导朗 读)
③ppt课件出示:接着,头钻出来了……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
(预设:从 “钻“字我感受蝉的灵活、调皮。)
(预设:“像……一样”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蝉的可爱。)
(预设:“透明发亮”“大眼睛”写出了蝉出壳后的透明发亮,更美了。)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53


④ppt课件出示:最有趣的是蝉出壳时的情景。……整个动作配合的自然协调。
(预设:抓住未出壳的蝉尾“抖动”、“伸着”,已经出壳的上半身“仰”、“扑”,再用脚“抓”
“抽”,感受其动作配合的自然协调,领悟神奇动人。)
⑤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将这一过程刻 画得栩栩如生,这和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分不开
的,我们一齐来读读这段话,还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细 细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小结:这真是奇特动人的情景呀!
脱壳后
1.这只蝉已 经脱掉了旧衣,换上了华丽的新装,我们走近去仔细瞧一瞧,它的哪些部位
发生了变化?
①重点理解:“奇迹般的变化”:
翅膀、触角的变化。
身上的颜色由浅而深—深绿色—棕褐色
②蝉儿就像一位魔术师。齐读进一步感受“奇迹般的变化”,领悟神奇动人。
③指导背诵。
2.体悟方法,感受自然魅力,情感升华
(1)刚才我们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了金蝉脱壳的奇特 动人,现在我们亲眼观赏一下金蝉
脱壳的完整过程。
播放课件,教师诗意描述:
每个夏夜,都会有蝉虫从土里面爬出来,这个洞,就是它爬出来时留下的生命痕迹。
当清晨的 第一道曙光亮起,经历了五次蜕变的它已经爬上高处,准备起飞!想来,它是快
乐的!为了这一季的飞翔 ,它在土壤里度过了少则两三年,多则十几年的漫长的黑夜!
(2)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预 设:我觉得蝉脱壳的整个过程是如此艰辛。虽
然出壳时的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没想到蝉在黑暗的泥土中 忍受了如此长痛苦艰难的。这是
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蝉创造奇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生命的超越。这 是一个奇特而美丽
的过程。)
(3)师引读: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它是那样——五彩缤 纷,就像——,而留在
一旁的蝉壳——。
(八)设疑再读,学法指导
1.设疑:课 文除了具体写金蝉脱壳奇特动人的情景外,还写了“我”的活动。有人说,
题目是“金蝉脱壳”只写金蝉 脱壳就可以了,写不写“我”无所谓,你们怎么认为呢?请大

54


家再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文中的“我”都做了些什么,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2.交流反馈。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我”细细观察的词句进行通读,领悟没有“我”的细致观 察,金蝉
脱壳的过程就不会如此神奇动人。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九)回归整体,激发探索自然的情感。
1.处处留心皆学问,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 观察是多么的重要啊,因为有了作者
的仔细观察,我们今天看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一个惊鸿一瞥的 绚丽,一个奇特而美丽
的过程。送给同学们一些名人名言,明确观察的重要意义。(ppt课件出示名言 :观察对于
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 br>最重要的能源。 ——苏霍姆林斯基)
2.读写练笔。
(1)《变色龙》和《金蝉脱壳》两课给我们提供了两个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 范例,使我
们知道应该怎样去仔细观察。今天,我们也要来完成一篇观察日记,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 br>下来。
要求:观察一种动物的外行、特点,写一篇观察日记。
(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 热爱大自然,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相信这样的练笔
一定是有效的。)
(2)修改评价:指名读学生作品,集体修议。
六、板书设计:

7.金蝉脱壳
极淡的绿色 腾空向后仰
脱——背 ——头——尾 向前扑
深绿色 用力一抽
色:灰白色——由浅而深——深绿色——棕黑色
变—— 触角——白色的光环
形:折叠(一点点)——盖住身子(长长的拖在身后)
七、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55


1.初秋季节蝉的叫声仍不绝于耳,对 于我们的孩子来说这样的鸣叫实在是司空见惯,
但极少有同学对“金蝉脱壳”的过程进行仔细观察,教学 时通过探究研读、观看画面、小组
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文本,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之处。在深入把握文 章内容的基础上,让
学生跳出文本,学会仔细观察周围事物,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2.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师诗意的描述,揭示和拓展生命的意蕴,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被
浸润、被陶冶、 被感动,成为既具有知性、理性,又充盈着灵性和感性的整体的人,学生透
过语言文字自然感悟对生命的 赞美。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对于蝉以及一些小动物仍缺少情感的体验认知缺少对于生活中动物
细致的观察,小练笔的描写在表达细节方面仍有欠缺。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前应引导学生提 前留心观察小动物,把自己观察的收获简单记录。在课堂中
进行交流,为课堂中的练笔埋下伏笔会更好。



附五上7《金蝉脱壳》预习单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识字、写字练习。
1.练习书写生字,先读贴,在描红临写,争取做到写正确、工整。对 照课本自查,并把
写错的字纠正过来。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在课文中找到用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夜( )降临 金( )脱壳 枝繁叶( )
轻( )轻( ) ( )( )不舍 五彩( )( )
3.我的发现:课文中“壳”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读 ,一个读 ,在
本课中怎样都市正确,请你做一番研究。


56
正确

规范



二、朗读练习。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并把拼音标注在课文中,争取读正确,
读流 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位听,也可以读给家长听,请他们评价。

正确 流利 还要练习

三、读书思考
1.边读边理解词句,在不明白意思的词语旁画“?”,借助字典尝试理解这些词语的意
思。



2.边读边想,描写金蝉脱壳的过程是怎样的?把具体的先后顺序写在横线在上。

3.哪些内容读不明白?可以在旁边画“?”,也可以和家长或同学讨论。

四、读书探究
学习补充资料:1.《蝉和蚁》选自(法布尔《昆虫记》)
2.《蝉之趣》
说说你的收获:

附:
蝉之趣
一场大雨过后,阳台防盗窗的铁棍上,爬着一只蝉,两只翅膀耷拉着, 两只眼睛恐惧的
看着我,似乎是受了重创,力气耗尽,再也没有飞翔的力量了。我心底不由得荡起一股怜 悯
之心,让这个小生灵在避风港里,好好歇歇,养精蓄锐,恢复好了,去寻自己的一片天。
农村长大的我,对蝉情有独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匮乏,家境贫寒,记忆中父母
从没有买过一件玩 具,正是那些花花草草虫虫鸟鸟,让我的童年简单而快乐。在所有的虫虫
中,与蝉的渊源最深。
蝉,在我们老家叫“知了”,一到春末初夏,就迫不及待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鼓噪
着我们的耳膜,房前屋后,小溪两旁的柳树上,庭院的葡萄架上,山岗坡地的酸枣树上,处

57


处显现着它们骄傲的身影,以嘹亮的歌声证明它们是炎炎夏日的主宰者。 蝉,这个夏日的小
尤物,惹人喜来惹人厌,她扮演的角色,真的是喜忧参半。对于劳作的农民,中午渴望 片刻
休闲,假如有聒人的蝉鸣,在附近乱叫,倦怠极了的他们会捂住耳朵,表现一幅厌烦状。相
反,蝉却是我快乐的源泉,找蝉的幼虫“知了猴”、捕蝉、寻蝉蜕,给了我无穷的乐趣。听
长者说,蝉的 卵常产在木质组织内,若虫一孵出即钻入地下,吸食多年生植物根中的汁液。
一般经5次蜕皮,需几年才 能成熟,周期最长的17年蝉。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
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 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17年
埋在泥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我不由得对蝉生 命的等待和顽强,产生了敬畏。
秋凉树下,潮湿的沙土地上,只要发现有一个小拇指大的洞, 就可以断定里面有知了猴,
用棍儿或手指扒开泥土,往里一伸,就感觉到软乎乎蠕动的小家伙,一抓一个 准儿。有时小
家伙儿爬到树上,在不知不觉中被俘虏了。一晚上能捉很多知了猴,放在罐头瓶里,喂鸡喂
鸭,甚至成了我们家里的小苍狗嘴里的美餐。那个时候爹娘也不知道知了猴营养丰富,含有
很多 蛋白质,属于绿色环保食品,直到多年后,我先生带着儿子寻了很多知了猴,清除泥土,
清水洗净后油炸 ,俩家伙吃得津津有味,才知道原来知了猴可以这样吃,但我不敢吃,怕它
们在我嘴里蠕动。偶尔参加宴 会,餐桌上有一道油炸金蝉,别人趋之若鹜争相品尝,我却从
不忍下筷,因为知了猴陪伴我童年,是一种 有灵气的小动物,是我自己脑海里抹不去的好朋
友。
捕蝉,是我拿手好戏。第一步从 生产队的牲口棚里,扽几根马尾巴,绾成松套,绑在竹
竿上,然后蹑手蹑脚来到树下,瞅准了目标,屏住 呼吸,把马尾巴做成的套,套在蝉的脖子
上,然后迅速的拽竹竿,蝉就会被死死的套住,乖乖的当了俘虏 。爬树捕蝉的时候也很多,
农村的孩子滑溜,上树像猴子一样敏捷。偶尔的时候,我们爬树不是为捕蝉, 而是为听蝉鸣。
都说“昆虫音乐家”、“大自然的歌手”。 的确,从百花齐放的春天,到绿叶凋零的秋 天,蝉
一直不知疲倦地用轻快而舒畅的调子,不用任何中、西乐器伴奏,为人们高唱一曲又一曲轻
快的蝉歌,为大自然增添了浓厚的情意。
蝉分雄蝉和雌蝉,雄蝉的叫声特别响亮,而雌蝉的 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它
是“哑巴蝉”。每个种的雄蝉发出3种不同的鸣声:集合声,受每日 天气变动和其他雄蝉鸣
声的调节;交配前的求偶声;被捉住或受惊飞走时的粗厉鸣声。 蝉是很少自由自 在地飞翔,
只有采食或受到骚扰时时候,才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有趣的是,蝉能一边用吸管吸汁,< br>一边用乐器唱歌,饮食和唱歌互不妨碍,蝉的鸣叫能预报天气,如果蝉很早就在树端高声歌
唱起来 ,这就告诉人们“今天天气很热”。自古以来,人们对蝉最感兴趣的的莫过于是它的

58 < /p>


鸣声。它为诗人墨客们所歌颂,并以咏蝉声来抒发高洁的情怀,更有甚者是有的人还用小巧
玲珑的笼装养着蝉来置于房中听其声,以得欢心。
在钢筋水泥浇筑的城市里,很难见 到蝉。闲暇时,带着孩子,到乡下,到静谧的树林里,
捉知了猴,听蝉鸣,捕蝉,不失是一种惬意的消夏 模式,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何乐而不为
呢?
(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 孙静)


习作 2
一、教学目标
1.能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活动,从外 形、动作、习性等多角度反复观察一种小动物,并采
用表格式、观察日记、作文片断等方式记录自己的观 察所得,提高自己有意观察的能力。
2.借助例文和本组课文,运用细腻、生动描写的方法,把自己的 观察所得写成一篇习作,
根据表达需要分段表述,并注意运用承上启下等方式写好段与段之间的衔接。
3.能围绕描写细腻、生动,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修改自己的习作,在修改中提升自己
的写作 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活动,多角度反复观察,并能够采用合适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所
得。
2.训练运用细腻、生动描写的方法,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写成一篇习作,根据表达需要分
段表述 ,并注意运用承上启下等方式写好段与段之间的衔接。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见附件1
教师准备:调查了解学生开展观察活动的情况,评价其用心程度、方法运用、成果如何,
组织落 实好观察活动;有重点地收集学生的活动方案和成果展示。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作前指导——观察体验,激活愿望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动 物是人类的朋友,生活中,在我们感到孤单的时候,总想有一个动物朋友相
伴,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晒 晒自己的动物朋友。相机板书:我的动物朋友
(二)交流观察活动,感受小动物的可爱

59


1.展示某小组的观察方案。
展示学生观察方案,紧扣观察活 动的设计,引导学生评价观察目标的设定,观察活动的
安排,观察活动的推进,观察成果的整理,从而进 一步学习观察的方法,培养有目的、有针
对性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2.交流观察活动的体会和收获。
(1)选择观察活动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件小事交流。根据交流内容鼓励评价
(2)交流关于对 小动物的观察“新得”。通过观察,你对这个小动物有了哪些新的了
解,哪些特点让你感兴趣或觉得特别 有意思?主要引导交流观察时能够产生想象和联想,使
观察更加细腻、生动,富有情趣。
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三)阅读例文,片段练习,学习描写细腻、生动
(1)自主阅读习作教材,思考从学习写作的角度,你有哪些收获?
(2)交流1:针对如何写得栩栩如生?学生根据例文片段和本组课文选用具体片段交流
写法。
教师相机出示课文片段:
片段1《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五自然段中关于小甲虫的描写
片段2《变色龙》“我细细端详着… …”一段;“朋加沙抓起变色龙… …”一段
片段3《金蝉脱壳》4、5段
看课本,自由默读自己认为描写精彩的片段,边读边想,我观察 的小动物该怎样抓住某
一特点介绍细腻、生动,这些片段中哪些写法、语言值得我学习、借鉴。(小组交 流)
(3)片段练习:根据自己观察记录,选择小动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点细腻、生动的描
写 ,注意展开想象和联想,适当地打比方、拟人等。(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困
生;选择描写细 腻、生动、有创意、个性地表达案例,供下一环节交流展示)
(4)交流评改:让学生读老师已经选取 的片段或句子欣赏写得细腻、生动,组织调动
生生评价,调动学生也修改处几处这样的描写。
第二课时
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四)阅读例文,成篇训练,学习按照一定顺序来写,写好段与段之间的衔接。
1.浏览《变 色龙》《金蝉脱壳》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自己对小动物
的观察的,段与段之间是怎样 衔接有序的?自己的观察所得有打算怎样写下来呢?(确定表
达顺序)
2.根据自己的观察记 录内容,构思:写哪几方面的内容,按照什么顺序,分几个自然段
来写,取个什么题目?(小组、同位商 量)
3.学生习作,教师巡视。学生习作,教师巡视,先及时帮扶薄弱学生尽快打开思路,进入习

60


作。再去发现学生写作过程中的闪光点(从选材、命题、表达顺序、细节 描写、分段表述、
段与段的衔接、书写等方面去寻找),点评鼓励。
环节三、作后展评——展示作品,评改提高
(五)评改
1.学生自读自改。
出示评价要求:读自己的习作给自己听,把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修改过来。
1、内容是否具体,是否把自己的感受最深的地方写生动,能否表达清楚自己的观察。
2、分 段表述是否合适,段与段之间是否衔接自然,能否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
写规范、整洁,正确使用 标点符号。
2. 赏评佳作(请作者上台朗读,大家共赏)
要求:写得好还要读得好,听 的同学请边听边把你觉得好和不好的地方做一下记录在
点评的时候要有理有据。从选材、命题、表达顺序 、细节描写、分段表述、段与段的衔接、
书写等方面去展示学生习作,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作文中有哪 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还有
什么建议?
3.再次自我修改或与同位交换修改,共同提高。针对 刚才你的收获,你想从哪个方面修
改提高自己的习作,静下心来,默读修改。
(六)课外延伸,享受成功
1.誊抄后参加最佳习作评选,体验成功快乐。(如最佳选材、命 题、表达顺序、细节描
写、分段表述、段与段的衔接、书写等)
2.在班级内举办习作展览,出一期班报《精彩纷呈的动物世界》。

六、板书设计: 我的小动物朋友
感兴趣、有意思、新了解
细腻、生动的描写
按照一定的顺序 段与段的衔接
七、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强化规范习作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把有目的地进行多角度反复观察并能够采用合适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所得作为作前
体验活动训 练的核心,重视学生设计观察活动、实施观察活动、整理观察所得的全过程,并
在课堂上多角度展示交流 ,推进对观察过程中三个维度的评价,从而有效推进学生有目的、
有计划观察的能力。

61


把训练运用细腻、生动描写的方法,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写成一篇习作,根 据表达需要分
段表述,并注意运用承上启下等方式写好段与段之间的衔接,作为成文训练的重点。采用片
段训练和成篇训练两步走的方式,并注重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接轨,充分利用本单元教材
的写 作优势,读写结合,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模仿迁移创新并举,既有效落实写法
训练,又不至于给 学生造成写作的束缚。
不足之处:
通过一堂课不能改变学生目前的生活状况,学生对远离自 身的小动物了解欠少,“情趣”
“栩栩如生”的描写总显得生涩。
教学建议:
把培 养能力放在首位,不要只注重成文质量。重视作前观察活动的过程,把观察活动落
到实处;读写结合要在 单元本课时统筹考虑,切忌在习作指导时再来抽象的学习写法,否则
这些写法就会给学生造成写作束缚。



附预习单:开展“观察一种小动物”的观察活动
请根据下面的提示,自己观察或和小组的同学组成观察小组设计和开展观察活动。

活动时间 教学时间提前一周,历时一周
活动内容:选择观察对象。请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选 择一种自己感兴趣或熟悉,而且又
观察一种
小动物
便于观察的一种小动物,我的选择是 。
观察角度指导。可以先观察它的外形,看看每个部分的特点,再观察动作、
生活习性等。 观察方法:学习运用《变色龙》《金蝉脱壳》等课文作者的观察方法,要注
意反复观察,根据动物的 活动特点选择不同时间观察,观察时注意展开想象
和联想,这样可以让自己的观察所得更丰富。
记录观察所得:可以表格式、观察日记、作文片断等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所
得,能够更好地把自己的观 察引向深入。
活动交流
准备
阅读整理自己的观察记录,思考如果和别人交流自己 的观察所得,有哪些留
有印象深刻的内容值得交流,又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向别人介绍呢?

需要查阅
的相关资


62


料简记




8 成语故事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词语的意思。学会用
关联词语“总是” 、“不要… …而要… …”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事,背诵
《画龙点睛》。
2.朗读课文,知道三则成语故事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三则成语故事所包含的
意思。 3.了解成语故事的特点,学习作者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并根据《滥竽充数》
的内容 进行创编故事。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故事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这三个成语的意思。
难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三、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同学们,伴随悠扬的古乐,呼唤我们步入中国文学───成语的殿堂,静静地欣赏 ,你
的脑海中会涌现出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成语故事,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同

63


学们一起来学习几个成语故事。板书:8.成语故事,齐读课题。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
A.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 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注意上下结构的字和半包围结构
的字的写法。
B.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字和写得不满意的生字。
(2)检查词语的识读和理解运用。
出示词语: 腾空 墙壁 张口结舌 自相矛盾
逼真 神韵 画龙点睛 惊叹不已
A.正确读词,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B.学生用上其中的一些词语练习说话。
(3)检查朗读课文。
A.同位两人为一组,每人一个故事接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B.重点检查指导难读的句子。
出示句子:
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他。”
部分学生对“随” 、“戳”、“穿”的平翘舌音分不清,需要老师范读,领读,学生练读才能完
成。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对于“居然”、“俸禄”字音读不好,老师采取让读得好的学生进行给范读,互帮互学。
C.自己练习默读这三个成语故事。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简单交流:楚国人 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愚)南郭先生给你什么印象?(假)张僧繇给你
留下什么印象?(神)那文中又是 怎样具体描述的呢?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体会成语所包含的意思
《自相矛盾》
A.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 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
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 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的矛刺你的盾,怎
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64


B.那个楚国人怎么夸自己的矛和盾的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根据 学生回答出示
相关句子。
“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他。”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怎样读好这两个句子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用“夸口”的语气朗读。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
夸的语气形象地 读出来。)
C.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那个< br>楚国人_______________,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
①替换词语: 目瞪口呆 慌慌张张 哑口无言,
吞吞吐吐 结结巴巴 支支吾吾,
(以上这些词语都是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出来的。)
②进行一段话描写: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 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
吾吾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在进行这段 话描写时,学生不知该如何表达,于
是我就把问题降低坡度,我在讲台前做动作,学生认真观察。一下子 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
来了,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
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就 充分地表现出来了!“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
石出了!(一个人头脑简单,不会深思熟虑,做事怎 么能不自相矛盾呢?)
D.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滥竽充数》 < br>A.请同学们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滥”
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B.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
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65

< p>
②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装出吹得样子,居然得到和别
人一 样的俸禄。”
③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C.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说一句话,看学生是否对句子意思已理解。
D.朗读课文,说说 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
了什么?(没有真本事,鱼目混珠的人 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体会成语所包含的意思
《画龙点睛》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出示课件,A.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B.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C.“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A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 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
(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B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眼睛?(画上 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C“点睛”的结 果怎样?(点睛后无法改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
叹不已。)
D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A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而去,会说些什么?(学生 交流:张僧繇的绘画技术真
高;他太神了;他不愧是一位大画家……老师小结:张僧繇是这样一位充满底 蕴的人,所以
他轻轻一点,点出了万般的奥妙 。)
通过这则成语故事,我们知道了什么?(这个成语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

66


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C在我们身边有这样技艺高超的人吗?比如绘画、运动、学习等方面。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三则故事的表现方法
(1)对比鲜明。 《自相矛盾》由开始的得意洋洋的“夸口”,与最后的“张口结舌”形
成对比;《滥竽充数》由开始时的 蒙混过关到最后独奏时“只好偷偷溜走”形成对比;《画龙
点睛》这则成语突出两个对比:点睛前与点睛 后的龙相对比、游客前后态度的对比“惋惜─
──不信───惊叹不已”,两处对比都是由“眼睛”引起 的。三则故事基本上都是按照事
情发展顺序进行的。
(2)以形象感染人。三则故事都勾勒出 精彩的人物形象:楚国人先得意后丧气的形象,
南郭先生先装模作样,后狼狈逃窜的形象。最后一篇,有 两个形象,一明一暗,龙的样子在
明,张牙舞爪,活灵活现,张僧繇的形象在暗,以龙的气势映衬人的神 奇。
(五)借助故事的表现方法及板书背诵《画龙点睛》。
(六)拓展小练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布置作业。(以下任选其一)
(1)基础题:
A.朗读课文。
B.用“总是”、“不要……而要……”写句子。
(2)挑战题:
A.绘声绘色讲故事,丰满人物形象。提示:
①南郭先生是如何混进吹竽队伍的?
②第一次拿到俸禄后,有什么举动,会怎么想?
③当齐泯王要求单独吹奏时,他是怎样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
B.创编故事,挑战自我,提示:
①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
②刻画人物细致、具体。
③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
六、板书设计
8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假 神
67


夸口 张口结舌 蒙混过关 偷偷溜走 前 后
得意 丧气 装模作样 狼狈逃窜 明 暗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将这三则故事看作一篇课文去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阅读后发现这三则故事的相似
之处,明 白这类文章的基本特征。让学生明白这类成语都是由古籍的故事改编而来的。除给
学生讲述有趣的故事外 ,还在故事背后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2.抓住重点词句去感悟。让学生通过词句的对比明白故事和 寓意之间的联系。如“夸
口”和“张口结舌”形成对比,表现了那个楚国人的愚,说话前后相抵触。“混 了进来”和
“只好逃走”形成对比,表现了南郭先生的假,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点睛前和< br>点睛后形成对比,感悟张僧繇的神,他轻轻一点,点出了万般奥妙,点名要旨,使内容生动
传神。
3.扎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用“总是”、“不要……而要……”练习说话。用
《南郭 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来进行拓展练习,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不足之处:平 时学生对工具书用得少,在理解词语意思方面有欠缺。《自相矛盾》和《滥
竽充数》,讽刺味极强,作者 编这些故事时,别有一番良苦用心,在指导阅读时,只局限在
故事中和从故事中吸取教训,没有更好地让 学生想想作者所说的矛盾在生活中的影子在哪
儿?没有去寻找生活中它们的真实存在,学生思维受到束缚 。
教学建议:要加强朗读训练,把这三则成语故事都排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人物形象,把学习文本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起来。平 时让学生多阅读一些来源于其他途径的成语,比如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
或其他传说、古典文学 作品等,如果再读一读《伊索寓言》那就更好了。
附《成语故事》预习单
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我会识
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看谁能做
到正确、规范。























正确
规范
68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二、我会读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我读了______遍;我能够做到:正确 流利
2.摘抄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并读一读。比如:
腾空 墙壁 张口结舌 自相矛盾
逼真 神韵 画龙点睛 惊叹不已
如果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 要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尝试理解;自己不能解决的还可
以和同伴交流。


三、我会思考
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这三则成语故事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从这三个成语故事中 你悟出
了什么?想一想,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类似的人?和同学交流。

这里还可以记下你读书时的疑问。

————————————————————————————


69


相关资料:
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 组或短语,大多由
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 ”之类,
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薛城区临城街道办事处古井小学:戴金花)



9 推敲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朗读课文,讲述故事。
2.在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完整地概括课
文内容,理解“推敲” 的含义;能把文中的故事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讲下来。
3.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品析用词的准确,初 步学习“推敲”语言,感受“推敲”的
好处;学习贾岛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4.搜集关于“古诗名句的故事”,感受古诗中蕴含的丰厚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品析用词的准确,初步学习“推敲”语言,感受“推敲”
的好处。
难点:搜集关于“古诗名句的故事”,感受古诗中蕴含的丰厚文化。
三、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词典。(见后附件1)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单,了解学情。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70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题李凝幽居》,指名读古诗。
2.点出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并将其
变红,齐读诗句。
3. 板书课题,提示“敲”的写法(左边“高”旁
正高兴,右边 “支”旁少半横);齐读课题。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导语:这句诗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背后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
“推敲”这一课。)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的识、写。
(1)投影出示预习单,检查学生对文中难读和易读错词语的朗读, 指导学生读准多音
字“贴”和轻声“尚”。
出示词语:
皎洁 妥帖 簇拥 避让 和尚
斟酌 莽撞 推敲 毛驴 宽恕
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
(2)检查生字的书写,规范写字行为。
①引导 学生对照课后第二题例字,同位互相检查,提醒学生不仅要关注字是否写正确,
还要关注规范、美观。
②重点指导“睡”的写法和笔顺。
师边范写说:“睡是个会意字,眼皮垂下来就是“睡”,睡 字右边有四个横,其中二横
最长,三横次之。
③在书写时出错和写不规范的生字,在订正栏写一遍。
2.检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知课文的表达顺序。
(1)分段轮读课文,对于学生读 不通和读不顺的句子引导学生多读几遍,直至做到正
确、流利。
(2)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故事的
起因、经过和结果。
①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71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炼出故事的起因并随机板书:访友不遇 留诗相赠。
③引导学思考,并概括出故事的经过(推敲进城 冲撞仪仗) ;结果(韩愈斟酌 敲字
更妙)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讲故事,理解“推敲”
(1)引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根据板书讲故事,初步感悟人物形象。
(2)小组讨论,班内交流,如何讲好故事?
①关注描写动作的词语:“推”、“敲”、“比比划划”等。
②把文中的故事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讲下来。
(请同学们用上刚才说到的办法,练习讲一讲。)
③自主练习,组内同学互讲。
(3)指名上台讲故事,其他同学做好点评的准备。
(4)找同学评一评。(引导关注讲故事同学的语言、动作、表情等。)
(5)理解“推敲”
①再次出示:《题李凝幽居》,齐读名句“鸟
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②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用“敲”而不用
“推”?
③班内交流,出示: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 能莽撞推门,
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
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 来也响亮些。
④再读名句,然后引读最后一自然段,理解“推敲”内涵。
总结:中华文化博 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人推敲文字的小故事还有很多,课下请同学
们继续搜集故事名句的故事。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品词析句

72


过渡语:大家都比较熟悉贾岛“推敲”的故事。到底是“僧推月下门”好 ,还是“僧敲
月下门”好。这实际上是古人诗歌创作中斟酌文字的一个典型。接下来我们就来“推敲”一
下课后第四题中三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悟“情”——尊重之情
出示: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访问)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
(1)指名读,思考:“拜访”能不能换成“访问”,为什么?
(2)同桌交流。
(3)指名回答。
(拜访:敬辞,有尊重的意味在,非常崇敬地 探访;访问:则较一般,有目的地去看人
并跟他谈话。引导学生体会贾岛对李凝的尊重之情。)
2.触景生情
过渡语:刚才我们就一起讨论了“拜访”好还是“访问”好?其实“推敲”更需 要博览
群书,拥有广博的知识,有时候“推敲”还需要查阅资料或字典等。下面请同学们通过联系
上下文,借助字典推敲一下“宁静”好还是“安静”好?
(1)出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安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
①学生自读 “推敲”。
②班内交流。出示词典解释:
宁静:指(环境、心境)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较深。安静:不吵闹或无声音。
③再读第二自 然段描写月夜宁静的语句,出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
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静”和“敲门声”的对比,了解反衬的写法,体会月夜的
宁静美。
(2)想一想“即兴”能不能换成“即时”,为什么?
出示: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即时)写成的那首小诗……
..
①指学生分别读一读,思考两个词语的区别?
②引导学生思考“兴”是什么样的兴致;“时”又是什么时候?
③再次品读第二自然段描写月夜宁静的语句。
小结:此情此景,才使他有了写作的冲动,用一 个词语叫——触景(生情),于是诗性大发
就写了这首诗,所以应该是“即兴”。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73


(五)拓展应用
过渡语:不仅在写作的时候需要“推敲”,在读别人文章的时 候也要“推敲”,比如:
“拜访”好还是“访问”好?“即时”好还是“即兴”好等。后来在韩愈的影响 下,贾岛不
做和尚,做了一个小官,并向韩愈学习写诗,在写诗上很有成就。由于贾岛诗写得非常好,< br>总是“斟酌”,人们就送他一个雅号:“苦吟诗人”, 其实在写文章时,善于推敲的何止
贾岛,宋代的王安石在写《泊船瓜洲》时也留下了千古佳话……
1.品析“绿”字的妙用。
(1)出示《泊船瓜洲》,引读其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
句诗中那字用的最好?(绿)
(2)为什么“绿”字最好呢?王安石在用“绿”这个字之前 ,曾用
过哪些字呢?(“到、过、入、满”等字)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3)班内交流“绿”字好在哪里?(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 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
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 ;或者说绿还
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4)大家品评的很有滋味。让我们齐声诵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5)依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讲一讲王安石推敲“绿”的故事。
2.品析“闹”字的妙用。
(1)出示:红杏枝头春意( )
①请大家再看一句宋词——括号中可以填哪些字呢?填好读一读。
②分别指名读。
(2)出示原句:红杏枝头春意( 闹 )
①引导学生思考:词人为什么用闹呢?用闹好在哪里呢?你仿佛看到、听到了什么?
②指名说。
小结:“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 ,而且
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
“闹”字而境界全出。由此,宋祁被誉为“红杏尚书”。
3.指名诵读课前搜集的古诗名句,感受古诗中蕴含的丰厚文化。
总结:真的,我们要感谢“ 推敲”——是“推敲”,再现了文坛的一段千古佳话;是“推
敲”,让我们走进了“苦吟诗人”贾岛;是 “推敲”,让我们感受到了古诗中所蕴含的丰厚
文化。

74


4.作业:继续搜集有关古诗名句的故事;准备参加单元结束后举行的讲故事比赛
六、板书设计
9 推敲
访友不遇 留诗相赠 (起因)
贾岛 推敲进城 冲撞仪仗 (经过) 斟酌文字
韩愈斟酌 敲字更妙 (结果)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注重学生的预习情 况的检查与评价,教学建立在学生已知感悟的基础之上,促进学
生预习习惯的养成,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2.课文内容较为浅显,为帮助学生更好的讲故事,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提
炼小标题 理清文章的脉络,提升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3.通过反复诵读、联系语境以及查字典等方式品析用词的 准确,学会“推敲”并运用
“推敲”品析古诗名句用词的准确,然后通过交流搜集到的古诗名句以及有关 的故事,进一
步感受古诗中蕴含的丰厚文化。
不足之处:课前的预习环节未能夯实,特别是搜集资料环节方法不够具体。
教学建议:课文内 容较为浅显,学生初读时便可理解“推敲”的含义;品析用词的准确,
目的是学习“推敲”语言,感受“ 推敲”的好处,切记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品读词语感悟人物
形象。“感受古诗中蕴含的丰厚文化”作为本课 的教学难点,不能仅让学生读读古诗名句就
了事,而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充分的品析古诗名句,交流搜 集古诗名句的故事,切实把目
标落到实处。

附1预习单
9.推敲
一、生词读写,我能行
1.我能读正确。
皎洁 妥帖 簇拥 避让 和尚
斟酌 莽撞 推敲 毛驴 宽恕

75


2.我能写美观。(先描红课后生字,再仿写,注意对比字的间架结构)

订正栏

二.词语理解,办法多。
1. 联系上下文我理解了:



2. 查字典我理解了:

三、 查找资料,我知道。
1.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你有针对性地搜集了哪些有关贾岛和韩愈的资料,请
简要写在下面:


2. 搜集关于“古诗名句以及相关的故事”。(注:百度搜索“炼字的故事”即可)


四、朗读课文,有感悟。
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 :贾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简要说说你读后的
感悟。

(滕州市书院小学:马洪涛)


10 嫦娥奔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奔”,并理解“奔”在这篇课文中读“一声”的含
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并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课文所描

76


绘的情境,概括文意,复述课文。
3.结合课文中描写的场景,理解叠词在文中的作用,并积累AABB ABAB形式的这两类
词语.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接济” 、“周旋”等词在
课文中 的意思。初步了解反衬的写作手法,通过对逢蒙的认识,感受到嫦娥的优秀品质,学
习她心地善良、为民 造福的品质,从而感受课文的意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凭借课文具体 的语言材料,借助工具书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语在课文中
的意思,感受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 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2.结合课文中描写的场景,理解叠词在文中的作用,并积累AABB ABAB形式的这两类
词语
难点:初步了解反衬的写作手法,通过对逢蒙的认识,感受到嫦娥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赏“月”吟诗,激情导入
1.投影出示富于色彩感的《月之图》。
2.出示有关月亮的诗词句,让学生填空背诵。
3.月明星稀的中秋夜是多么迷人!关于这天 的月亮,还有一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呢!
那就是——《嫦娥奔月》。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解题,强化多音字“奔”:奔——奔向,在这里读“bēn”。
(二)借助预习单一、二项学习任务,检查预习情况。
1. 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77


逢蒙 贪婪 接济 百宝匣 树影婆娑
周旋 疾步 凝望 企 盼 翻箱倒柜
A重点纠正匣xiá、逢 páng蒙的读音。
B结合图片《月之图》理解树影婆娑的意思。
C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词语读出感情。
2.检查读课文情况:指名读。
老师提出要求:认真倾听的同时,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师相机指导,做到正确、
流利。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感受嫦娥的美
1.从图引入,初读第六小节,感受嫦娥奔月场景美。
(1)(课件出示文中奔月图)欣赏,请大家认真仔细的观察,然后用文中的词语说一段
话。
(2)说的真棒,那么像这种飘飘悠悠、碧蓝碧蓝【AABB ABAB】的词语,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呢?生汇报,教师适时评价。我们学习语文就应该注意积累,认真观察,并且不
仅学会积 累,还要学会运用!
(3)那么课文中对于这两个词语是怎样运用的呢?请你们快速的默读课文,标划出相关
段落。
(4)出示投影。请生读。同学们听了她的读,再结合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景美 飘飘悠悠 碧蓝碧蓝)
(5)置换法:出示含有“飘飘悠悠——飘悠 、碧蓝碧蓝——碧蓝”不同的两个句式,对
比读相关语句。总结出使用叠词更形象的写出了嫦娥升天时的 姿态美,与夜空的场景美,从而
衬托出了嫦娥的心灵美.
(6)带着对词语的理解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第六小节.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词语:教育学生,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五)复习回顾
1.听写课后生字词语。

78


2.小组内改评.对于出错频率较多的词语,结合理解词语意思,重点全班指导.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六)精读感悟,感受嫦娥的美
1. 精读4-8自然段,感受嫦娥的心地之美.
如此美的画面,如此美的文字,“嫦娥奔月”仅仅是这些美 吗?画中的主人公嫦娥又给
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8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符 号,标出文中描
写嫦娥的相关句子,仔细读一读这些句子,想想嫦娥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并在书的空 白
处写下你的读书感悟,留下你思考的足迹。
(1)生默读思考,师巡视指导.
(2)请生汇报有关描写嫦娥的相关语句,教师根据汇报适时出示幻灯课件。
【汇报一】幻灯 出示: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
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
(引导孩子抓住重点词语“美丽善良”“接济”谈体会)
A抓住“接济”一词请生展开想象, 分小组讨论交流嫦娥是怎样接济乡亲们的,从而进
一步感受到她的善良。
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种给予物质上的具体援助就叫(接济)。
B指导有感情朗读。师板书(美丽善良)
【汇报二】幻灯出示: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 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
于是,她便机智地与逢蒙周旋……眼看就要搜到百宝匣了,嫦娥疾步 向前,取出仙药,一口
吞了下去。
师:这里面出现了一个叫逢蒙的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还 有哪些词语能体会到逢蒙的
奸诈贪婪? 师板书(奸诈贪婪)
A抓住“假装生病”“迫不及待”“威逼”“翻箱倒柜”等词体会逢蒙的奸诈贪婪。
B 从这些词语中,难道你仅仅看到了逢蒙的奸诈贪婪?那还能体会到嫦娥的什么?体会
出嫦娥的(勇敢机智 有勇有谋)
C这些的写作手法叫做反衬。 板书:(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的次要形象,从
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D抓住“周旋”一词创设情景,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出嫦娥的优秀品质。出示幻灯:
a在逢蒙苦苦哀求她时,嫦娥会怎样? 从这里你能看出嫦娥是怎样的人?
b在逢蒙拿出宝剑威逼她时,嫦娥会怎样?从这里你能看出嫦娥是怎样的人?

79


采访扮演嫦娥者:你为什么要与逢蒙周旋呢?(生说)
师:从这里你能看出嫦娥的什么?
生答(聪明、机智、勇敢 舍己为民 为民造福)
师板书(为民造福)
【汇报三】幻灯出示:啊!妻子正站在一棵桂树旁深情地凝望着自己呢。
指名读,谈感受
(与后弈的感情深厚,情感真挚)
2.说话练习,整合嫦娥形象。
读到这儿,你能说说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吗?请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
一说。
3.共同纪念嫦娥,再次感受嫦娥形象。( 品读课文第8小节)
乡亲们那么想念嫦娥,让我 们一起看看乡亲们是怎样来纪念嫦娥的吧,请大家一起来读
一下最后一个自然段。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七)归纳总结 指导复述
1.哦, 现在我们终于知道:原来过中秋节是为了纪念嫦娥的呀!通过对故事中人物的分
析,分别知道了他们的性 格特点。也已经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但是学习神话故事的另一
个重要目标就是把这神话故事讲给更多 的人听。下面请看大屏幕:
2.指导复述:(幻灯)复述故事要求:
A.文脉清晰:抓住故事的起因、 经过、 结果。
B.抓主舍次:抓住能反映人物特点的词语、句子、情节进行复述,次要的内容可以舍
弃。
C.尽量做到声情并茂。
注意:如果能做到这些会被评为★★★★★故事大王。
3.同位练习复述。
4.指名复述。
5.评出故事大王
(八)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有关《嫦娥奔月》的故事有许多版本,并且咱们国家还有许多有趣的神话故事。
1.课下搜集其它版本的《嫦娥奔月》故事,或者阅读你感兴趣的神话故事,并把它讲

80


给你的好朋友听。。
2.学习文中的反衬手法,练写一个小片段。
六、板书设计
9 嫦娥奔月

景美 飘飘悠悠 碧蓝碧蓝
人美 美丽善良 为民造福
反衬
逢蒙 奸诈贪婪
七、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1.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 阅读,进而“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
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这节课重点抛出“嫦娥 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让学生默读课文,通过自己品读、小组合作、创设情景等得出嫦娥具有美丽善 良、为民造福
这样优秀品质的结论。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让给了学生,老师成为了穿针引线的人。 2.第六自然段的场景描写,同样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不仅里面有需要掌握的叠词,同
时渲染的氛围 让整篇课文的意境非常美。因此第一课时重点放在了此环节,把学生的兴趣充
分调动起来后,余下的环节 更是节节顺利。
3.反衬手法的渗透,不仅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掌握了习作技巧,同时通过情景的创设、
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采访的引导,使课堂气氛活跃而高效,学生们更深刻的感受到逢蒙的奸
诈贪 婪,嫦娥的美丽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不足之处:反衬写作手法指点欠到位。
教学建议: 在品读第六自然段时,配合意境播放音乐,更能体现升天的情景,把课文的
意境更淋漓尽致的渲染,从而 让学生对AABB ABAB词语的奥妙有更深刻的体会。
附五上10《嫦娥奔月》预习单
1.生字练习。用钢笔认真书写课后第二题。并做到读写正确。
2.读书练习。
本课共( )个自然段。课文:我默读了( )遍,朗诵了( )遍。 朗诵情况
对应评价:流利有感情( );非常流利( );流利( );正确( )
我所不理解的词语有﹍﹍﹍﹍﹍﹍﹍联系课文内容尝试理解所得﹍﹍﹍﹍﹍﹍﹍﹍﹍

81


﹍﹍﹍﹍﹍﹍﹍﹍﹍﹍﹍﹍﹍﹍﹍﹍﹍﹍﹍﹍﹍﹍﹍﹍﹍﹍﹍﹍﹍
3.走进课文。
我知道课文主要讲了
--------------------- ----------------------------------------------

----------------------------------------- ------------------------------------
---------- -------------

读课文后我的感受是
---------------------------- -----------------------------------------

---------------------------------------------- ------------------------------
---------------- -------
(枣庄市市中区中兴小学:黄崇杰)


12 伊索寓言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理解,推想文中“惊 慌失措”
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寓言的特点,通过了解故事,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3. 能正确 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抓住“谎”等重点字词,理
解三则寓言中包含的意思;
4.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并能对“狐狸”“牧童”“蝉”做
出相应评 价。选一两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朗读中,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三则寓言中包含的意思。
难点:在理解寓言故事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三、教学准备
学生:1.课前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82


2.完成预习单。
教师: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导入:这节课我们要读的课文是《伊索寓言》,课文中有哪三个小故事?
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羊、蝉和狐狸
这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内容,用一句话简单概括。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三个故事中骗人的语句。
出示:
“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狼来了,狼来了!”
“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
⑴指名读这三句话,评价。
⑵比较一下,三句话的意思不一样,但是有相通的地方。
(骗人的撒谎的)分别骗谁呢?
⑶板书:说谎。
3.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学习任务。
(1)出示生字词语(课件: 狐狸 葡萄 垂下 成熟 白费劲 无能为力 惊慌失措 圈套 赞
叹) 指名检查,注意把握能否读正确。(重点突出学生读错的字音,结合字形、组词引导学
生识记生字。)
(2)出示学生书写生字练习,纠正错字,有重点地检测“馋、酸、慌、粪、戒”这几
个字的结 构及点画的书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各部件的位置,教会学生学会观察,从而把
字写的匀称大方) < br>(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解读诗歌,重点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读错的地方纠正;
不读流利 的集体齐读。(注意二类字的识读)
4.再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写了什么。

83


(1)这篇课文写了几个寓言?(3个寓言)请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每 一个寓言讲了
什么内容?(《狐狸和葡萄》讲狐狸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
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叫“狼来了”欺骗村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有去帮助他。《蝉
和 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赞美蝉的歌声美妙,但蝉看穿了狐狸的诡计,没有上当。)
(2)指几名学生读课文,相互讨论,提出不懂得词句,交流理解。
(3)再次默读课文。
环节二、深度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二)精读感悟,走进《狐狸和葡萄》
《狐狸和葡萄》讲狐狸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讽刺那些无能为力,
做不成事,却偏 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的人。
1.品读《狐狸和葡萄》。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 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
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
(2)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3)“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狐狸没有够到葡萄 神
情很沮丧、无望)
(4)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 望”的情况下,
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边走边回过头)
(5)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 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
吃?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 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
段话?
2.深入理解《狐狸和葡萄》的寓意。
(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个寓言讲了什么内容,那同学们能告诉老师,这个故事
的深刻寓意又是什么 呢?(通过狐狸这个动物形象对那些“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反而找出
各种借口自我解嘲的人的尖刻讽喻 )
(2)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呢?(学生交流)
3.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景,指导学生体会狐狸的心理参与表演。
(2)有层次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

84


交流:这一环节主要是加深学生对《狐狸和葡萄》这个故事的深刻理解, 只有让学生真
正的参与到这个故事中来,成为这个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解故事的深刻内涵,运用的更加得体。

第二课时
复习回顾
听写 “狐狸 葡萄 垂下 成熟 白费劲 无能为力 惊慌失措 圈套 赞叹”等词语并矫正。
环节二、深度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走进《牧童和狼》
1.那个放羊的孩子,为什么要撒谎呢?
自由朗读课文,找到具体的词句,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来交流。
2.交流:《狼来了》
⑴《狼来了》
抓:“好几次”“惊慌失措”“不禁哈哈大笑”
板书:恶作剧
⑵有时恶作剧会给 他人带来伤害,有时也会伤害到自己,所以我们还是不要去做。后来,
狼真的来了,齐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
①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村民们闻讯赶来,哪里有什么狼!牧童看到他
们惊慌失措的样子,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②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读一读,体会 牧童两次“大叫”的不同情感。(从两次“慌”中体会到牧童和村民的态
度的不同,更好地掌握寓言的情 节。)
指名谈体会,并感情朗读。
⑶深入理解《牧童和狼》的寓意
通过学习, 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那同学们能告诉老师,这个故事的深
刻寓意又是什么呢?(告诫我们 ,做人要诚实。)
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有这 样
的人,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做人要诚实,不要骗别人,骗人的后果是失去诚信,别人以
后 也不会帮助我们了)

85


生齐读: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四)精读感悟,走进《蝉和狐狸》
1.品读《蝉和狐狸》,了解寓意。
同学们还 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想想《狐狸和
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 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相似的是狐狸为
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 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
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 没有上当。)
(1)学习交流:《狐狸和蝉》
①狐狸为什么骗人?
抓“圈套”什么叫圈套?他的圈套是什么?
②出示齐读:
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 叹道:“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
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
抓“故意”,怎么读?
③蝉上当了没有?
齐读:蝉察觉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
蝉对狐狸说 :“朋友,要是你以为我会下来,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
着蝉的翅膀,我对你就怀 有戒心了。”
抓“其中有诈”“摘下一片树叶”“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戒心”可以看< br>出——蝉真是个聪明人。
④齐读: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⑤听过《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为什么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
A.读第三、四自然段, 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抓住关键词语:“察觉……有诈”
“摘下……扔下来”,说明蝉在狐狸的“ 赞叹”下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 抓
关键词语: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说明狐狸 露出了真面目,也充分显示了蝉的智
慧。
B.假如乌鸦遇到了蝉,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2.深入理解《蝉和狐狸》的寓意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那同 学们能告诉老师,这个故事
的深刻寓意又是什么呢?(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花言巧语)

86


(2)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 道了什么?(有
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要像蝉那样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花言巧语)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回归整体,积累拓展
1.同学 们,我们了解了谎言背后的心里,有的谎言是为了安慰自己,有的谎言是因为
无聊,是为了恶作剧,有的 谎言背后隐藏着阴谋和圈套。让我们默读课文,比较这三篇课文,
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齐读三句话:
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3.小练笔:寓意是紧密联系故事,从故事中 精心提炼出来的。这三个故事,你能用你
的理解提炼出新的寓意吗?动手写出来。
4.布置作业
⑴选择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出示要求:要紧扣寓言故事情 节,不
要节外生枝。注意运用文中的词句,可以给予适当的渲染,增强口语化。讲故事时恰当
运用体态语言,可以增强感染力。
⑵推荐书籍:
运用抓故事与寓意联系的方法,拓展读《 伊索寓言》,敢于挑战,尝试个性化理解寓言
故事。我们不仅仅要读这些故事,更要从这些故事中收到启 发,理解其深层内涵,品味其真
善美。同时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其他寓言,选择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大 家听。
六、板书设计
12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 无能为力 自我解嘲
《牧童和狼》 一贯说谎 没人相信
《蝉和狐狸》 从别人灾难中吸取教训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在本课中,让学生表演这些成语故事,真正 的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上来,让学
生能够真正的成为文本的一个角色,激发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课 堂氛围一直很活跃,
也达到了语文学习应该激发学生兴趣的要求。

87


不足之处:课堂上阅读课文的时间有些减少,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压缩了一
些 学习知识的时间,只能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更多的品读课文,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感情、
语言。
教学建议: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作为教师应该想办法激
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不能再沿用老方法,教师讲学生记,课堂是老师的,更是学生的,将课
堂还给他们非常重要。同时, 也应考虑到班级所有成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要根据
他们来设计教学过程,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附《伊索寓言》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2.摘抄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并读一读。比如:
狐狸 葡萄 垂下 成熟 白费劲 无能为力 惊慌失措 圈套 赞叹

3.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那几个故事?哪个故事
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想一想,还可以和同学交流。

( 薛城区北临城小学:褚明)


习作 3
一、教学目标
1.组织秋游活动,可以和家人、同学一起走到大自然中去,从一片叶、一簇叶、一株树,

88


去观察秋天的树叶。搜集喜欢的落叶深入、细致地观察树叶的变化,并展 开想象,发现秋天
树叶的美。
2.围绕自己观察的主要感受,按照一定顺序,具体、生动地写 下自己的观察所见、所感,
与同学交流。
3.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可以采用配画、粘贴树叶 、配照片等形式展示自己的习作作品,
完成本期班级壁报《秋天的树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深入、细致地观察树叶的变化,并展开想象,发现秋天树叶的美。
2.围绕自己观察的主要感受,按照一定顺序,具体、生动地写下自己的观察所得。
难点:展 开想象,发现秋天树叶的美,并围绕自己观察的主要感受,按照一定顺序,具
体、生动地写下自己的观察 所得。
三、教学准备
学生:(见附件1)
教师:重点参与一个学习小组的观察 活动,并及时发现问题参与指导,并将此指导推进
到其他学习小组。
搜集相关素材:不同颜色、形状的树叶的照片;学生观察活动情况的照片。制作课件。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作前指导——观察体验,激活愿望
(一)在回味中亲近。
1.唤醒回忆。(播放音乐《秋日的私语》)
(1)师描述:前天,我们去秋游,感受到了浓 浓的秋天的气息,特别是与秋天的树叶进
行了亲密的接触。那么,你眼中秋天的树叶是什么样的呢?
出示教师整理的学生采集的多种形状的树叶,欣赏。
再出示多种颜色的树叶,欣赏。
谁能秋天的树叶给你留下的最突出的印象?可以是几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两句话。
(请学生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简要谈一谈真实的感受)
(2)老师眼中秋天的树叶是什么样的呢?(教师也谈一谈,与学生真诚交流。)

89


(3)古代诗人眼中秋天的树叶又是什么样的呢?出示学生汇报搜集的古 诗,在诗人眼中,
秋天的落叶主要有哪些值得吟诵之处?(小组交流总结,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是如何发 现落
叶之美——从外形到情感的寄予)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晋•陶渊明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李白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唐•王维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唐•白居易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唐•王昌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
露染霜干片片轻,斜阳照处转烘明。——唐•吴融
2.小结。
“只有一枝梧叶,不 知多少秋声。”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树叶把秋天装扮得如诗如画,今
天我们再一次走进秋叶的世界,去感 受它的美。
(二)在发现中体验。
1.展示分享。
同学们都做有心人,不仅搜集 了许多树叶,而且不少同学回去还进行了加工,制成了书
签,绘成了“树叶画”,给大家展示一下吧。( 分组展示,也可以到别的组去看)
2.引导细致观察:从不同的形状,你能够产生哪些有趣想象? < br>看到颜色的变化,让你想到些什么?想到无数片树叶变黄落下,成为
泥土中的一份子,你有有何感 慨?
联想一片树叶的“一生”历程,你有何体会?
4.启发回忆。
(1)我们刚 刚观察的是一片树叶。一簇树叶,一株树叶,满山树叶,又是怎样的情景?
(指导学生习作时可以由点到 面,或由面到点,既写单片的树叶,又写整体的树叶。)
(2)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风中的 树叶是怎样的姿态呢?(引导学生回忆想象
在枝头颤抖的树叶、在空中飘舞的树叶的姿态,以及它们发出 的声音,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
独特感受。)
(3)提示学生还可以写写雨中的秋叶等等。

90


5.提炼中心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学们 只要仔细观察,就一定会发现秋叶的不同特点,发
现秋叶的细微差别,就会有一份收获,有一份惊喜,笔 下的秋叶一定会栩栩如生。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写出你对落叶的情怀、感想,你怎样写?(可以由一个词到一句话)
交流并 打开思路:教师及时点拨,对写出自己真实感受和富有个性的想象给予赞扬,鼓
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
6.构思结构
围绕这句话或这个词,联系你课前读过的文章,请你选择可以写的内容,并注意 安排顺
序,想想分几个自然段,分别把主要内容概括出来。(拟写小提纲)
交流并打开思路: 教师及时点拨,对于选择的内容和习作顺序、文章结构等鼓励学生有
创意的表达。
第二课时
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四)在表达中成长。
1.我们以“秋 天的树叶”(也可以自主拟题)写一篇习作。你打算拟一个什么题目呢?
(请部分学生把拟定的题目写在 黑板上,供大家欣赏。)写在黑板上的题目有:《落叶的旅行》
《秋天的“鬼精灵”》《秋叶抒怀》《秋 叶赋》《霜叶红于二月花》《小树叶的秋天舞会》《漫天
红叶》《百变秋叶》《秋天的“信件”》……
2.下笔成文。下面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来描绘眼中的秋天的树叶吧。学生习作,教师
巡视个别 指导。
环节三、作后展评——展示作品,评改提高
(五)评讲作文
1.自改:每一位同学都把自己的作文出声朗读修改,自己评议修改。
(1)文通字顺。注意修改字词使用是否正确,标点符号是否正确。
(2)想一想自己是围绕 哪句话或者哪一段来写的,全文有没有把自己要表达的主要内
容表达清楚。需要添加或者删除的内容要修 改。
(3)哪几处语言生动、具体,哪里还可以再修改。注意运用学过的优美词句。
2.集体评改。
(1)出示一位同学的全文,请他先介绍自己是围绕哪句话或者哪一段来写的 ,然后读
给大家听,看全文有没有把自己要表达的主要内容表达清楚。有没有需要添加或者删除的内
91


容要修改。
(2)出示学生片段,听听哪几处语言生动、具体,哪里还可以运用学过的优美词句再
修改。
3.再次自我修改完善。
4.誊抄,加工作品。
认真誊抄,可以采用配画、粘贴树 叶、配照片等形式展示自己的习作作品,张贴在本期
班级壁报《秋天的树叶》。
六、板书设计
秋天的树叶
外形:
静态:
动态:风中、雨中等
中心:
构思:
七、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把观察树叶在学生原有观察基础上,提升为发现美、发现内涵美的观察训练。在学生
观察的基础上 ,采用学过的课文、古诗作为引导,提升学生发现、体悟美的能力,丰富情感
认知。
2.把围 绕中心按照一定顺序表达清楚,作为语言运用的训练重点。借助阅读教学中课文
引导学生自主吸收写法, 明确围绕中心句、中心段来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借助欣赏古诗、
课文帮扶学生提炼中心词句,选择内容 拟写提纲,这些训练对于高年级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很有必要。
3.有目的的评改,进一步提 升运用语言的能力。从想一想自己是围绕哪句话或者哪一段
来写的,全文有没有把自己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表达清楚,需要添加或者删除的内容要修改;
哪几处语言生动、具体,哪里还可以再修改,注意运用学过 的优美词句等处着力,努力推进
学生评改提升。
不足之处:现在的学生缺少很多生活知识和自 然知识。对植物的树叶了解的很少。另外,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去观察风中的树叶,雨中的树叶 ,雪中的树叶以及满山的树叶
等,使学生的内心体验不够丰富。

92

< p>
教学建议:观察体验活动的开展效果,决定学生成文的质量,要予以重视;写作方法的
指导 与运用要和学生实际结合好,并借助形象可感的语言片段让学生明白并尝试使用。
附件1 学生作前准备:
1.找出三(上)《做一篇美的叶子》《北大荒的秋天》四(上)《秋天》等课文朗读 ,体
会作者围绕哪句话来写,描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写具体的,哪些优美语言值得学习使用?
2.和家人或与同学结成学习小组,到大自然中观察秋天的树叶,注意从一片叶、一簇叶、
一株树,去 观察。搜集喜欢的落叶,和同学一起深入、细致地观察树叶颜色、形状的变化、
特点,并展开想象,发现 秋天树叶的美。
3.记录观察所得:
(1)以日记的形式。围绕自己的主要观察所感写一则日记。
(2)填写表格。
搜集多种形状(可以粘贴或者语言描述)
搜集多种颜色(语言描述)并弄清变化的原因
搜集有关秋天树叶的古诗、诗歌,摘抄自己的喜
欢的片段
展开想象,发现的秋天树叶的美,用简洁的语言
写出来。
还值得记录的点滴


13 在大海中永生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结合语境理解“爱戴、呜咽、波翻浪涌”重点词语,并能用“爱
戴”“奔腾不息”造句。朗读课文,背诵 课文。
2.抓住“伟人”这一词语整体感知文章的记叙顺序,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
3.在 朗读中,理解“低低地缓缓地、伴着、盘旋、呜咽”等语言蕴含的情感,感知排
比、移情等表达手法在文 中的表达效果,体会邓小平爷爷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及丰
功伟绩,感受人民对邓小平爷爷的爱戴 、缅怀之情。
4.通过文章阅读、查阅资料,了解邓小平这位伟人,激发对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人的< br>爱戴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93





重难点:在朗读中,理解“低低地缓缓地、伴着、盘旋、呜咽”等 语言蕴含的情感,感
知排比、移情等表达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体会邓小平爷爷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 尚情怀
及丰功伟绩,感受人民对邓小平爷爷的爱戴、缅怀之情。
三、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作业。
教师:预习单、阅读材料、每生一张“课堂练习”、 PPT课件(小提琴曲《当我遇见你》
MP3)。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
(二)检查字词学习。
1.出示生字,指名读正确。
2.出示词组“辽阔的大海 、无垠的大海 、水天一色、波翻浪涌 、奔腾不息 、永不
停息”,学生练读
(1)“垠”和“息”这两这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2)学生交流:读这几个词语时,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3.再出示词语,边读边想画面,读了这两组词语,想到了什么?
衷心爱戴 低低地缓缓地 呜咽 痛悼 最后篇章
崭新历史 震撼人心的声音 属于中国 属于全世界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抓“伟人”整体感知文章思想感情。
(1)文章中把邓小平爷爷称为“伟人”,透过这个词语你能感受到什么?(不凡、伟大)
(2)这是一位怎样的“伟人”,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你能找出来吗?
出示“一位以自己的一 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透过这句话,你对邓
小平爷爷会多一些怎样的了解?(结合课 前资料阅读谈一谈,感知“一生”和“崭新历史”)
读出大家的理解。
(3)继续出示“一位 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
成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篇章”这里“最后 一个篇章”指什么?(结合学生交流介绍邓爷爷临
终前,再三叮嘱,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 入大海———这就是把自己的全部毫
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的邓小平爷爷,也是他留给党和人民的一份 珍贵遗产,从而理解“完
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读出大家的理解。
(4)今天,这位伟人离我们而去,对于这样一位伟人,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

94


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我们对他的情感,对于他的离去,文中也用 了一句话集中抒发
——你能找出来吗?(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我们衷心爱戴的邓小平 爷爷
在大海中永生)
透过这句话,你能读懂祖国人民对邓小平爷爷怀着怎样的情感吗?(爱戴 、缅怀)读出
这种情感。
“爱戴”怎样理解?和“热爱”“爱着”有什么区别?(体会感情色 彩的不同,并造句
体会)那么“衷心爱戴”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读出你的体会。
2. 理清文章脉络,尝试分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
1
默读课文,汇报交流。板书: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 ○
②尝试分段。交流分段结果。
③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这种“痛悼离去、衷心爱戴”的情感,作者是怎样通过这几个场景表现出来的呢?
(四)感受“沉痛不舍”
1.1997年3月2日,银色专机将带着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飞向大 海,默读课文第一段,
体会字里行间表达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哪些语句感动了你?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2.交流:品析“一架银色的专机离开……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祖国辽阔的大海”
这句 话中哪些词语用的特别?(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和寻常相比,特别在哪里?
今天,这个特别的时刻, 飞机这样“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又是在表达什么?
满怀这种“不舍、沉痛”之情是飞机吗?是谁?还有谁?还有谁?
在这里,作者没有直接抒发 不舍之情,而是借助描写飞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以
景衬出满怀的不舍。
读出这用情感。再引读本段的下面两句。
3.背诵这部分课文。
(五)书写生字,并指导“疆”“港”中易错的笔画、笔顺。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
检查背诵第一自然段。导入新课。
(二)精读第二、三、四自然段,感受“丰功伟绩”

95


1.感知“移情”的写法
借助描写飞机抒发祖国人 民不舍之情,这种写法在第二段中再次使用。默读第二段,
你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情感,作者是怎样表现得 这种情感?
交流:
(1)“呜咽”是什么意思?(低声地哭泣)大海真的会呜咽吗?
“痛悼”是什么意思?(沉痛地悼念)寒风和浪花真的知道痛悼吗?
从这句话中你读 出了是谁在呜咽、是谁在痛悼?祖国人民此时的情感借助大海、寒风、
浪花来抒发,这就是“移情”的写 法,是语言的内涵丰富起来,文章情境浓重起来。我们一
起朗读这句话。
(2)这段话中有一 个“伴”字,有人认为这句话中根据语意应该用“拌”才对,读
读这句话,说说你的理解。(引导学生理 解“伴”是陪伴的意思,表示鲜花永远陪伴着邓小
平爷爷的骨灰的意思,更表示我们永远的缅怀陪伴着邓 小平爷爷)带着对“伴”字的理解,
再读课文。
2.体会排比抒情。
(1)骨灰撒入大海,浪花带走了骨灰,引读第三段。
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用简短的话概括应该说。交流后填写
也许,浪花会把骨灰送往 、 、 、 ,邓
小平爷爷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2)从“也许”看出这部分是人们的联想,读 一读,想一想:“万里海疆”、“澳门、香
港”、“宝岛台湾”、“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为什么联 想骨灰会送往这些地方?这里的省
略号又在省略着什么呢?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说出理由。(感受丰功伟绩 )
结合你对邓小平爷爷的了解,也能仿照着句式写一句吗?
(3)一句话可以表达清楚的意 思,作者用了一大段话,而且还有许多重复的用词。这
是为什么呢?默读这一段,作者在表达什么意思, 他采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默
读后交流讨论)
交流:认识排比的写法,理解可以引起我们更多的联想展开,可以更强烈的抒发赞颂之
情。 < br>同学们,作者连用了四个排比句讴歌了邓小平爷爷一生的不朽功绩,酣畅淋漓地抒发
了我们对他的 深深怀念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值得我们以后作文时借鉴、运用。师生接读:

96


①学生齐读每一句的开头“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教师接读余下
的 部分。
②师生交换:教师读每一句的开头“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学生
一 起接读(鼓励学生看着板书尝试背诵)余下的部分至第四自然段。
4.练习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三)精读第五、六、七自然段,抒发“爱戴”之情。
1.飞机盘旋着向大海告别,引读第五、六段。
2.让学生谈谈对“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 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话的理
解。然后教师小结:邓小平爷爷是把中国人民当成了自己的衣食父母。 做为一位伟人,一位
享誉中外的伟人,视人民为自己的父母,像爱父母一样深情地爱着我们的祖国,爱着 人民。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理解,再读这句话。
3.同学们 ,这样的一位老人,会离开我们吗?是什么“永生”?(丰功伟绩、精神、
爱)齐读最后一段。板书:永 生
4.默读课文。 边读边想:在这几段中,有没有与课文前三段中相同的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发现:
(1) “仿佛听到了”和“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是相同的写法,都 是作者把自己要
说的话,移情于文中的物体说出来。
(2) “与大海同在,与……”和“也 许,奔腾不息的浪花”是相同的,都是用排比的
方法,强调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齐读最后两段,让邓小平爷爷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一)回归整体,感悟升华
1.总结全文,回归主题(学生配乐朗诵全文)。
同学们,作者巧妙运用了拟人、排比、移情 的手法,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用诗一样的
语言,如泣如诉地写出了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也表达了对 邓小平爷爷的深切怀念之情。
他走了,走得那么安详,那么宁静。他走了,但是,山不会忘记他的思想、 他的精神,江河
不会忘记他的英名、他的风范,人民更不会忘记他的丰功、他的伟绩。他真的走了吗?不 !
敬爱的邓小平爷爷只是去了趟大海,并且会在……(渐起背景音乐大提琴曲《当我遇见你》。
同时教师手指板书上的课题,引领学生接读课题,通读全文。)
2.自由练读全文,尝试背诵。进一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方法。

97


3.拓展作业。
请任选一题完成:
①读一本与邓小 平爷爷有关的书籍。《邓小平的故事》、《我的父亲邓小平》及《在大
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 记》(这是一篇通讯,作者何平。本课就是自这篇文章节
选来的)等。并写下读后感。
②以“邓爷爷,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习作(适当运用拟人,移情,排比的抒情
方法)。
③向你的爸爸、妈妈、同学或朋友讲一个邓小平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13 在大海中永生
(邓小平爷爷)
飞向大海 低低缓缓
撒向大海 呜咽 痛悼 伴着
告别大海 永生
七、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把感受情感和学习写法结合并进,让语文课更加扎实。教学过程中,注重以 读促悟,
以情促读,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文章中对邓小平爷爷的赞颂、爱戴、痛悼之情。品析作者运用的语言的特殊之处,感知“移情、排比”等修辞方法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2、以两句话带动学 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把握。从“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
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 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篇章”这句话感知了文章主要内
容;从“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我 们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在大海中永生”
这句话领会了文章的情感主旨。
不足之处:
1.背诵这一教学目标完成得不够好,部分学生没有做到当堂会背。
教学建议:
2 .农村学生由于家里没有互联网,在查找邓小平生平资料方面有局限性。应由教师在
课前收集整理后,发 给学生。
3.注重以学定教。要根据上课前检查预习卡时所了解的学情,调整确定课堂上需要重
点突出的字、词、句、段,不必拘泥于本教案流程。
附1:《在大海中永生》预习单

98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同位互查检测预习效果。
一、自学生字词语。
练习书写生字。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并识记字形能够默写。

摘抄新鲜词语:

二、读懂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力求读正确,读流利。(同位互查,读不好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默 读课文,按照课文记叙的顺序思考文章可以划分为几部分,尝试给课文划分段落,
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 容,在课文中表标记,写一写。
3.阅读推荐资料,或者自己查询,了解邓小平爷爷,并理解“伟人”这个词语的意思。
4.从课文中选择一句可以集中概括评价邓小平爷爷的话摘抄下来。


附件2 阅读材料: 光辉的一生
邓小平(1904.8.22――1997.02.19)的一生是辉煌的。
开国元勋——“刘邓大军”:
1947年,邓小平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同刘伯承率晋冀 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
别山地区。此后与刘伯承发起宛东战役,襄樊战役,指挥淮海战役,为党中 央一系列重大战
略决策的实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 民
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一切职务,但 是他坚强地度过
了这一艰难时期。
新一代国家领导人——“改革开放”:
1978 年12月主持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 时期,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 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所倡导的
“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让中国富了起来,让香港 、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
让中国迈入世界强国之林。
邓小平爷爷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

99


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经典语录:
“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要敢说真话,反对说假话 ,不务
虚名,多做实事;要公私分明,不拿原则换人情;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发展才是硬道理。”
“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

(滕州市西岗镇位庄小学 赵曰淼)



14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 “探望、姹紫嫣红、染红、欣赏”等词语表达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 的脉络,简要概括课文内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品
析“栽花赏花”和“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体 会父子之间的爱。
4.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理解信中两处“美好的东西”的不同含义;通过角色 转换、
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含义,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5.回忆书信格式,根据父亲来信的内容,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析“栽花赏花”和“写信教子”两件生活 小事,体
会父子之间的爱;理解信中两处“美好的东西”分别指什么,培养语文合作学习能力。
难点:通过角色转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
话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按照学过的预习方法提前预习好课文。。(见附件)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单,了解学情。

100

彩色的翅膀-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济宁人事网-北大方正软件


邮政局电话-通报批评范文


图索网-惠州学院招生网


春节怎么过-奉献演讲稿


我是一棵树作文-团日活动方案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军训简报


38妇女节手抄报-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