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教材分析

玛丽莲梦兔
654次浏览
2020年10月19日 17:5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卡尔加里大学-燕山大学教务在线

2020年10月19日发(作者:常彬)


西师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教材分析

数学·一年级(上)教材分析
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 全册教材说明 第二部分、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 全册教材说明
一、教学内容
全册教材共6个单元,3个实践活动,按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
领域整理了一个表(见教参P2)
数与代数有3个单元, 包括:第一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第三单元10~20各数的认识;第
四单元20以内的进位 加法和退位减数。三个单元从页码看占全书128页中的108页。从教学时间看占60
课时中的45课 。由此可见:
1、数与代数在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作了较大改革。
(1)重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2)淡化过分“形式化”和记忆要求,注视情境体验,过程方法;
(3)注重自主活动,培养发现规律,探求模式(实际——数学——实际解释)的能力;
(4)注重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5)降低计算难度和速度的要求、重视口 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
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空间与图 形有:二、分类、认识物体,结合简单的初步的分类,感受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
球体,内容少只 有8页,时间少,只用4课时。

2、将以往的“几何”拓广为“空间与图形”
(1)按照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图形与证明四条线索展开。
(2)充分利 用儿童的生活动经验、结合物体的颜色、形状、用途进行分类,结合分类辨认物体(长
方体、正方体、圆 柱和球)。
(3)通过实践活动,增强直观体验,认识基本图形。并强调长度等量的实际意义,强调测量过程。
(4)加强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的直接感知,发展空间观念。
(5)注重内容的相互渗透、逐步深入、螺旋上升、循序渐进。
统计与概率是课标的新增内容 ,第一册只安排了象形统计图初步感受一下统计,教材只有4页,时
间只有2课时。

3、使学生初步经历统计的过程,体验统计的优越,感受统计的方法。
(1)本册让学生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表。


(2)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 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知道从报刊、杂志、电视等中获取信息;
(3)根据统计需要,选择适当方法(计数、测量、实验)收集数据;
(4)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问题,并与同伴交流;
(5)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 事实、用根据说话的态度,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实践与综合应用在第一学段称为实践活动 。本套教材每册一般安排的三个实践活动。本册有快乐的
一天、环保小护士、小小统计员。

4、实践活动是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在知识与技能领域设置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的机会。
(1)有助于改变传统学习造成学生“强于基础、弱于应用;强于答卷、弱于 动手;强于考试,弱于创
造”的局面。
(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成为必须的学习内容,直接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切实感受调查分析、预测推理、检验论证等数学过程与方法。
(4)从小接触数学内容的现实性、问题性、综合性和探索性。
(5)体验实践活动的基本过 程(四步)“生活情境,发现问题——动手实践,观察研究——得出结论,
解释论证——表达陈述,汇报 交流”。

二、教学目标
《纲要》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细
化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四个方面。要让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让学生获的必
要的知识与技能,在知识与技能中“思考数学”。更重 要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认识身边的人和事,用数学眼
光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学会进行“数学思放”。发 展学生的理性认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
数学情感、教学态度,建立自信心等。因此,必须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数学思放、解决问题、情感与态
度”列为教学目标。具体内容见教参P3~P5 。
1、知识与技能
在第一册主要是初步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正确并逐步达到熟练进行 10以内,20以内加减法计算;
直观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直观认识象形统计图、表。
(1)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
(2)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
(3)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还包括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
(经验的、不那么严格的、可错的) ;
(4)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学习知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
2、数学思考
它应该涉及以下内容:


(1)结合数的认识,经历 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
民抽象思维;
(2)结合形体认识,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结合统计初步,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理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4)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5)数学的思考是在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但它却不以掌握数学知识为标
志。
3、解决问题
什么是解决问题?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始具有初步的问题意识;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学会与人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几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第一册是最初步、最简单的)
(5)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解决问题并不等于同于传统的解题活动。它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题,也可以是
解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 。核心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份的活
动才能解决的;
4、情感与态度
首先在认识上,情感态度目标的要求是素质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要求,体现合格公 民的许多素
质是可以通过数学课堂活动来培养,使数学课堂成为素质教育的课堂。
怎样体现呢?
(1)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果的确定性;
(4)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认识和处理四个方面的目标呢?或者说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有什么关系呢?
(1)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 (2)四个方面的目标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不能孤立进行;
(3 )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比单纯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更为重要;
(4)注意处理好“目标的达成、目标渐进、目标渗透”,不能一刀切,有的不是立竿见影;
明确地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列为课程目标,并作出具体的说明,这是《标准》的一
大 发展,也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过去,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知识与技能,而把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作

< p>
为“顺带进行的副产品”。一旦知识学习与情感态度的发展产生矛盾,后者自然退位服从前者。现在 把四个
方面并列为整体目标,能够有力的制约“退位”现象的发生,保证学生均衡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教材编写的基本特点
这册实验教材在编写中注意四个遵循:
·遵循《课标》倡导的基本理念,规定的数学内容及目标;
·遵循《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的“教学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
·遵循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
·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
具体体现了以下五个特点:
1、教学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1)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与学生直接相关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
有直接经验的;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用具体情境引入数学问题,P16例1;
用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思路,P4例1;
用具体情境激发学习兴趣,P25例4;
总之,教学内容要做到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
2、提供探索空间、引导儿童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1)数学知识不宜以定论的形式出现,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P7例1;
(2)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自主探索搭建认知平台,P13第7~9题;
(3)体现开放性和多样化,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P5例4;
(4)把合作交流作为学习行为与学习要求,P72例3。
我们想通过以上的努力实现《课标 》提出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
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 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
验。
如果说1、2是内容,以下是呈现方式:
3、内容呈现直观形象,课堂活动丰富多彩。 (1)让学生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乐于学习数学;教材基本上以卡通、漫画、图片、表
格为主,文字很少且以对话出现;
由于教材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直观,从实验区反馈意见,学生喜欢数学、喜欢数学书。
(2)有利于学生“(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


(3)课堂活动(本教材的独创);
作用: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讨论交流的机会;
主要形式:操作、游戏等,不同于做一做、练一练。
课堂活动与教学活动、练习活动的联系与区别;
《课标》“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简而 言之,就是数学教学活动化。按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教
学活动、课堂活动、练习活动。这三者的关系 应该是:
·教学活动:任务是学习认识新知(例题),形式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师生互动, 全班交
流的学习活动;
·课堂活动:任务是理解内化新知,在小组(同桌)之间进行的生生互 动、合作交流,是一种半独立
的学习活动;
·练习活动:任务是巩固、应用新知,基本上是独立进行的个体活动。
4、实践活动,特色鲜明
实践与综合应用在三个学段分别为实践活动、综合应用和课题学习,它是为学 生提供一种实践性、
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
(1)联系实践,综合应用,探索为主,形式多样;
(2)分散安排与集中安排结合,个体活动与集体活动相结合;
分散——个体进行的小活动至少有三次;
集中——全班性活动也是三次;
(3)题材多样,贴进学生生活,注意适用性与开放性;
(4)展现过程,有一定的操作性。
5、体现学法,利学利导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学生数学的重要方式;
(2)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示儿童的思维过程;
——允许儿童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
(3)认真听讲、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仍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6、注重数学文化、培养数学兴趣
本册教材安排两个数学文化:数的产生、生活中的分类;
·数学文化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
·数学文化包括数学简史,数学趣闻,数学家的事故,数学的影响……


·数学文化有助于体会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四、教具、学具准备(教参P18~P20)

五、课时安排建议(教参P20~21)

第二部分 单元教材分析

准备课:上学了(P2~P3)
应把握以下几点:
(1)在看、数、说的活动中, 使初入学儿童了解学校生活,感受老师、同学之间的亲切、克服陌生、
产生愉悦;
(2)不要 求儿童是否会数数,是否会认数字。注意让学生在感受1~10各数具体的情境中说一句含
有数字的话;
(3)在数与说同要尊重儿童的自主选择,教师要注意根随学生的兴趣与思维组织教学活动。
(4)室内外结合,看校园与看主题图结合。
(课例见教参P24~P26)

一、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单元教材说明
(1)10以内数的认识分为1~5、0、6~10三段,突出5、0、10;
(2)10以内数的加减法有分有合,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6~10加减法是混合安排; (3)数的组成不作为知识点加以学习;(数的组成与加减计算是同一知识平台;数的组成不是加减
计算的唯一基础)。

单元教学建议
(1)重视建立初步的数感:
什么是数感——数感是人们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
数感是具体的——结合生活情境、在数学 活动中、学习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为解决问题而选择数
与运算,并对结果作出解释。


(2)联系生活实际,切实感受计算的必要性;
(3)提供算法多样化:
——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算法的空间,增大探索不同方法;
——怎样体现?加法:顺数、合起来数、合并等;减法:倒数、分开数、以加助减等;
——尊重、宽松、交流、选择。
(4)操作与表达的有机结合;
(5)关注解释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方法。

第一个课题:1~5的认识(P4~P6)
(1)四个例题的层次
例1 情境化、数与说;例2学具化,数与认;
例3 概括性(抽象化);例4综合性(比、涂、读、写)
(2)数、读、写
数是基础;读(认)是重点,写是难点
(3)操作(数、说、圈、摆)中加深数的认识,并体验合与分。(注意圈法的多样化)
P12~13练习一1~6题,特别是P12第1题的圈法

第二个课题:0的认识(P7~P8)
(1)三个例题的作用:
例1 没有用0表示:例2 0是起点;例3 0的读写;
有条件的可结合温度计认识“0 ℃”。
(2)经历体验,从有与无的对比中认识0;
(3)注意P8第3题,P12第3题,抓住“你发现什么?”注重学生的合情推理。

第三个课题:比较(P9~P13)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重视直观操作活动,充分调动生活经济;
(2)符号是数学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工作;
(3)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比较的过程和结果,这对发展学生符号感十分重要;
( 4)如果学生数与比的过程与教材呈现的顺序不一致,要尊重学生,尽可能按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
活动。


(5)在数的比大小之后,调动学生的经验,比较物的大小、高矮等。

第四个课题:5以内的加法(P17~P16)
(1)四个例题的作用
例1感悟加法;例2探索算法及算法多样化;例3书写算式;例4一图二式
(2)体会加法的意义
结合生活情境。生产计算需要,确定计算方法,录求计算结果。
(3)算法多样化
接着数、合起来、加1再加1……
(4)对计算的速度暂不宜提出统一的具体的要求。
(5)注意课堂活动与练习中的开放题(如P17第4题,摆一摆,填一填 □+□=4)
数学文化(P16)
·处理上有较大的灵活性;
·可以结合教学,结合看图,由教师给学生介绍;
·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由学自己来讲故事;
·让学生围绕“阿拉伯数字”收集资料,举办图片展览等等;
第五个课题:5以内数的减法(P19~P20)
(1)四个例题的作用
例1 用两幅连续性画面,从动态中让学生感悟减法;例2 探索算法及算法多样化;例3 书写算式;
例4 一图二试(两减)。
(2)减法的意义理解上比加法难的多,要结合实物、动作、图形充分感知;
(3)加法中强调的几点在减法中同样要注意。
(4)关于一图二式(P22第41页,结合画面说明两减与一加一减)
(5)题目的开放性与灵活性(P23第61页,可以写出两加或两减,要求学生只写其中一式即可)。
第六个课题:6~10的认识(P24~P27)
(1)五个例题的层次
例1情 境化,数与说;例2学具化,摆与认;例3综合性;例4表示顺序;例5完整认识10以内的
数。
(2)会用数表示物体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3)突出10的认识,并感悟10与1~9各数的关系(P27第3题)
第七个课题:6、7的加减法(P28~P31)


(1)加与减有分有合,结合具体情境(P30例6)调动需要、加深加与减的感悟;
(2)围绕数与运算(数感)加大开放题的空间及题数。(P29第3题,P31第1、2题)
第八个课题:8、9的加减法(P34~P35)
(1)呈现一图四式;
(2)呈现形式的简化与内容的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例1的灵活,例2的开放与综合);
(3)尊重学生的个体选择,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有困难的学生加强帮助,增强自信心;
(4)注意图画形式的数学问题。(P35例3)
第九个课题:10的加减法(P36~P40)
(1)充分认识重要性、综合性和教学难度;[10以 内的巩固、20以内的基础,既是一个数,又是一
个计数单位]
(2)10的认识、10的组成、10的加减有机结合;P36的例1、例2,课堂活动的1~4题
(3)关注P36例2、P39第8题;(教参P67~P68有专门介绍)
(4)P40第 6题既是解决问题,又是数学思考,指导儿童用数学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
初步学会用数描述 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十个课题:连加、连减、加减混合(P41~P47)
(1) 结合情境感悟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是加与减的巩固与深化,并
在实际生活 中的应用;(有一定的难度)
(2)注重图形、语言表达与算式的有机结合;(三者要一致)
(3)呈现计算的过程与方法,强化第一步计算的结果;
(4)注意解决问题的个性化与多样化,按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活动。
整理与复习(P48~P51)
这一单元是一个大单元,安排有:
(1)整理与复习的功能 ;一是回忆:主要知识;二是整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三是质疑;
查漏补缺;四是练习;进一步 熟练。
(2)让儿童产生整理的需求,经历整理的过程,尝试整理的方法、体验整理的优越(教参P7 6~P79
的课例)
(3)注重观察与发展。(体现合情推理——主观性、个体性、片面性)
实践活动:快乐的一天(P52~P53)
(1)活动的基础与目的(1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强化感受与应用)
(2)活动内容(游园),感悟教学内容的现实性、问题性、实践性和探索性;
(3)活动的组织(集中与分散,个体、小组与全班,实景与模拟等)


(4) 教材提供的是一个案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生活,在家庭、在学校、在田园……发
现数学问题 (活动的安排及时间应有灵活性,可调整、可改造)
(5)重在参与,重在过程,让学生有愉悦感。
二、分类、认识物体
这是一个小单元,单元教材的认识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儿童对物体的认识是从生活体验入手,首先感悟的是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用途等。这种
体验在学习 活动中就是分类。
(2)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认识是通过分类来进行的,即形状相同 为一类。可以这
样认识,分类是为认识物体作准备,认识物体是结合分类来进行。
第一个课题:分类(P54~P58)
(1)创设具体情境,产生分类的需求,经历分类的过 程,尝试分类的方法、体验分类的优越。(P54
主题图)
(2)尊重学生在分类上的多样化 与个性化,按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表达“这样分的
理由”。
(3)结合具体 的整理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整理书包、整理桌面、整理
房间等)
第二个课题:认识物体(P59~P62)
(1)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分类认识物体,重在 感知和辨认,不要拔高要求。(注意教材
P59提示语“正方体形状的有……“不“不是特征是指实物)
(2)注意体现“实物——模型——图形——实物”这样一个认知过程。
(3)教材安排了摆、玩、猜、拼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与玩耍中进行猜想、探索、发现。
(注意P61第三题,摸与说不是看与说)
三、11~20各数的认识
本单元两个课题
·认识11~20各数(包括数、读、写),认识个位、十位,10加几及相应减法。
·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第一个课题:认识11~20各数(P63~P70)
(1)主题图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 真实感受10以内的数不够用,需要更大的数),结
合看、数自然呈现11~20各数
(2)例题的安排意图
例1利用小棒图,突出10个一是一十,数、捆、写结合,突出捆。
例2利用计数器,突出个位、十位,拨、读、算结合,强化10和几组成十几;
例3抓住11这个特殊数,结合个位、十位感受位置值。


(3)通过捆(小棒 )、拨(算珠),读、写、算(10加几)结合,在10的基础上认识11~20各
数的认识,注重认数 与计算的结合。
(4)结合数序及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大一点与大得多,小一点与小得多)。 (P66例4,
P70第11题)
第二个课题: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P71~76)
(1)三个例题
例1是十几加几(不进位)及加法各部分名称的介绍;
例2是十几减几(不退位)及减法各部分名称的介绍;
例3一图两式(一加一减),体会加减关系。
(2)结合摆小棒及旧知(10以内加减),展示算法多样化的探索过程。
整理与复习(P77~79)
(1)数数是认数的基础,数的方法要多(P77第3题),数得要快(P77第2题);
(2)结合11~20各数的认识,通过多种活动(P77第1~6题)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3)沟通认数与计算的结合;
(4)经历整理过程,体验整理方法。
实践活动:环保小卫士
(1)活动的简要过程
清洁母亲河,分类处理“垃圾”;
绿化母亲河,护树、植树(树的棵数及人数);
保护母亲河,制定环保公约。
(2)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知识的综合运用。
(3)体现活动的阶段性与系统性,体验事物的发展变化(环境的过去、现在、将来)。
(4)普及基本的环保知识。
四、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单元教学说明
(1)本单元知识是课标明确要求的重点知识,要求达到“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2)加法按9加几与几加9、8加几与几加8……安排,减法按11减几,12减几——18减几安排;
单元教学建议
(1)始终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产生计算需要,感悟加减意义;

< p>
(2)加强学具拼摆,引导合作交流,鼓励算法多样化,并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通过必要
的练习题达到“熟练口算”的要求。(注意把握课标提出:“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与必要的、多种形 式的、
学生又有兴趣的练习形式和练习要求,以达到熟练完成课标要求:8~10题分)
(3)沟通加与减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认知结构。
第一个课题:9加几(P82~P88)
(1)主题图(P82)要突出计算要求,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提出问题;
(2)四个例题的安排意图;
例1、9加几,可数,可凑;例2、9加几,可数不便凑;例3、几加9可数;例4、几加几只能算。
(3)体验加法含义,突出算法多样化;
(4)逐步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算法,并进行必要的练习P88第7题首次提出“又对又快”。
第二个课题:8加几(P89~P93)
(1)脱离学具,加大计算过程的思维内化;
(2)及时沟通8加几与9加几,9加几与几加8的联系,强调计算方法的迁移;
(3)练习形式多样,大量加大,又对又快。
第三个课题:7、6加几(P94~P97)
(1)计算对象抽象(不能直观数出结果),计算过程简化,加大思维难度,有利于发展数感;
(2)加大计算的应用性(P95例3)、选择性(P96第3题)、灵活性(P97第5题);
第四个课题:11减几(P98~P103)
(1)例题的编排意图
一图两式,减法成对出现,减速少思维记忆难度;
逐步减少形象直观对计算的支撑,逐步增加计算过程的思维内化;
(2)练习中出现一图三式及填空题,加强加与减的联系;
(3)增强纯计算的题量,逐步达到“又对又快”的要求。
第五个课题:12、13减几(P104~108)
(1)例题的编排
四个例题两个内容,例1、例2为12减几;例2、例4为13减几;
(2)一图两式,减法成对出现;
(3)开始以加助减,简化计算过程。
(4)讨论交流为探讨计算方法的主要形式;
第六个课题:14、15减几(P109~P111)
(1)对减法的含义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讨论,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更大的空间;


(2)减法的计算和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加大了逆向思维的内容(P110第1~3题)
第七个课题:16、17、18减几(P112~P115)
(1)既注意计算方法的迁移,注意计算方法的归纳:P112例2
(2)看图提数学问题( P115第7题),要体现学生个体的不同的发展。对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
可记入“数学银行”。(这 一点对整册教材都适用)
整理与复习(P116~P118)
·对全部计算卡片的规律排列,整理出加法表与减法表,并说出排列的理由;
·沟通加与加,减与减,加与减的联系,(P116第3题,P118第8题)
五、统计(P119~P121)
(1)通过具体情境、激发统计兴趣,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2)认识象形统计图表,象形统计表就是分类数一数,象形统计图就是“分类、排队”;
(3)展示象形统计的优越,根据统计材料,回答简单问题;
(4)经历统计过程最好用学具进行。
实践活动“小小统计员”(略)
六、总复习(略)

关于感恩父母的作文-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


兰州铁路局招聘-山东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


大学交换生-古代科举制度


实施方案-安全周总结


大学生创业贷款政策-初一拜年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今年冬天


桑德兰大学-昆明学院录取分数线


花边设计-读西游记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