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 教案+说课稿大全

绝世美人儿
632次浏览
2020年12月06日 10:5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狼子野心-我们的情人节

2020年12月6日发(作者:卓明卿)



1 小蝌蚪找妈妈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 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
知不觉也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 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
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教材插图根据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塘、脑、袋”等14个生字,会写“两、就”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做到不懂就问,增强爱动物、爱科学的意识。
4、 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
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 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
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理解乌龟为什么不是小蝌蚪的妈妈。
三、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 、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
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 ,并能在教师创设的
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
出现唱读的现象。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创建了“多向互动、合作探究”的主体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
点,突破难点。 学法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朗读感悟,个性展示的方法。让学生
借助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文字, 在充分的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展示个
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学生的兴趣 ,并通过
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
的学习 兴趣。



(二)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整体感知是学好课文内容的重 要前提。我让学生看课件听范读课文,学生通
过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范读,身临其境后,就能轻 而易举地初步感知了
课文内容。
(三)识字教学。
我采用儿童的语言,运用多种方 法,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注重培养识字
兴趣和培养好的识字习惯,循循渐进,教会学生学习多种识字 方法,掌握规律,
主动识字。
(四)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因为本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所以在学这段课文前,我用课件出示第一幅图,
先让孩子们观察图上 有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再结合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
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词(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 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在孩子
们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把这段课文读好,读出小蝌蚪快活的心 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先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再找出相应的段落自由 读,边读
边画出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的话。
(2)这幅图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图的小蝌蚪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对比图)
(3)思考:小蝌蚪怎么想起要找妈妈?
(4)分角色表演“迎上去”,通过亲身演绎,使得 孩子们在情境中亲身去感
受,就很容易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这比苍白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 5)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对话,(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
的语气)多种形式读(分角色 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听了鲤鱼阿姨的话,有没有找到妈妈呢?
(1) 出示图,先观察图,小蝌蚪遇到了谁?再找到相应的段落自由读,画
出小蝌蚪和乌龟说的话。
(2)观察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对比图)
(3)表演“追上去”。
(4)指导朗读好本段,(重点读好对话)
(5)分角色朗读
4、学习后面几段
(1)出示课件(总结前两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提示:观察图,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小蝌


< br>蚪又看到了谁?用笔画出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读一读。画出青蛙妈妈对小蝌蚪说
的话,有感情地读 一读。小蝌蚪变成青蛙后,跟着妈妈去干什么了?
5、总结全文
再次演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这个知识点再一次强化。
6、实践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青蛙的哪些知识,交流。
7、课件出示课堂作业(填空)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帮助孩子记忆。
(五)、板书设计
针对低年级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的板书设计采用图片的形式,再
现小蝌蚪成长为青蛙 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起到
了以图引趣、以趣学文的作用。
六、总结
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大自然无穷的奥秘等待着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小
蝌蚪找妈妈》一课语句浅显易懂,趣味性强。我运用了相应的电教媒体化抽象为
具体,变无声为有声, 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同时,实现知识与能力、创新与实
践的巧妙融合,达到寓德育于课堂教学、提高学 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2.我是什么
【说教材】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短 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
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 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
出的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 是
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全文共五段, 重点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水的变化;水的形态;水给人类带来的
利弊。
【说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理念,以学生为
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 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力求采用自主、合作地学习方
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 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
分享学习之乐。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 习状
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说目标】
1. 学会14个生字,会认9个生字。
2. 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会用“温和”说句子。
3. 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了解水既能给人们



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教育学生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说教法】
低年级阅读教学应把词句训练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
自主、合作的精神。本节课, 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三种教法:
1. 直观演示法。
通过生生互动演示、师生互动演示,发 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学生在动脑、
动口、动手中参与训练,激活思维,读懂课文的词句。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这节课,我制作了优秀的课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去诱发学生 的情感。
是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3. 鼓励欣赏法。
在小组中、班集体 中的点评,主要是鼓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
望得到赞许、羡慕,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 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信
心。
【说学法】
1. 自主学习法。
2. 合作学习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以上两种学法的指导。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 学
生面对面地听、说、读、问、评、议等去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根
据阅读教学的 特点,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取得最好的
教学效果。
【说教学】
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互动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的学
习方式研读全文。
一、巧设悬念,初步感知。
由师生互相介绍自己,引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谁,可是有 个小朋友
却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帮他猜猜好吗”?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地集中,迫
切地想 知道谜底。紧接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猜出谜底就是
“水”。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 你喜欢这篇课文吗?将你最感兴趣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3. 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认读生字、新词。
此环节是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喜欢的 段落进行交流,
整体感知课文,达到生生互动。
三、师生合作,小组研读全文。
1.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向别的小组同学提问。但是,你必须知道这个问题的
答案,而且,这个 答案必须在书上。
2. 学生自由读课文,准备问题。
3. 小组交流问题。
学 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仔细地读每一句话,精心地设计问题。在自主学习的
基础上,合作交流,集思广益, 完善问题,进一步达到生生互动。
4. 学生一问一答,教师根据学生问题随机重点指导。
教师通过本课的三种教法,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如:利用直观演示法理解
关联词“一……就……”;利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区别“落下来、打下来、飘下来”,
理解“暴躁”等词语;通过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 ,学会用“温和”说话。并将鼓励欣
赏法贯穿始终,如:你听得真仔细;如果你的声音再大一点就更好了 。
在这一环节中,从始至终教师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充分体现了小
组互动,生生互 动、师生互动,师为主导,生为主体。
5. 梳理全文,完善板书。
6. 学到这里,你还想了解哪些课文里没有的有关水的知识呢?学生自由提
问。
此环节,教师并不 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将问题延伸到课外,并教给学
生寻找答案的方法,达到再探新疑的目的。
四、扩展练习。
出示三项作业,学生任选其一。
1. 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举例子说说,再写下来。
2. 收集有关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和带来灾害的资料。
3. 说说人类想出了哪些办法使水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学生在学习上是有所差异的, 此选择性作业涉及到“说”、“写”、“收集”三方
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说效果】
按照上述教学方法施教,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生生互动自己就可以解决,对于学生的难点
则需通过小组互动和师 生互动来解决。
3.植物妈妈有办法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二年级上册的课文,这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全诗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把自然知识蕴含其中,语言朗朗上口、
内容浅显易懂,是 优秀的科普作品。课文共有五个小节,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
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配有两幅插图 。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
养学生留心身边 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有一定的词语积累。
2、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法、如”等10个字及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了解薄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4)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对
知识的渴求。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
趣和知识的渴求。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
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
的个体差异,鼓 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中
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 强调自主,鼓励参与
1、初读课文采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尊
重每个学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方式中学习。
2、让举手的学生都起立读书,培养自主意识。
3、鼓励课外收集信息,调动学生主动收集的积极性,开阔视野。
(二) 激发兴趣,促进学习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用谈话
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有解决问题的
兴趣。



2、用各种媒体、实物演示激发兴趣,使学生直观主动地去理解内容,促进
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整体感知——自主识字——赏读情趣——拓展延伸——背
诵积累
1、整体感知
在激趣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植物妈妈?他们各用什么办法传播种子?读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尝试朗读后,获得整体感知,交流收获,培养了自主读书的能力,体
验到读书的快乐。
2、自主识字
新课标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 br>自己练读生字,然后多种方式指读,最后全班交流识字方法。这样充分发挥了学
生的自主性,运用 多种形象直观的方法,来调动学生识字的热情,相互交流识字
方法,提高了自主识字的效果。
3、赏读情趣
这一环节就是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理解重点。由于诗歌的第二、三、四小节结构相似,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因此我决定导学其
中一节,其他两节让 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是因为低年级阅读教学还不适宜完全让学生自学,在教
学过程中我们还应重视自学方法的指导和示范。所以在设计时先以学生最喜欢的
一节重点指导, 以此带动其他小节的自学,体现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原
则,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 解课文内容,增强自读自悟的兴趣。
对于课文中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我主要采取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 解。如:
“纷纷出发”我先利用电脑演示让学生有直观形象的认识,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择
义, 水到渠成。又如“带刺的铠甲”,我发给学生每人一粒苍耳,让学生摸一摸。
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 了词语。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
而且要引 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我抓住这首诗歌利于朗读,内容充满情趣的特点,激发学生 童心,
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读(自由读、表演读、想像读、小组读、师生轮读等),并及时
引导学 生进行朗读体验。如读第二小节要突出美,苍耳妈妈的办法要读出有趣,
要读出豌豆妈妈的方法更巧妙。
4、拓展延伸



在学完第五小节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植 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
学生分别交流在课前收集、了解到的资料,及自己平时观察到的。
这 一环节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并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中的“培养学生对大
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这一要点,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
同时,激发了学生观察、探索奥秘的兴趣。
5、背诵积累
背诵是学生积累优美词句,为今后写作打下基础的有效手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场景歌》说课设计
【教学设想】通过初读 识字,再读词串,感受场景的美,再到美读词串,感
受场景的美。从字到词再到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转眼间愉快的假期就结束了,暑假里你们出 去旅游了吗?都到了哪些地
方?哪个地方让你难忘?能说一说让你难忘的理由吗?(生回顾交流) 2.老师也去了一个地方,并且拍了许多那里的照片,现在选出几张我们一起
分享(出示四个场景画 面)你觉得这些场景怎么样?(漂亮、美丽、风景如画、
让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
3.是啊 !这些都是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老师也被这里如画的美景陶
醉了,久久不愿离开,不过老师用照 片,留住了那里的美好。让我们走进它们,
去尽情地领略这些场景的美妙把!板书课题:识字1
出示目标导学:
1.正确、流利、有韵味的朗读词串。
2.在结合局部画面的基础 上,理解词语意思,在头脑中形成整体画面,认识
数量词描绘的场景。
3.学会本课生字
(二)初读识字感受场景的美丽
1.初步观察画面整体感知四个场景的美
( 出示图片),仔细观察,从这四幅画面里你看到了什么?观察的时候要注
意观察的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 及远),能用一两句话说一说你看到事物或景物
吗?(师生交流评价)
2.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1)让我们走进课本,看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场景和事物?请自由朗读
词语,要求:注意读 准字音、看清字形。



(2)检查交流:
①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或事物请你说给大家听一听。(生汇报交流)
②你能正确读出这些词串吗?自由朗读试一试,读准字音并在头脑中想象景
物、事物的样子。
③小组之间读一读、评一评,看谁读的正确、流利。(组内互读)
④谁能大胆地站起来,声音响亮、正确、流利地读好这些词语。(生个别读)
⑤去掉拼音,还有勇气读好这些词语吗?(2、3位同学读)
⑥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有些字是红 色的,认真预习的同学还知道它们是本课的
生字,你能读好它们吗?(找生读)
过渡:小朋友们读得真好,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乘上梦中的小舟到
这些地方去看一看。
(三)连词成串,边读边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组词语:边读词边想象画面、体会海边的美景。
过渡:孩子们大海到了,谁来和 第一组词语朋友打个招呼。海鸥、沙滩、军
舰、渔船是作者对大海的整体印象。
(1)在第一组词中,还有哪些量词?
(一只、一片、一艘、一条)
(2)你能再用这些量词仿写词组吗?
一只(小羊) 一艘(轮船)
一片(果园 ) 一条(小河)
(3)这些词组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动人的画面?
(蔚蓝的大海上空有许多海鸥在盘旋,海面上一艘军舰正在远航,一条
条渔船正在海面上 捕鱼。沙滩上细软的沙子里埋藏着许多美丽的贝壳。)
( 4)这样一幅动人的画,这样的景象你觉得美吗?我们来美美的读一读
第一组词语。
同学们自由的练一练,再把这一串词读给大家听,看谁能把这幅画读得更美。
2.学习第二组 词语:走进田野、荷塘,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我们的小舟出
发了,孩子们田野到了,请你睁开眼睛吧! (课件出示)
(1)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田野中都看到了什么?(秧苗 稻田 鱼塘 花园)
这些景物分别用什么量词修饰的?(一畦 一块 一方 一座)
你能仿写一下吗?
一畦(韭菜) 一块(麦田) 一方(池塘) 一座(大山)
(2)你们知道吗?喜欢他们吗?带着你的喜欢把它读好吧!
(4)随文识字:引导观察这组生字的字形特点,重点识记“园”字。



3.学习第三组词语:欣赏“山区风景”,感受山野之美
过渡:现在,不知不觉我们又来到了山乡村野,来欣赏一下这里的风景吧!
(1)你都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物?
(小溪、石桥、翠竹、飞鸟)
(2)随文识写 “桥” 字:认读“石桥”一词,谁见过石桥,在哪里见过?
什么形状的?
预设:A乡村的小河上面。
B一般都是弯弯的。
(3)画出词组中的量词。(一道、一孔、一丛、一群)
随文识字:是“一孔”石桥,谁能想出 办法记住“孔”这个字吗?可以用加
一加或换一换的方法记住它们。还可以说“一孔”什么?(一孔山洞 )
“一群”飞鸟,还可以说“一群”什么?(小羊)“群”字,写时应该左右等宽。
( 3)小桥、流水、人家、翠竹,飞鸟组成一幅闲适、自在的如诗似画的山
区风光,你能读出它的独特的美 吗?
过渡:最后,我们又来到了校园,看看孩子们在干什么?
4.学习第四组词语:欣赏校园中孩子们活动场景。
(1)你看那校园中,孩子们在教室里认真学习,校园里还传来阵阵笑声,
他们在干什么呢?
(2)让我们读一读:队旗、铜号、红领巾、欢笑。找找修饰他们的量词。
(一面、一把、一群、一片)
这些量词还可以修饰什么词语?
一面(镜子)一把(菜刀)一群(大雁)一片(海洋)
5.这样的温馨的画面,我们多想再看一看,把 它长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现在小组内互相读一读边读边放电影,相信这些画面,会在你头脑中鲜活起 来的
(韵味朗读)。
(四)体验情境、再现美景
1. 用心去读,边读边展开想象,相信你们眼前会出现一幅幅如诗如画的
美景来!
(介绍边读边展 开想象的读书方法。提示: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听到什
么?你认为哪儿最美?把你认为最美的地方 多读两遍)。
2.这样的美景,如果不把它深深留在脑海中,该是多大的遗憾呀!来让我
们 背一背课文把那美好留在记忆里吧!(引导:韵味朗读并积累)
《树之歌》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识字



课《树之歌》。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识字课,在教 学上应把教学重点放在识字写字上。其中《树之歌》
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歌,描写了杨树,榕 树、梧桐树……等11种树
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课文每句话的观察角度各不相 同。第一句观察树木的形状,描写了杨树的高
大,榕树的茁壮和梧桐树叶像手掌的特征。第二句观察树叶 的颜色,描写了枫叶
的火红和松树、柏树的翠绿。第三句观察树木的习性,写出了木棉喜暖和桦树耐寒的不同习性。最后一句介绍了两种被誉为“活化石”的树木以及香溢满园的桂花
树。
二、说学情
1.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汉字知识积累,所以要引导学生
在诵读文本的同时,体现多样的识字形式,要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文本有机融合,
在反复的读书体会中, 用不同的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运用生活实际
识字,列举相关联的词语等方法总结识字规律, 学会识字方法。
2.初步了解过形声字,但对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和自主识字
意 识差一些。所以本课要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运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
音的特点归类识字,并鼓励 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自主识字。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归类识字等方法认识“梧、桐” 等15个新字,会写“杨、壮”两个生字,
运用形声字自主识字。
2.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3.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11种树木的基本特点,激发学生了解树木,探
索自然的兴趣。
四、教学模式
语文精读新授课
五、说教学方法
教法:
1.讲授法
学生对树木种类了解不多,对树木的习性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需要教师丰
富资料。
学法:
1.圈点批注法
主要让学生圈画树木种类,了解树木习性。



2. 讨论法
细品儿歌环节,可以让学生根据树木习性来找树木图片。
六、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你们都认识哪些树木呢?(生答)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儿歌, 多认
识几种树木,并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板书课题《树之歌》。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这首儿歌介绍了哪些树木呢?用笔把他们圈出来,读一
读吧!(松柏不是一种树,是 两种树。各自的名字是松树和柏树。)
指生说。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认一认这些树的名字吧。课件出示:
杨树 榕树 梧桐树 枫树 松树 柏树 木棉 白桦 银杏 水杉 金桂
(去掉拼音你还会读么?)开火车读
2、集中识字。
这些树名里藏着许多生字,仔细观察,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你有什么发现?
杨、榕、梧桐、枫、松、柏、桦、桂、杉
生:都是木字旁。
师:还学过哪些与木字旁相关的字呢?(生回答)
师:木字旁一般与树木相关。再观察这些字,在读音上有什么发现呢?
师:他们是形声字。左 边表意表示他们都是树木,右边表音提示了读音。形声字
可以让我们快速识字。你来猜猜这是什么树:
榆树 橡树 楠树 棕树 石榴 椿树 柠檬树
(三)细品儿歌
师:我们的课文中有好多的树木插图,他们分别是什么树木呢?答案就在儿歌里。
请仔细读读儿歌,画 出每种树木的特点。
1.师:看看第一句话写了哪几种树特点?
生回答:杨树很高。
榕树枝干比较粗壮。(有时候一棵大的榕树远远看去就像一片小树林)
梧桐树的树叶像手掌。(掌这个字我们怎么记住它呢?)
……
师:出示图片请你根据他们的特点,猜一猜这三幅图分别是什么树?
2.师:看看第二句话写了哪几种树的特点?
生回答:枫树的树叶到了秋天会变红。
松树、柏树的树叶一年四季都是绿的,不发生变化。(绿装也就是绿衣服,所以



装这个字下面是一个衣字,谁有好方法记住它?)
师:为什么松柏树终年长青。
普 通的树木在气候不适宜的时候(譬如寒冷,干燥),因为叶子面积较大,表面
没有蜡质的薄膜,而导致水 分散失快,不易生存,所以在秋冬季会变黄,落叶。
而松树,冬青,柏树等,由于叶子要么尖细,要么表 面有蜡质层,水分不易散失,
所以在严酷的环境下仍然可以正常生存,所以不会落叶,保持常青。
师:出示图片请你根据他们的特点,猜一猜这三幅图分别是什么树?
3. 看看第三句话写了哪几种树的特点?
生回答:木棉树喜欢温暖,生活在我国的南方。
桦树比较喜欢严寒,生活在我国的北方边疆。(耐、守、疆如何识记?)
欣赏木棉树和桦树,观察图片,看看他们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3. 看看第四句话写了哪几种树的特点?
师:为什么叫银杏树和水杉树活化石?
因为科学家发现 的化石表明水杉在中生代白垩纪及新生代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
但在第四纪冰期以后,同属于水杉属的其 他种类已经全部灭绝。而中国川、鄂、
湘边境地带因地形走向复杂,受冰川影响小,使水杉得以幸存,成 为旷世的奇珍。
师:出示图片欣赏银杏、水杉和桂花树。
(四)朗读全文并尝试背诵 孩子们,我们更详细的了解了这些树木,让我们再来美美的读一读吧!(齐读,
男生读,女生读,打 着节拍再次朗读。)
(五)指导书写
杨:第五笔是横折折钩。
壮:前三笔要注意,是点、提、竖。
(六)拓展延伸
师:孩子们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树之歌
树之歌
• 榆树( ),槐树( ),
• 柳树树枝像( )。
• 石榴开花( ),
• 桂树开花十里香,
• 桑树结果( )。
• 冬青四季( ),
• 棕树( )在南方,
• 橡树( )守边疆。




课下,我们可以去校园里认认学校里的树木,上网搜集他们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树之歌
杨树 榕树 梧桐树 枫树 松柏树 木棉 桦树 银杏水杉 金桂
高 壮 像手掌 红 绿 暖 寒 活化石 香
识字3《拍手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识字 3》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拍手歌的形式,带出10个本课学习的生字,
这首拍手歌告诉学生“人和动物是朋 友”“保护动物要牢记”,内容通俗易懂,读音
押韵,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 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渗透一些汉字的演变以及造字规律的知识,学用结合教给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效< br>率,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中受到保护动物、关爱自然的情感熏陶。
二、说学生
低年级的小学生都喜欢小动物,对小动物有着自然的感情,通过本课学习,
让学生更加热爱动物,保护动物。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要求的10个生字,学习书写“物”“牢”“猫”等字。
2.在自主学习,生生互学,师生互动中获得多种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3.有节奏地 朗读拍手歌,了解“翱翔”“雁群会写字”“唱不休”等词句的意思,受到
保护动物、关爱自然的情感熏 陶。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会认10个生字,会写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
解课文内容。
本课难点:让学生领悟人与动物互相依存,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意愿。
五、说教法:
1.创设情境导入: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展示动物图片,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通 过句式,在动物里,我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述,锻炼学生的
表达能边。
2.读文,初认生字。在这个环节,我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营造良好、宽松的
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自主 学习,合作交流,体会识字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热
情。
3.图文结合,巩固生字。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动物的喜爱,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4.朗读儿歌、巩固全文。本节通过拍手游戏,让学生了解拍手歌节 奏感强,
押韵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动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意愿。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非常喜欢小动物,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精
彩的动物世界去看一看。
2.出示课件,学生欣赏感受。
(1)欣赏各种动物在不同环境活动的场面,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说说自己看到了哪些动物。
导语:多么广阔、美丽的大自然啊!动物们有的在空中自 由飞翔,有的在地
上快活地奔跑,有的在水里无忧无虑地玩耍。他们生活的可真幸福啊!今天,老
师从美丽的大自然中邀请了5位美丽的客人来咱们班做客,和我们交朋友,你们
愿意吗?大家以热烈的 掌声欢迎美丽的客人吧!
(二)看图、读词、识字
1.出示课件,看图片,认识动物。
2.出示词语,图文对照,认读词语,与动物打招呼如“孔雀,你好。”
(1)自由认一认,读一读。
(2)小老师领读。
(3)开火车认读。
导语:美丽的客人走了,它们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我们牢牢记住它们
的名字吧!
3.出示生字,识记生字“孔、雀、灵、鹂、锦、鹰”。
(1)同桌合作识记生字。
(2)交流汇报。
(三)出示课件“谁能帮帮我”,学习生字“丛、牢、嬉、护”
1.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2.交流汇报。
3.组词说话练习。
导语:你们帮了老师 ,你们这么喜欢帮助别人,一定有很多朋友,是吧?那
我们一起来做“找朋友”的游戏好吗?
(四)巩固生字
1.找朋友游戏。
(1)教师示范。
(2)做游戏。



导语:孩子们,看得出来,你们不但喜欢猜谜语,还会编谜语,那我们就来
一起猜谜语,好不好?
2.课件出示“我会猜”。
小牛戴帽子──牢。一只美丽的鸟──鹂。 女孩喜欢做游戏──嬉。火烧的山
倒了──灵。 手拿户口本──护。两个小人走独木──丛。
导语:你们真是太聪明了,有一位孩子跟你们一样聪明,也非常喜欢动物,
他根据大自 然中动物的特点编了一首非常有趣的拍手歌,你们想读吗?打开课本
读读。
(五)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同桌互读互听。
3.分小节展示朗读。
4.评价。
5.课件出示(拍手歌)练读。
(1)自由模仿练读。
(2)男女分小节接力读
(3)师生拍手加动作表演读。
(4)自由练读,说说读了拍手歌,你知道了什么?
导语:是啊,大家说得太好了,大小动 物都有家,人和动物是朋友,我们人
人都应该关心动物,保护动物。在这儿,我们可爱的大熊猫也提醒大 家要保护动
物,并编了一首保护动物的小儿歌。
(六)出示课件(稀有动物图片),介绍认识稀有动物
七、说教学效果
整节课气氛活泼,环环相扣,充满童趣,师生合作愉快,轻松,较好地完成
了教学要求。

识字4田家四季歌
[知识与技能]
1、能借助拼音读准“春、夏、秋、冬、”4 个生字的字音。
2、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些生字,并为这 4 个字组词。
3、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
4、能在田字格中描写 “春,秋,冬”。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不同形式的游戏,巩固所学习的生字。



2、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儿歌的改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诵读儿歌、改编儿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
习“春、夏、秋、冬”4 个生字,并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教学难点:
1、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儿歌的改编。
教学过程:
一、 欣赏音乐,激发情感
1、播放歌曲《四季歌》。 激发情感:小朋友,刚才的那首歌 好听吗?想不想知
道那首歌的名称呢?那首歌就叫《四季歌》,那是日本的一首民歌。我们今天要
学的这首儿歌,它的名字也叫《四季歌》,谁来拼一拼课题?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字词,诵读儿歌
1、小朋友,一年有四个季节,你知道是哪四个季节吗? 出示:“春、夏、秋、
冬”四个生字 师:在这四个字中,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能告诉我们你是用什么
好办法记住它的吗? 学生交流自学的生字。 (春:日子底; 夏:从上到下写;
夏天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秋:拼一拼,记字形:禾加火; 冬:下面两点要上下
对齐。)
2.叫号游戏。(巩固四个生字)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叫号游戏,看看你们是不
是真的认识它们了,来,请出小老师! 师:小朋友,一年 四季的第一个季节是
春天,春天过去了,什么来到了?(夏天)夏天过去了,什么来到了?(秋天)秋天过去了,什么来到了?(冬天)冬天过去了,又是第二年的春天来到了。就
这样,四季在轮回。 3.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现在我们该把“春 夏 秋 冬”这四个 字宝宝送回到课
文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儿歌里讲了四季中的哪几样景物?
你能不能边听边把它们圈出来? 生听课文录音。 师:儿歌里每个季节都提到了
一样景物,你听到的是什么呢?根据生答板书:花儿、蝉儿、枫叶、雪花
三、朗读儿歌,理解内容:
(一)读准字音
1.跟录音读课文。 师:小朋友 真聪明一下子就把这些景物都找出来了。下面让
我们跟着录音读读课文吧。小朋友读得轻些,注意听清楚 录音里的字音和停顿。
2.指名读。 师:读得真不错。
3.比赛读。(2 小组)
(二)理解儿歌:
1、师:小朋友,你们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色。你最喜欢哪个,选你喜欢



的读给大家听。
2、春天花儿笑。(板书:笑) 师:笑的反义词是什么?“花儿笑”是什 么意思呢?
(“笑”字形象生动,把花儿当人来写,在“笑”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3、夏天蝉儿叫。(板书:叫) 师:蝉儿的叫声是怎样的呢?我们来听一听。蝉
儿还有一个名 字叫“知了”。听着蝉儿的叫声,我们似乎感受到了夏日的炎热。
4、秋天枫叶红。(板书:红) 师:红是一种颜色,红色彩明丽,代表着秋天的
丰收。
5、冬天雪花飘。(板书:飘) 师:“飘”字写出了雪花的轻盈。冬天下雪了,我
们可以干什么? 6.师生合作读。 师:一年四季的 景色那么有特色,又那么美,
老师情不自禁地想来读读课文了,你们愿意和我合作一下吗?(师生配乐读 儿歌)
这样,你们还能和老师合作吗?
四、巩固拓展,看图编儿歌:
1、师:小朋友学得真好。下面老师要考考你,看看你是不是真的懂了。
(1)一年四季,你 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可以用儿歌里的句子回答,也可
以自己组织句子回答。
(2)读一读,想一想,什么季节开什么花?
(3)想想下列词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 2、师:小朋友真棒!老师奖励大家一
首儿歌。这是老师学着课文的样,编的一首秋季歌。 你们能不能学着老师的样,
编一首冬季歌啊? 3:师:一年四季的景物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来看看图, 说说
还有什么景物,好吗?可以说图上的,也可以说图上没有的。但是要求学着课文
的样子说, 你行吗? (生合作完成一首四季歌)
4、请你读一读:
5、游戏:拍手歌 五、总结: 师:小朋友,一年四季的景色是多么优美,每个
季节又有着特殊的景物。我们的大自然可真 奇妙!希望我们小朋友热爱大自然,
热爱生活,善于观察,能发现周围的美。那么你也一定可以和课文的 作者一样,
写出大家喜欢的儿歌的。回家去和爸爸妈妈一起编一首属于你自己的季节歌或者
四季 歌。
春季里,春风吹,
花开草长蝴蝶飞。
麦苗儿秀了,
桑叶儿正肥。
夏季里,农事忙,
才了蚕桑又插秧。
早起勤耕作,



归来带月光。
秋季里,稻上场,
谷像黄金黄,
身上虽辛苦,
心里却安康。
冬季里,雪初晴,
新做棉衣轻又轻,
一年农事了


4.曹冲称象
一、 说教材
《曹冲称象》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经典的 历史故事。记述了曹冲
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体重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
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给人以深刻启迪。
二、 说学情说目标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语能力。但曹冲称
象这 个历史故事远离孩子们生活实际,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图片和动画等帮助理
解。本课是第二课时,重点在于 理解课文。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训练。我制订
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官员 称象的方法和曹冲称象的
办法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巧妙。
3. 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曹冲称象的过程。
三、 说内容过程
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分别是: (一)巧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走进生活实际,
了解秤是不能称大象的。所以称大象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二)复习生字,朗读课文 学生复习生字词。教师适时指导朗读。使用个
别读,齐读的方式。 使同学们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辅助动画,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初步感受。



2.播放动画,整体感受曹冲如何称象。
3.分步演示,深入理解课文。
4.按照课件的提示,复述称象过程。
5.独立叙述称象过程。
(四)总结全文,拓展积累 通过几个小问题,使同学们懂得做事要想曹冲
那样多动脑。
四、说信息技术的应用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切入点介绍一下信息技术在本课教学的整合。
(一)创设情境,走进历史故事
任何的一个历史故事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本篇文章距 离学生的生活
实际相对遥远,但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就能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所以在
开 课我以大家都很熟悉的秤来导入主题,进而出示大象的图片,大象是否能用秤
来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 思考。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化静
为动的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同时把教材比 较抽象的内容活灵活现的展
现在孩子们的面前,直接导入课题,便于学生很多接受知识。由于学生对于曹 冲
不是很熟悉,所以我出示一幅关于曹操和曹冲的图片,并且简单给孩子们介绍他
们。他们生活 在1800年前的三国时期,当时曹冲只有七岁。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呢?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考。
(二)多媒体游戏,复习旧知
二年级的识字是一个重点的内容,但是孩子们往往只是机械的记忆,达不到
理想 效果。我深知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课件
设计了游戏来复习生字,以多媒体游戏为载体 ,轻松突破教学难点。充分吸引孩
子的眼球,提高了孩子兴趣。请看我的教学实录。在进行游戏教学时, 同学们情
绪高涨、精力集中、积极发言,生怕丢掉一个生字,同学们在妙趣横生的摘苹果
游戏中 复习了生字,使原本枯燥的识字变得富有生命力。达到了复习生字的学习
目的。同时又通过谁能赶走大象 的游戏,来进行词语填空,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
的环境中进行复习旧知。
(三)理解复述,突破难点
二年级的教学仍以朗读作为孩子们的主要任务,这个环节我借助信 息教育技
术,让孩子们由浅入深的进行朗读学习理解。最初的朗读要给学生一个准确的,
直观的 印象,所以将课文的重点句呈现在大屏幕上,同时,图片出示大象的身子
和腿都像什么,训练孩子们口语 表达能力。重点句单独呈现反复连读语气“这么
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让同学们把疑问的语气充分读 出来。学生自读第二段
课文,找到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并且理解这些办法行不行,为什么?同时知道学< /p>



生读出反驳的语气。 二年级的同学具有初步理解词语的能力,但是要让他们对
整个故事进行复述就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孩子们能更加直观的了解称象的过
程,这个环节我设 置了动画来帮助大家理解课文。这样能轻松突破教学难点。首
先通过学生自读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对曹冲 称象的过程有一个初步、抽象的理解。
然后通过看动画片的方式,产生一个完整直观的感受。给学生一个 全新的“身临
其境”的境界享受,同学们仿佛亲眼看到了,聪明绝顶的曹冲通过动脑筋、想办
法 称象的过程。
为帮助他们完整的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做好铺垫。最后通过再次分步看图提
示的 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这样,把抽象化为具体、乏
味化为有声有色的一个过程。 这些动画能够唤起学生对语言的主动感悟,积累词
语,乐于表达。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学习 重点,练习从低年级开始
就能有序的说一段话。让学生在一种“现实感”中进行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对 课
文的理解,培养他们爱学习、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借助多媒体的教学,丰富了
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的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五、说评价与反思 在本 课,
我运用了静态图片和动态动画结合的方式,针对重难点,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创设了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 习过程,巧妙的利用多媒体能突出曹冲称象
的过程这一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 “被动”为“主动”,真正
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了课堂效率。

《玲玲的画》说课稿
一、说教材
很多事情,有时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玲玲的 画》这篇文章主要讲
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得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 br>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
掩盖了污渍,还给 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善于思考,劣
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
低年级的孩子情绪容易被调动,受到情感的熏陶,注意朗读的指导。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生活中有些事真是有意思!一块弄脏画面的墨渍,眨眼间能变成可爱的小
狗;蜜蜂竟然当向导引领着列宁顺利地找到了养蜂人;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天
底下还真有这样 的人!丑小鸭经受那么多的磨难,为什么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没有
放弃?那些因为它长得丑而欺负、讥笑它 的人看到它就成了美丽的白天鹅又会怎
么想,怎么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第一个故事——玲玲的画。
2.出示小女孩的画像,猜猜她是谁?
3.她是怎么解决掉画上的墨迹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组内读课文,互评互纠正,推荐一位组员。读后在小组 中互相交流:课
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推荐的组员再次读课文,纠正读音。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得了一等奖。(好事)
请你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大意。
(三)品读赏读,深入领悟。
1.提出问题:一件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
2.解决问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交流,并读出相关的句子。
(1)玲玲开始对自己的画满意吗?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端详怎么理解?有
感情读句子。
(2)爸爸催她睡觉发生了什么事? 此时玲玲心情如何? 她为什么急得直
哭? 体会玲玲心情的变化,练习读一至三自然段。
(3)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
吗?”
为什么要加上“仔细地”看了看,可不可以去掉?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
玲画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爸爸?



(4)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 “玲玲
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
(5)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随学生回答
完成板书:动脑筋)
3.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要求: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 的话要读
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
4.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评比擂台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然后
学生进行评
议:谁读的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四)积累语言,尝试运用。
1.这样的事,你遇到过吗?跟大家说一说。
2.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你打算怎样做?
3.演一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板书:
25玲玲的画
坏事变好事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肯动脑
6、《一封信》(说课)
一、说教材
《一封信》是部编版课本第2册第三单元第3 篇内容。本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
题,以儿童视角,表现儿童生活,因此,在课内设计中,要联系学生 的生活,启
发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本篇课文,结合课后题,学生重点讨论“露
西前 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
二、说学情

1)识字方面:经过一 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识字方法。并且,从二年级开
始,我也一直在培养学生提前预习的习惯。因此 ,在识字环节,很多字都能够请
小老师来讲解,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时间。我会重点总结多音字。



(2)写字方面:学生已经能够自主分析字形,结构等。
(3)理解课文:有了前两篇课文做基础,学生已经懂得对比看待问题。

三、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封 、削”等17个生字,并知道3个多音字
的读音,并组词。指导正确书写“今、写”等5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多音字读音和组词,“写”的笔顺。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3)
(一)谈话交流:孩子们,你们写过信吗?在写信的时候,你 们一般会告诉朋友
或亲人一些什么事呢?
(二)揭题:今天啊,也有一位小朋友在写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板书
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12)
(一)自读
(二)指名分段范读
(三)集中识字:小老师带读;质疑;生生互相解决
(四)总结多音字
(五)游戏巩固生字认读:点兵点将
三、积累短语句式(5分钟)
(一)量词
一沓纸;一支圆珠笔;一封信;一束鲜花……
(二)又…又…
又蹦又跳
(三)一边…一边…
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

四、再读课文,了解大意(7分钟)



(一)把生字送回课文里,再读一读,有不懂的地方用问号标记出来。
(二)交流质疑

五、指导写字(13)
重点指导“今(最后一笔横折)、写(笔顺)”,写“信、封、支”
五、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看拼音写词语的形式,检查学生词语掌握情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第一封信中露西因见不到爸爸而产
生的思念之情, 读出第二封信中露西的喜悦。
3、通过两封信对比,体会出信中表达的情感。并说说自己更喜欢哪封信,能说
明喜欢的理由。

重、难点:理解两封信内容,体会信中表达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5)
(一)看拼音写词语(语目)
(二)订正,实投展示
二、深入理解课文(15)
(一)回顾上节课所提问题,预设如下:
1.妈妈为什么和露西重新写了一封信?
2.两封信的内容为什么不同?
(二)读课文,画出两封信的内容
(三)PPT出示两封信内容,自读,思考:两封信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四)同桌互相交流,说说你更喜欢哪封信?理由。
三、拓展练习(10)
(一)打电话
四、指导书写(10)
重点指导“圆、笔”,书写“珠、灯、电”



7.妈妈睡了
一、教材分析
《妈妈睡了》是一篇浅显的抒情性的阅读课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
描绘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 好慈祥、好累。文章以流畅自然的语言为基调,没
有华丽的词藻,不见雕琢的痕迹,但是给人亲切热情的 感觉。我们透过小作者对
睡梦中的妈妈的描绘,不仅可以感受到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同时更能体现出作者
对妈妈的爱。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读文中14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母子之间的关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的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建立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团结有爱的情感。
二、设计思路
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路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观察,交流对话
读文识字 小组合作,扫清文字障碍
引导探究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引导表达 读 说 写 评
引导拓展 搜集、处理信息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把“相信学生能学会”作为这课教学的核心理念,设计了以下几
个环节:
(一)启动情感,揭示课题
1.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刚一上课他 们的
思维不能马上集中到课堂上来,如果利用歌曲导入,会很吸引学生,能有效的把
学生的注意 力引到课堂,引到课文中来。所以课一开始,我和孩子们一起唱大家
都很熟悉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



2.由于每个人都有爱自己的妈妈,妈妈在孩子心目中是神圣的,伟大的 ,学
生乐于亲近自己的妈妈,因此当歌曲唱完以后我就问大家:“歌中唱到了谁呀?”
非常明显 唱到了妈妈,于是我创设了“谁愿意把观察到的妈妈介绍给大家?”这样
的情境。我想这样能使学生的心 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使儿童既有经验与文本产生
冲突,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文本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 应。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自由介绍生活中的妈妈。
有的学生会说:“生活中的妈妈很美丽,尤其是那双大眼睛。或有一头又
黑又亮还很长的头发。”
有的会说:妈妈做的饭菜特别好吃。”还有可能说平时特别关心自己的学
习。如天天接我、 送我放学,辅导我学习等。”……..因为学生有真实的生活体验,
说起来一定很全面,而且学生的参与 率也会很高。同时也调动了孩子们对妈妈的
情感体验。
4.在学生介绍自己妈妈的基础上 ,我接着说:“有一位小朋友也观察了自己
的妈妈,你们看,妈妈在干什么?同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 生观察,揭示并课
题板书《妈妈睡了》。
紧接着我说:“我们应怎样读课文的题目呢?” 根据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
他们肯定知道《妈妈睡了》要小声,如果大声会吵醒妈妈。根据此来指导学生 感
情朗读课题《妈妈睡了》,这样又一次调动了学生对妈妈的情感体验,使孩子们
在对妈妈的爱 的情感体验下进入了文本。
5.学生练读题目。
然后我说:“那睡梦中的妈妈是什 么样的?听老师读课文。”老师配以舒缓
优美的《摇篮曲》朗读课文。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下,可以使学生 置身其中,情不
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
(二)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在老师感情的渲染下,我想学生肯定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都跃
跃欲试的想自己读一读。于是, 下一步放手学生自读课文,识记生字。按照平时
的习惯学生的学习流程是这样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课文边圈画生字。
2.同桌互读,检查读文情况。
3.在读文过程中进一步识字,加深印象。
4.教师检查学困生的读文情况,其他学生听后评价。
5.教师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2—3名学生)对于全读对的学生奖励“识
字大王”的标志。
6.组内检查,并进行奖励。



(设计意图:1、对于生字 的识记,学生已经有了一年的基础,所以教师
干脆直接教给学生自学,发挥学生主体性,使他们成为识字 的主人。2利用“识
字大王”的评价机制,能有效的促进学生们主动识字。因为我校的学生成长记录中有识字闯关过级,每节课都有“识字大王”的评选,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
十分诱人的。所以 孩子们识字的兴趣很大,积极性很高,他们都会自主进行识字
活动,在此手段的激励下,学生的识字量很 大。3、采用师生共同评价的形式,
避免了评价单一性,顾全了整体,另外也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关系,为 营造轻松、
愉悦的课堂氛围奠定了基础。)
(三)读中感悟,体会深情。
1. 我先总结上一环节的学习情况:“有这么多同学都成为了“识字大王”祝贺
你们,现在我们已经顺利通过 了“读文”和“识字”,那下一步该干什么了?”
学生按照平时的学习过程回答:我们该理解课文了。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 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
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 体
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
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所以我顺接学生的观点说:“好,就按你们说的,
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你能读懂 什么?把不懂得地方画出来。”
2.自己读课文,画出不懂得的地方,以便交流时提出。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尝试质疑问答,鼓励自主发现解答问题 。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
试教学法,主张先学后教,先讲后练,正是着眼于让学生知不足,而后再学;让教师知困,然后再教。尝试教学法改变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的
现象,真正实现了学生 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教学的主导。尝试教学法倡导在教
授新知识时,先让学生大胆尝试, 解决能自己学会的内容, 发现不懂的地方,
然后教师在就学生的质疑进行讲解、点拨,学生面对的是自 己疑难的问题、渴望
学到的知识,精力会更集中、思维会更活跃。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
种先愤后启,先悱后发的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也提高
了教学质量。 4.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不会有很大问题。课文只
分三部分:睡梦中的妈 妈真美丽,好慈祥,好累。所以我把文本交给学生,充分
相信学生能学会让他们自读课文,之后谈论感受 最深的地方。
因为我知道学习活动是学生的潜能得以生发、表现的基础。学生有活动的
时 空、有选择的权利、有展示的舞台、就有了更多感知、观察、思考和探索的机



遇,就有了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在这儿进行课文分析时,我准备通过展开读、
说、写、评等活动,充分 地表达了学生从文本中体验到的情感。
5.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学后交流,在交流的 过程中,学生选
择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进行交流。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读懂了睡梦中的妈妈好
累,我是从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
全听不到。看出来的加上 自己的理解。
6.这时我抓住这段引导学生都来分析。学生还可能说:“我从妈妈干了好多
活,累了,乏了。”看出妈妈很累。这是我紧紧抓住这里进行生活拓展,问:根
据你的观察,妈妈一天 里都可能干哪些活?因为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
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 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
要彻底走出 “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 间,增强
活力。所以我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生活
实践的 机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
7.在这部分有两个词语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是“深沉”
和“均匀”。对于“呼吸深沉”的理解采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对于“呼吸均匀”的理解采用表演的方式,先来表演“呼吸不均匀”是什么样的,再表演“呼吸均匀”
是什么样的,这 样通过对比学生理解就不会太难。这样做的目的是:在阅读教学
中,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逐步学 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
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 思想感情。强
化个性体验。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
8.有的学生可能对睡梦 中的妈妈很美丽感触较深,在谈论时,就可能抓住
“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等词句 进行交流。
在平时的训练中我总是鼓励学生多样化地语言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因
为语 文课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舞台,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表达,
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对 “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汇报时,有的直接摘录
了书上描写的原句来表达,有的加以概括列出几个关 键词语,有的联系自己的生
活,还有的可能加上想象等,学生在表达中思辨,在倾听中评判,不仅提高了 语
言运用能力,而且提高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同样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表情朗读。因为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
感受加深,情感被激活,他们才会不容自遏地想抒发自 己的情感。情感的抒发,
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表情朗读,虽
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是,因为要求表情朗读,这就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
受。



9、在谈“睡梦中的妈妈好慈祥”时,“慈祥”一词对于学生理解来说是 一个
难点。估计这里学生可能要提出疑问,处理这个问题,我准备用读文分析的方法。
出示这段 文字: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话,看看能有什么收获?在教师的引导
下学生应该可以抓住睡梦中妈妈在 微笑,很温和,另外,通过“在睡梦中妈妈又
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一会儿要讲给我听。”来体会妈妈对孩 子的爱。
在读中感悟,体会深情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始终以《课程标准》中指出
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
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为指 导思想。在《妈妈睡了》的教学中,课始情境的创
设,问题的引出,教师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 ——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
究内容进行探究;当学生就“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 过
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小组探究的参与者;
当学生呈现探 究成果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
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
充分展示自我 ,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
造学生心灵。
(三)小结,生读文升华情感。
师:睡梦中的妈妈是那么美丽,那么慈祥,又是那么的累现在就让 我们随
着音乐再读课文,读给我们亲爱的妈妈,读完后,从这三部分中选出一段背下来。
注意一 定要小声点儿,别吵醒了睡梦中的妈妈。
师;我们的妈妈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一天天操劳着,可 是她却无怨无悔,
多么值得我们去爱呀!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沉的爱再读一读这篇课文,注意可千
万不能吵醒妈妈。
(生随音乐读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在通过各种手段, 如:教师的语言,眼神,教
学手段、教学环节的设计等营造自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因为只有自由宽松的语 文
课堂才会激起学生智慧的波澜。我们老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
的脑袋思考, 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获得自我满足。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思维自由
驰骋纵横,充分展示了学生对文本的独 特理解。在这儿,老师再也不是传统定义
中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了,更像一个专业的主持人。)
四、拓展整合
现代阅读教学观需要我们以生活的理念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在教学
中,我们要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



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所布置的作业
也力求体现人文 性。如:
“关于妈妈,你还想写些什么?课下认真观察,象文中的小作者一样也来
写一写自己的妈妈。”
“小作者写了自己的妈妈,你想写谁呢?课下认真观察,把他写下来吧!”
这种实践 性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亲近长辈,很好得淡化了训练意识,消除
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激发学生主动 参与实践的热情。

7.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登鹳雀楼》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
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 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 于景,寓理于
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
融 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
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 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
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 生哲理。课文中配有插图,
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 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
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
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
法”。通过教师 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
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 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 导,培养学生的自
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
这一方法学习第三、 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 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
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本诗传诵已久,读起来
琅琅上口。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
面,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语言的优
美,既培养了学 生读书的兴趣,又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
(四)合作学习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 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 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
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 法的选
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种理念,本课的
教学采用 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相互评价等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中学
习,在合作中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怎样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让二年级的学生能感受古诗< br>的美,围绕本课的学习任务,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古诗的意 境是用极为凝炼的文字来创造的,对小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因此教
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诗意及作者 的思想感情有个总印象,为理解诗句,领
会诗情打下基础。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 的学习热情,使
他们一上课就进入想学、爱学,渴望学习的境界。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



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
及它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鹳雀楼)对,你们真聪
明!并相机介绍鹳雀楼 名字的由来,因为这首诗是作者登上鹳雀楼写的,所以题
目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此时,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已被激发,顺势导入,便可
水到渠成。
(二)初读指导
人们认识事物要经过感 知——重现——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感知得越具
体,才能理解得越深刻。因此,我先从整体入手,让 学生认真读诗句,要求学生
圈出生字词,对照拼音,逐字、逐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
(三)悟读古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美”的实践。古诗教学更应
以朗读,吟诵为重点。在这一环节,我将指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朗读的方法,
使他们与诗人 产生共鸣。
1.解词看图,领会诗意
教学古诗必须从字——词——句入手,进而理解诗人所描述的内容。教学时,
我先指导学生抓住 “白日”、“尽”“入海流”等重点词语,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
的方式理解了词语的内容,进而了解诗 句的意思。接下来,我又用同样的方法,
放手让学生学习第三、四两行诗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所思及所 蕴含的哲理。
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使学生“自得求之”,实现从老师的指
导 到学生的自觉的质的飞跃。
2.展开想象,化诗为文
想象和联想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 没有诗。古诗中的许多词语都充满了
丰富的联想,学生此时已理解了诗句,基本能用口头语言表达了。所 以,我要求
学生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一讲,把古诗的语
言, 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从口头表达能力。
3.赏读古诗,熟读成诵
在引 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时,我通过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仿佛自己就是诗人。这样诗中所描 绘的意境,所蕴含的情感,孩子们都可能在朗
读中表达出来。然后,通过让学生借助板书背诵、表演背诵 、配乐背诵等多种形
式的练习,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这样孩子的潜力就能得到发展,表现欲也得到了满足。
(四)指导写字
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字的笔 画、笔顺、结
构是非常重要的。课标中明确1—2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是“喜欢写字,有主



动识字的愿望。”因此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每个字的笔顺、笔画、
结构,再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把字写好,并安排小组之间互相评赏,引导学生
主动探究,充分感受汉 字的形美。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 法,是课堂
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理解
课文 ,背诵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我的板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设计的。
1.前两句用一个(景) 字概括,后两句用一个(想)字概括,突出了全诗的
中心,是整首诗的浓缩。
2.“”既代表朗读时字词断开处,也表示将诗中词语分隔出来,有助于释词,
理解诗文。
3.“·”表示读重音,有助于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情。
白日依山尽,
(景)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想)
更上一层楼。
《望庐山瀑布》说课稿
一、说教材及学生
古诗,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诗 人李白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
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 情。教学时,教
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积累
古诗的兴趣。
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他们已学过一些古诗,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
方法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培养感
悟能力、表达能力。根据学生 实际、教材特点和课程标准,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
标:
1.学会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抓住重点字词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
二 、说教法及教学手段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为了使学生能学得 快活,学得轻松,充分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采用“激趣导入——初读感知——感悟诗意——
课外延伸”的方法进行教学。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我制作了有关课 件,把瀑布的影视文件、能调动学生情感的优美的音乐,诗中比
较难懂的词句等制成了课件,帮助学生更 好地领悟诗情画意。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取“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 ,说一说”的学习
方法,采用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全班讨论交流的形式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读,即读诗中的重点词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始终贯穿于课堂的全过
程;“想”,想自己 悟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问”,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
说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始终在教师 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通过自己
的劳动获取知识,积累语言,在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中有所感 悟、有所发现、有
所创新。
四、说教学过程
针对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激趣导入,感受形态美
运用多媒体,可以创造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激发学生审 美的情感。教
学伊始,就播放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那俊秀的面容,庐山瀑布那宏伟的气
势 ,学生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看完视频,教师启发学生联系积累的情感体验谈
谈: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 印象?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带领学生以饱满的情
绪,进入了学习古诗的最佳状态,
第二步:初读感知,感悟语言美
教学中,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感悟诗歌语言的精髓。我设
计了以下环节:
1.自由读古诗,画出文中的生字,自学。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交流识字方法,重点指导学生区别“庐”和“炉”的异同。
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中学得知识 ,学得生字的一些认识途径和方法。教师少做
一点,让学生多活跃一点。学生们在互相交流中彼此进步, 不仅有助与良好性格
的形成,而且培养了交际能力。
3.再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为下一环节的教
学做铺垫。
第三步:感悟诗意,欣赏意境美。
引导学生感悟诗意,我分三步进行:



第一、知诗人。众所周知,学习一首古诗,首先要了解的便是其作者,因为< br>古诗之所以为“古”,原因之一是它离我们现在生活较远,必须把它放在当时的背
景下去理解,这 样,就必须了解它的作者。因为作者的生活的年代、当时的心境、
人生品格等等,总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息息相关,了解了作者,也就了解了当时
的社会环境,理解起诗来,就容易多了。
第二、解诗 题。解诗题是在了解作者之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题者,文之眼
睛也。有的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 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
感知全诗内容。
第三、明诗意。诗歌其实是以形象来说 话的,读诗也就是要把握住诗人创造
的形象,再现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我制作了与诗句相关的图片资料, 这些图从某
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我充分地利用了“图资源”,让学生图文结合,体会意境,懂
得 诗情。基本方法就是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想象实现语言符号到形象的
转化,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 的语言描绘诗句表现的形象。
第四步:课外延伸,感悟积累。
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 ,教师应灵活把握教材,扩展教材,以课堂教
学为主体,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双翼,展开教学活动,使我们 的小课堂得到无限的
拓展和延伸,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的课程体系。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课堂最后,我把新编语文课
程标准 规定的小学生课外必读古诗词中的部分古诗纳入课堂,如:课件展示,李
白的《古朗月行》、《独坐敬亭 山》、《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
《秋浦歌》、《望天门山》等,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 方式选学自己喜欢的古
诗,可个人自学,可小组合作学,,强调自我感悟,个性发展。
最后播 放媒体音乐《望庐山瀑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巩固
了本课的学习内容,而且还陶冶了性 情。
总之,本课的教学我力图建立一个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的课堂结构,建立
起师生的平等 、感悟的课堂,对话与实践的课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我成长、
自我完善,在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中有 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提高。

《黄山奇石》说课稿
一、说教材
《黄山奇石》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
文。
黄山,是天下第一奇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她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


< br>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可以说无峰
不石、无石不松、 无松不奇,是令人向往的地方。于是,自古就有“五岳归来不
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 《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就是描述了黄山“四
绝”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不是神话, 是大自然鬼斧神
工的创造。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被带到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似乎已经不是在阅
读课文,而是站在黄山一个个观景台上,美美地欣赏着那些奇石,拍下一张张奇
石图。仙桃石、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每一幅图,都是一个神奇
的童话。读了课文不油心生向往黄山之情,更加喜 爱黄山。
二、说学生
作为小学低段的学生,他们对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 象力丰
富、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知识,表现欲望较强,喜欢展示自己。在新课程理念
的指导下 ,已经能够自主学习,能够与他人合作学习。但学生对黄山奇石没有身
临其境的感受,语言表达能力、对 事物的细致观察能力也处于薄弱阶段,对课文
理解有一定难度。 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说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黄山石的奇妙,体会作者对黄山奇石的赞叹。喜爱< br>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2.通过观察图画与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为了
促进学生的主体作 用,培养创新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读书、训练融入
质疑、疏疑、解疑的主线过程中,让学生充 分动起来。
四、说教学
课堂上应紧紧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依据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 ,激发学生的
好奇心和求知欲,以质疑为主线,运用反馈教学法进行调节反馈,引导学生进行
质 疑、归疑、悟疑、解疑的教学,并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
是总体教学思路。教学环节 分为三个部分:
1.初读课文质疑,明确学习目标:
开课质疑,课件出示课题“黄山奇石 ”,其中“奇”字用动作突出。教师解释什
么是奇?并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哪些疑问? ”在学生充分质疑的
基础上,教师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然后,请学生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 br>同时观看课件播放介绍黄山的风光短片,让学生通过欣赏、领略黄山美景,为下
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
在本环节中学生通过质疑,对黄山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使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质量提高。多媒体在这个环节中突出其直观性、形象性,
把黄山奇景呈现 在学生面前,学生眼看着黄山秀丽神奇的风景,耳听着教师饱含
激情的范读,仿佛走进了仙境般的神话世 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细读课文解疑,突破重难点: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悟疑、解 疑,突破重难点,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⑴了解内容,初步解疑: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的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看看课文中有没有你想知道 的答案,并把你读懂的地方和同学说一说。
⑵ 深入理解,进行解疑:
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入手,让学生说说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对“景色秀丽神奇”、“怪石”几个不易理 解的词语,教师可采用对比法进行教
学。就拿“怪石”一词来说吧,课件出示两张图,一张图上的石头相 貌平平,而另
一张图上的石头则有些怪异,让学生判断哪张图上的石头为怪石,这样学生自然
就 明白什么是怪石了。
在教学配图的二、三、四自然段,可采用看图学文的方法,让学生把课文中
描写各种奇石的语句找出来,图文对照读一读。当教学到“仙桃石”时,课件出示
仙桃石的图片,教师 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可以看到山顶的巨石就像一个大桃子,
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落在山顶的石盘上。让 学生结合看过的神话传说,如《西
游记》等,发挥想象,想象一下仙桃石的来历,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讲一讲。
当教学到“猴子观海”时,课件出示猴子观海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看到,在一座
陡峭 的山峰上,有一块形状像猴子的石头,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
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学生 对“翻滚的云海”理解起来有困难,可以让他们联系
生活实际说一说,并看看课件出示的翻滚的云海的图 片,以此解决心中的疑团。
当教学到“仙人指路”时,课件出示仙人指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上的巨石 就像
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好像正在给游人指路呢。可以
让学生学一 学仙人指路的动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讲课过程中穿插着
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 体会黄山石的奇妙。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要
读出对仙桃石来历的一种猜想。读第三自然段要突出猴子观海 的有趣,声音可以
轻一点,仿佛怕惊动了正在观海的猴子。而第四自然段则要读出仙人指路这个传
说的神秘感。朗读的方式也要多样化,有自由读、小组读、男女生分开读、表演
读等。让学生在熟读的 基础上,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练习背诵。
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可让学生将描写“金鸡叫天都”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理解什么是“金光闪闪的雄鸡”、“不住地啼叫”是什么意思。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课
文的描述, 发挥想象,画一画“金鸡叫天都”,再选几幅学生作品用投影展示出来,
大家来评一评谁画得好。
3.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体验创意性阅读: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 中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
性,为学生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有朗读、当导游、讲故事、画画等。让< br>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喜欢的活动方式,分组同时进行,教师从旁指导。喜欢
朗读的学生可以一 个人或几个人一组,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尽量读得有感情,
还可以配上动作;喜欢表演的学生可以在小 组内扮演导游,把自己喜欢的部分介
绍给大家,带领大家游黄山;喜欢讲故事的学生可以挑选课文中的一 处奇石,发
挥想象,编一个有趣的故事讲一讲,比比谁讲的故事最精彩,最能吸引人;喜欢
画画 的学生,赶快拿起手中的画笔,通过自己的想象,在纸上画出“天狗望月”、
“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为了再发展思维,还可让学生画自己想象中的怪石并
起上名字。最后,每组推选同学在全班展示才艺 ,汇报学习成果。
只有学生主动、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他们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锻炼了自身的能力,体现了语文教学的
创造性和实践性。
五、说效果
通过看图,了解文章大意到质疑、解疑,直至突破重难点,学生明确了自己
的主体地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多媒体课件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突出了形象性、直观 性,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
了广阔的展示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全情投入到学习中来,使课
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0.日月潭
一、教材分析
《日月潭》是二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描绘了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 br>风光秀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们按照
作者脚步,去走进 这篇课文。首先文中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优美风
光;然后介绍了日月潭名称的来历;最后介 绍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秀丽风光。语言
流畅优美、清新自然,是一篇供学生品词析句的好文章,也是进行爱 国主义教育
的好教材。文中还配有一幅日月潭风景的照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
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站在素质教育的角
度,我将教学本课的教学主旨 确定为:图文并茂悟情感,巧抓词句激想象。
第二课时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 1.巩固生字词,理解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积累课后的四字
词语。
能力目标: 1.了解日月潭名称的来历和那里的秀丽风光。 2.感悟文中的优
美词句,边品边想象那里的美丽景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
部分。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日月潭景色的句子,想象、体会那里的风光秀丽。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在教法 与学法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先来看看文本特点,这篇课文词语丰
富,文字优美,语言清新,情感浓厚 ,词语教学也是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在充分
了解课文与学生的特点后,围绕本课的三维目标,设计出了本 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图文悟情、理解想象、情感朗读等方法,
这样,既能巩固学生语文知识点,又能拓展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点,从而提升学
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分析
我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图文并茂悟情感,巧抓词句激想象”为主旨 ,设
计出了本课的教学流程,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欣赏美景,感知文本 1.欣赏美景,创设情境。
师: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个风光秀丽的地方,这个地方的名字
叫《日月潭》。
2.范读课文,初步感知日月潭景色的秀丽。
3.说说感受。想一想,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日月潭给你的印象吗?引出“风
光秀丽”。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激趣,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再由图到文,
和孩子们一起走进 日月潭,并引导抓关键词语“风光秀丽”,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
基础。
(二)图文并茂,赏析文本
1.自由读文,勾画出描写日月潭风光秀丽的词语,学生汇报。
2.图文结合,赏析一、二自然段。
师:日月潭周围有哪些风光?出示问题:那
里 , ,周围有许多。(结合图片,理解“群山环
绕、树木茂盛、名胜古迹 ”,出示日月潭周围的名胜古迹图片。) 用笔勾画出日
月潭名字的来历。(理解“湖水碧绿”,感悟“圆圆的、弯弯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利用直观的图片,图文结


< br>合,帮助理学生理解积累词语,并采用填空的形式来巩固文中重要语句,从而有
效地感知内容并为 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三)巧抓词句,想象文本 自由读文。师:日月潭景色真是秀丽呀,日月< br>潭早上、中午和雨天三个不同时候的景色更加迷人,请孩子们自由地读一读三、
四自然段,看一看 ,你喜欢哪个时候的风光? 学生自由汇报,追问为什么喜欢,
分别抓住“隐隐约约、清晰、朦胧”三个 词语,可借助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理解感悟。例如:当学生说到中午的风光时,会问:假如你就是 正在日月潭观光
旅游的客人,你会清晰地看到什么?你能看到群山环绕、看到树木茂盛吗?此时
此刻,日月潭景色已经映入你的眼底,你会说什么?带上你的感受,再来读一读
吧!当学生说到雨天的风 光时,抓住“朦胧”一词,感受朦胧时候的画面,出示雨
天的风光,这样的景色又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指导悟情朗读3.4段。 读最
后自然段,说说这段讲了什么?(理解“风光秀丽、中外游客”) < br>设计意图:针对二年级学生情况,开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结合词语教学这
一重点,巧抓关键词语 ,引导他们到文中去体验、去理解、去感悟,发挥学生的
想象空间,巧妙利用读与说的“焊接”,培养他 们的语言能力,呈现出词语教学的
深度拓展。
(四)抒发情感,拓展文本
1.配乐读文。师:带着你对日月潭的赞美,再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2.欣赏完了日月潭秀丽的风光,你想说些什么?
3.情感升华,拓展文本。(出示地图) 师: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至今还没有
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台湾人民每时每刻都在思念着祖国,那里的小 朋友也十分
想到我们大陆来游玩。此时此刻,你想对台湾的小朋友说些什么,请大家用笔写
下来 。
设计意图:配乐朗读,释放出学生积蓄的情感;谈谈感受,拓展课文内容,
训练学生的理 解和表达能力;练练小笔,训练学生读写能力,从而达成学生多方
面能力的“活动”。
五、板书设计
良好的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精炼的展现给学生,强< br>化知识,促进思维。因此,我在板书设计上下了功夫,板书如下:
位置 台湾省 中部
日月潭 名称 日潭-------像太阳
月潭———像月亮 风光秀丽
景色 清晨 -------隐隐约约
中午-------清晰



下雨———朦胧

11.葡萄沟
一、说教材
(一)课文简介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是个盛产葡萄的好地方,激发学生< br>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列举了葡萄沟盛产的水果。第2自然 段,
介绍了种在山坡上的葡萄成熟前后的迷人景象。第3自然段,介绍未运到城市的
葡萄被制成 葡萄干,非常有名。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
课文第2自然段是本课语言训练的重点。第1自然段可作为按时间顺序连句
成段的例子。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积累优美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3.感受葡萄沟是一个好地方,向往新疆,向往葡萄沟。
(三)教学重、难点:
1.感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2.葡萄干是怎样做成的。
二、说教法
直观演示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开放课堂,课外延伸
三、说学法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读中感悟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检测生字。
2.(课件出示)师 :老师说一首民谣,大家猜猜说的是什么地方,好吗?“吐
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 叶城的石榴顶呱呱。”
(既复习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
(二)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主学习
1.自学提示。
2.师: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听听课文。(课件朗读)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交流展示,点评纠偏
1.为什么这个地方叫葡萄沟?它在什么地方呢?
2.同学们,你们从哪儿可以看出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
(1)第一段:盛产水果,葡萄特别多
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葡萄沟的水果的吗?(时间)
(2)第二段:风景优美(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质疑:葡萄的颜色特别多,为什么作 者用了一个五光十色呢?这里为什么
不用“五颜六色”而用“五光十色”呢?
点拨:①“五颜六色”只是表现颜色,葡萄成熟了是有许多水分的。
(3)晾房是什么样的?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修。
(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由中心句入手,由总到分,学习课文。)
3.赛读课文,是哪些语句使你喜欢上葡萄沟的?找出来读一读。
(通过朗读呈现景观,感受景色特点和作者的情怀。)
(四)课堂反馈
1、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表现在: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
2、我们家乡也有好多著名的特产呢!(课件出示灵宝特产)
河南三门峡有个地方叫__________,那里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检测课文学习情况,学习课文第一段的写作方法,完成语文天地的“笔下
生花”)
(五)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去了一个好地方——葡萄沟,葡萄沟盛产水果,景色优美,老乡热< br>情好客,千言万语化做一句话: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板书:把“好地方”前面
加上“真是个” 句号改成叹号)同学们 一起读一读。
其实,不仅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整个新疆都是好地方,牛羊成群 ,瓜果遍地,
随着西部的大开发,新疆会越来越好,相信我们同学以后也一定有机会亲自到美
丽 的新疆去看看,到美丽的葡萄沟去看看,那么让我们记住这个美丽的地方吧!
齐读课题
(再由分到总,整体把握课文。)



(六)板书设计
盛产水果,葡萄特别多
葡萄沟 风景优美 真是个好地方!
老乡热情好客
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
(简单明了,突出学习重点)
《坐井观天》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 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
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
教学目标 :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
下教学目标:
1. 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寓意。
4.发挥学生的想象,为课文写续编,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 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
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 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
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 、生动的画
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 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
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 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 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
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 学”,二是由“被
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 br>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
法,贵在得法,教 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
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 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
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 阅读,学会自
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三、说练习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
出发点和归宿点,精 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1)学生听老师
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2 )让学生练说,抓重点词让学生练说,
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练说;(3)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 读、比赛读、引
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4)布置学习课后续写青蛙跳出井口
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说过程
围绕教学 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
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 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
练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二课时的 教学步骤:
(一)复习巩固,字词导入复习生字新词入手,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二)初 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要求学
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朗读感悟,细读课文。重点学习课文的2——7自然段,分析三次对
话,理解重点词语。
(四)教师小结,总结“坐井观天”的意思及告诉我们的道理。
(五)拓展学习,巩固提高。青蛙真的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
么呢?
五、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
板书设计
12《坐井观天》
小鸟 无边无际 见多识广
天有多大? 看事物要全面
青蛙 井口那么大 目光短浅
13.寒号鸟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运用对比手法写的童话。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垒巢 的不同态
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全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 分(第1自然段)写喜鹊和寒号鸟是邻居。第二部分(从“几阵秋风”到“正
好睡觉”)写冬天快到了, 喜鹊忙着垒巢准备过冬,而寒号鸟却又是玩,又是睡,
不去垒巢。第三部分(从“冬天说到就到”到“得 过且过”)写冬天到了,喜鹊住在
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得过且过,还是不肯垒巢。第四部分(从“寒冬腊 月”到结束)
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理解课文,提示寓言,板书如下:



写寒冬腊月,喜鹊在温暖的窝里熟睡,寒号鸟却冻死了。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号”,理解新词。
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几句话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
动才能得到。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准确领会寓意。
四、说教学准备
1.寒号鸟的挂图或投影片。
2.课文录音。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整体切人。
1.根据简笔画,说话导入。
2.整体回顾,说说这是一只( )的寒号鸟。( )的喜鹊。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读懂三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 么,哪句话的意思是最主要的。
第一自然段有关图片。(指导看插图)
(2)体会寒号鸟的懒惰。(学生理论,互评)
(3)齐读第1自然段。
(三)学习2~5自然段。
1.默读2~4自然段,思考: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一一一”划出)
2.检查,,抓“累”字体会寒号鸟懒惰。
3.还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
寒号 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傻喜鹊,不要吵,天气暖和,正
好睡觉”。(板书:寒号鸟:玩睡 喜鹊:垒巢)
4.抓“不听劝告”深人体会寒号鸟懒惰。
a.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b.喜鹊怎么劝告?(结合指导读、指读→评点→范读→自读→齐读)
c.从哪里看出寒号鸟不听劝告?(圈圈划划,自读体会,结合指导读寒号
鸟的话:指读→ 评点→自读→男女生对读)
d.指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寒号鸟不听劝告结果怎么样?(结合理解“直打



哆嗦”、“悲哀”,指导读“悲哀地叫”的句子)(板书:直打哆嗦 住暖窝)
5.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想象自读→指读评点→女生齐读)
(四)学习6~8自然段。
1.回顾学法:抓“不听劝告”这几个重点词语提问解答,深入理解课文。
2.启发学生围绕“还是不听劝告”自己提问。(课件出示13)
a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b.谁怎么劝告?
c.从哪里看出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
d.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结果怎样?
3.学生轻声自读,思考上述问题。
4.四人一小组讨论,准备汇报。
5.汇报自学。(学生自由汇报,老师随机点拨,穿插朗读训练)
点拨要点:
①问题b,比较 喜鹊说:“……”
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说:“……”
体会感情变化→指导读好语气。
②问题c,结合理解“得过且过”,指导读出寒号鸟不耐烦的语气。
③问题d,结合理解“最后的 哀号”、“漫山遍野”等词,引导学生想象寒号鸟
在冰天雪地里发出最后哀号时的样子。指导读好第八自 然段。(板书:最后的哀
号 熟睡)
(五)返顾全文,深化认识。
1.齐读第九自然段。(课件出示14)
2.深入思考,同样是寒冬腊月,为什么喜鹊能在温暖的窝里熟睡,而寒
号鸟却在黑夜里冻死了?
3.随机小结,完善板书。(板书:寒号鸟:懒惰 喜鹊:勤劳)
4.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现在懒惰,将来难过)
5.小结学法,(课件出示15)
抓重点词 提问解答
展开想象 感情朗读
14.我要的是葫芦
一、说教材
《我要的是葫芦》写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因为没 有治葫芦叶上的蚜虫,所以
他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从而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我 把



这一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
1.会认11个生字;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而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是
1.会写8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人物的对话,品味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加深理解课文。
这篇课文的内容短小,蕴含的哲理浅显。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是
学生会质疑的问题 ,因此教学时我以此为突破口,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因为 他不知道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抓
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 点,体会
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力求学生通过多次朗读,
品悟 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我上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下面就我
上的这节课来谈一谈
二、说教法、学法:
1.教学时,采用变序阅读法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3.通过练习题,体会句子的不同语气。
首先 是激趣导入。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小朋友,今天呀老师给你们带来
了一位朋友,快看!(然后点击葫 芦动画课件)然后让学生跟动画葫芦打招呼。
这一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跟葫芦打招呼 的过程中指导他们读
准葫芦的音,引导他们知道葫芦的“芦”是读轻声的,学生读准小葫芦的音后,点< br>击课件小葫芦不高兴——高兴。这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接着老师
告诉学生今天要学 习一篇有关葫芦的的课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们学得兴趣盎
然,有实效。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自 学课文。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流利,把生字读准。
在学生自学课文后,老师检查生字字音,分为全班 齐读,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学习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我是以课文第一幅插图来引
入课文第一段的学习的,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小葫芦是怎么样子的,让学生先观察
图,并用自己的 话说说这棵葫芦长得怎么样,引导学生说出葫芦可爱后,我是这
样设计导入语的: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书中 是怎么描写的呢?请你自由地读一读课
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并把它画下来。于是学生在课文中找找画画 句子,在学生
找完句子后,我让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指名让学生读出关于小葫芦可爱的句子。

< p>

学生找出句子后,我课件出示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
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由于这些句
子中的词语都是学生较好 理解的词句,于是我没有抓住“细长” 、“长满”、“雪白”
等词语来一一讲解,我通过让学生反复地 来体会出小葫芦的可爱,有指名读、再
指名读、齐读。直到读出小葫芦的可爱为止。在引导朗读时,我设 计了许多的激
励语,如: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读出小葫芦的可爱,读出你喜爱;听出
来 了,你有点喜欢小葫芦,有更喜欢小葫芦的吗?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觉得小
葫芦的确很可爱,咱们再来 读读,把心中的喜爱读出来。通过激励性的话语,学
生的朗读热情高涨,在反复的练读过程中读出了小葫 芦的可爱。接着巧妙地抛出
问题,并合课文第二幅插图,让学生质疑。我是这样设计过渡语的:是呀!这 么
可爱的小葫芦怎能不让人喜爱呢?可是就是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却慢慢地变黄了,
一个一个都落 了。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观察图说说看到变黄、落地的小葫芦心里的感
受,然后让学 生带着难受、惋惜的感受朗读句子: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
个都落了。但在授课的过程中,由于过 于紧张,此环节的教学遗漏了直接进入了
第二第三段的教学。
第四个教学环节学习二、三自然 段。原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是先学习第一段
知道小葫芦的可爱,再来学习最后一段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会 落了。然后让学生
带着“为什么小葫芦会落”的问题来学习中间两个自然段,找出小葫芦落的原因,由于遗漏了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给我以下的教学带来了许多的不便。我是这
样设计过渡语的:长 得这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慢慢变黄,一个一个都落了呢?
请小朋友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二、第三自 然段,边读边想小葫芦为什么会落
呢?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第二、三段,找小葫芦落的原因。接着老师指 名学生汇
报,并结合回答板书。结合板书提问: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去不治,那么他到底
是怎么 想的呢?学生找出句子后,老师出示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
子不可怕。让学生观察这两句话 ,说说发现了什么。告诉学生这两个句子意思一
样,但是表达的语气不同,感叹句表达的较为强烈。并通 过范读让学生体会这两
句话语气的不同,然后让学生试读,直到读出两句话的不同语气为止。然后通过< br>学习第三段中种葫芦的人和邻居的对话体会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
虫不用治。知道这 两个句子一个是反问句,一个是肯定句,他们的句式不同,意
思相同,表达的语气也不同,接着让学生通 过读来读出它们不同的语气。有分组
读、男生女生读、齐读。通过一读再读,使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引导 孩子们体会
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
终达 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



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这节
课的重难点的解决水到 渠成。
最后一个环节学写生字。在指导写字环节,我先让学生读一读生字,再让学
生找出关键 笔画,一边范写一边讲解,接着学生描红练写,最后师生共同订正。

附板书设计:
叶子上长蚜虫 他不治
邻居劝他 他也不治
15.大禹治水
一、说教材
《大禹治水》讲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 事。本课讲述的是古时候大禹治
理洪水的事。通过本课的阅读让学生理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 ,体会大
禹不顾个人利益,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
本课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 洪水泛滥的景象,点明大禹治水的原因。
第2、3、4自然段讲大禹治水的经过。第5自然段讲大禹治水 的结果。本课分两
课时完成。这节课介绍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利用学过的方法独立自主的识字,读准字音,培养学生独立识
字的能力。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洪水的泛滥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为深
入理解大禹一心一意治 水的奉献精神做好铺垫。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
一。
三、说教学重为、难点:
1.识字方面:掌握15个字的读音,8个字的字形。理解“倒塌、淹没”等词的
意思。 2.内容方面:抓住“淹没、倒塌、冲毁”等词语感悟洪水泛滥的景象,为下文
体会大禹的奉献精神 做好铺垫。
四、教学方法与理念:
1.明确主题,养成习惯。
对于当今社会都是 独生子女的现象,从小培养学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
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出 示本单元主题:奉献。(师)你能
按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奉献吗?(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师)唐. 李商隐曾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蚷成灰泪始干。”中华民族从远古至今就有许多具有奉献精
神的英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



2.了解人物,进入课题。 由于时代背景和人物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很远,因而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
大禹的资料不仅有效地开 发了课本资源,而且也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体现的精
神做了准备。(出示大禹头像)(师)同学们课前 收集了许多大禹的资料,一定对
大禹有了一些了解,谁愿意介绍给大家?(学生汇报,教师出示电脑)( 师)关
于大禹提传说有许多许多,我们要学习的是广为流传的一篇《大禹治水》
出示课题,齐 读课题。和教师一起来书空“禹”字。(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
道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那就来看看课 文是怎么描述这个故事的。
3.初读课文,独立识字。
a.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和自然段。让学生在初读中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b.指名读课文, 全班纠正字音,重点指导“婚、鲧”的字音。在听读中纠正字
音,培养合作精神。在独立识字中产生成就 感。(师)课文中又来了一些“朋友”,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吧!
c.出示生词。学生掌握了一 些独立识字的方法,本着《大纲》中识字教学应
认写分流、多认少写、字不离词的原则,我在这个环节只 对重点字词有针对性地
加以指导。如:“息壤”的意思;“塌、牲”的字形结构;“叮嘱”的近义词;“ 拄”有
几个兄弟?
d.(师)让我们和这些“朋友”一起回到课文中再来默读课文。想想课文 描述
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五、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a.思考:大禹治理的是怎 样的一场洪水?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这里我出
示课件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学生重点抓住“倒塌、淹 没”等词来体会。
b.叶圣陶:“学语文要靠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为此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如果此时你置身其中有什么感受?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想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去体会课
文内容,谈自己的感悟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c.有感情朗读课文,升华情感。(师)你们真正领悟到了洪水给人们带来 的
苦难。谁愿意带着你的感悟再来读一读课文?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评
读课文。
六、交代学习内容,明确下节目标。
(师)面对这灾难,人们多么渴望有人能把这洪水治服。 见到人们受苦,鲧、
禹父子站了出来,他们是怎样把洪水治服的?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大 禹 治 水
上 古 英 雄 洪 水 泛 滥




16.朱德的扁担
一、说教材
《朱德的扁 担》讲的是在1928年,红军初建时期,在国民党竭力“围剿”的
特定环境下,广大红军战士在毛泽东 、朱德的领导下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粉碎敌人的阴谋而到茅坪去挑粮食的故事。全文没有一句对 话,但却通过人物的
行动和心理,真实的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场面。课文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可以以身作则、吃苦在前的红军指挥官的形象,而且通过细
腻的心理描写,表现 出革命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
2.了解朱德同 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
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尊敬热爱 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挑粮食路途遥远、山高路陡,体会挑粮的艰辛。
2.第3自然段是全文教学的重点。 要从中体会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
品质和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之情。
3.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想象拓展,发展学生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 神领域的影
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也是多元的。”启发学生借助教材展开
想象 ,并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内心,从吸收至倾吐,发展学生的语言,发展
学生的思维,从而切实提高学 生的认识,指导他们的生活。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自己的身边 去
发现,去对比,加强对当时革命状况的了解,从而引发对革命事业崇敬之情。
其次在教学的 过程中,教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把学生置身于故事所在的背
景中,使得学生把自己当作是故事中的一员 来参与,参与其中的艰辛,参与其中
的心理过程,这样不但有助于教学的开展,而且也可以让学生能够更 加的感同身
受,激发学生对革命领导人的尊敬与热爱。
2.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 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
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 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
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另一个重点就是“扁担”,始终抓 住“扁担”,从战士的“藏”,



到朱德的“做”,并且刻上“朱德记”三个字,层层递进,把难点一步步的剥离,突
破。 第二自然段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挑粮食路途艰难。通过让学生进行角
色转换,体会去挑粮食的 一定是身强力壮的人,这是因为路途艰辛。这样学生已
经体会到了挑粮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接着再联 系他们平时爬山时的感受:自
己空身爬都很累,担上粮食就更艰难了。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情感体验 使这
个难点很好的解决了。
本课的重点段是第三自然段,这个自然段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朱德 与战士同
甘共苦、以身作则的精神。学生主动学习比被动的学习更有效。通过让学生了解
双方的 行为意图,从每个角色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体会
到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以及朱德 同志的精神,这样有了换位思考的答案,比教师
填鸭式的说教要好多了。
之后出示这句话: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
累坏了怎么办?
指导朗读,体会其中战士们对朱德的关心。
课后要求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讲给你的 家人听,讲给你周围的人
听。这样的课后练习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以这堂课的学习为起点,积累更多的知识 。
这也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17.难忘的泼水节
一、说教材
1.《难忘的泼水节》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课文中洋溢着热情,
在人们欢迎 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文章的结尾,更是表
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文中 还配有一幅洋溢着热情的插图,以帮助学生
更好地感受热烈的气氛。
2.重、难点 重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难点:体会 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地深厚感情。
3.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1.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特的
情感体验,开 始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的阅读情趣。由此,我确立了“情感
和态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
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2.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确立“知识和能力目



标”: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
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 步的感受。
三、说学生情况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 的事物,
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
师创设 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另外,学生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
法,而且自学识字能力很强。通 过课前的预习,多数已经解决识字问题,只个别
学生个别字有障碍。这都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四、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创设一个浓郁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 感受语言的魅
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
激 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导入新
课时,让学生观察插图, 感受热烈的气氛与场景,对傣族泼水节的向往与兴趣。
从而有助于主动进入文本,从而体会到课文字里行 间蕴含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情
感。
a)自主探究《文课程标准》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 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
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因此,识字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朗读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让学生自读自 悟,使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情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b)朗读感悟《文课程标准》 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
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好文章要三读:初读读 通——细读读懂——品读读
美。《难忘的泼水节》这课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 水
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1961年的泼水节,因为敬爱的周总
理和他们共 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因此,它是最幸福、最难忘的一
个泼水节,要使学生融入文章之中, 要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发挥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从插图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根据学 生的回答,师相机引出新课,板书课题:难
忘的泼水节让学生读课题,想想:为什么难忘?
(二) 新课教学
1.听录音范读,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2.初读课文,并画出生字新词。(学生自读)
3.全班拼读生字。



4.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5.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全班齐读)
6.并思考:1961年地泼水节是怎么过的? 为什么这一年的泼水节令人难
忘?(新课标第二学段要 求学生学会默读,现在就该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默读思考
了。)指名读一读有关段落
7.师结合学生所读词句,给予重点提示和指导。如:
(1)插图中发现:周总理穿着什么?傣族 人民穿着什么?他们表情怎样?
在此教学阶段,理解“满面笑容”,并练习说一句话。
( 2)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强调重
点词:端、拿、蘸、泼洒、祝福 、欢呼、泼水、祝福,用“一边……一边……”
练习说话。
8.师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突 出“泼水节”,第二自然段强调“特别”、“周恩来总理”
和“一起”,第三自然段重点读好最后一句“ 周总理来了”。最后两个自然段,“幸福哇”、
“难忘啊”要重音轻读,读的速度要慢些,第二句可必第 一句读得更慢,好像完全
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
(三)读中感悟指名分段读课文,同学边听边看课文插图,想象课文描写的
情景。 “书读百遍,其义自 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
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 式。“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
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当学生有了心得后,再读 相关的段落
感情就充沛真挚了。
(四)课堂小结从课文插图和课文的描写中,你感觉周总理和 人民之间是
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心连心,师板书)强调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幸福、
难忘的节日,师板书。
(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板书设计
11、难忘的泼水节
心连心 周总理————————傣族人民 幸福、难忘

18.古诗两首
夜宿山寺
一、说教材
在《夜宿山寺》中,诗人李白用平易的语句,绝妙的想象,表达了他夜宿山
寺的身临高处的感受。全诗仅20个字,但足以令读者如亲临其境,亲感其情。



教学此诗就要引导学生置身于夜静、星朗、山高、楼危的情景之中,体验诗人的
感受。
二、说教学目标
此诗的教学目的是:
1.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 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
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2.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说教学方法
(一)、研究题意,自读自学 < br>1.出示课题。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
想人物。教师随学生回 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月亮、星星、山峦、寺庙;此
时,只简画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 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同时出示
“宿”“寺”卡片,正音、释义。
【画简笔画的目的是引导学 生进入诗的意境,教给学生据文想象的方法,为
理解诗意奠定基础。为了充分运用课文插图,板画构图力 求与插图相仿。】
2.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然后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
觉。教师在学生提出的词中选取“高”,并板书。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
白写自己夜宿山寺的亲 身感受;全诗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写的。
3.教师: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的方法,自学这首诗。
(1)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
(2)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
(3)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这是个反复朗读、步步深入的 过程。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个别指导。初读,
思考字义,理解内容;再读,边读边想,前后联系,渐入意 境,为进一步训练表
清朗读打下基础。切实抓住这一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交流切磋,诵读求悟
1.教师:让我们逐行研究,看诗句中哪些字表达“高”,哪些景象说明“高”。
先看第一行。
学生找出“高”和“百尺”。教师指出“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
教师:(出示“危楼”卡片)危楼是什么样的楼?“危”字怎么解释?
学生查《新华字典》,危:①险;②损害;③高。从三个义项中找出一个合
适的解释。



教师:诗人站在高山上寺庙里的高楼中(教师给黑板画的庙加层楼),眺望< br>窗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想象后)高极了,真高啊,好像站到了天边一样……
师:第一行先写楼高,这样写——
学生齐读:“危楼高百尺”。
教师:要读出楼的高。
学生提高嗓音朗读。
教师:一味提高嗓音,只能听见声音, 不能听出意思。只要把“高”字读得高
些响些。教师示范,再试一试。
学生反复练习朗读。
教师:大家读出了心里对这个“高”字的感觉。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找感觉,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2.教师:(出示“星辰”卡片)“辰”字典里说是“日、月、星的总群”,这里
指什么?
生:指星,因为夜里无“日”,而“月”不适用“摘”。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手可摘星辰”。
【让学生做动作,想象诗人站立处离天已近,体会诗人想象力很丰富,构思
的巧妙。】
学生据诗意抬手摘星。
教师:想象一下,摘星辰时手臂的动作,身体的姿态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应该推窗伸臂,斜势向天,这样才能摘星辰。
教师: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是 它却能形象地表现出高,大家朗读
这句诗,想象诗人此时离天多近?
学生朗读。
教师:摘星辰本是难事,但诗人此时觉得很容易,从诗句中的哪一个字体现
出来?
学生:从“可”字体现出来的。
师:朗读时要读好这个“可”字。
学生朗读强调“可”字。
教师:这样可以表达出轻而易举地伸手就能摘到星,更加说明楼的“高”。
3.指导第三、四行诗句。
学生:齐读第三、四行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教师:这两行诗句联系紧密。现在你感到天上人和诗人之间距离多远?
学生:相距咫尺。



教师:这也是诗人的幻想,但生动地表现了“高”;由此也可见诗人丰富奇特
的想象。一齐来读好这两行诗句。体会一下该怎样朗读。
学生读得很响亮。
教师:好,你读得清楚,读出了“高”的气势。
学生:高昂地读。
教师:你也读出 了“高”的气势。再尝试用低沉的语气,(出示“恐”字卡片)
要把“恐怕惊动他人”的心情读出来。
学生尝试用低沉的语气朗读。进一步体会诗句表达的含义。
教师:好,读得有感情,读出了诗 人的心情。现在同学们用上述两种读法各
自练习朗读,要读出两种不同的语气,然后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 读法,为什么。
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朗读
【这里,用比较的方法指导朗读,意在使学生懂得 表清朗读是在理解诗句的
基础上,代作者说话,要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情。】
4.在表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全诗。
5.教师:行行朗读、字字思考、处处想象是学 习古诗的一般方法。要在今
后学习古诗时继续使用,进一步掌握这种方法。

敕勒歌
一、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民歌,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语言直白如画,艺术概括力极强。反映了敕勒族人民
的生活,表现了他们 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学 生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的
方法。为此我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本诗。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古诗教学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认识本课
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概括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
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抒发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
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诗句,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语言美和诗
意境的美。
教学难点是: 体会诗中抒发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热爱之情。
五、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设计思路,教法上我采取了激趣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同时以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为主,对收集的有效教学资源进行重构,与学科教学
完美整合。
学法上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古
诗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过程
我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为主线,创设教学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
体性与参与性,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教学过程共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
首先我与学生谈话,谁去过大草原啊?那里的景色是什么 样的呢?学生或去
或没去过,描述的一定不够丰满。我顺势接着说: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导游,
让她带领我们去欣赏一下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吧。
卡通形象小导游带领大家欣赏了大草原美丽壮阔 的景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兴趣。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 心
潮澎湃,这时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我顺势接着说: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共同来学
习一首描写草 原风光的诗歌《敕勒歌》。同时板书课题。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这部分我采取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步】媒体演示——解诗题,知诗人;
《敕 勒歌》是从少数民族语言译过的,“敕勒”一词对学生来说极为生涩,教
师用语言描述很难解释清楚,因 此我
影音并用解诗题(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本诗题目。
图文并茂知诗人(课件)接着看图面,听老师讲故事,了解关于作者的传说。
【第二步】反复读文——明诗意,品诗味;
(首先)趣味讲解明诗意(课件)
我放 手让学生以自主学习,自由读文,结合注释学认本课生字,初步了解诗
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接着我用课件 出示全诗,让学生提出疑问,对重点词语进行
简要讲解。



学生 理解了生字生词,自己对本诗会有一定的理解,我及时的让学生把自己
的理解说出来。为让学生对本诗的 诗意有准确的理解,我又请出小导游,为学生
讲诗意。这时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辅导者,学生在 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主动学习,自主探研。
(接着)朗读指导品诗味(课件)
为让学生更准备的感受到本诗的“味道”,我从网上下载了朗读示范录音,反
复播放几次,让学生通过跟 读、自由练读、齐读的方式,力争读出本诗特有的“诗
味”,读出感情。教师及时鼓励学生,为学生播放 古诗新唱《敕勒歌》,进一步
活跃课堂气氛。
【第三步】赏析诗文——入诗境,感诗情;
《新课标》指出:“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首诗有着平仄
相对的音律美 、质朴豪迈的语言美、开阔恢弘的意境美,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
良好素材。但运用多媒体把诗句表现的 意境过早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我觉得那是
剥夺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的潜力。为此,我在这里让学生与文本 对话为主,让学
生在头脑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诗境”,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语文素养。
对话文本入诗境(课件)
让学生一边看着本诗的文本,一边听配乐朗诵,一边展开想象,然后把脑 海
中大草原的美景讲给大家。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展开讨论感诗情(课件)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诗中表达的情感,我让学生展开这样的讨论:(1、可 以
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2、“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
怎样的感觉 ?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通过以上讨论并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 ,在层层探究中赏
美、悟美、创造了美,更有利于入情入境,突破难点。
为使学生从诗中 体会到的情感得到巩固和升华,我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极具艺
术感染力的《敕勒歌》赏析短片,激发学生热 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第四步】重读诗文——背诗句,学诗法。
通 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对本诗的理解更加深入,朗读也会更有情感,因此我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再诵读这首古 诗,并力争背诵,同时思考:这首诗中,有静态
的描写也有动态的描写,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讨论后,教师总结提炼本诗写作方法和特色。(课件)
恢宏:川 山 天 四野 →静
细腻:风吹 草低 见牛羊 →动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抒发情感(课件)



这一环节共有两部分:一是分享交流收集的描写草原的诗句;二是欣赏现 代
诗歌,然后将《敕勒歌》改成一段描写草原景色的小作文,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
思维和情感活 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同时训练写作能力,学习写
作方法,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 了统一。
第四环节:畅谈感受,交流收获
学生畅谈本课学习后的感受,交流收获。 最后教师总结:我们虽然不是当年
的战士,不是敕勒族人,但我们今天也深深被敕勒川的美好所打动。老 师相信如
果你有机会去草原,不用别人提起,站在草原上,草原的辽阔一定会让你想起这
首诗的 !让们来聆听一下,现代人作曲的《敕勒歌》吧!
七、板书设计
敕勒歌
川 山 天 四野 →静
风吹 草低 见牛羊 →动
板书是一 节课的缩影,要既简洁,又美观。我撷取教学古诗中的“点睛”之笔
进行板书。既有知识的概括,又有方 法的提示。
八、教学效果预测
诗歌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携手进行的一次审美之旅。我喜欢“洗开春色无多
润,染尽花光不见痕” 的唯 美意境。我希望这节课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对这首古
诗的理解和体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经由这样的引 导而得以不断前行。相信现
代教育手段合理的运用,会在课堂上发挥巨大的作用,使本课教学收到良好的 效
果。

《雾在哪里》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雾在哪里》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围绕“想
象”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雾在哪里》《雪孩子》3篇课文。这是继一年
级上册第六单元后又一 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本单元课文侧重于体现想象之
美。
《雾在哪里》是一个童话故事 ,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
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雾把 大海、天空、城市等景
物依次藏起,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作者赋予雾以孩子的< /p>



语言,把大雾笼罩称作“雾藏起了世界”,把云开雾散称作“雾藏起了自己”, 因此
整篇课文显得生动有趣。
因此在教学本文时除了让学生掌握生字词外,更重要的是在理解 课文内容的
基础上,借助课后题,仿照课文句式想象说话,体会雾的顽皮淘气。
教学目标
为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雾、淘”等11个生字。会写“岸、屋”两个字。
2.朗读课文,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体会雾的淘气。
3.学习课文第一至第六自然段,仿照 课文用“无论……还是……都……”说一
说雾来的时候的景色,让学生体会自然景物中所蕴含的生活情趣 。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体会雾的淘气。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用“无论……还是……都……”进行说话练习。

二、说学情
二 年级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比较乐于阅读童话类文本,一年级上册第
六单元也是一个以“想象”为主 题的单元,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有一定的基础。但是
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雾在哪里》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有 部分生字会造成阅读障碍,
同时,二年级新课程标准要求“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 像中的
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
到的词 语。”但二年级的学生在写话上表达还不清晰,所以,本课的教学目的主
要为培养学生识字、写字和写话 的兴趣。
三、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施教之功,贵在得法”。根 据新课
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规律,我选择了多媒
体课件辅 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演示有关幻灯片激发学生充分想象,主要采
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1.范读法。指导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体味雾的淘气。
2.提问法。为了加深学生对雾 这一形象的理解和认识,我设计了若干个问
题引导学生在反复的阅读课文中,动脑、动手、动口,逐步体 会雾淘气、顽皮的
性格特点。
3.比较法。通过对相似句子的比较让学生发现课文结构的相似之处,并以
此引出仿写句式。



4.读说结合法。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说话写话还处在模仿阶段,模仿< br>是提高写话能力的重要一步。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我采用读说结合的方法,出
示图片,引导学生 观察,并通过适当的想象完成仿照课文句式写话的教学任务,
如此以读促说,以说促写,读写结合,提高 学生的写话能力。
四、说学法
1.朗读法。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学习本 课着重从朗读入
手,通过范读、自由读、齐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悟。经
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童话语言的生动有趣,容易从朗读中获得
学习童话的喜悦感。 < br>2、圈点勾画法。着眼于培养学生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找出重
要信息的同时用笔进行 圈点勾画。
3、自主—合作—探究。课堂上,调动各种手段,引进激励机制,把学生的
眼、耳 、脑、手各个感官调动起来,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在这个过程中体
会雾的淘气。
五、说教学过程
进行新课前,我已经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了预习,并提出如下预习要求:
1. 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2.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3. 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在这个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谜语猜猜猜的活 动,活
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
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 找出雾的特点——淘气、顽皮,并相机引导学生用加一
加、换一换的方法识记生字。
三、朗读课文、体会淘气
在这个环节中,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小朋友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为 什么说
雾是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从而学习第一到六自然段。解决问题:
1. 雾都把什么东西藏起来了?
2. 雾把这些东西藏起来之前都说了什么?
3. 雾把这些东西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怎样的?
这三个问题联系紧密、环环相扣。我通过多种识字方式让学 生识记生字,提
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好雾淘气、顽皮的语气



语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对淘气、顽皮的认识进行情感朗读。朗读的好的给予肯
定,朗读的不好的积极引导,必要时通过教师范读达到情感朗读的目的。
四、说话练习
这 个环节相对来说对学生就有一定的难度了,我引导学生发现三四自然
段的相同关联词“无论是……还是… …都……”让学生用关联词说说第六自然段
“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 藏了起来,什么都
看不见了。”通过这一问题把难度降低,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五、指导写字
在这个环节,我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体会字形上短下长的共同点,让学生自主写字,培养学生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如何将字写漂亮的能力。另外,我把
“岸、屋”这两个字 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这类字的书写要领。
六、小结
在这个环节我通过填一填——“经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雾是一个又
又 的孩子,他把 、 、 、 、 藏了起来。”引导学
生回 忆本课学习重点,并留下悬念,雾接下来还会把什么藏起来,我们下节课再
来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


大海
19.雾在哪里
淘气 顽皮

20 雪孩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雪孩子》是一篇动人的童话故事,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让每个人都
感触到雪孩子善良的 心灵。本篇是首次出现不注拼音的课文,这对教学是一种挑
战,同时让学生尝试自己阅读,有利于激发学 习兴趣,培养学生借助图画阅读的
能力。
2.教学目标


天空 太阳
海岸 城市



新《课程标准》指出: “小学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教
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的综合”,基于对这
一理念的理解,综合考虑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奇的特点,我制定本课教学目 标为:
知识与能力:会认写本课的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想象力及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勇于伸出
援助之手。
3.教学重难点
由于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此,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
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因为学生首次接触不注拼音的课文,因此难点确定为借助图画进行阅 读,激
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二、说学情
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 识字能力,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力
还不够。孩子具有好奇、爱探索、易受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 鲜的事物所吸
引。
三、说教法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首先,教学时主要采用情景教 学法,创造良好的学习
环境,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运用多媒体,将学习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同时,
我还采用了指导观察法,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来激
发学生的兴趣, 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明确提
出了“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一 要求,在教学中,让读贯穿始终,以读带
讲,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探究,加深情感体验。为了激励学 生的学习信心,
我多次进行鼓励、欣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一再提醒我们: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
代需要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因此,识字方面我让学生尝试自主识字,四人小
组合作识字,交流识字方法,让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 疑,快乐地学习。而对于
部分拼音学习还不扎 实的学生,建议他们借助图画阅读,还可以猜读、跳读
等,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收获自学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语文的自
信心。
五、说教学过程



我打算利用两个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第一课 时根据导入——新授——
运用的思路进行。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基础上练习巩固,指导书写,并拓展延
伸。据此,我将对第一课时进行详细阐述。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好的开头, 成功一半。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大雪
覆盖山川、房屋、田野的情境。学生观察 后回答:看到什么景物?学生会说天上
下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地面上、房屋上、树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 雪。在此基础
上引导学生找出这是课文哪段内容,然后进行指读第一自然段。
接着课件出示课 文的第二幅插图,问学生兔妈妈在堆什么。学生会说堆雪孩
子。顺势我板书“雪孩子”,并指导认识“孩 ”字。
紧接以一个问题引入第二段:兔妈妈为什么要对雪孩子呢?引导学生带着问
题读第二段 ,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在学生交流读书收获的过程中,
板书“小白兔”,学习“让、起、 玩”三个字”。
最后通过问题“雪孩子和小白兔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你们想读一读
吗?” 调动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2.图文并茂,自读课文。
为了突破本课没有注音的难度,在初读 课文时,我充分利用课件明确学习任
务,让孩子仔细看图,想想每幅图上画了什么。再图文对照,圈出不 认识的字,
同桌合作交流不认识的字的方法,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
3.合作学习,纠正读音。
由于低年级识字量较大,不是单单在课堂上就能解决的了的,因此 ,教给学
生识字的方法尤为重要。在检查识字时我采用认读雪花生字卡片的游戏形式进
行,这样 就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还将课文中的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编成
一首短小的儿歌。(兔妈妈,她赶 早,连忙出去找食物,小白兔,点旺火,合上
眼晴睡大觉,着了火,化成灰,自己全都不知道,雪孩子, 把她救,从此变成白
云美。)将生字的语言环境改换了,就很好地检测了学生的掌握情况。
4.入情入境,朗读感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重在自悟。我通过让同桌互相读、开火 车读,指
名读,小组读等一系列读的活动,让孩子把课文读通读顺,巩固了生字学习,为
精读课 文做好铺垫。然后进行评价读,让学生参与评价,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这样既让学生感悟了课文的情感 ,又培养学生鉴赏美文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我始终以一个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为学 生架设探究的平台,给
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
5.细读重点,品味情感。

家庭养花-泳镜防雾剂


沧海桑田的拥有-峰糖


qq500-搞笑图片制作


知道了-腾讯会员怎么取消自动续费


安然无恙-虾皮的做法


物理联赛-火车票可以提前多少天买


适合20岁用的眼霜-邮箱打不开


祝福祖国的话简短-我也不想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