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的成长故事

余年寄山水
979次浏览
2020年12月18日 01:2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双节祝福语-确凿

2020年12月18日发(作者:殷兆观)


陈景润的成长故事

20多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 猜想》,
使得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在一定程度上,
这个人的事迹甚至还 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
的伟大时代早日到来。

他的名字叫做陈景润。

不善言谈,他曾是一个丑小鸭

通常, 一个先天的聋子目光会特别犀利,一个先天的盲人
听觉会十分敏锐,而一个从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欢迎 的丑小鸭
式的人物,常常也会身不由己或者说百般无奈之下穷思冥想,探
究事理,格物致知,在 天地万物间重新去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位
置,发展自己的潜能潜质。

你可以说这是被逼的,但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来不少伟
人。比如童年时代的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抗
日战争开始了。不久,日寇的 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
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


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是一个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
12个子女,但最后存 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
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
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

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 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
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
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
闭的内向性格。

人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子。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
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 陈景润没有。对
数字、符号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
烦恼,一门心思 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里
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

所谓因 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
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 间。

小小陈景润,自己对自己因材施教着。

一生大幸,小学生邂逅大教授



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书卷 ,他还需要面对
面、手把手的引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最大、最直接和最鲜活
的灵感和欢乐的 ,还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
人心灵上迸射出辉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触。

所幸,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他自谓是终
身获益匪浅的名师沈元。

沈元是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中国
航空界的泰斗。他本是 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清华
大学航空系主任,1948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战事,只 好
留在福州母校英华中学暂时 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他任教的
那个班上的学生。

大学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与众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
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沈元上课,常常结合教学内容,
用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名题名解,轻而易举地就把那
些年幼的学童循循诱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他们向往科
学、学习科学的巨大热情。

比如这一天,沈元教授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


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师手遗珠,照亮少年奋斗的前程

我们都知道,在正整数中,2 、4、6、8、10......,这些凡是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1、3、5、7、9,等等,则被 叫做奇数。
还有一种数,它们只能被1和它们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数
整除,这种数叫素数 。

像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地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
的声音都能听见, 只有沈教授沉稳浑厚的嗓音在回响。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中学教师发 现,每
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譬如,6=3+3,12=5+7,
18=7+1 1,24=11+13......反反复复的,哥德巴赫对许许多多的偶数
做了成功的测试,由此猜想 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
和。

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
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不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永远


只能是猜想。

这下子轮到小陈景润一阵骚动了。不过是在心里。

该怎样科学论证呢?我长大了行不行呢?他想。

后来,哥德巴赫写了一封信给当时著名 的数学家欧勒。欧
勒接到信十分来劲儿,几乎是立刻投入到这个有趣的论证过程中
去。但是,很 可惜,尽管欧勒为此几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却
一直到死也没能为这个猜想作出证明。

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二百
多年来,曾令许许多多的学界才俊 、数坛英杰为之前赴后继,竞
相折腰。

教室里已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给
调动起来。

数学是自 然科学的皇后,而这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则是数
论,我刚才讲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 璀璨夺
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气呵成地讲完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 的故事。同学们
议论纷纷,很是热闹,内向的陈景润却一声不出,整个人都痴了。
这个沉静、少 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讲述带进了一
个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在别的同学啧啧赞叹、但赞叹 完了也就
完了的时候,他却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讲:

你行吗?你能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

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黄口小儿。虽然 这堂课他们之间
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又的确算得上
一次心神之交, 因为它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
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

多年以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被著名数学
家华罗庚慧眼识中,伯乐相马,调 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
此,在华罗庚的带领下,陈景润日以继夜地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
想 的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

1966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 在中国
《科学通报》上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

1973年2月,从 文革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了


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 震动了国际数学界,
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不知道后来沈元教授还能否记得自己 当年对这帮孩子们都
说了些什么,但陈景润却一直记得,一辈子都那样清晰。

名人成长路

陈景润(1933-1996),当代著名数学家。1950年,仅以高< br>二学历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调入中国
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 究员。1973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
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1979年,论 文
《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
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

大花蕙兰-舟山美食


防暴犬图片-卡通动漫大全


民主是个好东西-安徽外国语学院分数线


减税-八卦女孩


万卷书-临沂蒙山


walkman是什么意思-学生作文网


江南小镇-亚米契斯简介


说普通话的好处-张自忠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