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言的艺术》优质教案

绝世美人儿
924次浏览
2020年12月18日 09:5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去眼部细纹的方法

2020年12月18日发(作者:洪遒)



第八单元
21 杨氏之子
设计说明
读书贵在生疑,引 疑为学,学而生疑,只有这样才会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
进取心。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 调的: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 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
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教学设计,从题目引疑入手,引导学生提出更有 价值的问题,然后,
再带着这些有价值的问题自主、合作探究课文,以发现的眼光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 ,学
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了媒介和引导者,使教学做到了以学定教。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准备课文插图、课文朗读动漫。(2)制作教学课件。(3)阅读《世说新
语》 ,搜集作者资料。
2.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预习生字词。(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3)查阅《世
说新语》,了解书的内容等信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体裁,揭题引疑
1.谈话:
(1)你们都学过哪些体裁的文章?
(2)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新体裁的文章——文言文。
(3)文言文你们有哪些了解?
2.出示课题(生齐读),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读了这个 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杨家之
子有多大年龄?在他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特点?这个故
事除了写杨氏之子,还写了谁?……)
3.导语: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小故事中。
设计意图:开始就引导学生针对课 题、主要内容或目标进行质疑,以疑带学,以疑引



学,以疑问难,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读通课文,扫清障碍
1.学生尝试读课文,注意字音,尽量读通句子。
2.播放朗读动漫,欣赏课文。学生边欣赏,边标出停顿。
3.学生自由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后,同桌互读。
4.分角色、分组、齐读等方式读课文。
设计意图:“读”是解读文章的金钥匙,文言文更需 要深入地读,在尝试读中,整体感
知文本,在欣赏课文朗读动漫中,感受意境,初步感受朗读文言文的技 巧,把学生自然地
领进文本的意境中。
三、熟读课文,读懂故事
1.自主读文,感知故事内容。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读文,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做好笔记。
3.带着课前的问题,再读课文。
回答:你对杨氏之子了解了哪些?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外, 还有谁?他们谈了什么?
从哪句话中知道的?
4.指名、齐读,小组、师生共同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 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阅读文本,借助书后注
释作重点批注或读书笔记,让学生深入领悟文本,促 进了个性化阅读感受的生成。
四、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1.师介绍《世说新语》。
2.生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作业:(1)熟读课文。
(2)搜集幽默故事、小笑话等。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指名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设计意图:从整体上回顾全文,把握内容,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重点研读,理解内容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
(1)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2)你借助注释读懂了哪句话?是怎样读懂的?
2.小组汇报,重点研读。
(1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杨氏之子非常聪明,哪个词语体现了“非常”这个
意思?“聪惠”是什 么意思?“惠”字是什么意思?
(2)哪里具体写了杨氏之子的聪明?
(3)研读“对话”。
①孔君平的话是什么意思?他的话外音是什么意思?
②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3.品读全文。
(1)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朗读,读出意味。
(2)同桌分角色读“对话”,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3)师生分角色读“对话”,再次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
(4)回归整体,有声有色地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自主读书,自主感悟,自主研读 ,以及合作探疑,合作解疑为主,
生成以学生为本的民主课堂,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教师的媒介作用,示 学生以方法,使学
生学会学习。
三、背诵全文,表演升华
1.背诵课文。
2.表演课本剧。
设计意图:读书贵在积累,亦学亦得,同时,以表演升华文本主题,培养了学生的创
造能力。
四、课外延伸,课后积累
1.你搜集了哪些幽默故事,让我们分享一下吧!



2.教师简介《世说新语》,并介绍其中的一两则小故事。
3.启发谈话:从这些故事或笑话中,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4.布置作业:阅读一则文言文幽默故事,把它抄写在积累本上。
设计意图:丰富课堂外延, 拓展课内所学,以点带面,拓展学生阅读面,实现达成《语
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手指》是六年级下册第一组人生感悟专题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组 教材教学要求:
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领悟
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
本文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 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 一个道理,五
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 br>美丑之分了。
设计理念:
本设计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按照感知--感受--感 悟这一认识事物的规律,设计了四个
教学环节,重在学生自主阅读,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逐步学会略读 方法,提高略读能力,
扩大阅读面。从而培养学生写所见、闻所、所思、所感作文。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字词。读读记记瘙痒、窈窕、秽物、堂皇 、缈
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各自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清楚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难点: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五个 兄弟,住在一起,有骨
有肉,长短不齐。你们猜这是什么?对,就是手指。
2、谈话:同学 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手上长着十个手指(伸出两只手),时时看
到,常常用到。可你去仔细想过他 们吗?是不是对他们的存在感到司空见惯、熟视无睹?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 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比如我每
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板书:手指
3.简介作者:丰子恺(出示课件)
丰子恺(1898.-197 5.)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
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 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
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他与朱自清 、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过渡:那么文章围绕手指主要写了 什么?丰子恺先生笔下五个手指各有什么长与短?
请大家自己去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答案。
1.学生自读。(出示课件)提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汇报自读效果,讨论交流。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瘙痒、窈窕、秽物、堂 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
等词语,不理解的词语提出讨论。(本文语言浅显朴素,较容易理解。)
(2)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
根手指_ __,然后分别具体写___,最后总结写___。
(板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三、细读课文,了解特点,感受内涵。
过渡:文章主要写了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具姿态, 各有长短,那么他们各自都有哪
些长处和短处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并作出记号。
1.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找句子,理解。



(1)找出写各手指长处的句子,读一读,理解。
重点体会表现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 特点句子:a抓住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
按住、用劲扳住等词语。b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这里起的 作用。c感情朗读。
其余句子略加点拨。
(2)找出写各手指短处的句子,读一读,理解,师简单点拨。
3完成表格
2.议一议:
(1)你喜欢其中那个手指头?为什么?那么让你只保留这个,其他不要怎么样?为什
么?
(2)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你现在还认为你说的那根手指最有用吗?
(3)丰子恺先生是怎样理解五根手指之间关系的?从哪里知道的?(最后一句--手指
的全体 ,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
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 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板书:团结一致,根根有用,根根有力。
(这里可以相机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结构--总分总)
四、品读课文,升华感悟,迁移运用。
1在读最后一段,升华内涵。
(1)你能说出几个关于团结就是力量名言警句。
(2)团结为什么能使力量变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发挥各人的作用,凝聚
成一股合力;大 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等。
(3)手指需要团结合作,才能扬长避短,发挥最优效果,从而帮助主人 完成各项任务;
那么,自然界、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你能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a.做饭时需要油、盐、酱、醋他们各有各的品味。
b.班级大扫除的分工,扫地,擦玻璃,抹桌子,倒垃圾各有各的分工。
C同学们当中也各有各的优缺点
2.(课件出示)阅读链接的小诗《手》,自读感悟。
五、作业:
小练笔。(任选一篇)
1。大家还记得五官争功的故事吧,下面就 根据我们所学内容,以《五指争功》为题,
编写课本剧或小故事。



2、想想身边有哪些事物让你有所感触,有所启发,学习本课写法写一写,以平凡的人
或事为对象,写 一篇有自己感悟的短文。
板书设计
手指
各有所能根根有用
团结一致
各有所短根根有力
拥有帝国一切,皆有可能。欢迎访问
23 童年的发现
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 提出疑问,然后进
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 怎
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 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
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 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
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
等含义深 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3.课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 、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一个愿望,
一次发现,看起来微不足道,却 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3课
《童年的发现》。(板书课题)
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生:作者在童年有什么发现?
生:他是怎么发现的?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 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
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 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
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 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
句看出来?
(格外高兴、得意……)
[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哈”等词语体会发现
的 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出发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如此简单明了”、“大概还没
有人发现这个道 理”的感慨。]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精读感悟
1.默读思考
“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 的?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
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2.探讨交流,梳理文脉



(1)梦中飞行,激发兴趣。
“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 ,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
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2)请教老师,探求答案
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 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
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3)激发想象,执着探究。
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
怎么来的。 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 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
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4)认真思考,找到答案
“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3.感情朗读,加深体会
(1)找出印象较深的语句,进行感情朗读。
(2)分角色朗读师生对话部分,体会作者执着探究的精神。
四、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转述“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第 二 课 时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人在长大或变老的时候,常常回忆起童年的事情。俄国作家 费奥多罗夫童年最有
意思的是什么事呢?继续学习23课《童年的发现》。
二、再读课文,体味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 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
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 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
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



3.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 逐和迫害
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1)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2)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
己的话举 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三、结合课文,赏析作者
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 相关的句子来理
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1.“我”是一个富于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执着探索的孩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 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
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
些特征。”
3.“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孩子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幸亏他没有容我解 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
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师: “发现童年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也是一种发现、创造”“童年很美好,可以漫
无边际的幻想”“我们也 要培养大胆创新、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预设: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我发现玻璃反射光后能在墙上形成彩虹。



师: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别人会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 是却希望你们每个
人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发现。也许 ,
这就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

五、布置作业
小练笔:童年趣事
5 草船借箭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搜集三国中的人物故事及本课的视频资料。(2)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1)搜集三国中的人物的故事,观看“草船借箭”视频资料。(2)朗读课
文,自学生字 ;阅读《三国演义》第42至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
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视频,引入情境
1.教师播放《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视频片段,学生观看并交流观后感想。
2.导入: 剧中的诸葛亮,便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充满神秘 色彩的历史人物,感受他的神机妙算。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利用 形象思维初步感知“草
船借箭”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二、初读感知,合作学习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2.学生按照要求练习朗读课文:
(1)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遇到难读、难懂的语句,多读几遍。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在感兴趣的语段旁写出自己的疑问或感受。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互助学习,扫清字词障碍。(提醒 学生注意:“擂、丞、寨”的读音;“忌、延、援”
的字形;“丞”的笔顺。)
(2)练习把长句子读通顺,其他成员对其进行指导与帮助。
(3)交流自己在学习中的疑问或感受。
4.过渡: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自叹不如,瑜亮对 话暗藏玄机,“草船借箭”将乾坤
扭转。下面让我们一起练习朗读,弄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 果。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扫清了字词障碍,并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探
究交 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练习朗读,了解故事
1.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诸葛亮的个性特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用不同的标记画出周瑜和诸葛亮的话。
(2)在小组内练习朗读对话,教师相机指导重点词语的朗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3)小组推荐,全班进行朗读比赛。
(4)小结:人物的语言体现其个性,请同学们谈一谈周瑜和诸葛亮留给自己的印象。
2.弄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草船借箭”的段落并做好标记。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 式朗读这部分,思考:“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
是什么?
(3)师生共同概括出“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学生在小组内练习讲一讲“草船借箭”这个故事。
3.小结:同学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 与学习、交流思想,老师为你们有这样好的学习习
惯而高兴!老师为你们加油!
设计意图:围 绕着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初步感受并概括人物个
性;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草船借箭 ”部分,帮助学生理清“草船借箭”的来龙去脉,更好
地把握全文的思路结构,为精读课文作好准备。
四、畅谈收获,布置作业
1.学生交流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三国演义》第42至 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
妒忌诸葛亮。
设计意图:要想透彻地 理解课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是一方面,为学
生布置朗读作业也是一个帮助学生消化,巩 固课文内容的过程。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三
国演义》中的部分篇章,了解三国当时的形势,为学生深 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讲故事,入情境
1.学生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
2.导入:你们讲得真棒!既抓住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而且将人物的形象讲得栩栩如生。
老师都已经迫不及待想和你们一起深入研读《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了 。同学们,你们准备
好了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故事内容,练习讲故事的目的是巩固第 一课时对“草船借箭”
的全过程的掌握情况,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做准备。这样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领 学生进
入学习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析语言,演故事
1.研读人物语言。
(1)学生默读课文,找到文中描写诸葛亮和周瑜对话的部分,并做好标记。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2.学生围绕人物的语言,集思广益、汇报交流,畅所欲言。
(1)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①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②研读指导。(周瑜早有预谋,却不露声色,笑里藏刀。)
③小结:周瑜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
(2)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对,先生跟我 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
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①“不要推却”是什么意思?(不要拒绝。)
②发散思维训练:如 果你是诸葛亮,听到周瑜这样对你说,你心里会怎样想?(可能会
想:周瑜早有预谋,有意刁难。我只好 先应承下来再说。)
③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你从周瑜的话里发现了什么?(造箭必须得诸葛亮来完成 ,完
不成就定罪于他。)
(3)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①思考:“委托”是什么意思?(本文指周瑜把造箭的事托付给诸葛亮。)
②引学:诸葛亮一 口答应下来,说明了什么?(说明诸葛亮早就识破周瑜的奸计,所以
将计就计。)
“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①导学:你从诸葛亮的这句话中,发现了他的哪些品质?(以大局为重,智慧过人。)
②学生用自己的话夸夸诸葛亮。
(4)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十天造得好吗?”
①学生思考:课文中提到了造箭用的竹子、翎毛、胶漆等材料,要造好十万支箭的话,
十天能完成吗?( 即便十天能够完成,但是周瑜因为有意刁难,所以故意不为诸葛亮提供造
箭用的材料,最终也是不可能完 成任务的。)
②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周瑜的险恶用心。
(5)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怎 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
甘受惩罚。”
①朗读指导。(诸葛亮已 经知道了周瑜的险恶用心,但化解危机的计策早已成竹在胸,
所以十分自信地立下军令状。朗读时,应以 自信的语气来读。)
②“军令状”是什么意思?(军令状是指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 任务,
愿依军法治罪。)
③导学: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周瑜以为诸葛亮已 经中计,三天内他
必造不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必死无疑。)



④“惩罚”是什么意思?(本文指诸葛亮对周瑜的保证,完不成任务,就任凭周瑜定罪。)
⑤ 学生交流,概括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虽已将周瑜奸计识破,却不露声色,实则早有
对策,表现出他超人 的智慧与胸襟。)
(6)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 们故
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①“迟延”是什么意思?(本文指故意不给诸葛亮提供造箭用的材料,拖延时间,让他
完不成任务。)
②学生说一说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嫉妒心强,心胸狭窄,阴险狡诈。)
(7)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①“神机妙算”是什么意 思?(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
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②诸葛 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识破周瑜的险恶用心,将计就计;对借箭的缜
密考虑和周到安排;通晓 天文知识;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知道曹操谨慎多疑,能做到知人。)
(8)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鲁肃和曹操留给自己的印象。
(9)过渡:通过对诸葛亮与周瑜 语言的分析,同学们了解了这两个人物的特点,现在我
们就针对人物的特点,请各小组尝试着表演这个小 故事!
3.表演“草船借箭”。
(1)各个小组成员共同准备好道具。(酒席、军令状、学 生自制用青布幔子遮好的草船
二十条、鼓、草人等若干。)
(2)小组内先分清角色,练习表演。(诸葛亮、周瑜、鲁肃和曹操。)
(3)教师根据小组成员练习表演的情况,选定一个小组,在全班内表演。
(4)对参与表演的同学给予鼓励和表扬。
4.小结:周瑜阴险狡诈,暗藏杀机,心胸狭窄, 嫉妒成性;诸葛亮胸襟开阔,以大局
为重,胆识过人,才智超群。同学们,《三国演义》中所刻画的人物 都有着这样鲜明的个性,
有机会请大家多注意搜集阅读,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设计意图:引 领学生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分析人物的个性与心理,是掌握人物性格特



点的一 个好方法,其过程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质疑问难、解决问题的能力。讲故事是掌握
故事内容,而演故事则 是一种人物角色的换位体验过程,在故事的曲折情节里,学生入情
入境的表演,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 感受人物形象。
三、拓积累,设作业
1.学生整理本课中自己喜欢的词句,练习写一写,背一背。
2.作业:
(1)搜集《三国演义》里的小故事,读一读。
(2)抓住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仿照本文的对话形式,写一组人物对话。
设计意图:从帮助学 生扩充语言积累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个人意见,引导学生积累
自己喜欢的词句,积累与运用的效果会更 好。作业的布置实际上是对本课学习的一个课外
拓展,帮助学生将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行内化。
板书设计

6 景阳冈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2)搜集有关《水浒传》中人物的故事。
2.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课文。(2)搜集有关《水浒传》中人物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武松打虎》视频资料,学生欣赏。
2.导入: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英 雄人物吗?他就是《水浒传》中水泊梁山一百单八
将之一的武松。他在梁山排行第十四位,人称“行者武 松”。武松为人行侠仗义、刚直不阿、



知恩图报、疾恶如仇、敢作敢当。就是 这样一位好汉,在返乡探望哥哥武大郎的途中,经
过景阳冈时,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只猛虎,提起这个故事 ,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感受武松打虎那惊心动魄的场面!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的年龄与思维特征,利用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主
人公的第一 印象。同时教师将人物的介绍与视频资料相结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二、检查预习,初知大意
1.教师检查生字词语认读情况(多媒体课件出示)。
( 1)指名朗读生词:诡计、踉踉跄跄(指导词义)、霹雳(联系句子理解)、腰胯、迸出鲜
血、酥软。
(2)学生找出多音字,读准字音:“挑”着一面旗、“折”作两截、前“爪”。
(3)理解 难读难懂和古今异议词句:筛了一碗酒、吃那一惊、三般、一兜兜回来、又打
了一回、坐了半歇、吊睛白 额大虫(读出威风,描绘老虎的样子)、请勿自误(释义)
(4)多媒课件出示吊睛白额大虫、请勿自误的意思,指导学生与原词比较,体会原词的
特点。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找到自己认为最难读的段落或句子,做好标记。
(2)学生分别朗 读自己认为最难读的段落,其他成员予以帮助。(断句、纠正字音、读
出相应的语气、领读段落中难读的 词语等等。)
(3)学生组内练习朗读课文,其他成员认真听读、适时鼓励、表扬或提出意见。
3.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划分段落结构。
(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划分段落结构提示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
了武松“喝酒”;不听店主人好言相劝,而执意“上冈”;之后 猛虎突现,武松“打虎”;最
后“下冈”。请大家根据四个重点内容,正确地划分出本文的段落结构。
(2)小组内独立阅读全文,根据段落结构提示,自主分段。
(3)全班交流汇报,教师归纳 整理,相机板书:①喝酒(第1~4自然段);②上冈(第5~
7自然段);③打虎(第8~12自然段 );④下冈(第13自然段)。



4.思考回答: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本篇课文主要写了武松一日来到阳谷县地
面,又饥又渴,找到一家酒店,连吃十八碗酒,酒家告之景阳 冈上有老虎,劝其不要过冈,
可酒壮英雄胆,武松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果然遇到了老虎,武松与老虎展 开了较量,终
于将老虎打死的故事。)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环节先通 过学生之间的紧密合作,互相
帮助,扫清朗读、字词障碍;然后再理清文章段落结构,从整体上把握学习 重点,为后面
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合作探讨,精读重点
1.学生默读第8~12自然段,课件出示“思考大乐园”:
(1)请大家细心搜索,这部分 内容中描写武松初遇猛虎时,共出现过几次“闪”?仔细
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
(2)作家在 描写武松打虎的场面时,用了很多精彩的动词,请你们找一找,体会一下这
些动词运用的效果。
(3)武松打虎时,由开始的“以守为攻”到后来的“转守为攻”,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
样的人?
2.小组合作,解决“思考大乐园”中的问题。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多媒体课件中相应内容,点拨引领,指导朗读。
(1)预设一[出示第9自然段]
①学生朗读感受武松打虎精彩片段。教师领读,同桌合作读,分组读,齐读。
②感受老虎的凶猛。通过读句子,体会这大虫给你什么感觉?
③感受武松的机智敏捷。面对突 如其来的这只身手敏捷,又饥又渴,兽性大发,恶迹
斑斑曾经伤过二三十大汉性命的大虫,此时的武松只 有一招,谁能发现?(闪)
④学生交流,体会“闪”用词的精当,感悟武松的机智灵敏:可以给“闪” 换个词吗?
(躲),写文章最忌讳重复用词,为什么作者一次又一次地用了“闪”?(作者紧紧抓住武松
的动作写出武松的机智灵敏)
⑤教师归纳“三闪”:老虎一“扑”,武松一“闪”;老虎一“ 掀”,武松一“闪”;老虎
一“剪”,武松一“闪”。



⑥再读句子(齐读)。
(2)预设二[出示第11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读句子,读出武松打虎的精彩。
②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抡、劈、揪、按、踢、提、 打”等动词,体会武松的勇武过人
的高大形象。(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 字千钧,虎虎生风,
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
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交流“以守为攻”“转守为攻”的意思。“以守为攻”是为了避开
老 虎的风头,以退为进;“转守为攻”是抓住机会,勇敢反击。从中可以看出武松的机智勇
敢。
④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师生合作读(感受武松的勇武过人、无畏、勇中有
谋的性格特点), 齐读。
⑤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第
9 自然段反复用一个“闪”字,写出了武松的机智敏捷,第11自然段运用了多种不同的动
作词凸现武松勇 武机智。
3.表演“武松打虎”。
(1)小组合作,试着练习演一演,注意动作与人物形象的统一。
(2)全班表演,评出优胜者,予以奖励。
4.引生质疑:课文除了写武松打虎以外,还写了 武松“喝酒”与“上冈”的细节过程,
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1)对话朗读第1~4自然段,感悟武松的个性(豪放、倔强)。
(2)默读第5~7自然段,归纳武松的三次心理活动描写。
(3)指导朗读,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4)小结:“喝酒”与“上冈”两部分的描写,不仅 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而且充分
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为写他勇斗猛虎 埋下了伏笔。
设计意图:作者在表现武松的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此环节抓住动词描写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及其生动的表达效果;通过精读分析,归纳武松的个性特点,最后
弄清课文的 前两部分“喝酒”“上冈”与“打虎”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内容。



四、趣讲故事,巧设作业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感受武松打虎的细枝末节。
2.小组内练习讲一讲“武松打虎”的故事,然后派代表在全班讲故事。
3.布置作业:搜集 《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中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故事,读一读并做好
读书笔记。
设计意图:回文 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讲故事一则帮助学
生深刻体验故事的曲折情节,同时培 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则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
趣,我们也相信一百单八将里面的人物故事,一定会 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板书设计

7 猴王出世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本课教学设计即从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过程中,领悟阅读方法,从而形成 自己独特的阅读能力。首先,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生字词
的问题,掌握课文大意,明确课文结构,为接下来 的分析课文作好准备;然后,借助“阅
读小锦囊”引导学生自学;最后教师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并抓住 课文的关键语句引导学
生进行深入研读。这将是一个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精致的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2)查阅《西游记》的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1)朗读课文2~3遍。(2)查阅《西游记》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猴王出世》视频资料,学生欣赏。
2.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西游记》中“猴王出世”这个有趣的小
故事!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西游记》的电视剧或动画片切入本课的学习,能
够有效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下面学习奠定基础。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检查生字词语认读情况(多媒体课件出示)。
(1)指名朗读生词:名曰、石窍、围圆、 与狼虫为伴、拱伏无违、抓耳挠腮、力倦神疲、
序齿排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指名 朗读句子。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
有灵通之意。(读通并理解) (3)理解难读难懂和古今异议词句:赶闲无事、耍子去耶、怎见得是个家当、真个是、
缠一会儿、 再无一个宁时、序齿排班(释义)。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找到自己认为最难读的段落或句子,做好标记。
(2)分别朗读自 己认为最难读的段落,其他成员予以帮助。(断句,纠正字音,读出相
应的语气,领读段落中难读的词语 ,等等。)
(3)小组内练习朗读课文,其他成员认真听读,适时鼓励,表扬或提出意见。
3.学生独立朗读全文,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
仙石孕育了一只石 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的故事。)
4.根据自读提示,学生在小组内划分课文段落结构。
(第1自然段写石猴出世;第2自然段 写石猴发现水帘洞;第3、4自然段写石猴是如
何称王的。)
设计意图: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的最好方法。课前,已经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因



本文语言距离学生生活实 际较远,有些词语艰涩难懂,需要学生在头脑里先建立疑难字词
的表象,然后通过课堂上的交流学习,有 效扫清理解障碍。
三、自主阅读,感受形象
(一)研读“石猴出世”。
1.课件出示“阅读小锦囊”:
(1)第1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写了石猴是怎样出世的?
(2)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写了什么?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阅读小锦囊”开展自主阅读活动。
3.全班交流,重点语句扫描:
(1)“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 ,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
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①指导学生朗读。
②这句话写出了什么?(这句话写出了石猴的出生过程。)
③谈 谈自己知道了石猴的来历后的感受。(可引导学生围绕“神奇”一词展开丰富的联
想,但一定要尊重学生 独立的见解。)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 ,
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①从这句话中,你看出 石猴都做了哪些事情?(可以看出石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日
常生活:玩耍、饮食、交友、起居。)
②指导朗读。(石猴出世后,感觉周围的世界都是新奇的,可爱的,自由的,应读出石
猴的快乐 和自由。)
③品味这句话的语言规律。(句式中采用排比写法,或三个字为一组,或四个字、六个字为一组,描写了石猴的饮食、交友和起居,读起来朗朗上口。)
4.过渡:就是这只活泼可爱的 小石猴,他还很聪明、勇敢、有担当呢!快让我们一起
去看看它是怎样称王的吧!
(二)赏读“石猴称王”。
1.课件出示“阅读小锦囊”:


(1)本文大量运用了动作描写来表现石猴的勇敢、聪明的性格特征,请找到具体的语句,
细细品味 。
(2)将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读给同桌听,并说一说感兴趣的原因。
(3)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小组合作,根据“阅读小锦囊”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3.全班交流,重点语句扫描:
(1)“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
明明 朗朗的一架桥梁。”
①指导朗读。(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石猴的勇敢无畏。注意表示动作的词 语,
朗读时应该稍微加重语气,读出石猴的活泼、灵敏。)
②动作表演,体会石猴的顽皮可爱。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 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
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
①读一读这句话,想象一下他们的动作。
②“伸头缩颈”“抓耳挠腮”“缠一会儿”,从这几 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
到那几只胆小的猴子非常想进去而又不敢进去的着急模样。) 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石猴的勇敢胆大的个性,为后
文的“大闹天 宫”等埋下伏笔。)
(3)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①指导朗读。(读出石猴做事争强好胜的语气。)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是什么意思?(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③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石猴的哪些个性特征?(做事有心计、爽朗、坦率、勇于担当
重任。)
4.练习讲故事。
(1)以小组为单位,讲一讲“猴王出世”的故事。
(2)全班表演,奖励优胜者。
5.小结:这只来历不凡、接受了日精月华的石猴身上充满了 神奇的色彩。他聪明、勇



敢、有心计,是《西游记》中的重要人物,使《西游 记》成为旷世经典之作。希望大家能
阅读这部名著,感受名著的无限魅力。
设计意图:在本环 节中巧妙地设计了“阅读小锦囊”,引导学生从析词解句、体会写法、
感受形象等方面进行小组合作、探 究性自主阅读。学生的自主阅读是一种有章可依、有法
可循的活动,而不是盲目的低效的活动。“阅读小 锦囊”是一种阅读方法的引领。
四、思维拓展,布置作业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西游记》的资料。
2.搜集《西游记》里的故事读一读,再讲给他人听。
设计意图:课前学生搜集的关于本课的 材料,放在这个环节交流,目的是帮助学生提
升认识,内化感悟的过程。学生在了解了石猴出世的经过后 ,再了解相关资料,可以激发
学生更广泛更深入地阅读,进而布置作业,实在是一次巧妙的思维延伸。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抓住关键句,深入理解课文。在课堂教学中,以往都 是教师讲解体现作者情感或是表
达课题内容的关键语句的重任。但现在的学生已经处于第三学段,我们应 该学会适当地放
手,尤其是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例如,本课教学中,教师就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
合作,围绕“阅读小锦囊”展开对课文的学习。这当然包括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课文。学
生有了 丰富的阅读经验,已经能够快速地找到可以体现课文主题的语句,我们要相信学生
的思维能力,给他们展 现自我的机会。任何一篇课文的学习,都离不开对关键句的精读钻
研,所以这是一项必须培养学生具备的 能力,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19 牧场之国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查阅有关荷兰的资料图片和数据,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通过询问、上网、阅读等方式搜集荷兰的相关数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荷兰以郁金香、 风车、牧场和运河而闻名天下。同学们,你们了解荷兰吗?
(请2~3名同学交流有关荷兰的图片和资料 )
的确,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今天我们就在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
克的引 导下,一同领略荷兰牧场独特的田园风光。(板书课题)
2.荷兰为什么被称为“牧场之国”呢? < br>设计意图:通过亲切的谈话来导入新课,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很快地进入课文所描
述的情景,进 入阅读的角色。
二、快速默读,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的读音。
2.学生谈对牧场之国的印象。(根据学生的发言提取关键词语,相机板书。)
是啊,如丝绒 般的碧绿草原,娇艳欲滴的郁金香,动物们的自由王国,黄昏挤奶工人
的劳作,寂静无声的夜晚,这一幅 幅画面就组成了荷兰无限美丽的田园风光。
3.齐读第1自然段,探究学习。
(1)你读懂了什么?
(2)这一自然段是采取什么结构方式进行描写的?
设计意 图:该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来自学生的发言,这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在学习上 的自信心,还可以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准确的词语简要归纳文章
的主要内容。
三、自读自悟,交流讨论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并适时进行个别指导。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相机指导朗读精彩语段。
预设:语段一:牛群吃草时 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



模样像贵夫人,仪态 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
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 是真正的荷兰。
你喜欢牛犊还是老牛?你会把它们比作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 br>象,对老牛和牛犊进行比喻。)
语段二: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 不叫了,圈里的牛也
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 ,远
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如果你此时就在这宁静的牧场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2)让学生带着憧憬与向往,用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出牧场上的宁静之美。
3.小结:通过 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这就是真正
的荷兰。我们潜心读课文,也能够 用心感受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中,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两点:一是运用一边读 一边想象画面的方
法来读书;二是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借鉴 有
效的学习方法。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句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本教学设计的线索,这一句 话将起到
三个作用,在这里总结了荷兰美丽的景色,赞叹作者精妙的写作手法。
四、观看画面,领略风光
1.就让我们跟随画面去领略那迷人的牧场风光吧!
课件出示“牧场风光图片”,学生观赏画面,感受独特风光。
2.教师引导学生为“牧场风光图片”配解说词。(先写,后读。)
3.对话作者,体会写法。
作者和你们一样,对荷兰充满无比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他心中的千 言万语在课文中却
只汇成一句话,你发现了吗?(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 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于“真
正”一词的理解,让学生加深对词语、句 子、课文的理解,从而加深对主题的感悟,与作
者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到“这就是真 正的荷兰”这句话是文章的线索,



在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逐步渗透高年级的语文知识。
五、拓展延伸,领悟主题
1.教师引导学生介绍荷兰的其他特点。
除了牧场之外,你还了解荷兰其他的特点吗?(学生交流关于荷兰的资料。)
2.同声赞美荷兰。
是啊!高大的风车,迷人的郁金香,辽阔的牧场告诉我们(引读)——这 就是真正的荷
兰。生动优美的课文告诉我们(引读)——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让我们满怀着赞美之情告诉
所有人(引读)——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大语文观,实现课内外融合。培 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运用
资料的综合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对荷兰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帮助学生 充分
地了解牧场之国,学好《牧场之国》。放声朗读,同声赞美——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抒
发 对课文的喜爱,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六、反复品味,积累语言
1.学生带着个人的感受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生摘抄最喜欢的词句,并试着背一背。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积累,以体会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传神,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
风光;体会 动物、人、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拟人手
法的巧妙运用,丰富学生的 语言积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是略读课文,在教学时,采取了以 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的方式,抓住关键词句,让
学生充分感受牧场之国荷兰的特点。以“荷兰为什么被称为 牧场之国”这个问题统领全篇



课文的学习。在教学时,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地朗 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
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2 手 指
设计说明
本文语言风趣幽默,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
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教学本节课,
以学 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首先由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
流,初步了解文章的 主要内容,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在
此基础上,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领 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团
结就是力量”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制作教学相关课件。(2)搜集关于手指的寓言故事。
2.学生准备:熟读课文,了解五指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手指”是人手前端的五个分支,你时 时看到,也常常用到,你是否留心过自
己的每根手指呢?你仔细研究过它们吗?下面请你仔细地欣赏一下 自己的每根手指,你觉
得哪根手指最美?哪根手指最有用?(学生自由发言)
那么,在丰子恺 老先生的眼中,手指有着怎样的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子恺
的散文《手指》,请大家齐读课题( 《手指》)。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课伊始,以互动方式,选择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聊起话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乐地走进课文。
二、走近作者,初读感知
1.了解作者。
过渡:同学们,以前学过丰子恺先生的作品《白鹅》,对于作者我们有了初步 的了解,
谁愿意结合自己搜集的作者的资料,来介绍作者丰子恺?
2.学生结合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作者。



[学生交流、汇报后,教 师课件出示作者简介: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丰仁。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 笔》《缘缘堂再笔》等,画集《丰子恺漫画》等多种,另有学
术论著和翻译作品多部,对我国的艺术教育 作出了巨大贡献。]
3.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渡:请大家看课文前面的 “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
让我们带着“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开始学习 这篇课文吧!
(1)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问题。
(出示“阅读提示”:想想作者写出了五个 手指的什么特点,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
多读几遍,再和同学交流这平平常常的手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
(2)自由放声读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自然停顿、朗读流畅。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4)用“先……再… …最后……”句式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
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 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再分别具体写五根手
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总结“团结就是力量”。)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整理搜集的信息,梳理问题,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思考、交 流,初步体会内容,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等。
(5)指名、分组分段轮读课文,纠正出现的错误。
三、细读课文,感悟写法
1.生齐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过渡:五根手指,各有特点 ,各具内涵,让我们再细细地读读课文,想想作者写出
了五根手指的什么特点?从这平平常常的五根手指 中,作者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同学们
带着“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边读书,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感受最 深处作批注。
3.小组合作研读第2~5自然段,并填写学生活动卡。
4.交流读书所得。喜欢哪根手指,就谈哪根手指。
设计意图:依据独立阅读课文的特点,以 填写学生活动卡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参与,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5.哪些语句写出了手指的特点和性格,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重点句探究。
(1)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
物、烈 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①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食指有着怎样的特点?
②作者是怎样表现食指的这些特点的?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食指的作用,突出了食指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
怕牺牲的性格 特点。)
(2)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①什么是“养尊处优”?这个词经常用在哪里,从这个词中你读出了什么?
②你觉得这句话写 得好吗?为什么?(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寥寥几笔,勾勒出
了中指优美的姿态和高傲的性格特点 。因为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
护,所以“曲线优美”“养尊处优”。)
(3)“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这里运用了什 么修辞方法?(作者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
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 ,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其间最优美的。)
6.导读:五根手指,其貌不扬,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富于无穷 的魅力,排比、拟人、设
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原本平常的手指,有了生机和神韵,让我们读出他 们不同的
性格特点。
7.从这五根手指中,作者得到了怎样的启示?(生齐读最后一句话。)
课件出示: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
头,那就根 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1)反复朗读,讨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阐明了什么道理?
(2)从这句话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请结合生活实例谈一谈。
设计意图:把对全篇的理解转 移到对重点句的解读上,通过对重点句中关键词、主要
写法、蕴含的道理的理解,捕捉作者的写作意图, 做到集中笔墨重点击破。
四、拓展阅读,升华主题
课件出示,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把手张开
是一朵鲜花
人的一生
注定为美挥洒
把手合拢
是一枚果实
含辛茹苦
收藏天地精华
设计意图:以诗延展文本主题,以诗 升华文本内涵,通过感悟朗读和交流感受,引导
学生对平日里熟视无睹的“手”有全新的认识,增加审美 情趣。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丰子恺先生通过平平常常的五根手指,生动形象 地为我们讲述了团结就是力
量的大道理。是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 ,团结一心,
取长补短,互相帮助,才能发挥更强大的力量。
2.布置作业:本单元学习的几 篇文章,都从一种事物的描述中,阐述了一个人生哲理,
想想每篇文章都是以怎样的方式阐述人生哲理的 ?课后请同学们观察一种事物,再根据你
的观察写出这种事物的特点,以及由这些特点引发的感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抓住略读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整 体上把握文章的意思。教学时,
紧扣“阅读提示”,坚持以生为本,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时给学 生充分地自读自悟
的时间,引领学生边读书边思考,标画语句,记录感受。
23 童年的发现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搜集科学家受到驱逐和迫害的例子。(2)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2)搜集科学家受到驱逐和迫害的
例子。(3)了解有关胚 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人们常说“童年”生活是美好、幸福的,那时因为童年的孩子活 泼、好动,富有朝气,
他们对事物常带着好奇,充满着幻想,并且善于探索。课文中的“我”在童年的时 候就有
一个小小的发现。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质疑:童年发现了什么?谁发现的?怎么发现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学习兴趣,顺利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听准生字的读音、句子的语气、重音及停顿。
2.学生自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新词,自学生字词语。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指学生认读,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重点强调:“胚、窘、澄”的字音。
(2)理解词语:教师说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词语。
形容费尽心思。( )
指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
形容为难;感到难办。( )
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
事情的头绪。( )
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演变。( )
(3)学生提出自己在文中不理解的词语,与小组成员交流,全班汇报。
4.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交流后进行汇报: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渴望求知的特点和
惊人的想象力 。)
5.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小组交流:课文怎样划分段落?
(3)学生汇报。
课文是以倒叙的形式写的,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
第二部分(3~13段)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第三部分(14~19段)写“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6.再读课文,然后说一说: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 作交流,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的主
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为下节课的品读、感悟人物 精神做好了铺垫。
三、感情朗读,质疑交流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先小 组交流,再把不懂或有价值的问题提出
来,进行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读书贵在有疑,只有解 决了学生的疑问,才能走入文本、走进字里行间体会
写作方法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教师小结,引读激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童年的发现是胚胎发育的规律。 那么作者是怎样发
现这个规律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下节课让我们再细细品味课文内 容。
设计意图:在总结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顺势提出下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了学生
的思考。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设疑导入
1.交流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知识。
2.提问:关于这篇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要了解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学生提问题,教师进行梳理。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让学生搜集、交流有关资料,让学生对科学家发明的资料 和生物学
的知识有所了解,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回忆旧知,带着对上节课的收获和急于想知道
的问题开始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指向性更强。
二、精读课文,感悟“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并在 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①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
②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高兴、惊喜、新奇……)
③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①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②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 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
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①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画出来。
②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一个 问题套着另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对
前一个问题的追问。)
③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 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
些特征。”
①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朗读这句话。



②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3)“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
◆“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 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
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①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
②怎样理解“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
(我 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着危险,都要有足够的
勇气去面对……) < br>③举例说说对“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
话的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例,比如: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
将他押到 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
广场的火刑柱下活活烧死 。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朗读这段话,体会其中的幽默和机智。
设计意图:先从课文的总体上把握“我”是一个怎样的 孩子,然后找出相关的句子进行
说明,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三、联系生活,引导“发现”
1.从课文中,你觉得文中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2.从 “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讨论,教师
要鼓励支持。比如:
(1)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
创新, 最为重要的是要有坚持不懈、勤奋钻研的精神。
(2)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
(3)童年很美好。
……
3.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4.总结:尽管童年的发现有 时会令人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希望你们每个人



都有一双好奇的眼 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发现。也许,这
就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使学生能深刻感受到人物特点,再通过学生自主读书,
在读中体会作 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练习说,活化语言。
四、作业布置
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由课内到课外,由读到写,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
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我抓住这一点 ,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
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发现”展开教 学,引导学生了解
“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 的
过程,进而体会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达到启迪教育学生的目的。

2000-中国旅游最好的地方


王家卫电影经典台词-赫本的电影


搞笑铃声大全-高考答案查询


千里戈壁-最酷的游戏名字


动物与人-经典美国大片


法西斯战争-幼儿园歌曲大全


cf昵称-工程机械行业现状


越俎代庖-shil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