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清明网-英语作文翻译器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慈溪市长河镇中心小学 张卓卿
邮编:315326
发表于《中小学数学》2011年第9期
估算作为“数与代数”的新增
内容,给计算教学输入了新鲜空气,也给我们
一线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估计和估算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
能力和算法,在数学
解题和生活实践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有较多的问题。
问题一:爸爸,这样估算是不是太危险了?
人教版实验教材二上年级31页,教材第一次安排
了“加减法估算”。教材首
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
妈
妈带100元钱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6只
水杯24元。妈妈带的钱够
吗?
教材中呈现的估算方法有:(1)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买烧水壶后大约
还剩30
元,买水杯够了。(2)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30元,
买水杯够了。
放学
后我儿子给我提出了意见,他说:“爸爸,这样估算是不是太危险了?
万一到了超市后,发现带的钱不够
,那不是白跑一趟。”
- 1 -
听了儿子的问题,我进行了换位思考:假
如我带了100元钱去买这三样东西,
够不够?我会用什么方法来算呢?权衡利弊后,我觉得我会选择精
算,为什么?
你们想,我如果直接口算28+43=71,71+24=95,我觉得这样算一点也不
麻烦。
但如果用估算的方法,我会担心把43看作40,会不会造成判断错误?假如把这
道题的
数据换一下:热水瓶34元,烧水壶43元,6只水杯24元,如果我还是
估成30+40+20=90
(元),而实际需34+43+24=101(元),那不是要白跑一趟了
吗?
对策:降低难度,循序渐进。
因为这是一节估算教学的起始课,我们不妨把这道题稍作修改。
妈妈去商店
买下列生活用品: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6只水杯24元。妈妈大约要付
多
少钱?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当我们不需要精确值时,可用“凑整估算”的方法
来算,同时老师还利用这道
题使学生学会“凑整估算”的最基本方法,那就是“四
舍五入”法,并反思自己的估算是估大了还是估小
了。
在这之后可问学生:如果要计算到底应该付给营业员多少钱,那要怎么算?
这里就要精算
了!从而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估算?什么时候可以估算?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在这节课中还可安排下
面这样的习题,让学生掌握一些
基本的估算策略,如果时间不够,也可以在以后的课中逐步进行: 1、妈妈要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其中:热水瓶26元,烧水壶43元,6
只水杯14元。妈妈大
约要带多少钱?下面哪种估算最合理?
A、20+40+10=70(元)
B、30+40+10=80(元) C、30+50+20=100(元)
通过这一题,使学生体会到,这时应该把每个数估得大一些。
2、学校二年级有58人要去春游,学校安排了下面三辆汽车,请问汽车够了
吗?
限乘23人
限乘21人
限乘27人
下面哪种估算最合理?
A、20+20+20=60(人) B、20+20+30=70(人)
C、30+30+30=90(人)
够了 够了
够了
通过这一题,使学生体会到,这时应该把每个数估得小一些。通过这样的练
习使学生慢慢
知道“怎样进行估算”。
作为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第一课,我认为应该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估
- 2 -
<
br>算?知道什么时候应该估算,什么时候应该精算?并掌握一些估算策略。让学生
明明白白估算。
问题二:老师,我不知道怎样估测?
由于估测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也成为了估
算教学的一块重要
内容。在一次四上年级数学期末考试中,有这样一道估测题:
小明上学时步行的速度是( )
A、400米分 B、50米分
C、50千米时
结果有63%的学生选了A。
类似的题目在三上年级也出了一道:
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25米,用了( )。
A、1秒 B、1分
C、1时
正确率只有21%。在这些做对的学生当中,好多学生是凭着对数据的记忆选
对的(
四上年级的教材中出现过“小林的步行速度60米分”的数学信息)。
大部分学生对这个数据已经遗忘
,又找不到估测的支点,因此心里一片惘然。
那么这类题的估测支点在哪里呢?我觉得还是生活经验。
对策:积累经验,加强指导。
以上在讨论的关于“小明上学时步行的速度”问题,学生虽然很
少有1分钟
能走多少路的生活经验,但学生在体育课中有“跑50米大概需要10秒左右”的
生
活经验,在三上年级的教材中也有让学生统计小组同学50米跑成绩的表格。
由此可推理60秒即1分钟
按50米速度可跑50×6=300米,很显然,1分钟走400
米是不可能的事情。
以上在
讨论的关于“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25米用多少时间”的问题,
学生虽然很少有“汽车在高速公路
上1秒、1分、1时能行多少路”的生活经验,
但在三上年级的教材中也有让学生统计小组同学50米跑
成绩的表格,也就是学
生也有“跑50米大概需要10秒左右”的生活经验,由此可推理,汽车跑25米
用1分和1时是不可能的。
由此想到,在学习一些计量单位后,我们应多让学生进行估测和估
算,培养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的能力。如在学习长度单位
“米”以
后,让学生估算教室的高度,并由此推理教室外的大树的高度,其至是
- 3 -
一幢十层楼房的高度等等;在学习时间单位“分”时,可让学生实地走一走1
分钟能走多少米。这样
既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又能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
估算意识、掌握估算策略,增强推理能力。
问题三:学生这样估可以吗?
每当期末考一结束,在批卷时,经常有老师来问我:张老师,我
的学生这样
估可以吗?有时,老师之间还为了判断某种估算方法对不对而争得面红耳赤。
在估
算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采取的方法策略不同,因此
估算的结果往往不一致。但是估算
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只要结
果合理就是正确的。这样一来,一道纯算式的估算题往往有
很多种答案,可以说
是“答案成灾”,这里举个例子,如在三上年级的期末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
294+307,学生的估算方法有:
294+307≈300+300=600
294+307≈290+310=600
294+307≈290+300=590
294+307≈300+310=610
294+307≈294+300=594
294+307≈300+307=607
294+307≈290+307=597
294+307≈294+310=604
……
那么老师们肯定会提出来,这样的
卷子实在是太难批了!而且,如果学生的
答案什么都是对的,就失去了这道题的考查意义。
对策:设置情境,考察能力。
我觉得,作为估算教学,我们应重点考查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
策略。我们
可以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呈现估算试题,减少纯算式的估算题,同时要求学生
对估
算的思考过程用算式或语言作出解释。
如把上面这道题出成一道“问题解决”形式的估算题:
题型一:妈妈带了600元钱去买下面两件商品:电饭锅327元只,电扇294
元台。请你估一估,
妈妈带的钱够了吗?
- 4 -
学生最合理的估算方法是:
327+294≈320+290=610元,610元>600元
答:妈妈带的钱不够。
题型二:王叔叔要把327千克的苹果和294千克的香蕉通过电梯从8楼运到
1楼,电梯的最
大载重量为650千克。请你估一估,王叔叔能一次把这些水果从
电梯运走吗?
学生最合理的估算方法是:
327+294≈330+300=630千克,630千克<650千克
答:王叔叔能一次把这些水果从电梯运走。
这样的试题,既考查了学生估算意识,又考查了学
生对估算方法和策略的掌
握程度,而且又能避免学生“答案成灾”的现象。
笔者认为,数学学
习重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作为小学数学估算教
学,我们应该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习估算?
知道什么时候应该估算,什么时
候应该精算?并掌握一些估算策略。让学生明明白白学估算,老师轻轻松
松教估
算。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