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

绝世美人儿
824次浏览
2020年12月22日 07:1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校园话剧剧本-传统节日的习俗

2020年12月22日发(作者:吉底俱)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

第十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 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
育。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李大钊的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课件出示内容和图片,让学生先整体认识李大钊。

师朗读: 有这样一个人,他为了革命事业,不躲不避,慷慨赴死。他的人生价值,
不能用时间,

而只能用深度来衡量。他就是李大钊。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一篇介绍李大钊的文章。

课件出示李大钊的图片和简介:李大钊,字守常,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
马克思主

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起领导人。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
帝国主义,

逮捕了李大钊,但他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童年4曰28日,李 大钊英勇就义,
时年38岁。

3.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件播放李大钊的视频,让大家对李大钊的生平事迹做个了解。


把课前同学们搜集到的李大钊的资料进行展示。

4.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作者的图片和简介。

李星华:李大钊的女儿,出生于乐亭县大黑坨村,19 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主要作品
有《回

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十六年前的回忆》等。

二、初读感知

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生词。

(2)标注自然段落。

(3)找出本课的多音字。

点击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跟着课文停顿,画出生字词,感受课文内容

2.理解词语。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书籍 抽屉 恐怖 瞅 魔鬼 胖子 苦刑 哼 严峻 参保 匪徒

窝头 啃食 舅舅

A.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

3.多音字

课件出示多音字:待 看 横

A.教师领读

B.男女比读

三、精读领悟

1. 全文共分几部分?

指导学生略读全文,分出课文的几部分。

课件出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写“我”永远忘不了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部分(第2-7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

第三部分(第8-17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

第四部分(第18-29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

第五部分(第30-32段):写父亲被害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

师问:通过我 们对课文具体部分的分析,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为什么本文的题目
会是《十

六年前的回忆》?

课件出示问题: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主概括总结,举手回答。

师小结: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 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


难十

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2.学习第一部分

指生朗读第1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1927 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
经十

六年了。

师问:根据这句中的时间,你能推算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吗?

引导学生从十六年前,往前推。

指生回答:1927加上16年,应该是1943年

师小结:所以本文的写作时间是 1943年。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
兵进

关,占领河北、 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
持革

命斗争 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
命工

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
作,4
月28日被敌人绞死。

师小结:所以这句话中的被难日,就是指李大钊被敌人杀害的日子。

师问:那这句话作为第一部分,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说出这句话交代了时间,与题目相呼应

师小结:这句话交代了时间,并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同时直接照应了文题。

3.学习第二部分

(1)指生朗读第2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那 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
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师问:从这段话的描述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到父亲对工作的认真。

师小结: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出晚归,即使在家 里也紧张地工作,从中可以体会到局势越
来越

严重,体会到父亲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2)指生朗读第3、4、5自然段

当我看到父亲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就问他:“为什么要烧掉?”

父亲是怎样回答的?

生齐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 br>课件出示句子: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
知道


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师问:对我的提问,父亲 平时的态度和此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这里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
法?

引导学生感受到 平时都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而这次是含糊的回答我。同时回答出对比的写
作手

法。

师小结:对我的提问,父亲平时很感兴趣、非常有耐心,而此时却表现出含糊、 敷衍的态
度。

师问:那父亲为什么会“含糊地回答我”?

引导学生体会到父亲是个革命者,所以他怕党的机密泄漏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举手回答

师小结: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 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书籍和文件
落到

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 楚的,所以父亲怕泄漏了党的机密只好“含糊
地回

答我。”

(3)指生朗读第6、7自然段

后来从母亲的话中,我明白了父亲为什么会烧掉那些书籍和文件。

课件出示句子: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师问:阎振三的被捕为什么让我们替他着急呢?

引导学生体会到阎振三一被捕,可能会有更多的革命者被捕,所以处境是很危险的。

师小结:“阎振三”是我们党北方革命指挥机关的交通联络员。他的被捕,预示着敌人将
疯狂

地镇压革命,暗示出共产党人处境非常危险。

师问:第7段开头就说局势越来越严重 ,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那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
以看

出“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引导学生从前面2-6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局势紧张的句子。

指生回答,老师做总结

师小结:第2段说“父亲早出晚归”“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 ,第6段中有说到“张作霖
要派

人来检查”以及“工友阎振三被抓”,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局势的紧张。

师问:在这样严重的局势下,父亲是怎样做的?

指生读出书中描写父亲是怎样做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 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
常对

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
哪能

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师问:那从中能看出父亲怎样的精神?

引导学生感受到父亲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小组讨论,举手回答,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出了李大钊的什么精神。

师小结:在严重 的局势下,虽然朋友和亲人都劝父亲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父亲
是北

京党组 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
险,

但绝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师小结:第2至7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写了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

4.学习第三部分

(1)指生朗读8-11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师问:从第8自然段我们可以敌人来搜捕了,那父亲面对敌人的搜捕是怎样的态度呢?

引导学生从“不慌不忙”这个词中去感受父亲的态度。

师解释:不慌不忙的意思是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师小结:“不慌不忙”写出了父亲面对险境时的从容不迫,非常镇定。

(2)师朗读第12段

课件出示句子: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
怖的眼光

瞅了瞅父亲。

师问:句中红色字表现了当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回答出紧张。

师小结:“心剧烈地跳动”“恐怖的眼光”写出了“我”当时紧张、恐惧的心情。

师引导学生感受到“我”的心情是紧张、恐惧的;而父亲的心情是沉着、平和,同时
让学生从

中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这样更加衬托出父亲的大无畏精神。

(3)指生朗读第13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传来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
兵,穿便

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
把我们包

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师问:画线的词句反映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敌人的凶狠。

师小结:画线的词句反映了敌人的凶狠残暴,也进一步反衬出父亲沉着、机智、临危
不惧的英

雄形象。

(4)指生朗读第14-16自然段

师: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你认识他吗?”阎振三摇了摇

< p>
头。通过第

6段的学习,我们知道阎振三被捕了,面对凶恶的便衣侦探的逼问,阎振三是怎样做
的?

生齐答:阎振三摇了摇头

师小结:可见阎振三并没有供出父亲,而是装作不认识,那这样说明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感受到共产党人宁死不背叛组织和同志的精神。

师小结:阎振三用“摇了摇头”这一动作对便衣侦探的问话作出了否定的回答,说明
共产党人

忠于组织,不出卖同志。阎振三宁死也不出卖父亲,这就是共产党人。

(5)指生朗读第17自然段

师小结:这段话写了我和父亲被敌人带走后,在拘留 所里,我还看见了母亲和妹妹。
所以8-17

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写了父亲被捕的经过。

5.学习第四部分

(1)指生朗读第18、19自然段

师小结:第18段写了我和父亲被捕十几天以后 ,敌人要提审“我们”,可是在这过程中我
和父

亲始终没有见面,那我和父亲见面后,是怎样描写父亲的?

指生回答,书中描写父亲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 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
长头发

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师问:这些句子是对父亲哪些方面的描写?

引导学生回答出衣着和没戴眼镜属于外貌描写,平静而慈祥的脸属于神态描写。

师小 结:画线的句子是对父亲外貌和神态的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父亲虽然受到了敌人的
折磨,

但依旧沉着、慈祥。

师问:那“没戴眼镜”和“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什么?“平 静”和“慈爱”又说明了
什么呢?

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小结: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平静”说明父亲
经历

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

(2)指生朗读第20-22自然段

我们在法庭上看到父亲,都忍不住喊出声来,但 父亲对我们是什么态度呢?他瞅了瞅我
们,没对

我们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句子: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
个力


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师问:面对妻儿的哭喊,父亲的表情为何如此安定和沉着?

引导学生感受到父亲对革 命事业的稚拙,同时也要感受到父亲这样做,是为了不让我们太
伤心。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

师小结: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那就是“他 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正
因为他

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极端危险和困难 的情况下他能够坦然自若,在敌人的
严刑拷

打下毫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 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
人,使

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3)指生表演朗读23-27自然段

师小结:第23-27段主要写了“我”和父 亲在法庭上巧妙配合,沉着应敌。其中在27段
中,父

亲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 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
懂。一

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说完这段话后,父亲是怎样做的?

课件出示句子: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师问:你是如何理解“望了望”的?

引导学生感受到父亲对我们的爱
师小结:父亲“望了望我们”,不但是对“我”勇敢的赞许,同时也传递除了父亲对家人
的关爱。< br>
(4)师朗读第28和29自然段

师小结:我和父亲在法庭上匆匆见了一面后,我和母亲被释放了,所以第四部分写
“我们”和

父亲在法庭上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同时也表现了父亲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和对家人的
关心。

6.学习第五部分

生齐读30-32自然段

师小结:第30自然 段通过写知道父亲被害后,我的昏倒和母亲的多次昏倒,说明父亲的死
给全

家人带来了巨大的悲痛。

课件出示句子: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 “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
你爹被

害的日子。”

师问:母亲为什么要特意叮嘱“我”记住父亲的被难日?这样写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感情?

引导学生答出母亲对父亲的怀念以及对敌人的憎恨

师小结:记住父亲的被难日,就是 记住敌人欠下的血债。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的怀念和对敌


人的憎

恨。把这天记得这么清楚,充分说明了我们要记住敌人对父亲的杀害。

师:文章最后 一段又写道: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
我低声

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师问:最后一段又提到了4月28日,这样写与什么好处呢?

师提示学生文章第一段就提到了4月28日,现在最后一段又写道4月28日。

引导学生说出首尾呼应的结构,同时感受到文章的严谨,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深。

师小结:与开头首尾呼应,这样写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同时突出了“我”一直把父亲
的被难

日牢记在心,表达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四、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对父亲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
坚贞

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五、课堂练习

1.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幼稚——( 天真 ) 含糊——( 含混 )

轻易——( 容易 ) 恐怖——( 恐惧 )

严峻——( 严肃 )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慈祥——( 凶恶 ) 耐心——( 焦躁 )

紧张——( 缓和 ) 含糊——( 清楚 )

六、作业布置

1. 摘抄文中好词好句。

2. 课下找一找李大钊与革命事业的故事。

【板书设计】

父亲的被难日(1)

被捕前:(2-7)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过程:(8-17)

被审时:(18-29)

被害后:(30-32)

【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第10课,课文按 照被捕前、被捕时、
被审时、被害后的顺序写了我对父亲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 神和
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21教育网
利用同学们课前搜集到的关于李大钊的资料,先让大家对李大钊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在
讲授时,多 采取大家朗读的形式,让同学们感受李大钊为革命事业不惜牺牲生命的伟大革
命精神,同时多采用小组讨 论的形式去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二、选择题
2.

母亲的背影

欧阳国

①12岁,我念小学四年级的样子,春节刚过,父亲就拾起行囊,要到外地去务工了。

②母亲从小有胃病,痛到极处,她时常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断呻吟,双手捂住肚子,嘴
里不停地打饱 嗝。母亲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离开村庄,何况自己一身病痛。但,我和
弟弟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父 母决心砸锅卖铁也要送我们念书。家里几亩地养家糊口可
以,但要送出两个大学生是不可能的。父亲决定 出外打工,母亲执意要一起去,父亲不同
意。他们吵了起来,到了摔破碗筷的地步。父亲妥协了。

③父母第一次外出的那个早晨,母亲两眼通红,脸色苍白,唯独头发梳理得好看,后脑勺
翘 起橡皮筋扎好的黑发。母亲左肩挎着大包,右手提着小包,含泪离乡。年还没过完的村
庄,炮仗声噼里啪 啦地响起,我和弟弟一路跟着父母,弟弟不听话,死也不愿意父母离
开,最后索性在村子的黄泥巴路上打 起滚来,被外婆强行抱回家。

④我跟在母亲的屁股后面,走几步她就转过头来看看我。母亲说 ,回去吧!但我还是走了
几百米。母亲又转过头来说,回去吧!她开始有些哽咽了。我又送了父母一里多 远,母亲
转过头来说,回去吧!她哭出声来。我站着不动,母亲转头跟在父亲后面。我含泪望着母
亲背影越来越远……

⑤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从农村娃到大学生,再到留在城市 工作,十多年来,
我兄弟俩在父母的背影中一年又一年成长。

⑥最难忘的是,在浙江义乌,我偶遇母亲的一次背影。

⑦那年,父母没有回家过春节 ,高考后,我去看望离别一年半的父母,就直接找到了母亲
的厂子。(A)当时,母亲左手正拿着一个干 巴巴的馒头,右手扭着水龙头,弯着腰,嘴对
准水龙头喝水。(B)见到我,母亲显然有点不知所措,她 转过头看见我,脸上露出了无
法掩饰的惊慌。(C)她连忙解释道:“馒头干得要死,没水冲冲,根本没 法咽下去。”

⑧“让妈看看你。高了,高多了,还是那么瘦,东西吃到哪里了。”母亲有意转 移话题,
她把剩下的半个馒头咽了下去。我望着背稍微佝偻的母亲,头发早已花白,额头的皱纹也
显而易见,母亲老了,我突然感觉她老了。我放下行李,借口到卫生间去一趟,还没来得
及关上门就大 哭起来。这就是我的母亲,我亲爱的母亲。她老得如此突然,仿佛转眼之间
的,毫无告知似的。

⑨现在,我每天行走在城市里,上班下班,时常想起乡下的母亲。白天有时想起母亲的背
影,老 走神。

1.选文重点写了哪两次母亲的背影?



2.文章第②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作者写这些内容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第⑦段画线文字描写生动,请你选择一句简要分析其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



4.“我放下行李,借口到卫生间去一趟,还没来得及关上门就大哭起来。”请你联系上下< br>文,揣摩“我”的心理活动,写一段心理描写。



1.父母第一次外出打工时母亲的背影;在浙江义乌偶遇母亲时母亲的背影。
2.这段主要写了母亲有严重的胃病和“我”家家庭境况不好。这些都是为下文写母亲坚持
外出打工 做铺垫。母亲为了子女能上学。不顾自己体弱多病,拼命劳动,突出了母亲的伟
大。

3.示例:B句“见到我,母亲显然有点不知所措”“脸上露出了无法掩饰的惊慌”,这句
话重点刻画了 母亲的神态,写母亲就生水吃馒头的事被“我”发现之后的尴尬,母亲不希
望自己艰苦的生活让“我”知 道。此句描写生动,刻画细腻。

4.提示:可以从感谢母亲、愧疚自责的角度作答。






3.

最温暖的墙


马国福


①玲玲是一名中学教师。她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她要经常 与粉笔打交道。当粉笔灰尘雪花一
样把她的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的同时,也悄燃腐蚀着她的手指。

②几年下来,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结了厚厚的一层老茧。尤其是冬天,天冷的时候,她手
上 的老茧裂开了口子,一堂课板书下来,疼痛不已。上课前擦的润肤油,不到几分钟就被
粉笔灰吸得一干二 净。为了减轻疼痛,下课后她经常用热水袋捂住冰凉疼痛的手指。

③有一堂课,玲玲需要板书 一黑板内容,写到一半的时候,她手上的裂口流出很多血,染
红了手中的粉笔。坐在前排细心的学生发现 了老师手上的血。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竞
将白色的粉笔点级得分外引人注目。

④ 玲玲拿出纸擦掉手上的血,继续书写。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
。教室里静极了, 只听见粉笔头在黑板上轻轻发出的沙沙声,就像秋天的叶子,一片一片
凋落在草地上发出的轻微声音。< br>
⑤第二天上课时,玲玲一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们的眼神和往常不一样,有一种期待、一种
激动,那种神情意味深长,就像捉迷藏的孩子希望自己的秘密不被人发现一样。班长喊起
立,全班学生 向老师问好,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放在老师身上,眼睛全盯着讲台上的粉笔盒


。这让她感到 很蹊跷,莫非今天是什么特珠的日子?当她从粉笔金里拿出粉笔准备书写时
..
才发现。那些粉 笔整整齐齐全部穿上了外套,一根根粉笔被五颜六色的彩纸裹了起来,像
花园里多彩的花枝。


玲玲以为学生们在和她开玩美,准备撕掉包裹粉笔的彩纸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老师< br>先不要撕。请先看看那些字!那纸上面有字。”.


玲玲轻轻撕开纸,纸条上 密密麻麻写着:“老师,天冷了,我们看到你板书时手上流血,就
用纸条把粉笔包起来,这样你写字时手 就不会疼了!”在那些粉笔中有一支独特的,没有包
纸,被一个硬壳的彩色笔筒包着。玲玲拿起来仔细一 看,原来是一个已经用尽,可以随意
拧着伸缩的唇膏筒!这是多么诗意美好的创意啊!这些纯真的孩子, 把母亲用来化妆的唇
膏筒也给拿来了。


几十双眼睛盯着玲玲。玲玲的眼睛 湿润了,泪水像地下泉水,慢慢地涌了出来。她微笑着
向学生们道谢。转过身,书写。粉笔灰像雪花一样 飘落,竟使这寒冬的教室显得格外婆娑
..
和妩媚。握着那细细的粉笔,她感觉自己握着不是一 支粉笔,而是一双双温暖的小手,一
支支有力的橹桨,在爱的海洋里划呀划。他们用薄薄的一张纸,在寒 冬,给老师筑起了一
堵最温暖的墙。此刻,她的心里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她知道,那些孩子的心, 像细
微的炭火一样,默默燃烧着……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

蹊跷:

婆娑:

2.这篇文章中许多句子都写得很美,请你摘录下一句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并说说这句< br>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第自然段中为什么说“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





4.你是怎样理解文章标题“最温暖的墙”的?





5.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大爱无言,只需行动。你在生活中也见到过体现人间真情的事例< br>吗?请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1.溪跷:奇怪、可疑。 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文中指美丽而妩媚。

2.示例:“握着那细细的粉笔厖在爱的海洋里 划呀划。”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在孩子们的爱心之下,玲玲感到非常感动和温暖 ,所以握粉笔写字都感到十分
有力。

3.老师的手指裂开流血了,但她仍继续写粉笔 字。学生看了心疼,被老师的敬业精神所感
动。

4.一是指学生们为了保护老师的手 而包在粉笔上的彩纸;二是指学生们对老师的关怀在老
师心里筑起了一道隔离冰冷和疼痛的最温暖的心墙 。这里用比喻手法,将孩子们的爱心比
作温暖的墙,给了老师无限的温暖。

5.在我 去北京旅游爬山时,一位老人爬着爬着突然晕倒在地,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上前去
搀扶一下这位老人。就 在这时,有一位年轻人上前拍了拍老人的背说可能是中器了,他毫
不犹像地从自己的旅行包里拿出一瓶矿 泉水喂给这位老人。这位年轻人的举动感动了周围
的人,他发扬了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的传统美德,我 们也因他面感到骄傲与自豪,我们应
该向这位年轻人学习。






4.

孙子的麦收


乌云从南面 的天空急急地飞过来,眼看就到头顶上了,大老刘急忙抱起塑料布往麦场里跑
,今天收的麦子不能被雨水 冲了。

电话响了。谁的电话?真是添乱。哦,是儿子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成了 家
,有了孩子。

“爷……”

“哎…… 是孙子哟。”大老刘心里灌了蜜,劳累顿时全散了。

“我今天收麦啦!”孙子高兴的喊。

大老刘一听,恁小的孩子能收麦?上哪收麦?城 里有麦子?收麦是很累人的活计,时间紧
,天热,活计重,活计脏,一个麦收等于两个秋收。人们说“一 麦两秋”就是说收麦活重。
大太阳底下如火烤,麦秸上有一层厚厚的灰,手一动灰便飞起来。还有小蠓虫 子围着头飞
来飞去,直打脸,往鼻子嘴里钻。

“你——收麦?累不累?”“一点也不累,好玩着呢!”

好玩?收麦子好玩?割麦子 时要蹲在熟透的麦子边,蹲累了,跪地上,跪累了,坐地上,
一点点的往前欠着身子,一把一镰才割四指 远,一天也就割亩把地。一天下来浑身是灰,
往床上一躺,像散了架子。

“今天我和 爸妈一起去体验农家乐了,妈妈还给我买了一身运动装,我穿上可好看,带上饮
料,我最爱喝的。”
“这不是旅游吗?”


“差不多,你猜我割了多少麦子?”

这一问难住大老刘啦,孙子一天 能割多少麦子呢?半亩不能,有一间房子大的一片儿就不
少了,他想着。

“猜不到吧,我割了二百六十颗麦子。”孙子很有成就感。

天哪,孙子能用棵来统计割麦的数量!

“割那么多,累吗?”大老刘算是明白了,孙子是玩,不是收麦子。

“不累,妈妈一 边给我打着伞,一边给我拿饮料,一会儿喂我一口,一会儿给我擦擦汗,爸
爸接我割的麦子,我割一棵, 爸爸记一棵,一共二百六十棵。”

大老刘没有回话,只“噢”了一声。

“爷,唐诗错了!就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咋错了?”大老刘心里一疼,像是被谁狠狠地砸了一下,赶紧问。

“我觉得,收麦 子一点也不辛苦啊,我把麦稞交给加工人员,他给我打了二万零五十八粒麦
子,可是哪有一点辛苦啊?所 以‘粒粒皆辛苦’错了!”

乌云遮蔽了天空,远处传来了雷声。

大老刘愣了半天,才说:“明天你回来帮爷爷割麦子吧。”

第二天,艳阳高照,真是 麦收的好天气,大老刘只带了孙子一个人下了田,只一会儿工夫
,孙子就脸色潮红,汗珠直滴,动作也慢 了下来,开始用求救的眼光看向爷爷。大老刘什
么话也没说。孙子越割越慢,终于割不动了。大佬刘指着 孙子割下的麦子说:“你数一数,
今天你割了多少粒麦子?孙子看着自己浑身湿透的衣服和那割下的一点 点麦子,一下子呆

住了……

..
一进门,孙子就累得瘫倒在地上 ,苦着脸说:“真是‘粒粒皆辛苦’啊……”看着孩子疲劳的样
子,爸爸妈妈噌的一下脸红了,大老刘却 高兴的笑了。

...
1.请用合适的词在下列横线上写出大老刘的心理状态。

接到孙子电话时 →听说孙子参加割麦时 →听到孙子说劳动不辛苦时
→听到孙子说“真是‘粒粒皆辛苦’啊”时

2. 赏析文中划线句的表现手法。





3.阅读下列两句话,联系全文,回答问题。

孙子看着自己浑身湿透的衣服和那割下的一点点麦子,一下子呆住了……

...
爸爸妈妈噌的一下脸红了。

...
⑴这两句话中的加点词都用了什么方法描写人物?



⑵简要分析加点词的内涵。

呆住了:

脸红了:

4.读完本文你感悟到了什么道理,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5.

心比眼睛看见的多

马迎辉

①偶然看到一期电视娱乐节目,竟遇到 感人的一幕。那是一档平民娱乐节目,由女儿和母
亲搭档出演。节目接近尾声,最后一对母女上场。
②台上的女儿花样的亮丽,颀(qí)长挺拔的身姿似一株亭亭玉立的竹。一双湖水般的眼
睛,汪着青春的憧憬与美好。主持人问观众:“大家注意到没有,前面的几对选手上台
时,都是女儿搀 着妈妈。而这对母女却是妈妈小心地扶着女儿?”观众还在一头雾水地猜
着主持人的用意,舞台上的妈妈 却已泪水涟涟:“大家可能没有看出来,我女儿两只眼睛
的视力加起来才只有0.1,她眼中的世界只是 一个个模糊的轮廓。而在一年前,她的视力还
是2.0。由于视神经萎缩,她的视力可能永远不会再恢复 了。”我惋惜地看着那双眼睛,清
澈见底的眼眸中看不出悲苦,而是装满着微笑和爱意,洒向观众,望着 妈妈。

③主持人十分痛惜地问女孩:“当初,知道自己生病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呢?毕竟,年 轻
的女孩都是爱美的。”我理解,主持人是想听一个女孩在不幸的打击中重新振作的心路故
事。 没想到,女孩绽出一个甜美的笑:“我觉得生病之后,我依然很美丽啊!”观众和嘉
宾都被这意外的回答 逗笑了,眼里却汪着泪。女孩说:“我不能天天悲伤,让妈妈为我担
心,因为那就不是我了。”女孩的眼 睛始终在笑,这样纯净的眼睛似乎装满了世间所有的
美丽。花开着,云飘着,未来亦是铺满锦绣。她的笑 ,却将观众的眼泪笑落了。最后,主
持人问女孩:“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我会帮你实现愿望。”说着, 他望向对面的几位明
星嘉宾。又一次意外,女孩说出的愿望不是在近处看看某个明星,而是“我最想看到 的是
妈妈住进我为她买的新房子。我要给妈妈家的温暖和幸福”。母亲和美丽的女儿相拥而
泣。 一向幽默风趣的主持人努力地克制着眼泪,动情地说:“我相信,不管今后眼睛如
何,你一定能看到妈妈 住进新房子,一定看得到。因为,只要把心打开,看到的会比眼睛
看见的要多。”

④ 心比眼睛看见的多!真的是这样啊,我们这些视力正常的人,常常因为心灵蒙尘,让我
们的眼睛看不到生 活的美好。而这个生活在模糊世界的美丽女孩用纯净的微笑和真挚的爱
告诉我们,一个水晶般清澈的心灵 能望得见最美的未来。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请从文章中找出一句描写女孩眼睛的句子 写下来,并结合句子
仔细品读,写出女孩的性格特征。



2.文章第③段中:“观众和嘉宾都被这意外的回答逗笑了,眼里却汪着泪。”观众和嘉宾< br>为什么“笑了”却“汪着泪”?



3.文章第③段女孩的两次“意外”回答,透过这两次“意外”回答的背后,你分别读出了< br>女孩怎样的内心呢?




4.文章题目讲“心比眼睛看见的多”,文中的女孩用美丽心灵看到了什么呢?




1.①一双湖水般的眼睛,汪着青春的憧憬与美好。——向信,纯洁。

②清澈见底的眼眸……望着妈妈。——乐观、善良、有孝心。(任选一句)

2.①“ 笑”是因为女孩的回答很自信,出乎大家的意料,这是欣赏和善意的笑。②“汪着
泪”这是感动的泪,因 为这女孩没被不幸击垮,而是乐观向上。(意思对即可)

3.第一次回答,让我感受到女孩的 乐观、坚强;第二次回答,我读懂女孩的孝顺、阳光,
对未来充满希望。

4.她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对生活的期待,身边人真挚的情感,妈妈的爱。





古天乐演过的电影-母亲的诗句


网站推广计划-王彤宇


电饭锅维修-qq克隆


上海特色菜-炫彩字


菊花粉-手机usb连接电脑上网


缭乱三国演义-面食食谱


世界读书日的由来-下一个天亮吉他谱


天蝎蝴蝶-无线ap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