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风筝》 教学设计

绝世美人儿
792次浏览
2020年12月27日 21:2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上传视频-五一劳动节资料

2020年12月27日发(作者:阚冠卿)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风
筝》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 风筝、
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 件:几个孩子放风筝的情景,点击后,画面出
现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
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PPT课件:(1)本课要求会认及会写的 生字词。(2)宋
代寇准的诗《纸鸢》: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
托,终共白云飞。 (3)明朝徐渭的诗《风鸢图》:柳条搓线
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 br>天。
3.借助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风筝的
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2.观察说话,导入新课:谁能把看到的画面向大家说一说?
第1页共7页


(根据回答板书课题:风筝)
3.联系生活,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谈放风筝的情景、感受
以及风筝的来源。
4.交 流资料,展示查阅能力。教师也一起展示自己查找的
资料,简介古代风筝的七个名称:纸鸢、风鸢、风鹞 、鹞子、
纸鹞、纸鸦、纸鸱。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自由读课文,先读 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
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
的 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
容:
(1)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2)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
筝的事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一)整体感悟。
1.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
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
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 ,做、放都很有趣。
第2页共7页


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二)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
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1)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2)依的认读及依然的意思。
(3)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1)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
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2)练习朗读。
(3)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4)展示朗读。
(三)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
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
几遍。
2.再次播放课件(风筝飞舞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
翩翩飞舞。
3.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第3页共7页


4.分小组练习朗读、比赛朗读。
5.展示性朗读。
6.拓展。
(1)复习《村居》:看到这些孩子放风筝的高兴劲儿,大家
都会想到一首诗──《村居》,还 记得是哪个朝代的哪位诗人
写的吗?
出示课件,引导读背:《村居》清高鼎草长驾飞二月天, 拂
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村居》描写的是春天放风筝的 情景,明朝还有一位诗
人写了一首描写春天放风筝的诗歌,要不要读读?
出示课件,引导诵读:
风鸢图
明徐渭
柳条捷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
儿女上青天。
(3)我们 这篇课文写的是秋天放风筝的情景,可能很多同
学想读读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歌。宋朝有个诗人寇准就写 了
一首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大家想不想读读?
出示课件,引导诵读:
纸鸢
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第4页共7页


(4)下课后,老师会把这两首诗抄写给大家,愿意背诵的
同学
(四)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1.默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
们的心情。
2.理解垂头 丧气:老师告诉大家,垂头就是低着头的意思,
哪位同学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3.相机指导认记丧字。
4.请学生先谈谈应该怎样读好这段课文,再练习朗读、指
名朗读,相机指导。
5.讨论: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 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
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
是让国人景 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
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 传授知
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
中的“有酒食,先生馔 ”;《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 国
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
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 ,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
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
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
第5页共7页

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
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 师之意基本一致。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
就能识记几 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
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 化教学
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
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 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
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
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 ,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
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 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
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
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
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 的书大段抄起来,
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
像样的文章。所 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
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 作
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
足够的“米”。四、识字写字 。(略)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
第6页共7页


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
句酌,琅琅上口,成为 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
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
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 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
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
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
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
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
议论文 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
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 真正动起笔来
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
是无“米”下“ 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
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 难写出
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
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 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
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
足够的“米”。
第7页共7页

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描写自然景观的作文


中国成就-中西方文化比较


童话白雪公主-财务人员工作总结


咬文嚼字-乔任梁电视剧


日本动漫电影排行榜-结婚前规则主题曲


淡雅-成人18


怎样识别假钞-关于美甲


法国埃菲尔铁塔-打破常规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