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概念

绝世美人儿
706次浏览
2021年01月02日 02:4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焊条电弧焊-青岛中山公园

2021年1月2日发(作者:倪松茂)


三角形的概念(复习)


重 点 难 点 分 析
一、三角形的概念
三角形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
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如图:△有三个顶点:点,点,点,
有三条边:, ,。 有三个内角:∠,∠,
∠。 还有三个外角:分别延长、、。所得∠、∠、
∠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中边与角的位置关 系:如图,边叫做∠的对边,边
叫做∠的对边,边叫做∠的对边。、边叫做∠的邻边,、
边叫做 ∠的邻边,、边叫做∠的邻边。
二、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义:三角形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
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 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角平分线。且三条角平分线相交 于
一点,这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如图,如果、、
是△的角平分线,那么有:
分别


. 三角形的中线
三角形的中线定义: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
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线,且三条中线相交
于一点,这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如图。如果、、
分别是△的中线,那么有:
.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高定义: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 它的对边画垂线,顶点和
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高线,三条高 线或延长线也
相交于一点,这点叫做三角形的垂心,如图,当△为锐
- 1 - 7


角三角形时,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部。如果、、是三角形的三条高,那
么有:⊥于 ⊥于 ⊥于。
当△为直角三角形时,有两条高恰好是它的两条边,那边上的高是
边,边 上的高是边,边上的高是。
当△为钝角三角形时,有两条高在三角形的外部与两条边的延长线
相交,即:边上的高,边上的高为,边上的高是。
注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都是线段,在画图时不能画成
直线,射线。
三、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三角形按边分类:
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
形: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三条边
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对于任何一个三角形,如果把 任意两个顶点看作定点,联结这两个
定点的线有两条,一条是线段,另一条是折线,由公理“联接两点的 所
有线中,线段最短”得出:
如图

由此得出:
定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推理: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 2 - 7


说明:定理及推论是指任意三角形三条边所具有的性质,同 时又说明只
有具有“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或“两条线段之差小于第三条
线段”的三条 线段才能组成三角形图形,否则是组不成三角形的。例如:
三条线段的长分别为和,就不能组成三角形图 形,不信你自己动手试试。
四、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此定理对任意三角形都成立,证明方法很 多,可用已学过的平行线
的性质,介绍几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方法一: 如图,过△中的顶点作,由平行线的性质,可推出∠∠,
∠∠。因为∠∠∠°,所以∠∠∠°。




方法二:
,延长△中的到,过点作,由平行线的性质可推出∠∠,∠∠,因为
∠∠∠°,所以∠∠∠°。
方法三,如图,在△中边上任取一点,过点作交于,过点作交于,由平
行线的性质可推出:∠∠ , ∠∠,∠∠∠,因为∠∠∠°, 所
求∠∠∠°此定理是我们求三角形内角度数的重要途径。
.三角形按角分类




说明:
三角形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按边分类,另一种是按角分类,两种分
类方法分辩清楚。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
推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即:如图在△中,∠°那么∠∠°
推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 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即:如图∠是
△的一个外角,那么∠∠∠。
推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 3 - 7


:如图∠是△的一个外角,那么∠>∠,∠>∠。
注意:三角形的任何一个 外角与相邻内角是邻补角,与不相邻的两个内
角和相等且大于任何一个不相邻的内角。应用时要搞清楚外 角与内角的
位置关系,正确运用。
五、应用举例
例.填空题:已知△中,则边的取值范围是。
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
三边列出不等式。
解:∵<< ∴<<为所求
例.填空题: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和,则它的周长是。
分析:若这个等腰三角形 的腰长为,则三边分别为,满足两边之和大于第
三边,若腰长为,则三边分别为,,也成立。
解: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或。
例.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且三边长都是整数,求三边长.
思路分析:在△中,设,则
,即

10BC

2
∵三边长都为整数,∴必为偶数
∴只能取,,,
对应()为,,,
∵,时,<
与定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矛盾
∴此时△不存在
同理:,时,△也不存在
故△的三边长可能取值为:4cm,4cm,2cm或3cm,3cm,4cm
本例在求解过程中, 未告知哪两边相等,必须假设两边相等,将三个未知量转化为二
个,得出一个不定方程,进而根据正整数 性质分别得出四组解,然后再结合三角形三边关
系定理,把不合题意两组解除去.解题过程中,将矛盾不 断转化,分类进行求解,做到了
不重不漏.
例.如图,△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相交于,⊥于,求证:∠

思路分析:从题设及观察图形可知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
1
∠(角平分线定义)
2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移项)

∴∠°-
1
(°-∠-∠)(等量代换)
2
- 4 - 7


°-°

11
∠∠(去括号)
22
11
∠∠(合并同类项)
22
11
∵∠∠,∠∠(角平分线定义)
22
∴∠∠∠(等量代换)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等量代换)
本例从未知入手,结合图形及题设变换关系式,步 步变换,推理有据,一步步向预定
的目标推进,终于达到目的.这种思路是执果索因,沿着要什么,找什 么的思路去求索,
在求索的道路上,要观察图形,结合题设,联想定理,综合分析,有的放矢,求索道路 愈
来愈明朗化,趋近于要证的结论.这是我们求索几何思路十分有效的方法之一.同学们在
今后 学习与研究几何问题时,要有意识的这样求索,将会使你的数学素养不断提高,证题
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层 次.
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是线段,而不是射线,也不是直线。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 于第三边。当>>>都能成立时,以、、为三边,可
以构成三角形。若是最长的线段,且有>,则以、、 为三边,可以构成三
角形。若是最短线段,且有>时,以、、为三边,可以构成三角形。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而不是三角形的外
角大于它的每一个内角。
专题测试
一、填空题
1.如图1-1-13,是△的角平分线,
那么有∠

1
∠ .
2
1
.
2
如图1-1-14,已知、、是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那 么
有 , ,
AF
2.如图1-1-15,已知∥,∠°,∠°,那么∠

.
3.在△中,,,那么 << .
4.如图1-1-16,已知在△中,、是、边上的高,、交于,图中
有 个直角三角形,它们是 .
- 5 - 7


图1-1-14 图 1-1-16图
5.在上题中,如果∠°,∠°,那么∠ ,∠ ,
∠ .
6.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是,另一边长是,那么这种三角形有 个,
它们的周长分别是 .
7.已知在△中,∠∠∠,∠∠°,那么∠ ,∠ .
二、选择题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 )
()直线 ()线段 ()射线 ()垂线段
.在锐角三角形中,任意两个锐有的和一定大于( ).
()° ()° ()° ()°
.在△中,∠∠∠,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A)△ ()钝角△ ()锐角△ ()不能确定
.如图1-1-17,在△中,∠°,、分别是∠、∠的平分线,那么∠
的度数为( ).
()° ()° ()° ()°

.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2a、,那么,实数的取值范 图1-1-17
围是( ).
()<< ()<< ()<< ()<<
.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和,而第三边长为奇数,那么第三边长是( ).
()或 ()或 ()或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个锐角△,一定不是等腰△ 、个等腰△,一定是锐角△
C、 直角△,一定不是等腰△ 、个等边△,一定不是钝角△
.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至少有( ).
()一个锐角 ()一个钝角 ()两个锐角 ()一个直角
.三角形的一个角等于其它两个角的差,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
()等腰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如图1-1-18,已知△中,∠和∠的外角平分线交于,那么,
∠( ).
1
(°∠) ()°∠
2
1
()(°∠) ()°∠
2
()
图1-1-118
三、解答、证明题
1.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腰长是底边长的三倍.求各边的
长.
- 6 - 7


2.如图1-1-19,已知在△中,是上一点,是上一点,、相交于点,∠°,∠ °,∠°.
求:∠和∠的度数.
图1-1-19
、如图1-1-20,已知在△中,∠°,∠°,平分∠,为边上的高.求∠的度数.
4、 图1-1-21,已知在△中,∠°,∠°,∠的平分线交于,
∠的平分线交于. 求证∥
图1-1-20

专题测试
一、填空题
.∠、∠ 、,
1
2
° << 、△、
△、△、△ °、°、° 、 °、° .<
二、选择题
1.; ; ; ; ; ; ; ; ;
三、解答、证明题
1.3cm、9cm、9cm
°、°
°
.【证】由已知可得出∠°,由∠∠°再得出∠°.
又∠∠°,
∴ ∠∠,则∥

- 7 - 7

小学生教育网-变电运行论文


qq号码-松树的风格


教育教学故事-时间就是把杀猪刀


卫生条例-过华清宫绝句


可爱的-祖国在我心中手抄报内容


同一首歌走进台湾-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巴洛克艺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原文


你的笑脸-诗风呈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