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精读课文要点及重点句赏析

余年寄山水
752次浏览
2021年01月14日 22:1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医院见习报告范文-一百条裙子读后感

2021年1月14日发(作者:叶春)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复习要点

(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文言文两则》《匆匆》《桃花心木》
★《文言文两则》
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 实
事求是的态度。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4、理解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匆匆》
1、作者是朱自清,文章紧扣“(匆匆)”二字 ,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
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2、课 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对时间
来去匆 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3、句子理解。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 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
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 br>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运用设
问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把自 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日记显得多么的渺小,
消逝得那么快 ,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对时间飞逝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桃花心木》
1、 作者:林清玄。文章借树的生长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
育苗 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的重要意义。
2、句子赏析。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树的生长“不确定”指老天下雨,种树人浇水没规律。人生活的“不确定”指生活中不可预知的坎坷、< br>曲折、磨难。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扎根,就能长成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人在不确< br>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树似人,人如树,这篇文章是借物喻人的表< br>达方法。






1


(二)第二单元重点课文:《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
1、 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文章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
和美 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2、写作方法: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3、课文按时间顺序,重 点介绍了四天:腊八、除夕、初一、十五,其它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
点面结合,主次分明, 印象深刻。
4、文学常识:中国传统节日时间排列顺序
①初一(也叫春节,农历1月1) ②十五(农历1月15)
③端午节(农历5月5) ④乞巧节(也叫七夕节,农历7月7)
⑤中秋节(农历8月15) ⑥重阳节(农历9月9)
⑦腊八(农历12月8) ⑧除夕(农历12月30)

(三)第三单元重点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
★《十六年前的回忆》
1、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 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
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 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2、人物评价: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临危不惧、视死 如归)的人。
3、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
被捕前,李大钊同志坚持革命工作。
被捕时,李大钊同志从容镇定。
法庭上,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
被害后,李大钊的妻儿悲伤的情形。
4、句子理解:
①„„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 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 ,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我年龄幼小,有些事讲了我也不懂。这样写突出
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 善,对待工作认真严肃。
②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它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 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
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 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
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 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③那年春天,父亲夜里回来的很晚。每天早晨„„出去了。
体现了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④局势越来越严重„„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李大钊同志把革命看的比生命重要,体现了他坚决无私和革命大无畏精神。
5、课文前后照应有多处,如: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我父亲的被难日„„
②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作用: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这件事印象深刻,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为人民服务》
1、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号召全党全军向他学习。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本来。或:有的人。于:比。人本来都是要死的,
有的人的死其价值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其价值比鸿毛还轻。

2


3、人物评价:张思德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一般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4、文章从三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1)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2)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3)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4、理解段落。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共几句?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这段话共4句话。第一句是讲 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四句话是
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 批评。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

(四)第四单元重点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
★《卖火柴的小女孩》
1、作者:丹麦作家安徒生。安徒生的作品还有:《丑小鸭》《拇指姑娘》《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
2、文章情节:写了小女孩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然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温 暖
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至(和奶奶一起飞走了),最后 (在大年夜
冻死街头)。
3、中心思想: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揭
露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4、写作特色:文章之所以打 动众多的读者,是因为作家巧妙的表达方法: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
幻想和残酷的现实交替出现。
5、理解句子:
①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 思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象中死去了。小女孩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只
有饥饿,只有痛 苦。
②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两个幸福各指什么?)
前 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的意思是:
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了。
★《凡卡》
1、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通过凡卡 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
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2、主要情节:开始叙述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去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给爷爷写
信;接着,凡卡在信中向爷爷倾诉自己难以忍受的悲惨的学徒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回到乡
下去,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一是爷爷守夜的情景,一是过圣诞节的情景);最后写凡卡把写好
的信塞进邮筒里,最后以梦结束。
3、本文由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凡卡的回忆和想象三部 分穿插组成的,在信中写了学徒生活的痛苦:
挨打,挨饿,挨冻,受欺负;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 和爷爷守夜的情景和过圣诞节的情景。
4、解读结尾:
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 的破灭,美好的生活只能是一个梦,进而引发人们的思考,激起
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 怒。
《鲁滨孙漂流记》,作者是英国作家笛福,梗概部分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遇险 岛上”、
“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 存的非凡
经历,表现了鲁滨孙(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特点。

3 < /p>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 喜爱,历经百年,
魅力不减。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①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②到杰克 逊岛当海盗;③鬼
屋寻宝;④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⑤再次到洞中寻宝,找到宝藏),表现了汤姆(敢于 探险、追求自由、
正直善良)的性格特点。

(五)第五单元重点课文:《跨越百年的魅力》《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跨越百年的美丽》
1、标题含义: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 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 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
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居里夫人是一个(坚定执著、有献
身精神、淡泊名利)的人。
2、句子理解:
a 、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
义的发现。
“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有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 ,“这项
伟大自然发现”指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金属元素镭,“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 人生的价
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
b、她 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
学的一 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这种“变成” 不是一般的变成,而是一种人生价值的提升,生命境界的飞跃,四个“变成”概括了居
里夫人奋斗的一生 以及不朽的功绩。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标题含义: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并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主要情节: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发现水的
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自转有关。第二个事例是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紫罗兰花瓣变
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第三个事例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
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3、句子理解:
 最后把“?”拉直变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 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
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 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锅问到底 ”是一句俗语,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发现”“发明”“创
造”“成就”这四个词按 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
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 ”的人才能做到。
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 “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
是“见微知著 ”,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4

顺利英文-让真爱洒满人间


让寂寞别走-谦卑的人有福


北京雾霾天气-感恩的小故事


防晒乳和防晒霜的区别-护士考试答案


安静的音乐-猴子捞月ppt


汉武帝是谁-此时此地此生


请示与报告的区别-开学典礼学生发言稿


藏族简介-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