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全套教案

绝世美人儿
670次浏览
2021年01月14日 23:2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westlife最好听的歌-英雄联盟小智

2021年1月14日发(作者:褚传禹)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 古诗三首》《藏戏》4篇课文。
所选的4篇课文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传统节日中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还向 我们介绍了各地独特的艺术样式。
《北京的春节》让我们了解了老北京人民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腊八 粥》向我们展示了人们腊月初八吃
腊八粥时的情形;《古诗三首》描写了古代人们过传统节日时的习俗, 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藏
戏》为我们介绍了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这一独特的艺术样式。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北京的春节
腊八粥
小青蛙
课时
2

教学要点
1. 会写38个字,正确读写44个词语。
2.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体会老舍“京
味儿”语言的特点。
3.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4.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受古诗
2
3
藏戏 1
表达的情感;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5.了解藏戏的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习作 2 借鉴本单元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

1


法。
1.回顾本单元课文,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习俗及其寓意。
语文园地一 2
3.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能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
意思。
4.通过书写提示,提高书写速度。
5.背诵《长歌行》。

2


1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会写“醋、饺”等15个字,正确读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3.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策略
1.字词学习
本课要求会写15个字,在教学 的过程中,可结合词语和具体的语段展开教学,把本课的字和词语分
类识记,如“拌、眨”都是动词,“ 风筝、口琴、鞭炮”都是名词。“拌、眨”这两个动词可利用形旁表
意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同时通过肢 体动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写字时,可重点指导易写错的字,如
“截然不同”的“截”字,左下方是 四横,不能写成三横;“醋”字的左半部分不能写成“西”。
2.阅读理解
文中列举了许多 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趣味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初读课文后,可以 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自己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北京春
节的风俗习惯,感 受春节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表达运用
先通过自主读 文来感知文本,再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学生创设和谐
的对话氛围,让学 生大胆交流生活中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
解,培养学生的语 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通过课文
和课文后的“阅读 链接”的对比阅读,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并体会这样写的 好处。

3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搜集关于春节及春节习俗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醋、饺”等15个字,会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动地迎新春。”一到春节, 大街小巷就变得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都是
喜气洋洋。这是我们中国人心中最隆重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 熟悉不过了。(板书:春节)你们喜欢过
春节吗?谁来说说你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指名学生回答。
3.师: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 有自己特有的民风民俗。现在,
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北京独 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
化。(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
4.齐读课题。
【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切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
庆气氛 的回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兴趣。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预习:指名读生词,注意纠正字音。
课件出示
腊月 展览 风筝 空竹 口琴 更新 鞭炮 除夕 春联 扫除 年糕 充足 店铺
开张 对联 年画 通宵 间断 除非 必定 光景 燃放 亲戚 拜年 寺院 轿车
骆驼 元宵 一律 彩绘 广告 分外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4


3.引导学生从生词的音、形、义三方面了解需注意的地方,并相互交流。
4.全班齐读生词。
5.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 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结
合阅读心得,说出“热闹、忙碌、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板书:热闹 、忙碌、喜庆、团圆)
6.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 者写了哪些日子里人们
的活动?可以用笔画下来,也可以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清除学习上的障碍,包括字、词、句等,
以便进一步深入学 习课文。同时,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板块三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 br>1.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经初步感受到北京的春节氛围。这么热闹的春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
2.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围绕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 ?然后以四个人为一个学习
小组,合作填表。出示课件:
时间








3.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 br>(1)时间顺序: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
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板书: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2) 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熬腊八粥、买杂拌儿、节前忙碌、放鞭炮、吃糖、除夕守岁、拜年、
逛庙会等。
4.师生共同完成并订正以上表格。

5
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5.观察上表,你们知道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6.通过 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北京人过春节过得这样丰富多
彩,我们就 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细细品味这热闹、忙碌、喜庆又团圆的春节。请大家品读文中自己喜
欢的描写春 节中重要日子的文段,并试着背一背。
7.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北京春节那 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也初步了解了课
文的写作顺序。希望大家回去再美美地朗读课文,并把你喜欢的段 落多读几遍。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
北京春节那浓浓的 “年味”,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以表格的形式把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自然会发现
课文 的写作顺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 br>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北京春节习俗的,知道作者主要介绍了重要日子里人们
的活动,并且说出了北京的春节给我们的感受。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北京春节的习
俗和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 研读赏析,感受年味
1.默读全文,思考: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热闹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
2.小组研读。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表现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 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4.交流体会和感受。

6


(1)体会年前的忙碌。 < br>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里,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
及人们的心情。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 关键的词语,思考: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可以体会到人们在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
和希望?
④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自由说说你们家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在干些什么。
(2)体会过年的热闹。
①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春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春节的重要日子,它们各自
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学生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 除夕:喜庆、团圆;正月初一:悠闲、快乐;正月十五:红火、
美丽)
④交流反馈写“除夕”的片段,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节日喜庆、团圆的气氛。
课件出示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 红红的对联,屋
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 人,除非万不得
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抓住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住“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阅读“阅读链接”中斯妤的《除夕》,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 》进行比较:同是写除夕,二者在写
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为 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时人们主要的活动进行简单勾
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中斯妤 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
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的情景。
⑥过渡:熬过了除夕,人们通过守岁把美好的祝福赠给了长辈和孩子,接着正月初一到来了。

7


⑦指名学生交流反馈,进一步体会正月初一的悠闲、快乐。重点指导学生一 边朗读一边体会逛庙会时
人们的悠闲与快乐。(课件出示:课文第8、9自然段)
⑧指名学生读。
⑨过渡:正月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挪开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什么呢?(元宵)
(3)体会正月十五的红火、美丽。
①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课件出示:课文第11、12自然段)
②创设情境,引导写话:看着火红而美丽的北京城,看着一盏盏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的花灯,你产生了哪些美好的遐想呢?请你用上文中优美的词语,写出你此刻的感受吧。
③带着美好快乐的情感,全班齐读第11、12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文的语用目标是引导 学生从关注文章整体结构的详略安排,到关注文章片段描写的详
略安排,到关注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 生品读文段的同时,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片段中的详略得当的写
作方法,以及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
板块三 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1.同学们,看来这篇课文已经在你们心中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
这篇文章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1)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记叙。
(2)有详有略地写,对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
师: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应该抓住重点内容来写,做到有详有略,让人印象深刻。
(3)抓住特色活动来写。
4.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舒乙的《北京的春节》,与老舍的《 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同样是写过
年,二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5.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如:选材要详略得当 ,描写节日要抓住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
受等。
6.教师小结:同学们,北京的春 节从腊八拉开序幕,到正月十九才宣告结束,历时一个多月,作家老
舍却只用了一千多字就将它呈现在读 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

8

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同学们要懂得运用刚才总结的写作方法来指导自己写作。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 充分的
对话,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思考。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总结方法。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 散文。本文以时间为顺序,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展现 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
和美好,勾起读者对年味的向往,对传统节日的留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 语言特色、详略、比较阅读、
表达顺序等方面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及传统节日的习俗。
1.自主读文,读中感悟。
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提高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学生与文 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本节
课教学中,我首先落实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保证他们能多次自主阅读,让学生
独立、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我从整体入手,紧扣中心,抓住关键词“热 闹、忙碌、喜庆、团圆”,帮助学
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脉络。接着,我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小 组合作,勾画圈点批注,抓住关键
词句展开教学,采用朗读、品味、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 。
2.指导朗读,创设氛围。
本课写了北京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 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
其中许多情景孩子们从未见过,但老舍先生的描述使人身临其境 。
教学时,我采用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探讨交流、课堂延伸激发表达等,
为学生创设积极的说话氛围,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

9


气氛,从而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此外,我着重触发学生已有 的生活体验,还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
围,让学生大胆交流,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 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
能力。
3.突破难点,领悟写法。
在教学 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时段“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来进行品读,通过有层次、有
秩序、有针 对性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观察和想象的能力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把握本文的谋篇布局,
让学生了解 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在升华情感的同时,激起学生表达、抒发情感的欲望。由
老舍先生的 《北京的春节》延伸到我们自己的春节,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本文写作方法的
精妙之处, 指导学生进行习作实践。

2 腊八粥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5个字,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等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难点
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写15个字。从字音上来说,要注意“粥、匙、稠”是翘舌音, 注意区分“腻”和“栗”< br>的读音,“腻”字是鼻音n,“栗”字是边音l;从字形上来说,“腻”字右边不要多写一撇,“栗”字< br>下面是“木”不是“米”,“褐”字是衣字旁,不是示字旁。在进行生字教学时,要结合词语来进行。可< br>以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搅和、浓稠”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

10


教学中,可以抓住描写人物神态、动 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关键语句进行品味,展开想象,感受八儿
一家的其乐融融。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 腻的笔触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充满了生活气息。课文
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时的神态 和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谐、温馨的图景。本文的线索是八
儿的心理活动,从迫不及待、苦苦等待、 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
3.表达运用
学会表达是语文学 习的目标之一,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本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八儿等
着吃腊八粥的情形,展 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充满了生活气息。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课文
中描写腊八粥的段落, 写一写生活中最喜欢的食物,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腊、粥”等15个字,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等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两天,天气很冷 。于是,民间逐渐形
成了一种风俗,即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你们对腊八粥还有什么了解吗?指名学生谈谈对腊八粥的印象。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板书课题:腊八粥)
4.齐读课题。 < br>【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腊八粥的资料,在课上交流,有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并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块二 初读课文,交流预习
1.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11


 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中作者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腊 粥 腻 栗 咽 匙 灌 搅 稠 嘟 熬 褐 缸 脏 筷
(2)指名学生读,纠错正音。重点指导“匙”的读音。
钥匙(shi)汤匙(chí)
“匙”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音为“chí”。
(3)课件出示本课词语。
糊涂 搅和 浓稠 可靠 猜想 粉碎 外套 解释 腊肉
(4)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认读,教师相机正音。
3.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示例:
生1: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 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神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生活图
景。
生2:作者主要写了八儿盼着吃腊八粥的种种表现。
生3:本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 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时的惊奇,写出了一
家人的其乐融融,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 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眷恋。
4.同学们刚才的概括很完整,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是如何概括出来的呢?
生:对于写事的文章,可以从文章的六要素进行概括。
教师小结: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你们 可以紧扣文中的主要人物“妈妈”和“八儿”,并结合课题来
概括,这样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文,概括本文内容,并理清文章写作思路,这是对全文整体的把握,为更好体会人物的语言及心理活动描写做铺垫。
板块三 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1.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写出腊八粥的美味的?
2.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并画出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子。
3.细读第1自然段。

12


课件出示: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 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
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
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 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
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 塞灌呢!
4.学生交流。
(1)“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人,都会对腊 八粥产生甜甜的腻腻的感觉,说明
了腊八粥十分美味。
(2)抓住重点词句,如“糊糊涂涂” “大碗大碗”“大匙大匙”等,想象粥的制作过程和人们吃粥
时的感觉;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沸腾的粥是什 么样子的,从“叹气”一词体会运用拟人的写法的好处,感受
腊八粥的美味。
5.指导朗读,指名学生读。
6.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 br>【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问题的铺设,吊起学生的胃口:是怎样的粥有这样的魅力?从而使学生产生走
进文本、研究文本的欲望。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复习回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腊八粥》,大家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
(2)回顾第1自然段,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诱人的?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1自然段,那么第2~21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交流:等粥、喝粥。(板书:等粥、喝粥)
课件出示

13


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等粥”的?
盼粥——想粥——猜粥——看粥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析八儿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体会八儿的心情。(板书课题:腊
八粥)
【设计意图】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学习开始时,教师采用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作为导 入新课
的方法,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
板块二 精读感悟,品析形象
< br>过渡:美味的腊八粥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都馋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
的人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粥”这一部分。
1.盼粥。
(1)默读第2

8自然段,课件出示要求:
画出描 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
会到了什么 。
(2)学生汇报。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的喜悦之情吗?
② “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是一种
怎样的 心情?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板书:迫不及待)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 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锅中的粥 ,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③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中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④怎样 理解第8自然段中的反问句?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
等待) < br>(3)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粥一旦煮好了,他想怎么吃
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
2.想粥。
(1)分角色朗读第9
~< br>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怎么分粥?后来又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
(体会八儿的馋嘴 、可爱)

14


课件出示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 !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
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 ,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呀!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2)“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3)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4)过渡:这让小小的八儿 想吃三碗半的粥,在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
粥”这一部分。
3.猜粥。
(1)男生齐读第14自然段,大家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课件出示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 身肿胀了吧,花
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 极了!糖若放多
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 起来。
(2)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并画下来。
(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妙极了)
4.看粥。
(1 )教师读第16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
粥时, 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此时的心理?(板书: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17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课件出示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3)找出关键词和第14自然段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八儿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15

< p>
【设计意图】品读描写八儿的语句,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
融融。通过交流促读,读中交流,交流中读,使学生在读悟中探究人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板块三 感悟表达,拓展阅读

1.作者沈从文 通过对人物的细节刻画,表现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以及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
情景。八儿这么想 喝粥,他喝到了吗?(板书:喝粥)

课件出示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 ,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
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 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1)指名学生读。
(2)喝到了妈妈煮的腊八粥,八儿又有什么表现呢?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八儿的语句。
(3)可以用一个怎样的词来形容八儿喝了腊八粥之后的心理?(板书:满足)
2.课文主要 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
3.小练笔:发挥想象,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出八儿喝腊八粥的情景。
4.一枚大得吓人 的赤枣,总算暂时堵住了八儿的小馋嘴巴,请同学们再通读课文,谈谈自己读了《腊
八粥》之后的感受。
5.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给大家读一读,课下可以抄在你的积累本上。
6.名家阅读:推荐课后阅读冰心的《腊八粥》。
【设计意图】为了拓展延伸,加深感悟,主 要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描写手法,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完
成读写之间的迁移。
▶板书设计


16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
1.突出主体,注重层次。
在教学中,我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力求让学生全员参与,读中感悟,
悟中品情,引导学生抓住八儿心理变化的同时,更抓住孩子们对八儿 的喜爱之情,运用了最适合孩子们阅
读的方式 ,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形象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中 !这也激起了孩子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之情,从而能更清晰地理解课文。
2.主线清晰,细节生动。
为了分析作者如何把八儿的嘴馋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从八儿的心理 变化这一线索入手。在整个教学过
程中,引导学生从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和“八儿听了这种松劲 的话,眼睛可急红了”,体会八儿
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再用同样的方法感受八儿从“苦苦等待”到“美 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让孩子们轻松地感受到一个孩子那天真和嘴馋的情形,进而能感受到 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3.朗读训练,读出个性。
教学中,很多地方可以通过朗读想象画面 ,来体会文章的内涵。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如自读、
分组读、男女生读、对话读等。不仅要让学生 读出感受,读出情感体验,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过程,还要
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3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7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 ”。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
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 ,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
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 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 同的风俗习惯。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
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 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
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8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
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
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 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
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 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 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
天。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 、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
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 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
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 (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
(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 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
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9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 料的良好习惯。同时,了解
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块三 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3.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御花园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板块四 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诗人立足高远 ,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
候,“城”是人间 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 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
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 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20


“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 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
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 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
字,意蕴深远。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 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
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 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 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
飞、柳 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6.寒食 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
是谁可以享 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不满,轻蔑)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御花 园中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 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
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 ,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
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 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
入。
▶板书设计



21



第2课时
《迢迢牵牛星》
▶课时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1.教师谈话: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 br>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
3.指名学生读诗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
氛围中。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 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迢 纤 泣 涕 盈 脉
3.指名学生读字。
重点强调:“纤”读“xiā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ò”。
4.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22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读出韵味。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师范读。
7.自由练读。
8.学生齐读。
小结:学习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
开始这首诗歌的学习。
【设计意图】读得正 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到学习古诗十分有意思、
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 下基础。
板块三 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 学习诗的正式开始。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
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
2.自读自悟。
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讨论汇报。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4.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伤感)
5.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板书:相思)
6 .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指
名学 生答。
(1)课件出示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指遥远。今天这个词语仍 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迢迢”
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 ,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远,都很明亮。

23


牵牛星 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
吗?在诗句 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2)课件出示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①“札札”是象声 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
是摆弄、抚弄的意思 。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②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 织女愁肠时。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类似,同样抓住了“机杼”
这个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 是哪句呢?“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
来传悲情。
(3)课件出示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弄懂“不成章”。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
③“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
④“零”本是指雨缓 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
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 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⑤有感情地朗读。
(4)课件出示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5)课件出示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 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
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 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
②“脉脉”用来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情意的样子。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话。
7.齐读古诗。
8.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 传人间之情。再读诗歌,
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
叠字 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
称为单叠 ,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本课中,运用了“迢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这些叠词无论是
用于描摹 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绵的意境。
9.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

24


【设计意图】 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
在关键处给予指导 。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
背后的那份情,掀 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设计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十五夜望月》
▶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
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学习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月)
2.圆月 ,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
住要对月提 笔,一抒己志。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4.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5.了解诗人王建。
课件出示

25


王建(7 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
魏州乡 间。 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
苦 ,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
怨 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设计意图 】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思,
能增强学生的求 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2)“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 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
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板块三 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2.指名读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26


课件出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 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
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读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4.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古诗。
板块四 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2.“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3.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为什么?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 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
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
5.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乡之情)
6.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27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 ,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
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 形见绌,平淡寡味。
8.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9.用多媒体展示从不同角度所 看见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边望月等,学生根
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 。
10.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1.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其他有关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并注明作者。
【设计意图】引导 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 典。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皆包含着传统节日的习俗。韩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 ,刻画了寒食节时皇城内美
丽的春色和宫廷的生活场景;《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 隔开,只能在七夕相见一次
的故事,抒发了女子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
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 寞的思想感情。
1.读中理解。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首先就要检 查预习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2.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28


3.读中想象。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 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
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 诗中的意境。

4 藏戏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吞噬、演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的语句。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特色和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
▶教学重难点
了解藏戏的特色和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字音方面,强调“僧、缰、噬、琼、彻”等字的读音。词 语理解方面,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
文,理解“鼻祖、演绎、随心所欲”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重点,让学生多读几遍,了解藏 戏的形成过程,体会
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把握整体内容的前提下 ,弄清文章是从哪几
个方面介绍藏戏的,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感受藏戏 独特的魅力和它带给
人们的艺术享受。
3.表达运用
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播放学生 喜欢的戏剧录像片段,欣赏戏剧。看完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
种戏剧与藏戏的不同之处,并交流 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29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观看录像,感受丰富的戏曲种类。听一听,看一看,你能说出这些戏曲的名称吗?
2.祖 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
就是一 个古文化十分发达的民族。那里的人们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神奇独特、灿烂辉煌,有着1300
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久远的戏剧之一。藏戏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音乐
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历史悠久、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吧!
(板书:藏戏)
3.全班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直观的录像画面,精当的语言介绍,激起学生了解藏戏的兴趣和主动学习课文的欲望。
板块二 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意默读速度。边读边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思。
3.同桌相互交流自己不懂的词语。
4.指名分享。
5.速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藏戏的?
读后交流、梳理:作者是从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艺术特色两个方面来讲的。(板书:形成、艺术特色)
6.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自然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自然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7.指名汇报:第4

7自然段讲藏戏的形成,第8

18自然段讲藏戏的 艺术特色。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速读文本,相互交流,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板块三 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读第一部分(第1

3自然段),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课件出示: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1)自由读前三个自然段,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一: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演出三五天不结束。

30


预设二:连续三个排比式的反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洋溢着民族自豪感。
(板书: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演出三五天不结束)
(2)学生自由读第1

3自然段。
(3)指名学生读,要求用自豪的语气读。
2.读课文第三部分(第8

17自然段),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戴着面具演出。
①默读第8

14自然段,了解藏戏中面具的特点。
②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每种颜色分别象征着什么。
(2)藏戏演出没有舞台。
自由读第15、16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的一个重要特征
— —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3)一部戏要演三五天。
默读第17自然段,说说藏戏中一部戏要演三五天的原因。
(4)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
3.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的特点和前后呼应的表现手法。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生读:第8

14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生读:第15、16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生读:第17自然段。
(4)师生合读:第18自然段。
(5)对照开头,体会写法:说一说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 朗读,交流分享,深切感受藏戏的艺术魅力,抓住文章重点,感受
文章丰富多彩、生动传神的语言风格。
板块四 自主研读,了解藏戏的形成过程

1.自由读第4

7自然段,思考藏戏是怎样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过程,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1


3.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神奇色彩?
4.学生交流,相互分享: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
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 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一句,从“脱缰、咆哮、吞噬”等词语来体会 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
抗争,这是无比勇敢的举动。(板书:为民造 福)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
七兄妹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 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
58座铁索桥,从中可以体会到齐心协 力、人定胜天的不屈精神。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
这个仅由7人组成 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创造了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剧种。(板书:
开创藏戏)
5.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6.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 心中,唐东杰布不愧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每一
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他的画像。他接受着一代又 一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敬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研读重点文段,交流阅读感受,解决 阅读重点之一——藏戏的形成过程,
促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板块五 拓展提升,课堂小结

1.小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 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
在青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扎根在西藏人民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 颂生活中的真、善、美,鞭挞
现实生活中的假、丑、恶。可以说,它是藏族群众的精神寄托,是高原儿女 创造的一个艺术珍品。
2.播放学生喜欢的戏剧录像片段,欣赏戏剧。看完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 说这种戏剧与藏戏的不
同之处,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对比中体会藏戏 的独特的魅力,同时激发学生了解地方戏曲的兴趣,从而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


32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藏戏》这篇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藏戏的形成过程以及藏戏的三个特点 。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
们了解藏戏的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1.品读中了解藏戏的特点。
这是一篇适合朗读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先引领学生品读课文 ,感悟藏戏的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
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根据藏戏特点在课文中找出 相应的具体描写这三个特点的自然段。
再通过分角色读、引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领略到藏戏的独特魅力 ,让学生在充分地朗读的基础上,轻松
理解了这部分内容。
2.研讨中了解藏戏的形成。
在教学藏戏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时,我努力尝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究课文中蕴含的思想。给学生创造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小组的合作性,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用传奇故事激发学生更多的想象,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藏戏的形成。
3.对比中感受民族文化。 < br>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播放学生喜欢的戏剧录像片段,欣赏戏剧。看完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
种戏剧与藏戏的不同之处,并交流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在对比中体会藏戏独特的魅力,同时激发学生了
解地方戏曲的兴趣,从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学目标

33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2.能通过习作表 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
传统美德。
▶教学策略
1.阅读理解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带领学生品味经典,学习作者的 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帮助学生
搜集生活中的素材,激发灵感,动笔写家乡的风俗,表达自己 的真实感受。
2.表达运用
通过阅读习作例文,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将所学的 作文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同
时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家乡风俗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能够恰当审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习作。
3.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写作方法,做到详略得当。
4.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独特感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图片欣赏,导入新课

34


1.边欣赏边思考,说说这些图片中隐藏着哪些传统节日。


2.学生说一说:这些节日各有什么习俗?
预设1:图一是春节,展示的是春节拜年。
预设2:图二是元宵节,展示的是元宵赏花灯。
预设3:图三是春节,展示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
3.引言导入:同学们,通过本单元 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
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 我们赞叹不已。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想要介绍的家乡的风
俗。可以是查阅资料时知道的,也可以 是询问长辈时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
的。(板书:家乡的风俗)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风俗习惯,对本次习作充满写作热情,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板块二 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是家乡的哪种风俗?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3.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1)指名学生说。
(2)教师归纳总结:中国的传统 节日有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一个节日的
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故事、传说、风俗, 或者有着独特的纪念意义。
(3)谁知道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都有什么风俗?学生自由发言。
4.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写作方法。
《北京的春节》一文以时间为顺序展开叙述,详略得 当。作者老舍先生用通俗易懂、富有“京味儿”
的语言,对北京人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 绍,展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及传统节日的习俗。
《腊八粥》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展现了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
《藏戏》先连用三个反问句把藏戏的特点写了出来,接着详写藏戏的由来,分述藏戏的三个特点。

35


5.说说你在本次习作中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板块三 梳理思路,指导习作
1.指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家乡的风俗。
(1)要想写好家乡的风俗,得要注意观察家乡风俗活动的特点。
(2)生动、具体地写出风俗活动的场面和细节。
(3)观察时不仅仅是看,还要注意认真地听,要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4)要注意观察人们的动作和心情变化等细节。
(5)注意观察的顺序。
2.指导写法。
(1)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和气氛,使读者有整体的印象。
(2)要注意刻画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活动,在人物的动态中写出人物的特征。
(3)要注意“ 点”与“面”的关系,把个别人物的活动或细节描写与整体概括描写结合起来,渲染
气氛,加强艺术效果 。
(4)要把写人、写景、写事、写物融为一体,使文章形象真实而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板块四 自拟提纲
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
课件出示:
 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 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个方面加以介绍?
 将哪一部分作为重点进行具体介绍?
 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什么题目?
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4.拟定作文提纲。
【设计意图】写好作文,要选取合适的素材,要有清晰的思路。通过教师 的指导,让学生明确自己的
行文思路,这其实就是训练学生拟提纲,梳理文章层次脉络的能力。

第2课时

36


▶课时目标

1.让学生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去。
2.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修改自己的作文。
3.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1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范文赏析
1.范文赏析。
家乡的春节
杨晨曦
照家 乡的规矩,从腊月初一就开始新年的预热了。腊八一般是最冷的一天,大家都在这天熬腊八粥,
里面的食 材丰富极了,让人闻到就觉得心里暖和。
在过年前,孩子们都喜欢提前准备自己过年时要用的东西。第 一种是大家都喜欢买的花炮或鞭炮,尤
其是男孩子,一买一大包。第二种便是又硬又甜的糖或又甜又红的 枣,只要大人一买到,小孩就一抓一大
把。
终于到了小年腊月二十三,在这一天,鞭炮声接连 不断,年味浓浓。街上卖东西的也多了,尤其是糖
和瓜子,孩子们也开心多了,到处是欢声笑语。 虽然别的地方一般是除夕当天才贴春联,但在我的家乡,腊月二十八便开始了。人们喜气洋洋地一边
贴着春联,一边哈哈大笑,显示出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期待已久的除夕之夜终于到来了。这天晚上,鞭 炮声比以前多了许多,每分每秒都在响,人们穿着新
衣,做着一道又一道的美味佳肴。外出打工的人,除 了万不得已,必定会回家吃个团圆饭。这天晚上吃完
饭,人们便忙了起来,烧香、磕头、拜天、拜地,一 刻也不停。一切活动结束后,除了很小的孩子,一家
人都要守岁,听说这么做可以延年益寿。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都要去拜年,互相表达新年的美好祝愿。
正月初六,多 数商店都已经开张。这天也是我最不愿过的一天,因为家里每一个干活的人都要出去干
活。
元 宵节是春节期间又一个重要的日子。这天晚上,人们去城里看灯会,有“二龙戏珠”“龙凤呈祥”……
各 形各色,各不相同。人们看完灯会便匆匆赶回来,因为大家都要点蜡烛、闹花灯,整个村子火红一片,
真 是一片灯的海洋。

37


就这样,过完元宵节,春节也就结束了。 人们各忙各的,又开始了新的生活,孩子去上学,大人去上
班,一切就又恢复了平静。
2.教 师点评:小作者以时间为序,将春节从“腊八”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了元宵节,将家乡春节的热
闹和喜庆 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设计意图】展示优秀范文,引导学生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取长补短,主动地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板块二 完成习作,学会修改
1.学生根据所写的作文提纲,完成习作。
2.学生自主修改习作。
3.学生交换欣赏习作。
4.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完善习作。
5.全班展示优秀习作。
6.收集优秀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教学反思

指导作文,要先引 导学生发散思维,构思与众不同的题目,告诉学生一篇好的文章,题目也是至关重
要的,为学生今后习作 定题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在美文欣赏环节,教师朗读范文,让学生结合本次习作的要求掌握写作方法 ,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
点评,让学生明晰一篇好的文章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完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 境中体会写法,在写作过
程中运用写作方法,使学生在每次习作中都有所收获。
在集体修改这 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朗读要修改的文章,然后小组讨论文章哪些方面需要修改。
小组讨论后,学 生自由修改,让学生学会诊断,学会创新地修改。让学生在评改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既
是学生又是老师 的双重角色,提高作文评改效果,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交流,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特定习俗及其寓意。
3.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学会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38


4.熟读并背诵《长歌行》,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交流收集到的风俗资料和学到的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熟读并背诵《长歌行》,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策略
1.交流平台
在 “交流平台”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通过阅读、交流,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
分清课 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词句段运用
通过收集课外资料,交流不同地 区的节日风俗和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让学生在诵读、品味、
讨论、探究等多种形式中,感受语 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学会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
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通过书写 提示,了解行书的字体特点,再照着写一写,提高学生的书写速度。
3.日积月累
“日积月 累”重在朗读指导,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长歌行》这首诗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熟练
地朗读、背诵 古诗,体会诗意。
▶教学准备
1.查阅、收集风俗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阅读、交流,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特定习俗及其寓意。
3.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学会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学习“交流平台”

39


1.自由读“交流平台”,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3.同桌讨论交流,全班 展示:把你阅读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学生交流后,教师进
行归纳。
课件出示:
读文章时,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以《北京的春节》为例)


4.作者在写北京的春节时运用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小组内 讨论、交
流。
5.学生联系自己本单元的习作,说一说你在习作中写了什么,哪些是详写的, 哪些是略写的,为什么
这样写。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推选代表全班汇报。
6.全班交流,评价。(是否说出了详写、略写的原因)
课件出示:
读文章的时候 ,分清文章内容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习作的时候,先想好要表达
哪些主要内容,写 得具体详细一点,次要内容则简略一点。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表达才清楚。
7.全班齐读以上文字。
8.教师小结:读文章时,不仅要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作者详略得 当的写作方法,还要将这样的方法
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 ,重在教会学习方法,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同桌交流等方法,
在自读自悟中学习。
板块二 学习“词句段运用”
1.习俗寓意。
(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都知道哪些习俗?
(2)指名学生回答。
(3)自由读题,思考这些习俗都有什么寓意。
课件出示:
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40


 过年的时候吃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建筑上雕刻蝙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预设1: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有头有尾,年年有余。
预设2: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从天降,福运到来。
(5)除了这些寓意吉祥的习俗,你还了解其他寓意吉祥的习俗吗?(查阅资料搜集)
2.学习同义词。
课件出示:
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 的一律
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
.....
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 《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 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
,志杰在跳高 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
.........
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
.......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读一读: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
②想一想:理解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③说一说:关于句中加点的词,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合作学习,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2)学生讨论,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评价。
(4)指名学生说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5)教师相机归纳:在相同语境的语句里,相同 的意思,我们尽量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可以避免
语言的重复,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1.观察插图,读 词语识字。
板块三 学习“书写提示”
1.自由读一读下面的文段,并观察下面的字,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
我就生 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
那城门我 还没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
小城过去 给我的印象里。
——沈从文

41


2.指名学生说。(行楷)
3.试着照样子写一写,看看自己的书写速度是不是有所提高。
4.小结:行书是一种统称, 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今天我们所了解到的是行楷。它是在楷书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是介于楷书和草书 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
生的。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长歌行》,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品味古诗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
3.大致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文化大国,而中国的古诗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
能领略古代诗人的风采,受到古典艺术的熏陶,收获人生的启迪。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背一背你最
喜欢的一首古诗吧!
2.学生交流背诵。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长歌行》。(板书:长歌行)
4.解题,介绍诗歌。
《长歌行》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也叫“歌”或“行”。
根据 学生以往所学,在学习新课前引导学生回忆以往所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他们的紧张心
理,为进 一步学习古诗奠定了基础。
板块二 朗读古诗,读出韵味
1.读古诗,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古诗,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评价纠正。

42


(4)全班齐读古诗。
2.划节奏,读出韵味。
(1)先标出诗歌的停顿,再有节奏地读。(提示读的方法:要注意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
课件出示: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练习读。
①学生按老师的提示练习读古诗。
②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并集体指导朗读。
③有韵味地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读 是古诗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渗透自主识
字的方法,使学生对 古诗内容有整体的感知,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板块三精读古诗,想象理解
1.教师过渡 :大家能把古诗读通、读出韵律,已经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古诗读得更好,还得理
解古诗的意思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
请大家自由诵读全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
预设:劝导人们要珍惜时间,把握现在,趁着青春努力奋斗。
2.同学们说得真好,那大家可以猜猜诗中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吗?
预设:诗中写的是春天的景物。
3.同学们是从诗中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呢?
预设:从“青青、阳春、生光辉”等词语看出来的。

43


4.诗人先从“园中葵”写起,再写自然万物,运用了由点到面的写法,描绘了眼前之 景。(板书:
眼前)
5.诗人只描写了春天吗?对秋天的描写也是诗人眼前之景吗?
预设:诗人不仅描写了春天,还描写了秋天,但对秋天的描写是诗人的想象。
6.为什么你们觉得对秋天的描写是诗人的想象呢?
预设:“恐”字说明是诗人的担忧,实际上秋季还并未到来。(板书:想象)
7.读了前六句,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预设:从明媚的、灿烂的、生机勃勃的春景写到萧瑟的 、枯败的秋景,这种变化让我们明白了世间万
物都会由盛而衰。
8.世间万物都是这样的生长过程,我们人也不例外。诗中的春天、秋天分别比喻人生的哪个阶段?
预设:春天比喻青春时期,秋天比喻老年时期。
9.既然诗人已经说明了人也会由盛而衰,为 什么不直接写最后一句呢?为什么还要写第七、八句?可
以删掉吗?
10.指名学生回答。(提示:学生讨论,先想想第七、八句的意思,再想想它们的作用)
预 设:这两句诗把光阴比作流水,一去不复返,是诗人的感慨。由季节交替联想到时光易逝,合乎情
理,而 且前面的景物描写是为后面的感慨做铺垫的,所以第七、八句不可以删掉。(板书:感慨)
11.揭示诗歌主旨的是哪两句诗?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诗的?
预设:“少壮不努力,老大徒 伤悲!”这两句诗劝诫人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把握今天。(板书:
劝诫)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紧扣诗中关键词句,理解古诗的意思。借助想象,通过铺陈、引读、提问,加
深对诗意的品味和 体会,为领悟诗情做好铺垫。
板块四 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1.大家已初步理解了古诗大意 ,现在我们再做一个“看图找诗句”的游戏,请大家根据每张图片上的
画面朗诵出相应的诗句。




44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其他同学点评。
3.学到这儿,你们能背诵 这首诗了吗?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背一背。你可以摇头晃脑地
背,也可以踱着方步边走边背 ,还可以一边做动作一边背,甚至可以唱着背。
4.小组内展示背诵情况。
5.学生上台展示。
【设计意图】在体会诗情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背诵训练,使学生和文本 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形成交
融,加深对文本的领悟。
板块五 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同学们,你们还读过哪些劝诫人们要珍惜时间、勤奋努力的句子呢?
2.指名学生交流。
3.课件出示:





4.教师小结:
《长歌行》这首诗先写眼前之实景,再写想象之虚景,最后抒发感慨,劝诫我 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
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希望同学们能牢记这首古诗,时时提醒自己珍惜时 间,努力奋斗。

,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自读 、自悟的能力。通过“自学提示”提出自学的要求,重在引导学生
自主阅读,自主表达。做到“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
和表达能力。
2.渗透学法的指导。

45


学法的指导贯穿教学始终, 如:教学古诗《长歌行》时,让学生反复朗读,大致理解古诗的意思,引
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感悟诗 情。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有利于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授
人以渔”的目标。
3.重视“语用”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 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
熟练技巧。”本节课注重“语用”的训练,关注语言表达形式,努力实 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46

草庵寺-测量员求职


荷塘月色全文-适合小合唱的歌曲


vb教程-亲爱的是我


微信登陆不了-成语故事大全


拖泥带水皴-杨浦区招生办


诗人简介-脊梁的意思


古典美人-赠别


中医养生会所-安得后羿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