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数的整除教材分析

绝世美人儿
978次浏览
2021年01月15日 11:0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艾薇儿冰红茶广告-端午节手抄报

2021年1月15日发(作者:项立刚)


第一章 数的整除
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数的整除”作为小学算术、小学数 学的教学内容由来己久。这部分内容的特点
是概念多,而且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紧密。因此被认为是小 学数学中发展学生
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判断、推理能力不可多得的重要内容。二期课改中把这
部分内容编排在初中阶段。
本章中概念较多,而且比较抽象,概念的前后联系 非常紧密,教学时要 找准知
识的“固着点”和“生长点”,联系学生己有知识,通过具体事例来讲清概念,
使用教材 中的图表和集合图给学生提供表象支撑,加强概念的理解。再通过例题
巩固相关内容;最后回到解决实际 问题中去深化理解。减少运算的训练量,注重
运算的合理性和多样性.
1. 理解自然数和整数的定义
2. 在本章学习的整数,在没有特别说明时,都是指正整数.
3. 理解整除的意义
整除的意义:整数a除以整数b(记作a÷b),如果除得的商是整数 而余数为零,
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a÷b);或者说b能整除a(a÷b).

训练学生规范表述整除的两种表达方式
4. 整除的条件:三整一零
5. 整除和除尽的关系
6.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 相互依
存关系,整数a能被 整数b整除(a÷b),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注
意完整表述).掌握求一个正整数的 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知道一个数的因数有有
限个,倍数有无限个,注意不遗漏.
本章只限制在正整数范围内研究问题,所以不必扩展, 不必对学生作解释,只要
教学时不涉及0就可以了.
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既能巩固倍数和因数的
概念,也为研究2,5的倍数的特征以及建构素数和合数的意义作准备. 探索
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 的方法,教学重点是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经历“实际问
题一数学模型一解释应用”的过程.
7.有关数轴
8、《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1-- 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
所有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 的所有因数.教材在编排练习题
时,严格遵守这些规定。第7页第4题写36等的倍数,只要从小到大写 出3个,
并用省略号表示个数无限。
另外,第2题让学生体会倍数与因数是一种关系, 客观存在于两个具体的自
然数之间。因此,要通过完整的语言表达关系,让学生体会这种关系,如2是4
的因数、4是2的倍数,不能说成“4是倍数”或“2是因数”.
9、偶数的概念、特征,最小的偶数
整除问题一般限定在正整数范围考虑,所以实
际仅仅研究了正奇数、正偶数.
10、教学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能进一步理解倍数的意 义,2和5的倍数的
特征都表现在数的个位上,比较明显,易发现,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 /p>


分析,主动发现和归纳特征.
11、教学中补充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对后面的学习是有益的 ,例如判断一
个正整数是素 数还是合数时,对于87,知道它能被3整除,那一定是合数;在
用短除法解决问题时等等.
12、理解素数和合数的概念,课本列出100以内的素数表,不要求学生背出这些
素数,但是熟悉20 以内常见的8个素数还是必要的,还有一些数,如39、51、
91等是合数.
13、“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是一种规定,应使学生 知道这种规定的合理性,
进一步明确素数和合数概念的内涵。
在讲完概念后,可以结合练习1 、2增加练习,引导学生区分因数和倍数,素数
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不同 概念,防止将所学知识相互混淆.
14、理解素因数的意义,对于一个数的素因数,要理解两种不同的 要求:对于一
个数有哪些素因数,必须说出它的每一个素因数,如24的素因数有4个:2, 2,
2 ,3,而不能只说2和3;而对于哪些数是一个数的素因数,则可以根据要求
来说,如2和 3都是24的素因数.
15、分解素因数
“树枝分解法”、“口算法”、“ 短除法”是为以后的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
公倍数作准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短除法”. 因此建议教学完相关概念和方
法后,单列一节课对短除法进行巩固,让学生习惯这种写法. (分解素因数的方
法不唯一,学生做题时除题目规定可自行选择,不必强求用短除法.
要注 意的是:把一个合数分解素因数,思考过程与连乘算式正好相反,表达形式
也正好相反,要引导学生注意 分解素因数的书写格式.
强调写出一个数的素因数与因数和分解素因数的区别.
16、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学概念,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理解公因数、公
倍数的含义. 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
克服了这一章由知识的特性而带来的枯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如:在第
17页教学完例3后,出现了本章开始的问题。这样安排体现了从问题中来又又
回到 问题中去,教学时点明数学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
习数学的兴趣.
17、突出概念的内涵,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概念的内 涵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
的一切对象 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公因数是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公倍数是几个数公
有的倍数,可见“几个数公有的”是 公因数和公倍数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
因数、倍数的基础上教学公因数、公倍数,关键在于突出“公有”的含义.
18、集合图能直观形象地显示公因数、公倍数的含义.
第15页把24的因数与32的因数 分别写到两个集合圈里,这两个集合圈有一部
分重叠,在重叠部分里写的数既是24的因数,又是32的 因数,是24和32的公
因数. 既渗透集合思想,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观察这个集
合图,再填写集合图.
19、运用数学概念,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本
章只教学 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因为这
些是最基础的数学知识, 在约分和通分时应用最多.
区别用短除法解决不同的问题,有些问题中,应先观察规律,在考虑是否用短除
法 .要总结规律.
拓展课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要教, 但不考 .


在引导 并得出两个具有特殊关系的整数找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时,可以
先让学生按照短除法来求四组数 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引导学生观察、讨
论每一组的特点,归纳出两种特殊情况下求最大公因数或 最小公倍数的结论性语
言,并告诉学生,能直接看出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的就不必再用短除法了.
20、教材第20页例3是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由于这两种方法
比较相近,因 此学生常因概念不清而发生混淆.
通过例题3把两数既不互素也不成倍数关系时,求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和最小公倍
数的方法进行比较,教学时最后可以把两数互素和两数成倍数关系时求最大公因
数和 最小公倍数用图表进行梳理和比较.

三套车歌词-致老师


猜猜他是谁-撩人套路


九寨旅游-如果我们能换一换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不知不觉的意思


qq新版本-爱国的格言


瘦脸方法-立体贺卡的制作方法


有关蝉的诗句-感人的句子


品茶-土豆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