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读书诗】张九龄《叙怀》(其一)

巡山小妖精
851次浏览
2021年02月12日 18:3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2日发(作者:邹友开)




叙怀(其一)





[唐]张九龄








弱岁读群史(


1



,抗迹追古人(


2





被褐有怀玉(


3



,佩印从负薪(


4





志合岂兄弟(

5



,道行无贱贫(


6

< p>




孤根亦何赖(


7



,感激此为邻(


8
















【注释】





1


)弱岁 :男子弱冠之年,女子及笄之年。亦泛指幼年,青少年。柳宗元《同刘二


十八述旧言怀》 诗孙汝听



注:


“弱岁,谓弱冠也。< /p>







2


)抗迹:特立独行。高尚其志行、心迹。


《楚辞·九章·悲回风》



“望大河之 洲渚


兮,


悲申徒之抗迹。


< p>
晋何劭


《游仙诗》



“抗 跡遗万里,


岂恋生民乐。



前蜀杜光庭


《怀古今》


诗:


“吾所以思,抗跡忘机 ,用虚无为师范;吾所以思,去奢灭慾,保道德为规箴。







3


)被褐有怀玉:被:通“披”


。褐:泛指粗布衣服。身穿粗布衣服而 怀抱美玉。比


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老子》第七十 章: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


怀玉。


”三国魏·曹操《求贤令》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 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4


)佩印从负薪:指汉代朱买臣。买臣发迹前 家贫,常卖柴以给食。


“担束薪,行且


诵书。

< br>”


后得荐,


为中大夫,


坐事免。


久之,


拜会稽太守。


衣故衣,


佩太守印绶步归



《汉书·


买臣传》



< br>





5


)志合岂兄弟:言志同道合何必是兄弟。


《礼记·儒行》< /p>



“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


术,并立则乐 ,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







6


)道行无贱贫:言君子行道而安于其位,没有贫贱与富贵之差异。


《 礼记·中庸》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 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7


)独生的根。谓 孤独无依或孤独无依者。







8


)此:指历史 上有成就的人物。此句谓愿与这些有作为的古人为邻,即向他们学


习。

< br>







【简析】




这首诗应该是开元四年(


716


)辞官南归之前作。张九龄出身寒门,在读书过程中,


被古代那些出 身寒门而不懈努力,最终有所作为的人所感动,表示要向他们学习,


“被褐有

< p>
怀玉,佩印从负薪”都具有这类人物的特点。本诗就很好地反映了他的这一心态。

< br>




诗的前四句写自己年轻时 的理想抱负。


“弱岁”两句回顾年轻时遍读群史,从此自己


的志 行、心迹就一直向古代圣贤看齐。接着“被褐”两句用典,


《老子》第七十章:


“知我者


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 三国魏·曹操《求贤令》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


钓于渭滨者乎?”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佩印从负薪”指 汉代朱买臣。朱买


臣家贫,常卖柴以给食。但是他“担束薪,行且诵书。


”后来拜会稽太守,佩太守印绶荣归


故里(


《汉书·朱 买臣传》



。用“群史”中的两个典故,表示自己虽然穷困但志 向远大,希


望成为这样的人才。



< /p>



从写法上说,张九龄这首诗的前四句明显有阮籍《咏怀》诗的痕 迹,阮籍《咏怀》第


十五首前四句: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 。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


”张九龄这首诗的前


四句与此如出 一辙。





张九龄后来登上过宰相之高位,也算是实现了他的理想。但是这仅是地位上相似,而


在向 理想迈进的过程中却是充满崎岖坎坷的。


自他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后,

他积极进取、


秉公


尽职、


建言献策 ,


得到许多大臣赞许。


他忠耿率直,


为 国分忧。


后四句则是在仕途上的感受。





“志合”两句是作者对人生际遇等 的看法:志同道合的不一定是兄弟,一个人的涵养


到了一定程度就无所谓贫富贵贱了。这 两句都是儒家的观点,


《礼记·儒行》



“儒有合志同


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



《礼记·中庸》



“ 君子素其


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 贱。



他只是实践了儒家的这些信条。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说:


“言志同不妨道路各异,道行贫贱亦乐也。曲江一生大节俱 见


于此。



也表示这些成了张九龄执政 的行事原则。


“孤根”


两句是诗人的感慨:

自己孤身一人,


没有什么依仗,


在仕途上没有可以广泛的可 依赖的关系,


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群史”


中说


到的这些人。


“为邻”也即“为伍”


,和他们一样。< /p>





张九龄的 这首诗表现的是在穷达进退中保持高洁操守的人格理想。他一方面希望切入


社会政治,< /p>


另一方面又力图保持他行事为人的准则,


不愿为追求功业而屈己媚 世。


对高尚品


格的坚守在他的许多诗歌中都有表示。

< p>







【按】本文吸取了一些鉴赏文章的说法,但是本人不赞成把这首诗说成表现“仕”和


“隐”的矛盾,


而是表现即使在穷退之时也有着自己理想的坚守。


尤其是最后一句“感激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