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清黄元吉原著(蒋门马校注本)
-
《道德经讲义》
《乐育堂语录》清
·
黄元吉原著(蒋门
马校注本)
总序
p>
东汉桓帝时,张陵创立道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
以致道
成仙为终极追求目标。
千百年来,
道教徒为了实现这一理想,
创造
出了一系列修道成仙的方法,这就是道教的外丹修炼
和内丹修炼。
外丹是以天然的药物和金石为基础,通过烧炼,制成可以服
食成仙
的丹药。
内丹是以
人体为鼎炉,
通过人体内精、
炁、
神的
转化,脱
质而成仙。修炼二者的结合,即内功和外行。道教修
炼的根
本是清
静身心,
以老子
《道德经》
“致虚极,
守静笃”为圭臬。
称一念不起
谓之
清,
灵台无物谓之静。
道教清静功夫强调的是少私寡欲,
不喜
不悲,不怒不恨,不嫉不妒,心正自明
。首先是事来
则应,事去不
留;不是
没有思想意念,完全无知,与人事脱离;是“真常应
物,
p>
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而“真常须应物,应
物要不谜”
。
在至清至静境界的作用下,人自身体内能产生反应,促进心
理生理
调节,引导体内平衡纯净,生
理升化。说明清静还
是一切修炼方法
的基础。
道教清静修持要求的就是清静寡欲,
是“上善若水”,
像“水
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样,澄心
绝虑,少私寡欲,不为尘
染。道教的
修炼“内丹术”,每一步都是在身心清静的状态下去磨炼,每
一次练
功都是按无为——有为——无为的自然法则循序渐
进地操
练。要以
正至静,以静至明,以明至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
从而合
道存真,
这是内功行印证。同
时,道教修炼还强调外行,
就是要济世度人、
慈心于物、积功累德,这样才能度己度人,得神仙之护佑、
神灵之
感召。所以道教徒将一生的修炼历程概括为修道立德或修道
养德。
p>
外丹与内丹虽然起源时间相距不远,但受当时社会文化
和历史
背景的影响,在唐末以前外丹修炼一直都十分盛行。后来内
丹修炼
逐渐兴盛起来。内丹派首先兴起的是钟
吕派,不久
便发展有南派、
北派、中
派、东派、西派、伍柳派、三丰派、千峰派、女丹
派等,
p>
修炼的丹经主要有《钟吕传道集》
、
《悟真
篇》
、
《灵
宝毕法》
< br>、
《入药
镜》
、
《五篇灵文》
、
《大丹直指
》
、
《道窍谈》
、
《金丹大要》
、
《张
三丰
大极炼丹秘诀》
、
《
性命圭旨》
、
《伍柳仙宗》
、
《性命法诀明指》
、
《孙
不二女丹次第诗》等,可谓是门派林立、卷帙浩繁。
虽然如
此,但
内丹派功法仍然有规可矩,有蹈可寻,不外乎在“顺逆
”、“性
命”、
“阴阳”、“有无”
这四个方面下功夫,进而总结出了炼己
筑基、炼
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
(
粉碎虚空
)
的修炼
程序,这
本身就是一个逆修的过程。道教认为炼己筑基、
炼精化炁
、炼炁化
神做的是命功,
属于有为;
炼神还虚、
炼虚合道做的是性功,
属于
无为,所以有“性命”与“有无”的说法。而整个修炼又是<
/p>
一个去
除人体阴质,
< br>还就纯阳之体的过程,
所以又有“阴阳”的说法。
既
p>
然如此,内丹修炼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所处的环境
有所不同,
因而在方法上也有相应的变化,这也
是道教丹道法派林立的
缘故。
鉴于此
,我们将历史上道教内丹著名法派及其经典
收集起来,加以
整理研究,希望能对广大道教内丹爱好者有所裨益。
道教丹道修炼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
情,就当代社会而言,
一个
修炼丹道
的人,一定要把忠于家国,孝于双亲,和于友邻作
为修道
p>
的基础。正如湖北黄陂木兰山道观的一副对联所言:
织杼织声停,<
/p>
为国平寇,替父从军,忠孝劳名飘千古;庙貌庄严在,显化
p>
无私,
灵威有赫,神仙妙通具千秋。质而
言之,一个人修
炼必须有益于国
家、
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家庭、有益于自身、有益于子孙,
这样您
才能着手去做功夫。这也是我们编写这套《中国道
教丹道修炼系
列
丛书》的宗旨所在。
黄信阳
2003
年
5
月序于北京
前言
黄元吉
,
名裳,
字元吉,
一说号元吉,
江西省丰城县人,
生平
不详,清朝时曾在四川富顺乐育堂传授内丹诀法,由门下弟
子笔录
< br>
并编纂成《道德经讲义》
、
《
乐育堂语录》
、
《道门语
要》三书留传
于
世。
据传尚有
《玄宗口诀》
、
《醒心经注》
、<
/p>
《求心经注》
等书,
可惜
搜求不到。
黄元吉学际天人,
修养工夫又达到“
金液还丹”的高深境界,
他以精深的学养透彻阐发道的全体大
用,将内圣外王之学和
千古口
口相传
的返本还原之法融为一炉,宣泄于《道德经
讲义》之中。
《道<
/p>
德经》每章的讲义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以儒学为本并辅
p>
以丹道
理法以讲解老学,后一部分则几乎
纯以丹法诠释经
文。以儒学而论,
一
“仁”字可以贯之。
仁,
修之于己即是“忠”(“中心日忠”,
中即
合也,使合于“天地之心”,也
即自明明德
)
,施之于人即是
“恕”(
“如
心为恕”,推己及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以
成己,恕
以成
人,已立立人,己达达
人,正己以正人,无非推己以
及人,重在一
< br>个“诚”字、一个“感”字
(
《中庸》
< br>25
章:“诚者,非自成己而已
也,
所以成物也。
”
《
易经·成卦》
: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p>
其
根本在于个人的修养,
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
身为
本”,推而广之,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则不同,
< br>谓一人之身即
一国之象,神犹君,精犹臣,气犹民;知
治身,则能治国;
内圣外
王,其理一
贯。治身之道,元神居中处和,自然精
定气足,气血充
盈,身得长生;治世之要,君上端拱无为,自然臣安民足,
风俗淳
p>
美,国得长治;其际返本还原、治国平天下之法,
顺行逆施,用文
用武,因机而动,随时以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乐育堂语录》是记述黄元吉内丹心法最为详尽的一部书,<
/p>
细
细品读,可以想见当时黄元吉随问而
答、因机设教、因
人而异、因
病施治
、对症下药、循循善诱的动人情景。遗憾的是全书内
容庞杂
<
/p>
又没有条理,只有答案而没有弟子们的问题,看来
这是一本指导实
践的手册,不是真正亲身实践体验的人,是很难完全理解和<
/p>
融会贯
通的。
《道门语要》比较有条理,略有门
径可循。工夫虽从守
中入手,
讲究采
取烹炼之工、运行周天之法,似乎详说命功,然其要
仍归于
<
/p>
性学,盖以“性无命则不立,离命即不足以见性”,命
如刀,性如
刀
之锋利,欲得锋利之性,宜从磨砺刀刃之命功下手,故知修
命仍是
为了修性。
尽管黄元吉之书无系统条理,但想看到黄元吉的内丹诀法整
理
得清清楚楚、
有条不紊,
恐怕是一个奢
望。
陈撄宁的
《口
诀钩玄录》
只完成初集就中止了,因为“道门中之卓识者多不赞成此举,
谓为
‘泄漏天机于道有损无益’。
”李永霖的
《隐仙派丹诀指要》
也是粗
具条理梗概而已。
内丹学不同于其他学问,贵在明白原理后身心实践。但
各人的
身心素质千差万别,效验反应也是五
花八门,修养方法当然
也因人
而异,
因此对
《黄元吉文集》
“取其精华,<
/p>
弃其糟粕”,
也是理所当
然的事。但糟粕与精华全视学者的程度和见识而定,而且难
免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不可能一概而论。读者自己去细
心参悟,印证自
己的身心功夫吧。
整理校注说明
一、
《道德经讲义》
,以上海新学会社藏版为底本,参校
萧天石
《道德经精义》本、梅自强《颠倒之术》
。各章另加标题,
以便查
阅。
《藏外道书》
所收江起鲲校《道德经讲义》为残
缺本,至
53
章
止。萧天石《道德经精义》实即是江起鲲校本全本
,都署名
“丰城
黄裳元吉著。后学奉
化江起鲲校”,只是书名不同,精
义本另增例言
和马杰康序,错讹较少。梅自强《颠倒之术》本,无弟子序
和道德
经总旨。
二、
《乐育堂语录》以成都二仙庵刻
五卷本为底本,参校
上海古
籍出版社
五卷本、
《道德精华》第六集之五、北京天华馆四
卷本
(
也
见《藏外道书》
第
25
册
)
、
中国道教协会内部流通
四卷本。各段依
照大意,加上相应的标题。以上各种版本都有龙腾剑跋。上
海古籍
版的《乐育堂语录》与《道藏精华》其实是同一版
本,但
前者增加
了题解,后者增加了萧天石序,前四卷有眉批为泰国
赞化官
本,第
五卷无眉批为成都二仙
庵刻本,都有王道源弁言、
韩佛果序,都为
< br>影印本.版本较早。北求天华馆四卷本为果圆居士重刊本,
有果圆
序、朱鹤亭序,版本较晚,而且眉批与上述版本不
同
。道协内邮流
通四卷本系据天华馆本重刊,无眉批。
三、
《道
门语要》
,以北京天华馆本
(
《藏外道
书》第
26
册
)
为
底本,无参校本。
四、道家内丹学的入手功夫,一直
是由师傅当面传授给
弟子,
不写在纸
上;黄元吉的书中员有提到,但十分简略。陈撄宁
所撰的
p>
《静功疗养法》
,对于入手功夫的理论和方法都非常
详尽完备,可以
弥补没有师傅传授者的缺憾。青华老
人传授给鹤臞子的内丹
心法,
完全在
心性修养上立论,理论精深圆通,并可与黄
元吉的丹法互相
<
/p>
发明,黄元吉也屡有引用。因此将《静功疗养法》和《唱道
真言》
附录于后。
《唱道真言》
、
《道藏辑要》为底本,参校
守一子《道藏精
p>
华》录本。
五、各本文字不同的,反复推敲,择善而从;文字讹误
的,认
真查考以更正;引文与原文不同的,
其义可通者尽量保留原
貌,或
酌情校
正;
《道德经》原文各章开头均有“太上曰”三
字,今删去。<
/p>
因内丹学重在亲身实践,不在字句上讲究,因此只对有关紧
p>
要的作
校勘说明,无足轻重的就不作校记。
六、脚注文字有校记、注释和屑批。注释基本上征引前
人著述,
或为解释说明。或为引申发挥。<
/p>
《乐育堂语录》赞化官本的
眉批,与
<
/p>
正文内容相关的改为脚注,表明“眉批”,不相关的
就附于卷四之
后;
天华馆本的眉批不多又无甚价值,
这里仅选取
9
条,
标明“天
华”。
此外尚有若干按语、夹注和附注杂于征文之中。
此书虽经十分认真的校勘,但限于
客观条件和校注者的
学识水
平,未能
尽善,不当之处谨请方家不吝指正。来函请寄:
315016
浙
江省宁波市文教路
l
号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外语系,
或或电子信箱:
nirvana@
。
本书的整理和校注,历时近两年。
在此过程中,湖北天
门张涛、
湖南长
沙罗凌波做了大部分最初的文字录入工作,台北淡江
大学萧
<
/p>
进铭提供部分图书资料,天津商学院滕树军提供图
书资料、校对部
分书稿、共同推敲校勘中的疑难问题,安徽合肥杨济舟于佛<
/p>
家禅宗
之学多有教益,浙江桐乡乌镇祁
峰于道儒两家之学
悉心指导。此外,
胡孚琛教授,系领导赵霞、毛东辉,同事李枫、任波等,妻
子陈和
平,以及其他友人,也都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
均在此表
示衷心
的感谢
!
公元
20
03
年癸未仲夏宁波蒋门马谨识
目录
总序
黄信阳
前言
蒋门马
道德经讲义
萧天石例言
马杰康序
江起鲲序
朱有芬序
受业弟子序
黄元吉自序
道德经总旨
第一章
有无妙窍
第二章
美善之称
第三章
虚心实腹
第四章
象帝之先
第五章
橐籥守中
第六章
谷神玄牝
第七章
外身无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成身退
第十章
专气致柔
第十一章
有为利无为用
第十二章
为腹不为目
第十三章
大患有身
第十四章
大道纲纪
第十五章
善为士者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观复
第十七章
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
第二十章
求食于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行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第二十七章
袭明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白守黑
第二十九章
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不以兵强天下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气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第三十三章
自胜者强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
第三十六章
将欲微明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得一为本
第四十章
道之动用
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第四十二章
冲气为和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第四十四章
知足知止第四十五章
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第四十九章
圣人之心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第五十二章
知子守母
第五十三章
惟施是畏
第五十四章
何以知天下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和光同尘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祸福互倚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如啬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