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文

别妄想泡我
542次浏览
2021年02月12日 18:4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2日发(作者:美人梦)


古代公文重点总结



1


、古代公文文种:




1


)誓:是出兵征伐时(交战前)宣布的誓师动员令 。




2


)令 :上古时期,只有国君对大臣的言辞称令,到秦代,把皇后、太子对下属的文稿称为令,汉代,

< br>诸侯王下达的文稿称为令,再以后,天子诸臣都可使用。




3


)制书:是皇帝颁布的有关制度方面的文书。

< p>


制书与诏的区别:


“诏”也是一种公文文种,它 是一种


指令性的文书,凡皇帝颁布不属于重大制度的文书都用诏,诏的分量不如制,但是 诏比制用途广泛。




4


)告谕:古代公文名称,用于发布命令,使人知晓,明确。区别玺书与上书:玺书属于下行文,上书< /p>


属于上行文,是大臣给皇帝、诸侯王的奏疏



5


)疏:古代公文名称,是古代大臣上给帝王论政事、提 意见的文书。也称“奏疏”


,由汉文帝开始





6


)议: 古代公文文种,在古代,国家有大事,必集群臣于朝廷之上议论,往来辩驳。以此来确定处理

事情的事宜、方案叫“议”





7


)檄:古代公文文种。檄本是军用公文,但也通用于政治。< /p>




8


)教:是 上级官僚对下级或百姓的一种告谕性文书。




9


)表:是古代公文文种,大臣写给国君的上行文。是大臣表示对国君的忠诚、 希望、陈说政治的诉求


与愿望,其内容往往是议论和叙事,有时也带有抒情。

< p>



10


)封事:奏疏的 一种,涉及机密之事,用囊密封呈进。故曰封事。




11


)札子:公文名称,唐人奏事,非表非状者称榜子,宋人称札子,凡 百官上殿奏事或官吏向长官进言


议事通常用札子。


< p>


12


)敕:古代公文文种,属于下行文,主要起 到使人警饬,不敢怠慢的作用。




2


、古代公文基本常识:


< p>


1



《尚书》是第一部 公文总集。




2


《秦誓》有别于《汤誓》


,后者乃出兵前的动员令,这是 “誓告群臣之词”


,有述往戎来之作用。



3


)谥法:古时贵族死后,依照其生前事迹,评定一个称 号,这种制度称为“谥法”





4



《谏逐客书》的作者是李斯,本文在章 法上,发端即表明看法,提出了全篇的总观点,即“臣闻吏议


逐客,窃以为过矣”这一表 现方法,开公文“片言居要”写法的先河。




5


)汉定礼仪,则有四品:章、表、奏、议。言“上书”或“上疏”者,乃四品 之总括。章以谢恩;奏


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6


)曹操的三篇令分别为《求贤令》



《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



《举贤勿拘品行令》




7


)遗诏:古代帝王临终时留给后世的遗嘱,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诏告群臣百姓的,一种 是诏敕嗣君


的。



< br>8



《代李敬业以武后临朝移诸郡县檄》的作者是骆宾王 。




9


)< /p>


《废职田议》中职田的意思:即职分田。北魏至明初按官职品级授给官吏做俸禄的公田。< /p>



10



《置三


司使诏》中的三司分别指:盐铁、度支、户部三司。




11



“六部”分别 指:吏、户、礼、兵、刑、工。



12



《论积贮疏》的作者是贾谊




3


、几个问题





1


)考虑 选才应该唯才是举还是选择品德兼备的?



< br>伯乐相马



,当以德才兼备者为最佳,但往往鱼和熊掌不 可兼得。面对




< br>与





不兼备时到底是以德为先


还是唯才是举,自古多少英雄豪杰都各有高论,如管仲、司马 光、康熙等都推崇以德为先,而刘邦、曹操、


陆贽等则赞同唯才是举。真可谓是莫衷一是 ,各有各的看法和道理。请看他们的观点:



正方观点:以德< /p>


为先企业在选人时,老板们往往考虑最多的这个人的品性如何。品性即为其品德和性格,若 一个人品德不


正,能力越强,反而越容易坏事。企业要健康持续的发展,团队成员的品性 比能力更为重要,对品德有问


题的人,老板们是不敢轻意冒这个险的。再者,一个人的品 性一旦养成很难改变,而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


的。从长远来看,能力和才干固然重要,选 人还是应以德为先。



反方观点:唯才是举不管白猫黑猫,能< /p>


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在市场经济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考验企业的首先是生存和发展的 问题,企业要


生存和发展下去,靠的业绩,而业绩要靠一帮有能力有才干的人来实现。没 有能力,带来不了实质性业绩


的人才对企业来说就是无用之才,品德再好都无济于事。从 现实来看,能力和才干才是最重要的。选人应


唯才是举。





2


)是否 支持妇女参政?




3


)为什么明代开始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三点原因:一、明太祖朱元璋,将朝臣议事的地方称为“奉天殿”


; 二、在他常使用的玉玺上刻下了“奉


天法祖”四个字;三、在他给群臣的诏令中,开头习 惯自称“奉天承运皇帝”





4


、重点篇目的重点句、词翻译




1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







来吧,诸位,都听我说


< p>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汤誓》商汤



你什么时候灭亡,我愿意与你一起灭亡。时:是。日:指桀


< /p>



2



A


“民讫自若,是多盘。


”——《秦誓》秦穆公



一个人做事,若只顺从自己的心意,这样会有很多的过错。讫:止也。若:顺也。盘:通 般








B


“邦之 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




国家局势不安,是因为用人不当,国家繁荣安定,是因为重视了贤臣。杌陧:局势不安定。怀:安。庆 :





3< /p>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李斯



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赍:送给,付与




4



“与父 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入关告谕》< /p>



我与关中父老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要处以死刑,伤害别人 及盗窃的,根据情节轻重来判罪。





5



“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 纂组,害女红者也。



《令二千石修职诏》汉景帝



在器物上雕刻花纹,是损害农事的行为,在衣服上过多的修饰,是损害女工 行为的事。锦绣纂组:指服饰


的奢侈。




6



A



“管子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



一夫不耕,


或受之饥;一



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 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


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 ,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



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 贼公


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


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 p>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


者 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贾谊




管子说:



粮仓充实了,(人民)就会懂得礼节。



人民不富足而能治理好(国家),从古代到现在,不


曾听说



过这等事。古代的人说:

< br>“


一个男子不耕作,(就)有人要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有人要


受冻。



生产东西有时间(的限制),但消费它 却没有限度,那么



(社会上的)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


人治理天下,(计划)极细致周全,所以国家的积蓄足以作为依靠。现在许多人放弃农业去从 事工商业,


消费的人很多,这是



天下 的大害。



n


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滋 长,这也是天下的大害。这两种大害公然盛


行,没有谁制止它。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 有谁挽救它。生产的人很少而耗费的



人很多,天下的财产


怎么会不用光呢?汉朝自从建立以来,近四十年了,公和私两方面的积蓄,还(少得)使人痛 心。该下雨


的时候不下雨,百姓就会忧心忡忡;年


< p>
成不好,百姓交不了租税,(朝廷)卖官爵,(百姓)卖儿女,


(这样的事 )已经传入您的耳朵里了,哪有治理国家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惊恐的呢?



B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 ,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


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 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则畜积足


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 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论积贮疏》贾谊



积蓄贮存 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充足而财力有余,什么事情会作不成?以此攻(城)就能拿下来,以此

< br>防守就



能守得坚固,以此作战就能胜利。使敌对的人降 顺,使远方的人归附,(只要)招附他们,还有


不来的吗?现在驱使百姓,让他们回到农 田里,都从事农业生产,使



天下人都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


工商业都和游民都转而从事农业,那么积蓄就充足,人民就乐于在自己的地方居住了。本 来可以使天下富


足安定,却竟然造成这种



(积贮不足的)令人危惧的情形!我私下替陛下痛惜啊!




7


)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婚姻者, 居室之大伦也。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故详延天下方正博闻


之士,咸登诸朝。其令礼官 劝学,讲议洽闻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议,与博士弟子,崇乡里之化,以广


贤材焉。— —《请为博士弟子员议》公孙弘



听说为政者要用礼仪引导百姓 ,以乐教化百姓,婚姻大事,是家庭间最重要的伦理关系。可是现在礼


乐被废弃。我深感 忧虑。所以尽可能引进天下那些品德端正,学识渊博的人来做官,让礼官勤奋学习,讲


述 儒家思想,,要学识渊博达到复兴礼乐的目的,做天下人的表率。我又命令太常们商议,为博士们配弟

< p>
子,使民间的教化都能够崇高起来,来拓宽培养贤才的道路。


< p>


8


)“陈力就列,不能止者”——《责栎阳令谢 游檄》薛宣



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在职,不能的话,就该辞职。




9



A

< p>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求贤令》曹操


< /p>


孟公绰做赵、魏两家的家臣才力有余,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




B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 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


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




现在天下难道 没有身穿粗衣而怀揣真才干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蒙




盗嫂受金



污名还未遇到魏无知的人吗?





10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遗诏》刘备



不要以为是件较 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以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




11



A



忤意者严霜夏零,阿旨者膏雨冬澍,荣枯由其脣吻,废兴候其指麾。



——《劾杨素封事》梁毗



违逆杨素意 愿者就像夏天降霜的对其惩罚,对于阿谀奉承的人就像冬天下雨一样对其关爱有加。人的好坏

就由杨素一嘴说,事之兴与废全等他一声令。严霜夏零:由于受寒霜摧残,夏季的草木都凋零了。

< p>


澍:


通“注”



B


“王莽资之于积年,桓玄基之于易世,而卒殄汉祀,终倾晋祚”



王莽能至专权篡位,是有若干年的钻营为资本的,最终灭了汉朝。 桓玄借着晋王朝衰微,有变易之势的机


会。最终使晋朝倾覆了。




12



A< /p>


“恐一物之失所,虑一理之或屈”——《诫表疏不实诏》唐高祖



总是担心一件事处理失当,思虑着怕一个事理处置枉屈。所:处所



B


“千里伫于一言,万几凑于一日”


-


-


-


-


-


-


-


-